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类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兽类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

  • 63-1014/Q 国内刊号
  • 1000-1050 国际刊号
  • 0.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兽类学报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协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兽类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综述、研究简报、资料、问题讨论、实验方法、书刊评介和学术动态

兽类学报 2009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吉林珲春自然保护区东北虎捕食家畜研究231-238

摘要:东北虎在中国已经极度濒危,随着位于中俄朝二三国边境地区的吉林珲春自然保护区在2001年底的建成,对虎的保护初见成效。然而保护区内虎频繁捕食家畜,引发了当地居民的不满。为了减缓人虎冲突,寻找东北虎捕食家畜的有关规律,作者开展了东北虎捕食家畜的相关研究。从2001年12月至2007年底,共计有126起,204头家养动物被虎袭击,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家畜被袭击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9月,没有发现明显的对家畜种的偏好。利用GIS和回归分析表明:1)虎通常不袭击离开村庄小于1km的家畜;2)人为干扰对家畜的被食用率和虎移动家畜尸体的行为都有显著影响;3)共计有约16079kg的家养动物肉被虎食用,造成损失76084美元;4)对虎袭击地点生态变量的分析表明,东向和南向有更多的家畜被袭击;5)此外,虎多在较低的海拔和坡度、较高的郁闭度,靠近村庄和河流,远离道路等区域捕食家畜。清除套子和防止下套以增加有蹄类的密度对于减少虎捕食家畜非常重要。此外,减少虎袭击地点的人为干扰和改善对家畜的看护也非常关键。

四川省竹巴笼自然保护区矮岩羊的集群特征239-245

摘要:2007年7~12月和2008年4~6月,采用样线法和定点观察法,在四川省竹巴笼自然保护区对矮岩羊集群行为进行了观察。2007年观察到34群共217只矮岩羊,集群平均为6.4±4.9只;2008年观察到16群共135只,集群平均为8.4±7.7只。集群分为雄性群(2007年:8.8%;3008年:6.3%)、雌性群(2007年:2.9%;2008年:0)、混合群(2007年:70.6%;2008年:81.2%)、母仔群(2007年:8.8%;2008年:12.5%)和孤羊(2007年:8.8%;2008年:0)5种类型。在不同季节,5种集群类型比例都有所变化,差异显著(P〈0.01)。集群大小问和集群类型问也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2~10只的集群在2007年占73.5%,在2008年占75.0%,呈集小群特征。年龄组结构中,成体、亚成体和幼体个体数比为100:26,4:28.6(2007年)和100:24.7:20.4(2008年)。雌雄性比2007年为100:55.7,2008年为100:56.6,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受集群收益、生物学特征、繁殖周期、资源竞争、生境地形地貌、捕食风险和人类活动等主要因素的影响,矮岩羊在集群类型、集群大小、年龄结构和性比上显示了其生存策略。

黄山短尾猴不同顺位等级雄性个体友好行为的比较研究246-251

摘要:社会顺位等级制度在灵长类动物中普遍存在,它对动物个体的繁殖和社会行为有广泛的影响。本研究对黄山短尾猴鱼鳞坑YA2群6个不同顺位成年雄性个体,根据顺位高低,将它们分成3组:高顺位组(2只个体)、中等顺位组(2只个体)、低顺位组(2只个体),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它们的社会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组之间(1)接收和发出架桥行为频次差异显著,高顺位组接收架桥次数最多;(2)接收和发出爬跨行为频次差异显著;低顺位组接收爬跨次数最多;(3)发出呈臀行为频次差异显著,但接收呈臀行为频次差异不显著;高顺位组是接收呈臀次数最多,低顺位组发出呈臀次数最多;(4)摇树行为频次差异显著,高顺位组发出摇树行为最多。因此雄性黄山短尾猴友好行为可以体现出社群顺位等级关系,这种社群顺位等级关系和这些友好行为在维持社群稳定上有重要作用。

