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水产·渔业、生物质能源、三农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850
  • 国内刊号:11-1984/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72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2
  • 综合影响因子:0.80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学通报 2013年第3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研究进展

再生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摘要:根据已报到的研究材料,综述了中国南方稻区再生稻的研究进展。所有的水稻品种均可获得一定的再生稻产量,常规品种的再生稻产量明显低于杂交水稻的再生稻产量,而三系杂交水稻的再生稻产量又较两系杂交稻的再生稻产量低;留桩高度各地因组合不同和生态条件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一般为10-40cm;各节间腋芽在温度、光照和水分适宜的条件下均能较好的萌发,施用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均能有效促进腋芽的萌发,并能提高再生芽的成活率;再生稻腋芽萌发及成活的最适温度为24.5~27.0℃,相对湿度为81%~85%,‘汕优63’再生稻结实率≥70%的临界低温指标是:连续5日平均气温≥210C;头季稻齐穗期剑叶SPAD值、叶片含氮量和群体单位面积的总颖花量3个因子可以用来预测再生稻高产的促芽肥经济施用量;超级杂交稻也可获得较好的再生稻产量。再生稻的栽培技术还可进一步的研究。
1-8

小麦溶剂保持力(SRC)研究进展

摘要:溶剂保持力(SolventRetentionCapacity,简称SRC)是评价软质或弱筋小麦品质的重要方法,包括蒸馏水、5%碳酸钠溶液、5%乳酸溶液以及50%蔗糖溶液等4种溶剂保持力,其检测结果可以很好地预测面粉烘焙特性,是当前美国评价软麦品质的主导方法。本研究总结了SRC的检测方法、SRC与面粉品质的关系、SRC的遗传研究以及SRC在品质育种中的应用情况,并针对SRC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品质改良中更好地利用该方法提供理论指导。
9-14

小麦冬春轮回选择育种方法研究进展

摘要:江苏淮安地处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33°33’N),冬季低于5℃的天数达112天,所有冬小麦都能通过春化,1月(最冷)平均气温在0.2℃以上,春小麦也可以安全越冬。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利用中国独有的太谷核不育小麦、矮败小麦以及冬春性小麦品种在淮安地区开展冬春轮回选择育种,把轮回选择交配圃中生产的具有很高潜在育种价值的材料向全国更多地方的小麦育种单位提供,建立供种与优良材料部分返还制度,把冬春杂交、轮回选择和穿梭育种的优越性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投入小,效益高的小麦育种体系,并成功培育出了一系列小麦新品种,为提高小麦育种成效、丰富小麦育种手段开辟了新途径。总结了国内外轮回选择育种方法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并将以解决淮北地区小麦迟播、早熟、高产间矛盾;构建抗赤霉病轮回群体,创造出优异的赤霉病抗源;以轮回群体为材料诱导小麦单倍体育种;加强同国外科研单位的合作,引入国外优良种质资源,丰富群体的遗传变异;加强与矮败小麦育种体系单位的协作等方面的研究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以期培育出适应性广、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
15-20

大豆体细胞胚胎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摘要:大豆体细胞胚胎遗传转化体系是提高外源基因遗传稳定性,克服嵌合体的有效途径,因此建立高效稳定的大豆体细胞胚胎组织培养体系并广泛应用于大豆的遗传转化是完善大豆遗传转化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本研究对目前大豆体细胞胚胎再生体系的组织学和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大豆体细胞胚胎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应在现有的组织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影响大豆体细胞胚胎诱导的因素,对遗传转化方法进行改良,以期为大豆体细胞胚胎遗传转化体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21-27

