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

  • 52-1150/C 国内刊号
  • 1674-621X 国际刊号
  • 0.7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是凯里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9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贵州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约稿、生态民族学研究、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民族音乐研究、民族民俗研究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0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
主持人语1-1

摘要:生态建设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为了搞好我国的生态建设,不仅需要我们采取互有区别,但又有成效的多项行动,同时也需要兼容各不相同的立场和观点,决不能单面地贸然采取自以为是的对策,原因在于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系统极其复杂多变。自然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更为复杂,即使是正确的生态建设对策,也需要精确地掌握分寸,以免造成过犹不及之患。

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勒俄特依》和“古则鲁则”仪式等为例2-8

摘要:新世纪以来从政府的层面到学者的层面,生物多样性保护引起很大关注,不过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似乎都是横向的,直观的,现实的。人们忽略了纵向的,客观的,传统的与深层文化交织在一起的环保思想。通过彝族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对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的研究,提出搜集、整理、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中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今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是非常必要和可取的。

锦屏文书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8-8

摘要:3月16日,从国家档案局传来消息,“锦屏文书”通过“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的审定,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代田法”新解——汉族农业遗产的个案研究9-15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各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错综复杂,即便是汉族的农业遗产,其适应的生态对象也客观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为了使汉族农业遗产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的生态建设,需要对中国农业遗产的生态适应价值以及农耕技术流变的社会政治背景给予更多关注,"代田法"的研究就具有这一性质。"代田法"是汉武帝末年推广的一种农田"垄作"体制,以往学界对"代田法"的专门研究比较鲜见,关于"代田法"与"区田法"的关系、"代田法"的生态适应性等许多核心问题,一直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基于对"代田法""与"畎亩制"、"区田法"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其推行地区的自然生态背景和社会背景的分析,试图对"代田法"这一传统农耕技术做出新解读。希望汉民族这一农业遗产能在当代中国的生态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牦牛、环境与“公有地”管理——以西藏林芝县秀巴村的个案研究为例16-23

摘要:哈定的"公有地悲剧"理论对当前的中国环境保护话语,尤其是草原保护产生着深远影响。通过对西藏林芝县秀巴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围绕着牦牛、环境和人,地方社会早就形成了一整套公有草场管理的有效机制。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尽管一些传统机制中断了,但新机制随即被创造出来,继续维持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套管理机制主要基于亲属制度,人口的制度性节制,村落内外牧民间的互惠,私有草场的限制,以及跨界放牧的实现。与哈定理论所不同的是,它弱化了牧民间的竞争关系。因此,哈定的"公有地悲剧"理论难以用来解释诸如秀巴村一样的中国藏族社区的自我管理机制。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清水江流域文化
村落空间与历史记忆——三门塘人的家族故事与船形隐喻24-30

摘要:将既抽象又具体的"空间"概念落实到日常社会生活之中,是人类学切入历史记忆论题的基本路径。根据收集到的族谱、碑刻和访谈资料大致勾勒出三门塘几大家族的一个变迁过程,呈现三门塘人如何透过船形的空间意象来看待村落家族居住空间对其兴衰的影响,如何将船形视为家族权势强弱变化的一个隐喻,并将家族故事与空间想像相结合,建构出可供他们叙述的村落历史记忆。

蠲免钱粮与均田摊粮——清水江下游地区清代田赋征收的形成与演变31-39

摘要:清水江地区清代以来以木材的种植与伐运为中心的经济生活,是区域社会独特的现象,为目前学界关注的重点。同时,王朝国家推行的土地制度及相关政策,塑造或改变了地方社会的地权观念以及地权关系。这一进程,反映了清代王朝国家对该地区渐次恢复统治、开辟新疆过程中,为维护地方社会稳定、强化统治所做出的努力。

木材缘何流动——评《木材之流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市场、权力与社会》40-42

摘要:对《木材之流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市场、权力和社会》一书的田野资料与历史文献的解读方法、写作线索以及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作了客观的评价。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族习惯法研究
黔东南侗族传统林业生计及其习惯法规范43-49

摘要:黔东南侗族地区至少在几百年前就开始植树造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较深的认识,森林的利用和种植作为一种社会的行为,早就受到侗族相应习惯法的调整,并发挥着积极作用。有些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规则现在也被吸收到新型的村规民约中来,从收集到的几十份《村规民约》的内容上看,森林资源保护的条款占的比重最大。2006年我们专门对黔东南主要林业县的侗族核心区历史上的林业情况;侗族传统的林业习惯法对传统林业的调整及其时代性转型等问题做了长期实地调查和历史资料研究。

撒拉族婚姻习惯法与我国《婚姻法》的冲突与调适——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为例50-56