太行山猕猴的冬季生境选择252-258

摘要:2007年11月至2008年2月,在太行山猕猴部级自然保护区愚公保护站,根据观察到的猕猴活动痕迹和位置,设置了180个10m×10m的样方。在这些样方中,对10个生态因子(地形、海拔高度、坡位、坡向、坡度、离水源距离、人为干扰、郁闭度、隐蔽度、平均胸径)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了解太行山猕猴的冬季生境选择特征。结果表明:太行山猕猴在冬季喜好选择的生境特征为:倾向于同绕大树(乔木平均胸径〉15cm)活动;较之其它季节,冬季的猕猴更愿意接近人类居所(〈2000m),并选择离水源近(〈1000m)的地方活动,说明直接饮水可能是猕猴在干旱冬季获得足量水分的重要途径;冬季猕猴喜欢在坡度为15°~40°、郁闭度〈60%的阳坡活动,活动区域的海拔高度为1000~1300m。猕猴对生境中地形特征和坡位无明显偏好,对活动地点的隐蔽条件也无特殊要求。文中还对所选择的生态因子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其累积贡献率达到70.713%,可以较好地反映猕猴的冬季生境特征。

云南不同地区中缅树鼩头骨形态特征的比较259-268

摘要:中缅树鼩为东洋界热带亚热带特有类群。本研究采用几何形态测量法对分布于滇中高原(禄劝县)和横断山地区(剑川县、丽江市和云龙县)的中缅树鼩头骨侧面、腹面、背面及下颌侧面的形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函数分析显示头骨侧面和下颌侧面更适宜于区分滇中高原和横断山地区的中缅树鼢;经过薄片样条法分析显示形变多集中在鼻骨和臼齿,这可能与中缅树鼩生存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相适应;经多维尺度分析显示滇中高原和横断山地区的中缅树鼩头骨有明显差异,这可能与中缅树鼩生活环境的经度和纬度有关。因此,滇中高原和横断山地区的中缅树鼩从头骨形态上可以区分开来,并且差异仅仅发生在种群水平,这可能反映了其对特定生态环境的形态适应。

千岛湖秋季社鼠种群年龄结构及繁殖状况初探269-276

摘要:2007年9~11月,对千岛湖不同类型岛屿捕获的123只社鼠的年龄结构及繁殖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9—10月为千岛湖区社鼠种群的繁殖高峰期,较同纬度其他地区早。雌鼠从亚成年组出现怀孕个体,雄鼠较雌鼠性成熟早,幼年组已出现睾丸下降个体。大、中、小型岛屿年龄结构不同,分别为稳定型、衰退型及增长型。岛屿大小能够对社鼠种群繁殖指标产生影响,大型岛屿雌鼠繁殖指数(1.96)与平均胎仔数(4.9±0.35只)及雄性个体睾丸下降率(50.0%)均较高,社鼠种群稳定;中型岛屿雌鼠的繁殖指数(3.45)与平均胎仔数(5.17±0.42只)为3种类型岛屿中最高,并且雄鼠的睾丸下降率(64.7%)也相对较高,有利于社鼠种群数量增加;小型岛屿雄鼠的睾丸下降率虽然最高(68.4%),但雌鼠繁殖指数(0.75)与平均胎仔数(4.00±1.53只)均较低,且参与繁殖的主体成年组性比(10:5)失调,种群易出现波动。另外,社鼠的繁殖情况与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也有较大的关联。

随机饥饿和重喂食对小鼠能量代谢和行为的影响277-285

摘要:为阐明能量代谢和行为的可塑性对动物适应食物资源变化的意义,将成年雄性KM小鼠随机饥饿驯化4周,再重喂食驯化4周。采用食物平衡法测定摄食量、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测定基础代谢率(BMR)和非颤抖性产热(NST)、观察法测定行为。随机饥饿使摄食量、消化道重量显著增加,BMR和NST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饥饿组休息行为显著增加,活动显著降低。重喂食后,上述指标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表现出显著的可塑性。研究结果表明,动物适应难以预测的食物资源短缺的主要策略包括:增加自由取食期间的摄食量;降低BMR、NST和活动行为,从而保存身体贮存的能量。能量代谢和活动行为在较短的时间尺度内表现出显著的可塑性对小鼠适应不可预测的食物资源短缺的应激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黑线仓鼠殴斗行为模式及其与生理状态的关系286-293

