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类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兽类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

  • 63-1014/Q 国内刊号
  • 1000-1050 国际刊号
  • 0.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兽类学报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协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兽类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综述、研究简报、资料、问题讨论、实验方法、书刊评介和学术动态

兽类学报 201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间颅鼠兔的种群遗传结构和历史演化动态373-387

摘要:本研究基于多个线粒体基因(包括COI、Cyt b、tRNA-Thr、tRNA-Pro、D-loop控制区部分序列共计2417 bp)对间颅鼠兔(Ochotona cansus)的种群遗传结构和历史演化动态进行了研究。基于线粒体基因联合数据构建的贝叶斯树显示,间颅鼠兔分为两大支系:来自岷山山系东部的甘肃白水江和四川唐家河的种群组成了支系一;其余采样点的种群组成了支系二。基于以上基因所构建的单倍型网络图显示的遗传结构与贝叶斯树一致。贝叶斯聚类分析(BAPS)将间颅鼠兔分为4个地理种群。A种群包括甘肃白水江(BSJ)和四川唐家河(TJH)的样本;B种群仅包括四川卧龙(WL)的样本;C种群包括青海北部种群(GC、MY、QL)、青海南部—四川北部种群(JW、JZ、ZK、RE)、四川康定(KD)和陕西太白山(TB)的样本;D种群包括山西娄烦(LF)以及陕西吴起(WQ)的样本。基于线粒体基因构建的物种树进行支系分化时间的推测,结果显示4个地理种群的分化时间分别约为0.72 Ma、0.32 Ma、0.12 Ma,这与造成青藏高原剧烈隆起的昆黄运动(1.10-0.60 Ma)和共和运动(0.15 Ma)发生时间基本吻合。采用中性检验、错配分布、扩展贝叶斯天际线(EBSPs)3种方法对间颅鼠兔的种群历史动态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间颅鼠兔在历史上并没有经历过显著的种群扩张,而且在末次盛冰期后开始衰减。生态位模型(ENM)预测结果表明:末次盛冰期时间颅鼠兔的潜在分布区比其现今分布区小,末次盛冰期比末次间冰期潜在分布区略大,表明间颅鼠兔受末次盛冰期影响较大。气候因子分析显示降水比温度对间颅鼠兔种群影响更大,推测降水对植被的演化影响显著,从而影响间颅鼠兔的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

拉沙山黑白仰鼻猴食物中单宁含量的变化388-396

摘要:叶食性灵长类食物选择受食物营养及单宁等次生代谢产物影响,为了探讨单宁对黑白仰鼻猴食物选择的影响,通过磷钼酸-钨酸钠(F-D)比色法测定了拉沙山黑白仰鼻猴群(Rhinopithecus bieti)2010年4月-2012年3月间的取食植物(192种)和非取食植物(188种)单宁含量。结果表明,黑白仰鼻猴群全年食用植物中单宁含量低于非食用植物;春季食用植物中单宁含量高于其他季节,而其他季节无差异;不同取食部位单宁由高到低依次为芽、花、叶、果和地衣;不同季节,不同取食部位单宁有差异,春季芽的单宁含量最高,夏秋季果实中单宁含量最高,冬季叶单宁含量最高;不同月份,食物单宁也不同,3月份食用植物中单宁最高(8.36%±6.22%),2月份最低(1.28%±1.19%)。因此,黑白仰鼻猴根据环境食物种类和供给时空特征,可能采取了从高蛋白纤维比/高单宁到低蛋白纤维比/低单宁连续谱觅食策略。

