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昆虫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

《环境昆虫学报》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9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综述与专论等。
  •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广东省昆虫学会;中国昆虫学会
  • 国际刊号:1674-0858
  • 国内刊号:44-1640/Q
  • 出版地方:广东
  • 邮发代号:46-18
  • 创刊时间:1979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6
  • 综合影响因子:0.57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环境昆虫学报 2014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广州输入性花卉蓟马的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分析

摘要: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是一种世界性的入侵害虫,近年来传入我国并迅速扩散蔓延,持续监测广州市输入性花卉中蓟马的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对西花蓟马的早期监测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2011年4月-2013年7月对广州市岭南花卉市场玫瑰、百合、康乃馨三种输入性花卉的蓟马种类及种群动态进行系统调查,利用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蓟马若虫的表皮碳氢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地区输入性花卉上蓟马包括西花蓟马F.occidentalis、烟蓟马Thrips tabaci、花蓟马F.intonsa、黄蓟马T.flavidulus 4种,其中西花蓟马是蓟马优势种,而康乃馨是携带西花蓟马的主要花卉品种。西花蓟马在康乃馨上常年发生,成虫种群消长呈单峰型,高峰期在6-8月,冬季最少。此外,康乃馨上蓟马若虫的各色谱峰保留值与西花蓟马若虫的基本一致,比例为83.33%。
287-292

基于CLIMEX的葡萄根瘤蚜在中国的适生性分析

摘要:葡萄根瘤蚜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 Fitch是重要的检疫性害虫,只危害Vitis属葡萄。本研究运用CLIMEX和ArcGIS软件对葡萄根瘤蚜在我国的适生性进行预测。结果显示:葡萄根瘤蚜在我国适生范围广泛,且高度适生区的范围大。鉴于葡萄根瘤蚜在我国再次复发,建议加强检疫措施,严防该虫的传播扩散。
293-297

木薯绵粉蚧随进口寄主产品传入中国风险分析

摘要:本文按照FAO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ISPM No.11),结合进口植物及植物产品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实用方法,以有害生物为起点,对木薯绵粉蚧Phenacoccus manihoti Matile-Ferrero,1977随输华寄主产品传入开展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木薯绵粉蚧随木薯产品进入可能性低,定殖可能性中,扩散可能性高,后果评估结果高,将每个阶段的风险结果进行矩阵合并,总体风险为中。根据风险等级,提出了风险管理方案,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对贸易的影响最小。本文对本风险分析方法和下一步应重点明确问题进行了简单讨论。
298-304

白洋淀湿地水生甲虫资源与发生概况

摘要:本文是关于白洋淀湿地水生甲虫的首次研究报道。作者于2012年7-8月和2013年5-10月分别对白洋淀湿地不同生境中水生甲虫进行考察,共获得标本1752头,隶属于2亚目7科25属28种,其中肉食亚目沼梭甲科、伪龙虱科和鼓甲科各1属1种,龙虱科6亚科12属12种;多食亚目牙甲科2亚科8属11种,叶甲科和长泥甲科各1属1种。就数量而言,牙甲科1314头,最多,占总头数的75%,发生频率在7月上旬达到最高值;龙虱科300头,占总数的17.12%,最高值呈现在7月下旬;其他类群的发生主要集中在7月,但种群数量较少。另外,编制了白洋淀湿地水生甲虫的各级分类阶元识别检索表。
305-314

