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

  • 52-1150/C 国内刊号
  • 1674-621X 国际刊号
  • 0.7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是凯里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9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贵州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约稿、生态民族学研究、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民族音乐研究、民族民俗研究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3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
主持人语1-1

摘要:本期的发稿标志着“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栏目连续刊载进入了第四个年头,3年多来本栏目一直得到作者们的大力支持和读者们的关爱。在此一并致谢。然而在受到社会各界欢迎的同时,也给本栏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栏目主持人深感责任重大,为了不负众望,力图创新,团结更多的作者推出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高质量论文,一直是我们的办刊宗旨。

对蒙古高原畜种改良研究的反思2-6

摘要:蒙古牧民本来拥有一系列适应于当地自然与生态系统的优良畜种,但这样的优良畜种却难以满足现代化集约畜牧业的需要,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工作者基于后者开展了一系列畜种改良工作,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但却在无意中牺牲了当地的生态安全和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最终的结果抵消了畜种改良所取得的短期经济成效。反思这其间的教训,逐以披露此前科学研究取向的疏漏,为今之计评估科研成效显然不该忽略生态效应和民族文化效应。

中华蜂传统饲养业的兴衰对当代石漠化地区扶贫开发的启示——基于紫云县宗地乡的调查7-13

摘要:探讨贵州特困区——麻山苗族的传统生计方式对石漠化地区的扶贫开发的影响和促进作用,采用问卷和深入访谈等方法对贵州省紫云县宗地乡中华蜜蜂(简称中蜂)传统饲养业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对特困区扶贫开发政策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结合当地传统产业与扶贫开发耦合运行发展的新思路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蜂饲养业是麻山地区苗族的一种主要生计方式,将其扩大为一种传统产业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如能与扶贫开发政策相结合,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和整合,麻山地区的社会经济将会更快更好地现实小康之目标。

当代少数民族地方性知识的传播与习得途径研究14-19

摘要:少数民族地方性知识至今依然极为丰富,但传播与习得的途径却具有了一系列新的内容,除了传统的家庭生活、社区交流、宗教祭祀和年节庆典等传播途径翻新外,还新起有组织地培训活动、民族传习馆、网络交流、广场文娱活动和电视传媒等等新内容。展开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对自身地方性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还可以为传承、保护、整理和利用的研究工作做好铺垫,并为相关地方政府制定地方法规和变通条例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清水江流域文化
清朝政府清水江林木市场经济调控法律制度研究20-29

摘要:清代清水江木业市场的形成与国家对木材的需要有关,国家权力的介入便不可避免。而国家权力直接进入该地区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模式才发生本质的变化。但从国家角度来看,就林业经贸活动本身不应该、也不可能全面地介入,清政府对清水江流域的经济开发和调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雍正年间及以后的疏浚清水江河道,以利木材流通,为木材采运贸易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建立市场中介制度,扩大经营规模,政府“坐收重税”,使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的秩序得以建立。

清水江下游天柱苗侗地区宗族社会及其规范30-36

摘要:天柱宗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明清以降,其对宗族内部事务的管理与控制日益加强并且规范化。宗族通过祠堂修建及其祭祀、族谱编纂及其修改等方式,实现了对其内部社会行为规范的控制与调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天柱宗族社会的持续繁荣及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

族群边缘地带的清水江文书调查与研究——以锦屏县苗埂村落为考察对象37-48

摘要:以清水江流域一个“族群边缘地带”的苗埂村落作为考察对象,在田野调查中收集到了338份清水江文书,并以这些重要的田野资料为基础,进行简单分类整理与汇编。在剖析其特点和价值时,还试图对“族群边缘地带”的区域社会中所表现的某些社会关系做一点初步探讨,拟展示出边缘族群生活的另一个侧面,期求丰富清水江学的研究。

劝谕与教化:清代以降清水江下游族谱的编纂及其社会意义49-56

摘要:清代以降,清水江下游的民众掀起了纂修族谱的风潮,从阅读现存清代以来清水江下游的族谱,可以发现族谱实际上起着劝谕与教化的作用。举凡族谱中的编纂体例、家训族规、个人传记等,无不显示了国家与地方文化精英为宣扬儒家伦理与国家教化所做出的努力。清王朝正是凭借宣扬宗族伦理并支持地方宗族组织发展等多种统治策略,成功地经营着帝国的边疆。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间法与法文化
多元规范的知识整合57-57

