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 31-1694/I 国内刊号
  • 1006-6101 国际刊号
  • 0.3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比较文学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比较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前沿:学科理论新探索、中外文学关系、翻译研究、书评·综述

中国比较文学 200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 中国比较文学的未来发展——关于苏珊·巴斯奈特《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反思》的笔谈:“学科之死”与学科之生10-13

摘要:上世纪末,有关比较文学“学科之死”的论调甚嚣尘上。近几年来这些论调有了很大改变。过去强调“学科之死”,理由无非是“女性研究、后殖民理论、文化研究等跨文化研究全面地改变了文学研究的面貌”,因此不再有原来意义上的比较文学;而过分强调比较文学的“规定性”,也就是“过分限定研究对象的方法”,又几乎灭绝了比较文学发展的生机;

“文学”与“比较文学”同在共存13-16

摘要:21世纪虽然刚刚开始,2006年英国学者苏珊·巴斯奈特却已经发表了(--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反思》,在为21世纪比较文学的把脉中,再次对“比较文学研究”的生死存亡提出了警告。

巴斯奈特同谁“较劲”、又同什么“较劲”?17-21

摘要:西方的比较文学危机及其出路,一直成为不少西方比较文学者驱之不去的梦魇和心病。它既在20世纪的“理论研究”和“文化转向”的浪潮中觅活,又在21世纪初的“理论终结”和“学科之死”的宣言中求生。

失败的预言 过时的药方21-23

摘要:比较文学早就是一门正式学科,但其学科的正当性却不断受到来自学科内外的质疑。自比较文学产生以来的一百多年中,这种强烈的质疑就从未间断过,以致形成了全世界比较文学研究不断的“危机”:不断有来自学界内外的人指责比较文学的“不合法”性,从早期的克罗齐到当今的苏珊·巴斯奈特。

比较文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27-29

摘要:苏珊·巴斯奈特在2006年的文章《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反思》中认为,“比较行为必须基于差异:文本、作家或文学运动的比较最好是跨越语言边界。”比较文学因此本质上是一种跨语言的研究。然而,我以为比较文学百年多来的发展其实早已跨越其他的边界:跨国别、跨媒体、跨学科。

比较文学的学科导向和问题导向32-35

摘要:就苏珊·巴斯奈特对比较文学的反思而言,她提出的关于学科和方法的观点是很尖锐的:“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都不应该看作是学科:它们都是研究文学的方法,是相互受益的阅读文学的方法。

世界比较文学的重心已经移到了中国35-37

摘要:出于教师的职业习惯,我读任何文章,一要看其是否有新见或有新意,二要看文章本身的结构布局乃至文字表述是否美,然后做优劣判断。老实说,近年来译介过来的许多西方学者的学术论文,从以上两个角度看,实在令人不敢恭维。译介过来的东西一般都是经译者精心挑选的,但即使如此,也仍不免给人一种“无非如此而已”的感觉。倘若是在中国,那种水平的论文连发表恐怕都成问题,但西方人发表的东西,在中国则被高看一眼。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文化研究的翻译与旅行40-52

摘要:本雅明在其影响甚巨的《译者的天职》一文中,描绘翻译是原作的来世。由于翻译总是在原作之后产生,它势必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且扩展了原作的生命,其力量甚至可跨及数个世代。文化研究作为一门学科,不可避免地需要透过翻译,且往往旅行散播到各地。在移转适译的过程中,会产生何种新的质素,或是引发什么刺激,的确是值得深究的课题。我尝试检视台湾过去数十年来文化研究的轨迹与路径,并且希望透过文化研究的启发及其影响,来探究人文学科的未来远景。

从比较文学到电影研究——鲁晓鹏教授访谈录53-65

摘要:出身比较文学而从事中西比较诗学及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是众多当代海外华人学者的共同学术选择。近年来,北美比较文学界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比较文学研究面临转型,文化研究作为一个新领域迅速兴起。从中西比较诗学转向当代文化研究,海外华人学者迅速顺应了当代学术话语的转换。而华语电影研究作为美国大学东亚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中蓬勃发展的一个新学科,正引起海外华人学者更多的关注,并成为海内外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话题。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翻译研究
翻译“他者中的他者”:一种策略上的本质主义——透视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翻译诗学66-79

