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激光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激光》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4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激光器件、激光光谱学、激光仪器、光学元件、激光聚变、全息技术与信息处理、光通信、激光工业应用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国际刊号:0258-7025
  • 国内刊号:31-1339/TN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201
  • 创刊时间:1974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54
  • 综合影响因子:1.49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激光 2010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激光杂志实验技术与元件

全固态腔内和频488nm连续蓝光激光器

摘要:报道了全固态连续波488 nm蓝光激光器,蓝激光分别由Nd:YLF4(Nd:YLF)和Nd:YVO4晶体的1047和914 nm谱线非线性和频产生,实验中采用复合腔结构,利用LiB3O5(LBO)晶体I类临界相位进行腔内和频,当总注入抽运功率为32.2 W(注入到Nd:YLF晶体和Nd:YVO4晶体的抽运功率分别为13.4和18.8 W)时,获得650 mW的TEM00连续波488 nm蓝光激光输出。30 min功率不稳定度优于±2.8%。光束质量因子M2=1.3。
1669-1672

基于LAS-CAD优化设计的高功率高重复频率激光二极管双端抽运Nd∶YVO_4激光器

摘要:基于LAS-CAD软件,设计并优化出结构紧凑的激光二极管(LD)双端抽运声光调QNd∶YVO4激光器。采用双凹折叠腔结构,808 nm光纤耦合输出LD双端面抽运Nd∶YVO4激光晶体,腔长185 mm,耦合输出镜透射率为15%。在44 W抽运功率时,连续激光最高输出功率达到18.6 W,光-光转换效率为42.3%,斜率效率为47.8%,M2因子约为1.5。在重复频率为100 kHz时,LD抽运功率为41 W,获得激光最大平均功率输出为11.3 W,光-光转换效率约为27.6%,相应单脉冲能量约为113μJ,脉冲半峰全宽(FWHM)为25 ns,峰值功率为4.52 kW。
1673-1677

激光二极管抽运连续三波长固体激光器

摘要:报道了利用激光二极管(LD)端面抽运Nd∶YVO4+KTP胶合晶体得到波长分别为532,537和542 nm激光输出的实验研究。通过调节晶体的角度,发现在KTP晶体中1064 nm倍频,1064与1084 nm和频,以及1084 nm倍频3个非线性频率转换过程同时存在。从非线性频率转换效率对基频光振荡的影响角度出发,讨论了1064 nm和1084 nm双波长振荡的条件,分析了激光器在不同抽运功率条件下3个输出波长功率变化的原因。
1683-1687
中国激光杂志信息窗

Chinese Optics Letters首个影响因子位列亚洲入选SCI光学类期刊第2名

摘要: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2010年6月18日公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CR),Chinese OpticsLetters(COL)2009年的SCI影响因子为0.804。
1691-1691
中国激光杂志实验技术与元件

用于光纤激光陀螺的偏振分离型双向滤波器

摘要:提出一种偏振分离型的光纤布拉格光栅(FBG)双向滤波器,可用在光纤激光陀螺(FLG)中产生双向单纵模激光。滤波器中采用偏振分离的办法,使双向的激光在0.1 nm带宽的光纤布拉格光栅中保持偏振态相互垂直,在减少了双向能量耦合的同时,隔绝了残余的背向反射,之后导入偏振分束器(PBS)产生双向激光。经测试滤波器的插入损耗约为3 dB,背向散射损耗比大于35 dB,将滤波器接入环行腔中可得到波长1550 nm,功率一致的双向激光输出,用扫描环形腔检验两路均为单纵模,实现了双向滤波的效果。
1692-1696

1.5kW新型长脉冲TE CO_2激光器

摘要:研究了一台增益体积为2.48 L,采用pulser/sustainer放电技术激励的高功率长脉冲紫外预电离TE CO2激光器的运转特性。激光器采用普通平凹稳定腔输出或光栅谐振腔调谐输出。在20~40 kPa气压范围,10~50μs放电脉冲宽度下,均获得均匀稳定的大体积辉光放电和大能量长脉冲激光输出。给出了激光器在不同脉冲宽度、不同气压下的典型放电电压、放电电流波形和详细的激光输出脉冲能量及电光转换效率数据;也给出了采用光栅谐振腔调谐输出时4条主要激光跃迁谱线的输出激光脉冲波形。工作在非调谐谐振腔和激光混合气气压30 kPa时,激光器以50.1μs放电脉冲宽度工作,单脉冲输出激光能量11.1 J,相应脉冲功率达220 kW;以31.6μs放电脉冲宽度150 Hz高重复频率工作输出平均功率达1.52 kW,相应平均脉冲能量10.0 J,脉冲功率超过300 kW。
1697-1703

