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

  • 52-1150/C 国内刊号
  • 1674-621X 国际刊号
  • 0.7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是凯里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9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贵州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约稿、生态民族学研究、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民族音乐研究、民族民俗研究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2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
主持人语1-1

摘要:本土生态知识和生态建设是生态人类学的两大研究课题,但要使研究工作引向深入就不得不回顾和参考生态人类学自身的学术思想史递变历程。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学术界对这一历程的推介、探讨,总是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对国外原著的阅读不充分,理解难以深入;

美国生态人类学研究述略2-9

摘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态人类学开始被人们定义为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到20世纪80年代,为了研究的方便,有学者将这一学科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朱利安?斯图尔特的"文化生态学"和莱斯特·怀特的"文化进化"为代表,都力图探讨文化对所处生态环境的适应;第二阶段以"新进化论"和"新功能主义"为立论,两者都深受系统论的影响,接受了"动态平衡"的新理念,使生态人类学的理论得到了进一点充实;为了回应"新进化论"和"新功能主义"的不足,并完善斯图尔德和怀特的早期研究,有学者提出了"过程主义的生态人类学"这可以视为生态人类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进入20世纪90代后,人类学家对环境问题的研究比以往更积极主动,生态人类学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始兴起环境人类学。可以说新起的环境人类学是传统生态人类学的展拓和延伸,也是传统生态人类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有关“班布”的蒙古民俗与口承兼论其深层本土知识——关于蜣螂的民族昆虫学研究之二10-17

摘要:通过考察有关"班布"(蜣螂)的蒙古语汇和民俗,内容涉及到儿童游戏、传说、童谣、谜语等等民间文学形式,从中发现这些民俗和民间文学文本蕴含着丰富的本土知识和意义。它们的文化功能之一是使蒙古牧人们从小接触、熟知、接纳和容忍"班布"这一昆虫在他们身边的生息和活动,务使人们不至于因厌恶与恐惧而加害于牠们。这是由蒙古文化价值系统所预设的保护机制,意在对这种有用的昆虫做到精心的关照,使之能发挥不可替代的生态维护价值。

市场位置与环境问题:以清朝台湾野生鹿减少为例18-23

摘要:市场的位置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台湾原住民因为和鹿有着密切的共生和谐状态,其对鹿的捕捉不会造成毁灭性的伤害。但是岛外市场的存在,使台湾岛内鹿的输出成为追逐经济利益的一个方式,刺激了滥捕的发生,原住民的生活也随之发生变化。对于环境破坏的人文因素分析一定要引入主体行为的地理位置,否则就会发生学者"研究的负外部性"问题。

论鱼塘建构对文化生态的支撑功能——基于对贵州黄岗侗族社区的思考24-29

摘要:在侗族传统村寨的整个结构当中,鱼塘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人为建构起来的鱼塘次生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获得侗族乡民的喜爱,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鱼塘自身存在着诸多的生态调节功能,能够为侗族社区的正常运转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另一方面,在侗族传统社会的建构过程当中,以及侗族传统文化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相互磨合的过程中,人工建构起来的鱼塘获得侗族传统文化的某些属性,成为了侗族传统文化生态的有机构成部分。通过田野调查表明,目前典岗的鱼塘总面积还占据着整个村寨聚落总面积的1/3以上,而再将当地乡民的回忆和相关的历史文献结合后发现,在早期村寨建构时,这里的水域面积占到了村寨聚落85%以上。在考虑到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特别是地表崎岖不平这种特定的地貌背景之后,对形成这样大比例的固定水域,显然是出自人工的有意配置,而不是纯自然运行的产物。这样的人工配置目标则是要让鱼塘为村寨的整体建构发挥三大功能:一是对区域水循环的调控功能;二是起到"防火带"的安全护卫功能;三是带来丰厚的综合产出效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清水江流域文化
黔东南小江流域的林契及相关诉讼问题30-37

摘要:在对小江流域的林业契约文书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小江流域林业契约的形式和买卖契约的要项等,并探讨了相关诉讼问题。初步了解小江流域在清代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经济生活、林业经营情况以及相关诉讼中民间法与国家法的互动关系。

“王化”背景下的族谱编撰与身份建构——贵州清水江下游清代苗侗家谱研究38-45

摘要:以田野调查所收集的大量清水江下游地区清代和民国版本的苗族侗族家谱为中心,考察了清代清水江下游苗族侗族的建祠修谱、移民记忆、祖先祭祀等宗族活动。认为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兴起的以儒家伦理思想为宗旨的宗族制度是边缘社会土著族群建构正统文化身份的普遍策略,同时也是王朝国家推行教化政策,建构边疆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间法与法文化
主持人语46-46

