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

  • 11-5973/S 国内刊号
  • 2095-039X 国际刊号
  • 1.1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生物防治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海南省热带作物主要虫害绿色防控专栏、研究论文、专题综述、绿色防控方法与技术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1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其它
本刊影响因子5-5

摘要: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0版)最新数据,2009年本刊综合影响因子为1.231,他引率为91%,互引指数为15/12。在此,衷心感谢各位编委、审稿专家、作者和读者对本刊工作的支持!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苏云金芽胞杆菌分离过程中无晶体芽胞杆菌的分析6-10

摘要:本研究选择了在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分离过程中发现的与Bt芽胞相似、没有伴胞晶体的8株芽胞杆菌,对其种属、质粒等生物学特性和杀虫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对分离菌株所产芽胞进行形态观察及质粒图谱分析,发现其与Bt相似;但肽指纹图谱分析和16SrDNA聚类研究表明所分离菌株与蜡样芽胞杆菌B.cereus(Bc)匹配最高;杀虫活性测定表明这8株菌对猿叶甲Colaphellus bowringi幼虫均无毒杀作用,而15-3、W23-1和W25-3 3个菌株及其培养上清液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有一定的杀虫活性,说明它们能产生活性物质。这些结果说明在Bt菌株的分离过程中要对无晶体菌株加以重视,其含有的活性物质具有潜在的研究和利用价值。

蚕豆蚜日龄、翅型和寄生对其共生菌胞变化的影响11-15

摘要:初生内共生菌与宿主蚜虫的营养代谢密切相关。本文观察了蚕豆蚜Aphis fabae不同翅型的共生菌胞随宿主蚜虫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以及饥饿和混合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confusus寄生对共生菌胞的影响。菌胞数量和体积随发育进程和翅型的变化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随若蚜发育而逐渐增大,然后随胎生蚜产生而逐渐减少;无翅蚜的菌胞数量和体积均显著大于有翅蚜。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菌胞数量和体积迅速直线下降,而重新取食后又可迅速恢复。蚕豆蚜被混合柄瘤蚜茧蜂寄生后的第3d,菌胞数量显著多于未寄生蚜虫,此后则明显少于未寄生蚜虫,从第4d的119个.头-1降至第6d的46个.头-1。研究结果说明,蚜虫共生菌胞的变化与宿主蚜虫翅型、发育、外源营养以及蚜茧蜂寄生等密切关联。

玉米螟赤眼蜂不同地理种群mtDNA基因序列分析及遗传分化研究16-21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不同地理种群的线粒体DNACOI、COII和Cytb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研究了我国玉米螟赤眼蜂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结果发现,玉米螟赤眼蜂群体内线粒体基因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且各地理种群之间已产生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中性检测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进化遵循中性模型,且在过去呈现种群扩张趋势。玉米螟赤眼蜂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在0.002~0.020之间。种群系统聚类树分支结构和Mantel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各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烟粉虱为害对丽蚜小蜂寄生及寄主植物挥发物的影响22-26

摘要:在日光温室条件下,将健康的番茄和甘蓝植株,以及被烟粉虱Bemisia tabaci刺吸24h后的番茄和甘蓝植株分别与带有烟粉虱若虫的黄瓜植株组合,研究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对黄瓜上烟粉虱若虫的寄生率。结果表明,与被烟粉虱刺吸后的番茄、甘蓝组合的黄瓜上丽蚜小蜂,对烟粉虱的寄生率分别为39.60%、35.72%,显著高于与健康番茄、甘蓝组合的黄瓜上的寄生率(分别为30.84%、29.37%);但不同植株组合对丽蚜小蜂在寄主植物上的羽化率没有显著影响。通过气质联用测定两种寄主植物被烟粉虱刺吸前后的挥发性气体成分,结果表明,番茄主要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而甘蓝主要以酮类化合物为主。被刺吸后的寄主植物挥发性气体成分比健康寄主植物挥发性气体成分和相对百分含量都有较大的变化。

