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30 16:38:09

高二历史知识

高二历史知识篇(1)

人文主义思想主导着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解放人的思想,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劳动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想上的依据,为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和题材。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方便大家掌握好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知识。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rdquo 高中数学;本身。

2、 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上面为大家提供的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让我们知道了人文主义产生的背景,主导的思想,代表的人物,及在社会生活文学艺术领域所产生的作用,是我们全面掌握这部分知识的重要资料。

不看后悔的高中物理力学所有公式

为你总结了高中物理力学所有公式,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一、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6.静电力f=kq1q2/r2 (k=9.0×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 (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 (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b//l时:f=0)

9.洛仑兹力f=qvbsinθ (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

注:

(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高中数学,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fm略大于μfn,一般视为fm≈μfn;

(4)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见第一册p8〕;

(5)物理量符号及单位b:磁感强度(t),l:有效长度(m),i:电流强度(a),v:带电粒子速度(m/s),q:带电粒子(带电体)电量(c);

(6)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高二英语语法总结手册

很多人认为英语学习很麻烦,需要记住那么多的英语语法,很多同学图一时舒服干脆不记,这样是不行的,学习英语语法是必须要知道的,觉得英语语法很杂很乱那就将它们汇总进行记忆,这样会非常方便。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二英语语法总结手册,供大家参考。

(1)表语从句

1. 定义:用作表语的从句叫做表语从句。

2. 构成:关联词+简单句

3. 引导表语从句的关联词的种类:

(1) 从属连词that。如:

The trouble is that I have lost his address. 麻烦是我把他的地址丢了。

(2) 从属连词whether, as, as if。如:

He looked just as he had looked ten years before. 他看起来还与十年前一样。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they will be able to help us. 问题是他们是否能帮我们。

注:从属连词if一般不用来引导表语从句,但as if却可引导表语从句,如:

All this was over twenty years ago, but it's as if it was only yesterday.

这都是20多年前的事了,但宛如昨天一样。

能跟表语从句的谓语动词一般为系动词be, seem, look等。如:

It looked as if it was going to rain. 看起来天要下雨了。

(3)连接代词who, whom, whose, what, which, whoever, whatever, whichever

连接副词 where, when, how, why。

如:The problem is who we can get to replace her. 问题是我们能找到谁去替换她呢。

The question is how he did it. 问题是他是如何做此事的。

That was what she 高中地理 did this morning on reaching the attic. 那就是她今晨上了阁楼干的。

解释:

1. 连词because可引导表语从句。如:

I think it is because you are doing too much. 我想这是因为你做得太多。

2. 在一些表示“建议、劝说、命令”的名词后面的表语从句中,谓语动词用虚拟语气。should+动词原形表示,should可省略。如:

My suggestion is that we (should) start early tomorrow. 我的建议是我们明天一早就出发。

(2)主语从句

1. 定义:用作主语的从句叫做主语从句。

2. 构成:关联词+简单句

3. 引导主语从句的关联词有三类:

(1) 从属连词that。 如:That they were in truth sisters was clear from the facial resemblance between them.

很明显,她们确是亲姐妹,她们的脸型很相似。

(2) 从属连词whether。如:

Whether he’ll come here isn’t clear. 他是否会来这里还不清楚。

上面为大家提供的高二英语语法总结手册,是大家学习高二英语语法时必备的手册,它会让你的英语学习变得更简单。

青春文学:高二夜未央

高二夜未央

作者:路人甲

不知为什么又会把这一季的韶光和夜未央这样凄迷的意境联系在一起,似乎是已在沉默中黯淡了太久吧.

很想在回眸的瞬间看到什么,只是惊讶于花未眠,人成伤,岁月转成空的悲凉.不想让这一段的流年在轮回中流落千年,使我默默,使我冷落……

纷飞的雪花似乎还未在内心留下些许无可避免的湿润的感动,而我又不可避免的长了一岁,又无可避免的成为灯下那个内心装满"不懂"的孩子.听着嘀嗒的钟表声,仿佛青春的热血在我停下笔尖发呆的某刻起,滑落,滑落到笔尖,接着铺陈在眼前厚厚的书本上.我所写下的并不是那些答案,而是一串又一串的不解,一串又一串流走的日子.

我明白,这些日子还会继续,只是我渴望知道在流走的岁月里会带走多少无奈和浮华,亦或者在这些雨季中的深沉倾泻过的感情.这些被学业切割以至陆离的情愫会有多少被铭记,有多少在莫名时的泪水会成为成功之花的源泉?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的是,在这些日子里曾有我纵意任性的月影,曾有我发呆时挥霍的不该放手的日子,曾经有些被定格成为永恒的画面任凭岁月的打磨与淘汰.

仿佛人生在对我说,成功是华华丽丽地在拥簇中衰老,成为世人景仰的标尺,或者在厌倦浮华后可以了无遗憾的坐化,成为已脱稚气的赤子,而安然老去

失败是纵意的轻狂后,成为成功者的陪衬,蜷缩在墙角,也许也会是在一些飞扬的青春岁月后,泯然众人成为可有可无的参照.那些被镌刻的日子成为可有可无的调味品,成为成功之路的终点线,冲断了,也就无限接近彼岸.