大分舌蜂的栖息地环境和访花规律

摘要:在江西、湖南等南方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主产区,大分舌蜂Camellia oleifera是传粉效率比较高的一种油茶野生传粉蜜蜂,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蜂为油茶授粉提供本底数据资料,并为保护该蜂适生环境及人为构筑巢穴提供可能。2010-2012年历时3年,在江西、湖南等5省共选择13个典型样地进行野外观察和测量,研究该蜂的栖息地环境和访花规律。结果表明:大分舌蜂适宜筑巢的栖息地土壤类型主要以红壤和砂质红壤为主,伴生植物主要有杉木、松树和油茶等,巢穴密集区光照强度在756-1276 lux之间,土壤湿度在25%-30%之间。通过野外观察确认大分舌蜂的蜜源植物为油茶和茶树。该蜂雄性个体到访油茶花主要摄取花蜜补充营养,体表基本不携带花粉且接触柱头的机会比较少,对油茶的授粉作用不大;该蜂雌性个体的访花方式为直接落于花朵雄蕊群正上方,访花敏捷,飞行速度快,为跳跃式访花,在采集花粉的过程中腹部接触柱头,属于典型的腹部触柱式传粉。晴好天气下的不同时间段,大分舌蜂的访花频率、单次访花时间及日活动变化规律存在较大的差异:访花频率在1.05±0.5~4.85±0.4朵/min之间,单次访花时间在12.4±1.04~57.2±4.72 s之间,单株盛花期油茶植株上到访该蜂的数目在4.05±0.56~23.4±2.27头/h之间。
315-321

截形叶螨在枣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摘要:枣树Zizyphus jujube目前为新疆种植面积最大果树,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为枣树危害最为严重的有害生物。运用聚集度指标法、Taylor幂法则和Iwao的m*-m回归方程对截形叶螨在枣树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截形叶螨在枣树上呈聚集分布,聚集度对密度有依赖性,个体间互相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通过Blackith提出的聚集均数(λ)分析得出,聚集原因是由害虫自身聚集行为和周围环境共同影响所致。同时利用Iwao回归分析中的参数α、β确定了截形叶螨的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2(28.673/m+0.451)。
327-334

温度胁迫对荒漠昆虫小胸鳖甲(鞘翅目:拟步甲科)幼虫热激蛋白基因hsp70表达的影响

摘要:热激蛋白在昆虫响应环境胁迫中发挥作用,然而在准噶尔盆地的拟步甲科特有种小胸鳖甲Microdera punctipennis幼虫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热激蛋白如何发挥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测定了高低温处理后小胸鳖甲各龄幼虫热激蛋白hsp70基因的表达变化,以探讨小胸鳖甲幼虫hsp70对温度胁迫的响应方式。结果显示,在6-7龄幼虫中hsp70基因的表达水平是5龄之前幼虫的3-5倍,表明hsp70具有发育阶段性差异表达;各龄幼虫经42℃高温处理1 h后hsp70基因的表达量都迅速增加并达到高峰,其中2-5龄的响应非常强烈,可达对照的一千至数千倍;冷驯化低温5℃和10℃对不同龄期幼虫hsp70表达的影响有所不同,其中1龄和4龄幼虫对5℃和10℃均有上调响应,且1龄的响应程度远高于4龄;而7龄幼虫的hsp70表达则受5℃抑制,在10℃短时间内受到诱导,长时间则受到抑制;耐寒性测定结果显示,1龄和7龄幼虫无冷驯化现象,而4龄幼虫经过5℃或10℃冷驯化2 h可使其在-10℃的存活率提高25%,表明hsp70基因表达与小胸鳖甲耐寒性无直接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全面认识HSP70在荒漠昆虫环境适应性中的作用机制。
335-342

花粉对明亮熊蜂蜂群发育的影响

摘要:花粉作为熊蜂工厂化生产主要蛋白饲料,其来源与质量对雌蜂产卵和蜂群发育有很大影响。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用纯杏花粉将明亮熊蜂Bombus lurorum L.蜂王饲喂至蜂王产卵和始见工蜂后,更换为2∶1、1∶1、1∶2的杏花粉∶油菜花粉继续饲喂,测定明亮熊蜂的工蜂出房率、出房时间、成群率和成群时间等。结果表明:在蜂王产卵后更换为不同配比的混合花粉对工蜂出房率(χ2=2.25,df=3,P=0.52)和始见工蜂时间(F=1.75,df1=3,df2=82,P=0.16)均无显著影响;不同花粉处理之间的蜂群成群率差异不显著(χ2=3.56,df=6,P=0.74),但成群时间有显著差异(F=2.47,df1=6,df2=39,P=0.04)。在蜂王产卵后和始见工蜂后更换为杏花粉∶油菜花粉=1∶2的混合花粉在成群时间上有显著差异(t=2.52,df=8,P=0.036)。由于油菜花粉价格比杏花粉便宜,因此建议在人工饲养明亮熊蜂的过程中,在蜂群始见工蜂后更换为1∶1的杏花粉∶油菜花粉进行饲喂。
343-347