甘薯地膜覆盖研究进展

摘要:甘薯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地膜覆盖是中国北方薯区甘薯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综述了甘薯地膜覆盖产量提高的机理,主要有:(1)在土壤因素上增加土壤温度,提高土壤湿度、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加速土壤养分的转化。(2)在产量和形态发育影响方面主要是提前结薯、促进根系发育和防治茎叶徒长。(3)在生理代谢影响方面主要有地膜覆盖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Rubpase活性、ATP含量和ATP酶活性以及提高了叶片SOD和CAT活性,降低了叶片中MDA含量,提高了叶片光合速率,延迟了叶片衰老;地膜覆盖改变了叶片和块根中的激素含量变化趋势,促进同化物向块根的转运。(4)地膜覆盖提高了甘薯抵抗病虫害以及盐碱胁迫的能力。之后阐述了中国地膜覆盖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环境污染问题、减产问题以及农机农艺不配套的问题,最后展望了中国甘薯地膜覆盖将来的发展趋势。
28-32

ATP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摘要:三磷酸腺苷(ATP)和其水解化合物(ADP、AMP)在动物和植物体研究中应用价值突显,目前广泛用于临床医学研究、食品等领域。为更好的掌握ATP在动物和植物体中含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本研究分析了国内外现有ATP的各种提取、检测方法以及应用情况,并归纳总结了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其中涉及目前国内外ATP最新检测技术,指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ATP仍然是主流。为日后进一步开发出更准确、方便快捷的检测方法奠定基础,最后展望能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为ATP的检测开发出高效稳定的检测技术方法。
33-38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研究报告

基于SPOT—NDVI的川西平原水稻生育期监测分析

摘要:为了更好的监测川西平原农区水稻长势情况,深入了解水稻各生育期生长状态差别,利用2001—2010年SPOTNDVI的旬合成资料序列,分析了川西平原水稻生育期长势与NDVI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各生育期与NDVI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水稻返青期植被指数在0.5~0.6之间;分蘖一拔节期水稻NDVI指数达到峰值,在0.7~0.8之间;抽穗扬花期水稻NDVI指数有所下降,在0.6左右;进入乳熟成熟期后,水稻植被指数迅速降低到0.4以下。由此得出,SPOTNDVI资料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川西平原稻区的水稻生育期和不同生育期水稻的长势情况,该资料可以用来作为监测川西平原农区水稻长势情况的重要数据之一。
39-46

直播水稻氮磷钾配施效应研究

摘要:为了给直播水稻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氮、磷、钾施肥量的不同配比试验,探索合理的直播水稻配合施肥量。以黄华占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施水平对水稻生物学特性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及配施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稻的株高、有效分蘖和穗粒数,进而表现在产量上差异极为明显,氮磷钾3种肥料对产量影响大小依次是氮、钾、磷。在本试验地肥力条件下,推荐氮(N)、磷(P2O5)、钾(K2O)施肥量分别为:224.85kg/hm^2,31.30kg/hm^2,296.45kg/hm^2。
47-51

H2S对水稻幼苗形态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究外源H2S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用含0(ck)、0.1、0.2、0.4、0.8、1.6、3.2mmol/L的硫化氢供体,硫氢化钠(NariS),处理水稻幼苗,研究水稻对不同浓度H2S生理生化响应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较低浓度(0.1-0.8mmol/L)μL氢化钠处理能显著促进幼苗生长(包括株高、根长和生物量),增加叶绿素含量,促进净光合作用以及叶绿素光化学效率。同时,降低了幼苗叶片相对电渗率。然而,随着NariS浓度的增加,水稻幼苗生长明显受到抑制。PCA分析表明处理组和对照间的明显差别,尤其是低浓度(0.1~0.8mmol/L)NaHS处理组和对照,高浓度(1.6-3.2mmol/L)NaHS处理组和对照之间呈现明显的变化。
52-58

早籼稻直播适应性种质的筛选研究

摘要:为了筛选芽期耐冷性好、成熟期抗倒伏的直播适应性早籼稻种质。研究了不同遗传背景的237份早籼稻稳定品系的芽期耐冷性,直播条件下生育期、产量和抗倒伏茎秆特性,苗期叶瘟抗性。结果表明,从这些材料中筛选出11份生育期不迟于102天,叶瘟抗性、耐冷性、直播产量和抗倒伏指数优于对照‘嘉育293’的新种质。因此,在直播种植时,这些种质在品种适应性和操作性上将明显优于移栽稻品种,有效减少基本苗不足和后期倒伏引起产量和品质的损害。
59-62