摘要:一直以来,“百姓日用而不知”是人们交往行为的一种常态。日用只要形成一种习惯、传统,人们便自然而然接受之、践行之。很少有人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进一步对其归纳、分类、总结,并寻求其背后的所以然。其结果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试论西藏古代法律与佛教根本戒律的暗合——以藏巴汗《十六法》为例58-64

摘要:法律作为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一种现象,其根本精神常与宗教戒律相一致。西藏古代法律就暗合了佛教“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根本戒律。

民族文化"国家化"的侧影:族规中国家意识的凸显--以广西京族《澫尾哈亭亭规》为例65-69

摘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民族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民族文化的国家化是它们世界化之路的积累和准备,是世界化的第一步和必经阶段。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族规的国家意识的凸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国家化历程。通过对广西京族《满尾哈亭亭规》的文本分析,试图勾勒出京族文化“国家化”的状况。我们应该正视民族文化“国家化”的现象。

论彝族新型“德古”调解——以小凉山彝区“德古”调解为例70-75

摘要:创新纠纷化解和社会管理机制,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为了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中的积极作用,小凉山峨边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当地特色的“彝区德古调解”之路。新型“德古”调解是近年来在新形势下开创的凉山彝区人民调解新模式。鼓励、引导和规范当地彝族同胞传统的“德古”调解,使规范后的“德古”调解成为当地人民调解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德古”调解实现了传统“德古”调解的转变与超越,注重强化与传统权威组织的良性互动,实现国家法与彝族习惯法的良性互动,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惠水上黄寨布依族传统婚姻礼俗与习惯法规范76-81

摘要:上黄寨是惠水县北部的一个自然寨。当地历史上的赶表制度在当生了很大的变迁,经历了由习惯法制度到一般社会习俗然后消失的过程。但仪式婚制度与国家法多元并存,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存在传统上寨老调解婚姻纠纷的习惯法制度残余。当地布依族婚姻制度在结婚和离婚制度方面存在与国家法冲突的内容。在当地的婚姻制度中,存在着派生的习惯法规范。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山地民族与文化
走向中国山地民族学的新天地82-84

摘要:我作为一名关注符号的民族学人类学工作者,已经习惯于从事物与象征意义关联的角度研究问题。在我看来,“山地民族与文化”这个栏目的开办本身就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标志着中国的民族学人类学在研究视域上又有了新的拓展和进步:对山地民族与文化的研究正在由随机转向自觉,从单兵作战走向团队集体攻关,从零散作业开始走向专业系统化,

为什么要研究山地文化?——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贵州山地文化研究”立意述要85-90

摘要:山地是全球地貌形态的基本类型,而山地文化构成了地域文化基本框架的重要部分。因此,山地文化的研究成为地理学、人类学、生态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基本范畴。人类文明的起源、进化与发展都离不开山地,山地文化的产生又是山地生态智慧的结晶。探讨山地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及其在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将具有学术理论和现实应用的双重价值。贵州是中国最典型的山地省份之一,研究贵州山地文化,对于认知和理解全国乃至世界山地文化具有典型意义。为此,贵州省民族研究院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并成功获得立项,本文即是该项目的立意述要。

香禾糯品系命名与分类的语言人类学考察——中国山地民族农业认知研究系列之一91-98

摘要:本文系作者多年开展山地民族农业认知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根据2007年在贵州黎平黄岗村等侗寨调研糯稻命名和分类系统过程中获得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从语言人类学和农业生物认知的角度对侗族香禾糯品种系列名称及其分类体系进行了初步分析,旨在透视侗族关于香禾糯遗传资源的语言命名分类系统在侗族农业认知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与侗族传统农业实践之间的“结构化”关系。

基于山地生境的黔东南苗族环境伦理99-103

摘要:黔东南的山地地貌是栖息于此的苗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自然生境特征。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历史实践中,黔东南苗族形成了敬畏自然、尊重生命、适度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以及保护居住环境的伦理思想。黔东南苗族环境伦理思想是山地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明显的山地文明烙印,对维护地方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理应成为促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族民俗研究
基诺族传统火文化及其变迁研究104-108

摘要:基诺族对火的认知和使用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火文化,体现于基诺族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随着基诺族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及人类用火方式的变迁,基诺族的火文化也发生很大的改变,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