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升值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0 07:25:29

货币升值论文

货币升值论文篇(1)

一、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

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有利有弊,的确是专家们所说的“双刃剑”。采购进口产品或者出国留学、旅游的人以及拥有投资性房产的人从中受益不少。深切体会到我们的“人民币”支付能力增强的好处。对国家经济方面而言,人民币升值改善了贸易条件、抑制了通货膨胀、消化过剩的外汇储备、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干扰及减少了和别国的贸易摩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偿还外债的压力。回首2006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一片红火,这似乎是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最为显著的影响。但是升值并不意味着一片繁荣。由于房价大涨,无房族购买力相对降低而买不起房子。从投资者来看,股市房市吸引力增强但是风险也加大。对于出口企业,人民币升值将使我国工农业产品出口价格大幅提高,出口产品将失去价格竞争力,导致企业衰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失业率上升。

2006年,我国外有国际政治压力和内有外部经济失衡的矛盾突出,国家推出了人民币逐渐升值的政策,是为了改善外贸顺差过大和国内资金过剩的现状。最近统计显示,我国2006年的外贸顺差高达1774亿美元,比2005年的1018亿美元增长了74%的规模。而今年的外贸顺差还有望进一步增长。一边是人民币持续升值,一边是顺差有增无减,国内热钱越来越多。人们在担心热钱疯狂投机导致股市泡沫和房低产泡沫的出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教授曾经深刻的指出:人民币升值的将带来加重通货紧缩,经济增速下降,就业率下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大,外商直接投资下降,货币政策失控等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币汇率必然有一个上升的过程,但是毫无疑问,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而言是一柄双刃剑,有利和不利影响一俱共存,综合起来的总体效应是利是弊,皆看调整的“时机”、“幅度”和“频率”。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未雨绸缪,从理论上分析在人民币升值的状态下人民币升值的可替代性,探讨如何削减人民币升值给贸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实务对策的角度研究人民币升值的化解之道,积极为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创造条件。

二、人民币升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调整外贸高度顺差

通过削弱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上的竞争力,以达到刺激进口降低出口来解决外部失衡的状况。在升值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我们通过相关政策的调整,替代人民币升值的效应。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弱化人民币升值的负面效应。众所周知,汇率是货币资金的对外价格,利率是货币资金的对内价格。如果本币汇率上涨,则持有本币多的人在赚钱,持有外汇多的人吃亏,因此会影响企业出口创汇的意愿。如果利率下跌,则持有本币多的人吃亏。运用这一机理,在人民币汇率上调的情况下,出口企业的损失可调节利率杠杆来弥补。也就是说,作为出口型的企业,本币的升值,意味着财务环境恶化,外币收入转化为本币收入后减少,为了保证他们获得合理的利润,要使用利率手段增加拥有外币的收益,减少运用本币的成本,可谓堤外损失堤内补。操作的手法有:一方面,上调外汇存款利率,增加持有外汇的收益,使之相对于人民币存款更具有吸引力,变相提高外汇对本币的兑换价格,增强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针对外向型企业,提供人民币的优惠贷款,考虑允许外向型企业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发行债券直接融资,降低外向型企业的财务成本和运营成本,创造低成本的融资环境。尤其是我国很多出口企业是中小型企业,要对冲人民币升值的负面效应,尤为重要的是解决他们的融资困境,降低融資成本,在出口中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事实上,在过去的2006年,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的调整和推进为也在为减少贸易顺差做准备。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一是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税率的调整;二是汇率政策的调整,即人民币升值;三是“两税并轨”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取消针对FDI的优惠政策有益于间接减少贸易顺差等等。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其后续的政策效应还将在新的一年中陆续释放。对于未来,要更好解决贸易顺差,资金过剩的状况,我们认为,扩大内需是最好的解决途径。需求决定一切,内需对贸易平衡的影响,远大于汇率的作用。比如财政方面通过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增加财政投入,来降低民众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减少私人储蓄,并转化为实际需求。对于个人的需求要给予政策上的引导。比如当前个人的投资需求旺盛,过剩的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和股市,存在引发资产泡沫的危险,我们就要严厉打击游资炒作,限制非法流入股市或者楼市的外资同时加大QDII步伐,甚至可以允许内地个人和机构不须通过QDII安排或银行代客境外理财服务,把自有外汇汇到境外,进行投资理财,既迎合了民众的投资需求又引导资本流出减少顺差,从而获得双赢。

三、不断完善汇率定价新“机制”

2005年7月21日,我国政府宣布汇改,2006年,人民币不断升值。但是,升值并不是汇改的目的,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目的并非“升值”,而是要以汇改为契机,在市场供求关系的基础上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建立起由市场力量对汇率进行定价的新“机制”。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转眼已经五年了,也越来越深刻地融入国际经济关系的大家庭中。对人民币升值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应将其放在更深层次的背景上考察。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符合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的要求,符合我国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综合全面考虑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产生的所有正反两方面影响及其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程中的重大意义后,我们要以务实的态度,考虑各种可能性,深入研究人民币升值的可替代性,考察它的对冲机制和机理,以更灵活适度的政策措施配合汇率政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谋求更大利益。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引导企业加强结构调整,平稳度过改革调整期。银行和外汇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加强外汇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企业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步伐,转换经营机制,提高适应汇率浮动和应对汇率变动的能力,相信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会使我们更加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可喜的是,政府已将“减顺差”作为2007年中国外贸发展的头等大事。超级秘书网

四、结论

综上,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利大于弊。

从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来看:人民币升值,会抑制出口,增加进口,从而可能出现贸易逆差,影响国内企业竞争力;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引进外资,并加速资本外流。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加速资本外流;人民币升值,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人民币的升值,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尤其是对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大量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人资本市场的逐利行为。容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会给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从人民币升值的积极影响来看: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会平衡国内物价,方便百姓生活,有利于人才出国学习和培训;人民币升值,可以减少外汇占款,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有利于偿还外债;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贸易,尤其对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商成本下降,对工业化所需的石油、矿石、钢材等关键性原材料进口起到平衡作用,减轻价格压力;人民币升值,能有效解决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压力。近几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处于顺差状态。长期的贸易顺差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改变中国对外经济、对外均衡的问题。所以,人民币升值,不仅可以改变对外均衡的问题,而且还能降低贸易纠纷、高额成本、征税等方面的成本,更加注重国外对我国产品附加值的提高,改变以低廉价格水平参与竞争的局面,不独立地脱离世界,而是更好地融入全球一体化。

在未来的几年内,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人民币继续升值是一个必然趋势。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坚定不移地保持汇率基本稳定,并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调节人民币的供求,释放升值压力,同时要加快推进汇率制度的改革,并且制定和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中银香港集团.中国金融货币形势分析[R].2005年3月.

货币升值论文篇(2)

1引言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国股票市场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2人民币汇率调整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必将改变我国现有进出口状况,进而影响对进出口依存度大的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及业绩,尤其是以美元结算的商品影响较为突出;对于出口型企业也有一些负面影响。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但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居主导,主要是以价格取胜,一旦人民币升值,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从而出口将受到严重影响,目前1300多家上市公司中与进出口直接相关的个股主要集中纺织、机电、从事外贸进出口的企业。同时,由于进口的增加,人民币升值意味进口产品成本的降低,一些原料依靠进口的上市公司也会因成本降低受益,如:石化板块、航空板块的上市公司,因为飞机、汽油等进口物品成本的大幅度降低,盈利上升,总体表现为利多。高科技产业也将受益人民币升值,这些行业的关键设备或配件往往依靠进口,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这些公司的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会明显下降,公司盈利将上升。下面对不同的行业做具体得分析。

2.1房地产行业

人民币升值一般意味着国内经济整体向好,投资机会多而且收益水平相对可观,因此,将有大量的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市场,房地产等市场由于流通性较好将成为这些资金集中的场所,最终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扬,这在日本和台湾市场表现得比较明显。

2.2银行业

汇率调整对银行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汇兑损益、资本金充足率、实体经济的影响等等。汇兑损益、资本金充足率主要影响的是净外币头寸比较大的银行,根据去年的统计,在目前上市的银行中,民生银行的外币净头寸在几家银行中最多,汇率调整会使其产生大量的汇兑损益,对其净利润影响较大,浦发银行所受到的影响最小。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能是对银行业影响最大的问题,一旦实体经济不能经受汇率调整所带来的冲击,银行在短期之内坏账就会上升,金融体系可能受到影响。

