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30 17:55:22

高二地理总结

高二地理总结篇(1)

1、积极支持学校工作,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本学期高二地理备课组圆满地完成了学校和年级组分配、布置的各项任务。全组老师积极支持学校工作,群策群力制定教学计划;认真按时按质进行集体备课;积极落实教务处和年级组组织的教学、教学研究活动,积极开设教学公开课,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付出必有回报,在学校组织的三次视导课中,我组成员的课堂教学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表扬;在全县组织的期中考试中,高二地理取得了全县第三的好成绩;在与兄弟学校—鸿翔中学的联考中,我们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绩;在刚刚结束的学业水平合格考试中,同样地理合格率领先于其他学科;本学期高二地理组成果累累。

2、认真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针对高二、高三地理学科特点,在开学初制订详细的授课计划。高二本学期重点学习了《选择性必修一》的知识内容,本部分属于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最难的部分,学习任务重,学生接受能力差,所以必须要认真详细地制定时间计划,划分时间段,并控制好各时间段的用时计划,现在一个学期快结束了,事实证明我们的计划比较科学和成功。

3、坚持集体备课,不断钻研教学。

本备课组的成员都能认真钻研新考纲和教材,吃透课程标准,精心备课,既备教法又备学法,落实好各项教学常规和教学计划。本备课组坚持每周两次按时集体备课,讨论重难点内容和授课的方法,能够做到目标,进度,作业,测试的统一,在中心备课人备出详案的基础上,讲述对教材的理解,教学重点及难点,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然后大家研讨、交流,最后集思广益,确定统一的教案,再由各个老师针对班级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备课。通过集体备课,我们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4、发扬团体合作精神,注重相互交流探讨。

本备课组的老师无论是谁有好的资料,都努力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备课效率。为了深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高二地理备课组坚持相互听课,当面或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实事求是的有针对性的交流意见,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共同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学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我们组内的教研气氛非常浓厚,除都能按时参加组内的正常集体备课活动外,我们还在平时利用课余时间碰在一起讨论问题,研讨教法,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同事们通过讨论,不但提高了对许多模糊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而且还进一步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5、注重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高二地理总结篇(2)

一、统筹规划,制定学期工作进度,严格按计划进行

对于理科班而言,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比较多,除了完成必修三的学习外,还必须参加会考,从而必须再把三本必修重新复习,结合纲要的练习,最后还得进行模拟训练,课时不多,非常紧张,所以要求必须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必修二与三,背诵部分较多,可以整个知识结构即可让学生自行背去,可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必修一重在理解,需要结合更多的练习加强训练和巩固。

二、提高教学质量,把好练习关,即时反馈

在第一轮复习时就应尽量做到基本扫盲,及时对纲要题目进行讲解,并严格抓好学生的笔记关;在第二轮复习时则重点讲,尤其在给差生进行扶差时,应抓住重点,不应在过多顾及全面,避免事倍功半,差生的练习要更多,可多次重复简单的题型,而后逐渐提高难度。纲要的某些题目也要重点讲,尤其是可能的变形题。关于必修一的扶差最好提早进行,避免影响后面的进度,要让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应及时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调整,确保学生跟上。

三、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由于是第一次带会考,经验不足,如何安排会考进度,如何抓好会考,如何处理学生的学习问题等等,都成了我的重大问题,因此必须请教其他有经验的老师,感谢老师们的不吝赐教,让我获益不少。

四、善于发挥学生的作用,生生帮扶

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比我们长,让学生来带学生,有时比我们老师的辅导来得更容易接受,而且更容易把握学习进度。两者相互促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带动班级学习情绪。尤其在会考当中,班级多,差生也多,老师不可能全面顾及到,因此,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五、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的训练,尽量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二地理总结篇(3)

如何实施新课程,这是摆在全组老师面前的一大课题。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

开学时,我们组织全组老师对新课程教学进行精心安排,使全组老师初步把握新课程的基础理念,理解新教材的基本内涵,老师们通过认真阅读新教材,发现新教材的实用性,不但使用课本中的案例,还增加有说服力的案例,便学生理解和自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各位教师注重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尤其是适合地理学科的“直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二)实施“青蓝”工程,培养新教师。

本学期开学初,在学校安排下,我和史丽萍老师分别与时常武老师结成师徒关系。新教师做到听一节课,上一节课,学期总听课已超额完成所规定的课数;我们每听一节课,都相互交流意见,肯定优点、指出缺点,使我组的教师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三)加强教学科研工作。

青年教师充分利用我组的资料优势,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并收到较好的效果。所有配合新课程的教学课件、录像、影片均为本组教师收集和自制。

充分利用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研讨、分析教材,逐步做到组内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作业、案。所有教师都认真学习了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刻苦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学专业报刊和互联网,了解学科最新动态,提高理论水平和修养,高质量的完成了全级地理课的教学任务。

做到课堂教学的完全公开,在本备课组内安排我和史丽萍老师新课程教学研讨课,逐步形成了互相观摩、积极研讨的好氛围。

(四)加强课堂教学的模式化

教学内容地图化。地图(图像)及各种图幅是实现该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要把地理信息通过图片、图像、音像等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需要突现给学生,学生可以形象、直观、地获得一些难以直接观察、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地理信息,从而能较知认识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

教学形式疑问化和开放化。该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设计程序式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进行探究发现,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些新问题,向学生介绍问题的条件,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而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其自己去思考探索,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出结论,教师及时点评小结,指出最佳途径,揭示正确的规律和一般方法。这有利于展开学生思维,形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通过案例学习促进学生形成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的培养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过程训练化。教学本身就是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技能,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而技能的形成需要一个认识、理解、练习、再认识、再理解、再练习……。最后达到熟练的过程。本模式以图作为出发点,又以图作为落脚点,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技能过程。

高二地理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内蒙古在经过长达60年的发展历程中,三次产业结构的GDP结构(三次产业占GDP的比例)由2007年的12.5 : 51.8 : 35.7,到2011年的9.2 : 56.8 : 34,产业结构一直在优化调整,第一产业迅速下降,第二产业都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基本保持在35%左右。呼包鄂区域的三次产业结构也发生着变化,本文采用SSM模型,研究呼包鄂产业结构发展情况,求其区域竞争力的相对优势,为此地区产业发展提供相应建议。

一、分析模型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处上级区域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1][2]。

假设为被研究区域的基期的经济总量,为报告期经济总量;为全国或全省在基期的经济总量,为报告期经济总量。并且用和来分别表示该区域的第j个行业的基期和报告期的产值量;和分别表示全国或全省第j个行业的基期和报告期的产值量。

表示该地区各产业部门按全国或全省GDP总增长率增长计算的增长额;是指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效益。若该地区产业结构优于全国或全省的产业结构,则 > 0,反之 < 0;反映该区域的竞争力效益,指该地区各产业部门按实际增长率所计算的增长额与按全国或省同一产业部门增长率算的增长额之差, > 0,则表示该区域处于有利的竞争力,产业竞争力较强。

二、呼包鄂地区发展状况

就“呼包鄂”区域而言,三地凭借各自的比较优势,区域内有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六大优势产业,发展速度备受瞩目。2010年,呼包鄂区域GDP占全内蒙古自治区的59.8%,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占全区财政总收入的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410元和8750元,接近沿海发达城市水平。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4.4 : 48.4 : 47.2调整为2011年的3.2 : 52.2 : 44.5,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了更加清晰了解近几年“呼包鄂”区域的产业结构比重,本文建立了图1。

图1 2007-2011年“呼包鄂”区域三产业变化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呼包鄂”区域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由2007年的47.2%发展到2011年的44.5%;第一产业比重逐年降低,从2007年的4.4降到2011年的3.2%;第二产业由2007年的48.4%,反复升升降降,最后升到2011年的52.2%。第二、三产业比重有升有降,总体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三产业比重较合理。

