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

  • 52-1150/C 国内刊号
  • 1674-621X 国际刊号
  • 0.7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是凯里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9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贵州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约稿、生态民族学研究、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民族音乐研究、民族民俗研究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4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
主持人语1-1

摘要:本期收录的3篇文章,都围绕同一个主题而展开,那就是,我国严重受损的生态系统的恢复问题。但研究的对象却各不相同。孟和乌力吉博士的论文。是针对整个蒙古草原的沙化问题,展开了宏观视角的生态恢复讨论。李红香的论文,则是在梳理古统万城及其周边地区生态退变历程的基础上,探讨当代的生态能力恢复问题。龙跃的论文,其研究对象则比较单一,是探讨西南石漠化灾变区各民族对竹类资源的认知与利用的基础上,论述石漠化灾变区的生态人为能力恢复问题。

蒙古族资源环保知识的传承与应用——兼论内蒙古牧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2-9

摘要:立足于本土资源环境知识观和生活环境主义立场,结合近几年的田野工作和环境考察资料,在参阅相关文献记载后,全面讨论蒙古族资源环保知识的传承与应用问题,显然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系统介绍蒙古族资源环保知识形成的自然环境基础,进而界定资源环保知识的定义、内涵和价值;其次,以牧区、半牧半农区域草地环境问题及相关环境政策相结合,透视传统文化内在机制对资源环保知识传承应用的有利条件和社会支撑,力求客观说明蒙古族资源环保知识技能的传承和应用,对当前生态建设的积极作用。最后,建议在生态环境全面恶化和正在进行生态移民的沙区和湿地地区,采取文化要素嫁接和科技引进方式,使资源环保知识整合到崭新高度,完善其综合社会功能,从而应对现代化条件下所诱发的各种资源与环境问题。

论民族文化与环境的适应、冲突及其对生态恢复的影响——以统万城周边地带生态变迁为例10-18

摘要:统万城地处毛乌素沙地的南沿,该区域的原生生态系统属于半干旱疏树草地.历史上,类似生态系统中的草本植物大多植根于厚厚的风化壳中,风化壳层下方则是厚厚的沙土层,这是沙漠风携带的沙土积淀而成的松散土层.其风化壳层甚为脆弱,一旦开发不当,在干旱多风的条件下往往会导致其破损,使沙土暴露在强风侵蚀之下而脱水,诱发为“就地起沙”,最终形成连片的沙地,并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土地沙化生态灾变.因此,要维护当地生态环境的稳定,首先得维护沙土表层的风化壳和植物残株的稳定存在.充分发掘历史上生息在该区域各民族的本土知识,对土地沙化生态灾变的救治才有望收到成效.

木引镇各民族对竹类资源的认知与利用19-24

摘要:居于麻山腹地的喀斯特石漠化灾变山区的各民族居民,特别是苗族居民,对竹类资源的认知与利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知识与技术体系,既能够确保在高强度利用竹类资源的同时,又能做到竹类资源的可持续更新和永续利用,实施仿生式的种植、管理和利用.这样的资源利用模式对类似地区的文化生态建设可望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国四处灌溉工程入选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4-24

摘要:在韩国光州举行的第22届国际灌溉排水大会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第65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公布了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17处。其中,中国有4处,分别是浙江丽水通济堰、四川乐山东风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及福建莆田木兰陂。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清水江流域文化
清水江文书疑难俗字例释(一)25-30

摘要:对清水江文书中“(盃)”“(月山)”“坟”等20个疑难俗字作了释读.

清水江木商账簿中的记账符号考释31-36

摘要:账簿是对生产经营的收支记录,通过对其中记载内容的分析提炼,可以构建出历史时期各种市场的经营状态.理清清水江账簿文书中较难理解的各种记账特殊符号,能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清水江账簿文书提供帮助.

从林业碑刻看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农田水利保护37-42

摘要:清水江流域是我国著名的人工营林业区,林业经济是当地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在伐木、运木过程中常出现破坏农田水利现象.从已收集的林业碑刻资料来看,清水江下游地区苗侗民众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处理林农和粮农矛盾,协调两者关系,使二者和谐统一.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间法与法文化
文化立国、制度立国与纠纷解决43-43

摘要:纠纷以及寻求解决纠纷,几乎是人生此世所无可抗拒的宿命。即使一位与世无争,离群索居者,当其体验到与世无争、离群索居的况味时,往往是在历经了入世纷争的酸甜苦辣之后。因此,只要生逢此世且不免与人交往,则如何应对纠纷及其解决,是人生必须面对的功课。那么,遇有纠纷,究竟选择谁来处理?到什么地方去处理?根据何种规则和理念作处理?却并无一定之理、一定之规——即使在当今法治理念和法律治理天经地义的时代,也不排除所谓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合理性。举凡私人了断、神灵裁处、长老断决、权威调解以及法院裁判等纠纷解决方式,都既意味着纠纷解决主体和场域的差异,也意味着纠纷解决规范和理念的差别。