我知道我会怎样选择 高中地理,而且我不愿成为出没在暗夜的蝙蝠,更不愿成为失败的代言.正如早已被咀嚼城碎末的至理所让我困惑.迟疑一样难以抉择.

如果可以再重来,但愿这一切不仅仅是一个过程.也许,我的未央终有一日会在夜晚的轮回后成为灰烬.只是,有些地方将会刻下我的不悔,尽管有些日子远了,也总有些不远了的日子在等我......

高二,夜未央!

过来人给学弟学妹们的一点忠告

上了高二,已有一种邻近高考战场的感觉。高一刚入校,新学校、新集体,学习压力又大,稀里糊涂地就过来了。而到了高二,与环境熟悉了,与同学认识了,功课也就那么回事了,不少同学都不由松弛了下来,时间抓得也不紧了,似乎想在高三玩命学之前,先玩命玩一把,不玩就亏了似的。

作为过来人,我真心实意地告诉各位,如果想考上大学,尤其是想考上理想的大学,那必须从高二就开始努力。这又可分为以下几类学季来谈:

第一类,优等生。优等生经常想着自己在班上甚至年级都够优秀的了,没有被超越的恐慌,没有急起直追的迫切,似乎觉得自己已是一个“准北大生”、“准清华生”了。然而,他们不知道,这时才是“中速跑”,一进高三大伙都玩命,一下子进入了“加速跑”。因为从“中速跑”调整到“加速跑”,总得调整个几天,就这一调整,一些高二时挺优秀的学生,不知不觉地被掉下了一大截。而那些从高二时已悄悄加速的同学,则会很适应、很自如地融入到高三的学习中去,并仍然“领跑”。

第二类,中等生。中等生一般有一至两门劣势学科,所以在高二时,一定要抓紧抓时间,想尽办法把劣势学科赶上来(先别提“消灭”或转劣为优这样过高的要求)。如果高二不下这个功夫,到了高三可就被动了。这就有点像一个长跑运动员穿了一双过大的不跟脚的鞋,跑两步提提鞋,这么跑能领先到达终点吗?

第三类,后进生。这些同学平时功课学起来都有困难,学习上各科都有不少漏洞,一进入高三,就好比一道千疮百孔的大堤进入了洪水期,不垮才怪。所以这些同学最好在高二努努劲,至少能把一两门功课提到平均线以上,然后用这一两门拉动剩下的几门,以期在高三有所突破。

不少同学 高中学习方法,包括《姐姐北大,妹妹清华》里写的那一对姐妹好学生,都是在高二第一学期那个寒假,就开始为高三冲刺做准备了,到了高二结束进高三那个暑假,则更是提前进入状态。

再具体说说我当年是怎么做的:

高二第一学期后的寒假,着手复习英语,把以前学过的英文单词,再加上高二下学期、高三还没学的部分单词,放在一起先背(没学过的课文先不去管它)。就这样,在这个寒假至少已把英语这一门的底子——单词等解决了,到了高三再拼命做题提高就行了,不用再花多少时间去背单词了。

高二第二学期后的暑假,主要是看这一年高考题。如今书也出的快,六月高考,有时六月底七月初书就出来了。买回一套先反复看,边看边做,做了再看,反复琢磨。不会做或自己试着一做得分不高也别紧张。不是还有一年了嘛。这么研究研究,一开学,老师肯定要讲刚考完的高考卷子,你不一下就上道了吗?

总而言之一句话,高二时不管你是中等生,还是高才生,都松不得,松了就有可能垮下去了。或许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胜在高二”吧。

我的思考:

高考这件事,是折腾考生,折腾家长,折腾老师,而要想胜出,又必须对自己狠着点,自己折腾自己。高一苦学,高三学得苦,高二还不自己给自己放放假?不行,绝对不行。高二千万不要松弛,要咬紧牙关学下去。这样你高三才有可能笑到最后

高二学生如何提高英语水平

应注重能力的培养

高二英语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总的来说,高二英语应注重能力的培养,为以后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及进一步自学深造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我看来,打好基础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如何打下基础呢?可以归纳如下:制定计划,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找出难点;专心听讲,当堂巩固;及时复习,防止遗忘;独立作业,检测效果;错误归类,解决疑难;勤奋多练,广泛阅读;系统总结,掌握规律。

建立错误档案本

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对以后新知识、新技能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好的办法是消灭错误,获得正确知识和技能 高中物理。每次练习或考试后,应该把自己做错的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抄下来,收集汇编,然后把老师对错题讲解后的正确语句熟读牢记,保留错误的答案,用红笔写上正确的答案,眉批上理由分析,这样就形成新的语言习惯。平时和临考前翻看,加深印象,引起注意,大大减少了错误率。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应试能力,发挥了最佳的水平。

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目的是提高对语篇整体认识的能力,以及推理判断、归纳总结的能力。坚持长期阅读(每天至少2篇以上)是稳步提高的保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课外阅读(如读21世纪报中学生英文版,《新概念英语》第二、三册,英语周报同步辅导及听说读写版),不仅能巩固拓宽教材所学内容,更关键是会使所学知识活起来,激发出浓厚的学英语的兴趣以及扩大知识量的欲望。