摘要:我国56个民族,风俗各异,婚姻习俗亦有所不同,各有其特色。少数民族习惯法,尤其是宗教习惯法在少数民族婚姻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对少数民族婚姻习惯法的研究,有助于深刻把握民族地区"活的法律",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吸收其积极因素,对推进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与社会进步意义深远。目前国内对于撒拉族传统婚姻习俗的研究较多,但是将撒拉族传统婚姻习惯法与婚姻法结合起来进行对比研究的还是相当之少,通过对民族习惯法长时间影响的民族地区就我国《婚姻法》的适用状况做了相关调查,探讨了撒拉族婚姻习惯法与我国《婚姻法》的冲突并寻求调试的方法。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族旅游研究
旅游开发视角下的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57-62

摘要:原生态民族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黔东南州有丰富多样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正在进行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难题。必须客观认识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及其特点,树立"文化至上"和"先富民、后富政"的旅游开发观,本着为旅游者提供原生态文化的深度体验与交流为目的,以社区能力建设和社区发展为目标,遵循特色性、文化性、乡土性、古朴型、参与性、体验性、适度性和以人为本的开发原则,真正实现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文化构成要素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原则63-69

摘要:从终极意义上讲,旅游既是一项社会活动,又是一项获取异样生活方式和异样精神感受的消费活动。在民族旅游中,这样的消费活动必然会跨越不同的民族文化氛围,于是民族文化的差异势必要贯穿于整个旅游的全过程,这就导致旅游的每一个环节都得与不同的民族文化打交道。有鉴于此,按照游客对民族文化构成要素感知的易难程度去确定旅游资源的开发对象,可以减少旅游部门对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的盲目性。

原生态社区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乡村旅游合作组织——以西江苗寨景区苗家乐协会为例70-75

摘要: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在提高乡村社区旅游业规范化、专业化、产业化,促进旅游发展与升级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在我国乡村旅游合作组织属于新兴事物,正处于成长和摸索阶段,尚存问题颇多。通过对贵州"西江苗寨景区苗家乐协会"的研究,分析在特殊乡村社区——原生态社区旅游开发中乡村旅游合作组织的现状、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原生态社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民族民俗研究
从文化相对论谈意大利的民族群体及其识别76-80

摘要:近年,少数民族问题在意大利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欧洲与其毗邻区域在人类文化链条上的复杂性,对当地族群关系和少数民族在本国聚落的形成过程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世纪人口大迁徙,也使得欧洲各国的人口结构经历了一次转变过程。新来者的迁入与随带着的国家民族成分更改,对意大利当地社会和民族认同问题提出了最新的挑战。本文试图借用博厄斯的文化相对论,对现代意大利少数民族与新兴移民的民族识别进行理论分析,综述意大利近日的移民现状,并探讨当下由强有力的游说团体所主导的民族认同过程。

民族衍化时期的黔中社会81-85

摘要:隋唐时代,我国少数民族族系不断发生衍化,出现各民族融合的新格局。伴随新族种的出现,黔中地域的社会经济状况、精神文化现象、地方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出现新的面貌。黔中境内的少数民族由大族系衍化分流,形成现今主要族种。仡佬族衍化于濮人,苗族、瑶族由南蛮分化,侗族、布依族、水族由古越分化,其中苗族、布依族是黔中地域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

论“开灯”习俗与地方性策略——以粤西新兴县水湄村为例86-91

摘要:地方性习俗在实践中表现为一系列的仪式化过程,在特定情境中不断地调整自身策略以满足需要。以粤西一个村落为田野调查个案,尝试探讨"开灯"习俗的符号仪式化过程中群体认同和村落共同体的组织手段所提供的安全保障策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调和传统与现代、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间的双重矛盾,为实现村落的现代性整合发挥着作用。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传承与保护
原生态民族舞蹈阿细跳月文化品牌的建立及其引发的思考92-99

摘要:原生态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是对人类文明最真实、最生动的记录。作为阿细人原生态文化标志之一的阿细跳月,从一个偏居山林、少为人知的婚俗性活动符号,发展到今天远近闻名,并能给人们带来经济福祉、社会反响、文化调适的民族文化品牌,阿细跳月的文化变迁引发了诸多的思考:原生态不代表没变化,发展是最好的保护;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需要品牌建设;打造民族体育文化品牌需要提炼其文化内涵,需要文化精英的加入,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与平台搭建,而民间与社会则是参与的主体等。这些思考对于当前少数民族文化实现自我突破、求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将有一定的启发,对于政府和社会促进民族文化建设、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将提供一定的帮助。

论民族文献遗产内涵信息的生存环境——以纳西族东巴文献遗产为例100-106

摘要:民族文献遗产中蕴涵的隐性信息是文献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全面揭示了文献遗产的内涵意义。在现代化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献遗产内涵信息的生存环境遇到了诸多问题,其中尤以纳西族东巴文献遗产的生存环境变迁为典型。在分析问题本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从传承人员、传承渠道、母语环境、文化内涵等方面提出了文献遗产内涵信息生存环境的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