环境噪声对蝙蝠回声定位叫声及飞行活动的影响397-403

摘要:环境噪声影响动物的活动及其叫声特性,已成为动物面对的一种重要选择压力。为应对噪声的干扰,多数动物类群会远离噪声区域和改变其叫声的频谱时间结构,如延长叫声持续时间、提高叫声频率等,但有些动物的活动和叫声频谱时间结构并不受环境噪声的影响。本研究在自然条件下,研究不同环境噪声强度对蝙蝠活动和回声定位声波的影响。选取噪声强度有差异的12个样点,分别录制各样点大卫鼠耳蝠、西南鼠耳蝠、亚洲长翼蝠及未知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分析其持续时间、起始频率、峰频、终止频率和带宽,统计蝙蝠通过次数。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环境噪声强度与大卫鼠耳蝠、西南鼠耳蝠、亚洲长翼蝠及未知蝙蝠的活动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回声定位声波的脉冲持续时间、起始频率、峰频、终止频率及带宽均不显著相关(P〉0.05)。暗示低频低强度(〈20 k Hz,〈67.5 d B)的环境噪声可能对高频回声定位蝙蝠的叫声及活动没有显著影响。

不同背景的同伴强化及催产素处理对雌性棕色田鼠可卡因条件位置偏爱的影响404-412

摘要:同伴间的社会互作是一种天然奖赏,能够影响成瘾药物使用的敏感性。催产素(Oxytocin,OT)能够调节社会行为,并提高社会互作的奖赏价值。然而不同背景的同伴互作以及与OT合并使用是否对可卡因的奖赏效应有不同的影响尚不清楚。棕色田鼠(Lasiopodomys mandarinus)是一种单配制田鼠,个体间具有较复杂的社会行为。利用雌性棕色田鼠,我们首先检测了可卡因(20 mg/kg)单独强化以及与不同背景关系的同伴(熟悉雌性、陌生雌性和陌生雄性)同时强化诱导的条件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及持续时间;其次检测了实验鼠外周注射OT(1 mg/kg)并给予不同背景同伴强化对可卡因CPP的影响。结果表明,可卡因单独强化时,实验鼠能够形成可卡因CPP并能持续至3周;用熟悉的雌性同伴强化时,实验鼠对可卡因CPP的维持时间缩短;用陌生的雌性或雄性同伴强化时可抑制可卡因CPP的形成。实验鼠注射OT后,用熟悉雌性或陌生雄性同伴分别强化时会抑制或反转可卡因CPP。这些结果表明不同背景关系的同伴强化对可卡因奖赏效应的影响不同。OT可促进同伴强化的奖赏价值,降低动物对可卡因的偏爱,且该效应因强化同伴的背景而不同。

粪便激素水平反映不同出生时期雄性布氏田鼠的繁殖策略413-421

摘要:布氏田鼠是我国内蒙古草原的主要害鼠之一,具有明显的季节繁殖特征,不同季节出生个体可能具有不同的繁殖发育策略,但尚缺乏内分泌证据支持。本研究采用标志重捕法,连续监测大型自然围栏中不同年龄雄性布氏田鼠的繁殖状态和应激水平的季节变化,分析各年龄组雄鼠的繁殖发育策略。结果表明,越冬雄鼠可保持较高的睾丸下降率和睾酮水平至8月初;而部分5月生雄鼠的繁殖期睾酮水平较接近越冬鼠,8月初降至年内最低水平,而6月及以后出生雄鼠睾酮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这说明越冬鼠的繁殖状态可贯穿繁殖期始终,只有部分5月生雄鼠可能参与当年繁殖,而6月及以后出生雄鼠则不能在当年繁殖。越冬鼠皮质醇水平高于当年鼠,繁殖期高于非繁殖期,这可能是越冬鼠由于繁殖需要而保持较高应激状态,从而造成繁殖盛期后死亡率升高。这些结果说明,不同时期出生的雄性布氏田鼠具有不同的出生后性腺发育模式和繁殖策略,反映出生存与繁殖之间的权衡。