油茶的家族种植与相关诉讼研究——清水江林业契约文书的侧面解读44-50

摘要:清水江流域清代民国时期在大家族所有制下,家庭所分得的份地可能只是维护其基本生活的一部分经济来源。单靠份地种植杉木,不仅地块有限,要经过二三十年的时间才有收益,这么长一段时间靠什么生活?一般家庭不能仅仅靠种杉维持长期的生活。大家族公地中其他经济林,如桐子树、油茶树、五倍子树、漆树等经济树木所产桐油、茶油等经济作物是家庭日常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油茶是该地主要经济作物,“清水江文书”中油山买卖、租种契约说明茶油在人们生计中的作用。也就是说个体家庭经济不能完全从大家族中独立出来,还要靠在家族其他经济林中所占有的股份中提取生活来源。那么,这些大家族公地中作为经济林的油茶的收益是怎样按照股份由各房族领有,又以何种形式投入劳动力,如何按股份标准进行收益的分配,这可能是解决大家族公有制下林地占有和分配制度的关键。

作为多元纠纷解决主体的企业研究——以湖南水口山公司作为考察样本51-57

摘要: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在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ADR)的概念之上,当前国内对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研究多停留在一种主流、宏大的视角之上,缺乏对纠纷解决主体的专门考察.企业作为一类重要的社会组织,在纠纷化解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企业的纠纷解决机制,不仅可以细化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主体范围,同时有助于深化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理论深度.以湖南水口山公司为样本,从企业日常的纠纷入手,具体考察企业在化解纠纷时所使用的方法和依据.指出企业化解纠纷的常用方法包括集体决策、调解协商以及信访维稳三类,常见依据包括法律法规文件、企业规章制度以及习惯性做法三类.

清真寺的社区功能及其在解纷中的作用58-62

摘要:宗教寺院是举行相关仪式,履行宗教义务,宣传其教义的重要场所,是宗教发展标志性的外在符号.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寺院,尤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功能作用和建筑风格,在社会发展中经历了诸多发展变化,体现出了不同的时代性,笔者通过调研,理清清真寺历史文化发展的内涵,探究其社区功能的特殊性,明晰解纷中的作用,以法律思维寻找现代解纷的路径,深入思考清真寺解纷作用发挥的正能量.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原生态文化
原生态、现代世界与文化自觉之后63-74

摘要:在人类学从一种生态关怀转变到心态关怀上来之后,原生态的问题重新进入到了人类学家的反思视野之中.在个体自觉的现代世界,我们需要注意到文化自觉之后的诸多新特质的涌现,它们在引领着我们如何去思考这个世界.有归来的未来曾经是人类学文化呈现的一个主题,今天有必要在文化多元的视角下重新注意到这种世界观的独特价值.原生态在这个意义上只可能是一种不断去寻找的观念而非某种现实的客观存在,因为它已经丢失了.

我国“原生态文化”现象的市场化特征分析75-82

摘要:我国原生态文化的出现,显然具有社会转型的背景,在内容上包括历史文化或民族民间文化,具有传统文化的指称,但事实上它是当代范畴,缘起于经济市场化这一背景,作为适应社会转型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的一种市场性生产活动并表现着这一趋势的相应特征.根据原生态文化活动的基本情况,具体上市场化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原生态文化的产业分工性;二是原生态文化活动的商业化;三是原生态文化活动的符号化.

2014“多彩贵州”原生态文化国际论坛综述83-88

摘要:2014年7月12日至14日,来自海峡两岸的近100名中国人类学者聚首贵阳“多彩贵州”原生态文化国际论坛,再次聚焦原生态文化,展开对话与讨论,极大地扩大贵州原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的跨学科跨族群的探讨,并了《原生态文化贵阳宣言》.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山地民族与文化
海外苗学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研究对于中国山地民族学的意义89-91

摘要:苗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山地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少见的分布地域较广、人数较多的跨国民族之一。苗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北部的山区地带。在美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法属圭亚那等欧美国家和地区,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有苗族分布。百余年来,苗族及其文化引起国际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史学家、政治家的高度关注,他们深入田野、召开会议、撰写论文、出版书籍,一大批优秀的研究成果涌现出来。苗族研究(苗学)已然成为国际显学,苗学文献资源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中国大陆、欧美、东南亚三大苗学文献集散地,为我们开展苗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厚实的资料基础。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苗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贵州大学隆重开幕91-91

摘要:2014年9月13日上午9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苗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贵州大学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苗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李国栋教授主持,主任张晓教授致欢迎辞。 贵州大学常务副校长封孝伦教授代表贵州大学向各位到会的领导、学者和苗族同胞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黄忠彩宣布苗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授牌仪式的嘉宾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明甫先生担任。

海外苗学文献中的文字学圭臬——阎幽磬的中国苗族文字史研究92-98

摘要: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阎幽磬的《从神话到现实:中国苗族文字发展史》是一部关于中国境内苗文发展史的开拓性著作,研究内容丰富,研究视野广阔,集语言学、文字学、政治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文献学和人类学于一体。该著作首次对我国各种苗文的创制背景、创制过程和文字学机理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分析,对于推动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