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水产·渔业、生物质能源、三农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850
  • 国内刊号:11-1984/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72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2
  • 综合影响因子:0.80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园艺

‘美洲黑杨’不同家系苗期生长特征比较

摘要:为获得适合长江中下游江汉平原发展的杨树新品种,以优良美洲黑杨无性系为亲本,配制了4个杂交组合,对获得的子代群体无性系化后进行生长性状调查,比较不同家系生长特征和生长节律变化。结果表明:ZS8×2-7的苗高和地径均服从正态分布(P=0.200〉0.050),2-2×2-46的地径服从正态分布(P=0.057〉0.050),其余家系的生长性状偏度值在-0.482-0.304之间,峰度值大多在-0.363-0.155之间,接近正态分布,4个家系苗高分布呈左偏态,大于均值的株数较多,地径分布呈右偏态,小于均值的株数相对较多;2个生长性状在家系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优势并不明显,苗高均值最大的2-2×2-38比均值最小的ZS8×2-7仅高7.14%,地径均值最大的2-2×2-9比均值最小的ZS8×2-7仅粗7.52%;4个家系从6月到10月的生长节律相近,其中在7月初到7月中旬之间可能出现了夏季休眠。基于各家系生长性状的分布情况,均可开展一定强度的早期选择和淘汰以选择优良无性系。
1-6

木霉Ta650对杨树移栽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摘要:为了研究棘孢木霉Ta650对木本植物的促生长作用,笔者以‘山新杨’组培移栽苗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分析根施5×10^3cfu/cm^3土(T)水平的木霉Ta650分生孢子对杨树苗生长状况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木霉分生孢子诱导后杨树苗苗高、地茎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对照(CK)(P〈0.05)。T与CK组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单峰型,在12:00点处达到峰值。并且T组的Pn值在10:00—14:00期间显著高于CK(P〈0.05)。同时,T组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除8:00)外均显著高于CK(P〈0.05)、胞间CO2浓度在8:00和12:00处与CK相比出现显著差异(P〈0.05),且均与CK变化趋势相同。另外,木霉诱导后杨树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表观量子效率等参数均高于CK。说明棘孢木霉Ta650能显著增强杨树的光合能力,从而促进其生长。
7-12

辽宁杨叶片高频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摘要:为了提高辽宁杨的抗逆性及扩大它的适生区域,本研究以辽宁杨叶片为外植体材料,通过对附加不同浓度BA和NAA的MS培养基的筛选,建立了辽宁杨叶片高频植株再生体系,其不定芽诱导率及生根率都达到100%,辽宁杨最佳不定芽分化培养基配方为MS+BA 0.3 mg/L+NAA 0.05 mg/L,生根培养基配方为1/2MS+IBA 0.3 mg/L,为辽宁杨的抗性改良及分子育种实践奠定了基础。
13-16

白榆新品种‘阳光女孩’嫁接繁育技术研究

摘要:为了探索白榆品种‘阳光女孩’嫁接繁育方法,同时对嫁接方法不同造成嫁接部位留下拐角的问题进行研究,试验选用地径0.6 cm白榆为砧木,设计L9(3^3)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嫁接繁育的最佳处理是选取1年生枝条中部作为接穗,在4月上旬进行切接;芽接方法可有效地避免形成拐角苗木,成活率80.2%;切接方法中采用留接穗上靠近接口最近的内侧芽也可有效克服拐角现象,提高植株主干通直度,保证其较高的生长量,成活率可达86.9%,高于芽接。
17-20

北京市主要行道树白蜡生长因子的模型研究

摘要:为了构建胸径生长估测模型,以便快速掌握行道树的生长状况,提高行道树调查效率。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了北京城区主要行道树白蜡的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叶面积等生长指标,根据胸径等级进行分类,利用5种单因素变量模型构建胸径与多项生长指标的估测模型。结果表明,北京市中径级的行道树白蜡分布最为广泛,占总数的63%以上;白蜡胸径与树高的相关性最高,其余依次为冠幅、叶面积、枝下高,其指数估测模型H=98.2399-28.0859D+2.8115D2-0.0743D^3,相关系数达0.9967,系统误差为0.3299%,相对其他模型效果更优;而白蜡胸径与多生长因素的估测首选模型为:D=0.5595H^2-9.6656H+2.0172h^2-9.2454h-1.0413W^2+12.4859W-0.0188S2+1.4996S+6.2011,其均方根误差只有1.0242,而精度高达95.61%。本研究建立的白蜡胸径生长估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效果,适用于各年龄段的行道树白蜡调查,为北京市行道树白蜡的生长状况、景观质量和生态效益的监测提供快速调查与数据更新理论模型。
21-26

