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类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兽类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

  • 63-1014/Q 国内刊号
  • 1000-1050 国际刊号
  • 0.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兽类学报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协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兽类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综述、研究简报、资料、问题讨论、实验方法、书刊评介和学术动态

兽类学报 200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同域分布黑叶猴和熊猴的活动时间分配比较1-6

摘要: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在广西弄岗部级自然保护区选择一群黑叶猴和两群熊猴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相关的行为数据。通过比较两种灵长类活动时间分配的数据来探讨食物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对两种灵长类动物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休息在黑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熊猴;熊猴用于移动的时间比例明显高于黑叶猴。两种灵长类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应对喜食食物的季节性短缺。当旱季嫩叶和果实的可获得性降低时,黑叶猴明显增加用于移动和觅食的时间比例,相应减少用于休息的时间。与此相反,熊猴明显减少用于移动的时间比例,相应地增加用于社会性理毛的时间比例。分析表明,食物的可获得性以及食物组成的差异可能是影响同域黑叶猴和熊猴活动时间分配差异的重要因素。

神农架川金丝猴投食群的攻击行为及等级序列7-11

摘要:为探讨人工补食条件下川金丝猴的攻击行为在维持社会等级中的作用,2007年1~6月,采用行为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投食群的攻击行为及等级序列进行研究。我们共记录到8种攻击行为,按频次多少依次为:咕叫、抓打、追赶、瞪眼、瞪咕、驱赶、抢食、打架。攻击行为的发起者在性别间和年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雄性多于雌性,年龄间按次数多少依次为:成年猴、亚成年猴、青年猴、少年猴;承受者在性别间和年龄间差异均不显著。社会单元内与单元间攻击行为差异显著,前者多于后者。一雄多雌单元间的等级高低依次为:长毛单元、白头单元、红头单元。基于单元内攻击行为较多,建议适当扩大投食场,给每只个体分别投食,以减少因争食发生的攻击行为。

高原鼠兔冬季的食物选择12-19

摘要:本文采用胃内容物镜检分析法,对高原鼠兔在矮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杂类草草甸三种类型栖息地中的主要食物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探讨三类栖息地不同食物资源状况对高原鼠兔食物组成的影响,以及高原鼠兔在食物匮乏的冬季的觅食对策。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在冬季主要选食弱小火绒草和铺散亚菊,甘肃棘豆、垂穗披碱草和长茎藁本也是冬季食物主要组成部分。在冬季食物资源较为匮乏的情况下,高原鼠兔选食的主要植物种类相对较多,且不同植物比例变化明显,说明高原鼠兔对食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在矮嵩草草甸中,其食物组成依次为铺散亚菊(16.2%)〉弱小火绒草(11.5%)〉甘肃棘豆(11.3%)〉大籽蒿(9.7%)〉早熟禾(7.6%)〉长茎藁本(7.5%)〉垂穗披碱草(5.5%)等7种,占其食物的69.3%;在垂穗披碱草草甸,其主要食物组成依次为垂穗披碱草(15.8%)〉甘肃棘豆(14.7%)〉弱小火绒草(14.5%)〉铺散亚菊(14.2%)〉早熟禾(7.8%)〉长茎藁本(6.9%)〉锥果葶苈(6.2%)等7种,占其食物的80.1%;在杂类草草甸中,其主要食物组成依次为铺散亚菊(20.8%)〉长茎藁本(20.6%)〉大籽蒿(9.9%)〉弱小火绒草(9.8%)〉锥果葶苈(6.5%)〉圆齿狗娃花(5.5%)等6种,占选食食物的73.1%。不同栖息地之间食物组成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冬季食物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栖息地类型不同对高原鼠兔食物组成的影响较小,杂类草构成了它们的主要食物,这可能是由食物质量决定的,而不同栖息地中喜食植物可利用量是决定鼠兔食物组成的主要因子,进一步验证了食物可利用量和质量决定植食性小哺乳动物食物选择模式的假设。

