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短著述、病例报告、综述、疑难病例会诊等。
  •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
  • 国际刊号:1002-0152
  • 国内刊号:44-1213/R
  • 出版地方:广东
  • 邮发代号:46-45
  • 创刊时间:197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5
  • 综合影响因子:0.98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 2012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方案与建议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

摘要: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CAS)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并在狭窄动脉供血区域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sICAS是全
129-145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脑梗死合并重症肌无力2例报告

摘要:重症肌无力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其表现可与多种疾病交叉,当与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表现叠加时,增加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难度。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脑梗死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38岁,有6年高血压病史。因言语含糊、
145-145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预处理后CHOP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

摘要: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y protein,CHOP)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1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operation group,SO)、脑缺血再灌注组(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脑缺血预处理组(brain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BIP)3组,每组按照再缺血后12 h、1 d、2 d、3 d其4个时间点分为4个亚组。采用二次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模型,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再缺血后各个时间点CHOP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率。结果①MCAO组12 h CHOPmRNA表达达高峰(142.92±7.46,P〈0.01),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其表达逐渐下降;BIP组缺血各时间点其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12 h:157.7±8.37;24 h:167.54±8.99;2 d:178.16±9.25;3 d:186.85±9.82,P〈0.05)。②MCAO组CHOP蛋白表达于缺血再灌注后12 h开始明显上升,24 h达高峰,2 d后表达开始减弱(1.674±0.136,P〈0.01);BIP组较MCAO组CHOP表达明显降低(12 h:1.453±0.128;24 h:1.605±0.132;2 d:1.485±0.129;3 d:1.279±0.115,P〈0.05,P〈0.01)。③MCAO组12 h细胞凋亡发生率显著增加(34.6%±11.5%),1 d时达到高峰(48.2%±12.4%),以后时间点逐渐下降;BIP组各个时间点神经元凋亡发生率较MCAO组显著降低(12 h:25.3%±9.0%;24 h:36.4%±10.9%;2 d:30.8%±11.2%;3 d:22.5%±8.7%,P〈0.05,P〈0.01)。结论脑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CHOP表达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146-149

三七通舒胶囊全国临床应用有奖征文通知

摘要:三七通舒胶囊[国药准字Z20030109]为国家中药Ⅱ类新药,是成都华神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从单味名贵药材三七中,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先进技术获得的三七三醇皂苷(PTS)制剂;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制剂。具有抑制的释放不影响活性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降低全血粘度增强颈动脉血流量和多靶点神经
154-154

多巴胺D_2、D_3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精神分裂症相关研究

摘要:目的探索多巴胺D2受体(Dopamine D2receptor,DRD2)基因第8外显子Taq I A位点多态和多巴胺D3受体(Dopamine D3receptor,DRD3)基因第5内含子Msp I位点多态与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是否关联及其在不同性别是否存有差异。方法使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及DNA测序技术,对31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310名对照DRD2Taq I A基因多态性和DRD3Msp I位点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患者组与对照组间DRD2 Taq I A位点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显著(P〈0.01)、两两基因型对比(A1/A2与A1/A1相比:P〈0.05;A2/A2与A1/A1相比:P〈0.01)及两基因型联合对比(A1/A2+A2/A2与A1/A1:P〈0.01)组间差异也显著。性别分层研究DRD2Taq I A位点女性组间差异显著(P〈0.01),男性组间差异无意义(P〉0.05)。DRD3Msp I位点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分布及性别分层分析等所有数据均显示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因子趋势检验结果DRD2Taq I A位点等位基因A2:P〈0.01;DRD3Msp I位点等位基因2:P〉0.05。结论所得数据支持DRD2Taq I A位点等位基因A2可能为精神分裂发生的风险因子,特别对女性而言。数据分析不支持DRD3Msp I位点基因与精神分裂发生有关。此结果需更进一步研究证实。
155-159