基因组水平蝙蝠嗅觉受体基因的分子进化422-428

摘要:翼手目动物(俗称蝙蝠)的食性分化显著,不同食性的蝙蝠具有显著不同的嗅球大小。为了研究嗅觉是否影响了蝙蝠食性的进化,我们利用网上已公布的10种蝙蝠基因组的数据,通过同源比对的方法鉴定出所有的嗅觉受体基因,并进行嗅觉受体基因亚家族的分类,进而比较嗅觉受体基因亚家族的数目差异。结果显示,蝙蝠的嗅觉受体基因与其它哺乳动物一样,都可以分为13个单系起源的亚家族;在Yinpterochiroptera亚目中,OR1/3/7、OR2/13、OR5/8/9等3个嗅觉受体亚家族在食果蝙蝠中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扩张,基因数目显著地多于食虫蝙蝠,提示嗅觉在食果蝙蝠取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在基因组水平上重现了蝙蝠嗅觉受体基因的进化历史,揭示了3个嗅觉受体基因亚家族的功能可能与食果蝙蝠的食性相关,突出了嗅觉对动物食性的重要作用。

生长抑素基因在不同性别和年龄黑线仓鼠哈氏腺的差异表达429-437

摘要:哈氏腺作为“视网膜-松果体轴”的候补结构,介导了体外光信号与体内神经内分泌调控过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的生理功能,并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双重调控。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是调控动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之一,检测SS基因在黑线仓鼠哈氏腺的差异表达模式,为光信号调控动物的生长发育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以野生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为研究对象,测量了不同性别和年龄个体哈氏腺的形态学指标,克隆了哈氏腺SS c DNA序列,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哈氏腺中SS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1)黑线仓鼠体重无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哈氏腺的长度和重量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调整体重影响后,哈氏腺的重量和长度没有年龄之间的差异,但哈氏腺重量存在性别间差异(P〈0.05);(2)克隆到黑线仓鼠哈氏腺SS c DNA序列489 bp,并对序列结构进行分析,黑线仓鼠哈氏腺SS c DNA具有典型分泌蛋白c DNA的特征,并在进化上高度保守;(3)检测到SS mRNA在黑线仓鼠哈氏腺中均有表达,表达量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P〈0.05);(4)随着个体性成熟和衰老,黑线仓鼠哈氏腺中SS mRNA的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其表达量分别与哈氏腺长度和重量的发育变化负相关(r=-0.557,P=0.022;r=-0.806,P〈0.001)。结果表明,黑线仓鼠哈氏腺重量和SS表达量均表现出两性异形,可能是对不同繁殖策略的适应;SS基因作为负调控因子参与野生黑线仓鼠哈氏腺的生长发育过程。

实体、镜像及影像对ICR小鼠取食行为的影响438-444

摘要:镜像、影像等虚拟条件可能影响动物的觅食行为和活动时间分配。利用控制性围栏实验观察了同种个体实体、镜像及影像对ICR小鼠(Mus musculus)的觅食行为和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发现实验鼠与实体接触时间显著高于与镜像、影像的接触时间;实体存在时,实验鼠显著增加了在低竞争风险区域贮藏食物量和巢外活动时间;影像存在时,实验鼠显著减少了巢外活动时间。结果提示ICR小鼠在实体、镜像、影像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觅食策略和活动时间分配,其觅食行为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该结果可能为进一步研究ICR小鼠的行为及饲养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大熊猫轮状病毒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445-451

摘要:为了能对大熊猫轮状病毒的早期感染和隐性感染做出有效诊断,并为病毒定量分析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根据Gen Bank中登录的大熊猫轮状病毒(GPRV)VP4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大熊猫轮状病毒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并对引物浓度、退火温度和循环数进行优化,同时建立标准曲线,并将建立的荧光定量方法与常规RT-PCR方法比较。结果显示,本试验建立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灵敏度可达1.0×10^0拷贝/μL,比常规RT-PCR灵敏度高出至少100倍。特异性和重复性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较高的重复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对大熊猫轮状病毒进行稳定、可靠的检测,可以满足大熊猫轮状病毒特性研究和感染诊断的需要。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冬季狼的家域452-458

