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水产·渔业、生物质能源、三农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850
  • 国内刊号:11-1984/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72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2
  • 综合影响因子:0.80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园艺

光皮树小孢子发育及其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摘要:为了构建光皮树花药组织培养技术体系,以光皮树优良无性系湘林G1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药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结合对其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中花的形态特征观察和叶片中GA、IAA、ZR、ABA内源激素变化研究,综合分析小孢子不同发育期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皮树优良无性系湘林G1小孢子在花粉母细胞、四分体、单核细胞和双核细胞4个时期的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处于单核靠边时期能获得较高诱导率;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与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叶片中内源激素GA、IAA、ZR、ABA的含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与ABA的含量成显著负相关性。
1-5

不同核桃品种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比较研究

摘要:为阐明不同核桃品种抗逆特征,比较了核桃品种间的荧光动力学参数日变化特征。以新疆5个核桃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最大荧光(Fm)、PSII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光合量子产额(Yield)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中午强光下降低到最低值;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中午时分达到峰值;‘温185’和‘新新2号’初始荧光(F0)呈双峰曲线峰值出现时间为12:00和16:00;‘温138’、‘纸皮’和‘新翠丰’为单峰曲线。不同品种间荧光参数对光强和温度的响应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可作为鉴定品种抗光抑制的指标。对坚果外观品质和荧光参数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温138’和‘新翠丰’2个品种在5个研究品种中具有较好的胁迫耐受性,是替代现有主栽品种的优良后备种质。
6-12

DA-6、PBO、6-BA叶面喷施对薄壳山核桃树体发育的影响

摘要:通过对薄壳山核桃品种‘马罕’2年生幼树进行不同浓度的DA-6、PBO、6-BA叶面喷施,研究其对薄壳山核桃树体生长的影响,找出适合薄壳山核桃生长的叶面喷施的生长调节剂类型及其浓度。研究结果表明:DA-6和6-BA叶面喷施均提高了枝条的长度和粗度,促进薄壳山核桃形成健壮长枝条,PBO叶面喷施降低了枝条长度,增大了枝条粗度,促进薄壳山核桃形成短粗枝条。3种生长调节剂不同浓度叶面喷施后均可提高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重,有利于叶片的光合同化,同时也均可提高枝条的碳氮比。
13-17

流动沙丘先锋植物沙米种子萌发影响因素

摘要:种子萌发是沙米种子的唯一繁殖方式,以流动沙丘先锋植物沙米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光照、GA3、Na Cl、PEG对沙米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表明,沙米种子在黑暗条件下的萌发高于光照条件下的萌发;GA3处理对沙米种子的萌发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以0.1%、0.15%浓度GA3处理的萌发率高达99.6%,而且不同浓度处理间达到极显著差异;随着盐胁迫加剧,沙米种子萌发率降低,以50%的Na Cl溶液处理下的种子萌发最高;随着PEG渗透势的下降,沙米种子的萌发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PEG渗透势越低,抑制作用越明显,在渗透势阈值为-0.0676 MPa时,种子萌发较高。研究表明,沙米种子萌发受到自身因素和外部的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沙米种子喜于黑暗条件下萌发,属于一种厌光型种子,GA3对沙米种子的萌发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盐胁迫和干旱胁迫对沙米种子的萌发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该研究结论为揭示沙米的生态适应机制以及沙米人工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8-22

PE编织布膜下移栽对烤烟生长及理化特性的影响

摘要:为优化烟稻轮作烟区烤烟膜下移栽技术,以烤烟‘云烟87’为材料,比较一种可透光、透气、透水的聚乙烯透明编织布与普通农膜进行膜下移栽对烟株生长和理化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编织布下移栽烟株伸根期的根系和茎围生长速度明显快于普通农膜膜上及膜下移栽烟株;现蕾和打顶后的株高、茎围和节距也大于普通农膜膜上及膜下移栽烟株;中部烟叶单叶重及单位叶面积质量大于普通农膜膜上及膜下移栽的烟株,但叶片厚度减小;烟叶总氮和钾含量增加,氮碱比降低。编织布下移栽可有效促进湖南烟稻轮作烟区膜下移栽烟苗早生快发,增加叶片单叶重和干物质积累量。
23-27