3种植物提取物对蝶蛹金小蜂的触杀毒性及对其寄生效果的影响27-31

摘要:采用药膜法,以高效氯氰菊酯为对照药剂,测定了鸦胆子Brucea javanica(L.)Merr.、番荔枝Annona squamosa L.、葫蔓藤Gelsemiumelegans Benth 3种植物的氯仿萃取物对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 L.的触杀毒性以及对产卵寄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植物提取物对蝶蛹金小蜂成虫触杀毒性较低,处理24h死亡率分别为13.2%、8.2%、2.0%;对蝶蛹金小蜂的产卵寄生效果亦无不良影响。而化学农药高效氯氰菊酯对蝶蛹金小蜂的触杀毒性极高,处理3h死亡率达到100%,该药剂处理寄主蛹后对蝶蛹金小蜂的产卵寄生效果有较大影响,其出蜂蛹率仅为对照的1/6。

杭州悬铃木方翅网蝽的捕食性天敌种类及日本通草蛉幼虫捕食作用32-37

摘要:本文调查发现杭州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ciliata(Say)的捕食性天敌有5科7种,主要是日本通草蛉Chrysoperla nipponensis(Okamoto)、普通草蛉Chrysoperla carnea(Stephens)和小花蝽属Oriusspp.。日本通草蛉幼虫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II型方程,捕食作用强弱为:日本通草蛉3龄幼虫捕食若虫〉日本通草蛉2龄幼虫捕食若虫〉日本通草蛉3龄幼虫捕食成虫,其对应的搜寻效率α与处理时间Th值分别为1.0141、0.5687、0.3757和0.0075、0.0121、0.0267。成虫和若虫共存时,日本通草蛉3龄幼虫喜好捕食若虫。日本通草蛉幼虫的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悬铃木方翅网蝽若虫密度相同的条件下,日本通草蛉2龄、3龄幼虫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大,其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也相应降低,其捕食作用率E与自身密度P的关系分别为:E=0.3164P-0.4700和E=0.3411P-0.4762。日本通草蛉幼虫间存在分摊竞争。

西瓜田笼罩下多异瓢虫对瓜蚜的控制作用38-42

摘要:本文对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成虫对瓜蚜Aphis gossypii的捕食功能反应和西瓜田笼罩条件下释放多异瓢虫对瓜蚜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异瓢虫成虫对瓜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为:Na=0.81228N/(1+0.013646N);蛹/蚜为30/1000的处理释放后5d和11d对瓜蚜的防效分别达到80.43%和98%,卵/蚜为20/30的处理释放后7d和14d对瓜蚜的防效分别达到72.22%和87.36%,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效,为两虫态的最适释放量,蛹为最适释放虫态。

9种农药对黄瓜新绥螨若螨和卵的影响43-49

摘要:本文采用4种方法测定了已测试对黄瓜新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Oudemans)雌成螨无毒的9种常用农药对其若螨和卵的影响。结果表明:25%噻虫嗪(阿克泰)水分散粒剂和0.5%苦参碱烟碱(果圣)水剂对若螨和卵的LC50分别为3128.49mg.L^-1和1802.67mg.L^-1、26.37mg.L^-1和27.01mg.L^-1;喷雾法和二次中毒测定发现这2种农药常规使用浓度对若螨和卵的校正死亡率均低于10%,表明这2种农药对若螨和卵影响很小。0.3%印楝素乳油对若螨和卵的LC50分别为7.43mg.L^-1和8.70mg.L^-1,喷雾法和叶片残毒法测定发现其常规使用浓度对若螨和卵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17%~36.21%和3.95%~28.95%,表明该农药对若螨和卵低毒。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大生M-45)可湿性粉剂、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50%多菌灵+福美双(普雅图)可湿性粉剂常规使用浓度对若螨和卵的校正死亡率均低于5%,表明这4种杀菌剂对若螨和卵无明显影响。86.2%氧化亚铜(铜大师)可湿性粉剂和77%氢氧化铜(可杀得)可湿性粉剂常规使用浓度对若螨的校正死亡率最高分别达到16.81%和9.32%,对卵的校正死亡率均低于5%,表明这2种杀菌剂对若螨低毒,对卵无明显影响。

