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类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兽类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

  • 63-1014/Q 国内刊号
  • 1000-1050 国际刊号
  • 0.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兽类学报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协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兽类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综述、研究简报、资料、问题讨论、实验方法、书刊评介和学术动态

兽类学报 2010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云南南滚河部级自然保护区亚洲象种群旱季生境选择及保护策略1-10

摘要:以云南南滚河部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亚洲象种群为研究对象,利用村寨调查、样线调查和3S(GIS、GPS、RS)技术对该地区野生亚洲象的栖息地状况和亚洲象在旱季对栖息地选择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亚洲象偏好海拔1000m以下的低海拔,坡度小于20°,坡位为平坦的沟谷和山坡的下部,坡向为东南、南、北方向的区域。偏好的植被类型是竹阔混交林和灌丛。本研究还分析了该地区自1988~2007年20年间亚洲象栖息地的变化情况,针对目前南滚河种群及其栖息地现状提出了保护策略。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鹅喉羚生境适宜性评价11-20

摘要:在卡拉麦里山保护区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样区约1447km2作为评价区,基于2005年以来对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鹅喉羚野外调查和样方采集,利用模糊赋值法建立生境评价模型,结合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以植被类型、坡度、坡向和人类干扰活动为评价因子进行生境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春、夏、秋、冬四季实际生境面积分别为1146.9km2、1137.1km2、991.6km2和499.8km2,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79.3%、78.6%、68.5%和34.5% 其中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304.1km2、599.4km2、303.6km2和56.2km2,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21.0%、41.4%、21.0%和3.9%。人类活动影响下,一些潜在生境转变为不适宜生境,春、夏、秋、冬四季生境分别丧失4.0%、3.1%、4.3%和48.5%。在各种人类活动中,居民点、国道、采矿点对鹅喉羚生境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使其质量有所降低,但未造成严重影响 而冬季牧民的放牧行为,导致鹅喉羚的适宜生境被家畜占据,鹅喉羚生境质量大面积下降。本文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保护措施。

圈养白头叶猴春季昼夜活动节律21-27

摘要:2008年3~5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上海动物园5只白头叶猴的行为进行24h昼夜连续观察。结果表明:春季圈养白头叶猴一天的活动起于06∶00左右,结束于18∶00或18∶30。白天白头叶猴的主要行为为休息、取食和移动,平均频次依次是13.79次、4.75次和2.18次。夜间的主要行为为休息、移动和抓挠,平均频次依次是22.13次、0.43次和0.26次。不同个体昼夜活动节律差异很大。其中,移动、理毛、玩耍和其它行为的差异显著。夜间无理毛和玩耍行为,移动行为在夜间21∶00,00∶30,03∶00和04∶30出现高峰。在22∶30,01∶00,02∶00,03∶30,04∶30和05∶30则出现抓挠高峰。这预示白头叶猴夜间休息时处于一个"轻睡眠"状态。同时,雌雄白头叶猴昼夜移动行为差异显著。

完达山东部林区野猪种群数量和栖息地特征的初步分析28-34

摘要:2008年11月18日至2009年3月20日,为了调查黑龙江省完达山东部林区野猪种群数量和栖息地特征,我们采用随机布设样线的方法在东方红林业局境内13个林场共布设大样方40个,样线200条。调查结果表明,东方红林业局境内野猪分布平均密度为0.175头/km2,种群数量为546~680头 野猪主要分布在河口、奇源、青山、五林洞、独木河、海音山和东林7个林场,位于海拔300~800m的范围内。1989年调查的野猪平均密度为0.372头/km2,种群数量为1302头 2002年调查的野猪平均密度为0.342头/km2,种群数量为1198头。近年来野猪种群密度降低,种群数量呈加速下降趋势。对野猪栖息地特征分析表明,野猪喜欢选择中坡位、阳坡、坡度小于5°、地表植被盖度大于30%、隐蔽度和郁闭度在25%~50%之间的生境。阔叶林、灌丛是野猪的主要栖息地。非法捕猎、森林采伐、坚果采摘和东北虎的捕食是造成野猪种群数量减少、栖息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高原鼠兔挖掘活动对土壤中氮素含量的影响35-44