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是在课文所提供的语境中对语音、语调、意群、句型等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同时培养纯正的语音语调和好的用语习惯以及为听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过的句型、词组、对话、课文进行朗读和背诵,形成流利的语感,也培养了理解能力,为说、读及英语写作打好基础,这是提高英语水平的根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养成书写规范、字迹工整、卷面整洁的习惯也很重要。高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字体书写不好,难以辨认,大小写不分,词距若有若无,标点符号乱用,给老师批改作业和试卷造成极大的麻烦。这在高考阅卷评分中会吃大亏,白白丢分。因此,高二学生平时要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对大小写、标点符号和词距等一定要一丝不苟,力求规范化、整齐美观。

养成使用英汉双解词典的习惯

高二学生阅读面扩大,需要补充词汇量。学生应备一本英汉词典,如牛津中、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在学习中随时查阅。这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学生的疑惑,帮助理解词的用法,词汇量也就随之不断扩大。

通过朗读扩大词汇量

对于那些单词,语法什么的,都不去有意记它,而换成大声朗读它,一天读它十几遍甚至几十遍,上百遍,一些单词你只要一想,嘴里马上就能发出它的音,一动手自然就把单词写出来了。当然对于一些词法、语法,朗读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把一些经典的,具有明显语法现象的句子反复读,日子一长,你的语感能力就会大大增强,以后当你做单项填空时,就不用想它所涉及到的语法,只是在心中默念一次,然后对照一下,答案立刻就出来了。

生物学中常见英文缩写名称及作用

1.ATP:三磷酸腺苷,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的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2.ADP :二磷酸腺苷

3.AMP :一磷酸腺苷

4.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

5.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RNA:核糖核酸,分为mRNA、tRNA和rRNA.

高中政治 7.cDNA:互补DNA

8.Clon:克隆

9.ES(EK):胚胎干细胞

10.GPT:谷丙转氨酶,能把谷氨酸上的氨基转移给丙酮酸,它在人的肝脏中含量最多,作为诊断是否患肝炎的一项指标。

11.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是英语“AIDS”中文名称。

12.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13.HGP:人类基因组计划14.IAA:吲哚乙酸(生长素)

15.CTK:细胞分裂素

16.NADP+ :辅酶Ⅱ

17.NADPH([H]):还原型辅酶Ⅱ

18.NAD+ :辅酶Ⅰ

19.NADH([H]):还原型辅酶Ⅰ

20.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生物学家在实验室以少量样品制备大量DNA的生物技术,反应系统中包括微量样品基因、DNA聚合酶、引物、4 种脱氧核苷酸等。

21.PEG: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的诱导剂。

22.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参与C4 途径。

23.SARS病毒:(SARS是“非典”学名的英文缩写)

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世界史重大战事

1.英荷战争--17世纪英荷争夺殖民地的战争。

2.七年战争--1756~1763年英法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地的战争。

3.拿破仑对外战争--主要对手是英、俄、普、奥等,前期以革命性为主;后期以侵略性为主。

4.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英法与俄国为争夺土耳其殖民地而爆发的战争。

5.普法战争--1870年普鲁士为统一德国对法进行的战争。

6.美西战争--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为争夺菲律宾而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

7.日俄战争--1904~1905年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

8.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作战双方、性质、主要战场、重大战役、战场重心的转移、结果和影响。

9.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爆发、扩大、转折、重大战役、重要会议、性质、结果和影响。

高二历史知识篇(2)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中共八大内容: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②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内容:①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历史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②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开始的地区:安徽、四川等省。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管理体制方面,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方面: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3月,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其中,属于江苏的有连云港、南通。

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从1985年起,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这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中共十四大上(1992):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中共十五大上(1997):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①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分布:东南沿海地区;代表: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在天津经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短暂春天:民国初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其中,以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最快,著名的实业家有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曲折发展:从1927~1936年(南京政府建立到抗战爆发前的十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的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

民族工业的萎缩:蒋介石为了取得美国的援助发动内战,1946年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此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还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此外,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作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抱着实业救国的信念,奋力拼搏,但历史证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实业救国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耕作方式的变革:“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其中,铁犁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冶金业——

青铜器:商周时代,进入繁荣时期。

铁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步推广;东汉时期,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炼钢:春秋晚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的灌钢法,使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制瓷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工匠烧制出了原始瓷器。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出白瓷,到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著名的江西景德镇瓷窑,到元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明清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明代的官窑烧制的瓷器质量最好,尤以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佳。明中后期,又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多种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色彩鲜艳,效果如同油画。

纺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至少在五六千年前)。丝绸之路开通后,丝绸外销的数量激增。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两代都在那里设有官局,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丝织品。

古代商业的发展:

西汉“开关梁”后,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官府设有专职官员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

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之分。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唐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那时还出现了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柜坊(我国最早银行雏形)和类似后世的汇票的飞钱。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南宋时,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财富重要来源之一。

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南方)和晋商(北方)。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明太祖、雍正帝也都强调该政策。

