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水产·渔业、生物质能源、三农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850
  • 国内刊号:11-1984/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72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2
  • 综合影响因子:0.80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2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农业基础科学

土壤基础肥力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施肥指标体系确立

摘要:为了确立宁夏平罗县水稻施肥指标体系,以指导当地水稻优质高效生产。试验设置无肥区和常规施肥区2个处理,采用多点无重复设置,把土壤基础肥力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行深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基础肥力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与水稻土壤基础产量成正比,回归方程式y=13.66+0.007322x,R2=0.8509**。由此得出,水稻的目标产量可确立为11800 kg/hm2,此时,氮和磷的施肥指标值——纯N为371.2 kg/hm2,纯P2O5为154.0 kg/hm2。
1-4

水稻常规种与杂交种产量性状的对比分析

摘要:产量性状改良一直是水稻育种的第一目标,在杂交稻选配成功后的二十多年里所推出数量众多的杂交稻品种的单产潜力没有明显超过早期培育出来的水稻品种,而常规育种由于新种质资源的不断拓展与应用,其产量不断得到提高,部分常规稻品种的产量水平超出杂交水稻。为明确常规稻与杂交稻品种的产量差异性,重新评价和定位常规稻品种。以相同遗传背景的常规稻与杂交稻组合为比较对象,比较分析了12个组合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研究结果显示,12组常规稻与杂交稻的的对比试验中,杂交种产量明显高于常规种的占总数的41.7%,常规种产量高于杂交种的占16.6%,二者产量差异不明显的占总数的41.7%。部分常规品种在产量上与同类型杂交稻产量相当甚至高于杂交稻,这为常规稻的遗传育种及其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5-9

生化试剂对机插水稻生长发育特征的影响

摘要:为了给机插水稻抗逆高产栽培提供实践参考,以‘南粳9108’为材料,通过始穗期喷施劲丰(1.5 L/hm2)、碧护(60 g/hm2)、矮壮丰(675 g/hm2)、磷酸二氢钾(750 g/hm2)、赤霉酸(15 g/hm2)处理的方法,研究不同生化试剂对毯苗机插和钵苗机插水稻倒伏、株型及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劲丰和赤霉酸分别将抽穗历期推迟和延长1天。赤霉酸显著增加株高、穗下节间长度和重心高度,增加倒伏风险。矮壮丰、碧护、磷酸二氢钾不影响抽穗历期,通过增加基部节间充实,降低重心高度,提高植株抗倒能力。生化试剂对同种机插方式水稻全生育期、穗长、剑叶鞘长无影响,钵苗机插较毯苗同期播栽成熟期迟2天,有利于充分利用温光资源促进灌浆结实和培育壮秆大穗。钵苗机插水稻易于实现稳定高产,矮壮丰、碧护、磷酸二氢钾能有效缓解异常气候不利影响,生产中应加快研究推广应用。
10-14

分层供水施磷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及其在不同器官分配的影响

摘要:研究分层供水条件下施磷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及其在不同器官分配的影响,为指导旱地施磷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依据。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进行土柱模拟试验,研究分层供水施磷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及其在不同器官分配的影响。试验设不施磷和施磷于0~30 cm和30~60 cm土层3种处理,每个施磷水平下设整体湿润和上干下湿(0~30 cm土层干旱胁迫,30~60 cm土层湿润)2种水分处理。不同土层水磷处理显著影响冬小麦产量和磷、氮、钾养分吸收及其在不同器官分配。结果表明,与整体湿润处理相比,上干下湿水分处理下冬小麦产量和籽粒氮、磷、钾累积量及分配率均显著增加(P〈0.05),其他营养器官养分累积量及分配率则差异不显著。磷肥施用深度对冬小麦产量和不同器官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和分配率的影响与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状况有关。整体湿润条件下,与磷肥表施处理相比,磷肥深施处理产量显著降低(P〈0.05),减产7.49%,上干下湿水分条件下,则相反,增产11.2%(P〈0.05);整体湿润条件下,与磷肥表施处理处理相比,磷肥深施处理显著降低叶片+茎鞘氮、磷、钾累积量(P〈0.05),对分配率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上干下湿水分处理下,与磷肥表施处理相比,磷肥深施处理籽粒氮、磷、钾累积量及分配率均显著增加(P〈0.05)。本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供应不足时,磷肥深施提高冬小麦籽粒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及分配率,促进光合产物向穗部转移,从而有利于形成高产。
15-21