燃烧驱动全气相碘激光的小信号增益测试

摘要:利用波长可调制的1315 nm二极管激光增益测试系统,对基于HN3反应的D2-NF3-DCl燃烧驱动全气相碘激光进行了小信号增益测试,获得了3×10-5cm-1的小信号增益,并获得了沿流动方向的小信号增益分布情况。正增益的获得,标志着D2-NF3-DCl燃烧驱动全气相碘激光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就目前的增益水平来讲,进行出光演示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针对小信号增益进行全面的参数优化,以获得尽可能大的增益信号,而HN3的大流量供给和超音速混合流场的优化是全气相碘激光获得较大增益的关键因素。
1704-1707

空气传热系数对Nd∶YAG微片激光器热形变的影响

摘要:以半解析热分析理论为基础,研究了高斯分布激光二极管(LD)端面抽运背冷式微片Nd∶YAG晶体热效应。通过分析高斯分布LD端面抽运背冷式微片Nd∶YAG晶体工作特点建立热模型,并考虑空气传热系数对晶体温升的影响,利用狄尼级数对第三类热传导方程新的求解方法,得出了微片Nd∶YAG晶体内部温度场。研究结果表明,当抽运总功率为24.2 kW时,在微片晶体端面抽运中心处获得70.17℃最高温升和0.836μm最大热形变。所得结果为LD端面抽运背冷式微片激光器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1708-1712

基于液晶光调制器的激光相干合成主动相位控制

摘要:在激光器阵列的相干合成技术中,并联主振荡功率放大器(MOPA)方案最关键的技术是对相干合成中的光路进行相位探测与控制。采用外差法,通过实时探测和校正光路中相位的变化,能够确保输出光束相位一致。相位调制器采用液晶相位调制器,主振荡激光器的波长为532 nm,输出功率0~6 W连续可调。外差法系统的移频量为40 MHz,相位控制精度优于λ/7。在闭环控制过程中,液晶相位控制器较好地实现了信号光路的相位控制。
1713-1716
中国激光杂志光束传输

离轴型全息衍射光学元件多波长激光合束研究

摘要:基于全息光学成像理论,提出了一种用于光纤耦合输出多波长激光的合束方法。该方法具有结构简单、合束效率高的特点。结合编程计算,设计了离轴型全息光学元件,给出了该元件的相位分布,并通过仿真软件Zemax和衍射的角谱理论对合束光束的发散角和光束质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对635,808,975 nm 3种波长的光纤耦合输出激光进行合束,光束质量因子M2由23.5增加到47.9,理论效率95%。
1734-1738
中国激光杂志光通信及其元器件

基于强度调制器的全双工OFDM-ROF系统实验研究

摘要:实验研究了一种基于单臂马赫-曾德尔强度调制器,并在基站利用光载波抑制技术产生40 GHz光载毫米波的全双工正交频分复用光纤无线通信(OFDM-ROF)系统。在下行链路中,2.5 Gb/s的OFDM信号与20 GHz的射频正弦波信号混频后,驱动强度调制器调制中心激光载波,经标准单模光纤(SSMF)传输至基站后接收;在上行链路中,通过波长重利用调制2.5 Gb/s的开关键控信号传输至中心站。实验结果表明,下行和上行分别经过50 km SSMF传输后功率代价分别小于1和0.5 dB。
1744-1749

无线光通信双脉冲间隔调制方法

摘要:针对脉冲位置调制(PPM)和数字脉冲间隔调制(DPI M),以及定长数字脉冲间隔调制(FDPI M)等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双脉冲间隔调制(DP-PI M)。在给出其符号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带宽需求、传输容量和平均发射功率,推导出了弱湍流信道下的误包率模型,并与PPM,DPI M,FDPI M和开关键控(OOK)调制等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DP-PI M不仅比FDPI M和PPM显著缩短了符号长度,提高了带宽效率和传输容量,而且与DPI M,双头脉冲间隔调制(DH-PI M)和双幅度脉冲间隔调制(DAPI M)一样具有内置符号同步能力,同时通过固定符号长度,克服了缓存器可能出现的冗位或溢位等问题,因而在无线光通信系统中将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1750-1755

