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金融杂志

《中国金融》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0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特稿、评论、金融监管、金融与经济、贷币政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电子化、证券市场等。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
  • 主办单位:中国金融出版社
  • 国际刊号:0578-1485
  • 国内刊号:11-1267/F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496
  • 创刊时间:1950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9
  • 综合影响因子:0.496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金融 2014年第1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金融杂志卷首语

技术性金融调节的合理性

摘要:金融调控监管中越来越多地引入技术性因素,包括:重新定义有关经济金融变量、运用参数进行差顿调整、修正模型和计算办法、进行结构性操作,等等。可以简单回顾一下近年来我国的技术性调节,比如,差颁准备金率动态调整制度、贷存比计算方法的调整等。这些变化并非权宜之计,它反映了我们对经济金融认识的深化,同时也体现了鲜明的政策导向。技术性调节,是对过去范式的矫正和补充,体现了金融宏观管理制度的创新;体现了新的调控理念。几乎所有的技术性调节,都融入了动态调整和周期性调整的概念,以及结构性改革观念;体现了对市场主体激励和约束相容的机制和导向;同时,技术性调节致力于改善对中小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三农的政策环境。
3-3

2014年6月27日~7月12日要闻回顾

摘要:6月27日中国证监会《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工作暂行规定》,以保障个人、单位依法行使举报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的权利,规范举报工作,加大对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6月27日中国证监会《非上市公众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非上市公众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突出股东自治原则和市场化的约束机制,制度设计上以市场化为导向,进一步放松管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构建有别于交易所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制度体系。
8-8
中国金融杂志高端访谈

构建新型城镇化融资模式——访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兼首席运营官英卓华

摘要:英卓华女士,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兼首席运营官,主管世界银行所有地区的运营,还负责监督新的全球实践及跨部门解决方案。英卓华女士于2010年6月加入世界银行,此前她曾担任印度尼西亚财政部长,兼任经济事务协调部部长,在此之前领导印度尼西亚国家发展计划署。她还曾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印度尼西亚大学教授、佐治亚州立大学安德鲁扬公共政策学院客座教授等多项职务。英卓华女士拥有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和印度尼西亚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9-11
中国金融杂志专家论坛

防范经济转型期的金融风险

摘要:近期看,金融领域的风险点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等领域形成的银行信用风险和影子银行风险;中长期看,要高度关注企业债务率过高、流动性结构失衡等问题金融风险的释放、爆发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经济上行风险不易发现,经济下行时要严防风险爆发。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防范和化解金融领域的各项风险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12-14

宏观经济视野下的资本市场

摘要:许多资本市场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科学地研究分析资本市场,并且取得了很有价值的成果。在此,我将从宏观经济角度、以一个央行人的视角来阐述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关于金融市场效率的质疑宏观经济理论中,经济学家通常会假定资本市场处于一个"完美"的理想状态,其显著特点就是高效率。但假设总归是假设,现实并非如此,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有效市场有时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仅仅是愿望而已。金融市场尤其如此,过去的金融危机也验证了这一点。就同一市场而言,刚开始一度被认为是特别高效的,信息会迅速扩散,并被很快反映在价格当中。但是,很明显,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并非总是理性的,再加上市场不完全透明、运行不畅等因素,最终导致市场失效。
15-18

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和使用

摘要: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地方政府编制资产负债表的首要目的应该是帮助评估地方政府所面临的债务风险和未来的偿债能力截至2014年中期,我国大部分省级政府已经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框架下基本完成了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试编工作,目前正在总结经验,争取完善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并开始研究如何使用资产负债表。有些地区(如上海、江西、安徽等)已经在区县层面开始试编政府资产负债表。
18-20
中国金融杂志货币政策

国债收益率曲线与货币政策传导

摘要: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既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也是判断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债收益率曲线是一切金融产品定价的基准,在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当中是不可或缺的。相对于一个国家内部所有其他债务凭证而言,国债的违约风险是最低的,因此国债收益率曲线通常被市场接受为无风险收益率曲线,所有其他信用凭证的定价都要在相应期限的国债收益率之上不同程度地加上风险溢价,从而形成市场利率。国债收益率曲线不同期限的收益率反映了市场对期限溢价水平的判断,通常期限越长,期限溢价越高。国债收益率曲线不仅仅对于市场交易非常重要,对于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的传导也非常重要。
21-23

政策性基准利率选择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中最深刻的一场变革,毫无疑问会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带来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如果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还局限于原有的模式,这一方面可能会影响货币政策操作的效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反过来延迟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两种基准利率及其特点"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大量使用的概念。仔细辨析一下,我们可以认为实际上有两种基准利率概念。一个是货币市场上常见的基准利率,即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另一个是中央银行可根据金融市场动向以及自身货币政策目标的需要而不断加以调整的利率指标。这两个概念互有联系,但也有重要区别。
24-25

