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51-1335/Q 国内刊号
  • 1001-6880 国际刊号
  • 1.4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是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9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开发研究、数据研究、综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8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基于完全酸水解组成糖特征的几种法定基源麻黄多糖鉴别研究1477-1483

摘要:草麻黄多糖具有重要的免疫抑制作用,因此对几种法定基源麻黄属多糖进行鉴别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本研究采用PMP柱前衍生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分析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和麻黄根多糖的完全酸水解单糖组成,考察其组成糖种类和含量变化,运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源自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和麻黄根的二十批几种法定基源麻黄多糖实现了区分和辨别。甘露糖(1)、氨基葡萄糖(2)、半乳糖醛酸(8)和葡萄糖(9)在区分草麻黄多糖与麻黄根、中麻黄和木贼麻黄等三种麻黄多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半乳糖(10)在区分木贼麻黄多糖与草麻黄、中麻黄和麻黄根等三种麻黄多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PMP柱前衍生UPLC-MS/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学分析方法,通过完全酸水解组成糖种类和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和麻黄根多糖鉴别研究,该方法稳定可行,且重现性好,可为麻黄属多糖的质量评价提供有力参考。

不同杀青方式对栀子有效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1484-1488

摘要:为明确栀子的最佳杀青方法和时间,本研究设置不同杀青方式处理样品,采用HPLC、DPPH、FRAP、OH-法评价其对栀子药材质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杀青方式对栀子药材质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沸水煮杀青9min栀子苷和绿原酸含量最高,热风105℃杀青12min西红花苷含量最高;蒸汽蒸15min对DPPH清除能力显著强于其他处理,沸水煮9min对Fe3+的还原能力和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药材质量、抗氧化活性,栀子杀青以沸水煮9min为宜,本研究为栀子初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淫羊藿总黄酮通过AMPK/SIRT1/NFκB信号通路减轻自然衰老大鼠睾丸组织炎症反应1489-1493

摘要:探讨淫羊藿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Epimedium,TFE)对自然衰老大鼠睾丸组织中AMPK/SIRT1/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抗炎作用。将40只18月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TFE低、中、高剂量组和自然衰老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2月龄雄性SD大鼠作为青年对照组。TFE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10、20、40mg/kg剂量灌胃给药,青年对照组和自然衰老组大鼠均灌胃给予质量分数为1%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持续给药4个月。HE染色观察大鼠睾丸组织形态,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睾丸组织中AMPK、p-AMPK、SIRT1、acetyl-NFκBp65、IL-1β、TNF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自然衰老组相比,TFE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睾丸组织形态结构均有明显改善,TFE可促进大鼠睾丸组织内p-AMPK和SIRT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acetyl-NFκBp65及其下游炎症因子IL-1β、TNFα蛋白表达水平。实验结果表明,TFE可减轻自然衰老大鼠睾丸组织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调控AMPK/SIRT1/NFκB信号通路有关。

木犀草素预处理对H2O2诱导大鼠心肌H9C2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1494-1501

摘要:为了探讨木犀草素能否通过再灌注损伤挽救激酶(Reperfusion injury salvage kinase,RISK)细胞信号通路发挥抗心肌氧化应激损伤保护作用,本实验分别用1、50、100、150μmol/L的木犀草素预处理大鼠心肌来源的H9c2细胞,再使用650μmol/L的H2O2制作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利用MTT法(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然后用最适浓度的木犀草素预处理H9c2细胞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blot检测P-ERK1/2、P-Akt、P-GSK-3β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细胞色素C。最后我们发现不同浓度的木犀草素预处理均能提高细胞存活率,其中在100μmol/L时达到最佳效应。与H2O2组相比,100μmol/L的木犀草素预处理可以使TMRE(四甲基罗丹明乙酯)强度降低程度明显减轻,对抗H2O2引起的细胞氧化损伤。同时木犀草素预处理可以降低细胞色素C表达,使P-GSK-3β、P-Akt、P-ERK1/2表达升高,渥曼青霉素(PI3K抑制剂)和PD98059(ERK1/2抑制剂)可以阻断这种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木犀草素预处理可以减轻H2O2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RISK信号通路增加P-GSK-3β表达,抑制mPTP开放实现的。

野鸦椿酸对人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1502-1508

摘要:探讨圆齿野鸦椿中野鸦椿酸(EA)对人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从圆齿野鸦椿果皮中提取得到EA,通过培养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以MTT法分析EA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评价不同浓度(20、40、80μmol/L)的EA对HepG2细胞的凋亡状态和周期分布情况,细胞划痕、Transwell小室实验考察对HepG2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变化,用Westernblot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野鸦椿酸对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志物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MMP-2和MMP-9的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EA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的增殖,24、48、72h的IC50分别为32.16±4.58、26.45±3.79、和16.76±4.01μmol/L。随EA浓度的增大,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升高,且发生显著的G0/G1期阻滞。EA可降低HepG2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上调E-Cadherin的蛋白和mRNA的水平,下调N-Cadherin、Vimentin、MMP-2和MMP-9的蛋白和mRNA表达。EA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可能与其调控EMT相关信号通路有关。