沟垄和覆膜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明不同沟垄覆膜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生长特征及品质影响的差异,以当地主栽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平畦不覆膜(CK)、平畦覆膜(T1)、全膜双垄垄播(T2)、全膜双垄沟播(T3)、半膜沟垄垄播(T4)、半膜膜侧种植(T5)6种栽培模式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沟垄和覆膜栽培能显著促进连作马铃薯生长,且T3处理促进作用最大;并能显著提高连作马铃薯产量,增产幅度为1.5%~29.8%,其中T2处理产量最高。沟垄和覆膜处理马铃薯薯块氨基酸总量和还原糖含量较CK存在显著差异,其中CK的氨基酸总量最高,T4的还原糖含量最高;而薯块干物质、蛋白质及淀粉含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28-32

油蒿酸性物质提取条件的优化及GC-MS分析

摘要:为考察浸提条件对油蒿酸性物质的影响和探讨油蒿酸性物质的最佳提取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浸提条件下油蒿根、茎、叶、种子中的酸性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根:48 h、1:5、40℃;茎:48 h、1:40、40℃;叶:72 h、1:50、40℃;种子:72 h、1:5、40℃。按对结果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根:固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茎和叶:浸提温度、固液比、浸提时间;种子:固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在最佳处理条件下,所检测的油蒿根、茎、叶和种子中酸性物质的含量高于其他处理。油蒿不同部位检测到的主要酸性物质不同,其提取受浸提时间、浸提温度、固液比以及自身分解速度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
33-38

基于油菜F1杂种种皮鉴别其母本的SSR检测方法及应用

摘要:甘蓝型油菜杂交种中雄性不育母本假杂种是影响种子纯度的关键。为了探索一种能准确鉴定油菜杂交种中母本假杂种的方法,利用CTAB小样法分别提取油菜F1杂种种皮和幼苗的总DNA,进而筛选种皮与幼苗的SSR谱带存在差异的引物,并用于鉴别杂交种制种样品中母本基因型假杂种。结果表明:F1杂种种皮的SSR电泳谱带与其母本相同,利用筛选到的多态性SSR引物对2个国审品种的6份杂交制种样品中母本基因型假杂种鉴定的结果与田间单株鉴定吻合率达98%以上,说明利用F1杂种种皮与幼胚存在多态性的SSR标记鉴定杂交种的母本基因型假杂种是可靠的。该技术方法可以克服目前油菜杂交种SSR纯度鉴定对亲本的依赖,为种子生产、管理和经营部门种子纯度质量的有效监控提供技术参考。
39-43

油菜新品种(组合)98P37-21稻田免耕适宜播种量和移栽密度研究初探

摘要:为了探索油菜新品种(组合)98P37-21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稻板田中开展不同播种量和移栽密度试验,研究其对油菜生长发育、主要经济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并对直播和移栽油菜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直播油菜4.5~7.5 kg/hm^2播种量范围内(密度27.3万株/hm^2~38.7万株/hm^2),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移栽油菜9.0万株/hm2~15.0万株/hm^2密度范围内,产量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直播油菜以6.0 kg/hm^2产量最高,移栽油菜以15.0万株/hm^2产量最高,但高密度增产优势不明显,表明密度过大也不利于高产,甚至可能降低产量。随着播种量或移栽密度的增加,主茎总叶数、绿叶数、根颈粗、叶面积、一次有效分枝数、全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单株地上部干重、单株产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株高、分枝高度变高,叶面积指数变大。移栽油菜主要经济性状指标优于直播油菜,直播油菜产量和产值明显要低,但直播油菜节省劳力和减少投入,净收入却比移栽油菜多1735.7元/hm^2,效益明显要高。
44-48