摘要:本文通过测定不同类型高原鼠兔鼠丘和鼠丘下0~10cm土壤中总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变化,分析了高原鼠兔挖掘活动对土壤中无机氮含量的影响,并通过测定高原鼠兔鼠丘密度,计算了每只高原鼠兔对氮素循环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鼠丘土壤中总氮含量无明显变化,铵态氮、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处理间变化趋势为当年鼠丘〉两年鼠丘〉多年鼠丘〉对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硝态氮含量在5月时差异显著,当年鼠丘和两年鼠丘显著大于多年鼠丘和对照,无机氮含量在5月和9月表现为当年鼠丘显著高于对照。在不同月份,铵态氮含量月间变化趋势为5~8月逐渐降低,至9月略有增加,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呈现"高-低-高-低-高"的"W"变化趋势。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铵态氮、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月间变化显著。不同类型鼠丘下0~10cm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处理间和月份间变化趋势与鼠丘土壤中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在当年鼠丘中均显著高于对照,且不同月份间铵态氮、硝态氮和无机氮的含量差异显著(P〈0.05)。每只高原鼠兔挖掘活动所形成的鼠丘土壤中的铵态氮、硝态氮和无机氮分别增加了162.6mg/kg、355.1mg/kg和497.7mg/kg。

东北地区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58-64

摘要:狍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动物,并且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北虎的主要猎物之一。因此,深入了解狍各地理单元内种群的遗传变异,可以为我们制定保护管理策略提供依据,进而使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本文对88个不同狍个体(来自8个不同地点)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的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和群体分析,获得了463bp的片断,并检测到59个变异位点,占分析长度的7.84%,且这59个变异位点皆为碱基置换,未出现碱基插入或缺失的现象,定义了30种单倍型,核苷酸多样性平均值为0.02641,种群总体遗传多样性较高。从Tajima’sD和FuandLi’sD值的估算结果来看,这8个狍种群相对于中性进化的歧异度并没有明显的偏离(P〉0.1),没有明显的证据显示这8个狍种群间存在很强的平衡选择。30个单倍型整体上将东北狍种群分为3个亚群,分子变异分析表明3个亚群间基因流Nm均大于1,说明这3个狍亚群间存在着基因流。

《灵长类的社会进化》出版64-64

摘要:我们常常要问人类社会的“家庭”是什么时候出现?人类社会又是如何进化到现在的模样?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师张鹏和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渡边邦夫教授联合编写,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灵长类的社会进化》给出了圆满的回答。灵长类是“众生之灵、众生之长”,包括360余种种类,其中人类代表了最进化的种类,

北极狐GHR基因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65-73

摘要:本文根据狗(AF133835)的GHR基因cDNA编码全序列设计了三对引物,利用RT-PCR方法克隆出北极狐GHR基因编码区全长cDNA序列(GenBank accession No.EU304325)。结果表明,北极狐GHR的ORF为1917bp,编码638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由18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620个氨基酸的成熟肽组成。通过同源性比较发现北极狐与狗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8%。另外,利用邻接法(NJ法)构建的分子系统进化树聚类结果表明,北极狐与狗先聚为一类,该聚类结果与传统的物种进化关系基本一致。另外,通过氨基酸对位序列比较发现,北极狐GHR在氨基酸序列上存在明显的特异性,如45和451位分别为A和E,而其它物种均分别为T(大鼠为K)和A(牛羊为V,鼠为T)。

高原鼠兔脑红蛋白基因的克隆与组织表达74-78

摘要:克隆高原鼠兔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基因编码区并检测其在成年高原鼠兔脑组织和其他组织中的表达,同时探讨高原鼠兔低氧适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从高原鼠兔脑组织中提取总RNA,通过RT-PCR获得高原鼠兔NGB cDNA,将其与pGEM-TEasy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蓝白斑筛选阳性克隆并进行鉴定和测序 制备地高辛标记的RNA探针并采用原位杂交法(In suit hybridization,ISH)分析脑红蛋白基因在高原鼠兔脑组织中的分布 采用RT-PCR和蛋白印记(Westernblot)检测高原鼠兔不同组织中脑红蛋白的表达含量。将含有目的片段的阳性克隆经测序和Blast分析,显示其部分编码序列与GenBank中绵羊、大鼠等同源性很高(大于84%),表明本实验所克隆的序列为脑红蛋白基因 原位杂交结果显示NGB在青藏高原土著动物高原鼠兔脑部分布较为广泛 高原鼠兔不同组织中都有NGB mRNA表达,NGB基因并不是中枢神经系统所特有的,睾丸和肾上腺也有较高的表达。NGB基因在高原鼠兔脑组织和其他组织中分布较为广泛,推测NGB mRNA可能在高原鼠兔机体较为广泛的区域中发挥着作用,同时为高原低氧适应相关基因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狐、貉和水貂犬瘟热病毒受体SLAM的基因克隆及其真核表达79-86

