中国园林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园林》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历史与理论、规划与设计、人居环境、园林植物、园林建设、城市绿地系统、风景名胜、自然文化遗产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664
  • 国内刊号:11-2165/TU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217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53
  • 综合影响因子:1.226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园林 2015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园林杂志屋顶绿化

国内外屋顶绿化公共政策研究

摘要:对国内外屋顶绿化公共政策,包括政策背景、法律框架、政策类型进行了研究,并对国外成功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外屋顶绿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公共政策的良好支撑。在全球范围内,屋顶绿化公共政策主要有两大类型,即鼓励性和强制性。鼓励性政策在屋顶绿化事业发展初期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也是目前运用得最为普遍的政策措施。而以立法形式将屋顶绿化作为新建设项目的强制性要求是公共政策发展的必然趋势。鼓励性政策与强制性政策的综合应用,是屋顶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5-8

容器式屋顶绿化在古建筑中的应用——以上海黄浦区政协人大屋顶绿化为例

摘要:容器式屋顶绿化打破了传统屋顶绿化的模式,是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城市屋顶绿化建设的一种新型方式。与传统屋顶绿化的做法相比,具有荷载轻、成景快、可任意拆卸等特点。结合传统屋顶绿化的形式构造,重点分析了容器式屋顶绿化的技术建立和实现特点。以绿色世博期间的上海黄浦区政协人大屋顶绿化建设项目为例,解析了移动种植容器式屋顶花园在旧建筑中的实际应用。屋顶花园有效地改善了室内热环境,降低了屋顶传热量。运用容器式产品进行屋顶绿化对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9-12

人工架空基盘绿化中蓄排水层的设计研究

摘要:人工架空基盘绿化有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建筑物的节能效果,同时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种技术手段。蓄排水层是人工架空基盘绿化的重要结构层,对屋顶荷载、防水防渗、给排水系统、种植等都有直接影响。当前对蓄排水层的设计在理论方法与实践中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根据蓄排水的设计目标,将蓄排水层分为6种不同的设计类型,对各类型的材料选择、设计要点加以论述,并详细分析自然地面以下的高填土区绿化与一般屋顶绿化的差别及设计要点。
13-17

国内屋顶绿化施工技术解析

摘要:屋顶绿化是在不占用土地的情况下改善城市环境的理想手段,对于丰富城市景观的作用日渐凸显。随着近年来屋顶绿化的开展,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出现了很多对原设计不了解,施工中不细致、不规范等实际问题,有些甚至影响到建筑结构的安全。主要针对屋顶花园的施工流程、节点细部处理以及后期养护,详尽解析了建造屋顶花园应注意的问题,在保证建筑安全的同时,满足设计对景观的要求,使每一个屋顶绿化工程都成为一个安全可靠、景观效果良好的精品工程。
18-21

城市屋顶绿化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摘要:屋顶绿化已成为城市建筑"第五立面"利用发展的新趋势,是目前大城市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小气候,治理城市雾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对于屋顶绿化规划设计的研究多是针对单体建筑,从城市规划、城市空间形态角度,结合国外相关经验,对屋顶绿化规划设计进行研究,从宏观城市分区引导、中微观规划设计层面,提出北京市屋顶绿化规划的设计思路与设计重点。
22-26

重庆地区屋顶绿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通过对重庆市屋顶绿化的现状调查,着重从屋顶绿化类型、植物种类、植物景观配置和生态效益等角度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就屋顶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重庆市屋顶绿化研究、建设和推广提供参考。调查研究表明,重庆市屋顶绿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花园式屋顶绿化为主,植物多样性较低;简单式绿化和花园式绿化对屋顶的气温、相对湿度和总悬浮颗粒物(TSP)含量均为正效应,种植有乔木的植物配置模式对降温、增湿、阻滞TSP均效果明显。
27-30

六里桥高速公路指挥中心屋顶花园案例分析

摘要:人口的增长、城市的建设给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经济的压力。在城市用地日益紧张的今天,地面绿化已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屋顶花园的建设作为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的新型手段,在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活和休息场所等方面具有很多优势,如可以起到降低建筑物室内温度、吸收CO2、释放氧气、吸附大气污染物、降低噪声等作用,发挥保护环境的功效。以六里桥高速公路指挥中心屋顶花园建设为案例,从屋顶绿化设计、施工以及养护管理几方面进行分析。
31-34
中国园林杂志规划设计实例

“中式”极简的道与术——杭州九里云松度假酒店的改造与重生

摘要: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北山区(灵隐景区)的九里云松度假酒店是一个由占地8 000m2旧的国营招待所改造的项目。设计与改建的方案需要经过严格审查与报批。设计的方向是中国的现代极简景观。展开探讨了设计者理解并一直实践的"中式"极简景观的含义、设计方法及手段,并结合项目中主要的设计空间(中心庭院,入口庭院),将其中的设计难点、要点一一展开分析。希望通过设计思考过程的阐述,为风景园林同行提供一个完整的设计参考案例。
35-43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园林教育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风景园林数字化设计探索——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风景园林高级研修课程为例

