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 31-1694/I 国内刊号
  • 1006-6101 国际刊号
  • 0.3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比较文学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比较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前沿:学科理论新探索、中外文学关系、翻译研究、书评·综述

中国比较文学 2004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复旦推荐书目
复旦推荐书目12-24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教学与学科理论建设
比较文学教学与学科理论建设:比较的悖论与困扰——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思考25-35

摘要:本文从语言-比较的基础、同一性-名与实的关系、文化立场-观念的接受、理论话语-体系的焦虑四个方面,论证比较文学学科领域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外文应当是该学科的优势也是进行研究的基础,而目前情况却是相反;而大量的比较是将中外许多现象和命题进行了同一性预设,是一种名与实错位;而对于源自其他文化区域的文学文本,没有对其内涵的观念进行清理,比较缺乏学理性透视;而在西学知识形态笼罩下,没有进行“去西化”和“重新语境化”就急于进行理论想象,也就难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建构。作者认为这四项互为前提的错住.是目前学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简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理论研究中心”成立35-35

学位论文与学市创新——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一点体会36-42

摘要:我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指导世界文学专业俄苏文学方向的研究生。1997年学科调整之后,世界文学专业的名称改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我带的研究生隶属于欧美文学方向。由于我本人的研究仍

逻辑·史实·理念——答夏景先生对《比较文学学科新论》的商榷43-55

摘要:《中国比较文学》杂志2003年第3期推出了“比较文学教学和学科理论建设”这一新的栏目。该栏头条发表了署名“夏景”的文章《教材编写与学术创新——兼与王向远教授商榷》(以下简称“夏文”),对我的《比较文学学科新论》(以下简称《新论》)一书提出了商榷。读后感觉夏

论点摘编55-55

目前比较文学教学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56-61

摘要:比较文学进入我国的时间已经不短,而且它似乎早就走过了“争取承认的文学”的阶段,成为了一门“显学”、但比较文学真正在高等教育中普及却还是非常晚近的事,因此比较文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凸现了出来。就笔者看来,目前我们的比较文学教学存在着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经典的解构与重建
经典的解构与重建:互文性:名著改写的后现代文本策略——《大话西游》再思考62-73

摘要:《大话西游》是按照后现代主义原则对《西游记》进行改编的范例,它的出现符合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和香港受众群体的需求,其中戏拟、滑稽反串、拼帖等互文性手法的运用使作品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同时,《大话西游》这部后现代文本在阐释上的开放性恰恰契合了网络媒体的互文性特征,可以说,正是网络成就了《大话西游》。

消费时代的文化资本之争——也谈金庸小说经典化74-85

摘要:作为一种贯穿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文化现象,金庸小说的经典化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自身,直接关系到文化市场中的文化资本之争,负载着更为重要的现实内容与历史想象。本文试图从文化语境视角对金庸经典化过程进行梳理,尝试探讨这一文化现象的成因及对当前中国文化的启示。

文化操纵与利用: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翻译文学为研究中心86-102

摘要: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系统是译入语文化对文学翻译操纵的三种基本力量,其中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制约和影响力度更为显著。本文以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翻译文学为中心,从文学经典的角度,考察当意识形态处于文化多元系统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选择和翻译文学经典构成的操纵。通过分析翻译文学经典形成的文化意图,揭示五六十年代中国对文学翻译的操纵及政治利用的文化性质。

简讯——全国英国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将在福州举行102-102

胡适译诗与经典构建103-115

摘要:胡适的诗歌翻译在中国的接受和肯定主要得益于三个原因:一、《新青年》、北大一刊一校意识形态倡导核心的形成;二、诗界和译界为白话诗歌创作和翻译诗学建构所作的努力;三、传统派与革新派争夺话语权的论争。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等文化因素的互动促进了胡适译诗经典化的历史过程。

纪德在中国116-132

摘要:本文以详实的资料,全面介绍了纪德在中国被介绍、翻译和评论的实况,并进行了一定的考辩。我国最早提到纪德的是赵景深,最早翻译纪德的是穆木天。解放前纪德的主要译者是卞之琳和盛澄华,主要研究者是张若名和盛澄华。解放后,也许是因为纪德的反苏问题使人联想到他的反共,所以国内基本上不再有对他的译介和研究;只有在1957年第9期的《译文》上有一篇完全否定他的文章。直到1982年思想解放之后,纪德才再次引起中国知识界的注意。至今,纪德在中国的形象和声音有“愈演愈烈”之势,主要表现在大量的翻译上。

试论中国近代对西方进化论思想的接受133-145

摘要:儒家因为复古主义,历来被看作是倒退的,反对进化论的;但在近代,不少当时最先进的学者接受进化论,倒是源出于儒家、本文试图分析:儒家思想在帮助他们接受进化论思想时又带来了怎样的保留?保留后面有着怎样的批判?今天应当如何看待他们的批判?他们的儒家立场在今天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中西之辨:中国的现代性视界146-161

摘要:本文认为现代性由于其普世主义原则而显出全球性-世界性意识,但对于现代性的“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使文化误读成为跨文化交往的本质特征。作为后发型现代性的中国,文化认同与文化差异之间的必要张力,是中西之辨的根本命题,它为中国文化现代性的自我生成提供了深刻的文化基础。影响的焦虑贯穿中国现代性文化思索的全过程,从自我与他者的不无偏至的比较到文化创造性彰显(形成)之时,才是基于平等观念的文化对话开始的时刻,它是中国文化现代性自写能力生成的标志,所以“潜力”其实与创造力是同一个概念,而“影响”的深意直指“创造性”。

论俄瑞斯忒斯主题的审美意义及现代性内涵162-177

摘要:俄瑞斯忒斯主题主要是指俄瑞斯忒斯故事题材的演变史及其母题内涵。从题材演变的角度讲,俄瑞斯忒斯主题走过了它的古典高峰期、古典蛰伏期、发展期、现代蛰伏期和现代繁盛期,形成了两头高中间低的变形“山”字状路径。本文通过对各个时期代表性文本的细致分析和比较,清理出一条俄瑞斯忒斯主题的发展脉络,分辨出不同戏剧家的创造性再现和因袭性模仿,揭示了这个持续期较长的主题如何不断地修正和调整自己以保持其鲜活性。同时,作为一个富有争议的文学母题,俄瑞斯忒斯主题成为各个时代诸多戏剧家笔下不厌的话题,并借助它展现和寄寓着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现实悖谬的反抗。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书评
在比较中探索——《比较诗学丛书总序》178-183

摘要:这套《比较诗学丛书》的出版,又一次表达了我对年青学者创新、求索精神的肯定。我相信并期盼在21世纪新的时代精神与情感生活中,新一代学人在诗学研究上有更宽阔的视野和开放意识,学术成果也必然更具创意和逼近真理。我常常在心里为他们祝福!因为这一代同我们年

新书架18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