三、呼包鄂经济增长区域结构SSM分析

本文在对包头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分析时,以全国为背景区域,对呼包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构系统进行Shift-share Method分析,时间区域取2007-2011年五年,计算指标取各个产业的当年生产产值,计算结果如表2。

表2 2007-2011年间呼包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偏离份额分析表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内蒙古统计年鉴2012》中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根据表2的数据分析,从整体来看,呼包鄂的三大产业都处于发展态势,2007-2011年间呼包鄂实际经济增长额大于全国的平均增长份额,总偏离分别为2157.93亿元,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占到63.4%和36.7%,这说明呼包鄂经济增长额在一定程度上严重依赖于第二产业,而且三产的结构是二三一。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总的结构变动趋势是: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比重减少,在第二、第三次产业的比重增加[3]。我们可以得出呼包鄂在这五年间产业结构没有得到有效的优化,依然停留在严重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规模增长比较缓慢,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下面分别从产业结构偏离和竞争偏离两方面对比分析呼包鄂和内蒙古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

从产业结构偏离方面分析可以得出,在2007-2011年间呼包鄂的生产总值的结构偏离增长量为33.66亿元,呼包鄂的总体结构份额大于0,相对于背景区域而言,具有结构性发展优势,但整体优势并不明显。其中,第一产业结构份额小于0,说明2007-2011年五年间呼包鄂的第一产业与背景区域相比较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第二产业的结构份额也小于0,说明呼包鄂在这五年间没有充分发挥出第二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从竞争偏离方面分析,呼包鄂的产业竞争力分量高于全国平均值2110.57亿元,这说明呼包鄂总体产业竞争力较全国有明显的优势。呼包鄂三次产业竞争力都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第二产业竞争力份额大,增长率为82%,贡献率为66.23%。

这些种种数据表明呼包鄂经济在近十几年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其产业结构中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四、呼包鄂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的思考

产业结构的变动与调整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通过对呼包鄂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产业结构偏离度和竞争力偏离度等的分析得出呼包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竞争力偏弱,但发展潜力大的结论。在之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认清自身的资源及行业优势,改善三次产业内在素质,加快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成长,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4]。

针对呼包鄂未来第二产业比重可能过重,呼包鄂应注重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使其主导产业生产效率更高,促进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首先要提高深加工、附加值高,而且污染少、物耗少的产业的比重,以促进其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度化方向发展。其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此带动呼包鄂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昌勇.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湖北产业竞争力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11):152-155.

[2]魏文佳.基于SSM 的福建产业结构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02):134-137.

[3]徐德云.产业结构升级形态决定、测度的一个理论解释及验证[J].财政研究,2008(01):46-49.

高二地理总结篇(5)

一、芜湖市地区概况

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的芜湖市,地处长江的下游,南北分别与皖南山系、江淮平原相倚望。与马鞍山市、宣城市、铜陵市、安庆市、池州市、合肥市相毗邻。整体区域内具有平原、丘陵等地貌,并具有数量众多的河湖,如长江、青弋江等。

根据芜湖市统计年鉴2015可知,2014年年末,芜湖市的总人口数为384.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61.7万人,城镇化率为60.67%,比2013年增长了1.30%。相比2013年,2014年以10.7%的增幅使得GDP(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2307.90亿元。从产业增长分析:第一产业以4.8%的增幅达到了136.20亿元;第二产业则实现增加值1516.02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55.68亿元,增长10.8%。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5.9:65.7:28.4。

二、结构现状及其变化分析

(一)产业结构现状

2014年,芜湖国民经济核算生产总值为2309.5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118.04亿元,约占总产值的5.11%;第二产业产值为1476.01亿元,约占总产值的63.91%,其中工业产值为1347.21亿元,占其91.27%,约占总产值的58.33%;第三产业总产值为715.5亿元,约占总产值的30.98%。

(二)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2014年,芜湖市行政区域土地面积为602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用地面积为258平方公里,约占行政区域土地面积的4.28%。城市建筑用地面积为245平方公里,其中居住用地面积为57平方公里,约占城市建筑用地面积的23.27%。工业用地面积为24平方公里,约占行政区域土地面积的0.40%。

(三)变化分析

1、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1)从芜湖地区的生产总值分析

①1995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01915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178461万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488634万元,其中工业生产总值为447679万元,建筑业生产总值为40955万元;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则达到了352056万元。

②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为716857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645803万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3953337万元,其中工业生产总值为3482333万元,建筑业生产总值为471004万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2569436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0025元每人。

③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309553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1180404万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14760057万元,其中工业生产总值为13472078万元,建筑业生产总值为1368800万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7155027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4039元每人。

总的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均为增加,其中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最快,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2)从芜湖地区的生产总值构成分析

①1995年与2007年对比: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从17.5%下降到9.0%,降幅达到8.5%;第二产业所占比例从48.0%上升到55.2%,增幅达到7.2;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则增加了1.3%。从34.5%增加到35.8%。

②2007年与2014年对比: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从9.0%下降到5.1%,降幅达到3.9%;第二产业所占比例从55.2%上升到63.9%,增幅达到8.7%;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则从35.8%下降到31.0%,减少了4.8%。

概括其从1995年到2014年近19年的芜湖地区生产总值构成变化:生产总值变化最大的第二产业所占比例从48.0%上升到63.9%,增幅达到15.9%;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从17.5%下降到5.1%,降幅达到12.4%;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则从34.5%下降到31.0%,减少了3.5%。

2、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选取其中四区)

(1)1994年与2006年对比:其中水域面积从123.55平方千米增加到182.28平方千米,增加了47.54%;林业用地面积从270.71平方千米增加到400.52平方千米,增加了47.95%;其它用地则以80.91%的降幅从67.05平方千米减少到12.8平方千米。

(2)2006与2014年对比:其中林业用地面积从400.52平方千米减少到220.82平方千米,下降了44.87%;耕地面积减少了13.87平方千米,下降了5.97%;另外建设用地增加了155.73平方千米;水域增加27.67平方千米;其它用地面积增加了10.17平方千米。

概括其从1994年到2014年近20年的四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面积变化最大的土地类型建设用地从120.09平方千米增加到437.7平方千米,增加了264.48%;水域面积从123.55平方千米增加到209.95平方千米,增加了69.93%;耕地以58.65%的降幅减少了310.04平方千米。

三、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从很多数据中可以看出土地利用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联系紧密,因此如何科学合理且高效的进行土地利用,对城市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城市经济稳定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也必定处于持续稳定状态中。

(一)相互影响

由于各地区土地的资源特性,地区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发展进程都受其影响,并进一步决定了土地的利用结构。由于不同产业对于土地资源要求的不同,所以其分布地区也各不相同,由此可以看出城市中各主要产业总是位于一些特定区域中。

为了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能稳定并快速发展,土地的供给必须同时满足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一系列要求以及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而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产业对所需的土地资源的要求不同,也会对土地的利用结构产生影响。

(二)具体概况

从芜湖市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分析中可以得到:1995-2014年产业结构从1995年的三产业比例17.5:48.0:34.5到2007年的三产业比例9.0:55.2:35.8再到2014年的三产业比例5.1:63.9:31.0。在第一产业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的同时第二产业一直在稳步上升,但是第三产业则小幅度上升后又再次下降,甚至下降到了比起始比重更低的数值。而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建设用地的面积逐渐增加,耕地的面积则在此过程中不断减少。

四、分析与建议

高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和飞跃革新的技术贯穿于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中,产业的区位选择也随之改变。由于土地的资源特性,对区位选择安排的不合理即会导致资源的浪费,所以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十分重要。