摘要:本文以分布于鲁西南山区的黑线仓鼠雄体为对象,通过测定重复遭遇战(repeated encounters)对黑线仓鼠体重、生理指标等参数的作用,以期阐明社群冲突(social conflict)对黑线仓鼠生理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4周的重复遭遇战过程中,参与冲突个体的体重增长率略有降低,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粪便肾上腺皮质激素(GCs)含量呈现波动性变化,在整个遭遇战过程中,优势个体与从属个体的GCs含量交替显著升高,与冲突时间及个体社群地位均有关;优势个体保持较高的睾酮水平,利于其增强攻击行为和获得优势地位;从属组雄体的肾上腺显著增大,但生殖腺间差异不显著;HPA轴对HPG轴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肾上腺分泌的皮质醇可显著抑制个体的睾酮分泌,二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些数据表明,黑线仓鼠雄体可通过斗殴行为建立明确的优势一从属关系,睾酮可促进个体优势地位的形成并受到肾上腺皮质醇抑制;HPA轴对HPG轴的抑制未能在器官指数方面得到证实。从属个体受到胁迫,对优势雄性黑线仓鼠野外生存和繁殖有重要意义。

长爪沙鼠脏器重量和肠道长度的季节性变化294-301

摘要:小哺乳动物内脏器官的重量和消化道的长度具有可塑性,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为进一步了解长爪沙鼠对季节性环境的适应,比较了活捕于内蒙古太仆寺旗的长爪沙鼠的体重、内脏器官的重量及肠道各段长度的性别和季节变化。结果显示:除体重和体长雄鼠高于雌鼠,肝脏的湿重低于雌鼠外,其他指标均未检测到性别差异。雌雄鼠的体重和心脏的湿重都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雄鼠肝脏的湿重夏季最高,春季和冬季最低,雌鼠无季节性变化。睾丸的湿重在春季最高。盲肠和小肠的湿重秋季高于春季,胃和大肠的湿重无季节性差异。小肠的长度冬季最长,夏季最短;盲肠春季最短,大肠春季最长,夏季最短。体重、心脏、消化器官和其他内脏器官的重量,以及消化器官长度的可塑性变化等对于长爪沙鼠适应环境具有审要的意义。

横断山区中华姬鼠的体温调节和蒸发失水302-309

摘要:为探讨中华姬鼠的生理生态适应特征,对该鼠的代谢率、热传导、体温和蒸发失水等生理生态指标随环境温度从-5℃~35℃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华姬鼠的热中性区(TNZ)为20℃~30℃,平均体温为37.2±0.3℃,体温在20℃~30℃范围内维持恒定;基础代谢率为3.17±0.08mlO2/g·h,最大非颤抖性产热为5.99±0.58mlO2/g·h,非颤抖性产热范围(最大非颤抖性产热与基础代谢率的比率)为1.90,平均最小热传导(C。)为0.16±0.02mlO2/g·h℃,热中性区内,中华姬鼠的F值(RMR/Kleiber期望RMR)/(C/Bradley期望C)为1.58±0.10,中华姬鼠的蒸发失水随着温度增高而增加,蒸发失水在35℃达到峰值,为0.10±0.02mgH2O/g·h。这些结果表明中华姬鼠对林地的适应特征是:基础代谢率较高,体温相对较低,最小热传导率与期望值相当,热中性区较宽,下临界温度较低;较高的最大非颤抖性产热和非颤抖性产热范围;蒸发失水在体温调节中占一定地位;这些特征与该物种的生活习性和栖息生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也可能是该物种对横断山区的适应对策。

基于粪便DNA的青海雪豹种群遗传结构初步研究310-315

摘要:雪豹是国际关注的全球濒危物种,由于独特的生活习性,其确切分布区、种群数量和遗传结构信息非常有限,基于粪便DNA分析技术的发展为该物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在青海省都兰县宗加乡、诺木红乡和治多县索加乡收集到106份疑似雪豹粪便样品,成功地扩增了78份粪便样品的mtDNA Cyt b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经过GenBank数据库的Blastn比对,确定了21份为雪豹粪便,其中宗加乡11份、诺木红乡5份、索加乡5份。经过Clustal W和DNASP软件比对分析,在21份雪豹粪便DNA中,共检测出7个多态性位点,分为4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h)为0.384,核苷酸多态性(π)为0.35%。三个样地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0.005,核苷酸差异为0.200—1.273。结果表明了3个取样区均有雪豹存在,且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态性,样地间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

