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类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兽类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

  • 63-1014/Q 国内刊号
  • 1000-1050 国际刊号
  • 0.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兽类学报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协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兽类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综述、研究简报、资料、问题讨论、实验方法、书刊评介和学术动态

兽类学报 200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凉水自然保护区松鼠和星鸦贮食生境选择差异105-111

摘要:2003年9月30日-2005年10月8日,在黑龙江凉水部级自然保护区,应用样方调查法,采用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系数Wi和选择指数Ei作为衡量指标,对松鼠和星鸦贮食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者贮食生境选择优先顺序略有不同,松鼠偏爱的贮食生境依次是:云杉林、原始红松林、人工红松林、针阔混交林、人工云杉林、白桦林、针叶混交林、人工落叶松林、阔叶混交林、冷杉林和其它。星鸦对贮食生境的偏爱程度依次为:人工红松林、原始红松林、云杉林、人工云杉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白桦林、针叶混交林、人工落叶松林、冷杉林和其它。在对贮食微生境因子的选择利用上,二者大致相同,只是在对优势灌丛的选择上略有差异,松鼠优先选择在狗枣猕猴桃优势灌丛内贮藏红松种子,而星鸦优先选择在刺五加优势灌丛内贮食。松鼠和星鸦贮食生境选择的差异将对随后的红松天然更新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四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讨论会111-111

摘要:经讨论决定,第四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讨论会将于2007年7月8~11日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这次会议由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办,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办。现诚挚邀请全国的动物生态学和兽类学工作者参加这次会议。

海南岛棕果蝠的活动节律与食性112-119

摘要:2005年2-11月对海南岛北部棕果蝠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逐月观测,并以直接观察法、食物残渣拾遗法、粪便分析法和人工饲养法研究了棕果蝠的食物组成。棕果蝠的野外活动时间以及出巢时刻和回巢时刻具有季节性变化(ANOVA,P〈0.001),野外活动时间为春季(552.2±26.7min)明显较秋冬季节(634.7±16.7min)短(LSD,P〈0.05)。偏相关分析表明,棕果蝠的出巢时刻主要受光照强度和气温的影响,与相对湿度无关。作者认为,棕果蝠夜间野外活动时间长短的季节变化是对野外食物可利用量和人工种植水果成熟季节变化的响应。本次研究确定棕果蝠采食14科21种植物种类,并发现棕果蝠取食苦楝(Melia azedarach)、榄仁树(Termi-nalia catappa)、红瓜(Coccinia grandis)、假烟叶(Solanum verbascifolium)、甘蔗与木棉树(Bombax ceiba)的花蜜等11种食物。

中国云南塔城滇金丝猴的社会结构120-122

摘要:在云南塔城附近的山地森林中,我们利用摄象机记录了一群滇金丝猴通过山谷和在水源地饮水的过程。我们利用这些记录分析这群滇金丝猴的种群大小、组成成员以及个体的空间分布,并利用连续通过个体之间的时间间隔来揭示社会结构。塔城滇金丝猴群由366个个体组成,是目前所知最大的滇金丝猴群体。猴群内雌性个体较多。猴群可以分为26个单位,其中有19个单雄多雌单位、5个多雄多雌单位和2个全雄单位。统计结果表明单位内个体间的时间间隔显著比单位间的短。2/3以上的亚成年雄性个体和全雄单位一起活动。猴群在地面活动时全雄单位位于猴群的,充当前卫和后卫。塔城猴群的生命表组成结构与吾牙普亚猴群的大致一样,同样是多层社会结构,单雄多雌和全雄单位构成猴群的主体。亚成年雄性多数与全雄单位一起活动,表明雄性可能会从其出生的单雄多雌单位中迁移出来。