2.3航空业

人民币升值将使外币负债水平高的行业公司,以支付较少的人民币完成原先等额的外币债务支出,其中交通行业以航空股的外币负债最为集中,航空公司有大量的航空器材融资租赁负债,每年需支付一定数量的利息费用和本金。以南航为例,其资产负债率基本维持在70%左右,经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航空公司毛利率将提高0.5%百分点。上海航空、南方航空、东方航空人民币每升值1%,产生的汇兑收益折合每股收益约0.035元、0.026元和0.021元。

2.4钢铁业

人民币升值对钢铁行业的最大利益在于降低钢铁行业的采购成本:目前40%左右的铁矿石依赖进口,而以铁矿石为主的原料占钢材成本的30%~40%;受益的上市公司主要包括宝钢、武钢、马钢、济钢、南钢等以进口铁矿石为主要原料的公司,这些公司的铁矿石国外进口和国内采购的比例基本是7:3,其他如鞍钢、新钢钒这类公司以自有矿山为主的公司,则影响较小。

2.5石化行业

我国石化行业进出口模式是资源换技术和资金,就进出口结构而言石化行业出口主要集中在基础化工加工原料,产品附加值比较低,例如:尿素、纯碱、烧碱、磷肥、硫酸镁、碳酸钠等基本化工产品;进口主要集中在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品。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国际市场高附加值产品增强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会削弱资源类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优势。受人民币升值直接影响比较小的主要是依靠非关税壁垒保护的化工产品,配额外的高关税能够减缓价格下降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作用。而对于中国石化这种具备完整产业链的公司来看,整体受益于人民币升值。

2.6纺织行业

据研究,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销售利润率下降2%~6%。如果人民币升值5%~10%,行业利润率下降10%~60%。特别是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行业受损较大。上市公司中的先进企业,因利润率较高,导致成本中可贸易品占比下降,每百元受损的绝对额较大,但利润率下降的幅度较小,但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其升值的边际负效应会扩大。我们对升值后内销产品利润率变化的判断是:理论上计算,因成本中可贸易品的存在,内销产品的利润率应上升。如果动态分析,外销产品利润率的下降必然导致销售的“外转内”,内销的“升值优势”很快消失。

2.7旅游业

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使境内居民出境旅游变得更加便宜,而外国游客入境旅游变得相对昂贵,这对国内的旅游景点类公司显然是不利的,但对旅行社类上市公司有利。

2.8造纸业

由于我国优质纸浆大量依靠进口,人民币升值能降低造纸成本,对造纸和纸包装类上市公司是利好。

3从资金的角度来看,升值以及升值预期为股票市场带来了增量资金

3.1从总体上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1)全球视野下,人民币升值可以提高国内证券市场的估值水平,因此将吸引国际投机资本,以正规和非正规渠道进入中国证券市场进行套汇,人民币升值将提升以人民币计价的A股的国际估值,随着全球对中国经济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机会感兴趣。而QFII则打通了外资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通道,2005年6月我国将QFII额度从40亿美元提升到100亿美元,随着未来市场对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进入国内证券市场,并提升整个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估值。

(2)由于人民币升值幅度远未达到热钱的预期,投机性热钱进入市场的可能性在进一步加大。对于人民币升值幅度的预期普遍在5%~10%左右,因此在人民币升值幅度远未达到热钱预期之前,投机性热钱进入市场的可能性在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在是否升值的不确定性因素消失后,投机性的热钱可能会迅速放大,进入市场。所以从“热钱”预期效应来看,人民币升值对近期证券市场构成正面影响,冲淡长期的负面因素,因此“热钱”很可能会继续进入房地产、债券和股票等人民币资产。

(3)基于升值通缩效应以及国内宏观经济处于回落阶段,促使国内维持低利率水平的预期得到加强,各行业预期回报率下降将凸显A股市场的资金洼地效应。由于国内宏观经济已经处于回落阶段并且政府也担心通缩压力加大,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的利率仍将维持较低水平并且各行业回报率水平仍在下降。除了股票市场,当前我们已经难以发现另外一个可以替代股市的长期下跌的处于历史低位的市场。多数实业投资的暴利让位于宏观调控;多数大宗商品价格处于历史高点;黄金价格随着美元走强开始疲弱;房地产价格受到国家严厉监控;债券市场收益率已经下降至2003年底水平,国债收益率已经与当前银行存款的税后收益率相当;货币市场收益率也持续下降。我们发现,在市场游动资金在房地产、大宗商品、债券及货币市场的游走过程中,从吸引力角度来看,随着其它投机机会的逐步消退,股票市场无疑越来越具备投机吸引力。

3.2人民币升值将对A股、B股、H股市场形成结构性的冲击

(1)A股市场。实质利好,但潜藏一定风险且会产生新的分化。汇率升值,会带来资本市场效应,使大量外来资金投到股票市场上去,有利于市场资金的扩容,活跃A股市场,增强市场信心,从中长期的技术面上看,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实质性利好。同时,通过带动直接投资直接进入各行业,形成资本投入、购并和重组的热潮,成为促进A股上涨的另一条途径。尤其是不断升值的预期对不断上扬的股市起到进一步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同时,人民币升值有可能成为影响股票市场的不稳定因素。我国证券市场正处于一个谨慎的逐步开放过程中,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互动关系将更为明显。预期人民币升值会对国际资本,尤其是投机资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而金融资本的流入短期内无疑会增加国内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刺激市场行情上涨,但基于投机资本“快进快出”的特点,一旦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减弱,会造成资金的抽离,对证券市场构成很大的冲击,增加市场剧烈波动的风险,也将使监管当局面临巨大压力。

(2)H股市场。H股是以港币标价的人民币资产,人民币升值意味着H股升值,而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潜在收益将成为刺激行情上涨的重要力量。目前H股公司资产优良,经营稳定,业绩增长较快,优势突出,加上与对应A股股价水平相比偏低,H股行情依然可期,而升值预期的影响也将为其行情演绎推波助澜。

(3)深、沪B股市场。人民币升值后,B股上市公司的资产将增值,有利于其开展业务和增强盈利能力。人民币升值对沪深B股的影响略有差异。由于深市B股和沪市B股分别以港币和美元计价,美元的走弱会使沪市B股市值缩水,投资者面临着系统性汇率风险造成的投资损失,对沪市B股投资者产生极大的心理不安。从2001年2月B股对境内居民个人开放以后,国内投资者逐渐成为B股市场的重要投资主体,人民币潜在的升值预期导致多数投资者目前不愿以现在价格兑换美元投资B股市场,以避免人民币升值给自己的外汇资产带来损失。由于缺乏资金支持,沪市B股整体走弱将难以避免。但从另一个层次来看,如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家为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启动B股市场,人民币升值的长期性与B股投资的高收益将成为投资者未来博弈B股市场的两种选择。深市B股市场由于毗邻海外短期资本活动频繁的香港,因而资金供给将比沪市相对宽裕,虽然目前港币采用紧盯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在人民币升值下,香港汇率制度和港币币值走向实际上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而持有港币非像持有美元那样必定受损。

参考文献

货币升值论文篇(3)

由于预期人民币升值,自2002年底以来外资尤其是美元持续流入我国。当前更是由于美国汇率贬值以及人民币利率提高,诱使大量国外投机资本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我国。这部分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是赌人民币升值。人们对人民币的高估,将受到格雷欣法则的惩罚:如果市场上有两种货币——良币和劣币,只要二者所起的流通作用等同,因劣币成本低,人们在使用中往往会选择劣币,储存良币,久而久之良币会退出市场,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原理。

对于我国现在面对的升值压力我们必须分析我国的人民币是否真正的被低估;我国的经济实力是否能够支持人民币的升值,也就是说人民币是不是真正的“良币”。如果我国放开汇率浮动空间,人民币肯定会升值,这就给大量的国际投机游资提供了可乘之机,冲击我国货币,我国人民币在被高估情况下将很快就会面对贬值风险,引发大量资本外流。当时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很多国家经济状况也很良好,就是因为对本币价值的认识不足,高估本国货币,放开资本帐户,顶住美元。结果在巨大投机资金的冲击下发生货币危机。

我国经济基本面分析:

一)经济增长

我国GDP的增长这几年保持在8%左右,但是从表一可以看到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投资拉动。数据显示我国近3年来投资占GDP的比重平均为37.91%,而发达国家这个比例平均为15%。投资大小容易受国家政策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波动性很大,投资占GDP的比例大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方面具有很大的波动,这种经济增长结构很难支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消费具有粘性,能够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保持稳定。产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居民消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不注意提高消费水平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必定很快会陷入产品供过于求,经济产生萎缩,工人失业,工厂倒闭,通过金融系统又会引起银行坏账增加。