重农抑商的含义: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发展。

重农抑商的影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

“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影响: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4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开辟新航路: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终于到达美洲。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了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开辟新航路的意义: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荷兰:17世纪,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在非洲、亚洲、美洲抢占了广大的殖民地,如:好望角、台湾、新尼德兰等。

英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走上殖民扩张之路;17世纪颁布《航海条例》,引发三次英荷战争,荷兰失去海上霸权和北美殖民地;18世纪通过“七年战争”最终打败法国,夺得法属北美殖民地,取得在印度的优势,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号称“日不落帝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

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被称为“蒸汽时代”。

重要发明:哈格里夫斯――珍妮机, 瓦特――改良蒸气机,

富尔顿――汽船, 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资产阶级依靠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到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以后,科学研究的成果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重要成就:电的广泛使用,电报、电话、电灯、电车、电影等的发明;

内燃机的使用,带动新的交通工具汽车、飞机的发明;

化工技术的发展,石油成为另一重要能源;

科技推动钢铁等工业的进步;

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留美的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建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新一代知识分子,倡导婚姻自由。婚丧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轮船: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但又被列强垄断。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打破了这一垄断局面。

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的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拉开了中国民航业的序幕。

电讯: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到甲午战争前夕,已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20世纪初,上海崇明开设无线电报局;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大众传媒的变迁:

报刊: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国内创办的报刊。此后,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等,发挥了重大的启蒙作用。

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高二历史知识篇(3)

高二历史重点知识点1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基础解读】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

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

(3)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高二历史重点知识点2第7课启蒙运动

【基础解读】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1,原因:

(1)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2)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

(3)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2、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

3、思想主张:

(1)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2)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

“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4、影响: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他们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2、思想主张:

(1)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2)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3)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4)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孟德斯鸠:

(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2)影响: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4、卢梭:

(1)著有《社会契约论》一书,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2)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3)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2、评价: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

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二历史重点知识点3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基础解读】

一、四大发明

1、概况: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

(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5)传播。

a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c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 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

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运算如飞。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2、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3、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3、四大农书。

(1)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元朝王祯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5)特点: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

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高二历史知识篇(4)

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历史学科的高考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针对这些历史考试中的新情况、新变化,对高考二轮历史复习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对促进现阶段高中历史备考复习工作的高效实施是极具价值的。

一、以通史与专题知识的体系构建促进复习的有效实施

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开展高考第二轮历史复习工作,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着眼于专题知识体系的构建,二者要彼此穿插,合理整合,形成一个完备的高考历史知识体系,以此理清高中历史知识的脉络体系,形成一个完善的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在具体的复习时间中,在不同的历史复习知识部分适当补充阶段性特征的历史知识,以此进一步让学生通过复习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不同进程阶段,掌握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本过程。按照不同历史知识专题部分的要求,梳理内容,理性总结历史认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整理专题性的历史知识。根据新课程的标准要求,在现行的历史教学内容编排中,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部分的历史教学内容,这三部分的教学内容既有中国历史的内容,也有世界历史的内容。同时根据新课程内容的编排,复习中又要划分不同的知识专题,其中有经济专题、思想专题等等,在复习中,通史与专题历史知识都要兼顾,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复习,通过双向知识的优化整理,理清一个清晰的高中历史知识结构,以此促进高中历史复习的高效开展。例如:在近代中国的政治专题历史知识复习过程中,把内容分为:背景、性质、影响等;还可分为:政治、民族关系、文化等。形成课本知识的网络化知识结构,更能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情景下的新问题。从多角度、多层面、多结构的方向组织复习,这样的复习对促进高中历史复习效率的提升大有益处。

二、以教材的精准解析促进复习的有效实施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程对历史高考的新要求,要明确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关键点与复习重点,对于一些与新课程不相适应的复习内容要敢于大胆取舍。在具体的二轮高考历史复习实践中,将上述分析的复习内容,根据不同复习的时间节点,确定那些适合教学实际情况的复习内容,还要充分考虑高考的特点,选择那些与考情相适应的复习内容,加以及时的整合优化,在知识的整理中,教师要从复习的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方面要重点复习基础知识的关键内容,另一方面要重点复习学生历史学习的薄弱环节部分。开展高考二轮历史知识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在精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重新的整合,做到心中有数,具体的复习活动的开展才能够有的放矢,要根据学生学习实际,以及以往高考的考试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复习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实效性的复习策略。例如:在开展“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这一复习内容时,教师要参考新课程的标准,以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罗马法为主题,从政治斗争的进程出发组织材料,以认识其政治文明的成果。也可以让学生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对比,引导他们思考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整体认识的大历史观。

