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短著述、病例报告、综述、疑难病例会诊等。
  •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
  • 国际刊号:1002-0152
  • 国内刊号:44-1213/R
  • 出版地方:广东
  • 邮发代号:46-45
  • 创刊时间:197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5
  • 综合影响因子:0.98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 2012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广泛性焦虑障碍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变化

摘要:目的研究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的特点及其治疗变化。方法收集GAD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各40名,采用帕罗西汀片有效治疗量治疗12周,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进行疗效评估,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BDNF的浓度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前GAD患者的血清BDNF水平[(26.03±10.52)ng/mL]低于对照组[(43.27±10.28)ng/mL],治疗后GAD患者血清BDNF水平[(35.85±11.96)ng/mL]较治疗前升高,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GAD显效患者[(39.43±12.35)ng/mL]与对照组血清BDNF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时,GAD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HAMA量表总分、精神性焦虑因子分呈负相关(P〈0.05),与躯体性焦虑因子分的相关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GAD患者血清BDNF水平的变化与HAMA总分、躯体性焦虑因子分、精神性焦虑因子分变化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血清BDNF水平可能是GAD的状态性指标之一。
65-68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病例报告

以低钾性周期性麻痹首诊的干燥综合征误诊分析并文献复习

摘要:1 资料 患者女,60岁,因"突发四肢进行性无力1 d"入院.无偏身感觉异常,无头痛呕吐.发病前无发热腹泻等.查体:体温37℃,脉搏78次/min,呼吸15次/min,血压113/72 mm Hg.神志清楚,营养一般,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心率78次/min,律齐,中文键盘"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
68-68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宜宾地区18岁及以上人群心境障碍现患病率调查

摘要:目的了解宜宾地区成年人群心境障碍的现患病率及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宜宾地区≥18岁人群12000人,用扩展的一般健康问卷筛查将调查对象分为精神障碍高、中、低危险组,然后用《DSM-Ⅳ轴Ⅰ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Ⅳ-TR,SCID)对不同比例的三组人群进行诊断检查。结果11227人完成了调查。调整后心境障碍总的现患率为2.48%(95%CI:1.87%~3.28%)。心境障碍中具体诊断的患病率依次为未特定抑郁障碍1.4%(95%CI:0.98%~1.99%)、重性抑郁障碍0.81%(95%CI:0.47%~1.38%)、心境恶劣障碍0.17%(95%CI:0.09%~0.33%)、双相I型障碍0.11%(95%CI:0.02%~0.68%)。心境障碍总的现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2.97%比1.83%,RR=1.62,RR的95%CI:1.27%~2.11%),城市高于农村(3.60%比2.40%,RR=1.50,RR的95%CI:1.13%~2.05%)。在现患心境障碍者中,仅有5.9%接受过医疗机构的任何治疗,2.2%接受过精神心理机构的治疗,0.7%接受过精神科住院治疗。结论心境障碍已经成为宜宾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患者中向精神心理机构求助的较低比例应引起高度关注。
69-73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透明隔腔形态结构的磁共振成像比较研究