重组高原鼠兔瘦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蛋白表达及纯化316-320

摘要:瘦素(leptin)由ob基因编码,对调节能量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建立了高原鼠兔瘦素的原核表达系统,并对其进行了原核表达。研究中作者从高原鼠兔瘦素基因的cDNA文库中,扩增编码高原鼠兔瘦素的核酸序列,并利用DNA基因重组技术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330a(+)中,构建了高原鼠兔瘦素原核表达载体pET30a(+)/ppleptin。对目的片段进行测序确认后,将其转化到大肠杆菌B121中,并利用IPTG诱导外源性目的蛋白表达。表达的包涵体蛋白经溶解及变性后上柱纯化。重组质粒经测序检测后,表明原核载体构建正确。同时,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显示,重组菌在16KD处有明显新增条带,纯化后的目的蛋白条带纯度较高。该结果为高原鼠兔瘦素的后续基础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吉林省新纪录东方蝙蝠Vespertilio sinensis(Peters,1880)的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与分析321-325

摘要:通过对吉林省长春市采集到的11只蝙蝠标本的外形、头骨、牙齿和阴茎骨进行测量与对照,鉴定为东方蝙蝠(Vespertilio sinensis),是吉林省翼手目新纪录。用实时录音的超声波仪录制其正常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结果表明,东方蝙蝠发出短的、宽带的、多谐波的陡坡调频型回声定位声波,能量主要集中在第1谐波。起始频率为83.66±2.08kHz,峰频为34.54±0.88kHz,终止频率为24.78±0.41kHz,带宽为58.84±2.10kHz,声脉冲持续时间和声脉冲问隔分别为2.63±0.27ms和61.67±7.5ms。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黔金丝猴食性及社会结构的初步研究326-331

摘要: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仅分布于贵州梵净山狭小范围内(杨业勤,2002),被IUCN列为“濒危种”(IUCN,2007)。它自1903年由Thomas命名后,直到1965年才出现一些生态方面的报道(彭鸿绶等,1965),20世纪80年代,Tan(1985)、马世来等(1988)零星报道了一些黔金丝猴生态学方面的工作。周正贤(1990)、全国强和谢家骅(2002)研究表明黔金丝猴是典型树栖动物,主要以树叶、花、果、嫩枝皮等为食,

秦岭野生大熊猫牙齿的形态机能332-337

摘要: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国宝。牙齿作为大熊猫消化器官之一,相对于其他动物而言,大熊猫牙齿有其自身的构造特点。以往学者和专家对大熊猫牙齿形态的研究侧重于为大熊猫的种群分类寻找根据(Dvadi,1869;Milne—Edwards,1870;王将克,1974),更多关注牙齿在大熊猫进化、演变过程中的意义(王令红等,1982;黄万波,1993)。

蓝狐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化研究338-342

摘要:蓝狐又名北极狐(Alopex lagopus),属于食肉目(Carnivora),犬科(Canidae),北极狐属(Alopex)。狐皮以毛绒细软丰厚、色泽艳丽、轻便及御寒能力强等优点而成为制作裘皮服装的高档原料,在世界裘皮市场享有“软黄金”之称,十分走俏,已成为广大养殖户首选的经济动物之一(华盛和华树芳,2005)。本实验采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蓝狐消化道内6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和形态进行研究,以期揭示蓝狐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规律及特点,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历史变迁》简介342-342

摘要:《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历史变迁》是一部我国首次出版的历史动物地理学巨著(全书共14章,约150万字)。作者选取了我国具有代表性或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兽类——猕猴属、仰鼻猴属、长臂猿科、大熊猫、虎、亚洲象、普氏野马、亚洲野驴、犀牛、野骆驼、麝科、獐等10余种(类),就其古今在我国的分布,古人对这些物种的认知,不同历史时期变迁的趋势等内容均作了较系统的比较阐述。

《兽类学报》投稿须知343-343

摘要:本刊为兽类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主办。刊登兽类学各研究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主要包括生态学、行为学、保护生物学、繁殖与发育、营养和生理学以及哺乳动物的进化等,也发表关于珍惜濒危兽类的饲养、疾病诊断与治疗和害兽的防治、经济兽类的开发利用等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