绿僵菌田间流行及其与寄生蝇对蝗虫控制的调查50-54

摘要:在锡林浩特草场分别以6.0×10^7孢子.m^-2施用量的绿僵菌Metarhiziumanisopliae油悬浮剂、绿僵菌饵剂进行喷洒,调查绿僵菌在田间蝗虫中的流行、对寄生蝇寄生蝗虫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绿僵菌后,蝗虫种群分别于20d和60d出现2次感病高峰;处理后20d绿僵菌油悬浮剂和绿僵菌饵剂对蝗虫的感染率分别为54.55%和34.79%,绿僵菌油悬浮剂对蝗虫的感染率显著高于绿僵菌饵剂;处理后60d其感染率分别为23.62%和32.60%,绿僵菌饵剂对蝗虫的感染率显著高于绿僵菌油悬浮剂。说明绿僵菌油悬浮剂作用速度快于绿僵菌饵剂;绿僵菌饵剂持效性高于绿僵菌油悬浮剂;绿僵菌可以自然流行于该地区的蝗虫种群。绿僵菌孢子通过蝗虫病原地的二次流行,可向其周围环境扩散传播。表现出随着与绿僵菌饵剂处理区的距离增加,感染率逐渐降低;随着病原流行时间的延长,感病率逐渐升高。绿僵菌的侵染与寄生蝇的寄生无关,二者对蝗虫种群的作用为各自独立,其效果是二者的累加。

取食转Bt基因水稻褐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及其代谢酶的活性55-62

摘要:测定比较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在转cry1Ab基因水稻KMD1和KMD2及其对照秀水11上取食不同世代的室内种群和田间种群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水平及其体内解毒酶(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靶标酶(乙酰胆碱酯酶)和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以及体内Cry1Ab蛋白的含量。结果表明,5种杀虫剂对分别持续取食KMD1和KMD2的褐飞虱室内种群和田间种群LD50值与取食对照的无显著差异。在KMD1和KMD2上取食1代和9代的褐飞虱室内种群以及田间种群体内解毒酶、靶标酶和保护酶等活性与取食对照的差异不显著。取食KMD的褐飞虱不同种群体内的Cry1Ab蛋白含量相对稳定,其中以取食KMD2的较高。上述结果表明,转cry1Ab基因水稻KMD1和KMD2对褐飞虱的杀虫剂敏感性和代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

影响桃小食心虫性诱剂田间诱捕效率的几种因子的研究63-67

摘要:考察影响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诱捕器诱捕效率的几种因子,结果表明,中捷四方性诱剂诱捕效率显著高于另一型号。3种诱捕器在诱捕效率上存在明显差异,船型诱捕器具有较高的监测效率。诱捕器诱捕半径以20~25m为最佳诱捕范围,与15m和30m的差异显著。地面植被覆盖程度对诱捕器诱捕效率有明显影响,且诱捕器在林冠层相对开放、同时无低矮灌木层条件下,易于发挥其诱捕作用。

产酶溶杆菌OH11菌株胞外酶调控相关基因ctp的克隆及功能的初步分析68-75

摘要:利用mariner转座子对产酶溶杆菌Lysobacterenzymogenes OH11进行转座诱变,构建菌株OH11的突变体文库。筛选到1株4种胞外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产生均减少的突变株D-11。通过亚克隆,鉴定转座子的插入位点,涉及1个羧基末端蛋白酶(carboxy-terminal protease)编码基因ctp。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对该基因进行敲除,对缺失突变体Δctp表型分析发现:(1)Δctp与野生型OH11在营养丰富型(2YT)与营养缺陷型(MMX)培养基中生长速率基本一致;(2)Δctp降低了蛋白酶、纤维素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产生,但不影响几丁质酶的产生;(3)Δctp生物膜的产生量明显减少。研究还表明,突变体基本不改变其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的拮抗能力。互补菌株均恢复了野生型的相关功能。

脂肽类化合物bacillomycin L抗真菌活性及其对水稻病害的防治76-81

摘要:生防菌Bs-916对水稻纹枯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分泌的脂肽类化合物bacillomycin L是其抗真菌活性的关键因子之一。Bacillomycin L抑菌活性的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其对常见的12种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但其对不同病原真菌的毒力存在显著差异。Bacillomycin L对番茄灰霉Botrytis cinerea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的毒力最强,抑制中浓度(IC50)分别为0.28μg.mL-1和0.35μg.mL-1;对大多数病原真菌IC50在1~3μg.mL-1;对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fujikuroi和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毒力最差,IC50分别为28.99μg.mL-1和45.92μg.mL-1。显微观察表明bacillomycin L能致畸病原真菌菌丝和抑制孢子萌发。Bacillomycin L对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当使用浓度为500μg.mL-1时,对水稻纹枯病和苗瘟的防效分别为70.8%和56.3%。研究结果表明,bacillomycin L具有广谱高效的抗真菌活性,具有开发为环境友好型生物农药的潜力。