双季稻区长期不同施肥管理对大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施肥制度对大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以‘通0306’和‘蒙啤麦1号’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系统比较研究了30%有机肥+70%化肥、60%有机肥+40%化肥和无肥3种施肥制度对大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麦主要生育期,单株根系、茎干物质和地上部分干重均表现为60%有机肥〉30%有机肥〉无肥;分蘖期至成熟期,各处理间大麦单株根系和茎干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叶、穗均表现为60%有机肥〉30%有机肥〉无肥,60%有机肥和30%有机肥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分蘖期到成熟期,根系干重占总干物质量的比例为无肥〉30%有机肥〉60%有机肥,穗干重比例为30%有机肥〉60%有机肥〉无肥;拔节期到成熟期,茎的比例均以60%有机肥处理最高;叶干物质比例在成熟期为无肥〉60%有机肥〉30%有机肥。大麦主要生育期,30%有机肥和60%有机肥处理大麦叶片SPAD值均显著高于无肥处理;成熟期,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大麦各生育期,各处理大麦单株叶面积表现为60%有机肥〉30%有机肥〉无肥。各施肥处理大麦产量表现为60%有机肥〉30%有机肥〉无肥,分别比无肥增产717.45~721.15 kg/hm2和756.45~782.05 kg/hm2。说明不同施肥制度大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有各自特征,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植株干物质总量大而且分配合理,有利于改善产量构成因素,增加大麦产量。
22-28

脱驯化对寒地冬小麦抗寒性影响的探析

摘要:寒地冬小麦的安全越冬受制于3个外界因素,分别是低温驯化程度、越冬期间温度、以及返青期温度。为分析低温驯化对冬小麦抗寒性的影响,笔者以抗寒性不同的2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在其生长的低温驯化阶段分别对其进行脱驯化及低温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冬小麦植株的成活率及保护酶活性。研究结果得出,10℃脱驯化处理2天对植株造成的伤害较20℃脱驯化2天显著降低;抗寒品种‘东农冬麦1号’只有在11月10日发生10℃脱驯化2天其成活率显著降低,而不抗寒品种在10月26日发生10℃脱驯化2天其成活率为50%;20℃脱驯化2天再-12℃3天处理,抗寒品种在10月31日后其成活率低于50%,相同处理下不抗寒品种所有时期成活率均低于50%。抗寒品种经历20℃脱驯化2天后再经历-12℃1天低温植株的SOD酶活性达到最高。由此得出,低温驯化期发生脱驯化冬小麦植株的成活率降低。
29-33

缓释肥施用量对超高产夏玉米氮素积累分配的影响

摘要:明确缓释肥施用量对超高产夏玉米氮素积累和分配的影响及其对产量形成的作用。以‘苏玉29’、‘苏玉30’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7个缓释肥水平(N 0、270、315、360、405、450、495 kg/hm2),研究夏玉米氮素积累和分配在不同处理下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缓释肥施用量增加,两品种(‘苏玉29’、‘苏玉30’)氮素积累量与氮素利用效率均呈单峰变化趋势,在N 405 kg/hm2水平下达最大值,且‘苏玉29’氮素利用率显著高于‘苏玉30’。百千克籽粒需氮量随缓释肥施用量增加先升后降,在N 405 kg/hm2水平下达最大值,而每千克氮生产籽粒量的变化规律相反。随着施氮水平提升,玉米偏生产力降低。最高产处理下,茎、叶、鞘氮素转移率和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回归分析表明,成熟期叶片中氮素分配比例较高有利于‘苏玉29’高产,苞叶和穗轴中氮素分配比例较高有利于‘苏玉30’高产。在本实验条件下,两品种在N 405 kg/hm2时产量最高,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和百千克籽粒需氮量最高,茎、叶、鞘的氮素转移率及其对产量的贡献率较高。
34-40

复合磁场处理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讨复合磁场处理对玉米生物学效应的影响,采用ZS-CⅢ型复合磁化处理机交变电流产生的复合磁场,磁场强度为(A)250 m T和(B)300 m T的磁场分别处理玉米种子的方法,以国审品种‘郑单958’、河南省审定品种‘郑单2201’、以及杂交组合12HY617×12HY741、12HY647×12HY741、12HY751×12HY601、12HY576×12HY436、12HY731×12HY592为试验材料,未处理的对应玉米种子为对照组(CK),研究复合磁场处理对玉米种子发芽及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磁场处理后玉米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均有提高,最大提高幅度分别为26.7%和30.4%;叶绿素含量比对照提高了8.17%~28%;玉米苗期根、茎和叶的干重、鲜重、根长均比对照有增加,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苗期茎长影响不显著;以上指标在A、B两种磁场强度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因此适宜复合磁场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增加苗期根长、根、茎和叶的干重、鲜重,为玉米增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41-45