摘要:目的探索难治性精神分裂症(treatment resistant schizophrenia,TRS)与难治性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TRD)患者透明隔腔(cavum septum pellucidum,CSP)发生率及其形态结构特点。方法采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对42例TRS、45例TRD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进行头部MRI扫描,运用影像学分析软件,对TRS组、TRD组和对照组出现小CSP(冠状面层CSP长度〈6毫米)和大CSP(长度≥6毫米)情况有无进行统计,计算各自发生率,并对其长度、最大宽度和体积进行测量,比较三组间差异。结果TRS组、TRD组和对照组小CSP发生率(分别为50.0%、48.9%、5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S组大CSP发生率(14.3%)均高于TRD组和对照组((均为0%)(P〈0.01);TRS组CSP最大宽度分别小于对照组或TRD组,而长度大于对照组或TRD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CSP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CSP在TRS患者中发生率显著高于TRD和正常人群,可能为TRS的异常脑结构之一;而小CSP发生率则在三组间无显著差异,其可能为一种正常的结构变异;与TRD患者和正常人群不同,TRS患者有着独特的CSP形状,呈"瘦长"形。
74-78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海马ADAMTS-1的表达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早期海马组织中ADAMTS-l(a disintegrin-like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 type l motifs)表达情况及其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关系,初步探讨ADAMTS-l在实验性大鼠SAH后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08只,分假手术组和SAH组。采用大鼠视交叉前池注血模型,于SAH后6、12、24、48、72 h时间点,应用Western-Blotting和RT-PCR法检测大鼠海马ADAMTS-1蛋白及mRNA表达变化,同时应用甲酰胺浸泡法检测大鼠脑内伊文氏蓝(Evans blue,EB)含量。结果大鼠SAH后6 h、12 h组海马ADAMTS-1mRNA及蛋白表达与sham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于出血后24 h表达明显升高,48 h达到高峰,72 h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脑内伊文氏蓝含量亦于出血后24 h明显升高,48 h达到高峰并于72 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ADAMTS-1蛋白表达与脑内EB含量成正相关(r=0.936,P=0.014)。结论大鼠SAH后早期脑损伤过程中ADAMTS-l的表达与血脑屏障损伤成正相关,提示ADAMTS-l可能参与SAH后早期脑损伤的病理过程。
79-82

槲皮素对大鼠脑胶质瘤抑瘤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槲皮素及顺铂对大鼠脑胶质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颅内接种C6胶质瘤细胞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顺铂、槲皮素及对照治疗7 d,观察各组肿瘤生长情况,于接种后17 d处死各组大鼠,收集肿瘤标本进行肿瘤大小、HE染色及电镜观察,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顺铂组[(66.2±5.9)mm3]、槲皮素组[(59.6±5.4)mm3]肿瘤体积低于对照组[(101.1±9.6)mm3]槲皮素组优于顺铂组(t=10.61,P〈0.01),槲皮素组、顺铂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41.3%、34.8%。光镜观察槲皮素组、顺铂组肿瘤细胞密度降低,电镜显示有细胞凋亡。PCNA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槲皮素组(42.2%±5.1%)、顺铂组(50.0%±6.7%)肿瘤PCNA表达减少,与对照组(79.6%±8.6%)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F=416.12,P〈0.01),两两比较,槲皮素组治疗效果优于顺铂组(q=55.25,P〈0.01)。结论槲皮素和顺铂均可显著抑制大鼠颅内C6胶质瘤细胞生长,其机制可能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有关。
83-86

pVAX1-IL4/SYN-B核酸疫苗对鱼藤酮慢性帕金森病小鼠的治疗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优化人α-突触核蛋白(humanα-synuclein,hα-syn)核酸疫苗pVAX1-IL4/SYN-B对鱼藤酮慢性帕金森病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鱼藤酮1 mg/kg给予背部皮下注射,1次/d,连续注射40 d,建立慢性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建模后小鼠随机分为3组:核酸疫苗组、空质粒组、PBS组(n=8)。于小鼠双侧后肢胫前肌部位,分别注射pVAX1-IL4/SYN-B核酸疫苗,空质粒pVAX1,PBS各100μL,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3周。末次免疫后2周,观察小鼠行为学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脑黑质致密部α-syn表达和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数目变化;RT-PCR检测α-syn mRNA表达情况。结果行为学观察各组小鼠自由活动实验显示,核酸疫苗组与空质粒组及PBS组小鼠移动格子数和下肢站立次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免疫组化检测发现核酸疫苗组小鼠与空质粒组、PBS组相比,TH阳性细胞数增加51.43%、59.00%(P〈0.05),α-syn表达减少45.64%、43.28%,(P〈0.05)。RT-PCR检测发现核酸疫苗组α-syn mRNA表达水平(0.37±0.17)较空质粒组(0.80±0.01)及PBS组(0.74±0.05)明显减少(P〈0.05)。结论 hα-syn核酸疫苗有较强改善帕金森病小鼠行为学的作用;能有效改善鱼藤酮神经毒素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害,能对帕金森病小鼠产生较好的免疫治疗作用。
87-91