郫县豆瓣中一株耐盐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性能1509-1514

摘要:为研究酵母菌对郫县豆瓣风味与品质的影响,筛选具有生产应用潜能的酿造功能菌株,从郫县豆瓣中分离筛选到一株耐盐酵母HJ-7Y.1,经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ITS rDNA序列鉴定为鲁氏接合酵母。耐盐性测试显示HJ-7Y.1在含260 g/L NaCl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表明其具良好的耐盐性能。通过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 GC)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气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方法,对菌株发酵液中乙醇的含量和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表明,HJ-7Y.1在高盐浓度下仍具有较好的产乙醇能力,同时能代谢产生苯乙醇、乙酸乙酯、3-甲基丁醇、乙酸苯乙酯等多种香气成分,这些呈香物质的存在能为豆瓣具有的特色风味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因此,HJ-7Y.1具有应用于郫县豆瓣生产的开发潜力。

樟树抗炎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1515-1520

摘要:以樟树提取香料后的残渣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细胞的体外抗炎作用及其机制。采用95%乙醇提取,然后进行萃取分为正己烷、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5部分,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萃取相对RAW264.7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Griess法检测各萃取相对LPS刺激RAW264.7细胞的一氧化氮(NO)释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PGE2和TNF-α的分泌量;采用反转录PCR(RT-PCR)和实时定量PCR(realtimeRT-PCR)检测环氧合酶-2(COX-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的表达。樟树乙酸乙酯萃取相能明显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NO、PGE2、和TNF-α的分泌而且无细胞毒性,从转录水平不同程度地抑制COX-2、iNOS和TNF-α的表达。证实了樟树乙酸乙酯萃取相具有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在转录水平上抑制COX-2、iNOS和TNF-α有关。

红花查尔酮异构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1521-1525

摘要:实验通过下载已报道查尔酮异构酶基因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利用RACE克隆红花查尔酮异构酶基因全长,克隆了两个红花查尔酮异构酶基因,分别命名为CtCHI1和CtCHI2,NCBI登录号分别为MF996507和MF996508。用在线软件对序列进行分析,并用MEGA进行进化树分析,CtCHI1全长967bp,CtCHI2全长997bp,属查尔酮异构酶家族基因。定量PCR分析红花查尔酮异构酶基因表达得出,CtCHI1在花中且在时期2表达量较高,而在叶、茎及根中不表达,CtCHI2仅在茎中有少量表达。实验还发现,MeJA显著促进CtCHI1基因的表达,而对CtCHI2无调控作用,推测CtCHI1参与红花花中类黄酮的生物合成。实验成功克隆了两个查尔酮异构酶基因并对其进行表达分析,为红花类黄酮的生物合成及调控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马来松香基双硫脲-酰胺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1526-1533

摘要:以天然产物松香为原料,先制备马来松香,再经多步反应,合成得到10个新型马来松香基双硫脲-酰胺化合物7a~7j。用FT-IR、1HNMR、13CNMR、ESI-MS和UV-vis等多种方法对目标产物作了分析和表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表明,在50μg/mL浓度下,目标化合物对5种植物病原菌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大部分化合物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率超过60%,其中化合物7i的抑制率达71.4%(B级活性水平)。

紫薯中四种花色苷抗氧化活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1534-1537

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紫薯中四种不同花色苷的抗氧化机理。利用DPPH试验和脂肪过氧化抑制能力试验分析四种花色苷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而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对花色苷及其简化分子模型的优化结构、键离能、电离势等进行分析,探讨抗氧化机理。结果显示,四种花色苷的OH-4′酚羟基的活性最高,键离能小于白藜芦醇的键离能,抗氧化活性的理论计算结果与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一致。研究结果表明,紫薯花色苷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并且DFT方法为花色苷抗氧化活性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石斛碱在体外肝微粒体代谢的种属差异研究1538-1542

基于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比较研究南沙参挥发性成分1543-1547

摘要: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对南沙参挥发性成分进行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其进行分析;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采用SPSS18.0软件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不同产地南沙参中共分离鉴定出41种化学成分,其主要成分为烷酸、烯酸、醛类和醇类化合物;其中异缬草醛、己醛、α-蒎烯、羊脂醛为5个不同产地南沙参的共有成分,江苏、湖北产的南沙参中含有丰富的萜类化合物;聚类分析结果可将不同产地南沙参划分为5类。本实验建立了南沙参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获取了不同产地南沙参挥发性成分的特征分布和产地信息鉴别模式。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能有效区分不同产地的南沙参,研究结果可为南沙参药材品种、鉴别比较提供参考依据。

核桃分心木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1548-1553

摘要:为研究核桃分心木的化学成分,明确其药效物质基础,采用高速逆流色谱、反相C18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波谱等多种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从核桃分心木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纯化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3-dihydro-3-hydroxy-2-oxo-1H-indole-3-acetic acid(1)、核桃素D(2)、2-hydroxycinchoninic acid(3)、C-藜芦酰乙二醇(4)、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5)、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6)、金丝桃苷(7)、异槲皮苷(8)、4,8-二羟基-1-四氢萘醌(9)、槲皮素(10)。化合物3,7和8是首次从核桃分心木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和6为首次从该种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运用Griess法检测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一氧化氮(NO)水平,对各单体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10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黑果枸杞正丁醇部位的酚性化合物1554-1557