新兴国家利率调控转型经验

摘要:将短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是近20年来许多新兴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转型方向。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正逐渐由数量型工具为主向价格型工具为主转变。对新兴国家利率调控框架转型过程进行梳理,借鉴转型经验,对于我国选择政策利率和建立相应调控框架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兴国家利率调控转型时的经济金融条件经济金融环境变迁或危机冲击是转型的动因经济金融环境变化使原操作目标作用减弱。韩国央行在1998年前以准备金总量为操作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
26-27
中国金融杂志专题:关注经济新常态

结构调整新常态的特征和前景

摘要:指出,要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中国经济步入增速换档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对于如何认识"新常态"的特征和前景,如何管理转轨风险,各个市场主体应该如何适应,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有什么样的总体定位,本刊编辑部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讨论。结构调整正处于新旧交替的攻坚阶段首先,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安排,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蕈的各项举措将征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项举措将征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成果。我旧制度结构调整将取得重大,进而叫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新变化。
28-31

新常态下的宏观风险缓释机制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在向前推进,有很艰难的道路要走,无论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还是体制改革,都需要以足够的时间窗口为基础中国宏观经济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生了一些变化,GDP由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进入7%~8%左右的"次高速增长"阶段,并且目前还处于下行通道;经济发展的动力从"出口—投资驱动"转向"信贷—投资驱动",但近两年的投资效率已经不断下降,而消费需求还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从社会资源分配的情况看,则明显地呈现出国有企业和政府的债务规模快速增长、配置资源的能力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受到严重挤压的特征。
31-33

宏观经济运行的新特征

摘要: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波动的模式有可能会改变以往几年的"前低后高"的局面,将出现"前低、中稳、后缓"的局面从2014年5月份的宏观数据来看,各类数据出现同步小幅反弹,笔者认为,这只是"微刺激"持续作用下的底部波动,它虽止住了第一季度经济快速回落的势头,但并没有出现全局性、内生性的反弹。不一样的新特征第一,与前几年的第一季度经济低迷相比,本轮房地产的周期调整是经济下滑的一个核心因素,并将主导未来几个季度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势。
34-35

阶段转换是当前经济重要特征

摘要:这些自循环都是我国结构调整的一部分,但基于某种或某些割裂,它们都已超越了正常的结构调整,出现过度发展,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问题我国经济正发生阶段性转变需求结构已发生阶段性变化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的认识和需求将发生阶段性变化。经过30多年持续高经济增长,2013年底我国人均收入已达到6858美元(以2013年底6.11∶1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测算)。
36-38

经济新常态更需政策平常心

摘要:中国经济已经迎来增速换档的"新常态",未来我们必须在政策上秉承"平常心",保持政策定力,克服现实阻力,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近日指出:"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未来中国经济和政策的大趋势。从经济上看,中国经济正在步入增速换档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这个过程中,喧嚣趋于平静,阵痛在所难免。经济上的"新常态"必须配合政策上的"平常心",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时期,要顶住外界压力,保持政策定力,克服重重阻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优化结构。
38-39
中国金融杂志视点

改进存贷比监管

摘要: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经营模式的变化和金融市场的深化,不断改进存贷比监管,在提高监管有效性的同时,也对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七十五",标志着存贷比成为一项法定监管标准。近20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经营模式和金融市场逐步发生变化,尤其是2011年之后,存款增速放缓,存贷比监管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监管机构需要客观分析存贷比监管的作用与局限性.深入思考改进存贷比监管的方向,研究改进存贷比监管的路径。
40-42

通胀预期的传导及管理

摘要:通胀预期虽然只是一种心理行为,但它会影响到经济主体的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进而对经济运行产生实质性影响,中央银行必须对其加以高度关注20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滞胀"局面,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各种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其中"公众对通胀的预期"这一理论开始受到重视并得以快速发展。目前,通胀预期理论已逐渐替代货币数量论成为解释通胀和管理通胀的重要理论依据。
43-44
中国金融杂志专题:金融业对外开放

以开放促保险改革创新

摘要:全面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部署之一。而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实现金融服务业的高水平对外开放自然是题中之义。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下,如何顺利推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这三大金融支柱行业的对外开放水平,防范金融开放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金融稳定与安全,有力促进我国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探讨。
45-47

大型银行国际化探索

摘要:大型银行的国际化发展已实现历史性跨越,下一阶段需要继续做实、做强,为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探索路径、积累经验随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及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壮大,中国金融业"走出去"成为必然。其中,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业的主力军,近年来在"走出去"方面作出了诸多有益尝试,成为拉动中国金融业“走出去”的主要力量。经过一段时期的持续推动,大型银行的国际化发展已实现历史性跨越,下一阶段需要继续做实、做强,为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