高血压增加循环中CXCR4~+细胞而促进新生内膜形成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对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及部分可能机制。方法按双肾双夹法复制易卒中型肾血管性大鼠高血压模型(stroke-prone renovascular hypertensive rats,RHRSP),选取收缩压稳定在180 mm Hg以上、无自发性卒中表现的RHRSP,行左侧颈总动脉内膜剥除术。计算颈总动脉内膜、中膜面积和内膜/中膜面积比率。以抗CD31抗体标记内皮细胞检测再内皮化,以抗α-SMA抗体标记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muscle cells,VSMCs),以流式细胞仪检测CXCR4+细胞占总单核细胞的百分比。结果对照正常血压组,高血压组的血压显著增高(203.36±17.31 mm Hg;95.5±10.01 mm Hg,P〈0.05,n=20),新生内膜面积增加(2.18±0.11 mm2;1.55±0.14 mm2,P=0.013,n=4),循环中CXCR4+细胞百分比增高(损伤前:30.11%±1.27%;20.91%±2.06%,P=0.019;损伤后7 d:45.64%±3.30%;28.28%±2.56%,P=0.003,n=3~5)。高血压不影响再内皮化,新生内膜的主要成分仍为VSMCs。结论高血压增加血管损伤之前和之后早期循环中的CXCR4+细胞,可能与其促进新生内膜形成有关。
92-96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病例报告

直立性震颤1例报告

摘要:直立性震颤(orthostatic tremor,OT)是一种罕见的病因未明的疾病,临床表现以涉及腿部和躯干的肌肉震颤为主,表现为站立时下肢震颤,步行或坐位时可缓解。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研究者对OT临床特征的深入认识,OT报道逐渐增多,
96-96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论著

胸腺瘤副肿瘤综合征的临床特征——附4例报告

摘要:目的通过4例临床表现有一定意义的胸腺瘤副肿瘤综合征探讨其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并分析4例胸腺瘤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检查结果,分析其诊疗经过。结果 4例胸腺瘤副肿瘤综合征患者中,3例以肌无力为主要表现,1例表现为少见的双下肢僵直,从双下肢僵直的临床表现角度看极其类似僵肢综合征,但肌电图无持续运动单位活动,其他检查结果也未见明显支持僵肢综合征诊断的证据,且该患者胸腺瘤切除术治疗效果明显。结论胸腺瘤副肿瘤综合征临床表现可多种多样,及时正确诊断对预后有积极影响。
97-100

误诊为多发性肌炎的脂质沉积性肌病——附3例报告

摘要:目的探讨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的临床特征、病理改变、代谢异常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3例LSM患者的临床表现、肌肉病理所见及血、尿代谢检查结果 ,结合文献报道总结LSM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并对多发性肌炎的诊断标准进行讨论。结果 3例患者均有对称性肌无力和/或肌痛,肌酶谱增高,最初均诊断为多发性肌炎,经激素治疗可好转,但病情反复。肌肉病理显示肌纤维大小不等,大量肌纤维内可见类圆形空泡,油红O染色见肌纤维内大量红染的脂滴沉积。经调整饮食、口服维生素B2、左卡尼汀等药物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结论应用Bohan/Peter标准可能导致对多发性肌炎的过度诊断。对临床表现为肌无力、肌痛的患者,不要盲目应用激素治疗,应积极进行骨骼肌活检,明确诊断。
101-104

