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水产·渔业、生物质能源、三农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850
  • 国内刊号:11-1984/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72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2
  • 综合影响因子:0.80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学通报 2014年第2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研究进展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现状

摘要:为了解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的作用机理及定殖动态,综述了植物促生菌的种类和研究进展、影响微生物在植物根部定殖的主要因素、定殖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植物促生菌的促生机制包括产生铁载体、固氮、解磷、产生植物生长素等。得出结论应加强PGPR菌株的筛选及适应能力的研究,并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到PGPR的研究中,充分利用传统培养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跟踪植物根际菌群的变化、演替规律,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1-5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理性状、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摘要:总结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的生理性状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归纳了不同密度下,玉米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也对产量和品质的变化进行了总结。不同玉米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反应不同,只有在适宜的种植密度下,玉米的生理指标都达到最适值,并且实现玉米群体产量的最大值,为玉米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参考。
6-10

葛根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摘要:葛根是重要的药食两用作物,资源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逐渐受到关注。为更好地为葛根资源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笔者对葛根种类、分布、资源的品质性状,栽培、育苗,药用、食用、饲用和综合利用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葛根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需要加强的研究方向。
11-16

水肥耦合及其对水稻生长与N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进展

摘要:在农业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下,为了减少水稻的灌溉用水和肥料高效利用以实现水稻稳产高产,综述了国内外水肥耦合的研究进展、水肥耦合的概念及其协同、拮抗、叠加三种效应,水肥耦合的机理、水肥耦合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水肥耦合对水稻中N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展望了中国目前在水肥耦合研究方面可以提升的空间,提出了水肥耦合模式是争取水稻高产优质的有效措施,以及如何根据实际需要,运用"以水促肥、以肥调水",建立合理的水肥耦合模式,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在节约灌溉用水和不增加施肥量的前提下达到既保证作物优质高产又减少环境污染的双重效果,为今后节水农业及水稻的田间栽培和管理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
17-22

心土层对作物生育影响及其改良效果的研究进展

摘要:笔者从心土层土壤对作物生育影响、心良效果方面,综述了心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对作物生长发育、养分吸收以及对作物产量贡献率,深松、心土混层、心土培肥各种心良技术取得的效果。最后指出在心土研究与改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在心土方面研究与发展提出建议。
23-26

根系对硼钾胁迫的生理反应及其代谢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硼和钾都是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素,硼素营养和钾素营养对植物根系的生长代谢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硼钾在植根系内的代谢规律和相互作用,综述了硼、钾胁迫以及硼钾互作条件下植物根系生长代谢调控机理,总结了硼、钾胁迫对硼在根系的吸收转运、同化产物向根系运输及代谢等的影响,指出今后应加强硼钾胁迫下以及其相互作用对根系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27-3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研究报告

含铀植物的光谱特性研究

摘要:测定铀矿区与非铀矿区同种植物的光谱,分析含铀植物光谱特性,旨在利用光谱技术寻找更多的铀积累优势植物,进而为用植物修复技术修复铀矿采空矿提供基础。利用SVC HR-768便携式地物光谱仪对铀矿区与非铀矿区的黄荆、地锦2种植物的反射光谱进行测定,植物光谱形态结果表明,铀矿区的黄荆、地锦2种植物的反射率均比非铀矿区高,研究结果还表明,地锦含铀量与绿峰、红光谷、近红外峰及DVI等光谱参数相关。铀元素使植物光谱曲线红边蓝移、近红外抬升,植物不同,位移、抬升程度不同。
32-35

不同马铃薯品种块茎中铁的积累规律

摘要:为探究铁元素在马铃薯块茎中的吸收积累规律,从而为马铃薯的品质改善提供合理依据,以马铃薯品种‘延薯4号’、‘东农311’、‘克新13号’和‘克新18号’为试验材料,在块茎形成到收获的全生育期内,进行块茎中铁元素吸收积累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生育进程期的推进,不同的品种块茎中铁元素浓度表现相似的变化规律,铁浓度最大值出现在第1次取样时,并在整个取样期间表现降低-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规律,但不同品种升高降低的时期不同;至最后一次取样,块茎铁含量为‘东农311’〉‘克新13号’〉‘延薯4号’〉‘克新18号’,范围为41.8~51.2 mg/kg。4个品种块茎的铁积累量随生育时期的推进整体呈升高的趋势;4个品种块茎的铁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量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
36-39