二)我国外债

短期外债与全部外债之比主要用于说明一国外债期限结构是否合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25%以下。超过这一指标,说明当前还债压力较大。该指标迅速上升,往往被认为是债务危机的先兆。从表三中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三国看,泰国和韩国远远超过这一警戒线。表二显示从2001年开始,中国短期外债余额占比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近两年这一指标更加恶化。

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之比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一国现实的对外支付能力。该指标国际警戒区间为70%-100%,一旦超这警戒线,表明该国存在极大的偿债风险。从表三中可以看出,1996年,印尼和泰国分别达到了176.6%和99.69%,而韩国更是高达195.6%,尽管韩国前三个指标都在安全线之内,但由于外汇储备相对较少,不足以应付国际炒家的冲击。从表二中看我国2003年这一指标为19.1%,说明我国外汇储备对付短期外债有一定的清偿能力,但是我们不能调以轻心,如果我国发生资本大量流出,这一指标会迅速恶化。

三)金融机构情况

我国现在的金融机构状况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的那些国家的状况非常相似。我国的银行主要以国有银行为主,民营银行极少。因为是国有银行,有政府在背后提供隐含担保,那么道德风险在我国银行领域蔓延,我国的国有银行风险控制能力薄弱,有些企业更是通过黑箱操作套取银行大量贷款。我国的银行坏账一直局高不下,中国国有银行的坏账与GDP比差不多在26%-27%。

援引罗纳德·麦金农的说法,中国既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也缺乏能较为准确地反映真实供求的外汇市场,此之谓中国金融的“原罪”,这种原罪一日不能有效解脱,那么采取更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安排就会缺乏基石,目前的稳定汇率可以理解为国内金融改革换取宝贵时空。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今年3月初也曾指出,中国如果允许人民币自由浮动,可能会削弱中国的银行系统,对世界经济造成威胁。

四)对外贸易

从表四数据来看我们的贸易顺差大部分来自美国,一直在37%的高位徘徊,而对其他国家我国很多是逆差。这说明我国的出口对美国的依赖性非常大,贸易状况和美国相关性显著,如果贸然升值那么我国将会发生进口增加出口减少,顺差状况很快消失,有跌入持续贸易逆差的危险。

我国的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如表五加工贸易占出口额平均为55%,加工是附加值很低的产业,受诸如劳动力成本,汇率影响很大。很多跨国企业来我国投资建厂就是考虑到我国的劳动了成本低,如果汇率升值将会影响这些外资企业的成本。如果升值幅度过大,这些外资企业可能发生亏损,就会发生资金撤走的后果。我国国内企业产品的出口也主要是加工品,附加值很低,价格弹性很大,低价是我国产品在国外的竞争优势。汇率升值将会直接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少我国产品的出口。这样会引起外向型企业投资减少,由于扩散效应也会引起其他企业投资减少。

通过上面对我国人民币支撑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的经济状况不足以支持人民币的升值,如果升值将引起大量投机资金套利成功,迅速流出。更由于贸易条件的恶化和将引起的投资的减少,使原本的一些生产性资本也发生流出,人民币在升值之后将很快面对急剧贬值压力。

货币危机发生因素分析:

一)房地产泡沫引发经济泡沫

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很多投机资金是投资于房地产等高风险项目,除了外资对房地产进行炒作外,很多国内资金由于投资渠道狭窄也投资于房地产进行炒作。如有名的温州炒房团,他们炒作房地产一般是通过银行购房信贷,这样就将几倍于炒作资金的银行资金拖入这个炒作黑洞,由于炒作使房价升高,产生错误的价格信号,这时房地产投资就会增加,这些投资又会拉入大量银行贷款于是产生了房地产泡沫。虽然我国政府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但是我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经形成。而且银行的贷款很多都是短期贷款,确被用来长期投资,蕴含了很大的偿债风险。

而房地产业对经济有“放大反馈”的作用,当经济增长时,房地产价格和对房地产的投资增长速度都超出了实际经济增长率,并通过财富效应使人们产生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幻觉,于是和房地产行业相关的产业产品价格上涨,引起其他行业投资增加,这种投资热潮就会迅速蔓延,即产生了“泡沫经济”。我国今年年初的通货膨胀的一个主要引发因素就是因为我国房地产投资增加。我国现在的情况和当时的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状况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上次危机爆发的东南亚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也出现了房地产投资热潮,将大量的银行资本拖入房地产泡沫。

二)银行道德风险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理论界提出道德风险论。道德风险论认为危机发展首先由金融机构引起,金融机构由于存在政府的隐含担保,进行大量的高风险和扭曲的投资决策,引起“金融泡沫”,融资成本提高,然后投资者从国际市场进行融资,将风险扩散到国际市场。如果国家还维持者固定利率制,局高不下的利率会使外资大量的向国内流入。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出现漏洞,泡沫开始破裂,金融机构经营陷入危机,外资大量撤出,金融恐慌产生,银行挤兑,金融体系崩溃。

我国的金融状况和这些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状况非常相似,我国的银行主要以国有银行为主,民营银行极少。因为是国有银行,有政府在背后提供隐含担保,那么道德风险在我国银行领域蔓延,我国的国有银行风险控制能力薄弱,有些企业更是[

通过黑箱操作套取银行大量贷款。由于前面提到的房地产投资和投资的“放大反馈”效应。从2003年底到2004年上半年我国投资出现过热使银行投资于大量增加,国家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才使投资得以降低,由于很多工程临时停下,致使很多坏账立即产生。而一旦经济泡沫破裂,将会有更多的坏账产生,银行就会面临危机。

货币升值论文篇(4)

一、马克思的价格理论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马克思建立了他的货币理论。马克思指出,货币是从商品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在交换过程中。“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被分离出来的商品的特殊职能。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一切商品只是货币的特殊等价物,而货币是它们的一般等价物。”所以。货币本质上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和商品相交换,本质上与商品交换一样,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不同的是,货币作为等价物,专门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以货币理论为基础,马克思建立了他的价格理论。

(一)商品和货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共同决定商品的内在价格

1 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本质上是一种使用价值所含价值量和另一种使用价值所含价值量的关系或比例,而在表现形式上则“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即:

交换价值(麻布的)=被表现价值量的商品(麻布)的价值量/等价物(上衣)的价值量

=(10小时劳动/20码麻布)÷(10小时劳动/1件上衣)

=1件上衣/20码麻布

(1)

这就是说,20码麻布的交换价值是一件上衣,或者20码麻布值一件上衣。公式(1)表明,交换价值在表现形式上是20码麻布交换1件上衣,本质上是20码麻布和1件上衣花费了等量的劳动,包含着等量的价值。

如果生产麻布和上衣的劳动生产力发生变化,它们当中所包含的价值量会随之发生变化,交换价值因此发生变化,其中被表现价值的商品(麻布)的价值量变动引起交换价值同方向变化,比如生产麻布的生产率水平提高,5小时生产20码麻布,则20码麻布的交换价值是2件上衣,或者,20码麻布值2件上衣,商品麻布的交换价值提高。等价物(上衣)价值量变动则引起交换价值反方向变动。

2 商品的内在价格。“一种商品(如麻布)在已经执行货币商品职能的商品(如金)上的简单的相对的价值表现,就是价格形式。”在价格形式上,货币的职能首先是价值尺度,即用货币的数量(货币的使用价值量)来尺度商品的价值量。这样,商品内在的由 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就被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同货币使用价值量的交换比例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只是用货币替换上衣作为等价物,因而公式(1)基本关系也适用。具体内容修改为:

某商品的价格=商品的价值量/货币的价值量=2盎斯金/20码麻布 (2)

这就是说,在商品价格只反映商品价值的条件下,作为货币的金,用它的使用价值量2盎斯金来衡量使用价值量为20码麻布的商品的价值量,即20码麻布的价值量为2盎斯金,本质上是,2盎斯金的生产花费了与20码麻布相同的劳动时间,含有相同的价值量。所以,在马克思的价格理论中,商品的价格不仅由商品自身的价值量,而且由货币的价值量来共同规定。其中商品或货币任何一方的价值量发生变化,都会影响价格(交换的比例)。例如:黄金非常容易得到,比如5小时可以生产2盎斯黄金,20码麻布值4盎斯黄金,货币贬值,商品麻布的价格上升。而麻布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则使货币相对升值,商品麻布的价格下降。