自愿转轮运动对雄性长爪沙鼠体重和能量代谢的影响123-129

摘要:运动是影响动物能量平衡和体重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研究自愿转轮运动对体重和能量代谢的影响,我们监测了8周自愿转轮运动过程中,雄性长爪沙鼠的体重、能量摄入、消化率、静止代谢率(RMR)和非颤抖性产热(NST)的变化,以及8周后的体脂含量、血清甲状腺激素(T3、T4)和瘦素(leptin)水平的变化等。结果发现,8周自愿转轮运动增加了长爪沙鼠的体重和能量摄入以及血清瘦素水平(血清瘦素浓度比对照组高27%),但对消化率、RMR和褐色脂肪组织的线粒体蛋白浓度等没有明显影响。尽管体脂含量和血清T3和T4没有显著差异,但运动组体脂含量比对照组高33%,血清T3和T4水平分别比对照组低10%和38%。血清瘦素浓度与体脂重量呈正相关。因此,自动转轮运动并没有降低动物的体重和体脂含量,但瘦素和甲状腺素在雄性长爪沙鼠能量代谢和能量平衡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确定。

高原鼢鼠线粒体谱系地理学和遗传多样性130-137

摘要:高原鼢鼠是一类地下独居啮齿动物,为青藏高原特有种之一。为研究该物种的谱系地理学和遗传多样性,本文测定了采自青藏高原东部3个地理种群8个小种群共37个个体的线粒体D-loop区序列变异。在长度为627bp的序列中,共发现50个变异位点,定义了26种单倍型。该物种的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 diversity,H)较高和核苷酸多样性(Nucleotide diversity,πn)较低。谱系分析得到3个稳定的分支,分别与采集的地理种群相吻合:同一地理种群内单倍型之间遗传差异小,而不同地理来源的单倍型之间存在较大区别。距离隔离分析表明高原鼢鼠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呈正相关。AMOVA分析同样表明地理种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地理种群间变异占遗传变异的80.45%。高原鼢鼠的这种遗传结构特点可能主要是由于第四纪气候变迁、该物种稳定的地下生活环境和有限的迁移能力造成的。

长爪沙鼠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地理分化138-145

摘要:本文基于6个种群52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全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探讨了我国长爪沙鼠种群的遗传结构和种群历史。在1140bp Cyt b基因的碱基序列中,共发现了74个变异位点,其中转换和颠换位点分别为65和9个,共定义了37个单倍型。种群差异分析表明包头种群与其他种群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差异,而其他种群间遗传差异则不显著。52个个体在系统发生树中明显聚为两支(Clade A和Clade B),其中Clade B仅含有贺兰山东部种群中的3种单倍型,而其余的单倍型分布于Clade A中。来自CladeA的49个个体的歧点分布分析结果呈单峰状,提示长爪沙鼠种群可能在历史上经历了种群增长和扩张事件,这一结果同时也得到了Tajima检验结果(D=-1.86,P〈0.05)和Fu检验结果(Fs=-21.89,P〈0.05)的支持。通过种群扩张系数(τ)和分子钟的推算提示该种群扩张事件大约发生于11万年前。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长爪沙鼠在第四纪冰期中形成了明显的隔离分化,而贺兰山东部可能作为冰期避难所,包含于所有的谱系分支中,在末次间冰期种群进行了强烈的扩张,从而形成当今的分布格局。

大相岭北坡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评价146-152

摘要:2005年3-11月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大相岭北坡大熊猫栖息地进行了调查,通过利用样方法发现的大熊猫痕迹频次对栖息地的适宜性进行景观连接度(适宜性)赋值,对大相岭北坡大熊猫栖息地的质量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区面积约为2266.79km^2,其中竹林分布面积约为842.3km^2。仅有约56.8km^2占6.8%的竹林面积是适宜大熊猫生存的地区,次适宜地区面积为96.3km^2,约占11.4%,较差适宜地区面积为177.4km^2,约占21.1%,3个等级加到一起共为330.5km^2,占竹林面积的39.3%,主要分布在2200-2800m的平缓山坡,有60%以上为不适宜地区。人为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主要是不仅减少了大熊猫的生境面积,也降低了大熊猫亚种群之间的景观连接度,对大熊猫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产生阻碍。作者通过实际调查提出了管理措施。