白背飞虱RAPD-PCR反应体系的正交设计优化

摘要: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是水稻重要害虫之一。研究采用L16(45)正交设计优化试验,构建了白背飞虱RAPD最优反应体系,并对引物退火温度和反应循环次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白背飞虱RAPDPCR最优反应体系为2μL 10×PCR Buffer(10 mmol/L Tris-HCl;50 mmol/L KCl),2.4 mmol/L Mg2+,0.15 mmol/L dNTPs,0.7μmol/L引物,0.8U Taq DNA Polymerase和30 ng模板DNA,ddH2O补充至20μL。本研究采用的10条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在35-39℃间,以引物相应最优退火温度和40次PCR反应循环可获得较好的白背飞虱RAPD-PCR结果。
348-353

刺桐姬小蜂成瘿过程中虫瘿内几种酶的活性变化

摘要:为探究刺桐叶片在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成瘿过程中几种酶的变化情况,测定了虫瘿初始形成期、成长分化期、成熟期和开裂期4个发育阶段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虫瘿的形成显著提高了寄主叶片的SOD、CAT、POD、PPO活性;其中SOD、CAT、PPO活性主要体现在虫瘿组织上,开裂期酶活性均达到最大,分别为对照的5.36、5.28、19.73倍;PPO活性随虫瘿发育不断增加,而SOD、CAT活性分别在成熟期、成长分化期都有所下降;POD活性则主要表现在非虫瘿组织上,且每个时期显著高于对照,到开裂期为对照组的2.16倍。结果表明了刺桐对刺桐姬小蜂的为害产生了一定的防御反应。
354-358

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对转cry1Ab抗虫水稻产量的影响

摘要:外源基因的插入是否会改变受体作物的生态适合度是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田间笼罩实验研究了转cry1Ab抗虫水稻(B4b92)及其对照非转基因水稻(MH86)对不同密度梯度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0、10、20、40、80、100、200头/笼)为害的产量响应。结果表明,在褐飞虱各个密度梯度下,与MH86比较,B4b92各产量参数(单穗总粒数、单穗实粒数、总穗数、千粒重、总产量和产量损失率)基本均无显著差异,仅单穗总粒数、单穗实粒数和总穗数在个别褐飞虱密度下有显著增加。回归分析发现,两种水稻的单穗总粒数、单穗实粒数、总穗数、总产量和产量损失率与褐飞虱密度均呈线性关系。随着褐飞虱密度的增加,B4b92产量损失率逐渐高于MH86。该研究对于评价非靶标害虫胁迫对转基因抗虫水稻生态适合度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365-371

杀二斑叶螨高毒力环链棒束孢菌株的筛选及其对尼氏真绥螨的影响

摘要:为得到杀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Koch,1836)高致死率的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Z.Q.Liang)Samson&Hywel-Jones菌株,明确其最优菌株对尼氏真绥螨Euseius nicholsi(Ehara et Lee)存活率的影响,本文在室内用17株环链棒束孢菌株芽孢子和分生孢子对二斑叶螨雌成螨进行了致死率测定,并研究了最优菌株对尼氏真绥螨雌成螨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3号菌株芽孢子的LT50为1.472 d,17号菌株的分生孢子的LT50为3.248 d,时间明显短于其他菌株,致死率明显高于其他菌株;该2个菌株处理尼氏真绥螨,在芽孢子和分生孢子浓度为2×108个/mL时,存活率分别为80.75%和70.75%。因此,在芽孢子和分生孢子浓度为2×107个/mL及以下时,环链棒束孢和尼氏真绥螨可以同时施用。
372-380