摘要:狼(Canis lupus)是食肉目(Carnivora)、犬科(Canidae)、犬属(Canis)食肉类哺乳动物(盛和林等,1999),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和研究最多的大型食肉动物(Ripple et al.,2014)。目前,我国狼的分布已由过去的全国性分布缩小至东北、西北和内蒙等地区(Zhang,1999)。在斯洛伐克,研究人员通过无线电项圈获取分布在两个国家公园内两群狼的家域利用情况(Findo and Chovancova,2004),

中国灵长类学会2016年年会在云南怒江州召开458-458

摘要:中国灵长类学会2016年年会于10月13-16日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召开,会议的主题是“保护怒江灵长类,关爱共同的家园”。来自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自然保护区等50余家单位100余名灵长类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大家欢聚一堂,交流一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本次会议由中国灵长类学会主办,怒江州林业局承办。

扁颅鼩鼱(Sorex roboratus)在中国分布的证实459-463

摘要:扁颅鼩鼱(Sorex roboratus)隶属于食虫目(INSECTIVORA)鼩鼱科(Soricidae)鼩鼱属(Sorex),又称阿尔泰鼩鼱或西伯利亚鼩鼱,从前称S.vir,但是S.roboratus有优先权(Hoffmann,1985)。Wilson和Reeder(2005)认为其分布区域从俄罗斯东部的鄂毕河到乌苏里江,南部到阿尔泰山脉、蒙古北部和krai滨海边疆区。Hoffmann(1987)把扁颅鼩鼱作为可能分布于中国的两个鼩鼱类物种之一列于文中,

乙醇浓度对圈养长舌果蝠摄食糖水量的影响464-468

摘要:在自然生境中,果蝠主要以果实或者花蜜为食,成熟果实或花蜜由于微生物发酵而含一定量的乙醇。乙醇在生态系统中是一种常见物质,它是生物厌氧代谢的终端产物之一(Van Waarde,1991)。一旦果实成熟,它们中的糖分就会被微生物或者自身发酵代谢成乙醇(Battcock and Azam-Ali,1998;Dudley,2000,2004)。果实中的乙醇浓度主要是由这些以糖分为能源的发酵微生物的扩增状态来决定,

兽类学报杂志学科进展
中国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珍稀动物濒危机制及保护技术469-475

摘要:物种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问题。野生动物资源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及其生态服务方面具有重要功能,更是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标志(Hoffmann et al.,2010;Scheffers et al.,2012;魏辅文等,2014)。然而,由于全球人口爆炸性增长、环境变化和过度利用,

中国动物行为学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476-484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Science Citation Index》数据库中,以“动物行为”、“animal behaviour”、“ethology”作为检索词,检索了中国学者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中英文文献,并对中国动物行为学领域发文的年代、期刊、研究单位、作者、被引频次、国际合作、基金项目、研究对象和领域等内容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动物行为学研究起步较晚,近三十多年来相关动物行为学文献在波动中增长,并在近几年有从中文向英文转移的趋势;平均每篇文献被引2.81次;作者和研究单位虽然分散,但已经形成了专门从事动物行为研究的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群;国内外均存在动物行为学文献的主要期刊分布区,但国内迫切需要一种动物行为学的专业期刊;动物行为研究的基金来源广泛,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占重要地位;有国外作者参与的英文文献比例远大于中文文献,主要合作国家是美国;中国动物行为研究对象主要为哺乳动物,鸟类是中文文献第二位研究对象而昆虫是英文文献的第二位研究对象;繁殖行为是中国动物行为主要研究领域,中文文献在行为观察记录和行为谱、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方面的比例远远大于英文文献。总体上看,中国动物行为学文献发展符合科学文献逻辑增长曲线;整体研究水平偏低,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中国动物行为学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兽类学报》投稿须知I0001-I0002

摘要:本刊为兽类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主办。刊登兽类学各研究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主要包括生态学、行为学、保护生物学、繁殖与发育、营养和生理学以及哺乳动物的进化等,也发表关于珍惜濒危兽类的饲养、疾病诊断与治疗和害兽的防治、经济兽类的开发利用等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