摘要: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由克里斯托弗·吉鲁特教授领衔的团队,成立了风景园林可视化及建模实验室,他们通过一门风景园林高级研修课程,指导学生探索一系列适合风景园林专业的前沿数字化软硬件应用和开发技术,并且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数字化设计的教学并不是教授几个软件那么简单,而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思维的方法,即:数字化技术只是工具,应该针对实践的需求,选择、组合并且探索各种数字化软硬件的应用,让技术为人服务,而不是被技术所绑架。
50-54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园林论坛

提高世界遗产监测有效性的思考和研究——以苏州古典园林监测为例

摘要:中国世界遗产监测开展比较早,但距离建立全面、系统、科学、有效的世界遗产预防性保护体系尚有较大差距,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少模糊认识和做法,阻碍了我国世界遗产监测工作的健康发展。从提高遗产监测有效性这个关键点入手,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遗产监测与日常保护管理的关系、到底要建立怎样的数据库、如何发挥监测数据的作用、实现遗产监测长效化的关键在哪里等进行深度思考,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意见。
55-58

陕北丘陵沟壑区雨水利用场地类型及建设模式

摘要:论述了传统雨水利用场地的建设现状,存在系统性不足、依托经验建设以及不能适应现代城镇和生态人居环境建设要求等问题,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类型化和模式化研究的策略。将最主要的传统雨水利用场地按地貌分为三大类12种,列出了7种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性并且分析了各种场地的雨水处理功能。从场地、城镇以及流域3个尺度归纳构建了6类具体的场地建设模式,明确了每类模式适宜应用的场地技术措施和应用范围。
59-64

基于移动设备的虚拟实境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应该同移动互联网、智能移动技术进行整合。笔者受移动互联时代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产生改变的启迪,将VR技术中的AR系统作为技术基础,开发了基于IPad运行环境的景观设计虚拟平台App。App的交互界面简洁实用,实现了素材获取与编辑、景观要素插入、放线网格实时获取等功能,对基于移动设备的虚拟景观设计研究与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65-68
中国园林杂志国家公园

保护地与国家公园的全球共识——2014IUCN世界公园大会综述

摘要:代表人类最高追求目标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每10年召开一次公园大会,总结过去10年的经验与差距,评估现在面临的问题,共商未来发展大计与对策。从公园价值新认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度量、保护地社区发展与能力建设、保护地与身心健康计划、保护地资产与金融、保护地管理模式、保护地旅游发展与价值实现、全球保护地分布的区域特征8个方面对2014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第6次世界公园大会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69-72

世界主要国家国家公园立法和管理启示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要求。贯彻落实这一重要的改革思路,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强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但国家公园体制在中国尚属开创性的事业,借鉴国际上国家公园的立法和管理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法制和制度体系,是完成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由路径。对世界主要国家的国家公园立法和体制进行简要梳理,旨在分析其建立目标、法律制度、管理模式等,以期对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73-77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园林植物

北京颐和园古树替代树与后备树选择与培养

摘要:古树是颐和园的历史见证,保护古树即是保护和传承颐和园的历史文化。有计划地开展古树替代树与后备树培养工作,对保护颐和园植物景观风貌和景观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在详尽调查颐和园古树现状资源的前提下,首先提出颐和园古树替代树的选择标准,根据古树生长势确定古树替代树培养优先级别;同时根据古树确认标准选择颐和园的古树后备树,选定5种101株树木作为后备树培养;并研究如何培养古树替代树与后备树。研究成果旨在为古树替代树与后备树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78-81

清漪园赅春园的植物景观审美探析

摘要:赅春园是建于清漪园早期的园中园,建筑布局充分利用万寿山后山的自然地形,形成前临丘壑、背靠石崖的山地园,为乾隆皇帝读书、休憩、礼佛之处。整理乾隆皇帝在赅春园留下的诗作,结合现状遗存古树,比较北方皇家园林中其他相似的园林,总结赅春园的植物种类和配置特征;从植物季相、宗教意蕴、文人雅园和山林野趣等方面分析其植物意境,探究乾隆的植物审美情趣,还原植物历史景观原貌,为遗址中的植物景观的复原和展示工作提供依据。
82-85

基于植物或植物景观的园林景点命名研究——以北京市公园为例

摘要:园林景点命名是中国园林文化中的瑰宝。植物作为园林中唯一的生命要素,自古以来,与园林景点的形成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很多园林景点都冠以植物命名。发展至今,植物已成为园林中面积占比非常大的要素,以植物或植物景观为主景或配景的园林景点越来越多,为了彰显景点的文化性和独特性,对其景点的命名成为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以北京市公园为例,对基于植物或植物景观的园林景点命名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归纳其命名分类、命名方式、用词规律、用词频次以及有关实例,旨为相关的园林景点命名提供借鉴。
86-89
中国园林杂志风景园林历史

随身的乐园:晚明文人冯梦祯的园林世界

摘要:以晚明文人冯梦祯为个案,根据冯氏文集、日记及地方史志记载,考据梳理冯梦祯于嘉兴拙园、南京大司成公署、杭州孤山草堂的园林营造与栖居,绘制杭州孤山草堂平面布局想象图,深入分析孤山草堂园林空间与风水文化的关系,并阐述冯氏注重天趣与借景的园林营构观念,赏石、探梅的意旨趣味及其在丰富多样的园居生活中所体现的雅致追求。旨在从冯梦祯的个人视角揭示园林在晚明文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探索晚明文人园林审美趣味的冲突和变化。
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