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金融杂志

《中国金融》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0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特稿、评论、金融监管、金融与经济、贷币政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电子化、证券市场等。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
  • 主办单位:中国金融出版社
  • 国际刊号:0578-1485
  • 国内刊号:11-1267/F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496
  • 创刊时间:1950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9
  • 综合影响因子:0.496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金融 2013年第2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金融杂志特稿

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

摘要:从国外金融市场发展历史与我国证券化实践看,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有利于促进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市场的协调发展,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贷资产证券化工作。2013年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7月2日,
9-12

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机制

摘要:基础设施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发达国家一二百年的城镇化过程相比,我国城镇化起点低、发展快,人口转移规模大,需要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大量投资。根据世界银行前几年的调查,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GDP的比例平均为4%,我国“十五”时期是2.9%,如果2010~2020年GDP年均增长7%~8%,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GDP比例为3%,资金需求总量将十分庞大,有关市场机构对此也有不同程度的估算。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单靠财政投入显然难以满足,需要借助金融市场,建立一个规范可持续的融资机制,广泛利用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3-15

提升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能力

摘要:近年来,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步伐明显提速。2012年,人民银行先后两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扩大利率浮动区间;2013年7月20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9月24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成立;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机制正式运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包括存贷款利率全面放开的利率市场化已愈行愈近。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大”和“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的要求,也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部署的金融领域改革重点任务,商业银行应全面认识利率市场化的机遇与挑战,借鉴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教训,加快经营转型,提高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16-19
中国金融杂志专题:信贷资产证券化

防范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

摘要:自2005年至今,我国已进行两批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尽管因国际金融危机,试点过程有所中断,但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仍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表现在:发起机构逐步多元化,现已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等。基础资产逐步多样化,已涵盖一般贷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不良贷款、汽车抵押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五大种类。投资者范围逐步扩大化,目前各类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均可投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27-29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探索

摘要:资产证券化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是世界金融领域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金融工具之一,在美国、欧洲、亚洲等地快速发展。纵观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资产证券化有效缓解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并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重要融资渠道。对于国内银行而言,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盘活存量、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资本充足率,丰富融资渠道,有效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推动业务规范化和标准化操作,是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金融工具。
32-33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前景

摘要:1977年,美国投资银行家Lewis S Ranier在与《华尔街》杂志记者讨论抵押贷款转手证券时首次使用了证券化(Securitization)这一术语,随即在金融界带来了资产证券化的潮流。在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之后,资产证券化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市场已经逐步成熟,但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环境异常复杂,在“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政策背景下,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正当其时,应当认真总结前期试点和国外发展的经验,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加速发展。
34-35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协调监管

摘要:20世纪70年代前后首次在美国出现的资产证券化,经过80年代的发展之后迅速传到了国内。1992年海南三亚市开发建设总公司发行的“三亚地产投资券”,被视为国内资产证券化之发轫。经过持续试点,十年之后的2005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管理办法》。在随后的2005~2008年间,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13家银行累计发行了总额541.1亿元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36-38

资产证券化推动金融创新

摘要:资产证券化的功能正在国内市场显现 资产证券化扩容是金融改革加快的一个重要迹象 根据今年6月中央“盘活存量”的政策思路,银监会明确提出了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化、多元化发展思路,并主动对接证监会,拟将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易从银行间市场拓展到交易所市场,推进银行真实出表业务的发展。自从2012年信贷资产证券化重新开闸以后,第二轮500,[L元的试点额度引发了机构的争抢。今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
40-42
中国金融杂志专家论坛

全球经济背景下的保险业发展

摘要:全球经济正在改善 目前,全球经济企稳回升。最新的统计指标显示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增长将继续走强,而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则略有放缓,这在一定程度上归结于自2012年末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逐步趋缓。
45-46
中国金融杂志专题:信托业经营转型

财富管理:信托业发展之路

摘要: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信托业发展和演进历程充分证明,信托是一种极具活力和灵活性的制度安排,其发展始终处于创新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法律制度和不同社会经济环境下,信托顺承时代需求展示了不同的样态。我国信托业发展也不例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财富快速积累带来的财富管理需求膨胀,信托业将在财富管理领域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50-52

完善信托经营模式

摘要:信托业最引人瞩目的扩张出现在最近五六年间。该行业的总资产规模在2007年刚刚跨过1万亿元大关,到2012年则实现了6.5倍的增长。信托业强劲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受托资产管理业务,后者在此期间处于加速增长阶段,在总资产规模中的占比由89%稳步上升到97%。
56-57
中国金融杂志评论

微型金融的发展方向

摘要:微型金融是一个改写我们对银行业认知的崭新理念。微型金融的宗旨是为那些缺乏良好金融选择权利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务。当前,这一理念正在中国兴起、传播。微型金融的终极目标是扶持企业成长、消除贫困和不平等。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新的市场得以开放,企业家们正寻求各种致富机遇。作为一个整体,中国正从巨大的总财富增长中获益,同时也把注意力转向了如何在国家内部充分分享这些收益。有一种倡议就是通过发展微型金融,扩充人们获得资本的渠道,以此降低收入的不平等。
58-59
中国金融杂志运行分析

2013年前三季度金融运行分析

摘要:2013年前三季度金融运行的主要特点如下: M2和M1增速波动中有所回升 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7.74万亿元,同比增长14.2%,比上月末低0.5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1.23万亿元,同比增长8.9%,比上月末低1.0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4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O)余额5.65万亿元,同比增长5.7%。前三季度净投放现金1833亿元。
60-61

2013年前三季度金融市场评述

摘要:2013年第三季度,金融市场平稳运行。股票市场指数回升,成交量同比大幅提高;银行间回购交易量增速减缓,货币市场利率在常态区间平稳运行;债券现券交易量同比大幅减少,债券发行规模持续扩大,收益率曲线明显上移;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升值走势,双向波动明显;保险业资产平稳增长。
62-64

2013年前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

摘要:2013年9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0.28万亿元,同比增长14.3%,增速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2个百分点;1~9月份增加7.28万亿元,同比多增5570亿元;9月份增加7870亿元,同比多增1644亿元。
64-65

2013年第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

66-68
中国金融杂志全球瞭望

危机对策对美联储财务状况的影响

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美联储主要通过调整短期利率即价格型工具,进行货币政策的操作;危机爆发后,金融市场陷入混乱,美联储创新货币政策工具,采取扩张资产负债表方式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对金融市场实施救助,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复苏。本文通过回顾雷曼兄弟公司破产5年来美联储的金融危机应对政策,分析政策实施对美联储财务状况的影响,以期吸取经验教训。
69-71
中国金融杂志工作交流

人民银行审计能力建设框架探索

摘要:审计能力包括个人审计能力和组织审计能力。个人审计能力是指审计人员必备的审计知识和技能,其中包括业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实务经验等方面。组织能力涵盖审计人员的能力特征、思维模式以及对审计人员的管理方式,具体体现在一个单位是否拥有称职的审计人员,能不能使审计人员的个人目标与审计的目标一致,是否能通过合理的分工协作、科学的管理模式来实现审计目标。人民银行自开展内审转型以来,
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