嘧菌酯等杀菌剂及其混配制剂对赤眼蜂的安全性评价

摘要:为明确嘧菌酯等杀菌剂及其混配制剂对赤眼蜂的毒性,评价含嘧菌酯混配制剂的风险性,本文采用管测药膜法测定了嘧菌酯等杀菌剂及其混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的毒性,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杀菌剂单剂中,以嘧菌酯和百菌清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毒性最高,LR50分别为1.31×10-4和9.59×10-4a.i.mg/cm2,为高风险药剂;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和己唑醇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毒性较低,LR50分别是2.34×10-3、4.83×10-3和2.60×10-3a.i.mg/cm2,为中等风险性药剂;戊唑醇和烯酰吗啉的毒性最低,为低风险性药剂。在混配制剂中,只有嘧菌酯·百菌清对玉米螟赤眼蜂不安全,LR50是1.85×10-3a.i.mg/cm2,为高风险性药剂;嘧菌酯·己唑醇、嘧菌酯·烯酰吗啉和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毒性较低,LR50分别是8.96×10-4、3.17×10-3和1.65×10-2a.i.mg/cm2。嘧菌酯·丙环唑和嘧菌酯·戊唑醇对玉米螟赤眼蜂安全。两种杀菌剂混用对赤眼蜂生态风险性取决于单剂本身的毒性大小和在混剂中所占比例,嘧菌酯和高风险药剂混用,其混剂的风险性高;嘧菌酯和低风险药剂混用,其混剂的风险性会低于嘧菌酯。因此,在大田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害虫时,应避免高风险杀菌剂的使用,以避免对赤眼蜂的伤害。
381-387

缝锤小蠹与美西部云杉小蠹的声学特征与比较

摘要:害虫声音探测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方法,在植物检疫领域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目前国内外已开展了针对林木蛀干害虫的声音探测技术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为此本文利用声音探测技术对口岸经常截获的有害生物缝锤小蠹和美西部云杉小蠹成虫的取食和爬行声信号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同种小蠹的取食和爬行声信号差异明显,两种小蠹间取食和爬行声信号差异也较大,声信号脉冲持续时间、主频差异显著,利用害虫声音探测技术对林木蛀干类害虫进行监测具有可行性。
395-401

台湾稻螟蛹寄生蜂—霍氏啮小蜂

摘要:霍氏啮小蜂Tetrastichus howardi Olliff是一种重要的蛹寄生蜂。作者于2013年9月,首次在广州地区台湾稻螟蛹上发现该蜂。文章记述了霍氏啮小蜂的自然寄生率、形态特征和部分生物学特性。对该蜂在水稻钻蛀性螟虫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408-411

阿笨土甲和波氏真土甲室内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在宁夏银川室内自然条件下,比较研究了阿笨土甲Penthicus(Myladion)alashanica(Reichardt)和波氏真土甲Eumylada potanini(Reitter)的生物学特性。阿笨土甲1年完成1代,以成虫越冬,成虫翌年4月上旬至6月下旬产卵,幼虫4月中旬开始活动,老熟幼虫8月上旬至9月下旬化蛹。波氏真土甲1年完成1代,以成虫越冬,翌年5月上旬至7月中旬产卵,幼虫5月中旬开始活动,老熟幼虫8月上旬至10月上旬化蛹。两种土甲成虫均有群集性和假死性。
412-418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专论与综述

蜂胶对蜂群病虫害的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

摘要:蜂胶对人类的营养保健和疾病治疗作用已得到广泛的研究,但是蜂胶对蜜蜂健康作用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文综述了蜂胶对美洲幼虫腐臭病、狄斯瓦螨,以及其它大寄生虫和害虫等蜂群病虫害防治作用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蜂胶在蜂群社会性免疫力、蜂群自我治疗中的作用,以期为蜂产品对蜂群健康作用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
427-432

昆虫体型变异及其机制——以中华真地鳖为例

摘要:生物体体型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指标,本文结合作者近五年对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体型地理变异研究,从宏观生态学角度,综述生物体体型地理变异并阐述生物体体型变异机制,并对中华真地鳖地理变异及其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国内有关昆虫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参考。
43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