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勘探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石油勘探杂志

《中国石油勘探》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6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勘探战略、石油地质、勘探技术、海外油气勘探等。
  •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主办单位: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 国际刊号:1672-7703
  • 国内刊号:11-5215/TE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96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3.72
  • 综合影响因子:3.88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石油勘探 2015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质—工程一体化高效开发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

摘要: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区具有不同于北美页岩气区的地面条件和地下地质条件,因此,四川盆地及周缘海相页岩气区很难采用北美大规模、高密度、连片化布井的开发模式,为此引入了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理念。针对钻井技术及工程难度大、建井周期长、建井综合成本高问题,首次提出钻井品质概念,结合北美页岩气开发实践形成的储层品质和完井品质概念,提出了适用于中国页岩气开发特点的"品质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要针对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开发的地质—工程一体化实施的技术路线。围绕提高页岩气单井产量这个关键问题,在丛式水平井平台工厂化开发方案实施过程中,对钻井、固井、压裂、试采和生产等多学科知识和工程作业经验进行系统性、针对性和快速的积累和总结,对工程技术方案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在页岩气开发区块、工厂化平台和单井3种尺度,分层次、动态地优化工程效率与开发效益,实现页岩气的经济开发和效益开发。昭通部级页岩气示范区黄金坝YS108区块开展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所取得的经验和应用效果,证明其具有有效性和推广价值,并基于现有数据和研究成果,探讨了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的高产富集规律。
1-23

重要公告

23-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量化雕刻技术

摘要: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碳酸盐岩埋藏最深已超过7200m,储层非均质性强,缝洞体识别预测与定量评价难度大,是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主要难题。通过井震结合建立了串珠地震相、片状地震相、杂乱地震相及相应的几何空间结构模型,在测井电相储层类型及地震波阻抗约束下得到储层孔隙度模型,最终完成缝洞空间量化雕刻、缝洞连通性预测及缝洞体空间描述。该技术实现了缝洞体由原来的属性体轮廓刻画向量化雕刻的转变,能够比较准确预测碳酸盐岩非均质储层的发育特征,储层预测精度明显提高,放空漏失率由原来的42%提高到52.8%,储层钻遇率由原来的82%提高到91%,有效推动了勘探开发生产工作。
24-29

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长9油层组浊积岩及致密油勘探意义

摘要:对周长地区延长组长9油层组浊积岩进行研究,并通过油源条件、储层特征、储盖组合、排烃压力对其致密油勘探意义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周长地区浊积岩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发育不完整鲍马序列及准同生变形构造。储层孔隙度平均为5.18%,渗透率平均为0.17m D,属致密储层。分析化验表明李家畔页岩为优质烃源岩,可为长9油层组致密油提供充足的油源,同时可作为有效区域盖层,浊积砂体与李家畔页岩构成良好储盖组合,具备一定致密油勘探潜力。长9烃源岩生烃增压产生的源储过剩压力差是原油向下运移的动力,应根据排烃压力与良好储盖组合相结合确定致密油勘探有利目标。
30-36

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孔二段细粒沉积岩中方沸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摘要:通过大量岩石薄片鉴定和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首次在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孔二段细粒沉积岩和致密砂岩夹层中发现大量自生方沸石。方沸石在显微镜下表现为以纹层状富集为主,局部呈泥—微晶分散状分布,少量呈粉晶或连晶胶结物充填粒间孔隙、粒内孔隙、裂缝及液化脉;宏观上表现为与黏土矿物关系密切,矿物含量此消彼长。这种赋存特征间接指明了方沸石早成岩期非火山物质成因的特点,与该区细粒沉积岩中缺少火山物质相吻合。作为碱性成岩环境下析出的自生矿物,方沸石的富集产出可指示盐碱性的沉积水体环境。同时,其早期胶结可抑制压实作用,保存部分孔隙空间,并在后期易与有机酸发生反应,局部溶蚀形成次生孔隙,对致密储层储集性能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7-43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油勘探

摘要: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高台子油层和扶余油层发育致密砂岩油,累计资源潜力超过10×108t。勘探实践证实,这种致密储层具有纵向不集中、横向不连续、单体规模小、物性变化大等非均质特性,且常规技术难以有效开发。自2011年以来,针对大庆油田致密储层非均质特性,从精细落实资源、水平井提产及有效开发等3个方面开展一体化联合攻关,探索建立了以资源精细评价、甜点精细刻画与水平井轨迹精细控制、油层增产改造为代表的致密油勘探适用技术系列,形成了以"实现有效开发"为目的的低成本、高效率工厂化实施方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水平井油层平均钻遇率保持在75%以上,压后初期平均日产油30t以上,是周边直井的17倍;建成3个试验区,投产井累计产油超过7×104t;新增三级储量超过2×108t。
44-53