盐胁迫对台湾海桐幼苗光合生理及离子吸收的影响

摘要:为了解台湾海桐在盐胁迫下生长减弱的光合机理,通过温室盆栽的方法,设置0、6、9、12、15 g/kg5个盐浓度,处理1年生台湾海桐实生苗,胁迫2个月后,对其主要光合参数、含水率变化及离子吸收与运输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台湾海桐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显著下降,胞间CO2浓度则缓慢升高,气孔限制值(L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均缓慢降低;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台湾海桐根部含水率降低,地上部分含水率升高;盐胁迫下,台湾海桐受Na^+和Cl^-毒害严重,对K^+和Ca^2+的吸收受到抑制,其根部选择性吸收限制有害离子进入体内的能力有限。综合以上分析,盐胁迫下导致台湾海桐Pn下降的主要因素是非气孔限制因素,即叶肉细胞光合能力下降,这也许与其受到严重的离子毒害有关。
27-32

漆树组织培养中污染与褐变的防治

摘要:漆树作为重要的经济树种,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扩繁,但在其组织培养过程中会出现严重的污染和褐变。本研究使用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苯扎氯胺,乙醇和升汞克服污染;使用半胱氨酸,MS和White培养基克服褐变。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can新复极差法多重比较分析,通过统计污染率、褐变率和成活率,得出最佳消毒方法以75%乙醇浸泡1 min,1%苯扎氯胺浸泡1 min,0.1%升汞浸泡20 min效果最好,污染率为1.15%,并得出最佳防治褐变培养基以添加100 mg/L半胱氨酸的White培养基效果最好,褐变率为1.15%,并将成活率提高到97.63%。试验所建立的漆树高效、稳定的无菌体系,为后期其完整的植物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3-38

蚯蚓林地处理造纸污泥试验

摘要:为了更好地寻求公司造纸污泥的新出路和解决林地有机肥料的来源问题,通过在杨树林地内利用蚯蚓处理造纸污泥,研究了处理60天后3个混合污泥及林地土壤养分的变化情况,以及处理1年和2年后对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蚯蚓处理60天后,3种混合污泥有机质和总P比处理前分别减少11%-47%和60%-90%,而总N和总K分别增加50%-200%和43%-179%。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均提高7%-42%;上中层速效N提高2%-22%,下层减少21%-83%;上层速效P提高31%-51%,中下层减少20%-49%;p H值均略有升高,但前后差异不大。处理1年后,E2(老好氧污泥72%+苇渣28%)的杨树单株材积生长量和胸径生长量均为最大,分别为0.0047 m3和4.7 cm,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55%和47%。处理2年后,E2的杨树单株材积生长量和胸径生长量仍为最大,分别为0.0248 m3和9.1 cm,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43%和47%。因此,处理E2对杨树的生长最为有利。3种处理中,E3(新好氧污泥72%+苇渣20%+脱墨污泥8%)的蚯蚓个体生长最好,E1(新好氧污泥72%+苇渣28%)的产茧率最高;蚯蚓处理污泥过程中,产茧主要集中在0-10 cm这一层。
44-48

萝卜幼苗在盐胁迫下的生理响应研究

摘要:旨在研究不同强度的盐胁迫对萝卜幼苗的影响及其生理响应机制,为萝卜的抗盐机制研究和耐盐品种的选育做一些前期研究。在人工基质培养条件下,通过往营养液中加入Na Cl,配置成不同浓度盐溶液(0、50、100、150、200 mmol/L),以此模拟盐胁迫逆境。在幼苗生长方面,随盐分的升高,叶片鲜重、地上部鲜重等7个指标出现明显下降,在盐浓度超过100 mmol/L以后,这些指标都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而地下部鲜重、地下部干重2个指标随盐分增加出现了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幼苗期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盐分升高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最后再降低的规律。相对叶绿素含量呈现下降趋势,丙二醛(MDA)呈现升高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升高趋势,但在200 mmol/L浓度下,迅速下降。盐胁迫抑制萝卜幼苗的生长,并且逆境强度越强,抑制越明显。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盐胁迫下起到了维持细胞膜稳定的作用;相对叶绿素、丙二醛的含量能较好地反映出幼苗受盐害的程度。
49-53