小熊猫繁殖周期血清雌二醇和孕酮含量变化153-157

摘要:为研究小熊猫繁殖周期血清雌二醇、孕酮含量变化规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连续16次测定了2只成体雌性小熊猫血清雌二醇和孕酮含量变化,历经发情间期、发情期和两次妊娠期;连续9次测定了7只小熊猫妊娠期的孕酮含量变化。结果:(1)发情间期,小熊猫血清雌二醇的水平一直维持在低水平(基础水平),进入发情前期,血清雌二醇水平明显升高,在发情期一直维持高水平,配种后迅速降至基础水平;(2)小熊猫血清孕酮含量在发情间期和发情期均维持在较低水平,直至发情期过后才出现升高,在妊娠期一直维持高水平,峰值出现在5月;(3)发情的小熊猫不论妊娠与否,在妊娠期内血清孕酮含量均维持在高水平。研究表明:小熊猫血清雌二醇、孕酮含量变化能直接反映其繁殖规律,雌二醇对启动雌性小熊猫季节性繁殖起重要作用;在妊娠期内小熊猫血清孕酮含量升高不能作为判断小熊猫妊娠的标准;雌性小熊猫在妊娠期有假孕现象。

基于交叉抚育的雌性根田鼠对雄鼠尿气味的识别158-164

摘要:通过交叉抚育建立同巢同胞、同巢非同胞、异巢同胞和异巢非同胞个体组成的室内繁殖种群,在断奶后(80日龄)分别取这些供体的新鲜尿作刺激物,在吕字型观察箱中观察和记录雌性根田鼠对雄鼠气味的行为响应,以研究根田鼠同胞识别的化学通讯机制。结果表明:(1)成年雌性根田鼠对雄性同巢同胞气味的接近潜伏期极显著短于对同巢非同胞气味的接近潜伏期(P〈0.01),而其对两者的访问时间和嗅舔时间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2)雌鼠对雄性异巢同胞和异巢非同胞气味无明显偏好。其对两者的接近潜伏期、访问时间和嗅舔时间等行为响应均无显著差异(P〉0.05);(3)雌鼠对雄性同巢非同胞和异巢非同胞的接近潜伏期差异并不明显(P〉0.05),对两者访问时间和嗅舔时间的差别不大(P〉0.05);(4)比较雌鼠对异巢同胞和同巢同胞气味的行为响应发现,其对后者的接近潜伏期显著短于前者(P〈0.05),其对两者访问时间、嗅舔时间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这些结果表明,80日龄时,雌性根田鼠具有亲属识别能力,其同胞识别的机制可能为共生熟悉和表型匹配两种模式协同作用。

布氏田鼠肝毛细线虫感染率与其体重的关系165-169

摘要:2005年5月和8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北部典型草原调查了肝毛细线虫对布氏田鼠种群的感染特征,分析肝毛细线虫对布氏田鼠的感染率与其性别、年龄、体重及种群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肝毛细线虫对布氏田鼠感染率没有性别差异,雄鼠与雌鼠的感染率相当;但是与布氏田鼠体重/年龄密切相关:幼鼠的感染率较低,成鼠感染率较高,感染率和平均感染度均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布氏田鼠达到一定的年龄(或体重)后才可感染肝毛细线虫病,其最低感染体重为24.3g。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对肝毛细线虫的感染率和平均感染度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同一样地不同季节感染率不同,本次调查显示,2005年5月份感染率高于8月份群体感染率,同一样地的春季感染率与秋季感染率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

虎源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的分离鉴定170-174

摘要:利用细胞培养方法从中国某虎园送检的腹泻虎肠内容物中分离出1株细小病毒(TPV/HT-69),经系统的形态学、理化学、血清学试验、人工感染试验、PCR扩增和VP2基因序列分析,符合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特征,证明该毒株为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强毒。