海南坡鹿种群生活史特征及种群动态趋势预测20-25

摘要:本文应用生命表和Leslie矩阵等生活史常规研究方法,分析了生存于海南邦溪自然保护区的国家I级珍稀濒危哺乳动物海南坡鹿种群的年龄结构、特定年龄存活率、特定年龄繁殖率、初次产仔年龄、产仔季节、性比、寿命等重要生活史特征,并预测其种群动态趋势。邦溪海南坡鹿种群平均寿命4.6岁,雌性平均寿命略高于雄性,分别为4.7岁,4.4岁;雌性平均初次产仔年龄为24月龄;雌性平均性成熟年龄为16月龄;雌性最长繁殖寿命为8.5岁,雄性最长繁殖寿命约为4岁;成年雌性平均一年一胎,胎仔数为1;新生幼仔数量雄性大于雌性,性比为1.33:1;种群动态生命表的分析结果表明,各年龄段雄性存活率高于雌性。幼体(0~2岁)死亡数雌性高于雄性,壮年成体(3~8岁)死亡数雄性高于雌性,老体(9岁-)死亡数两性几乎相等。雌性幼体受到较强的自然选择作用,体弱个体被淘汰;壮年雄体为繁殖付出较高的代价,死亡个体数量较高。Leslie矩阵预测结果表明,如果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子不变,种群数量将逐年增长,周限增长率为λ≈1.011;种群内禀增长率r≈0.012;种群世代增长率R0≈1.06;世代长度T≈5.12年。产仔时间为秋季与冬季,春、夏季节不产仔,此为适应海南岛独特的热带环境选择压力的结果。

两种核域估算方法在野生藏狐家域研究中的比较26-31

摘要:核域是野生动物重点利用、含有更多居所、隐蔽场所及依赖性食物资源的区域。关于核域的确定和划分一直存在争议,且很难找到客观的并能准确展示动物生物学信息的数理统计方法。2006年4月,2006年9~10月和2007年1~4月,我们共记录青海省都兰县沟里乡3只藏狐的199个活动位点,通过固定核空间(Fixed ernel)和调和平均值(Harmonic ean)模型,结合独立区域法的计算原理,估算藏狐的核域,并对两种估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更理想的核域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估算方法中核域面积均受到家域总面积的影响,固定核空间法的核域面积受家域总面积影响较大,而且变量系数不稳定;(2)随着样本量的增加,固定核空间法估算的核域面积逐渐减小,而调和平均值法则增大,前者从数理统计上更好地描述了藏狐对家域资源的利用分布,后者更符合客观实际;(3)调和平均值法在划定家域边界时容易包括不属于家域范围的区域,而在估算核域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该缺陷;(4)调和平均值法能够真实地反应动物的活动中心,估算的核域中包含有更多的活动位点。因此,尽管在估算藏狐核域时固定核空间法有稳定的计算结果等优点,调和平均值法为更理想的核域估算模型。

凉水自然保护区松鼠巢址选择的特征32-39

摘要:2006年6月11日至9月27日和2007年8月14日至9月21日采用样线法,并结合定位观察的方法在凉水部级自然保护区对松鼠的巢址选择进行了定量研究,共获取107个巢样方和230个对照样方。对每个样方分别测定了12个巢树参数和7个环境参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松鼠仅在针叶树上营巢,59.8±4.7%的巢建于红松上,但对枝叶比红松更为浓密的云杉和臭冷杉有显著的选择性,而且显著倾向于在以云杉、臭冷杉为优势树种的生境中营巢。松鼠选择比较高大(树高21.5±0.4m)、活动通道比较多(3.6±0.1)的树营巢,巢树周围的树木密度(169±4株/hm^2和多样性(辛普森指数0.51±0.01)显著高于对照样方。巢址生境多位于南向的中、下坡位。巢址高12.4±0.4m,紧贴树干,多朝南。红松树上的巢多建于树冠的中下部,云杉和臭冷杉树上的巢多建于树冠的上部。松鼠巢对包括道路在内的林隙没有显著的回避。