(二)商品和货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共同决定商品的价格总水平

考虑商品 市场 供求波动因素,马克思讨论了市场价格问题。由于各种商品价格因市场供求影响而产生的波动会在总体商品市场中互相抵消,市场价格趋近于内在价格(即马克思所说的市场价值或平均价格),所以,在讨论商品的价格总水平决定问题时,所涉及的是商品的内在价格。因此,可以把公式(2)推广到对商品的价格总水平决定问题的讨论,基本关系仍然适用,具体内容修改为:

商品的价格总水平=总体商品的价值量/总货币的价值量 (3)

由公式(3)可见,在总体商品市场中,只要在商品和货币生产上各自投入的总劳动不变或者呈现同向同比例变动、生产商品和货币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不变或者呈现同向同比例变动,价格总水平不会发生波动。只有当上述变动不呈现同向同比例变动时,才会引起价格总水平的变动。

总之,无论是从个量还是从总量关系看,货币(金属货币)所以能够作为价值尺度,用其使用价值量来表现商品的内在价格,是因为它中间包含着和商品相等的价值量,而“价格是物化在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因此,商品的内在价格由商品和货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共同决定。商品的内在价格变动根源于商品价值或货币价值变动。“商品价格,只有在货币价值不变,商品价值提高时,或在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降低时,才会普遍提高。”

二、马克思的通货膨胀理论

以上述价格理论为基础,有马克思的通货膨胀理论。从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价格理论和相关论述中可以推论,通货膨胀是一种价格总水平不断上升的现象。所以,从马克思的理论视角讨论通货膨胀,实际上是在讨论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原因。

(一)生产商品和货币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变化引起商品的价格总水平的变动

假设:货币与商品间供求平衡;各自投入的劳动总量不变;单位商品和货币的价值量都为1;1单位货币媒介一单位商品。

根据公式(1)、(2)、(3),商品价格总水平变动根源于商品价值量或货币价值量变动。关于这一点,运用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规律,可以推论:当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时,同量劳动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单位商品价值量从1下降到0.5,这使货币相对升值,1单位货币能够媒介2单位商品,价格总水平下降。反之,当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下降1倍时,同量劳动生产出更少的商品,单位商品价值量从1上升到2,则使货币相对贬值,2单位货币媒介1单位商品,价格总水平上升;当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时,同量劳动生产出更多的货币,这使单位货币价值量从1下降到0.5,货币实际贬值,2单位货币能够媒介1单位商品,价格总水平上升。反之则发生货币实际升值;如果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或下降而价格总水平保持不变,意味着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也在同比例提高或下降。

由此可见,依照马克思的理论推论,货币币值存在实际变动和相对变动两种情况,币值的相对变动根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币值的实际变动根源于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区分货币 币值变动的原因对于研究通货膨胀理论很重要。如果货币发生相对贬值,说明价格水平上升的原因来自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下降,这不是货币问题,如果此时试图运用紧缩货币量的方式保持价格水平不变,结果会导致 经济 衰退,解决问题的途径只能是通过激励发展生产力来提高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如果货币发生实际贬值,说明价格水平上升的原因来自于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运用紧缩货币量的方式保持价格水平不变,可以消除通货膨胀。

运用马克思理论讨论通货膨胀可以看到,通货膨胀可能产生于货币的实际贬值,也可能产生于货币的相对贬值。经济中也有可能出现货币实际贬值和货币相对升值同时存在的现象,如果二者变动率相同,不会出现通货膨胀。所以,货币实际贬值,并不一定发生通货膨胀,而货币相对贬值,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不是货币问题。可见,不能简单地认为,通货膨胀就是货币问题。

(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商品的价格总水平的影响

1 生产货币的总劳动量变动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指出,总体商品和货币量之间存在着互为供求的关系,并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假定生产总体商品的劳动投入量和劳动生产率不变,如果货币供给大于需求,意味着总体商品对货币的需求小于货币的供给,根源是投入生产货币的总劳动相对于投入生产商品的总劳动过多,这时,情况类似于商品市场中互为供求的商品供求失衡状况,不同的是,现在总体商品与货币量之间互为供求。此时,由于货币量相对于总体商品量过多,总体商品能实现大于其所含价值量的价值,货币只能实现小于其所含价值量的价值,因此,总体商品价格上升。所以,当货币供给量相对于它所媒介的商品总量所需要的货币量过多时,货币发生实际贬值,总体商品的价格水平上升(实现的价值上升),可以用公式(4)描述这个关系:

价格总水平=总体商品实现的价值/货币实现的价值 (4)

可见。依照马克思的理论推论,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实际贬值,还可能是由于金属货币这个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的供给量相于它所媒介的商品总量所需要的货币量过多,金属货币实现的价值下降。所以,控制由货币实际贬值引起的通货膨胀,需要关注货币供给量。

2 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着货币供给量。

某商品价格总额=某商品的单位价格×流通中某商品总量

在加总 社会 待实现商品的价格总额时,先不考虑价格水平的变动,即设价格总水平为1,因此,有下面关系:

社会待实现商品的价格总额=∑各种商品价格总额=价格总水平×实际gdp

以货币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流通次数衡量速度,有公式(5)所示的货币流通量规律:

货币流通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

(5)

由公式(5)可以得出公式(6),这是马克思的商品货币交易方程:

价格总水平×实际gdp=货币流通量×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

(6)

从形式上看,马克思的商品货币交易方程与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没有区别,但是,它们在本质上不同。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说明:由于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价值量和货币的价值量共同决定,所以,当货币流通速度、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既定时,流通中的货币量由商品的价值总量和货币的价值总量共同决定。马克思说:“流通手段是决定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这一规律,还可以表述如下:已知商品价值总额和商品形态变化的平均速度,流通的货币或货币 材料 的量决定于货币本身的价值。”货币数量论则认为,“在进人流通过程时,商品没有价格,货币也没有价值,然后在这个过程内,商品堆的一定部分同金属堆的相应部分相交换。”缺少价值理论基础的货币数量论无法说明,当待交易的商品总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也即马克思所说的“商品形态变化的平均速度”确定不变时,货币量是如何决定的。

由公式(6)可见,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流通量进而对商品的价格总水平产生影响,其影响机理是: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流通次数减少),使货币的供给量大于待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额对货币的需求量,货币的 市场 价格背离其内在价格,表现为货币的市场价格低于其内在价格,货币发生实际贬值,商品的价格总水平上升。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所以,保持价格总水平不变,需要关注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比如,利率上升、 金融 创新 、放松金融管制,都会使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

根据公式(6)马克思的商品货币交易方程,从增长率的角度看,可以有公式(7):

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率- 经济 增长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 (7)

由公式(7)可见,控制由货币实际贬值引起的通货膨胀,不仅要关注货币增长率,还要关注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马克思的理论揭示了通货膨胀可能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在金属货币条件下,由于金是商品,有储藏价值,作为储藏手段,无论货币发生实际贬值还是相对贬值,货币都会自动退出流通(甚至可以金银器皿和首饰形式储藏),“货币贮藏的蓄水池,对于流通中的货币来说,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因此,货币永远不会溢出它的流通的渠道。”所以,在金属货币条件下,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调节货币流通量。通货膨胀不会发生。

三、纸币条件下的通货膨胀

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中,纸币本身有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所以,马克思在金属货币条件下所揭示出的价格总水平的决定和影响其变动的因素、货币流通量规律等基本关系,都不会因为纸币象征地代表金属货币而改变。但是,由于纸币没有了与金属货币同等的货币贮藏的蓄水池功能,市场机制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出现失灵,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市场对其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需要量,就会发生纸币实际贬值,产生通货膨胀。如果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下降,发生货币的相对贬值,则会产生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现象。

货币升值论文篇(5)

1.通货膨胀与汇率的关系分析

通货膨胀被西方经济学称为公众的头号敌人,其表现为国内价格持续的上涨。而通货膨胀和汇率的关系也非常复杂,因为存在着理论和现实不符的事实。

首先,通货膨胀和汇率存在负相关关系。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通胀水平高的国家其货币必然对通胀水平低的国家的货币贬值。但是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两个不足,其一在于其假设商品能被自由交易,并且不计关税、配额和赋税等交易成本;其二是它只适用于商品,却忽视了服务,而服务恰恰可以有非常显著的价值差距的空间。

其次,汇率取决两种货币的供求关系。如上述的国际借贷说、利率平价理论的本质是通过改变两种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广义的非特定地理区域的)的供求关系而影响两种货币的相对价格,这有点类似普通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如同“一只无形的手”作用于外汇市场。只不过引起两种货币供求变化的因素是多种的,包括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直接投资、证券市场融资、国际转移支付等)、利率差导致的套利行为、金融投机行为等等。