(一)转变产业模式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发达,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人口这两项指标所占比重均达到或超过了60%-70%。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交流日渐频繁,建立完备的第三产业格局十分重要。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这种经济形势下需转向高效的“三、二、一”模式。芜湖市的产业结构仍处于“二、三、一”模式中,虽然在这种模式中国民生产总值同样得到了提升,但由于其产业结构的局限性,无法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所以应转变产业模式,发展二三产业。

(二)优化城市布局

一般而言,拥有相对完善的生产技术和完整的组织结构的成熟产业,具有稳定的网络交易平台,在“面对面”交流上的要求相对要少;与之相反,没有稳定的网络交易平台且生产技术、组织结构都不完善的新生高层次企业对集聚经济有高要求,这使得成熟产业被驱逐或被迫转移。我们知道,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应将土地利用率最高的第三产业安排于城市中心位置,然后依次排开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集约利用土地也应由此依次排列。由于受地形、地势、地貌、铁路的影响,芜湖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中心城区、商业集聚分布不均,交通也不够通畅。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资源,构建完善的城市空间体系,推进用地布局的有机组合,优化城市布局。如适当增加城市用地中的公共交通用地,便捷交通,协调用地矛盾。

(三)整合农用地

芜湖市所占比例最大的土地类型是农用地,但其多为零散地块,无法达到产业化经营,利用率较低。农村居民点又大都较为分散,导致农用地被分割,同样不利于产业化经营。农村的农用地经营方式多为分散经营,且由于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加,有些地块被迫荒芜,无人种植。应整合这些零散地块,使其可以产业化经营,提高其利用率及生产效益。

(四)发展生态环境

芜湖近年的总体规划中对于退耕还林都有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对于污水处理、废物投放等加大管理力度,并在城市合理布局的同时考虑到生态绿化,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五、结语

想要使得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并使得经济效益最大化,则必须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改变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使其优化升级,与国际接轨。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决于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而产业结构落实在空间上,就是土地利用结构,产业结构的转变必会导致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芜湖市是长三角重要的经济增长地之一,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芜湖市已经成长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城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产业结构升级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成为迫切问题。通过对芜湖市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进一步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依此提出如何优化芜湖市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建议,对芜湖市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芜湖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项目批准号:201510378569)的阶段性研究成。

参考文献:

[1] 芜湖市统计年鉴2015.

[2] 白洪伟,吴满音,葛艳.芜湖市土地利用履盖变化的遥感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9(4).

[3] 王辉.都市圈发展战略下城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高二地理总结篇(6)

一、工程量完成情况(数据统计截至11月25日)

2010年三峡指挥部完成砼浇筑14.28万m3,土石方挖填约31.45万m3,金结安装6391 t,金结制造完成2300 t,固结灌浆完成13694m,回填灌浆完成7333m2,锚杆支护完成98866m。其中:

右岸地下电站工程砼浇筑完成11.33万m3,占年度计划的90.64%,回填灌浆完成7121m2,占年度计划的40.0%,固结灌浆完成11575m,占年计划的17.96%。金属结构安装完成6458.5t,占年度计划的77.45%。

二期表孔恢复共完成砼浇筑1829 m3,占年度计划的100%。

升船机续建工程砼浇筑完成2.95万m3,占计划的100%;回填灌浆完成212m2,船厢室底板固结灌浆完成2119m,占计划的100%;石方开挖完成约0.85万m3,土石方填挖完成约4.7万m3,均占年度计划的100%;系统锚杆支护完成9866m(不包括随机锚杆),占年度计划的100%;砼喷护约420方;锚索完成45束。

三期下游围堰水下开挖完成25.9万m3,占计划的100%。

二、各项目形象进度

(一)地下电站工程

1、引水系统:

1)土建部分:2010年2月20日完成引水上平段1#~6#洞第一、二段砼衬砌;11月18日完成1#~6#洞下平段施工道路占压段砼回填浇筑;10年12月完成6~1#斜井压力钢管下滑台车轨道砼浇筑;截止10年12月31引水压力钢管外包砼浇筑情况如下:6#引水完成下平段三仓砼浇筑,下弯段完成三仓砼,斜直段完成一仓砼浇筑; 5#引水完成下平段三仓砼浇筑,下弯段完成三仓砼浇筑,斜直段(一)正在备仓施工;4#引水完成下平段三仓砼浇筑,下弯段完成二仓砼浇筑,下弯段(三)完成备仓施工;3#引水完成下平段二仓砼浇筑,下弯段完成二段砼浇筑;1#引水完成轨道砼浇筑,具备下滑钢管的条件。

2)金结部分:12月底6#引水完成g49-5单元下滑施工;5#引水完成g49-8单元下滑施工;4#引水完成g49-18单元下滑施工;3#引水完成g49-26单元下滑施工;2#引水完成g49-38单元下滑施工,其中g38-41单元完成焊接向土建交面备仓。

2、主厂房系统:

1)土建部分:10年4月份完成主厂房安装间(安i、安ii)砼浇筑;10年12月底完成集水井10层砼浇筑;10年7月20日完成6#--1#肘管一期砼浇筑;10年10月30日完成 6#-3#肘管二期砼浇筑;2#肘管二期砼完成4层砼浇筑;1#肘管二期砼完成2层砼浇筑。6#锥管完成4层砼浇筑;5#锥管完成2层砼浇筑;4#锥管完成3层砼浇筑;3#锥管完成1层砼浇筑。

2)金结部分:完成6#机肘管及锥管安装;完成5#机肘管及锥管安装;完成4#机肘管及肘管安装;完成3#机肘管及锥管安装;完成2#肘管安装;完成1#肘管h13-3单元安装;集水井埋件跟进施工。

3、尾水系统:

1)土建部分:完成1#--6#洞变顶高段及渐变段砼浇筑;10年11月8日完成1#、2#、3#、4#、5#尾水正坡?78.5以下砼浇筑;3#、4#尾水槽口段各完成4层砼浇筑;5#、6#尾水槽口段各完成2层砼浇筑;1#、2#尾水槽口段各完成1层砼浇筑;完成一个条带护坦砼浇筑;3#尾水扩散段完成底板砼浇筑,侧墙完成1仓砼浇筑;5#尾水扩散段完成底板砼浇筑;2#尾水扩散段完成3仓底板砼浇筑;1#、6#尾水扩散段完成基础开挖,目前正在系统锚杆施工;左右侧护坡各完成10各条带砼浇筑。

4、500kv升压站开挖:完成4300方石渣开挖,完成500方岩石开挖。

(二)二期表孔墩墙恢复及栈桥拆除

2010年3月份,高6门机和栈桥拆除方案确定以后,我部积极组织300t履带吊进场,组织实施高6#门机和?120栈桥拆除施工,3月底完成高6门机拆除,6月底全部完成泄21#~泄23#坝段栈桥拆除和表孔墩墙恢复,并移交三峡电厂运行,满足今年防洪度汛要求。

(三)三期下游围堰水下开挖

三期下游围堰水下开挖于6月下旬全部完成开挖任务,达到水下开挖设计要求。

(四)升船机续建工程

2010年上半年,升船机续建工程全面进入收尾阶段,施工部位狭窄、作业面多、施工难度大、不定因素多,在现场管理人员较少的情况下,我部通过积极与对监理、业主和设计协调,及时解决现场出现的问题,开创了升船机良好的施工局面。另外,我们进一步加强现场技术指导,本着对项目负责、对外协队负责的工作要求,积极认真的开展各项工作,通过一年来对该项目管理的摸索和总结,更进一步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按期达到各项目节点形象目标。

年初,船厢室段底板砼施工进入高峰浇筑阶段,XX年年12月24日开始第一仓砼浇筑,2010年2月19日完成最后一仓底板砼浇筑,历时55天。基岩固结灌浆与砼施工交叉进行,于1月30日全部完成固结灌浆。船厢室段底板宽槽砼于2月29日第一仓开仓浇筑,3月20日完成底板宽槽回填,整体工期满足计划进度要求,同时得到了业主、监理、设计和专家组的好评。