高原鼠兔刈割行为与栖息地植物群落的关系40-49

摘要:采用观察法和样条法对不同栖息地高原鼠兔刈割植物的行为、相对频次、生物量百分比以及刈割植物与鼠兔冬季食物组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高原鼠兔刈割植物的生物学意义。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刈割植物始于每年的6月下旬,早于其它草原小型哺乳动物贮草时间。不同栖息地鼠兔对植物的刈割频次和生物量比例并非完全一致。在矮嵩草草甸,鼠兔刈割频次较高的为垂穗披碱草、二柱头藤草、甘肃棘豆、短穗兔耳草、铺散亚菊和鹅绒萎陵菜;这些植物生物量所占比例亦较高,仅短穗兔耳草比例较低;在垂穗披碱草草甸,鼠兔刈割频次较高的为垂穗披碱草和早熟禾;垂穗披碱草生物量较高;而在杂类草草甸,鼠兔主要刈割植物为铺散亚菊、大籽蒿、黄帚橐吾、长茎藁本和圆齿狗娃花,生物量比例较高的主要为铺散亚菊。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栖息地间鼠兔刈割植物频次和生物量比例差异较大,相似性系数最大分别为0.7862和0.6100,最小仅为0.1422和0.1035,而同一柄息地间鼠兔刈割植物频次和生物量差异相对较小,相似性系数最高达0.9203和0.8490,最小亦达到0.6662和0.4440,表明栖息地变化对鼠兔刈割植物频次和比例有明显的影响作用。鼠兔刈割主要植物频次和生物量比例与冬季主要食物组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量比例与主要食物组成呈显著的正相关(r=0.8412,df=6,P〈0.05),而刈割植物频次与主要食物相关不显著。

冷暴露对中缅树鼩适应性产热特征的影响50-58

摘要:在冷暴露(5±1℃)1d,7d,14d和21d对中缅树鼩的肝脏、心脏、膈肌、腓肠肌和褐色脂肪组织(BAT)的总蛋白和线粒体蛋白含量、线粒体的状态Ⅳ呼吸能力、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力及血清中甲状腺激素的水平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冷暴露过程中肝脏线粒体蛋白含量对低温的反应比总蛋白的反应剧烈,心脏和BAT组织的线粒体蛋白含量也随着冷驯化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但腓肠肌的反应较为温和;各组织线粒体的状态Ⅳ呼吸能力均显著增强,除腓肠肌外其它各组织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也随冷暴露时间的延长而急剧增加。说明在低温条件下,肝脏、腓肠肌、心脏和BAT等组织都参与了体温调节的过程,在自然生境中,低温是重要的刺激产热的调节因子。

哺乳期棕色田鼠对非亲缘幼仔的行为反应59-62

摘要:通过观察产后2日(L2)、6日(1.6)、10日(LIO)、14日(L14)和20日(L20)的棕色田鼠母鼠对2日龄、6日龄、10日龄和14日龄非亲缘幼仔的攻击行为和衔回行为,探讨了哺乳期棕色田鼠的母性行为与非亲缘幼仔的发育(日龄或个体大小)及母鼠产后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哺乳前期(12,L6),非亲缘幼仔的日龄大小显著影响母鼠的攻击行为(P〈0.05);在哺乳中期(L10L14)及后期(L20),非亲缘幼仔的日龄对母鼠的攻击行为没有显著影响(P〉0.05)。在整个哺乳期,母鼠对14日龄非亲缘幼仔的攻击频次最高(P〈0.05)。产后不同时间的母鼠对同一日龄非亲缘幼仔的攻击频次没有显著差异(P〉0.05)。这些结果表明,哺乳期内的棕色田鼠对非亲缘幼仔的攻击与幼仔的发育有关,与母鼠的产后时间无关。