有专家认为,2007年1月~8月,欧元对美元升值大约12%左右;同时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有限,同时由于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是的人民币本身具有升值的压力。正是人民币对外升值有限,使得对内表现为巨大的通货膨胀。

2.中国近阶段的情况较为特殊,即“货币对内贬值而对外升值”。

货币具有的购买能力也称为对内价值,相当于物价的倒数(物价越高,货币购买力越低,反之亦然);以另外一国货币表示的本币价值(间接标价法)即为汇率,这也被称为货币的对外价值。理论上货币的对内与对外价值应该一致。但多种主客观因素会使得货币的对内与对外价值偏离,包括:

(1)外汇在外汇市场上作为一种商品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并发生波动,从而导致货币的对内和对外价值发生偏离,甚至长期和大幅度的偏离。

(2)通货膨胀会降低货币的对内价值,从而使价值分离。

(3)利率的提高会提升货币的对内价值,会产生价值分离。

(4)在钉住及联系汇率时,被钉住的货币升值或贬值从而使钉住货币发生内外价值偏离。

(5)其他各种因素,如政府管制、投机及心理因素,等等。

目前,中国国内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8年6月CPI涨幅7.1%上半年GDP增长10.4%,导致人民币对内大幅贬值,国家统计局发言人李晓超表示:虽然近两个月居民消费价格出现了回落,但是目前的价格水平还处在较高的位置,价格长期在高位运行,不仅影响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而且还影响到百姓的生活,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居民的生活。所以,我们还要继续控制价格的过快上涨,防止通货膨胀。

同时我国对外贸易存在“双顺差”,国际上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依然持续存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人民币升值正承受着国内国际的压力。在国内,随着中国出口增速下滑,出现了人民币升值放缓的呼声。海关统计显示,6月贸易顺差达213.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6%,净减少55.4亿美元。虽然同比下降,但顺差数据仍旧是今年以来月度最高,“顺差依旧巨大,国际上对人民币继续升值还是有一定压力。”

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我国流动过剩的局面日益严重,外汇占款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且由于持续存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热钱不断涌入,央行由此也面临着巨大的对冲压力。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人民币尚未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这两大特殊因素,决定了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仅限于相对货币之间(如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人民币汇率升值很难达到提升国际购买力的效果,反而会由于外资的涌入,导致流动性泛滥,进而使物价上涨,引发人民币对内贬值

目前看来,只有对内疏导通货膨胀压力,削弱长期贬值倾向,对外平衡贸易收支,化解短期升值压力,才能改善人民币现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

二、相关文献综述

自2005年7月21日启动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续几年来持续呈现小幅上扬态势。特别是08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步伐进一步加快,破“6”已在市场人士预料之中。世界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增多,美元持续贬值,人民币汇率走势格外引人关注。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汇率出现小幅反向变化,但是,仍旧超过08年的值。针对人民币是否应升值的问题,国内国外学者有着激烈的争论。

2006年,乔海曙、王军华在《投资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检验》一文中用单位根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对投资和通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证实了投资和通胀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2006年,王喜平在《外资流入与通货膨胀的Granger因果关系》一文中采用因果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1983年~2003年年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短期内外资流入是通货膨胀的Granger原因,反映外资流入与通货膨胀长期关系的ECM对通货膨胀也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

2006年,李洪凯在《中国通货膨胀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的研究表明,包括能源和原材料的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变动并没有在CPI中表现出来,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不能成为推高我国物价水平的原因。

2007年,鲍银胜在《评论:人民币何以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一文中提出了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人民币尚未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这两大特殊因素,决定了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仅限于相对货币之间(如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人民币汇率升值很难达到提升国际购买力的效果,反而会由于外资的涌入,导致流动性泛滥,进而使物价上涨,引发人民币对内贬值的观点

2007年,武建东在《中国完全可以市场化的方式主导人民币对外汇交易的定价机制和交易体系》一文中提出可考虑将现行的强制结售汇体制改为中国自主结售汇体制。

易纲(1997)、谢多(1997)、张斌(2001)、YuYongding(2001)都曾提出过类似将强制结售汇体制改为比例结售汇体制,同时提高银行的结售汇周转头寸的限额,将变周转头寸的最高限额为最低限额。或者对外资流入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以防止国际收支的过度不平衡,解决或部分解决外汇占款问题的观点。

2008年,俞乔在《中国经济存在两大矛盾》一文中指出今年中国经济从金融层面来看,国民储蓄率高居不下,经济中存在极大的流动性,国家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不得已而转向国外购买金融资产以对冲流动性,化解通货膨胀压力;而国内大量的投资机会和社会公众又难以获得资金,内部融资需求难以满足。

2008年,马涛在《在效用损失外汇储备过多的后遗症》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外汇储备过多对政府和社会产生负效用,大规模外汇储备引发的外汇占款是当前通货膨胀的重要诱因;同时意味着将一定量的国内资源提供给国外使用;强制结售汇形成的巨额外汇储备体现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不公平分配;弱化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指出应建立适度的外汇储备存量,不宜过多持有外汇储备

2008年,巫燕玲在《结汇核查缉捕热钱单边升值预期可能将反转》中认为近期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正在减弱,但热钱与人民币升值的矛盾与斗争仍在继续

三、理性思考

笔者认为,我国目前所面临的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以及人民币面临的“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两难处境,一方面两者都存在着各自特有的客观因素,一方面两者也具有一定的联系:

1.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人民币尚未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这两大特殊因素引发人民币对内贬值

首先,人民币并非自由兑换货币,决定了:

(1)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仅限于相对货币之间的升值,并不代表人民币国际购买力的提高。

(2)人民币难以形成真正有效的汇率机制,反映真实的汇率水平

(3)在外部资金不断流入的情况下,导致了外部资金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单向流动

其次,由于人民币目前还不能与美元一样,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国际大宗商品、金融产品标价也不是以人民币来标价的,由此决定了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只是相对货币之间的升值行为。在美元大幅贬值、美元标价仍在国际大宗商品标价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人民币并不能通过相对于美元升值的途径去抵御国际通涨压力。在美元不断贬值的背景下,人民币只能成为国际通胀的被动接受者。在美元不断贬值的趋势下,国际原料价格大幅上涨使我们并没有得到多少实惠。而外部投机性资金出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推升资产价格,却使中国国内面临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并加剧了人民币虽然表面上升值,但实际购买力却相对下降,这个奇怪的经济现象。

外部资金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单向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国内货币资金供给增加,使中国经济面临通胀压力。外部资金对人民币计价的资产进行投机性炒作,必将使人民币汇率、国内资产泡沫之间呈现“水涨船高”式的联动关系,进一步加大了国内资产价格泡沫。导致资产价格快速上涨,而人民币对内实际贬值。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中国国内的金融稳定。

2.建议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紧缩的世界大背景下,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是政治要求,但是,我国原先所存在的内外不均衡的问题仍然不容小觑,在紧缩的环境中,处理好潜在通货膨胀和人民币汇率的关系仍然是关系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面对“内忧外患”笔者认为我国应首先处理好以下两方面:

首先应理顺资产价格。提高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出口商品价格,将是抑制贸易顺差的有效手段。

其次,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汇率制度,同时要加强对境外投机资金入境的监管,这是特殊条件下抑制我国国内资产泡沫、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

针对人民币是否应升值,不同学者有各种不同的见解。同时,西方发达国家也不断的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让人民币升值,其背后的目的是为了其本国的国家利益而栖牲中国的利益。人民币绝不能迫于政治压力而升值,日本的当初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但是,人民币确实存在升值的压力,并且以最近两年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表现看,人民币升值的前景越来越清晰,人民币长期以较大幅度升值是符合经济规律并有利于实现中国更大利益的。但是,短期更适合逐步升值。

[参考资料]

货币升值论文篇(6)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各国汇率的波动变得频繁且剧烈。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波动呈现出与股票等资产的价格相同的特点,例如变动非常频繁、波幅很大而且受心理预期因素的影响很大等等,这启发人们把汇率看成一种资产价格。

一、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简述

货币主义学派认为,一国金融市场供求存量失衡后,市场均衡不仅可以通过国内商品市场的调整来恢复,在各国资产具有完全流动性的条件下,还能通过国外(金融)资产市场的调整来恢复。汇率作为两国资产的相对价格,其变动有助于资产市场恢复均衡,消除资产市场的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弹性价格货币模型是现代汇率理论中最早建立、最基础的汇率决定模型。其基本思想就是,汇率水平主要由货币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而并非由商品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1、模型的假设前提