其次,上半年升船机开挖作业面多,施工难度大,距底板砼较近,地质构造和岩石稳定性较差,为减小爆破振动速度和开挖质量,对边坡二次开挖和岩台开挖反复进行试验,调整技术参数和爆破方式,振动速度控制在5cm/m以内,开挖成型较好,岩台和边坡均于7月底之前全部完工,得到了专家组的称赞。左岸山体排水洞于3月11日完成洞室开挖,并于5月16日提前完成衬砌砼施工。

第三,升船机船厢室段和下闸首左、右岸边坡支护包括系统锚杆、锚索、砼喷护和随机锚杆支护,9月24日全部完成了船厢室两侧边坡系统锚杆和锚索施工。   1  

推荐同主题文章相关于:施工管理部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2010年物业公司工作总结 | 信息调研网络工作总结 | 2010年度房地产项目推广策划工作总结 | 创建和谐企业工作总结 | 联社信息宣传工作总结 | 2010年宣传工作总结 | 2010年报社工作总结 | 2010年计划财务装备处工作总结2011年工作打算 |

【返回 栏目列表】

第四,下游交通桥9月16日到9月23日完成a~d号钢梁吊装,10月16日完成钢梁整体验收;由于中隔墩道路开挖受到奥运会期间火工材料管制的影响,原爆破方案改为切割和啄除相结合的方案,10月21日完成建基面验收;11月15日完成路面砼浇筑,12月中旬开始通车。

第五,下引航道航槽底板清理和碎石回填全部完成,围堰干砌石护坡于9月24日完成验收,冷水厂拆迁和重建于11月底完成,其它各临时项目均按照计划完成。

第六,下闸首底板、门库和集水井道路占压部分全部完成开挖,11月底完成基岩验收,12月份完成门库和集水井衬砌砼和底板浇筑,形成进船厢室道路,为升船机复建工程船厢室段?60以下塔柱砼施工创造条件。

三、施工管理措施

1、思路明确、措施得力、确保了重点形象目标的实现。

2010年,实现地下电站工程引水和尾水洞、主厂房砼施工、二期泄洪坝段栈桥拆除和墩墙恢复,三期下游围堰水下开挖和升船机船厢室段底板砼、边坡二次开挖等在建项目顺利实施,同时为后续升船机复建工程和地电主厂房45以上等新开标项目做好准备工作,是今年全年工作的重点。

为了实现目标,对此我部现场各项工作都紧紧围绕这些重点来开展。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了许多措施。

首先针对不同项目施工编制详细施工计划,理清工序关系,找出重点、难点,并制定奖罚方案,向施工单位宣贯,鼓励各单位干好各自承担的项目。

第二、在资源的安排上有意识地向重点项目一线倾斜,保证人力,物力、设备优先,确保重点项目的资源投入,加快施工进展速度,充分发挥资源效能,提高效率,加强施工环节的管理,提高工时效率,从而实现计划任务。

第三、加强重点项目现场组织和管理,提出优化方案,督促现场施工方案的落实。

第四、加大现场监控与协调力度,确保计划的执行。针对各重点项目制定了严格施工生产计划,根据计划每天进行检查,严格考核,狠抓落实,监控施工进展,确保计划的执行。

2、加强计划管理,做到均衡生产,保证了月生产任务连续上升。

2010年,地下电站工程砼施工、金结安装、灌浆施工齐头并进,施工单位多,工序间关系紧密,洞室作业面狭窄,相互影响,施工高峰连续重叠,为理顺地下电站工程引水、主厂房和尾水系统施工关系,扭转不利的施工局面,我部根据生产实际情况,编制生产控制月计划、周计划和专项计划,与施工单位多次召开进度计划讨论会,理清工序和部位间的关系,讨论施工过程中存在难点和疑点,提出解决的方案和措施。在生产安排上,强调生产具有计划性、均衡性、连续性的特点,避免出现前紧后松、被动施工;在计划落实上,按照以日计划保周计划、以周计划保月计划要求,开创了砼工程量逐月稳步上升、金属结构安装工作面有序转换、灌浆能够及时交面的施工新局面。

3、科学规划、严格奖罚促进现场施工生产

在地下电站工程和升船机续建工程施工中,我们制订了各部位、项目及仓次施工进度计划,明确重点关键项目必须完成时间,控制各节点目标的实现。同时根据各仓位和工序的施工难易程度,制订不同的奖罚标准,对重点部位进行重奖重罚。通过加大奖罚力度,有效的提高了现场劳动力积极性,大大促进了施工进展。

地下电站砼和金结施工在年初在备仓、安装进度及形象目标均不太理想,为确保工程的全年计划完成,我部及时根据三峡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和各项目的施工特点,加大计划执行力度,提高现场组织和督促,根据施工管理规定进行严格考核,对部分特殊项目采取专项奖励的激励措施来提高劳动积极性,生产上由被动变主动,保证了年施工目标的实现。

在升船机边坡开挖、支护施工中,制定奖罚考核实施细则,开展“比安全、比进度、比质量、比文明施工”的“四比”竞赛活动,每周对三个外协队评比考核,重奖重罚,提高了各单位的管理水平,各项目实施有计划、有要求、有落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善于总结、不断创新,开创直管模式新格局。

在升船机续建工程近一年的施工管理中,我部管理人员通过加强学习、认真总结、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深入了解项目直管模式特点,积极讨论采取和应对措施,全力帮助外协队施工中存在的困难,逐渐从摸索中走向成熟,使得三峡指挥部首个直管项目走上良性施工局面,为后续项目直管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首先,针对直管对象的特点,加强技术服务,提高“三化”管理,保证生产有序进行。参加升船机项目施工的三支外协队本身技术力量相对较薄弱,现场作业人员大多为临时聘用的民技工,通过对管理对象的分析,加强日常技术交底和不定期培训,对施工过程全面监控,使得作业层进一步了解技术在施工的重要性,从而达到 “既教会了外协队,又干好了工程”的目标。

其次,开展“四比”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外协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外协队自身管理水平。2010年6月份以来,升船机项目开展 “比安全、比进度、比质量、比文明施工”的“四比”竞赛活动,通过每周考评和奖励机制,发现优点,找出缺点,使外协队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有效促进了安全、进度、质量的控制。

第三,积极协调,加强沟通,及时协调解决影响施工的各种问题。

推荐同主题文章相关于:施工管理部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2010年物业公司工作总结 | 信息调研网络工作总结 | 2010年度房地产项目推广策划工作总结 | 创建和谐企业工作总结 | 联社信息宣传工作总结 | 2010年宣传工作总结 | 2010年报社工作总结 | 2010年计划财务装备处工作总结2011年工作打算 |

【返回 栏目列表】

5、全面管理,合理安排,注重施工过程中质量安全和成本控制

在抓好现场进度形象管理的同时,我们重视质量、安全工作,努力做好正确处理生产进度与质量、安全、成本关系,做到“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生产必须安全,不安全不生产”;深知只有保障安全、质量优良的情况下,生产才能顺利进行,才能控制节约施工成本。在升船机开挖施工中,及时完成排险和随机锚杆支护,保证了高边坡、高排架施工安全,创造了各工作面良好的施工环境。

四、全面完成全年防汛工作

2010年三峡工程全面挡水并开始蓄水,但为确保我部防汛工作做到万无一失,为确保在建施工项目安全度汛,按照长江千年一遇防洪流量标准,我部按照国家防总、三峡总公司防汛办和集团公司的要求,自3月中旬以来,积极组织组建防汛机构,编写防汛应急预案和防汛措施,进行不定期防汛项目检查,合理安排重点部位防汛演练,总结存在的问题,采取可行有效的措施,提高了全员处理防汛、防内涝等突发事件意识,为三峡在建项目安全度汛奠定了基础。