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旋转能力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旋转的脑电生理机制,完善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空间能力方面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的功能联系。方法对来自解放军第三医院的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8例正常健康人进行心理旋转任务的ERP测定。测量其P300家族成分中P500的潜伏期、波幅及其错误数和反应时。结果与对照组P500[PZ:(493.39±54.00)ms,(5.63±4.22)μv;P3:(495.68±42.00)ms,(6.50±3.76)μv;P4:(478.89±43.42)ms,(4.93±3.67)μv;CZ:(487.11±45.21)ms,(5.34±4.10)μv]相比,患者组合计潜伏期均延迟[PZ:(573.37±45.01)ms,t=3.38;P3:(584.70±43.13)ms,t=2.92;P4:(578.30±41.71)ms,t=-2.30;CZ:(493.39±54.00)ms,t=-2.56],合计波幅均降低[PZ:(3.04±1.32)μv,t=3.26;P3:(4.02±1.52)μv,t=2.80;P4:(2.73±2.00)μv,t=-2.20;CZ:(5.63±4.22)μv,t=-2.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区分正镜像时,患者组正像和镜像潜伏期都延迟、波幅都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旋转能力受损,正镜像受损程度不一致,正镜像加工的电生理机制可能不同,提示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指标。
160-164

奥氮平增加大鼠H9C2心肌细胞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基因和蛋白表达

摘要:目的通过奥氮平处理心肌细胞来探讨奥氮平诱导心血管疾病的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10,20和40uM)及不同作用时间(1,3,12和24 h)的奥氮平处理大鼠心肌细胞H9C2,检测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的奥氮平处理H9c2细胞时,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及时间的延长,MIF mRNA及MIF蛋白随着浓度的递增及时间的延长而增高(P〈0.05)。结论奥氮平处理心肌细胞后,MIF的mRNA及蛋白均发生显著改变,这种改变存在浓度与时间的依赖关系,MIF可能参与奥氮平诱导的心血管系统损伤。
165-168

不同剂量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及其与海马mTOR及GluR1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胺酮对强迫游泳大鼠抗抑郁效应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40只2月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n=10),行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15 min以建立大鼠抑郁模型。次日,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氯胺酮5 mg/kg、氯胺酮10 mg/kg、氯胺酮20 mg/kg。30 min后,行FST5 min并记录其不动时间。行为学测试后,取海马组织测定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及谷氨酸受体1(glutamate receptor 1,GluR1)的含量。结果氯胺酮5 mg/kg组、10 mg/kg组和20 mg/kg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分别为136±13 s、119±12 s和95±20 s,与对照组的169±12 s相比,各组氯胺酮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减少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各组氯胺酮大鼠海马组织mTOR含量分别为1.52±0.19、2.36±0.13和2.95±0.22,较对照组的0.87±0.11显著增高,P〈0.05;各组氯胺酮大鼠海马组织GluR1含量分别为1.23±0.11、1.45±0.06和1.60±0.13,亦较对照组的0.91±0.07显著增高,P〈0.05。结论氯胺酮具有确切的抗抑郁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海马组织mTOR及GluR1的上调有关。
169-172

第11届亚大国际颅底外科大会(AOSBS)会议通知

摘要: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承办的第11届亚大国际颅底外科大会(AOSBS)将于2012年10月27-28日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饭店举行,由鲍圣德教授担任主席、张力伟教授担任执行主席。AOSBS是亚洲-
172-172