基于生育期模型的鄂西南高山地区辣椒种植研究

摘要:为了更合理有效利用山区特有气候资源,提高高山地区辣椒产量及菜农收入,利用2009—2013年在鄂西南山区不同高度不同时间栽培试验及同步气象观测资料,建立了基于光温效应的高山辣椒生育期模型,分析了开花结果期累计光温效应APTE与单株坐果数、辣椒单产相关性,以及鄂西南山区相关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生育期模型对生育期推算明显高于有效积温的推算;单株坐果数、辣椒单产与开花结果期≥16℃持续时间、APTE有显著的正相关;鄂西南海拔800 m高度≥16℃持续天数最长,且无高温天气过程出现,1200 m以上高海拔地区辣椒适宜开花结果期短,800~1200 m是鄂西南山区反季节辣椒生产的最佳高度带。800 m以上的中高山地区可以通过保护措施提早辣椒开花结果,从而延长开花结果期,增加辣椒产量。
49-54

酵素菌对温室红椒生长发育和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

摘要:为给解决温室红椒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酵素菌处理对温室红椒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室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均随酵素菌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加。2%浓度的酵素菌处理效果最显著,较对照增加土壤中细菌数量1.6×10^6cfu/g,增幅达1.6%;放线菌数量增加9.5×10^3cfu/g,增幅达8.8%;微生物总量增加1.60×10^6cfu/g,增幅达1.6%;B/F值增加1.25倍;真菌数量减少1.60×10^4cfu/g,降幅达18.5%。酵素菌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趋势与土壤微生物一致。2%浓度的酵素菌处理效果最显著,其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为2.68 mg/g(NH3-N)、1.85 mg/g(phenol)、5.25 mg/g(glucose)和6.42 m L/g(KMn O4),较对照提高74.0%、76.2%、49.6%和32.1%。此外,酵素菌降低了红椒果实中纤维素含量,增加辣椒素、V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产量。其中,尤以2%浓度的酵素菌处理效果最佳。因此,酵素菌处理有利于改善温室红椒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促进红椒生长发育,改善品质并提高产量。
55-60

南通扁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摘要:为提高扁豆育种中亲本选配的合理性,以16个南通地方扁豆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相关性分析及通径分析方法对扁豆各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密切关联程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区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大,达到44.62%,而始收天数性状的变异系数仅为3.15%;百荚重与荚长等4对性状间呈极显著相关,7个性状与小区产量呈正相关;每荚粒数对小区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P=0.7054),因此对每荚粒数进行直接选择是扁豆高产育种的有效方法;荚宽对小区产量的负向直接作用最大(P=-0.5299),因此在育种过程中选择荚宽较小的品种有利于获得高产,但荚宽过小会降低每荚粒数,从而影响产量性状。
61-65

西瓜抗枯萎病育种的分子辅助选择

摘要:利用中国国内公开发表的西瓜抗枯萎病生理小种1基因紧密连锁标记4451_fon,首次对抗枯萎病育种创新的二倍体和四倍体种质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全部二倍体单系和除编号D16、D17外的四倍体单系均表现为抗病基因型,判定为抗病材料,与人工接种鉴定结果完全一致;分子鉴定还表明,这些抗病单系为抗病纯合体,在以后的自交纯化过程中抗性基因不再分离和丢失,因此不必继续对其自交后代进行抗性选择。研究结果认为d CAPS标记4451_fon可以作为西瓜抗枯萎病分子辅助选择(molecular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MAS)的重要工具,能够实现提高选择效率、加速育种进程的目的。
66-71

不同砧木嫁接对西瓜生长、果实品质及丰产性的影响

摘要:以西瓜品种‘早佳(84-24)’自根苗为对照,进行‘日本雪松’与‘京欣砧4号’砧木与‘早佳(84-24)’的嫁接试验,探讨不同砧木品种对西瓜生长、果实品质及丰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砧木品种与‘早佳(84-24)’的共生性较好,能够显著提高西瓜幼苗的质量、促进西瓜植株的生长。嫁接西瓜的抗枯萎病能力与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日本雪松’嫁接西瓜的产量达到49000.0 kg/hm^2,‘京欣砧4号’产量达到47000.0 kg/hm^2。2个砧木品种对西瓜的品质影响较小,嫁接西瓜的中心糖含量均超过了10.7%。因此,2个砧木均可作为上海地区西瓜嫁接栽培的砧木品种。
72-75

