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

  • 52-1150/C 国内刊号
  • 1674-621X 国际刊号
  • 0.7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是凯里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9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贵州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约稿、生态民族学研究、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民族音乐研究、民族民俗研究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3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
主持人语1-1

摘要:本栏目推出4年多来,得到了学人的广泛支持和关注,同时也收到了不少学人提出的建议,希望我们将本栏目的论文编排得更具针对性,最好是每期推出的论文能够针对某一个专题展开。这样的建议不仅及时,而且能够切中要害,但要我们亲手做起来却困难重重。针对同一问题展开的讨论,往往很难做到在短期内汇总。加上论文的涉及面广,知识点多,要全面掌握不同作者的意图和思想内核,对我们而言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清水江流域杉木育林技术探微2-10

摘要:对清水江流域各民族的杉木育林技术,前人早已做过了精深的研究,但查阅相关史料后发现,清水江流域,特别是低海拔区段,在不甚遥远的历史时代,并无连片的杉木林,而是呈现为以常绿阔叶树为主的亚热带季风丛林。在考虑到杉木自身的生物属性,更适合于高海拔疏松肥沃土壤的种植,足见杉木种植范围的下移,理应与当地各民族的杉木育林技术密切相关。只需对观察的视角稍加改变就不难发现,各民族的相关育林技术,必然包含着为杉木的生长营建有利生存背景这一内容。其技术指向聚焦于,如何控制有害微生物对杉木构成的危害。

清水江文书“杉农间作”制度及“混交林”问题探微11-19

摘要:通过“清水江文书”这一载体,发现生活在贵州省黔东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和侗族在清初到民国的林业开发过程中就形成了独特的“杉农间作”系统。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后,进一步理清了“杉农间作”的传统技术链条,并从清水江文书“买卖契约”中的“内批”“外批”和“四至”中找出“混交林”的一些实证资料信息,从而对清水江流域“混农\混林”系统形成的自然生态原因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的探讨提供了依据。

对黔东南铁路沿线森林生态恢复滞后的反思20-25

摘要:通过对黔东南北部地区的湘黔铁路沿线森林生态系统的调查,发现该铁路开通近半个世纪以来,其沿线的生态恢复仍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界较多地将这一范围内生态恢复欠佳的主要原因归咎于人为的破坏、法制不健全和政府投入不够等因素。综合调查实情,该地段生态恢复滞后,主要导因于对沿线各民族本土生态知识及其技术技能的疏忽,导致生态恢复技术被误用,在无意中错过了生态恢复的良机。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清水江流域文化
明清木政与清水江流域木业经济繁荣原因探析26-35

摘要:木政及其伴随的木役和徭役历史可追溯春秋战国。大部分木政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遭受大灾难:财耗竭,人减少,树伐光。司法经济自主权、充分市场利用、人造林关键技术、劳动广泛参与四原因,使得清水江流域免于、幸于,甚至兴于清朝木政,并导致流域发达的木业经济及其制度化。清水江流域木政到木业经济及其演变,记录了国家政策和地方实践的良性互动,并衍生民族区域自治萌芽历史,为资源富集的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制度参考。

《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误释俗字补正——兼论俗字研究对于民间写本文契开发利用的重要性36-40

摘要:对《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50年)》中十余处俗字释读疏漏进行了辨析与补正。即“伐”"-3为“代”的讹俗字,而非“伐”;“回”当为“面”的俗字,而非“日”;“,又”当为“收”的俗字,而非“决”;“二卖二文”之“文”"-3为“收”字之讹;“沃”“零”均为“添”的俗字,而非“涂”“蚕”;“载唁”“飙言”当为“巽(异)言”,而非“载唁”“莓言”;“荬”“典”当为“典(兴)”的俗字,而非“莫”;“枣”“袅”当为“承(众)”的俗字,而非“我”“象”;“螟魂”当为“祖坟”,而非“祺魂”,等等。

清水江流域林业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41-48

摘要:随着林业契约文书的整理与研究,清水江流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涌现出大批成果。不过,综观有关清水江林业的研究我们发现仍存两大不足:一是在材料运用上,清水江流域丰富的碑刻资料有待挖掘;二是在研究内容上,对清水江流域独特的林业文化关注不多。因此,今后有必要借鉴文化人类学和生态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挖掘碑刻资料对清水江流域混农林地区林业生态文化的研究,以期能全面、深刻地揭示清水江流域林业文化内涵,挖掘少数民族的生态智慧,服务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杨公文化的形成与社会价值49-52

摘要:在贵州省清水江中下游及湖南省沅江上游地区,杨公文化盛行。通过杨公文化的现象、产生与形成,分析杨公文化促进了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和林业经济发展、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信仰格局的改变。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间法与法文化
软法、习惯法与民族交易习惯53-54

摘要:软法作为我国近年来法学、特别是行政法学研究的重要概念,受到了应有的关注。尤其罗豪才先生领衔的北大行政法团队,对软法展开了多年的系统研究。软法的含义涉及广泛,包括了作为自治规范的民间规则、作为宣示性规范的官方规则、作为自治主体的内部组织规则等。