覆膜方式对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摘要:为了避免低温冷凉与干旱对冷凉区春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探求适宜冷凉区春玉米种植的覆膜方式,于2012—2013年研究了8种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苗期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苗期,起垄高度5~10 cm、外露50~70 cm的覆膜方式能提高耕层土壤水分,起到良好的保墒作用,0~5 cm土壤日平均温度较不覆膜提高1.5~2.3℃,玉米抽雄期提前6~7天;起垄5~10 cm、外露50~70 cm的覆膜方式玉米产量显著高于不覆膜处理,与全膜双垄沟播、膜上种植处理没有差异;2012年,起垄外露70、50 cm、起垄高度10 cm的玉米产量分别较不覆膜提高17.9%、17.1%、15.6%;2013年,起垄外露70、50 cm、起垄高度10 cm的玉米产量分别较不覆膜提高15.5%、6.4%、18.2%。综合2012、2013年的水热条件、玉米生长及产量情况,起垄高度5~10 cm、起垄外露50~70 cm为适宜该地区的覆膜方式。
46-52

不同类型玉米品种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摘要:以不同类型的4个玉米品种为材料,探讨产量和品质等相关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设置5个不同梯度的种植密度,对供试品种进行农艺和品质性状的测定。结果表明,从生物产量上看,‘郑单958’、‘丰禾4号’、‘龙育1号’和‘黑饲1号’的最适种植密度分别为7.5万株/hm2、8.2万株/hm2、8.2万株/hm2~9.0万株/hm2和8.2万株/hm2。不同种植密度下,供试品种穗位高差异不显著,3个青贮玉米品种株高均无显著差异。在相同种植密度下,普通玉米品种‘郑单958’的株高和穗位高显著低于3个青贮玉米。不同品种的4个品质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存在差异。种植密度与生物产量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黑饲1号’呈负相关,其他3个品种呈正相关。因此,需要根据品种特点进行合理密植,以期达到效益最大化。
53-58

玉米杂交组合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摘要:为了揭示玉米产量性状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同时分析产量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13个玉米新组合的穗长、穗行数、秃尖、单穗粒重、百粒重、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数是穗行数(0.293)和单穗粒重(0.304),均达显著水平。可见,提高穗行数和单穗粒重,同时降低秃尖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59-62

玉米杂交种及其农艺性状的系统聚类分析

摘要:为了研究玉米杂交种间的遗传差异以及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以11个玉米品种的13个农艺性状为依据,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计算其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及性状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11个品种共划分为4个类群,Ⅰ类为QIV9、QIV10、QIV5、QIV6,Ⅱ类为QIV1、QIV2、QIV4,Ⅲ类为QIV3、QIV11、QIV7,Ⅳ类为QIV8;13个性状进行变量聚类分析,被划分为4类,穗重、单穗粒重、产量、穗行数和秃尖长聚为一类,穗位高、行粒数、含水量、轴重和穗粗聚为第二类,穗长和百粒重聚为第三类,株高自为一类。明确了品种间的关系亲疏以及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可为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63-68

基于AMMI模型的黄淮海夏大豆国家区试产量分析

摘要:为了解黄淮海夏大豆国家区试中各品种丰产性、稳产性以及各试点鉴别力,推动该地区大豆育种和推广工作,利用AMMI模型对17个品种(系)在8个试点的大豆产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品种(g)、试点(E),品种×试点(g×E)互作、交互效应主成份值(IPCA)均达极显著水平。丰产性前3位品种依次为:‘SFy0803’、‘中黄37’、‘沧豆11’,稳定性前3位品种依次为:‘邯豆5号’、‘沧豆11’、‘中作J8032’,试点鉴别力前3位依次为:临猗、临汾、潍坊。试点的稳定性参数与经纬度、生育期内平均气温、降水、日照的相关系数不显著。
69-74