第一,积极行动,充分准备,建立健全防汛措施和防汛体系。3月中旬指挥部成立了以指挥长为组长的防汛领导小组,建立了二级防汛机构,制定了防汛措施和防汛应急预案,并召开了专题会布置今年的防汛工作,以确保地下电站工程、升船机续建工程在汛期的施工安全,细化防汛重点,统筹兼顾,立足于防早汛、防大汛,确保所属在建工程安全度汛。

第二,加强现场防汛检查,落实防汛措施。按照汛期各部位防汛重点内容(如防风、防汛等),不定期组织检查,及时排除存在的隐患。

第三,组织防汛演练,提高防汛意识和应急能力。例如6月9日~12日组织了右岸地下电站工程防暴雨、防内涝、设备防大风,暴雨时地电尾水系统6kv线路突发停电、p5泵站设备故障紧急抢修演习,升船机下游围堰出现险情施工人员和设备紧急撤离等演练。演习均按要求完成,达到了预期效果。

第四,做好了物资材料的准备工作,为应急抢险做好了人员和物资保障。

五、文明施工管理保持高水平

2010年,现场文明施工环境管理继续保持了较高水平。以整体规划、逐项落实、狠抓细节使现场文明施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突出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在日常生产管理过程中,根据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每天在生产会和现场给予安排布置,加强日常维护清理检查力度,督促限期整改完毕;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的办法,加强管理。在生产安排上做到工完场清,规划材料堆放区域,使材料堆放整齐有序。顺利完成了多次现场检查和接待活动,为企业形象赢得了良好声誉。

第二,集中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针对现场存在的突出问题,我部安排集中整治收到明显效果。

第三,针对业主、监理等单位在现场发现的问题,我部立即安排整改。对施工难度大又比较复杂的部位,采取制定专项整治措施,直到符合文明施工标准。

第四,积极组织升船机工程“比安全、比进度、比质量、比文明施工”的“四比”竞赛活动和开展地下电站“样板工作面”,极大的调动了作业队伍积极性,为现场施工创造了良好环境。

六、存在的问题

由于部门人员较少,地下电站和升船机复建工程管理范围和跨度大,个别项目不能做到全过程监控;现场协调管理工作量大,需要进一步加强业务知识学习;现代水利施工技术日新月异,需提高再学习和培训意识。

2010年工作规划

一、2010年施工形势

2010年,地下电站工程主厂房、引水、尾水三线并举,主厂房?45m高程以上砼施工与金结施工相互影响,我部采取施工部位相互交面制度,制订了详细施工进度的计划,严抓节点工期目标,保证地电施工资源均衡,生产有条不紊进行。升船机复建工程主要围绕塔柱筒体砼施工为中心,统筹兼顾,逐步启动下闸首侧墙、下引航道护坡、帷幕灌浆、设备安装等项目。针对升船机塔柱施工精度高、技术难度大、结构复杂、土建与金结相互干扰等特点,我部已着手编制施工管理规定,严格“三化”管理,管理从精细上下功夫,狠抓计划执行和落实,保证节点目标实现。

二、2010年生产安排:

(一)、右岸地下电站工程

一:引水部分

1、6#、5引水完成斜直段、上弯段、上平段砼浇筑(含3#施工支洞回填)。

2、4#引水完成斜直段、上弯段、上平段砼浇筑。

3、3#完成斜直段、上弯段砼浇筑。

4、2#完成下平段、下弯段、斜直段砼浇筑,上弯段完成一仓砼浇筑。

5、1#完成下平段、下弯段、斜直段砼浇筑。

6、压力钢管全部安装完毕。

二:主厂房部分

1、集水井09年4月浇筑到设计高程。

2、6#、5#机土建完成锥管及座环砼浇筑,蜗壳砼完成49.5--58.5高程以下砼浇筑,金结完成蜗壳安装及基坑里衬安装。

3、4#、3#机金结完成蜗壳安装,土建完成锥管及座环砼浇筑,4#机完成49.5—52.5高程砼浇筑。

4、1#、2#机金结完成蜗壳钢支墩安装;土建完成肘管二期砼浇筑及锥管砼浇筑。

三:尾水部分

1、6#--1#尾水扩散段砼全部浇筑完毕。

2、6#--1#槽口砼全部浇筑到82高程,具备通车条件。

3、左右侧护坡砼全部浇筑完毕。

4、6#--1#尾水连接段底板、侧墙砼全部浇筑完毕;2#、3#、5#顶拱砼完成2段砼浇筑。 [3]

推荐同主题文章相关于:施工管理部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2010年物业公司工作总结 | 信息调研网络工作总结 | 2010年度房地产项目推广策划工作总结 | 创建和谐企业工作总结 | 联社信息宣传工作总结 | 2010年宣传工作总结 | 2010年报社工作总结 | 2010年计划财务装备处工作总结2011年工作打算 |

【返回 栏目列表】

四:500kv升压站

1、完成主变楼和辅助楼砼浇筑。

2、完成电缆廊道砼浇筑。

(二)、升船机复建工程

按照升船机复建工程施工总进度计划,2010年各施工项目达到的形象目标如下:

1、09年2月初~3月中旬,完成船厢室段两侧高程84.5m附臂式塔机安装;09年10月下旬完成下闸首移动式塔机安装。

2、根据设计施工详图和前期准备情况,10年12月底开始塔柱体高程?59.5以下砼施工,09年1月24日完成高程59.5m以下砼施工。

3、09年2月中旬~年底,完成塔柱高程120m以上,四塔柱年平均上升70米。

4、2010年底之前完成下闸首底板固结灌浆,2010年11月开始下闸首闸墙砼施工。

5、2010年初,下引航道导航墙、靠船墙和两侧护坡砼提前安排施工。

6、2010年底~09年底,右岸中隔墩及山体灌浆帷幕等部位施工。

三、主要工作措施

1、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成本意识,加强成本控制。

2、进一步规范管理,精心组织,均衡生产,确保达到个项目重点形象目标。

3、加强现场协调监控,增强服务意识,保障生产正常进行。

4、质量和安全、文明施工和环境统筹兼顾,确保生产任务保质保量、安全文明施工。

【4】

高二地理总结篇(7)

一个地区的区域产业结构与该地区高校专业结构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高校的专业结构决定了人才的培养结构,不同的专业设置培养了不同方面的人才,进而影响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质量和速度;另一方面,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制约着高校的专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决定了人才的类型,只有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创造生产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有价值的人才,高校的专业结构不得不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1. 辽宁高校规模与结构发展概况

(1)辽宁高校规模发展概况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辽宁省的高校教育发展较快。1985年,辽宁省普通高等院校的数量是62所,到2010年,辽宁省的普通高校数量增至112所。招生数从1985年的34076人上升到了2010年的252234人,教师数则从19046人发展到了57404人。1980年,每一万人中大学生仅有18人;而2010年,每一万人中大学生的数量却增至206.8人。此外,高校的类型也趋于完善,涵盖面广,向多类型、多层次发展,囊括了农林、医药、财经、师范、政法等多种类型。总的来说,近30年来,辽宁省高校的发展规模有了显著的增长。

(2)高校专业结构发展概况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辽宁省高校专业种类覆盖面日趋完整,各专业招生人数大部分呈现规模递增趋势,2010年,辽宁省高校专业达到11类,分别是管理学、经济学、农学、医学、文学、教育学、法学、工学、理学、历史学、哲学,仅本科类的专业布点数达到了300多个。高校总的招生人数达到252234人次(不包括师范类)。