6处古村落入选国家文物局保护试点54-54

摘要:近日,国家文物局下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选取6处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开展保护利用综合试点工作,河北鸡呜驿村、山西湘峪村、浙江新叶村、安徽呈坎村、贵州地扪村和陕西党家村入选,综合试点工作力争在3年内全面完成。

论回应型社区软法的创制——以流动人口管理为例55-61

摘要:由于个体必然要生活于定的社区中,所以流动人口管理是社区治理的基本事务之一。社区政府或准政府机构在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过程中,离不开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合作,同样也离不开流动人口的参与。社区软法是进行流动人口社区管理的基本规范形式,它与流动人口的管理及权益保障密切相关。根据社区治理的理念及目标要求,有关流动人口管理的社区软法的创制应该尽可能地向流动人口开放,使其能够充分的参与进来并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换言之,社区流动人口管理软法的创制应该采取一种回应型而非单向度的模式。然而,受体制惯性的影响,回应型社区软法的创制面临许多障碍。为此,社区管理者应该从制度和意识两个层面入手,采取积极的措施,推进回应型流动人口管理社区软法的创制。

事实认定视野下的民间习惯规范62-67

摘要:事实认定实际上是法官对历史事实的追问与重构。从广义上说,查明事实与确定法律概念的事实内容都属于事实认定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面对疑难案件或语境化的法律概念和法律规则,法官仅凭证据难以找到合理的答案。此时,民间习惯规范能够成为法官解决难题的主要依据。民间习惯规范可分为事实判断型和价值判断型两类。事实判断型习惯规范可以成为法官查明疑难案件事实的主要依据,甚至可以替代所要查明的事实。而事实判断型及价值判断型民间习惯规范均能够具体化语境化的法律概念和法律规则,从而让案件事实与法律规则合理对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民间习惯规范在事实认定中的适用是有限度的。

西北少数民族交易习惯刍议68-73

摘要:西北少数民族交易习惯,形成于西北少数民族数千年的生产生活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地域特征,是我国重要的习惯法。西北地区回族和新疆少数民族的交易习惯,体现出本土法律与外来法律相互交融、浓厚的宗教色彩、表现形式上的不成文性等特征,能够鼓励商品贸易、促进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规范合同行为、维护良好的交易秩序,是西北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特别是商品交易的重要的法律渊源。但是,西北少数民族交易习惯在司法适用中面临如何与国家法之间协调一致、如何在具体案件中适用交易习惯及司法审判人员轻视民族交易习惯等问题。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山地民族与文化
中国山地民族与文化研究中的历史感性74-75

摘要:在中外学术界,山地民族与文化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这是因为,当今世界对生态问题的反思和对生态文明的呼唤,使得人们不得不把视野聚焦到山地这种将生物多样性、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富集于一身的生境形态上来了。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山地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

清末民初云南沿边山区的弹压委员——历史人类学的考察76-83

摘要:明清“改土归流”尚未触及云南西部土司,致使云南西部边疆地区仍为典型的土司政治格局。时至晚清,西南边疆危机日益深化,严重威胁到国家利益。为此,晚清政府尝试推动滇西土司地区的政区改革,于滇西北设弹压委员;民国初年,李根源组织殖边队武力开辟怒俅边区,设置行政委员;同时,在滇西十土司区分设五个弹压委员,进一步推动边疆政区改革。这一过程拉开了强化边疆社会管控的序幕,也是在政区改革基础上“改土归流”的过程,在应对边疆危机、维护国家主权力利益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明代大理山城空间格局研究84-88

摘要:明代大理城是在山地坝子上生长起来的城市,府城背靠苍山、面向洱海,南北两侧有下关城和上关城把守,拥有着防御的地理态势。大理府城的空间格局分布及其城乡关系特征,反映出山地环境的制约力和山地城市所具的特点。

清水江文书所见苗侗民族山地林业经济管理思想刍议89-92

摘要:苗侗等山地民族“靠山吃山”,于崇山峻岭之间发展起历史悠久而独特的山地经济文化类型。尤其是他们在林业活动中呈现出独特的发展理念,对当代中国林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值得学界深入挖掘。清水江文书是以民间“白契”为主的经济法文献,曾维持了清水江流域苗侗山地林业经济近400年时间的稳定运行,其间蕴藏着丰厚而独特的山地林业经济管理思想。目前,国内外尚无学者系统地挖掘清水江文书中蕴藏的林业经济管理思想;对相关文书的初步释读表明,这方面的研究似可从林权归属与流转、林业生产领域、林业运输流通、林业产品交易、林业利益分配等五个主要方面切入。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族民俗研究
涿鹿之战,蚩尤当败于灾而非于战——蚩尤涿鹿战败的历史地理学考察93-97

摘要:摘要:黄、蚩涿鹿大战堪称影响中国历史文明进程的重大历史转折之战。战争无疑是蚩尤涿鹿之败的直接原因,然而,历史地理学考察表明,发生在5.3kaB.P的重大降温事件所引发的洪灾和旱灾,应是导致蚩尤涿鹿之败的主要原因。蚩尤当败于灾而非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