稳定的货币需求方程,即货币需求同某些经济变量存在着稳定的关系;购买力平价成立;总供给曲线垂直,即产出与价格水平不相关;资本在各国间完全自由流动;商品价格具有完全弹性,即当货币供给量变动时,将引起价格水平迅速调整,而利率和实际国民收入与货币供给无关;本国资产和外国资产可以完全替代,两国利率为内生变量。

2、模型的基本形式

(lnet+1)及三组长期因素:两国相对实际收入lny?鄢-lny、相对利息率lni?鄢-lni和相对货币供给量lnMs-就短期因素来看,当人们预期本币贬值,即et+1增大,会导致货币需求增加和公共支出的减少,进而引起本国价格水平下降,由于购买力平价短期成立,因此,价格水平的下降会带来本国货币升值。因此,预期本币贬值,即汇率Et(lnet+1)增大,会引起当期本币升值,即e减小。就长期因素来看:第一,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本国国民收入y增加,会导致货币需求增加和公共支出减少。在现有价格水平上,由于货币供给没有相应增加,支出减少使本国价格水平下降,因购买力平价成立,本币升值。即本国国民收入增加,导致汇率减小,本币升值。第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本国利率i增加,会导致货币需求减少和公共支出增加,导致本国价格水平提高,因购买力平价成立,价格水平的提高会引起汇率增大、本币贬值,即本国利率增加时,会引起汇率增大、本币贬值。第三,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本国货币供给量Ms增加,导致公共支出增加,进而引起本国价格水平提高,因购买力平价成立,价格水平的提高会引起汇率升高,本币贬值。即本国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汇率增大,本币贬值。

3、模型的缺陷

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缺陷主要在其两个基本假定:其一,购买力平价。因为购买力平价在实行浮动汇率制以来一般不成立。其二,货币需求函数。许多研究显示,西方国家的货币需求极不稳定,以收入和利率为基础的需求函数不能全面反映实际的货币需求变化。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选取

本文通过中美两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对象是弹性价格货币模型中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影响的三个长期因素,即中美两国相对国民收入(本文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代替国民收入),中美两国相对利率和中美两国相对货币供给量。检验这三个长期因素对中美汇率的影响是否符合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结论。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技术,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lne=c+?琢(lny?鄢-lny)+?茁(lni?鄢-lni)+?酌(lnMs-lnMs?鄢)+?着,?着为随机扰动项。然后使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因果分析,进一步检验数据间的因果关系。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美联储官方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和世界统计年鉴,选取2005年7月到2009年6月47个月的GDP、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数据,美国利率使用联邦基金每月最后一日的利率,中国利率选取每月底银行公布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汇率使用每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GDP月度数据使用季度数据的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两国GDP,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数据比值取自然对数。带?鄢号数据为美国的,得到相对GDPlny?鄢-lny,相对利率lni?鄢-lni和相对货币供给量lnMs-lnMs?鄢,再对汇率取自然对数,得到lne。

三、基于中美汇率的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实证检验

使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3.1对lne,lny?鄢-lny,lni?鄢-lni和lnMs-lnMs?鄢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得到有常数项和没有常数项的OLS回归结果,最后使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法进行补充检验。

1、有常数项的OLS回归

根据回归结果R2=0.916,说明模型拟合较好,中美两国的相对GDP对汇率的影响是正向的,相对利率对汇率的影响是正向的,而相对货币供给量对汇率的影响是反向的。该回归结果与理论并不完全相符,只有两国相对GDP对汇率的影响与理论相同,中国GDP增加或美国GDP减少会导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降,即人民币相对升值,美元相对贬值。而两国相对利率和相对货币供给量对汇率的影响都与理论相反,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利率上升会导致汇率下降,人民币相对升值,美元相对贬值;中国的货币供给量上升也会导致汇率下降,人民币相对升值。而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则认为本国利率和本国货币供给量对汇率的影响都是正向的,即本国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都会导致汇率上升,本币贬值。

三个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分别为1.889,2.803和-8.515,可以看出,lny?鄢-lny在置信度高于95%时不能拒绝H0∶?琢=0,H1∶?琢>0的假设,但在置信度90%时可以拒绝该假设,因此中美两国相对GDP对汇率的正向影响比较显著。而lni?鄢-lni和lnMs-

lnMs?鄢在置信度95%时分别可以拒绝?茁=0和?酌=0的假设,即两国相对利率和相对货币供给量对汇率存在显著影响。而该模型的F统计量为159.55,即在95%置信水平下,可以拒绝假设?琢=?茁=?酌=0,也就是说,lny?鄢-lny,lni?鄢-lni和lnMs-lnMs?鄢对lne有显著的联合影响。

2、无常数项的OLS回归

传统的弹性价格货币模型中没有常数项,因此我们再做一个无常数项的回归分析,建立模型lne=?琢(lny?根据回归结果可以看到,两国的相对GDP,相对利率以及相对货币供给量对汇率的影响都是正向的。其中相对GDP和相对货币供给量对汇率的影响符合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结论,即中国GDP减少或者美国GDP增加会导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升,人民币贬值;中国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美国货币供给量减少会导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升,人民币贬值。但是中美两国的相对利率对汇率的影响与模型的结论并不一致,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当中国利率下降或美国利率上升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升,人民币贬值。

三个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分别为0.597,11.23和31.60,可以看出,lny?鄢-lny不能拒绝H0∶?琢=0,H1∶?琢≠0的假设,因此两国相对GDP对汇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而lni?鄢-lni和lnMs-lnMs?鄢在置信度95%时分别可以拒绝?茁=0和?酌=0的假设,即两国相对利率和相对货币供给量对汇率存在显著性影响。

3、格兰杰因果检验

使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见表3。由检验结果可知,两国利率之比的自然对数和汇率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而两国相对GDP和两国相对货币供给量对汇率的因果影响并不显著。

四、结论

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GDP、利率和货币供给量对汇率有显著的联合影响。中美两国GDP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影响在有常数项和无常数项的模型中均与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结论相符,两国的货币供给量在无常数项模型中也与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相符,而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却与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结论相悖。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利率上升或美国利率下降会引起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这一结果虽然与现代货币学派的观点相左,但是却支持了凯恩斯主义关于汇率的利率平价说理论和国际收支说。

导致实证检验结果与理论不符的原因可能有:数据不够准确,如本文利用的月度GDP是季度GDP的平均数,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中美数据的差异,文章中使用的美国数据都是经过季节调整的,而中国的数据并没有经过季节调整,导致数据的统计口径不一致;本文使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代替国民收入,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现实情况与模型假设并不相符,比如现实中购买力平价理论并不成立,人民币资产与美元资产也不能完全替代,现实的货币需求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并不稳定;弹性价格货币模型本身也不完全准确,在利率对汇率的影响这个问题上,现代货币学派与凯恩斯学派持有相反的观点。不过,就现实情况来看,凯恩斯主义主张的本国利率上升会引起本币升值的观点更符合现实。比如中国面对2007年年底的通货膨胀时,试图通过提高利率抑制通胀的方案遇到困难,正是因为当时美联储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降息措施,如果中国提高利率会导致中美利率出现倒挂,人民币会面临更严峻的升值压力,进而拖累中国的对外贸易。

【参考文献】

[1] 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货币升值论文篇(7)

前言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人民币升值的内外压力不断升温。国内外一些主流经济学媒体、政府官员以及著名的经济学家都纷纷加入到人民币汇率的大讨论之中,对人民币是否应当升值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综观各方争论观点,主要有三种:人民币升值论、人民币稳定论和增加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论(人民币温和升值论)。