绿茶滋味定量描述分析及其化学成分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以不同地域的绿茶为代表,依据滋味得分将其分组,利用滋味定量描述分析法对其滋味的4个分属性(苦、涩、鲜、甜)进行评定,利用HPLC、LC-MS法对茶汤中主要呈味化学组分定量分析,对不同组间的绿茶进行差异性分析,并对化学组分与滋味分属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优质茶汤滋味以鲜、甜为主,各滋味分属性间相关性极显著;茶汤中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脯氨酸、茶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及氨基酸总量)、儿茶素(EGC、EGCG、GCG及儿茶素总量)、有机酸(没食子酸、琥珀酸、乳酸、抗坏血酸及有机酸总量)以及蔗糖与各滋味相关性显著(P〈0.05)。
40-46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检测法测定木薯生氰糖苷的含量

摘要:为研究所收集木薯品种叶片中生氰糖苷含量的高低,笔者将所有品种茎杆按木薯正常种植方式扦插于试验地中,在收获季节前采集顶端倒数第2叶,通过HPLC测定各品种叶片中生氰糖苷的含量。结果表明,与国外所用木薯品种‘Mcol22’相比,在笔者所测试的木薯品种中,包括热区大面积推广的‘华南5号’(SC5)和‘华南8号’(SC8)中,大部分生氰糖苷含量都不高,其中‘Q10’生氰糖苷最低,每克鲜重只有11.3μmol,大约是最高含量‘Ecu81’的1/4。研究结果为筛选低生氰糖苷含量的木薯资源提供了一个参考。
47-51

山区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玉米新品种‘种都100’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设置了42000、48000、60000株/hm23个密度梯度,复合肥和尿素各450、600、900 kg/hm23个施肥量水平,研究了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在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施肥量及二者之间的互作效应,导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种都100’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当密度和施肥量太高时,产量出现降低。农艺性状变化规律与产量变化有密切关系。在密度和施肥量互作效应下,‘种都100’在山区获得高产的最理想配置为密度48000株/hm2,基施复合肥600 kg/hm2,追施尿素600 kg/hm2,产量为7645.5 kg/hm2。该试验为‘种都100’在四川山区获得高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52-55

菌种和辅料对鸡粪堆肥效果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讨菌种和辅料对鸡粪堆肥效果的影响,试验以鸡粪和木屑、稻壳为发酵原料,分别添加酵母菌和乳酸菌,研究菌种和辅料对鸡粪发酵过程中温度、大肠杆菌群数和臭味的变化。结果发现:(1)添加酵母菌组的发酵最高温度达到67.6℃,比乳酸菌组高6.9℃,且酵母组发酵温度在55℃以上持续了16天,比乳酸菌组多5天,两组均高于对照组(55.9℃和5天);(2)添加木屑组的发酵最高温度比稻壳组高2.2℃,55℃以上的持续时间多3天;(3)酵母菌组、乳酸菌组的粪中大肠杆菌的数量由105个/g下降到102个/g,其粪臭味分别在第7天和第8天消失。因此,在该试验条件下,在鸡粪中添加酵母菌和木屑的堆肥发酵效果是最好的。
56-60

绿肥轮作对早稻生长动态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摘要:综合评价南方稻区不同冬季绿肥种植下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性,为水稻高产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和水稻氮素营养性状改良提供依据。比较不同冬季绿肥紫云英、油菜、黑麦草及混播绿肥对后作水稻产量、生长动态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1)处理紫云英—早稻—晚稻(MV-R-R)的早稻产量分别比黑麦草—早稻—晚稻(RG-R-R)、油菜—早稻—晚稻(RP-R-R)、混播绿肥—早稻—晚稻(MS-R-R)高6.61%、3.29%及0.78%。(2)在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含氮率均是处理MV-RR达到最大,较其他处理平均分别高9.68%、19.72%、6.23%和8.66%。在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吸氮量均是处理MV-R-R最高,处理RP-R-R最低。(3)处理MV-R-R在分蘖期至孕穗期、孕穗期至抽穗期及抽穗期至成熟期各处理的吸收量较其他处理平均分别高出21.81%、68.73%和286.5%,且绿肥轮作条件下水稻氮素阶段吸收量及其占总吸收量的比例均以抽穗至成熟期最小,最大值所处的生育阶段则是分蘖前。因此,MV-R-R处理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改善稻田氮素循环。
61-65