三、抓住热点激发复习的兴趣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试题也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历史高考与以往相比较有了很大的变化,目前的历史高考在关注原有历史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关注社会人生的现实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活动中,也不能只是以那种应试教育的思维来开展高中历史的备考复习活动,那种一味的知识灌输,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是相脱节的,难以激发起学生历史复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种僵化的历史知识复习显然对学生来说是缺乏吸引力的,难以满足高中历史学习的现实需要。要实现高中历史的高效复习,教师就要与时俱进改变固有的教学理念,要从学生的历史素养出发,结合一些现实的问题、热点的问题展开历史相关知识的复习活动。在热点问题、专题问题的复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立足于历史学科,也要与政治、地理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以思考综合性的历史命题切入点,关注历史高考的长效性热点问题。例如:在历史复习中的和平问题、民生问题、民主与法治的问题、科学的发展观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复习中要进行综合的考虑,要以本学科的理论学习为基础,在历史知识的复习中,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长效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将不同现实问题的关注考点加以统一与协调,以此完善复习的内容,促进历史复习的高效实施。

高二历史知识篇(5)

一、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制定高考复习计划。

结合考纲要求和学习目标,回归教材文本,并依据两大线索和三大模块对知识点进行顺序调整、知识整合,制定小单元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和具体计划。

二、阶段复习安排

一轮复习:2017年7月-2018年2月;二轮复习:2018年3月-5月;三轮复习5月-6月。

三、复习工作中的亮点

一轮复习是高三复习的基石、是高考成败的关键。

第一,对教材章节顺序进行调整,对单元知识点进行纵向整合。具体做法:1.在宏观上,每个单元的复习先明确时间线索,宏观总结单元知识的阶段特征,并且梳理出单元知识点结构。2.在微观上,尽量挖掘教材信息,挖掘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使一个个历史知识(历史现象)形成完整又逻辑严密的系统。从纵向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历史知识,使学生吃透教材,掌握基本史实、形成历史概念、总结基本线索、求证历史(现象)发展规律、建立完整的有深度的单元知识体系。

第二,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创建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复习时注重历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将学生零星的、孤立的知识点与历史发展主线相结合,逐渐形成由小到大的知识体系网络。这种知识网络是多方面的,纵向的既有单元知识网络也有专题知识网络;横向的有中西方同一时期专题知识对比网络。比如:纵向的有: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线索,中国经济文明专题发展线索,横向的有中西方近代文明对比线索。为了使学生对知识网络构建全面,具体做法:1.每个单元复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总结单元知识点思维导图。2.每个专题复习结束后,根据时间线索整合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3.每个模块复习结束后,再专题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时间线索构建中西方对比思维导图。其中单元的思维导图和专题思维导图在一轮复习笔记中呈现,横向知识点对比思维导图以A4纸张总结归纳。

第三,习题处理,每课时练习、每单元练习扣准基础知识,对错题进行纠错整理,专题练习进行选择整合,选择题精选部分真题训练,培养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

二轮复习,重在整合历史阶段特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

此轮复习是对前一轮复习的深化和提高,是培养学科能力素养的关键阶段。此轮复习的基本策略是:二轮复习是横向的阶段特征知识点的复习,是不同国家、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阶段特征。复习时要做好同一时期内部知识点纵向的对比梳理,同一时期中外阶段特征横向的对比。既要注意专题与专题之间的本质联系,又要做好中外历史的联系和结合。从而形成中外历史相结合的立体网络体系,从而达到真正掌握学科体系和认识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目的。

具体做法:首先,在每个阶段特征复习时继续坚持明确时间线索,以时间轴为中心,梳理出每个阶段特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知识并构建阶段特征的模板框架。在此我给学生总结了近十年高考重大历史事件大事件表,学生人手一张,进行时代线索的背诵记忆。第二,整合阶段特征知识点框架,进行阶段特征的默写。有了统一的模板之后,重点就在于每个阶段特征的内容是否掌握,所以在每个阶段复习结束后,都进行阶段特征的背诵默写。每个阶段做到全部批改、订正纠错、个别复查等。目的是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每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征,又要训练学生主观性试题的答题思维和答题模板。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系统化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解决史实论证和历史理解的能力。第三,二轮分层复习。进入3月艺术生回归班级进行文化课备考。所以针对艺术生的特殊需求,对二班的二轮复习进行调整,具体做法是:1.坚持每个阶段特征的默写、批改、纠错。2.对一轮复习中的某些重点专题知识进行抄写背诵记忆。对艺术生进行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知识点复习。第四,在作业习题方面,针对高考题型进行专项训练,选择题甄选注意两个方面的选题内容,一是阶段特征内容知识选择,二是高考12题模板选择训练。将这两类选择题结合训练,尤其是第二类高考12题模板训练,每周布置两个15分钟的限时训练,让学生熟悉历史12道选择题考察顺序和知识点分布,总结选择题总体技巧和知识点漏洞的梳理。

三轮复习:注重知识点巩固、答题模板技巧总结。

三轮复习又叫“回扣复习”,是对一轮、二轮复习的巩固反馈,是对做题技巧和答题模板的总结。具体做法:第一,确立模板意识,进行模拟套卷的做讲结合。训练时间、训练答题技巧和思路、训练答题格式、弥补知识点漏洞。确立模板意识,提高应用能力,选择题训练做题时间、做题思路技巧、正误选择的命制规律。传统材料分析题整理三大类型模板,原因背景类、影响评价类、特点比较类。以及史料分析、分层信息、概括总结、答案整合的方法技巧。小论文题的三段式答题格式和论题的概述表达。第二,关注时政热点,主题考点的总结归纳。注重热点主题和历史知识点的有机结合以及灵活应用。第三,回归基础、回归课本,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避免重复性知识漏洞和错题,在后期模考、大练考、限时训练中,要求学生对错题归纳整合,梳理知识漏洞和做题思维的常见错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整理错题或错题本搜集错题等。