海上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关键思路与技术方法——以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中段为例

摘要:20世纪90年代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中段油气勘探以寻找构造油气藏为主、岩性油气藏为辅,之后经过近10年的探索,却始终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转变勘探思路,在构造翼部寻找岩性油气藏,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成效。在实现岩性油气藏勘探的过程中,总结了一套适合石臼坨凸起中段特点的勘探思路与技术方法:重视勘探开发紧密结合,利用层序地层划分技术建立目的层系的层序地层格架,综合运用精细时深转换、地层切片与地震属性联合分析以及储层综合预测等关键地球物理技术,实现石臼坨凸起中段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大突破,钻井成功率达80%。
54-62

矿物油基钻井液低剪切流变行为调节技术研究

摘要:为了提高有机土在低芳香烃含量矿物油中的凝胶性质,研制了不同结构的流型调节剂,并对矿物油基钻井液的常规性能、低剪切速率黏度、线性黏弹性和高温高压流变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含有聚酯酰胺型(BZ-ORM-Ⅰ)、聚酰胺基胺型(BZ-ORM-Ⅱ)和烷氧基胺型(BZ-ORM-Ⅲ)等流型调节剂的矿物油基钻井液,在密度1.30g/cm3时,低剪切速率黏度较高,剪切速率为1.7s-1和0.17s-1时的黏度符合"动态沉降窗口"理论要求,矿物油基钻井液弹性模量G′大于黏性模量G″,聚酰胺基胺型与烷氧基胺型流型调节剂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高温高压条件下动切力和低剪切速率动切力较高。同时含有酰胺基、胺基和烷氧基的流型调节剂主要调节矿物油基钻井液的凝胶结构,使之具有良好的悬浮性能,并保持合适的弱凝胶性质。
63-70

东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及其对大气田富集的控制作用

摘要:东非海域近5年来发现了一系列大气田,主要分布于鲁武马盆地和坦桑尼亚盆地,可采储量达3.8×1012m3。通过区域构造演化、盆地构造—沉积特征研究,认为该区主要经历了3期构造—沉积演化阶段:1晚石炭世—早侏罗世卡鲁裂谷期,以河流相、湖相和三角洲相沉积为主;2中侏罗世—早白垩世马达加斯加裂谷期,以陆相和浅海相沉积为主,发育主力烃源岩;3晚白垩世—第四纪马达加斯加漂移期,以被动大陆边缘沉积为主,海底扇、斜坡扇和重力流水道等浊积砂岩构成主力储层,泥岩构成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大气田主力成藏组合包括鲁武马盆地渐新统—上新统、古新统—始新统砂岩及坦桑尼亚盆地渐新统、上白垩统砂岩。鲁武马盆地大气田主要分布于深水区逆冲断层带及其前缘,重力滑塌和侏罗系盐底辟构造使鲁武马三角洲前缘广泛发育逆冲断层带,逆冲断层成为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油气自深部烃源岩向上运移、聚集于逆冲断层带砂岩储层中;坦桑尼亚盆地大气田主要分布于斜坡重力流水道砂岩中,南北向正断层控制油气富集。
71-80

西非Term it盆地白垩系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研究

摘要:以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基础理论为指导,系统开展了西非Termit盆地白垩系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明确了下步勘探的重点目标层系及区带。研究表明,Termit盆地白垩系可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10个三级层序及28个四级层序单元。早白垩世TS1层序沉积期受断裂活动控制,以断控陡坡带—断控缓坡带充填样式为主;晚白垩世TS2层序沉积期受特提斯洋和南大西洋海侵影响,沉积古环境经历了"陆—海—陆"演变,以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充填样式为主。Termit盆地以东部物源为主,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近岸水下扇、远岸水下扇、滨浅海等沉积体系类型。受物源及沉积相控制,垂向上DSQ1、DSQ2低位体系域及YSQ1、YSQ2高位体系域生储盖条件优越,是白垩系勘探的目标层系;平面上Fana低凸起、Yogou斜坡等继承性发育的正向构造带则是油气运聚的优势区带,是下步勘探的目标区带。
81-88

《中国石油勘探》投稿须知

89-

欢迎订阅《中国石油勘探》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