自由空间可重构光互连网络的光学矩阵运算

摘要:根据榕树网络的链路函数和连接规则,得到光信号变换矩阵,将光互连网络对信号的传输与处理,等效为对输入信号阵列的矩阵运算,建立输入/输出信号间的关系;同时,将二维榕树网络矩阵运算拓展和延伸到三维空间,对自由空间三维榕树网络的交换和信号处理进行矩阵运算等效,并最终实现光信号的路由判断和节点开关控制;从理论上解决了利用光互连网络的拓扑结构性质和节点开关状态的调整,实现可控的矩阵运算操作问题;为多端口大容量高速光互连网络的信号传输与交换、运算与处理、路由与控制等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1762-1771

无线光FDAPIM-CDMA系统性能分析

摘要:在无线光通信中,为了提高系统的性能,提出了一种新的定长双幅度数字脉冲间隔调制码分多址方式(FDAPI M-CDMA)。分析了采用光正交码时,它在多用户同步和理想异步干扰下的误码率(BER)特性,并给出了误码率上限和下限的数学表达式。研究了码长、码重、用户总数以及接收门限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在相同情况下与开关键控码分多址(OOK-CDMA)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FDAPI M-CDMA系统的误码率性能随码长的增大、用户数量的减少而提高。对于过长的码重,可通过增加接收门限值来降低误码率。当符号比特数大于等于6且门限值等于码重时,FDAPI M-CDMA的误码率上限和下限均比OOK-CDMA小,具有较强的抗多用户干扰能力。因此FDAPI M-CDMA可作为OOK-CDMA的一个有效的替代方式。
1772-1776
中国激光杂志光纤元件

基于镀钯薄膜的微悬臂梁型光纤光栅氢传感器的设计和制备

摘要:利用微型机电系统(MEMS)加工工艺制备微悬臂梁,开发了一种由镀钯薄膜微悬臂梁和光纤布拉格光栅(FBG)组成的氢气敏光纤传感器,通过光栅波长的变化测量微悬臂梁吸收氢气时产生的位移,从而反映出环境中的氢浓度。应用弹性力学理论分析其工作原理,建立了传感器最大波长变化量与氢浓度关系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改变钯膜/硅悬臂梁厚度比可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厚度比为0.4时,传感器响应量最大。通过实验研究了传感器的氢响应特性,理论模型预测的最大波长变化量与实验结果十分吻合。
1784-1788
中国激光杂志全息技术与信息处理

二步相移数字全息中实际相移角的获取

摘要:提出了一种在二步相移数字全息中提取实际相移角的方法,这种方法基于两幅强度图像之间的相关系数。通过在理论相移角附近改变重建所使用的相移角,当所使用的重建角度使得由CCD记录的物光波和由数字重建出来的物光波强度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时,该角度即为实际的相移角。首先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该方法准确地提取出了实际的相移角。然后将其应用于基于LED光源的数字全息实验中,比较了分别使用提取的实际相移角和理论相移角重建出来的物光波的质量。计算机模拟和实验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1807-1811

基于系统标定的相衬显微数字全息方法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系统标定的相衬显微数字全息方法。对相衬显微数字全息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表明用两个分别位于记录面和像面的数字相位掩模,在不影响重建像放大倍率的情况下,可以消除由显微物镜引入的相位弯曲。给出了相位掩模的数学模型,并提出通过系统标定来构建所需相位掩模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通过预先拍摄成像物镜加入前后的两幅参考数字全息图,结合滤波还原和最小二乘拟合等数字处理方法,提取全息记录系统的参数,用于构建数字相位掩模。利用该技术对最大宽度不超过0.09 mm的小水珠进行了不同放大倍率的相衬显微成像实验,验证了该技术的有效性和方便性。
1812-1820
中国激光杂志测量技术

复制脉冲对的时间延迟对光谱相位相干直接电场重建法测量飞秒脉冲的影响

摘要:光谱相位相干直接电场重建法(SPIDER)是测量飞秒脉冲激光参数快速而准确的方法。通过实验研究了SPIDER方法在实际测量时,两复制脉冲对的不同时间延迟对还原光谱相位和重建脉冲时域波形的影响。实验表明,时间延迟在0.22~1.82 ps范围内变化时,重建的脉冲时域宽度最大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76%。证明了光谱相位可以在较宽的时间延迟范围内得到精确的还原结果,降低了对光谱仪分辨率的要求,也简化了寻找最佳时间延迟的实验调试过程。
1827-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