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 部级期刊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11-5337/X 国内刊号
  • 1673-288X 国际刊号
  • 0.84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6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专题: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政策、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9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专题:污染防治攻坚战与农业农村环境管理
落实党委和政府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的调研分析5-9

摘要:通过调研落实党委和政府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的地方实践,发现存在的问题,多方听取意见,从责任是什么、怎么落实责任、如何加强监管进行分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性强,需要构建纵向到底、层次清晰,横向到边、分工合理,系统联动、高效有力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通过多渠道多手段推动落实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大力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机制。

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建立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制度框架10-15

摘要: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及资料调研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监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监管目标指标方面,受多种因素影响,农药化肥施用总量减小、粪肥资源化利用率提高并不一定代表农业面源水污染负荷量的降低。(2)在监管的主要环节方面,可从节水控污和控肥两个关键点切入,并关注土壤流失带走的氮磷情况,重视水土保持工作。(3)在监管主体责任认定方面,农业面源水污染具有累积性和滞后性,已有研究成果检测出的滞后期从1~100年不等,这增大了辨识区域责任主体、厘清责任边界的难度。因此制定管理目标、评估考核办法时要慎重,水质变化也要区分历史责任。(4)在监测体系建设方面,现有针对点源管理和行政区断面考核为主的水质监测体系和监测规范,无法满足农业面源管理追溯区域责任主体、厘清责任的需要。(5)在管理方式方面,根据水污染物类型和空间传输规律,以流域为单元,识别关键源区,突出重点,针对源头和迁移过程关键影响因子,分区分类采取全过程系统配置治理措施,统筹实施生态治理与污染防治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本效益最优的路径选择。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要充分认识农业面源水污染治理的长期性。(2)应引入流域生态系统治理理念,综合分析水(降水、径流、壤中流等)、土壤、地形、植被、受纳水体的生态功能等多种要素对水质的相互影响,统筹生态治理与污染防治,统筹点源与面源治理。(3)建立农业农村、水利、自然资源等多部门在空间规划、信息共享、政策协同、监测网络建设、治理技术标准与法规制定、资金分配等方面的联动机制。当前要按照流域汇水特点优化监测站点布局,修改已有监测技术规范,建立多部门协同的全过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4)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作为监督者,主要负责识别

中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四十年回顾与展望16-21

摘要:随着中国农业农村环境问题不断演变,人们的认知层次以及政府采取的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行动也不断发展完善。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农村地区逐渐由城市和工业污染的受纳场,转变为绿色发展的主战场。本文基于不同时期农业农村主要环境问题特征和相关政策方向的变化,将中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的演变分成四个阶段;通过对不同阶段中国农业农村环境问题演变和相关政策调整变化的回顾和分析,从历史中探寻规律、分析原因;明确新时代背景下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的目标和定位,并提出新时代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手段建议和政策行动方向。

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关键问题及建议22-25

摘要:通过对长江经济带沿线江苏和安徽的11县(市、区)农业面源污染相关治理情况进行调研梳理发现,我国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1)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主体的责任意识尚未树立;(2)没有进行顶层设计,政策间缺乏协调性;(3)已建成的示范工程和措施效果不明确,没有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可推广性差,且未建立起长效运行保障机制;(4)激励政策不完善。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监管工作,重点针对以下六个方面开展工作:(1)坚持统一领导,统筹治理,明确部门职责;(2)强化对农业生产环节投入品的监管;(3)加强对生态治污措施和工程技术方案设计的指导(4)完善现行水质考核指标体系,强化末端监管(5)加快出台相关激励型政策措施,形成多方参与的共治、共享机制;(6)完善农业绿色生产的政策体系和准入评价机制。

关于农业面源污染物入河系数测算技术路线与关键方法的探讨26-30

摘要:入河系数的准确测算对于厘清农业面源污染物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入河系数测算仅限于局部流域,未能覆盖全国各个典型流域。由于农业面源污染物传输过程的空间异质性强,不宜简单地将少量的小尺度精细化模拟或实测结果向大尺度区域或全国推广运用。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整理综述,可知采用“传输过程类型相似性外推”方法,以数值模拟为主,辅以必要的实地监测验证的技术方案开展全国尺度的入河系数测算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便捷、科学、准确计算全国尺度农业面源污染物入河系数的总体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选取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物陆面传输过程的降雨、地形、地表径流、地下蓄渗/地下径流以及植物截留五类关键因子对全国流域基本测算单元进行分区分类,运用规范的空间抽样方法,在每个类型区内选取适量“嵌套式”典型流域基本测算单元,作为其测算结果由小尺度流域向大尺度流域扩展,进而向全国范围内具有地带相似性的区域推广;(2)通过评估、筛选、集成已有相关参数测定成果,典型流域基本测算单元模型测算,必要的补充性、校验性的实地监测等多种方法,建立可视化的全国流域基本测算单元入河系数参数库;(3)运用GIS手段和水系网络分析方法将流域尺度获取的入河系数,与县域行政单元进行空间匹配,获取全国县域尺度的农业面源污染物入河系数。

东北黑土区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31-34

摘要: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季节性农业面源污染不容忽视。本文系统总结了东北黑土区农业面源污染物的输出特征,梳理了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估算与源解析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归纳了区域面源污染防治的实用新技术,提出今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的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垃圾治理的路径探索——基于对湖南省娄底市的调研35-39

摘要:农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农村垃圾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污染源,推动垃圾有效治理,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调查组以乡村振兴战略系列思想为指导,以湖南省娄底市农村地区为例,探究农村垃圾治理面临的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而为实现农村垃圾有效治理提出可行性对策。