重复自杀行为众多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重复自杀行为者的特点及其自杀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WHO健康量表、Beck抑郁自评量表、自杀强度量表等对115例住院的自杀未遂者实施调查,并追踪随访6年,对整个病程中仅有单次自杀行为和重复自杀行为两类人群住院时人文特点及评估资料进行比较。结果115例自杀未遂者中重复自杀行为24例,占20.9%。24例重复自杀行为者就诊治疗时年龄42.6±13.2岁,WHO健康量表得分7.04±5.64,Beck抑郁自评得分26.25±17.36,自杀强度得分10.04±4.94,16例(66.7%)患有精神疾病;91例单次自杀行为者年龄32.6±13.9岁,WHO健康量表得分15.91±5.61,Beck抑郁自评得分6.82±10.51,自杀强度得分7.76±3.97,20例(22.0%)患有精神疾病。重复与单次自杀行为者比较,两组在年龄、WHO健康量表、Beck抑郁自评得分、自杀强度得分、有无精神疾病以及自杀方式、是否真的想死、是否存在困扰1年以上躯体病或残疾、未来没有希望、身体健康状况自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自杀强度得分与是否真的想死得分相加代表的自杀致死倾向(P=0.036,OR=2.85,β=1.047),WHO健康量表与身体健康自评得分相加所代表的健康心理状态(P=0.026,OR=0.320,β=-1.141)进入回归方程。结论重复自杀行为者多患有精神疾病,抑郁心境、无望、自杀强度高等。有效评估这些因素对了解或防范未遂者再次出现自杀风险有重要意义。
173-177

对氧磷酶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联

摘要:目的探讨对氧磷酶(paraoxonase,PON)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探讨PON1 55M/L和PON1 192Q/R的基因多态性在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脑梗死无高血压组以及正常对照组的基因频率。结果与对照组(100例)相比,脑梗死组(105例)PON1-L55M的M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PON1-Q192R、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中PON1-L55M的M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中国人PON1基因第55位密码子的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有关,M等位基因是高血压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178-181

第十三届全军战伤创伤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科学会神经创伤与修复大会会议通知

摘要:由全军战创伤专业委员会、中国神经科学会神经创伤与修复委员会主办,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军战伤创伤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科学会神经创伤与修复大会"既定于2012年9月14~16日在陕西西安举行。本次大会是我
181-181

术中磁共振多模态影像导航下脑内病变穿刺活检术的初步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超高场强术中磁共振及多模态影像融合应用于颅内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初步经验、优势与不足。方法利用3.0T超高场强术中磁共振系统在结构影像的基础上结合多模态影像如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分析(MRS)、弥散张量成像(DTI)、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等,通过代谢及功能信息优化靶点选择,实施多靶点活检。结果共实施23例幕上病变穿刺活检,获得78份标本。所有病例得到明确诊断,术中影像证实靶点均实现术前计划,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术中磁共振多模态影像可同时提供功能及代谢信息,提高穿刺活检成功率,降低致残率。
182-185

术中磁共振和功能神经导航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评价高场强术中磁共振(iMRI)和功能神经导航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前根据弥散张量成像重建白质纤维束,确定最佳安全手术入路及手术策略,术中常规应用基于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纤维束镜下导航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辅助手术,术后定期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本组16患者中,2例患者因术中磁共振扫描发现海绵状血管瘤残留需继续手术切除残留病变。术中末次扫描证实所有患者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完全切除。3例患者术后有短期新发神经动能障碍,其中2例长期随访时恢复至正常功能水平。长期神经功能致残为1例。无iMRI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对于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iMRI可以实时评估海绵状血管瘤的切除程度。镜下功能神经导航术中显像脑干白质纤维束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和电刺激定位脑干颅神经核团,对最大限度切除病变、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有很大帮助。
186-189

改良“二次枕大池注血法”构建Wistar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

摘要:目的总结大鼠"二次枕大池注血法"构建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的经验体会。方法通过对"二次枕大池注血法"进行步骤简化及改良:①省去穿刺环枕膜、抽取脑脊液步骤;②不必完全显露环枕膜。通过断头取脑后直接观察判断建模是否成功。结果术中死亡大鼠14只,成功复制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大鼠120只(89.6%)。术后35只模型大鼠出现意识改变、肢体偏瘫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9%)。结论改良的"二次枕大池注血"法建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控制穿刺进针角度及深度,控制注血量和注血速度,防止堵管是造模成功的关键。
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