圈养黑熊精液的冷冻保存63-68

摘要:将采自23头成年圈养黑熊的精液,分别用3种稀释液(Ⅰ:Tris-乳-果-卵;Ⅱ:柠-葡-蔗-卵;Ⅲ:Tris-柠-果-葡-卵)稀释并在4℃下保存,通过检测精液在不同稀释液稀释条件下的保存时间,筛选出最适稀释液用于精液的冷冻保存;从精液解冻后精子的活率、活力、畸形率、顶体完整率4个指标,分别从3种冷冻保护剂(甘油3%、3.5%、4%)、两种冷冻方法(两步冷冻法和自动冷冻法)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精子活力在0.3以上时,稀释液Ⅲ保存时间为175.42±3.04h,显著高于稀释液Ⅰ和稀释液Ⅱ(P〈0.01),稀释液Ⅱ保存时间也明显高于稀释液Ⅰ(P〈0.01);含3.5%甘油浓度的稀释液解冻后精子活率(41.75±3.46%)、活力(32.63±5.27%)和顶体完整率(85.62±4.58%)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并且精子畸形率(29.32±8.22%)明显低于其他两组(35.95±8.04%,36.07±7.72%)(P〈0.01);采用自动冷冻法冷冻保存圈养黑熊精液,解冻后精子活率、活力和顶体完整率分别为41.75±3.46%、32.63±5.27%和85.62±4.58%,都明显高于两步冷冻法(P〈0.01);解冻后畸形率为29.32±8.22%,明显低于两步冷冻法(P〈0.01)。

雷公藤制剂对雄性布氏田鼠的不育作用69-74

摘要:采用强制给药和自由取食2种方式,研究了雷公藤制剂对发育期成体雄性布氏田鼠不育作用,给药剂量分别为80mg/kg、120mg/kg和160mg/kg。结果表明,120mg/kg和160mg/kg剂量使睾丸脏器系数下降,但剂量组间差异不明显(F(3.21)=2.197,F0.05=3.07,P〉0.05)。不同剂量能够对附睾中精子数量和活力产生显著影响(F(3.21)=17.305,F0.05=3.07,P〈0.05),且随药物剂量的升高精子密度与精子活力均呈下降趋势。精子畸形率亦随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加。80mg/kg及其更高的剂量使附睾出现萎缩并造成睾丸组织损伤。120mg/kg剂量可减少布氏田鼠平均胎仔数及降低繁殖率。给药后的繁殖后代未发现畸形幼仔。雷公藤制剂的最佳使用剂量介于120—160mg/kg。自由取食与连续强制给药两种方式对雄性布氏田鼠的作用差异不显著。

貂、狐、貉群犬瘟热临床及病理学研究75-80

摘要:对2006年6~10月山东、河北等地区的部分毛皮动物养殖场发生疑似犬瘟热的疫情进行了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剖检病变观察和分析,对采集的病料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并选取肝、脾、肺、心、脑、膀胱和胃进行了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这起疫情主要是由携带CDV的貉、貂调运而促进病毒传播感染引起。发病动物剖检病变以全身脏器出血性变化为特征,病情及病变严重程度依次为貉〉狐狸〉水貂。病理学变化特征为肺泡壁增厚,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且在脱落肺泡上皮细胞、膀胱上皮细胞胞浆内偶见嗜酸性的球形包涵体,支气管上皮变形、坏死、脱落,淋巴细胞浸润;非化脓性脱髓鞘性脑炎;脾脏、肾脏、心脏、肝脏、胃和肠道有不同程度出血、坏死等病变。通过对发病狐、貉、貂的肺、肝、脑、膀胱等脏器病理学比较,在病变程度上水貂与狐狸、貉有差异。但是同一种动物,依病程、病型及有无并发症等因素,病理学变化也存在差异。