摘要:信号淋巴激活分子(SLAM)为犬瘟热病毒(CDV)感染其宿主动物识别的细胞受体。本试验应用RT-PCR从狐狸、貉和水貂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克隆到其相应SLAM基因。基因测序比较发现,狐狸、貉与同科的犬SLAM基因编码区长度均为1029bp,核苷酸同源性高于98.6% 而水貂SLAM基因编码区长度为1020bp,与以上三种动物遗传关系较远(核苷酸同源性〈83.7%),但与海豹SLAM基因遗传关系较近(核苷酸同源性为91.4%)。基于不同动物SLAM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犬、狐狸、貉、水貂和海豹在进化树上构成了以CDV为感染宿主的遗传分支。氨基酸序列比较显示,该5种动物SLAM分子上均存在一个长度为26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且在空间结构上影响宿主——病毒特异性的8个关键氨基酸均完全保守。通过构建表达该狐狸、貉、水貂SLAM基因的三种真核表达质粒,分别转染CRFK细胞后,应用CDV强毒感染试验证实,CDV均能在三种转染细胞上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PE),而未转染CRFK细胞对照无CPE产生,由此证实作为CDV细胞受体的狐、貉和水貂的SLAM,体外表达后能明显增强犬瘟热强毒株对非敏感细胞的感染能力。

兽类学报杂志综述
饲养条件下非人灵长类的营养需求87-98

摘要:非人灵长类的营养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国际和国内社会的关注。我国是世界上实验灵长类动物的最大产出国。进一步了解和发展非人灵长类营养学将有利于提高我国非人灵长类的饲养水平和饲料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整体产业的发展。为此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上非人灵长类营养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国家饲料配比的相关规定,阐述了各营养成分的作用、缺乏症状和改善案例。旨在丰富相关方面的科学信息,增加对非人灵长类营养需求的理解。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大熊猫苦味受体T2R2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99-104

摘要: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濒危动物,享有“国宝”的美誉,也是世界上极其宝贵的自然历史遗产。大熊猫的最特别之处是,它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食肉目(Carnivora),却主食植物性食物,且90%以上为竹类植物,即食性高度特化(胡锦矗等,1985;黄小富和张泽钧,2008)。此食性的转变绝非短期内可形成,至少上百万年。可以推测,大熊猫在这数百万年的食竹历程巾,经过长期的进化,

梅花鹿DRB第二外显子等位基因鉴定的一种新方法105-109

摘要:研究梅花鹿(Cervus nippon)DRBexol32等位基因的多态性对评估种群的适应性进化潜力、规划野生种群的保护单元和设计圈养繁殖计划都有重要的价值。目前,多篇文献报道了鹿科动物DRB基因的多态性 (Swarbrick et al., 1995; Mikko and Andersson, 1995; Van Den Bussche et al., 1999; Mikko et al. , 1999; Ditchkoff et al. , 2001 ;吴华,2004)。研究方法上,驼鹿(Alcesalces)DRB基因研究中采用了巢式PCR、

消息109-109

摘要:《兽类学报》自1981年创刊至今,已走过30年的历程。在这30年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广大兽类学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老一辈兽类学工作者为《兽类学报》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屑编委会特别提议感谢以下曾经作为编委为《兽类学报》付出心血和劳动的科学家(以姓氏笔画为序):马逸清先生、王廷正先生、先生、卢浩泉先生、胡锦矗先生、盛和林先生和樊乃昌先生。

黑龙江小兴安岭地区黄鼬夏冬季毛皮性状比较110-114

摘要:哺乳动物被毛特征的季节变化是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陆生不冬眠的哺乳动物通过毛被的季节性脱换,改变被毛的颜色、密度、厚度等特征调节皮肤的热传导性能实现对周围环境的适应( Glenn and Catherine, 1989 ; Carolina et al. , 2006 ; Justin and George, 2007 ) 。具有不同被毛类型的动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机制具有差异,被毛类型较单一的动物(如:鹿科动物),

中国大陆菊头蝠科一新纪录——单角菊头蝠(Rhinolophus monoceros Andersen,1905)115-118

摘要:2008年7月至2009年2月在贵州省松桃县进行翼手目动物生物多样性研究中,于平头乡±岑字村仙人洞(北纬28°01′20.5″,东经109°05′22.8″,海拔582m),获得一号菊头蝠标本,经鉴定为单角菊头蜗(Rhinolophus monoceros Andersen,1905)。为贵州菊头蝠科种的新记录,也是在中国大陆的首次记载,证实了Simmons的单角菊头蝠在中国南部也有分布的推测(Simmons,2005)。标本保存于贵州师范大学动物标本搴。现记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