四、复习工作中的不足

第一,在一轮复习中,知识点思维导图中,根据时间线索构建中西方对比思维导图做的比较粗略不够彻底完整,所以纵向横向立体知识体系整合复习中学生存在一定的短板。

第二,纠错本整理工作做得不够彻底,前期基本在作业练习中以作业纠错的形式呈现出来,后期才用独立的纠错本进行整理。

第三,复习课和习题课的应用。一轮和二轮复习中能贯彻应用复习课课型。习题课应用比较粗略。只在题型类上实现了习题课的讲练,应该在知识点习题课、试卷讲评方面进行完善。

高二历史知识篇(6)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中的历史学习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高一高二阶段,主要任务是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因为能力与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养成也有助于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二是高三是总复习阶段,如果把高中学习比喻成爬山,高一高二的学习就是上山的过程,学生是用一种仰望的角度,以陌生的面孔接触、认识新知识;高三的复习则相当于站在山顶俯视全山,既要找出上山过程中自己没有看到的景点,又要站在更高、更新的角度重新认识经过的每一个景点,既要真正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觉,又要达到“高屋建瓴”效果。

目前,高三历史复习通行的方法是三轮复习法:第一轮复习巩固基础知识,基本上占用年前四五个月的时间;第二轮通过专题复习和训练培养能力,时间为年后二月下旬到五月初的两个多月的时间;第三轮再回归教材,查漏补缺,以达到知识的完善,时间是高考的前一个月。整个高三复习的核心仍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向联系。然而这种复习方法往往是老师讲解过多,占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甚至有些老师把知识整理出来,强化学生背诵,忽视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与高考试题学科能力考查的目标有较大差距,也就是说这种传统的历史复习方法一旦处理不当就不能适应高考的新变化,一定要用“大历史教学”的思想指导高三的历史复习工作,才会顺应如今的高考新变化、新形势,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大历史教学”,就是历史教学要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基点,历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更重要的在于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真相的兴趣,培养历史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增进学生作为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用“大历史教学”指导高三一轮复习,主要是要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整理基础知识,坚决避免重复高一高二的教学模式和内容,避免要求学生机械的死记硬背,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高三复习真正使他获得了新知和能力的提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老师一定要设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高三复习的内容都是高一高二已经学过的,无论教学模式还是知识整理,如果单纯的重复、缺乏新意,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会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对本学科学习产生厌烦。

要让学生在高三复习中有新鲜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首先要深挖,就是对基本的学科知识深入挖掘其内涵和外延,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由于高中历史教材采用模块、专题的方式编写,不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或者某一时期历史内容的整体认知,学生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就不深刻、不透彻。因此,一轮复习深挖显得很重要,一般是从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内容、影响入手,把事件本身的前因后果分析全面,或者运用同类比较的方式,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自身特点、现象与本质。特别是对背景、影响的分析,可以变化不同的方式总结整理。如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的角度,也可以用内因、外因的方法,还有主观、客观的角度以及积极作用、消极影响或者局限性等方面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评价认识方法。

高二历史知识篇(7)

首先,我们要认真研究课标,深刻理解课标所阐释的有关教材与教学的课程理念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着从整体上落实这些课程目标。其次,我们要认真研究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状况,以及教师自己的专业素养来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利于深化学生认识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二、选修与必修的关系

根据课标要求,历史课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整个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发展。选修课是为一部分对历史学科有兴趣、有一定历史素养的学生开设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提升学生的认知层面。因此,在教学时序的安排上,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对必修课加以重新整合。

以人民版选修二为例,专题“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在很多内容上与必修一有重复之处,特别是在课程主题、基本理念、基本知识线索上有对应的衔接关系。教师在讲授时可借鉴并参考必修一中的对应内容,提醒并帮助学生回顾、复习相关知识。但是同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必修一侧重于对各国近代民主体制的构建与特点进行评述,选修二侧重于从英、美、法、中等国民主力量同专制势力斗争的角度,分析各国民主建设的史实和成就。

三、必修模块之间的关系

高中历史新课程设置有三个必修模块,这三个模块密不可分,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类社会历史的主要内容,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因此,教师应从历史事件相互联系的特点出发,在落实每节课教学目标时,对教材进行适当灵活的整合,帮助学生对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进行归纳,构建一个阶段历史发展的框架,形成对专题知识体系的完整认识,拓展思维。

以人民版必修一为例,教师在对该模块进行教学时,可适当联系其他模块知识。如必修一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可联系必修二专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一专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可联系必修二专题“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一专题“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可联系必修三专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在教学中阐明社会政治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趋势。