精神分裂症患者质子磁共振波谱变化特点及与疗效、认知功能的相关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疗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丘脑神经生化代谢物质的变化特点,及神经生化代谢物质与疗效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相关性。方法对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8周的17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多体素1H-MRS检测前额叶和丘脑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与肌酸复合物(Cr),计算NAA/Cr值、Cho/Cr值;运用事件相关电位P300(P300)评估认知功能。运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症状,以PANSS减分率评定疗效;根据PANSS减分率分为有效组(≥50%)、改善组(20%~49%)和无效组(〈20%),比较不同疗效组上述脑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有效组(n=79)、改善组(n=71)和无效组(n=21)的左侧前额叶NAA/Cr变化值分别为(0.054±0.019)、(0.047±0.017)和(0.037±0.014),前者高于后两者,改善组高于无效组(P〈0.05或P〈0.01);有效组左、右侧丘脑NAA/Cr变化值均高于无效组(P均小于0.01)。左侧前额叶、左侧和右侧丘脑NAA/Cr变化值均与PANSS减分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5、0.38、0.41,P均小于0.01)。左侧前额叶NAA/Cr变化值与靶刺激P2、P3潜伏期变化值成负相关(r值分别为-0.37,-0.33,P〈0.01或P〈0.05),与靶刺激P2、P3及非靶刺激P2波幅变化值成正相关(r值分别为0.42,0.38,0.36,P〈0.01);左侧丘脑NAA/Cr变化值与靶刺激P2潜伏期变化值成负相关(r=-0.30,P〈0.05),与靶刺激P2及非靶刺激P2波幅变化值成正相关(r值分别为0.40,0.35,P〈0.01);右侧前额叶、右侧丘脑NAA/Cr变化值与靶刺激P2潜伏期变化值成负相关(r值分别为-0.33,-0.34,P〈0.05),与波幅变化值成正相关(r值分别为0.34,0.32,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左侧前额叶和左侧丘脑NAA/Cr值变化与抗精神病药物疗效相关,与认知功能变化也存在相关性。
105-109

Dysferlin肌病11例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Dysferlin肌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的11例Dysferlin肌病患者(男8例,女3例)的临床特点,肌酸激酶、肌电图、病理活检及治疗,门诊随访2年判断肌力提高或降低至少1级为明显改变标准。结果 11例dysferlin肌病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9.2±9.1)岁,男性居多,至确诊平均病程7年,主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肢带型营养不良2B型(limb girdle muscle dystrophy 2B,LGMD2B)首发部位多为四肢近端,主要为下肢近端;Miyoshi肌病(miyoshi myopathy,MM)首发部位多为双下肢远端。所有患者肌酸激酶均升高平均5126 IU/L,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免疫组化染色肌纤维膜Dysferlin缺乏。目前无根治药物,Dysferlin肌病进展缓慢,随访2年病情无明显变化。结论 Dysferlin肌病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特点及相应辅助检查,可以早期诊断,避免漏诊、误诊。
110-113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病例报告

利培酮致顽固性呃逆两例报道

摘要:利培酮自1997年引进我国,因其疗效佳,在临床应用广泛,对于服用利培酮片致患者出现顽固性呃逆的症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笔者在临床上遇到2例利培酮片所致顽固性呃逆病例,现报告如下。
114-114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综述

酒依赖渴求理论及其神经环路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据一项调查显示,54%~72%的酒依赖患者存在对酒精强烈的渴望感,尤其是在临床治疗初期到恢复期的前12个月[1]。渴求对于酒依赖的临床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关于其理论假说及神经环路机制方面的研究结果不一。
115-117

靶向清除胶质瘤干细胞在胶质母细胞瘤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

摘要: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s,GBMs;WHOⅣ级)是最致命的人类肿瘤之一,因其富集血管和弥漫浸润性生长,使得手术不能全切除,易在切除的肿瘤残腔周围复发。胶质母细胞瘤高度不均一性,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级的是肿瘤干细胞,
118-121

小纤维神经病

摘要:小纤维神经病(small fiber neuropathies,SFN)是指主要累及小直径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的感觉性周围神经病。虽然临床上SFN很常见,有时以全身性周围神经病为首发表现,因此很难诊断。有资料统计美国约两千万40岁以上的人有周围神经的损害,其中多数仅仅是小神经纤维受损。随着电生理学和组织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病例被发现和治疗。
122-125

第十三届全军战伤创伤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科学会神经创伤与修复大会会议通知

摘要:由全军战创伤专业委员会、中国神经科学会神经创伤与修复委员会主办,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军战伤创伤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科学会神经创伤与修复大会"既定于2012年9月14~16日在陕西西安举行。
12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