2. 辽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近五年来,辽宁省三次产业均有了不同幅度的增长,2005年,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882.41亿元、3869.4亿元、3295.45亿元,而到2010年,三次产业分别增长至1631.08亿元、9976.82亿元、6849.37亿元。2010年,辽宁省生产总值为18457.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8.8%,第二产业占54.1%,第三产业占37.1%,而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3.2%、61.6%、35.2%。从表2-1中我们可以看到,自2001年到2010年,辽宁省第一产业贡献率呈现逐渐递减趋势,与之恰好相反,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则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第三产业则保持相对稳定,略有减少。由此可见,辽宁省产业结构转变基本上由第一、二、三产业向第二、三、一产业转变,未来几年,第二产业依然是辽宁省经济中比重最大的部分。

表2-1 辽宁省三次产业贡献率 单位:%

年份 生产总值 产业类型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第三产业

2001 100 8.0 42.2 37.4 49.8

2002 100 8.6 47.5 42.6 43.9

2003 100 6.5 51.0 43.2 42.5

2004 100 6.4 57.0 47.5 36.6

2005 100 6.5 53.0 48.2 40.5

2006 100 2.1 53.6 46.6 44.3

2007 100 2.7 57.4 52.8 39.9

2008 100 4.3 60.1 56.5 35.6

2009 100 2.0 60.7 50.0 37.3

2010 100 3.2 61.6 54.7 35.2

注: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

数据来源:辽宁省2011年统计年鉴

3. 辽宁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分析

为寻求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笔者选取2005—2010年辽宁省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以及2005年—2010年辽宁省高校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作为分析数据,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此进行分析。之所以选择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是因为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在辽宁省的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产业贡献率最高。而选择高校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作为分析数据是因为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不但可以反映高校专业的结构,而且能够影响的产业中人才的供给结构,从而对产业的生产总值产生影响。因此,通过高校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与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很好地体现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结构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系数用来衡量两个数据集合是否在一条线上面,当两个变量都是正态连续变量,而且两者之间呈线性关系时,表现这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用积差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相关系数趋向1或者-1),相关性越强;相关系数越接近于0,相关度越弱。

我们通过多元统计分析中的SPSS软件,并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法对辽宁省2005年到2010年的统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由此可以得出辽宁省高校11所大学科招生人数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之间的关联性矩阵,如表3-1所示。

表3-1 辽宁省各专业招生人数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相关矩阵

第二产业生产总值

高校招生人数 Pearson Correlation Sig. (2-tailed) N

哲学 .469 .349 6

经济学 .730 .099 6

法学 -.912* .011 6

教育学 .317 .540 6

文学 .718 .108 6

历史学 -.081 .879 6

理学 .785 .064 6

工学 .921** .009 6

农学 -.831* .040 6

医学 .958** .003 6

管理学 -.525 .285 6

从表3-1中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辽宁省近6年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与法学、工学、农学、医学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与经济学、文学、理学有着较强的相关性,与哲学、管理学有着中等强度的相关性,与教育学弱相关,而与历史学的相关性极弱。而根据我们现有的认识,三大产业的划分与我国高等教育科类设置有如下关系:农学属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包括理学和工学,第三产业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医学和管理学。

与第二产业关联性最强的专业是理学、工学,而辽宁省近六年来工学和理学与第二产业的相关性并不是最强的,仅仅排在第二位和第五位,相关系数分别是0.921和0.785。相反,原本与第二产业相关性不大的医学、农学和法学却表现出了很强的相关性。由此可见,辽宁省的工学和理学依然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地发展,辽宁省高校专业结构没有很好地迎合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较差,高校的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结构存在着一些较显著的问题,高校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4. 辽宁省高校专业结构面临的问题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2002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3%。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却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从量的方面讲,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大众化的水平,而从质的方面来看,我们的大众化还是大打折扣的。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的高等教育就高校专业结构方面就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

(1)专业结构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契合程度不高,培养的人才不足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辽宁省的经济发展中比重最大的部分是以工业代表的第二产业。自2005年以来,辽宁省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占三次产业总生产总值的50%左右,2010年,辽宁省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为9976.82亿元,占总生产总值的54.1%,第二产业的产业贡献率(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达到61.6%。而辽宁省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仅有641.5万人,仅占三次产业总人口的27.7%。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将其与第二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进行对比。2010年,广东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2266.60万人,占三次产业总人数的39.40%;浙江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1810.36万人,占三次产业从业总人数的49.79%;福建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636.54万人,占三次从业总人数的37.4%。很显然,辽宁省第二产业人才资源存在着很明显的劣势。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辽宁省高校的专业结构不合理,高校的专业结构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契合程度不高,培养的人才不足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2)专业重复设置、同构化现象普遍存在,特色专业不明显。

在扩招的氛围下,辽宁省的招生规模自1999年以来逐步扩大。很多高校迫切想成为综合性大学,根本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只重视专业数量上的增长,专业设置与其它学校重复过多,造成全省专业设置重复率大,忽视了专业的本质建设,从而导致专业的底蕴不足,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也无法迎合社会的需求。而这些专业最明显的就是表现在管理学、文学、经济学等文科类专业,主要原因是这些专业不需要配备大量的实验设备和专业的实验室,设置成本比较低。

(3)高校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偏窄。

辽宁省高校专业设置包含11类,分别是管理学、经济学、农学、医学、文学、教育学、法学、工学、理学、历史学、哲学,11类下设置的专业数达到约640种,而2010年辽宁省本科院校开设的专业数达到了300多种。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导致了专业复合程度低,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在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存在着过剩,导致一定程度的失业;另一方面,许多与第二产业相关的岗位却因为没有足够的人才而无法快速地发展。

5. 辽宁省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由于高校专业结构的不合理,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相似度太大,复合度太低,也就无法实现人才真正意义上的作用。根据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辽宁省高校的专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和预测

高校专业的调整不仅仅需要高校和学生的努力,而且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机构共同参与。因此,可由辽宁省省教育厅带头,联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以及其它社会机构对社会中各个行业进行调查,充分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需求的规格、数量和质量。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工资、福利进行调查,并对各专业的就业率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为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提供真实完备的信息。此外,根据经济增长的趋势,对人才的需求作出预测,测算出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需求结构,并统计分析人才需求的持续时间、是否存在需求周期,形成一个比较准确、不断完善的人才需求预测系统,从而为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提供信息指导,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不完善导致高校专业设置和建设的盲目性。

(2)积极探索建设交叉型、边缘型专业,培育优势、特色学科

各级高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对专业进行设置、调整。将优势与特色学科的打造与高校的激励机制结合起来。通过激励机制不断地实现优势与特色学科的建立与完善。此外,要将优势与特色学科的建设融入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文化氛围中去,从而避免专业重复率过高、同构化严重的现象,实现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传承和发扬。有条件有能力的高校可以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在不违背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规律的基础上开设跨学科的专业,设置试点,研究不同学科的互补领域,建立交叉型、边缘型的学科机制,培养具备多专业能力的人才。建立健全多学位制度和主辅修制度,逐步形成高校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格局。

(3)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和水平,增强高等工科教育对区域经济的贡献能力

从前文分析中看出,辽宁省近六年来工学和理学与第二产业的相关性并不是最强的,仅仅排在第二位和第五位,而近年来辽宁高校工学的招生数量每年呈递增趋势。辽宁高校工科专业的办学质量急需提高以满足第二产业迅速发展的要求。目前高校工科学生的培养质量与水平同工业化发展的需求相距甚远。要大力加强学生工程教育,满足现实中大量需要的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实践和创新成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两个关键问题。要鼓励、支持工科高校教师、学生跨学科组成合作团队,深入企业第一线,建立以解决工程问题为核心的培养体系。(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林蕙青.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高二地理总结篇(8)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总监、副总监、销售副总助理、各部门正副经理以及其他总经理(或董事长)认定可享受年薪制的员工。

第三条:公司中层以上(含中层)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每届任期3年,可连聘连任。

第四条: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薪酬实行年薪制。

第五条:中高层管理人员薪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 基本年薪;

2、 绩效年薪;

3、 奖励年薪;

4、 法定福利和保险;

5、 特别福利保险计划;