昌平流村镇3种近濒危地产小苹果树资源调查

摘要:为给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沙果、冷海棠、暖海棠这3种近濒危乡土果树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提供参考,笔者对这3种果树的种质状况、果实品质、濒危现状、栽培方式与管护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与测定。调查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单株沙果果品的可溶性固形物、单果重、果肉肉质差异较大,可溶性固形物变幅为10.81%~15.13%,单果重变幅为22.3~40.27 g,果皮分为中厚稍脆和中厚稍韧2种,肉质细,多汁;暖海棠、冷海棠果实的各项实测指标则差异不大,果品品质较一致。其中,暖海棠可溶性固形物变幅为17.00%~18.21%,单果重变幅为8.25~10.66 g,果肉细脆紧实;冷海棠可溶性固形物变幅为14.23%~16.55%,单果重变幅为6.47~9.03 g,果肉细脆。根据以上情况,可初步推测,沙果各单株间可能存在较大变异,极有可能从中筛选出优良的品系。3种小苹果果实糖酸比均处于口感的适度范围,是开发鲜食品种良好的育种材料。针对目前的现状,笔者从古树认定、加强管理、开发文化内涵、加强科学研究等方面提出了该镇小苹果古树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76-80

不同授粉方式对温室油桃生长影响及中意蜂授粉前后群势变化对比研究

摘要:为了进一步弄清不同授粉方式对于温室油桃生长的影响,提高温室油桃授粉方式的选择性和针对性,笔者连续3年开展了不同授粉方式对温室油桃生长影响以及中意蜂授粉前后群势变化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自然授粉相比,意蜂、中蜂和人工授粉温室油桃的坐果率显著提高、单果重和单株产量明显增加、畸形果率大幅度降低;总体来说,意蜂授粉方式优于中蜂授粉和人工授粉方式,中蜂授粉又优于人工授粉方式;油桃授粉结束后,意蜂和中蜂的死亡率分别为13.83%和52.61%,意蜂比中蜂的死亡率低38.78%(P〈0.01),子脾面积分别为2350和733 cm2,意蜂比中蜂的子脾面积大220.6%(P〈0.01),意蜂的群势显著强于中蜂的群势。
81-85

猕猴桃液体授粉花粉液制备技术研究

摘要:为建立猕猴桃液体授粉花粉悬浊液的高效制备方法,以猕猴桃混合雄株花粉和‘豫猕猴桃2号’为试材,进行了利用粗制花粉配制花粉悬浊液及液体授粉试验。结果表明,悬浊液的花粉浓度随粗制花粉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加;粗制花粉添加量12%~16%(w/v)时,悬浊液的花粉浓度可达125万粒/m L~175万粒/m L,花粉发芽率85%以上,与对照(添加5%精制花粉)无显著性差异;各处理坐果率几乎均为100%;12%以上处理单果重100 g左右,种子数1100~1220粒,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4%处理单果重、种子数则显著低于以上处理;不同处理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酸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吸光指数与花粉浓度具有密切线性相关关系(r=0.98),吸光指数2.5可作为判断花粉浓度是否适宜的指标。该法省去了花粉精制程序,是一种高效省力的猕猴桃人工授粉技术。
86-90

越橘在云南丽江的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在丽江高海拔区域生态气候条件下栽培的越橘优良品种,于2010—2013年在云南省丽江市海拔2400 m的区域进行了12个越橘品种的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灿烂’、‘蓝丰’、‘布里吉塔’、‘北陆’4个品种适合在丽江市海拔2400 m的区域栽培,其中‘灿烂’可作为加工品种,‘蓝丰’和‘北陆’可作为鲜食品种,‘布里吉塔’既可鲜食又可用于加工,其余品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