水稻全生育期耐盐资源的初步筛选

摘要:为了筛选全生育期耐盐的水稻资源,本研究对500份不同来源的国内外地方品种和旱稻资源用0.3%的NaCl盐溶液进行了苗期筛选。对筛选到的34份苗期存活率和绿叶率大于50%的材料和前人报道的121份耐盐材料用0-3%和0.5%的NaCl进行了全生育期耐盐性筛选。结果发现,不同材料间耐盐性差异很大,同一材料不同个体间耐盐一致性亦存在差异。0.3%的NaCl共筛选到7个品种的11个全生育期耐盐存活单株,而0.5%的NaCl仅筛选到1个品种中的1个存活单株。在存活单株中,有4个单株产量超过18g,最高的达21.8g。以上表明,通过大规模筛选是可以筛选到全生育期耐盐水稻资源。这些材料为耐盐机理研究和耐盐育种研究提供了材料基础。
63-68

水稻粒长主效QTL的分子遗传效应分析

摘要:为了探索水稻粒长遗传机制,利用小穗小粒型水稻Milyang46和大穗大粒型FJCD构建的含130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群体及其包含119个分子标记的连锁图谱,分别在福建武夷山和莆田对水稻粒长进行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uantitativetraitloci,QTL)定位及其环境互作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6个控制粒长的加性QTL,包括在武夷山被检测到的7个QTL和在莆田检测到的9个QTL。它们分布在第1、2、4、5、6、7、10、11、12号染色体上,其中有2个QTL在2个环境下被重复检出。qGL一4—6在武夷山和莆田的表型变异贡献率分别为5.69%、3.58%,qGL.10.1在武夷山和莆田的表型变异贡献率分别为15.82%、8.06%。16个加性OTL中,qGL.5.3、qGL.10.1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而互作效应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0。
69-73

小麦三雌蕊品系UCR-14KD基因cDNA序列克隆及表达分析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小麦UCR-14KD基因的结构特点及其在小麦三雌蕊性状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利用RT-PCR技术从小麦三雌蕊近等基因系CSTP幼穗中克隆了TPUCR-14KD基因完整的编码区序列,并利用实时定量PCR分析了该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该基因编码区长381bp,编码126个氨基酸,二级结构为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该基因在CSTP幼穗中大量表达,而在幼穗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量为:幼穗长度2~5mm〉5~7mm〉7~10mm,并且显著高于该基因在CS幼穗对应阶段的表达量。TPUCR-14KD基因可能在三粒小麦形成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雌蕊原基分化初期起到了重要作用。
74-79

法国小麦种质VPM抗性系统的分子标记检测

摘要:为了从引进的法国小麦种质中筛选出含有£口7_Ⅲ7-&粥基因簇和Pchl基因的种质材料,本研究利用标记引物VENTRIUP—LN2和标记引物XustSSR2001—7DL分别对118份法国小麦种质进行了分子检测,从中筛选出了8份含有Lr37-Yrl7-Sr38基因簇的种质和5份含有Pchl基因的种质材料,其中‘NSA98.1417’这一材料同时含有Lr37-Yrl7-Sr38基因簇和Pehl基因。这些材料的检出为实现VPM抗性系统向国内小麦种质的转入奠定了材料基础。
80-83

