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金融杂志

《中国金融》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0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特稿、评论、金融监管、金融与经济、贷币政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电子化、证券市场等。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
  • 主办单位:中国金融出版社
  • 国际刊号:0578-1485
  • 国内刊号:11-1267/F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496
  • 创刊时间:1950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79
  • 综合影响因子:0.496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金融 2012年第18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金融杂志特稿

走出危机僵局需要设计新的激励机制

摘要:应对危机的政策选择 在今年4月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春季会议上,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提到了当前世界经济中存在着三个因素之间的恶性循环:一是缓慢的经济增长;二是许多国家需要进行财政整顿,而财政整顿又被认为可能阻碍增长;三是本应向实体经济注入资金、帮助恢复经济增长的银行业正面临困境,因而缺乏向经济提供信贷扩张的能力。
10-12

未来十年的中国银行业

摘要:上世纪最后10年,中国政府对金融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整顿规范,加强了金融法制和监管,金融秩序和金融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中国银行业成功地应对了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进入本世纪第一个10年,中国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抓住有利时机对几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实施了重大改革,通过改制、重组、上市和引进战略投资者,在充实资本金,改善资产质量的同时,
13-14
中国金融杂志专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年

从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

摘要: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由此开启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创造性的结合。伴随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程,我国保险市场进发出巨大的发展活力,行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20年后的今天,我国保险市场已经跃上一个新的发展起点,成为全球重要的新兴保险市场。
16-18

建设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

摘要: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年来,我们党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在党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自1994年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22-24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

摘要:作为中国银行业蓬勃发展的缩影和代表,20年来工商银行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围绕什么是真正的银行、怎样办成真正的银行,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实践,解决了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巨额不良资产等包袱,构建了现代商业银行治理机制,踏上了建设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的新征程,迎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新时期。工商银行改革的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下,
25-27

改革创新是银行业发展的永恒动力

摘要: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至今已走过20年的光辉历程。20年来,通过极富创新精神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中国银行业在积极支持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同时,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不断改革,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回顾中国银行业20年的发展历程,
31-33
中国金融杂志专家论坛

欧元的未来:变中求稳

摘要:欧元未来之辩 近日,欧洲大陆掀起了一场关于欧元未来的激辩,公众对欧元何去何从表示出极大的关心。不幸的是,人们对两种可能发生的结局都不满意:要么回到前欧元时代,要么走向欧洲合众国。我认为,这两种结局过于极端,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一条中间道路,实现欧元稳定的目标。这场辩论无关乎欧元货币本身。欧元作为单一货币本身并没有犯错,今天欧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与以往没什么不同。
34-35

改变银行业卖方优势格局

摘要:2011年下半年以后,有关中国银行业垄断的说法不绝于耳,许多人提出了要改变银行业垄断格局的方略。笔者认为,对中国银行业来说,真正的问题不是“垄断”(也不存在垄断的行为),而是卖方优势市场格局,因此.解决问题的出路,不在于继续增加多少家商业银行或者新设多少家民营银行,而在于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发展存贷款的替代品,给资金供给者(主要是城乡居民)和资金需求者(主要是实体经济部门的各类企业)以更多的金融选择。
36-38
中国金融杂志专访

统一的银行监管对欧元区至关重要——访德意志联邦银行执委安德里亚斯·登布莱特

摘要:记者:感谢登布莱特博士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专访。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稳定银行部门,国际社会已推行大量改革计划,银行部门也开始重组。但仍有系统重要性银行通过合并,变得更加庞大。到目前为止,国际社会对解决“大而不倒”问题取得了哪些进展?
39-41
中国金融杂志专题:关注中小企业私募债信用风险

理性认识中小企业私募债风险

摘要: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总体比较滞后,有体制原因,有信用体系建设的原因,也有机构投资者发展不足的原因。但是无论从投资者还是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加快债券市场发展是共识。中国债券市场近期有两个重要进展,一是针对债券市场中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分割发展、分割监管的状况,在部委间成立了部际协调机制,希望推动监管标准的统一,主要是准入条件、信息披露、资信评级机构、投资者准入条件和保护制度等五个方面的统一。
42-43

私募债或可打破零违约怪象

摘要:由于我国多年来重股轻债、重利率轻信用的资本市场结构性失衡,导致目前“资金多投资难、企业多融资难”的困惑。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下行周期,加上信贷持续收缩,使得大量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雪上加霜”的局面。今年初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发出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号召,中国证券市场上首只中小企业私募债在2012年6月应运而生。然而,中小企业私募债相对风险级别较高,打破我国债券市场目前“零违约”现状将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必须要未雨绸缪,积极做好应对准备。
44-46

私募债的风险管理

摘要: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随着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快速发展,风险管理问题日显迫切,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中小企业私募债的风险认识不足。券商在推介时过多强调其较高的收益率,而对风险提示不足。不少券商囿于发行公募债的惯性思维,认为私募债有交易所背书,对未来信用风险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47-48

中小企业私募债的风险防控

摘要:作为债券市场的创新品种,中小企业私募债与公开发行的债券相比,风险更高,包括企业成长不确定带来的被动违约及运作不规范带来的信用(违约)风险,信息透明度较低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风险,以及制度建设和监管逐步完善过程中带来的制度缺陷和监管风险。中小企业私募债能否成功运行并稳定发展的关键,就是能否总结我国公募债券市场发展以及海外债券市场的经验,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
49-50

私募债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

摘要:中小企业私募债是我国中小微企业在境内市场以非公开方式发行的,发行利率不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3倍,期限在1年(含)以上,对发行人没有净资产和盈利能力的门槛要求,完全市场化的公司债券,也被称作是中国版的垃圾债。垃圾债最早起源于美国,是信用级别在标准普尔公司BB级或穆迪公司Ba级以下的公司发行的债券,由于其风险较高,对应相对较高的收益,也被称为高收益债。由于投资风险高于其他债券,因此,其风险管理与对冲机制亟待建立与完善。
51-52
中国金融杂志区域金融

新起点上的广东金融改革创新

摘要:2008年12月,国务院批准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把金融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为新时期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积极落实人民银行总行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实施《规划纲要》的工作部署,于2010年5月向全省金融系统了《关于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推动金融业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53-54

推进青海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摘要:在中国证监会的正确领导下,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青海证监局紧密结合辖区资本市场发展实际,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为青海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青海资本市场快速发展 在国际经济二次探底和国内实行紧缩性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青海资本市场继续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55-56
中国金融杂志专题:小额贷款公司的规范发展

小额信贷机构发展与竞争力评价

摘要:小额贷款公司总体情况 截至2011年11月末,我国共设立小额贷款公司4144家,从业人员达到4.4万人,贷款余额3694亿元,同比增长112.1%,前11个月新增贷款为1713亿元,2011年前11个月累计新增利润230亿元,同比增长169.6%。在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的积极组织和各地金融办的大力支持下,共有28个省(市、区)的2532家小额贷款公司参加了2011年度的竞争力评价。与2010年相比,
57-59

推动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

摘要:小额贷款公司作为不吸收公众存款、可经营贷款业务的新型信贷组织,是我国旨在改善小微企业以及农村金融服务而进行的重要金融体制创新,成为传统金融业的有益补充。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近几年发展较快,市场认可度高,社会反响积极,在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活跃金融市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