花针期灌水对花生植株生长发育及光合物质积累的影响

摘要:为了明确花针期灌水后不同品种花生植株生长发育、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以不同花生品种为材料,在花针期灌水后对不同器官的干物质积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针期灌水处理对不同花生品种不同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不同,灌水处理下‘花育25号’的主茎高、侧枝长与其对照间差异不明显,但产量上差异明显;即‘花育25号’各性状和产量对灌水处理的适应性较好,‘花育20号’表现较差。各品种主茎高和侧枝长的生长发育状况可用Logistic方程很好的拟合,花针期灌水可使主茎高和侧枝长最大生长速率出现时间(Tm)均提前,主茎高Tm提前2~5天,侧枝长Tm提前3~7天;花针期灌水使‘花育22号’和‘花育25号’两品种主茎高的最大生长速率(Vm)分别提高21.29%、5.67%,侧枝长最大生长速率分别升高3.61%和5.42%,却使‘花育20号’主茎高和侧枝生长的最大生长速率(Vm)分别降低15.48%和21.81%。花针期灌水处理下各品种基部茎长和茎粗均于开花后20天的结荚期达峰值,‘花育25号’、‘花育20号’和‘花育22号’三品种基部茎长较对照分别提高0.30 cm、0.57 cm和0.46 cm,其基部茎粗分别提高18.33%、11.11%、10.34%。花针期灌水使各品种灌水生产效率明显提高,‘花育22号’和‘花育25号’灌水生产效率分别为25.26 kg/mm和22.6 kg/mm。无论是田间自然条件下还是花针期灌水处理,均以‘花育25号’产量最高,分别达4794.3 kg/hm2和5030.25 kg/hm2,‘花育25号’抗性和广适性能力均较强。
75-81

钼肥施用模式对花生农艺性状、产量及蛋白质的影响

摘要:为探求钼肥对花生的作用与肥效。试验设置在河南省原阳县格林湾村进行,在施等量氧、磷、钾肥基础上设了3个处理,重复3次:(1)水浸花生种12 h为对照(CK);(2)0.1%钼肥浸花生种12 h;(3)0.1%钼肥浸花生种12 h后待花生五叶期和初花期各喷一次0.1%钼肥液。收获时测定花生产量与分析不同处理花生仁蛋白质含量。试验结果表明:0.1%钼肥浸花生种能促进根瘤菌的繁殖和生长,显著增加花生单株生产率和双仁果;增产花生果23.24%,花生仁蛋白质的含量增加1.26个百分点。与水浸种相比,0.1%钼肥浸花生种加喷施2次处理,增产花生果47.51%,花生仁蛋白质含量增加2.39个百分点达到极显著水平。由此认为:浸种加喷施处理效果最佳,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82-87

马铃薯淀粉合成关键酶与块茎淀粉积累的关系

摘要:为探讨淀粉在马铃薯块茎中积累规律,及催化其生物合成的4种关键酶。从而为马铃薯的淀粉品质改善提供合理依据。以淀粉含量不同的马铃薯品种‘东农308’和‘延薯4号’为材料,在马铃薯匍匐茎顶端膨大后开始测定马铃薯叶片与块茎中的淀粉合成关键酶、淀粉动态积累量以及直链淀粉动态积累量。研究结果表明,这4种关键酶在淀粉合成积累过程的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活性强弱,继而控制淀粉生物合成的开始与速率,并影响马铃薯直链、支链淀粉的合成与积累。且‘东农308’淀粉含量以及淀粉各组分含量在各时期都要高于‘延薯4号’,这也是由于‘东农308’的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高于‘延薯4号’的酶活性。
88-93

甘薯无土培育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甘薯(Ipomoea batatas)是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具地下块根,原产于热带中美洲,是中国重要的旱粮作物,并有鲜食、菜用、观赏等多种类型。随着无土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甘薯栽培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综述了甘薯无土培育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包括甘薯水培模式以及国内外有关甘薯水培的研究内容,阐述了无土培育体系在甘薯育苗、繁种、生产、绿化等方面的应用。提出了甘薯无土培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94-98

酿造高粱肥料高效利用研究

摘要:为了探讨本栽培区域N、P、K肥对酿造高粱产量的影响,寻求获得高产的N、P、K肥配方,本试验采用"3414"设计方案,以‘晋杂23号’为试验品种,在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试验田研究了不同N、P、K肥配方对试验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高粱农艺性状、穗粒重、千粒重都高于对照(N0P0K0),但方差分析表明差异不显著;在一定的肥力基础上,增加肥料投入比不施肥可获得较高产量;施用氮肥和磷肥对于提高籽粒产量具有显著的作用,但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高粱籽粒产量显著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以N施用量为96 kg/hm2,P2O5施用量为76 kg/hm2,K2O施用量为60 kg/hm2是高粱获得高产量、低成本、高收益的合理配方。
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