安徽省兽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175-184

摘要:搜集整理安徽省兽类物种分布数据,结合调查数据,通过生境分析,确定兽类物种分布范围。基于GIS技术,以面积约为404.685km^2的425个栅格收集安徽省兽类的二元分布数据,采用多元分析的分层聚类方法,依据地理单元中物种组成和分布型组成的相似程度进行分析,对安徽兽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和相关的动物地理学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山区兽类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平原丘陵区,其中,皖南山区兽类物种丰富度总体高于皖西大别山区,东部的江淮丘陵区略高于皖北的淮北平原。依物种组成进行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647、0.570、0.461和0.399时,将425个地理单元聚为9、5、3和2个单元组,分析结果表明兽类分布受地形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较自然地理亚区的界限影响明显。依分布型组成进行聚类分析时,当卡方距离为1.561、1.759、2.521和3.509时,分别聚为9、5、3和2组,分析结果表明分布单元以长江为界分为两组,以古北型物种为主的长江以北地区和以东洋型物种为主的长江以南地区。对9个分布单元组中的古北型和东洋型物种优势度分析结果表明:古北界和东洋界宏观上的界线大致以长江为界,呈现广阔的过渡区。过渡区的北界沿大别山北麓,经六安、舒城、合肥、定远以至来安一线,南界西起东至县北部、经贵池、青阳、南陵、沿宣城北部至广德一线。

应用PVC防护套防御退耕还林区幼龄林木鼠害185-189

摘要:本文报道了PVC防护套对鼠类危害内蒙古退耕还林区幼龄林的防护作用,目的在于检验其是否能用于治理退耕还林区鼠类对林木的危害。2004年9月至2005年4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的退耕还林区进行防护实验,逐月调查危害情况。结果表明,本地区鼠类的危害期主要为9月至11月,累计危害率为34.25%,其中9月份的危害最严重,危害率高达17.42%;该防护套可有效防止林业鼠类对林木的危害,实验期间未发现一例树木受到鼠类的危害,同时,PVC防护套亦未增加其它树木受到危害的概率。建议在每年的9月之前对树木采取防护措施,以提高其对树木的防护效率。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大熊猫辅酶Q-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的辅酶Q连接蛋白基因cDNA的克隆及序列比较190-194

摘要: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世界上极其宝贵的自然历史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其生存和保护现状为世人所关注。而从分子水平上对大熊猫开展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目前,对大熊猫基因的研究多集中于线粒体(Zhang and Ryder,1994)和部分基因的克隆与分析(周荣家等,1998),而涉及众多功能基因及其生物学功能探索相对较少,

大沙鼠种群密度与降水量的关系195-199

摘要: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是中亚荒漠、半荒漠草原的典型鼠种,在荒漠草原多呈不连续的岛状分布,多集居于白刺(Nitraria sibirica)、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丛生的沙地或风成沙丘上的灌丛之间,是农、林、牧以及卫生防疫的重要害鼠。对其种群数量动态目前只有黄健和张大铭(2004)采用Leslie矩阵进行了研究。本文探讨了大沙鼠种群密度与降水量的关系,为其种群动态提供基础资料。

厦门海域两头中华白海豚体内铁的含量200-202

摘要:铁是动物体的必需元素,是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中氧的携带者。动物体内的含铁化合物主要为血红蛋白、肌红蛋白(Mb)、转铁蛋白、含铁血黄素和含铁酶(王夔,1992)。铁与水生哺乳动物的潜水能力密切相关。Wright和Davis(2006)对威德尔海豹(Leptonychotes weddellii)的研究表明,Mb是水生哺乳动物最重要的储氧部位,在胃肠吸收后状态下Mb从正常水平降低7%时,有氧潜水限度(Aerobic Dive Limit,ADL)下降39%;Mb增加两倍时,ADL则增加30%。

江西省翼手目新记录-绯鼠耳蝠203-205

摘要:绯鼠耳蝠(Myotis formosus)采自江西吉安井冈山市梨坪村石燕洞(26°35′99″N,114°12′46″E)。该地区年平均气温14℃,年均降雨量1865mnl,属中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当地日落时间19:20。该地植被覆盖率高达70%以上,生物资源丰富,主要以毛竹(Phyllostachys hterocycl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木荷(Schima Superba)为主,其中毛竹为优势种群。在江西发现绯鼠耳蝠的分布,丰富了该物种在中国的分布,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基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