一、人民币升值论

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较早言论,一是2001年8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上的文章《中国的廉价货币》;二是在2001年9月6日《日本经济新闻》上的文章《对人民币升值的期望—中国的升级》。其后,2002年10月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在《中国因素》一文中提出“中国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的观点,认为亚洲生产商在当今生产全球化的环境下,已经能够影响世界商品的价格水平,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以低价输出商品,对世界通货紧缩的影响越来越大,是造成全球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原因。接着不少亚洲国家尤其是日本政府官员开始在不同场合纷纷鼓噪,力促人民币升值。2002年日本副财相黑田东彦(HaruhikoKuroda)及其副手河合正弘(MasahiroKawai)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署名文章《全球性通货再膨胀正当其时》;2003年2月22日,日本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MasajuroShiokawa)在OECD七国集团会议上向其他六国提交通过提案,要求逼迫人民币升值。2003年3月2日,《日本经济新闻》发表文章称“中国向亚洲输出了通货紧缩”。同时,在欧美,健全美元联盟(CoalitionforaSoundDollar)、经济学家毕格斯(BartonBiggs)、伯格斯坦(FredBergsten)、威廉姆森(JohnWilliamson)、芬里顿(EamonnFingleton)等以及美国财长斯诺、欧洲央行总裁德伊森贝赫和欧洲委员会主席普罗迪等均认为人民币存在着严重低估,而且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另外国际清算银行(BIS)在2003年年度报告中,批评了亚洲国家不惜余力地阻止货币升值获取外贸顺差的行为。

主张人民币升值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根本原因。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世界经济萎靡不振的强烈反差。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一蹶不振,持续低迷,给日本国内的就业和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随着进入21世纪美国新经济的破灭,美国经济进出了衰退期,世界经济走向了萧条,全球笼罩在通货紧缩。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好象黑夜中的一颗明珠,特别引人注目。他们认为是中国向世界输出大量的廉价商品,是造成世界性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第二、持续的双顺差和巨额的外汇储备是人民币升值的直接理由。他们认为中国通过严重低估人民币币值,一方面提高出口竞争力,向世界大量输出廉价商品,获取贸易顺差,另一方面凭借廉价劳动力吸引大量外资,拉动国内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巨额双顺差,是造成美国失业增加的原因。第三,他们还认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有好处。人民币升值可以减轻中国外债压力,可以提高人民收入,用来购买更多的进口产品,可以增加中国货币的吸引力,为国内经济向制造高质量产品转轨提供条件,以进一步加大中国出口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减少投机资本的流入。

二、人民币稳定论

针对人民币升值的国际舆论,我国政府和国家高级领导多次在不同场合声明,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安排是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金融监管水平和企业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度选择;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政策是正确的,今后我国将继续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也将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完善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本野村证券、蒙代尔(RobertMundell)、麦金农(RonaldMckinnon)、谢国忠等国际机构和学者以及国内学者李扬、光、华民、干杏娣等都认为必须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人民币升值百害而无一利。

他们反对人民币升值,主张人民币币值稳定,主要有以下理由。一是人民币升值信号“失真”,人民币汇率走势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不存在被严重低估的问题。他们认为在双顺差的构成中,主要是资本、金融项目下的顺差,对外贸易顺差占的比重不大,并且外贸出口增加往往是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增加拉动。二是人民币升值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他们认为人,首先民币升值会造成出口顺差减少,甚至会出现逆差,同时会提高劳动力成本,不利于吸引外资。经济增长速度将由此而下降,并对就业产生巨大的压力;其次人民币一旦升值就会形成升值预期,升值预期将导致大量投机性资本流入,会对金融稳定造成冲击,加大了中国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最后人民币升值对国内外消费需求和国内投资具有抑制作用,将导致通货紧缩恶化,甚至会步日本后尘,陷入长期通货紧缩的困境等。三是中国汇率政策不是全球通货紧缩的根源,不能夸大中国通货紧缩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因此人民币升值不是解决全球性通货紧缩的灵丹妙药。另外有的学者(如徐明棋)还认为主张人民币升值,是西方国家想搞跨中国经济的阴谋诡计。

三、人民币温和升值论

增加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论(人民币温和升值论)的国际机构和学者都认为人民币币值存在低估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中国金融体系的尚不健全,监管能力不高,同时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或自由浮动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他们认为应当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短期内温和升值,并放宽浮动范围。近来,持这种观点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有MorrisGoldstein,NicholasLardy、张志超、刘遵义、胡六祖、余永定、杨帆、张纪康、许少强等专家学者。

主张人民币温和升值的理由主要有。一是人民币温和升值对出口和引进外资影响不大。余永定(2003)认为中国对外贸易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导,一般出口商品的价格弹性相当低,在人民币升值幅度不大的情况下,出口加工企业的赢利性和中国贸易状况不会受到很大影响。胡六祖(2003)也认为,人民币汇率出口弹性非常小,汇率温和调整不会带来出口很大变化。强永昌和尹翔硕(2003)通过实证分析也认为人民币温和升值不会对出口造成影响。张纪康(2003)认为对华直接投资的动因主要是追逐市场效应和资源要素效应,人民币温和升值不会对吸引外资造成很大影响,他认为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正逢其时。二是温和升值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预期压力。许少强(2003)认为可以通过人民币温和升值,让人民币升值预期压力逐步释放,以免长期人民币升值预期压力积聚,集中释放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余永定(2003)认为:“认为同坚称人民币不升值相比,人民币小幅升值将大大强化升值预期,从而导致短期投机资本进一步大量流入,以及我们对这种流入无能为力的观点是缺乏理论和实际依据的。反之,人民币小幅升值,逐步释放升值压力则应该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方法。”三是人民币温和升值不会使通货紧缩加剧。王任言(2003)通过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物价影响的实证分析,认为人民币升值与通货紧缩没有必然联系。四是人民币温和升值,可以促使企业技术创新,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有利于经济长期持续发展。

四、对人民币汇率争论的几点思考

货币升值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F82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8-020-04

一、引言

2007年以来,我国国内物价水平不断上涨,以物价指数的上升速度衡量的通货膨胀率出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在金融危机时期出现短暂的下行态势后仍在高价位上持续攀升,其内外部诱因应作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剖析。而2005年7月,我国推进的人民币汇率弹性化改革,使人民币汇率在汇改后的通胀高企时期扮演着与利率、准备金率等相同的平抑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角色。

既有国外文献在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研究上,主要通过“汇率的物价传导效应”(Menon,1995),如汇率变化最终可以显著传递到国内价格变化(Choudhri and Hakura,2006)。但在经验研究上,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水平的传导效果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Leith(1991)认为,汇率波动将国际市场价格完全地传递到了博茨瓦纳的国内价格,Kim(1998)基于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美元汇率与美国价格指数之间在长期内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McCarthy(1999)通过回归模型对1976―1998年主要工业化国家汇率对物价指数的传递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汇率对消费者价格的传递效应是适中的。

国内研究在人民币汇率对我国通货膨胀的传递效应的研究上还存在着诸多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贝多广和朱晓莉(2007)的研究认为,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存在潜在影响,但人民币对外升值会导致国内资产价格的膨胀,而不是体现在传统意义的CPI上涨。这与Li和He(2007)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即人民币升值会促成流动性过剩,进而推高资产价格,但并未显著影响通胀率变化。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汇率的波动与通货膨胀之间具有替代关系,即认为汇率的持续升值可以降低国内通货膨胀率,或者说人民币升值可以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并提出应加快人民币升值的建议,如“应以较稳定的人民币汇率作为抑制通货膨胀的重要工具”(唐东波,2008);“人民币加速升值是对抗中国通货膨胀“最有效”的方式”(哈继明,2007);“人民币大幅快速升值是解决中国通货膨胀的‘唯一’出路,否则中国必须接受高通货膨胀”(Liang和Qiao,2007)。

由此可知,对于人民币汇率与国内通货膨胀的关系存在着诸多争论,若“人民币升值能够抑制国内通货膨胀”,那么在 2005 年汇改以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应具有较汇改前更强的统计上的显著性。但从新汇制运行60多个月的宏观数据来看,尽管人民币持续升值,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率弹性显著增强,但通胀压力依然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国内的通胀水平居高不下。为解开这一谜题,本文拟从汇改前后两个阶段的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走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与分析,系统地研究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动态关系,并从这一角度度量新汇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绩效的改善效应。

二、汇率变动传递效应的模型构建

Takatoshi Ito,Yuri N.Sasaki & Kiyotaka Sato(2005)认为,汇率波动对价格的理论传导路径主要通过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渠道。汇率波动通过影响国内外资产的相对价格,刺激跨国投资和热钱的流动, 从而影响外汇储备, 在央行货币冲销不完全的情况下, 货币供给将随之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将最终传导到国内价格中去。据此,本文构建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之间的宏观传导模型如下:

其中,LER为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LFR为外汇储备,LM2为广义货币供应量,LCPI为通货膨胀率,各变量均为月度数据(由于分时段进行验证, 要求样本比较大, 所以采用月度数据),时间跨度为2000年1月-2010年12月。将整个样本区间分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前时期(2000年1月-2005年8月)与汇率制度改革后的时期(2005年9月-2010年12月)两个阶段。外汇储备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广义货币与通货膨胀率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来源于国际金融统计(IFS),是一种加权汇率, 权数为各国与我国的贸易额占我国总贸易额的比重,并经过了指数化处理(以2000年1月为基期100),采用间接标价法标价,指数上升表示人民币升值。为消除季节影响因子,各变量均用 X-12做季节调整。