四、模块内部专题之间的关系

现行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在模块专题的安排上,采取了先中国后世界、先古代后现代的方式。对学生而言虽然有益于先易后难、由远及近地了解历史,但忽略了历史是全球大背景下的历史。在同一模块中,中外史实被非常清晰地割裂开,不适合全球史观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可适当将各专题的先后顺序加以调整,将同时代的中国和西方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性教学,使学生学习历史的视野更加开阔,理解更为深刻,认识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

以人民版必修二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先讲授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再讲授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通过把中国经济史纳入世界经济史的范畴,把中西方历史贯通,形成一个整体,使学生认识中国和世界的内在联系,多视角、多层次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同一专题内容之间的关系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采用专题编写体例,每个专题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而每个专题又由相互联系的各课构成有机整体。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使用教材,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和补充。

以人民版必修二为例,在专题“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课标要求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曲折发展的史实,探讨影响其产生、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认识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在编排上分为三课“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按阶段归纳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分为五个阶段:(一)产生;(二)初步发展;(三)民国初年“短暂的春天”;(四)统治前期进一步发展;(五)统治后期的困境。通过分析每个阶段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六、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

现行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在编撰上采取古今贯穿、中外合编的专题体系,这一体系是在初中通史体系基础上设置的。相对初中历史而言,高中历史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而很多学生初中时对历史课不够重视,历史基础知识薄弱、视野狭隘,缺乏对知识整体性的把握,导致初高中历史知识的割裂,严重影响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因此,在对高中历史教材进行处理时,教师要注意与初中历史教材的衔接,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及时实现知识的迁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七、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提出既注意体现学科间共同基础性,也注重相关课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存在很多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知识。以人民版为例,必修一中涉及政治课中的政体、国体、法律的专业知识;必修二中涉及公司制、产权制、股份制、市场经济、世界经济区域化全球化等经济专业知识;必修三的思想文化专题,由于其理论性强、专业性强、流派纷呈、时空跨越大等特点,涉及比较深奥的自然科学或哲学、文学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时仅凭一本教材和现有知识水平很难驾驭教材。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展开与其他学科教师间的合作,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协商来进行跨学科教学。在教学中将历史史实与政治理论、经济常识、地理知识、文学理论等知识相结合,既能解答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疑问,也能扩大学生视野与分析角度,增强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训练。

高中历史新课程编写的多样化,说明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在改革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到对新教材使用的困惑,这严重影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作为一线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与技巧,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才能实现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高二历史知识篇(8)

随着高考的改革,针对高考的学科知识复习也越来越成为高中课堂教学的重点。历史作为高考科目,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何提高复习质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是目前高中历史老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怎样提高复习质量,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适应新高考模式下的新的考核目标、新的试卷结构、新的题型形式等等。下面谈谈高中中期阶段历史复习的问题。

一、构建有效的复习模式

高二后期,教学内容基本完成,整个高中阶段的历史开始进入复习阶段,这个时期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好复习的策略。科学有效的复习策略,才能收到较高的复习效果。目前笔者针对高二学生历史学习的特点,我采用了一轮复习的策略,这是为学生最后的冲刺打基础。因为在接下来的高三复习中,还会有二轮和三轮复习。三轮复习法是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积累的宝贵经验,我们在创新的同时要继承和发扬这种复习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轮复习法要梳理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巩固好基础才能有效提高。所以高二阶段的历史复习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复习,立足教材、立足考纲安排好高二阶段的一轮复习。

二、优化一轮复习方式

复习是对知识的综合考量,是对知识的有效梳理以便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一轮复习的目标是抓基础,以单元复习为主。在复习中要紧扣课标和考纲,按照必修教材的顺序进行有步骤地复习。注重知识基础的夯实,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一轮复习中要坚持全面、系统、扎实、灵活、规范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科学有效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单元为基础的知识体系构建是一轮复习的关键,通过复习全面落实历史基础知识,关注学生能力和方法的提高。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单元线索,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的能力,形成知识迁移的能力。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复习。

高二历史知识篇(9)

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组织展开教学,是所谓的第一课堂。而第二课堂是相对而言的。教师在教学计划外,有目的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各类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就是第二课堂。虽然叫法不同,但两者的教学目标一致。第一课堂重视培养人才共性,第二课堂更倾向于人才的个性化发展。就初中历史学科而言,在第一课堂之外开辟第二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有效开辟第二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

1.组织进行专题辩论

开辟第二课堂,教师可组织进行专题辩论。组织展开专题辩论的时候,教师应注意两方面,一方面选好辩论的内容,另外一方面注意辩论的形式。组织辩论的具体内容应与教材紧密相关,同时还要依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一般情况下,专题辩论多偏向与没有现成答案与标准答案,而又能够激发学生说话欲望的标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清代闭关政策的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闭关政策是鸦片战争前清朝的一项基本国策。就当时的历史条件,此项政策可抵制外国资本主义政治侵略。但是立足于清朝统治的现状,出台的基础是落后的经济发展,由此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阻碍。因此,闭关政策的利弊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分别论述。但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应值得学生思考和辩论。教师组织开展专题辩论的形式有很多种。通常情况下,初中历史学科采取“辩手”发言的形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辩论形式。专题辩论,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以观点说服对方。这一过程较为激烈,可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独立性与理解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因此,初中历史学科第二课堂的开辟,专题辩论是大部分教师的首选。