蓝狐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VP1基因序列分析81-85

摘要:从泰安地区送检的疑是细小病毒感染的蓝狐粪便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理化特性鉴定、血凝谱鉴定、人工感染蓝狐等鉴定,表明所分离病毒为细小病毒。并且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猫细小病毒(Feline parvovirus,FPV)核酸序列,设计扩增VP1基因的引物,采用PCR技术扩增所分离细小病毒的VP1全基因,将PCR产物克隆入pMD18-T载体,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所分离细小病毒的VP1基因全长2256bp,编码727个氨基酸,与CPV和FPV参照株的VP1基因同源性在98.7%~99.5%。VP1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表明所分离病毒与FPV的亲源关系最为密切。所分离病毒VP1蛋白375位氨基酸残基与CPV的VP1蛋白氨基酸残基一致,但其223位、236位、246位、466位、707位、711位氨基酸残基与FPV VP1蛋白的氨基酸残基一致,该病毒VP1蛋白序列表现出了过渡型序列特征,介于FPV与CPV间的过渡类型,这说明所分离病毒为蓝狐细小病毒(Blue fox parvovirus,BFPV),命名为BFPV—TA,蓝狐可能在CPV的起源过程起到重要的作用。

兽类学报杂志综述
日本‘猴灾’的形成与管理策略的研究进展——对中国的启迪86-95

摘要:日本是分布有野生灵长类动物的发达国家,面临着与中国相似的猴灾威胁。借鉴日本对猴灾管理方面的技术和研究,有利于推动中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提高野生动物管理水平。为此本文简述了日本猴灾出现的经纬,分析了猴灾出现的环境、社会背景,并介绍了日本在猴灾防除技术和管理策略方面的研究进展。猴灾防除技术可以分为设置物理壁障和心理壁障两大部分:设置物理壁障包括利用电网、围网等方式防止猴群进入农田,设置心理壁障包括利用爆音器、爆竹、狗、超声波、味嗅觉厌恶等方式防止猴群进入农田。另外利用改变土地利用、人工避孕和捕捉猴群的方式也可以减少猴灾发生。文中详细分析了这些防除技术的优缺点和在应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在猴灾管理方面,作者提出了理论层面的管理模式和行政层面的管理方式,并建议加强人与野生动物共存的管理方式。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甘肃子午岭区野猪主要内脏器官的测量及消化机能96-100

摘要:近年来,驯养野猪已成为湖南、湖北、河南等地发展特种经济动物的一大热点项目(王京仁和李淑红,2001)。与此同时,虽然对野猪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其食性、遗传特性及其杂交利用效果等方面(兰宏等,1995;蒋思文等,2001;刘娣等,2003;王文等,2005;鲁庆彬等,2007),但对野猪内脏器官和消化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仅见Conklin等(1994)、Uhr(1995)和宋青龙(2004)的报道,且研究结果不尽相同。Uhr(1995)对野猪消化道研究表明,野猪消化能力、消化道容积、长度均显著小于家猪,而宋青龙(2004)研究则表明,

西藏东南部灰颈鼠兔(Ochotona forresti)一新亚种101-105

摘要:1977年8月,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蔡桂全在西藏东南部墨脱(多雄拉山口)采到1只鼠兔,1979年9月,陕西动物研究所吴家炎在西藏东南部米林(邦宗沟)采到另2只鼠兔,收藏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冯祚建等(1986)将这3只鼠兔标本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1973年在云南西北部采到的20余只鼠兔标本对比后认为:这些标本的体色、前足爪及头骨特征与Thomas(1923)所描述的灰颈鼠兔Ochotona forreiit吻合,确定为灰颈鼠兔。

一种鹿科动物标本的分子鉴定106-108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鹿科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共有18种,分属獐亚科、麂亚科、鹿亚科和美洲鹿亚科,占全球鹿种的41.7%(盛和林等,1992)。在皖南分布的鹿科动物有梅花鹿华南亚种(Cervus ippon seudaxis)、黑麂(Muntiacus rinifrons)、黄麂(Muntiacus revesi)和毛冠鹿(Elaphadus cphalophus)(,1990)。2001年11月从泾县获得一具标本(图1-A,标本现保存于安徽师范大学标本馆),体形及大小似梅花鹿,身体背部毛棕褐色,无明显白斑,尾背面黑色、腹面纯白,但鹿角主干表面光滑,

《兽类学报》投稿须知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