摘要:前年底去岁初,某刊负责人多次约我主持"民间法与法文化专栏",为此,我曾用心地组稿并开始相关的工作,但其后不知何故,组稿未曾发表,欠了作者们一笔文债;专栏也未曾开设,给我留下了诸多遗憾。近两年来,晓光兄一直约我在他担任主编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主持个专栏,我则因诸事缠身,

民间法产生与存在的理论分析47-52

摘要:人是以群体的形式存在的,社会中存在有各种各样的社会联合体。由于人是动态的,社会联合体内部和外部都会不间断地进行人的交往行为。但人的交往行为会因为利益冲突而产生纠纷。基于人类理性,人们终究会选择规范治理来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民间法于是产生,它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民间法存在于各种形式的社会联合体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53-62

摘要: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但相关工作的开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相关法律制度很不完善。面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流失和保护工作的滞后的现状,国家应当注重以法律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要求国家必须在法律机制上有新的突破,打破保护机制滞后于开发机制的局面,合理有效的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中华文明和谐发展。笔者建议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能够结合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特点,拟立专门法律、完善现有制度,为合理有效的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族民俗研究
橡胶种植对基诺族生境与社会文化的影响63-68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政策的调整,橡胶、砂仁、西番莲等经济作物被基诺族引进种植,传统的农业形式逐渐改变。特别是随着橡胶价格的上涨,自20世纪末以来,整个基诺山橡胶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能够种植作物的山地基本上都种上了橡胶树。而在此过程中,基诺族聚居地的生态环境和基诺族的社会文化都发生了变迁。

黔东南重大研究项目:“锦屏文书抢救、整理与研究”68-68

摘要:"锦屏文书"又称"清水江文书",是指以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为中心的清水江中下游地区苗、侗族人民长期从事以农林生产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生存、发展的社会关系历史面貌的原始记录。

参与、化解、构建——西北“花儿”的存在论阐释69-73

摘要:"花儿"是西北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民众共同喜爱的一支山歌。它流布的范围广、历史悠久,并冲淡、化解着流行地民众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所积淀的矛盾,参与着当地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与维护,为流行地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秩序感、稳定感和幸福感。

丧葬中嵌合的礼物流动——南溪村纳西族葬礼中礼物流动为例74-79

摘要:丧葬是人生仪礼中重要通过仪式之一,其中嵌合的礼物流动富含文化特色。通过对南溪村纳西族丧葬仪式中嵌合的礼物流动现象分析,阐释它具有时限性、多样性、差异性、隐晦地契约式代传、按比例灵活决定再分配支出等特征。论述了以丧葬为社会联带,以礼物为象征实现嵌合在社会中经济的流动与交换行为,建构了多样化互惠关系并实现社会生产的再分配。为理解嵌合于社会中的礼物流动行为提供又一解读视阈。

中越边境跨国民族社会中的跨国婚姻问题分析80-86

摘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毗邻国家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多个民族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同生共源关系,诸多民族皆为跨国民族。近二十年多年来,中国西南地区的跨国婚姻问题渐为学界所关注,而跨国婚姻问题尤以中越边境的跨国婚姻问题为甚。跨国婚姻实质为跨国民族婚姻,其中涉及的问题不仅仅是法律法规层面的滞后性,更多涉及民族文化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文章将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采用更多的视角观察分析相关问题。

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列入国家首批示范点86-86

摘要:为了整体保护一批真实性、完整性保存较好,具有突出价值的村寨,贵州省开展了“生态博物馆本土化的贵州实践”工作,并取得重大突破。近日,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被公布为国家首批5家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之一。黔东南州的雷山县控拜村、榕江县大利村等已列入省村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百村计划”,现已正式启动实施,并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侗族摔跤节日文化活动的审美意蕴87-90

摘要:贵州黎平县双江乡四寨村是侗族摔跤的发源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项古老的竞技游戏演变成为融体育、歌舞、音乐于一体的民间节日文化活动,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精神交往、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和理想追求。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抢救重大成果:苗族首部英雄史诗《亚鲁王》出版90-90

摘要:2012年2月21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出版成果会在京举行。会上,副部长翟卫华宣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同志为《亚鲁王》的出版专门发来的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