花生青枯病内生拮抗细菌的鉴定、抗菌活性及其田间防效88-92

摘要:从病区健康花生植株茎秆内分离到1株对花生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有强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命名为BZ6-1菌株。拮抗试验表明,该菌具有较广抗菌谱,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形态观察和16SrDNA同源性分析初步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菌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糖蜜10g.L-1,蛋白胨0.5g.L-1,酵母膏0.5g.L-1。最适发酵条件为pH8.5、装液量50mL/250mL、温度25℃、转速200r.min-1、培养时间21h,在此条件下拮抗圈直径达34.0mm。田间试验结果表明BZ6-1菌株对花生青枯病防效达62.3%。

辣椒根腐病内生拮抗细菌筛选及菌株Hj33-7的鉴定和抗菌活性93-98

摘要:从采自黑龙江和辽宁辣椒根腐病区的健康辣椒植株体内分离到141株内生细菌。对峙培养发现10株内生细菌对辣椒根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各菌株抑菌带宽均在7mm以上。10株拮抗细菌对辣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从25%到75%,其中,菌株Hj33-7、Hj33-6、Hj33-4及Hgu23-2对辣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5%、75%、66.6%和66.6%。经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等测定分析,将菌株Hj33-7初步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Hj33-7发酵滤液对辣椒根腐病菌菌丝生长与形态、孢子萌发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

水稻内生细菌B196的鉴定及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作用99-103

摘要:从水稻体内分离得到的细菌菌株B196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生长有较强抑制作用。通过形态学和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B196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采用浸种和喷雾的方法将菌株B196接种到水稻植株后,均能在稻株体内回收到该菌株,表明菌株B196能在水稻体内定殖。菌株B196对水稻纹枯病的盆栽和田间防效分别为64.29%和55.13%。

生物源杀菌剂与化学杀菌剂协调防控黄瓜病害104-109

摘要:本文研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BAB-1水剂、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 SAB-1水剂、大花旋覆花内酯乳油与化学杀菌剂交替或混合使用对温室黄瓜病害发展的影响。寿光试验包括以下处理:交替或混合喷施50%啶酰菌胺WG、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SC的桶混液、60%唑醚.代森联WG、40%嘧霉胺SC、50%烯酰吗啉WP、10%苯醚甲环唑WG、69%烯酰.锰锌WP、68.75%噁唑.锰锌WG、52.5%噁唑.霜脲氰WG等不同作用机理和防治谱的化学杀菌剂;混施生防菌剂BAB-1水剂、SAB-1水剂及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SC、50%烯酰吗啉WP、25%双炔酰菌胺SC、25%吡唑醚菌酯EC等对霜霉病特效化学杀菌剂;将不同化学杀菌剂桶混液与BAB-1水剂、SAB-1水剂和化学杀菌剂桶混液交替喷施。其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分别为94.5%、92.3%和93.6%,对黄瓜白粉病分别为90.7%、89.9%和90.4%,对灰霉病的防效分别为69.3%、85.6%和85.7%,每种病害的病害发展曲线下面积(AUDPC)相当。在定州试验中,化学杀菌剂与SAB-1混施对白粉病的防效(84%)明显高于其与BAB-1混施的防效(72.8%),对灰霉病的防效(61.3%)明显低于后者的防效(95.1%),与SAB-1、BAB-1混施后对白粉病、灰霉病及霜霉病防效分别为90.2%、89.3%和92.6%。在保定郊区试验中,将大花旋覆花内酯乳油与化学杀菌剂及BAB-1水剂、SAB-1水剂交替喷施显著降低霜霉病、白粉病及灰霉病的严重度及AUDPC,对其防效分别为83.5%、87.4%和88.5%,AUDPC分别为219、352和249,延缓了3种黄瓜病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