不同煤基腐殖酸对土壤锌淋洗效果的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煤基腐殖酸对土壤锌的淋洗效果,从而进一步探讨其调控土壤锌移动性的效果,采用土柱淋洗方法,研究了11种煤基腐殖酸及EDTA在2种淋洗方式(去离子水淋洗和5%KCl溶液淋洗)下对土壤Zn的淋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1种煤基腐殖酸处理下,去离子水淋洗液中Zn含量与CK2相比,1~10号煤基腐殖酸对土壤Zn都有一定的钝化作用,降低了Zn在土壤中的迁移性,而11号煤基腐殖酸增强了Zn在土壤中的迁移性,但11种煤基腐殖酸处理下的淋洗效果均低于EDTA处理下的淋洗效果。同时,5%KCl溶液对Zn的淋洗效果好于去离子水。
66-70

氮肥运筹对水稻养分累积特性的影响

摘要:为了实现作物产量和氮肥效率的协调提高,以辽星1号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氮肥运筹模式对水稻干物质量及NPK养分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明显提高了水稻干物质及NPK的累积量及累积速率,且这种影响越到生育后期越大。随着生育期推进,水稻干物质及NPK的累积量均增加。干物质及N累积量的增加幅度在拔节期-乳熟期期间较大,而PK累积量的增加幅度在乳熟期以前较大。表明生育中前期是水稻吸PK的关键时期,生育中后期是吸收N和干物质累积的关键时期。综合考虑籽粒产量、氮肥效率和养分累积特性,N 210 kg/hm2后移施用(40%基肥+40%分蘖肥+20%穗肥)为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氮肥运筹模式。
71-75

土层置换对不同作物根际土壤酶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摘要:为研究土层置换犁改良土壤后对不同作物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分别于6月、8月、10月对作物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测定,并于作物成熟期对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土层置换可降低3种作物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及蔗糖酶活性,3种作物随生育进程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同;而蔗糖酶变化趋势不同,大豆根系土壤蔗糖酶随生育进程表现为持续升高,马铃薯和甜菜根系土壤蔗糖酶是先升高后降低;土层置换处理降低了作物根际土壤养分含量的同时对土壤pH有一定影响;土层置换可增加作物产量,与对照相比大豆增产幅度达到20.14%,马铃薯25.00%、甜菜38.89%。因此,土层置换改变了土壤土体结构的同时,可全面活化土壤养分,改变土壤酶活性,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76-80

14个小麦新品种(系)的同异分析

摘要:为进一步优化小麦品种结构,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确保粮食和食品安全,采用品种同异比较(理想值法)分析方法,对14个小麦新品种(系)的15个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从中筛选适宜宝鸡生态条件下种植的小麦新品种(系)。结果表明,‘西农167’综合同一度最大(0.9622),说明该品种在14个参试品种(系)中综合性状表现最好,15个性状中有96.22%的性状达到了育种目标要求,其次是‘漯6073’(0.9104),产量较高,抗倒伏和综合抗病性强;再次是‘新麦0401’(0.9021)、‘长河25’(0.8954),均表现为抗倒、抗病,产量三因素协调;对照‘周麦18’(0.8713),试验中产量中等,但该品种在当地多年表现综合性状较好,高产、稳产,因此,仍不失为一个优良品种。因此,在14个参试品种(系)中,‘西农167’、‘漯6073’、‘新麦0401’、‘长河25’、‘周麦18’等5个品种(系)综合性状表现优异,适宜在宝鸡市川塬灌区生态条件下示范种植。
81-86

气候变化对陇东塬区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分析

摘要: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利用陇东塬区1981—2013连续33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及气候因子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多项式函数、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33年来,冬小麦生育期内,平均气温显著增加,气候倾向率为0.75℃/10 a;有效积温上升,气候倾向率为45.79℃/10 a;降水总量下降,气候倾向率为-29.17 mm/10 a;日照时数增加,气候倾向率为25.75 h/10 a。气候变化引起陇东塬区冬小麦播种期和越冬开始期推迟,返青、拔节、抽穗、成熟期提前,冬小麦全生育期显著缩短,倾向率为-6.69 d/10 a;植株生长高度下降;植株密度,三叶期增加,其余发育期减少;分蘖数和大蘖数减少;越冬死亡率下降;不孕小穗率减少,籽粒数、千粒重、亩成穗率增加。1981—2013年陇东塬区冬小麦气候产量呈上升趋势,气候产量与生育期内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水资源短缺是陇东塬区冬小麦生长的制约因素,温度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关键因子。
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