6、 总裁特别奖励或总经理特别奖励;

7、 中高层经理人持股计划(另行规定)。

第二章:薪酬管理办法

第一条:基本年薪(下限年薪):

1、 以上年度实际年薪总额(基本年薪+绩效年薪)的60-70%作为本年度基本年薪,按月核发(见附表二);

2、 基本年薪的初始核定以工作评价、劳动力市场价格、公司人力资源政策为基础;

3、 新聘(或新晋升)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基本年薪按照公司现行标准进行核定;

4、 特殊情况由总经理(或董事长)批准后可以随时进行调整。

第二条:绩效年薪:

1、 在年度结束后,根据考核评价结果进行核定,在次年春节前一次性核发(见附表二);

2、 任现职不满一年者按实际任职时间进行核定。

第三条:奖励年薪(年终奖金):在年度结束后,根据公司业绩和考核评价结果进行核定,标准为:

1、 董事长(第一层经理人),为年薪总额的60%—70%;

2、 总经理(第二层经理人),为年薪总额的50%—60%;

3、 公司副总经理及其他第三层(或相当)经理人,为年薪总额的40%—50%;

4、 正副总监、总经理助理及其他第四层(或相当)经理人,为年薪总额的30%—40%;

5、 部门正副经理、销售副总助理及其他第五层(或相当)经理人,为年薪总额的20%—30%。

第四条:年薪制人员的奖励年薪,一律延期半年发放,凡发生以下情况者,均考虑停发、缓发或减发:

1、 违反公司政策、规定严重者;

2、 辞职或辞退者;

3、 以往工作中未发现问题,但对当前公司业绩带来不利影响者;

4、 其他董事长或总经理认为有必要停发、缓发或减发的情况;

5、 第三层以下(含第三层)经理人考核年薪发放的决定权在总经理,其他各层经理人考核年薪发放的决定权在董事长。

第五条:总裁特别奖励,由董事长确定,于次年度春节前一次性发放;总经理特别奖励,由总经理确定,于次年度春节前一次性发放。

第六条:享受年薪制的人员,不享有加班工资。

第三章:福利保险

第一条:年薪制人员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和保险,其享受内容和享受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条:年薪制人员可享受特别福利保险,但公司若发生经济效益滑坡或其他重大事件,经董事会研究批准后,可停止支付。

第三条:终生健康险:

1、 以年度为单位进行核定,每任职满十二月,发放一年的终生健康险;

2、 享受条件:任满一年,考核成绩在良好以上者;

3、 董事长(第一层经理人)为 万保额;

4、 总经理(第二层经理人),为 万保额;

5、 公司副总经理及第三层(或相当)经理人,为 万保额;

6、 正副总监、总经理助理及其他第四层(或相当)经理人,为 万保额;

7、 部门正副经理、销售副总助理及其他第五层(或相当)经理人,为 万保额;

第四条:国内外进修:

1、 董事长(第一层经理人)、总经理(第二层经理人)任满一届,考核结果良好及以上,可享受国内外中长期进修;

2、 副总经理及其他第三层(或相当)经理人任满一届,考核结果良好及以上,可享受国内外短期进修;任满两届,考核结果良好及以上,可享受国内外中长期进修;董事长或总经理认为必要者,可不受此规定限制;

3、 正副总监、总经理助理及其他第四层(或相当)经理人、部门正副经理、销售副总助理及其他第五层(或相当)经理人任满两届,考核结果良好及以上,可享受国内外短期或中长期进修;董事长或总经理认为必要者,可不受此规定限制;

4、 以上条件均为必要条件,是否执行根据公司具体情况进行安排。

第五条:一次性退职金:

1、董事长(第一层经理人)享受条件为任满一届以上,考核结果良好以上,其标准为:

享受标准 = 最后年度年薪总额 *(1 + 实际任职年限/10)* 1.0

2、总经理(第二层经理人)享受条件为任满一届以上,考核结果良好以上,其标准为:

享受标准 = 最后年度年薪总额 *(1 + 实际任职年限/10)* 0.9

3、副总经理及其他第三层(或相当)经理人享受条件为任满一届以上,考核结果良好以上,其标准为:

享受标准 = 最后年度年薪总额 *(1 + 实际任职年限/10)* 0.7

4、正副总监、总经理助理及其他第四层(或相当)经理人享受条件为任满一届以上,考核结果良好以上,其标准为:

享受标准 = 最后年度年薪总额 *(1 + 实际任职年限/10)* 0.6

5、部门正副经理、销售副总助理及其他第五层(或相当)经理人享受条件为任满一届以上,考核结果良好以上,其标准为:

享受标准 = 最后年度年薪总额 *(1 + 实际任职年限/10)* 0.5

6、一次性退职金在任职期满后,一次性发放;

7、任职未符合上述期限规定要求,由于工作调动原因等离任,且考核结果良好以上者,按实际任职年限核发退职金。

第六条:工作地在公司本部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福利住房按公司原住房分配制度执行。

第七条:工作地在公司本部以外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享受福利住房:

1、 任期满一届以上者,可享受福利住房;具体规定为:任期满一届,公司提供40%房款作为首付款;任期满两届,公司提供其余60%房款;该款项不直接发放给个人,由公司直接支付给房地产商。

2、 购房标准:第三层经理人及以上(相当)为120平方米;第三层经理人以下(相当)为100平方米;

3、 福利住房房价不得超过山东省中高档商品房平均房价。具体标准为:4000元/平方米。

4、 以上标准为最高限额,所购住房低于购房标准者,剩余款项不发放给个人,超过购房标准者,超标部分房款自付。

5、 福利住房产权归购房者个人,所有相关责任购房者自负。

6、 住房福利计划自聘用之日开始生效,自任职满一届开始执行。

7、 任期未满一届者,不享受此福利。

8、 任职不满一届,由于工作调动原因等离任,且考核结果良好以上者,经总经理(或董事长)批准,可以按实际任职年限进行核算。

9、 任同一层次职务二届以上(不含)者不重复享受福利住房。

第八条:其他特别福利与保险计划,根据公司效益和实际情况另行规定。

第九条:特殊福利计划的执行,以国家相关财税制度为依据列支。

第十条:因企业重组、并购等非个人因素造成职位丧失或职位下降者,根据任职年限按比例提前执行上述计划。

第十一条:对于公司目前中高层现职中,经考核不具备任职资格,但对企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者,如服从公司统一安排,离开现任职务,可以在本制度执行的同时,提前执行特别福利计划,同时,授予“企业功勋”光荣称号。具体标准将根据现职进行核定。

第四章:附则

第一条:本规定未尽事项,另行规定或参见其他规定的相应条款。

第二条:本规定的解释权在人力资源部。

高二地理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1-0115-02

1 引 言

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指调整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比重,使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并协调处理各经济要素的关系。本文通过安徽省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结构现状分析,运用计量软件剖析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情况,提出安徽省产业结构亟待升级,并提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举措。

2 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 1 安徽省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安徽省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2902. 0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359. 33亿元,在全国稳居第14位,人均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4779. 5元增长到2010年的20887. 8元。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507. 38亿元增加到2010年5290. 62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3. 02%提高到63. 19%,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0年的866. 6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1849. 4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 1077. 8亿元增加到4151. 5亿元。由此可看出,安徽省总体经济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增长趋势,市场内部需求持续增长,同时安徽省产业结构也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2. 2 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三次产业生产总值构成比例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的经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比例由2000年的25. 56∶36. 41∶38. 03调整为2010年的13. 99∶52. 08∶33. 93,日益向最优的“三二一”产业格局靠近。从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结构的统计数据(图1)可以看到,第二产业比重呈快速上升趋势,尤其是2004年以来第二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呈现平稳发展趋势,相比2000年占比有所下降;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2010年占比只有13. 99%,渐渐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化发展,但是为了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仍较高,应需进一步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