大白菜育性相关基因BRLSP-55的获得与验证

摘要:雄性不育的利用是大白菜制种的重要手段,获得大量育性相关基因可为了解大白菜雄性不育分子机制提供线索。采用cDNA-AFLP技术寻找差异条带,利用RT-PCR经序列比对并推测其功能。利用cDNA-AFLP方法从大白菜雄性不育两用系"AB01"的不育和可育花蕾中找到一个仅在可育花蕾中表达,而在不育花蕾中不表达的差异片段;经测序分析表明所得序列大小为351bp,将其命名为BRLSP-55;并通过RT-PCR方法得到了验证;经序列比对初步判定该基因与拟南芥硫堇蛋白(Thionin Protein)的亲缘关系较近,所获得育性相关基因BRLSP-55可能为一种硫堇蛋白,在大白菜雄性不育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54-57

叶用莴苣2个Hsp70基因与其抽薹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为探究叶用莴苣2个Hsp70基因Ls Hsp70-2711和Ls Hsp70-3711与叶用莴苣的抽薹是否相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PCR),以2个品种的叶片为试材,分析这2个基因在耐热型品种G-S59和热敏型品种P-S11 2个叶用莴苣品种抽薹前后的相对表达量。研究结果表明:首先,这2个Hsp70基因在抽薹前后的表达量表现出显著差异,所以推测与叶用莴苣的抽薹性具有一定关联;其次,Ls Hsp70-2711基因在2个叶用莴苣品种中的表达趋势均为抽薹前显著高于抽薹后,且在相同处理下G-S59中的表达量又明显高于P-S11中的表达量,Ls Hsp70-3711基因与Ls Hsp70-2711基因在2个品种中的表达情况相反。叶用莴苣热激蛋白基因Ls Hsp70-2711和Ls Hsp70-3711除与叶用莴苣的耐热性相关外,还与其抽薹性具有一定相关性。
58-62

不同配方基质对日光温室辣椒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为筛选出适合当地日光温室辣椒的栽培基质,以‘陇椒3号’辣椒为试材,以腐熟的作物秸秆、羊粪、牛粪、菇渣为主要原料,复配草炭、蛭石、河沙,按照不同体积比制成8种不同配方栽培基质,以当地传统基质和商品基质作为对照,研究不同配方基质的理化性状以及对辣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G(玉米秆:牛粪:草炭:蛭石:河沙=2:3.5:1:1:2.5)、配方H(玉米秆:牛粪:草炭:河沙=2:3.5:1:3.5)、配方J(玉米秆:牛粪:草炭:蛭石:河沙:菇渣=2:2.5:1:1:2.5:1)基质具有优良的理化性状,其EC、容重、孔隙度、气水比均在最适范围内,通气和持水能力强;并且这3种基质栽培的辣椒果实可溶性糖和Vc含量高,硝酸盐含量符合国家蔬菜标准,品质优异,产量分别为60492.06、59809.52、56939.68 kg/hm^2,显著高于传统基质(配方A)。综上所述,G、H、J配方基质理化性状优良,辣椒果实品质良好、产量高,同时以农业废弃物和河沙为主要原料,成本较低,可在当地推广使用。
63-68

中国南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摘要:为明确中国南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遗传规律,选用中国南瓜杂交获得的6世代群体(P1、P2、F1、F2、BCP1、BCP2)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研究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该群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均为-0.7077,均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显性效应分别为3.5034和1.3586,均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升高。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分别为2.3066和-0.6679。其主基因遗传率在BCP1、BCP2、F2分别为17.06%、56.01%、95%,多基因遗传率在BCP1、BCP2、F2分别为47.16%、18.78%、0;说明主基因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力,可以在早期世代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进行选择。研究为中国南瓜育种品质性状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69-73