摘要:采用色谱法从黑果枸杞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借助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2-O-(3-甲氧基4,5-二羟基苯甲酰基)-4-羟基-6-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乙酸(1)、绿原酸(2)、绿原酸甲酯(3)、glucoacetosyringone(4)、丁香酸(5)、对羟基苯甲醛(6)和3,4-二羟基-5-甲氧基苯甲酸甲酯(7)。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和7为首次从本属中被分离得到。

倒挂金钩中酚类成分的研究1558-1564

摘要:综合运用多种色谱技术从倒挂金钩茎枝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9个酚类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学方法鉴定为:表儿茶素(1)、儿茶素(2)、金鸡纳素Ia(3)、金鸡纳素Ib(4)、金鸡纳素Ⅱa(5)、金鸡纳素Ⅱb(6)、原花青素B2(7)、原花青素B5(8)、原花青素C1(9)、hedyotolD(10)、落叶松树脂醇(11)、(+)-松脂素(12)、9-O-(Z)-阿魏酰落叶松脂(13)、9-O-(E)-阿魏酰落叶松脂(14)、(+)-lyoniresinol9′-O-glucoside(15)、pomegralignan(16)、东莨菪内酯(17)、臭矢菜素B(18)和hymexelsin(19)。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14、16、19首次从钩藤属分离得到。

三七总皂苷酶水解产物成分研究1565-1568

摘要:为了研究葡萄糖苷酶催化三七提取物的水解产物中主要皂苷成分。采用色谱法从三七提取物水解产物中分离纯化得到11个皂苷成分。利用波谱解析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20(S)-原人参二醇-20-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以及10个已知的皂苷成分分别为:人参皂苷compoundK(2)、3β,12β,20(S),25-四羟基达玛-23-烯-20-O-β-D-吡喃葡萄糖苷(3)、3β,20(S)-二羟基达玛-24-烯-12β,23β-环氧-20-O-β-D-吡喃葡萄糖苷(4)、3β,12β,20(S)-三羟基-25-过氧羟基达玛-23-烯-20-O-β-D-吡喃葡萄糖苷(5)、人参皂苷F1(6)、人参皂苷Rg1(7)、人参皂苷Rg2(8)、人参皂苷Mc(9)、20(S)-原人参二醇-3-O-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20-O-β-D-吡喃葡萄糖苷(10)和人参皂苷Re(11)。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5和10为首次从三七中被分离得到。

华南胡椒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胆碱酯酶活性研究1569-1574

摘要:采用凝胶树脂(Toyopearl HW-40c)、正相硅胶、反相硅胶(ODS)、大孔树脂(MCI)等柱层析方法和制备液相,从胡椒科胡椒属华南胡椒(Piper austrosinense)的茎叶的70%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包括1个苯甲醛类衍生物(1),1个苯甲酸类衍生物(2)、2个苯丙素类成分(4和5)、2个黄酮苷(5和6)、2个生物碱(7和8)、2个倍半萜(9和10)、1个紫罗兰酮类(11)。运用波谱光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原儿茶醛(1),原儿茶酸(2),4-丙烯基儿茶酚(3),咖啡醛(4),青兰苷(5),野漆树苷(6),pipernonaline(7),吲哚-3-甲酸(8),4β,10β-二醇-香木兰烷(9)、(-)-丁香三环烷-2,9-二醇(10)、和(3S,5R,6S,7E)-3,5,6-三羟基-7-巨豆烯-9-酮(11)。其中,化合物5~11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6,8~11均首次从胡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改良的Ellman法测试了所有化合物对乙酰和丁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7显示选择性抑制丁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9.06±0.32μM。其余化合物在30μM浓度下对乙酰和丁酰胆碱酯酶均不显示抑制活性。采用MTT法测试了所有化合物对肝癌细胞株(HepG2)的体外细胞毒活性,测试表明所有化合物在30μM浓度下对所测试的细胞株未显示细胞毒活性。

西南地区三种天麻变型巴利森苷类成分含量比较1575-1580

摘要:本文对西南地区三种天麻变型的巴利森苷类成分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不同天麻变型巴利森苷类含量间差异较大,其中四川广元红天麻巴利森苷A、C含量最高,分别为8.770mg/g和3.827mg/g;四川北川乌天麻巴利森苷B、E含量最高,分别为11.461mg/g和21.010mg/g,均与其他天麻材料间含量差异极显著;四川地区3种天麻变型巴利森苷B、E含量显著高于云南、贵州地区天麻变型,巴利森苷A、C含量在3地区间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西南地区天麻变型巴利森苷类含量整体差异较大,其中巴利森苷类含量以四川地区最高,其含量与天麻变型种类无关,总体上以四川北川的乌天麻巴利森苷类成分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