摘要:本文旨在深入解读斯皮瓦克所界定的对“伦理特异性”做出回应和负责任的后殖民翻译诗学:后殖民翻译应履行的文化批判与政治介入功能:呈现第三世界属下阶层、属下女性被遮蔽的他者性;应承担的正义的伦理责任:对多重差异性的第三世界属下他者文本的爱与爱欲;应采取的思维方式或认识论立场:一种“策略上的本质主义”;以及应实行的操作策略与技术:屈服于第三世界原文语言修辞性的直译法。

论狄公察故事的中西互动80-92

摘要:本文讨论了围绕狄公案故事所发生的中西互动的三个阶段,即最初高罗佩于1949年将一部传统的中国公案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的前三十章翻译并介绍给了英语文学读者;接着,自1949年到1967年,高罗佩开始利用中国公案故事和相关素材。按照西方侦探小说的结构套路创作狄公案故事系列;最后,中国译者自80年代起模仿宋元白话风格,将高罗佩的狄公案译成中文,以及后世作家继续创作同一题材的作品。这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由“出1:2”、“改装”、“进口”最后再到“本土化”的文化回溯现象。通过对该现象的分析,本文探讨了中国传统公案小说和西方侦探小说这两种不同文体如何借助翻译的形式在中西文化之间穿梭“旅行”,并提出了“似曾相识”的概念.来分析中西读者在阅读狄公案中产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心理感受的深层原因。

西方哲学与中国文学熔铸而成的“天才之作”——王国维《人间词》的审美意象剖析102-111

摘要:王国维的哲学研究与文学创作是相伴始终的,本文通过对《人间词》的意象符号作简要分类,阐释王国维《人间词》是以儒道为“气”、以康德为“神”、以叔本华为“骨”、以传统语言符号为“象”的“天才之作”,因而其成就“不屑屑于言语之末,而名句闻出,殆往往度越前人”。

旋转的舞台:互文在京剧与莎剧之间——论根据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京剧《歧王梦》112-119

摘要:根据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改编的京剧莎剧《歧王梦》实现了从文本之间的互文到文化之间的互文。既展示了人文主义精神又在这种互文过程中与中国传统伦理教化实现了对接。两者互文的基础在于对“人性的剖析”,并通过改写与替换实现了艺术形式上的互文与互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架设起一座交流的桥梁。

评《艾特玛托夫在中国》——兼及比较文学的任务140-142

摘要:钱钟书先生认为,各国比较文学最先要做的工作,都是清理本国文学与外来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本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相互影响。当然,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也不例外,自从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在1980年代的中国出现,有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来实践钱钟书先生所说的传播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书评·动态
多元文化互动中的文学对话——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143-148

摘要:2008年10月12日至14日,由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承办、北大、清华和人民大学协办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语言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法、美、英、韩、印、日、新、墨、匈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位学者出席了这次空前规模的学术盛会,其中有14位学者作大会发言,258位学者在18个分组和圆桌会议上宣读了论文。

展开一场跨文化的对话——“翻译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讨会综述148-151

摘要:由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现代室主办的“翻译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讨会,于2008年9月10日在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翻译与20世纪文学的关系、翻译文学与文学史的关系及其地位的确立、翻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述往思来——“改革开放三十年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研讨会”综述151-152

摘要:作为中国当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与改革开放同步,新时期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也走过30年的历程。古人云:“三十而立。”12月13日上海作协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上海比较文学研究会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联合在上海作家协会举办了题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研讨会”。

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2008年年会在南京大学召开152-152

摘要:2008年12月5-6日,由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主办,南京大学承办的“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2008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隆重召开。来自江苏省高等院校以及研究机构的近百名比较文学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