RAPD及SRAP 2种标记对苦瓜‘如玉5号’杂交种纯度的鉴定

摘要:为获得理想的方法鉴定‘如玉5号’苦瓜杂交种子的纯度,以苦瓜杂交一代品种‘如玉5号’及其父母本为材料,利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及SRAP(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2种技术进行其基因组总DNA指纹分析,以获得F1代杂交种与其亲本差异目的基因条带。经过对3种苦瓜新鲜幼嫩叶片总DNA提取,RAPD-PCR和SRAP-PCR扩增以及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在供试的52条RAPD引物及144对SRAP引物中,共筛选出2对SRAP引物(Me2-Em9、Me3-Em8)能区分杂交种与其母本种子,1条RAPD引物(R10)能区分杂交种与其父本种子,通过SRAP(引物Me3-Em8)及RAPD(引物R10)2种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于河西走廊3地‘如玉5号’苦瓜种子进行检测,结合田间观察,结果表明,该方法成本低,操作简单,能很好地对‘如玉5号’苦瓜杂交种子的纯度鉴定。
74-79

黄瓜离体器官再生体系的优化

摘要:优化通过器官直接再生方式的黄瓜离体再生体系,为遗传转化奠定基础。以‘长春密刺’黄瓜的子叶节为外植体,探讨在黄瓜再生过程中,适宜的无菌苗获得培养基、适宜的外植体类型、无菌苗的适宜苗态、不定芽诱导培养基和芽伸长培养基中适宜的激素组合与比例。结果表明,最适的无菌苗获得培养基为1/2MS+30 g/L蔗糖+7 g/L琼脂(p H=5.8);不同外植体的再生率为子叶节〉下胚轴〉子叶;子叶完全出壳但未展平的无菌苗比其他苗态的再生率高,子叶展平后,再生率迅速下降;当6-BA(6-苄基氨基嘌呤)和ABA(脱落酸)浓度一定时,最适的Ag NO3为2 mg/L;当Ag NO3浓度一定时,6-BA和ABA浓度的最佳组合为1.5 mg/L 6-BA+0.5 mg/L ABA;不定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1.5 mg/L 6-BA+0.5 mg/L ABA+2 mg/L Ag NO3,出芽率为90%,每外植体出芽数为3.5;芽伸长培养基中加入0.10 mg/L 6-BA,能够促进再生芽的伸长。本研究成功优化了黄瓜的再生体系,得到了健壮的黄瓜成株。
80-86

不同处理对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摘要:研究不同酸碱性溶液浸泡、不同光照变化、不同低温冷冻、不同温度水浴和不同时间超声波处理对‘伯乐一号’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采用双层滤纸培养法对处理后的种子进行培养,观察记录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显示,pH9碱性溶液浸泡、持续黑暗处理、48h冷冻处理、30℃水浴处理和20min超声波处理均可以提高‘伯乐一号’黄瓜种子发芽率;其中以48h冷冻处理的‘伯乐一号’黄瓜种子发芽率最高,达到89.33%。总结出‘伯乐一号’黄瓜种子萌发的最适处理方法,对生产实践中有效促进其种子萌发及人工栽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87-91

中国黄瓜雌性系研究进展

摘要:为给中国黄瓜雌性系的深入研究提供完善、系统的理论依据,推动黄瓜育种改良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笔者归纳和总结了中国自展开雌性系研究以来对于雌性系诱雄方法、分子标记在雌性系材料选育上的应用、雌性系的基因研究以及雌性系在黄瓜育种上的利用等几个方向的研究成果。分析表明中国在这几方面的研究虽均有涉猎,但因基础研究薄弱、种质资源遗传范围狭小等限制,研究的均不深入,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中国该方向的研究还有待加强。此文同时也为今后雌性系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意见。
92-96

不同育苗方式对苦瓜育苗效果的影响

摘要:通过研究营养钵育苗、穴盘育苗、营养基质块育苗对苦瓜幼苗生长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的苦瓜育苗方式。调查不同方式育苗条件下苦瓜出苗速度、株高、茎粗、节间长、叶数、叶长、叶宽、地上部干鲜重、根干鲜重等生长指标,分析壮苗指数。3种育苗方式中,以营养钵育苗最好,幼苗的茎最粗,为3.02 mm;叶片最大,长、宽分别为5.77 mm和6.23 mm;根系最发达,鲜、干重分别为1.45 g和0.08 g;生长量最大,地上部鲜、干重分别为4.14 g和0.35 g;壮苗指数最高,为0.18。采用营养钵育苗,幼苗生长稳健,株高适中,茎粗,叶片宽大,根系发达,壮苗指数高,有利于培育壮苗。
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