硅作用下镉对小麦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摘要:为对镉污染区域的小麦增施硅肥提供理论依据,明确在添加不同浓度硅的作用下,镉对小麦生理生化各个指标的影响,通过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在不同加硅量作用下,镉对小麦幼苗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系统活性(SOD、POD、CAT)、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硅量(30,60,90mg/L)作用下,小麦幼苗的叶绿素a含量显著升高,分别为74.35%、100.00%和116.75%,叶绿素b分别升高了64.71%、48.53%和83.82%,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分别为5.41%、14.68%和21.80%,SOD活性显著升高,分别为269.98%、222.46%和139.24%,MDA的含量则显著降低,分别为26.79%、34.82%和42.86%,说明硅缓解了镉毒害对小麦幼苗的影响;在加硅量(120,150mg/L)作用下,虽然小麦幼苗叶绿素b的含量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叶绿素a显著提高了47.64%和38.74%、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了18.28%和3.48%,MDA的含量显著降低了32.14%和30.36%,依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镉毒害对小麦幼苗的影响;在加硅量180mg/L作用下,虽然小麦幼苗MDA含量有所降低,但是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显著降低。浓度低于150mg/L的加硅量作用下可以缓解镉对小麦幼苗的毒害。
84-90

不同播期配合播量对冬小麦水氮利用及品质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寻协调产量和品质以及水氮利用的适宜播期及播量,在足墒播种+拔节期灌水75mm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不同播期配合相应播量,研究不同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0月10日播种(D—10)和15日(D.15)播种的小麦穗数、籽粒产量及地上部吸氮量都显著高于20日(D-20)和25日(D-25)播种;D-20、D-25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吸收效率和生产效率显著低于D-10、D—15处理。但是以适期晚播D-20处理的籽粒品质综合指标最优,过晚播种,尤其是早播不利于优良籽粒品质的形成。综合而言,以10月15日至20日作为当地常规年份节水小麦的适宜播期为宜,参考播量为225-262.5kg/hm^2。
91-95

玉米‘洛玉863’群体动态指标研究

摘要:‘洛玉863’是洛阳农林科学院选育而成的高淀粉型玉米新品种,为了对该品种的高产栽培和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采用田间定点定株取样和公式法,研究了品种的群体动态指标,以明晰其适宜群体产量结构和群体动态指标,为品种的高产栽培和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洛玉863’适宜种植密度为60000株/hm^2,产量结构为60000穗/hm^2、穗行数15.0行、行粒数37.5粒、千粒重381.5g,群体生产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产量达12599.4kg/hm^2。适宜密度下,群体各项动态指标发展协调,叶面积指数(LAI)在吐丝期最大值达到5.41,且稳定期长,成熟时仍达2.94,使‘洛玉863’活秆成熟的优点得到充分体现;叶面积持续期(LAD)总量达到335.46x10^4(m2·d)/hm2,在各生育时期的分配合理;净同化率附AR)与叶面积持续期(LAD)协调较好;干物质积累总量24702.3kg/hm2,其中吐丝期以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占全部积累量的60%;群体生长率(CGR)达247.0kg/(hm2·d1;灌浆速率始终保持在合理的较高水平。吐丝期以后的叶面积指数(LAI)、叶面积持续期(LAD)、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CGR)与最终的籽粒产量呈密切的正相关,可以作为适宜群体的标志。
96-101

不同玉米品种抗旱性及产量因素分析

摘要:为了筛选适宜沧州地区旱碱地种植的玉米品种并为玉米抗旱性提供依据,选取了当地和引进的11个玉米品种,于室内芽苗期抗旱剂胁迫鉴定及田间旱地、水浇地两种生态环境种植鉴定比较其耐旱性。研究表明,萌发期玉米抗旱指数、相对发芽率‘大玉3号’最高,分别为0.92、91.91;苗期玉米株高和根长以‘大玉3号’的伤害率最小,其次是‘承玉23’;对‘秀青74—9’的伤害率最大;田间整个生育期的鉴定表明‘大玉3号’、‘承玉23’、‘中单909’的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最高抗旱性最好,分别为1.22、1.23、1.07。由此可见,‘大玉3号’、‘承玉23’、‘中单909’较适宜沧州旱碱地种植。
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