图1 安徽省三产构成比例(%) 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2011年)

从表1进行横向分析来看2010年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在华东七省市中排名靠后,仅排第六位,说明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从三次产业构成比例来看,安徽省第一产业的占比华东地区最大,这主要是因为安徽省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省;第二产业构成比例虽比较高,但是与其他几个省市相比,处于中等水平;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七省市中仅高于江西,说明安徽省仍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安徽省产业结构构呈现“二三一”格局,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比较合理。2010年安徽省三次产业生产总值构成比例为13. 99∶52. 08∶33. 93,可看出安徽省目前三次产业构成比例基本合理,但仍存在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的问题。

(2)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构成比例分析。从安徽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情况的折线图(图2)分析得出,

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构成比例虽然近年来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但所占总就业人口比重仍很高,这主要是因为安徽省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例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吸纳劳动力能力日益增强。

再将安徽省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比例与华东其他六个省市进行横向比较,从表2可以看出2010年安徽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例中,第一产业比例最高为39. 1%,比第一产业所占就业比例最低的上海(3. 9%)高了近36%,第二、第三产业比例最低,分别为25. 1%和35. 8%,比第二产业最高的浙江(48%)低22. 9%,比第三产业最高的上海(58. 5%)低22. 7%。安徽省农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近一半,而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与其他省市相比,构成比例明显较低,所以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中,应加大对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改造力度,从农业中解放出大量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推动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发展,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通过以上比较可知,安徽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与产值结构的变动趋势大体一致,但就业结构中也存在着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而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偏低的问题。这说明安徽省目前的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与产值结构不协调,应适度的进行调整,引导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之间的有效流动,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3)安徽三次产业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以安徽省GDP 增长率Y为因变量,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率x1、x2、x3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利用1995—2010年的相关数据做回归分析,建立如下线性回归模型:Y=β0+β1x1+β2x2+β3x3+ε。消除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后,得到以下方程:

Y=0. 201x1+0. 473x2+0. 409x3-0. 0152

(15. 41) (34. 27) (8. 01)

R2=0. 9948,调整的R2=0. 9935,D. W. =2. 1829,方程拟合较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每增加1%,GDP 分别增长0. 201% 、0. 473%、0. 409%。也就是说,1995—2010年,对GDP 增长贡献最大的是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占GDP 的比重较大但是其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却最小,第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相当,可见,三次产业结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与其比重不一致,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

3 安徽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对策

总体来看,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国中低等水平,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要不断提高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与质量,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具体包括:

第一,加快工业化进程。通过以上回归模型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最大,要想实现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就应提高工业化水平与质量。

第二,促进农业现代化。安徽是传统的农业大省,我们应走现代化农业道路,生产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由农业大省转为农业强省。

第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安徽省第三产业占比较大,但发展水平、质量较低,对GDP的贡献不够。可通过大力发展商贸、现代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提高总体质量;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挖掘安徽省第三产业潜力,增加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水. 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9-190.

[2]丁忠明. 安徽省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2006[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王玉春. 安徽省三次产业结构现状评述及形成机理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1(20):21-24.

[4]吕连生. 21世纪初期安徽产业结构调整思路[J].理论建设,2001(1):38-45.

[5]方国斌,马慧敏. 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与生产要素的变化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7(21):4-7.

高二地理总结篇(10)

二、变电站坡地场地设计施工解析

1、如何结合原始地形地貌,搞好变电站坡地场地设计。

结合地形地貌情况搞好变电站总平面布置图设计。该变电站选用国网通用设计220-A1-2方案,变电站占地面积已确定,不能增大。因此在进行变电站总平面布置时,根据该变电站原始地形南高北低现状,将变电站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开挖的事故总贮油池、消防总水池布置在变电站总平面的北侧填方位置,减少工程的挖方量,将建筑物及较沉重的变电设备尽量布置在场地平整时需要挖方的区域,减少地基处理工作量及地基处理难度,见总平面布置图及变电站建成投运后。

2、变电站总平面布置时,如何正确处理设备分区布置与设备总体布置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变电站站内站外排水疏堵关系,搞好变电站排水设计。在进行该项设计时,首先应注意主要运输道路与变电站之间的引接道路位置的设计,引接道路位置应设置在填方区,并在引接道路下方设置排水管,防止变电站外部场地雨季积水,与周围群众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假设一,将引接道路设置在挖方区,场地设计标高需要大幅度提高,这样在进行场地平整时土(石)方购置量就会增加、填方区挡土墙工作量增加、地基处理工作量增加、地基处理施工难度加大,特别不经济;假设二,场地设计时若采用挖填平衡设计,引接道路坡度会从主要运输道路处坡向变电站方向,变电站防洪设计困难,变电站内涝事故的几率将加大,造成变电站安全隐患。因此,最好的设计方案是将引接道路布置在填方区位置。

3、利用地形等高线图,做好坡地场地平整设计,做好挖填方量计算,把工程建设费用用在建设的当用之处,杜绝浪费发生。

变电站场地平整施工图

4、做好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在变电站坡地场地设计中,地基处理占有重要的位置,地基处理设计合理与否,关系重大,直接影响工程的建设质量、建设周期、建设工程造价。因此,在进行坡地场地设计时,一定要与地基处理设计同时考虑,结合地质勘测报告及场地等高线图做好地基处理设计,多方比选,选出最佳的地基处理方案。选用地基处理费用低、地基处理质量容易保证,其他关联分项工程同样费用低,质量容易保证的地基处理方案。

此工程在进行地基处理方案设计时有如下亮点:在进行主变及主建筑物区地基处理设计时,巧妙利用主变间防火墙基础不同埋深作为地基处理与自然地基分割;在进行220kV GIS设备区地基处理设计时,巧妙利用电力电缆隧道埋深作为处理地基与自然地基的分割,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为地基处理质量提高创造了有利的保障,提高了地基处理施工效率,降低了工程造价,确保了地基处理质量。见主变及主建筑物基础处理平面布置图、220kV GIS设备区地基处理平面布置图。

主变及主建筑物基础处理平面布置图

220kVGIS区地基处理平面布置图

5、进行变电站设计时,如何结合变电站室内设备布置,搞好建筑物单体设计。在优化设备布置的基础上,搞好建筑物单体设计。根据变电站220kVGIS设备室外布置的特点,该区域二次设备布置或随一次设备布置在露天环境,或与一次设备分离布置在室内,提高二次设备运行稳定程度。把该区域二次设备布置在室外时,该规模二次设备室建筑面积一般控制在200平方米,把该区域二次设备布置在室内时,该规模二次设备室建筑面积需要400平方米。在可研、初设阶段若没有把该区域二次设备布置在建筑物内,施工图设计阶段,把该区域内的二次设备布置在室内时,二次设备室面积需要翻倍,在保证总建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完成该项变更,对设计人员是一个考验。而该问题在此工程设计中发生了,设计人员通过对建筑平面布置进行调整,对结构布置调整,很好的解决了该问题。

6、如何细化施工图设计,在确保设备安装运维安全的前提下,满足美观要求。

(1)在满足站用电屏室施工及运维方便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室内空间,设置电缆竖井,减少建筑面积。

(2)二次设备室中将静电地板尺寸与屏柜间距有机结合,保证静电地板采用整砖敷设。同时,静电地板采用微晶粉瓷砖面层,有效的改善以往工程中静电地板面层强度低,易变形等缺点。

(3)在主变压器油池壁中设置伸缩缝,防止油池壁热胀冷缩及冻融后发生不规则开裂、变形。

(4)墙面抹灰采用挂钢丝网的措施,有效防治裂缝产生。

(5)电缆沟内防火隔墙、防火油泥和防火涂料采用具有水密性、气密性和烟密性的材料。

上一篇: 研发转正述职报告 下一篇: 集团公司办公室工作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