2.组织历史兴趣小组

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一阶段的学生,求知欲表现的非常明显。对于中学生的这一特点,历史教师应善于应用,将对历史学科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并由此组建历史兴趣小组。在组建历史兴趣小组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学生数量宜少不宜多,可控制在10人左右。通过组建历史兴趣小组,就能够突破传统班级的限制。但同时注意的一点是,兴趣小组的组建不应跨年级进行,预防由于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而影响到小组活动的顺利展开。对于历史兴趣小组的各类学习活动,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历史教师可组织兴趣小组的学生搜集历史名人的小故事、制作历史教具、访问当地老革命家的多种方式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组建的兴趣小组,目的在与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以此就能够丰富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框架。

3.增加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初中历史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利用课外阅读方式,可扩大学生历史知识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历史知识框架,考虑学生的生理素质特点,将适合的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对于初中历史,教师可推]学生阅读《官场现形记》,《三国演义》以及《斯巴达克斯》等,在推荐学生历史读物的过程中,教师自己应当对所推荐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还可向学生推荐历史学科的著作,包含历史文献资料。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如《甲午风云》,《珍珠港》等等。开辟初中历史第二课堂,教师适当增加课外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学习领会历史学科知识内容。通过阅读这些高质量的课外读物,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丰富学生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

为更好的应用历史学科第二课堂,学生在编辑板报的时候,历史教师就可指导学生出版历史墙报。历史墙报的编辑,在传播历史知识,交流学习经验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在编辑历史墙报的时候,学生需要应用到相关的历史知识内容,这对提高学生应用历史知识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能力。对于编辑的历史墙报,教师可予以针对性的指导,如“历史天地”“读史心得”以及“历史长廊”等。同时对于一个星期中出现的特殊纪念日,历史教师同样可指导学生出专刊。在编辑历史墙报的时候,教师应告知学生避免长篇大论。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达到创新,且还通俗易懂,以此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激发求知欲。

5.制作历史教具

对于当前历史学科教具缺乏的现象,教师可组织学生制作历史教具。通过制作历史教具的方式,可解决历史学科教学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教具的时候,可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而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就能够提高动手能力。学生制作的历史教具主要有幻灯片、历史名人名言、历史挂图等。即便学生制作的历史教具不是非常的精致,但时学生的劳动结果。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6.结语

对于现如今第一课堂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情况下,历史教师可通过开辟第二课堂的形式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促使学生更加积极投入于历史学科的学习。

【参考文献】

高二历史知识篇(10)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一定历史时期的特点,人文景观以及环境、人类发展和演变规律,对于高中生来说,历史地理观的形成对于塑造高中生人文素养,人文意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这种交叉性和综合性,所以在历史的学习中,必须对各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通过这种综合运用提升地理历史学习的有效性。

三、在历史学习中运用历史地理知识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

目前来讲,高中知识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学生素养的培养以及整体能力的提升。在历史学习中,综合运用历史地理知识,一方面能够通过加入一定的地理知识让历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有可操作性,以及历史地理知识的重视和学习历史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历史地理知识的准确获得;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将这种空间思维运用到历史学习中,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得历史学习能够具有可感性,客观性,也更增加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方便快捷程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于学生来说,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其人文素养形成的一个关键点。通过对历史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两种学科的融合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综合思维,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运用历史地理知识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综合运用地理历史知识,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够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多方面全方位的发展。具体来说,做到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注重人地关系

历史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对于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入一定的地理知识,通过对于人地关系的讲解,对于人员地域等的把握,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综合深刻地了解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

(二)要把握历史地域概念

对于很多历史地域来说,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名字,这些名字是当时历史的缩影,通过对这些地域概念的认识和掌握,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比如台湾地区在历史上曾有过数次不同的名字,琉球、小琉球等都是其曾经的名字,这和历史事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北京来说,大都、燕京等都是其不同历史时期的名字。将这些历史名称和地域相结合起来,给学生进行讲解,能够增加学生对于地域的整体认识,增加对于历史事件的掌握程度。

(三)以历史地图为切入点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经常有一些历史地图,这些地图,是当时地域的标记,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以这些历史地图作为具体的切入点,通过对历史地图的讲解,将地域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知识充分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在图像和图形思维中了解整个历史事件,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熟知程度和掌握程度。

(四)加强历史地理知识习题训练

对于历史地理知识的综合掌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知识习题的训练来实现,在目前高考文科综合的背景下,很多高考试题以及模拟题都将历史地理知识融合在一起。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历史地理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是在考试时候,却要求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这种将历史地理知识融合运用的知识习题练习,对于学生提升历史地理知识的整体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于学生知识的练习和习题的掌握进行一定的强化,通过强化练习题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整体能力。

(五)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地理遗迹

百闻不如一见,在历史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到实地参观考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到历史地理遗迹进行参观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地理知识,这种参观可以是古遗迹公园,可以是古战场,也可以是历史博物馆。如果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不允许到外地进行实地参观,则可以通过视频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和建立这种地理历史知识的形象思维意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历史地理知识。

上一篇: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 下一篇: 人际沟通的困扰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