农村社区散居院落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都江堰市海云社区高家院子“百村容貌”整治为例40-42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住进了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区。然而,仍有不少农民居住在散居院落中,其环境卫生、公共配套设施及公共服务与集中居住区相差甚远。本文以都江堰市崇义镇海云社区高家院子“百村容貌”整治为例,介绍在院落环境整治实施前后,农村社区如何引导院落群众全程参与投工投劳,充分发挥院落群众的主体作用,以及如何积极构建院落群众民主自治的框架体系,探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基层活力、减少不和谐因素,化解集中居住区与散居院落之间在服务管理上形成的“新二元结构”,最终努力实现集中居住区与散居院落之间统筹发展、成果共享。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默认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赴江苏省开展农村环境保护调研30-30

摘要: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中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按照生态环境部的统一安排,2018年3月12至15日,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吴舜泽主任带队,赴江苏省开展落实乡镇振兴战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调研,了解县级党委和政府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农村环境监管方式和管理机制、培育农村环境治理市场主体等相关情况。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等单位有关人员参加了调研。

历届流域综合管理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国际研讨会概览34-34

摘要:“流域综合管理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国际研讨会”是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起和打造的高端大型技术、政策和学术国际交流平台。自2016年以来连续举办三届会议。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2018年政策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系列研究取得丰硕成果52-52

摘要:2018年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以《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研究专报》为平台发起了“政策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系列研究”活动,以服务生态环境管理为目标导向,依托于中心优势学科平台,收集调查了700多份各地政策需求建议,设立了25个研究主题,召开了关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环境监管执法等多场有针对性的研讨会,形成了9篇年度研究专报,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提出了30余条政策建议,每篇均获生态环境部领导批示。其中,《20年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厅(局)主要领导任职情况对比分析》获生态环境部李干杰部长批示,还有2篇专报中所提建议获生态环保部领导批示,要求吸收纳入相关法规和政策制定中。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沙龙"广邀各界名家共论生态环保65-65

摘要: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2018年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热点问题,定向邀请政策制定者、研究者、企业、地方等政产学研不同群体,开展闭门互动交流,形成分析研究报告。生态环境部领导指出“政研中心沙龙是一个高层次、高水平的制度性研讨会。回应和探讨一些生态环境及其相关领域战略性、前瞻性问题,针对性强,较好发挥了智库作用”。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专题:污染防治攻坚战与精准环境监管
基于传感器方法的新型大气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43-46

摘要:本文阐述了基于传感器方法的新型监测技术的主要特征,分析了新技术为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监管工作带来的机遇,论述了固定监测和移动监测相结合的应用方式对热点网格精细化管控的意义,指出了该技术需要突破的瓶颈问题和解决路径。针对新的技术趋势,本文建议加大监测设备与大数据应用相结合的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建立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平台、推动第三方认证体系、启动移动监测与“千里眼计划”融合研究与试点工作。

低成本空气传感器国际政策进展及应用--美国、欧盟与中国的比较47-52

摘要:低成本、小体积、低功耗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近乎实时地以高分辨率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对已有的大气监测网络进行补充,并使更多的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监测中,共同改善空气质量。本文对美国、欧盟和中国推动大气监测领域中低成本传感器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政策、低成本传感器性能标准的设定情况、应用场景及发展模式进行梳理、对比、分析,最后为低成本空气传感器技术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相结合,加快制定传感器技术标准和规范;第二,拓宽应用场景,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空气质量改善过程中;第三,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制定区域性或者国际性的传感器技术标准与规范;第四,加大资金支持,实现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创新。

新技术与网格管理的深度融合研究--以沧州市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管理为例53-56

摘要: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管理是融合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环境监测等多项技术的新型环境监管方式。实践表明,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管理大大提升了环境执法的针对性和精准性。本文以沧州市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管理为例,说明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管理的运行方式及成效,建议积极推广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管理,并加强新型监测技术的推广及应用。

《污染防治攻坚战与精准环境监管》专题编者按56-56

摘要: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为环境保护带来了新机遇。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与云计算新技术的推动下,全球环境保护迎来一波新浪潮。在大气污染监管领域,小型化、低成本化的新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结合,使得空气质量监管精细化、智能化成为现实。为占领新一轮环境新浪潮中的科技高地,不错失加速解决环境问题的机遇,美国、欧盟已着手制定新技术在环境保护中应用的标准和指南工作。中国正处于这一轮技术创新和应用的潮头。2018年生态环境部启动了“千里眼计划”,利用卫星遥感、空气监测微站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加强对污染热点区域的识别和监管,取得了显著成效。

京津冀地区PM2.5溯源精准执法研究57-61

摘要:以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热点网格工作为基础,利用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数据、卫星数据、POI数据、检查反馈数据训练随机森林模型,建立PM2.5网格浓度与反馈问题类型之间的关联性,识别污染源类型,并应用于沧州市热点网格检查工作。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对扬尘及交通污染问题有较好的区分度,建议热点网格工作增加这两类污染问题类型及推荐检查时间等信息,进一步提高执法精准性和执法效率。

大数据在环境执法与守法中的应用研究62-65

摘要:在大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的背景下,文章梳理了大数据在环境执法与守法应用中面临的新机遇,指出了环境执法数据的价值资源及大数据在环境执法与守法中的促进作用。大数据在环境执法与守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数据源和数据质与量的限制、大数据人才的匮乏、大数据理念的认知不足等,该问题存在的根源在于缺乏长效的数据管理机制、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执法理念和大数据理念的融合不足。建议树立大数据的管理思维,做好大数据应用于执法的制度设计,建立数据应用的反馈机制,推进适用大数据时代环境执法与守法理论与方法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