如果当期的LCPI与当期的LER、LFR、LM2、LCPI以及前期的LCPI均为一阶单整序列,且它们的线性组合为平稳序列,那么我们可以求出误差修正序列,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是进行协整检验以及建立模型的前提。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具体检验结果详见表1、表2。

在检验时,依据赤池信息准则(AIC) 的最小化原则选择趋势项,以及确定常数项是否存在,确定最优滞后变量的阶数,即设定单位根检验的基本类型 (c,t,q)。通过检验,从表1可以看出,LCPI,LER,LFR,LM2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接受原假设,为非平稳变量。其次,分别对它们取一阶差分,结果确良LCPI、LER、LM2、LFR在1%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原假设,为平稳变量,即所有变量均为一阶单整,I(1)。

(一)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长期关系效应研究

由于VECM模型构建的前提是协整序列,所以应先进行协整检验,在获取协整信息的基础上构建VEC。 由于各变量都为一阶差分平稳序列,本文采用 Johansen 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LER、LM2、LER与LCPI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根据AIC和SC准则,确定了汇改前与汇改后的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均为5,即VAR(5),经稳健性检验模型是平稳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协整检验,经数据生成检验得到系统没有线型趋势, 协整方程有截距项没有趋势项。

由表3可知,汇改前的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表明以上变量存在1个协整关系。即LER、LM2、LNEER与LCPI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协整方程:LCPI=0.590709LER+0.282277LFR+0.497007LM2

(2.3912)(-3.1573) (3.6774)

从上式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与通货膨胀膨胀呈正向关系,即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对通货膨胀率有一点的驱动效应,外汇储备与广义货币供应量变动与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呈正相关关系。

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 (VECM) 为:

D(LCPI) =- 0.1860* ECMt-1- 0.0926*D(LCPI(-2)) + 0.08887*D(LCPI(-4)) + 0.1046*D(LER(-2)) + 0.1204*D(LER(-4))+ 0.0689*D(LFR(-2)) + 0.0216*D(LFR(-4)) - 0.1208*D(LM2(-1)) - 0.04107*D(LM2(-3)) + 0.0042

模型稳健性良好,对模型中不显著的差分项进行了剔除,所有解释变量的差分项的系数反映各变量的短期波动对被解释变量的短期变化的影响。误差修正项的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为负值,说明通货膨胀在短期内具有向长期均衡水平调整的动态调节机制。从该系数(-0.1860)来看,系数的绝对值比较小,说明通货膨胀与汇率之间的均衡关系在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模型对其调整到均衡状态的调整力度较小,即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的均衡时,将以0.1860的调整力度拉回到均衡状态,这说明CPI是趋于自我稳定。

汇改后的迹检验量以及最大特征根检验量表明LER、LM2、LER与LCPI四变量之间存在2个协整关系。

协整方程为:

LCPI=2.6373*LER+0.2603*LFR+ 04988*LM2+13.8326

(6.2912) (4.6952) (2.8329)

协整方程显示,与汇改前相同,长期内,人民币汇率波动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呈现正向关系,外汇储备与广义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呈正向变动。

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 (VECM) 为:

LCPI= - 0.0718* ECMt-1+ 0.0575*LCPI(-1) - 0.1173*LCPI(-3)- 0.2185*LCPI(-4)+ 0.2554*LER(-1)+ 0.0471*LER(-2) - 0.0911*LER(-3)- 0.0163*LFR(-3)- 0.0751*LFR(-4)+ 0.0245*LM2(-2)+ 0.0925*LM2(-3)+ 0.1199*LM2(-4)+ 0.0003

误差修正项通过了1%显著水平的检验, 说明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的影响显著。从估计系数来看,名义有效汇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为显著。模型的短期调整系数达到- 0.0718,各变量向均衡方向的调整速度较慢。同时,方程显示,人民币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均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汇改前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对通货膨胀的负向影响要比汇改后小,二者之间短期波动的引致关系在汇改后的时期较为密切。

(二)人民币汇率对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传导效应

为进一步观察人民币汇率波动在短期内对通货膨胀造成的动态影响过程,本文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分析汇率变动在短期对通货膨胀产生动态影响的路径以及程度。这种脉冲分析方法不依赖变量在模型系统中的排序,因而结果更为稳健。分析结果如图1与图2。

图1显示,汇改前,在整个分析期内,短期内汇率的波动对通货膨胀率形成持续逆向冲击,冲击效应在第3期上升至零后开始快速衰退,逆向效应增大。由图2可知,汇改后,汇率波动在前3期对通货膨胀形成正向冲击,但从第3期开始快速衰退,之后保持长度约为9个月的负向效应,衰退的速度与幅度均要大于汇改前。由此可见,在短期内,汇改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更为敏感,且逆向影响强度更大。

由汇改前后两个时期的分析结果来看,无论在汇改前还是在汇改后的时期,人民币汇率波动短期内对通货膨胀形成的逆向冲击占主导地位,因此,从短期来看,汇率对通胀预期的冲击符合利率平价理论,即本币升值将导致国内名义利率水平上升和国内通货紧缩,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接下来以累积脉冲响应函数来量化人民币汇率对通货膨胀率的传递效果。用汇率冲击发生T个月后通货膨胀的累加变动率除以T个月后人民币汇率的累加变动率,得到汇率对通货膨胀的传递效应,见表4。

其中,是汇率冲击发生j个月后的通胀变动率,是相应的汇率变动率。

由表4可知,汇率冲击发生后,汇率变动初期对通胀的影响并不明显,但随着汇率波动对通胀逐渐产生逆向效应。汇改后的名义有效汇率的通胀传递效应在总体上要比汇改前的传递效应更强,且在不同的滞后期较汇改前的传递效应都要强。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构建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率传导理论模型,对汇改前后两个阶段的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到了许多重要的实证结论。

1.研究表明,在长期内,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正向协整均衡关系。但在短期内,无论在汇改前还是在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对通货膨胀率有一定的逆向冲击,这种逆向冲击在汇改后的程度表现得更强。

2.从我国的实践经验与数据来看,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状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在某种程度上仅仅有助于缓解部分外来输入型通胀压力,而对于来自内部原因造成的通货膨胀的作用不大。由于近年来国内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从根本上驱动了本轮通货膨胀,因此,汇改后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并未有多大的效果。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的不完全性导致汇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度相对较弱,意味着人民币升值对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抑制作用有限。

3.从长期看,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的正向均衡关系意味着,人民币升值会驱动通货膨胀率,这与汇改后的实践经验相符。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升值期间我国的物价指数也一路走高。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汇改后的人民币汇率波动较为频繁,并随着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与改革,人民币汇率逐渐从低波动向高波动转变,当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时,升值的冲击显示出明显增强的持续性,体现出了升值预期的作用和人民币加速升值的趋势对通货膨胀率的驱动作用。第二,我国持续多年的巨额贸易顺差,加上人民币的单一方向升值使得热钱及套利资金流入,中央银行在进行被动对冲的同时,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持续上升,导致持续不断大量流动性推高了国内的相关物价水平。因此,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物价上涨的持续推动效应远大于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物价的紧缩效应 。

4.从上述研究结论可知,新汇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绩效的改善效应有限,主要是货币政策受制于缺乏弹性的汇率政策,尽管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与利率、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相同的角色,但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的思路在通货膨胀高企时期是不可取的,汇改后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这一结果暗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转轨时期,汇率制度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的效果有限。从现有的汇率政策而言,应增强汇率弹性,进一步放宽现有汇率波动幅度,在现有波动区间内加大各币种币值兑换的市场化程度,从而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弱化人民币升值对通胀的驱动效应。

基金项目: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新时期中国财政货币汇率政策绩效评价与政策搭配研究:兼政策搭配管理当前通胀预期研究”(10YJA790007)

参考文献:

1.Menon J., 1995,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 Vol.(9), No.2, 197―231.

2.Choudhri, D. and Hakura E.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to Domestic Prices: Does the Inflationary Environm Matter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06, 25,614-639.

3.Leith, J. C., 1991, “The Exchange Rate and the Price Level in a Small Open Economy: Botswana”,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Vol.(13), No.2, 309―315.

4.Kim, Ki-Ho., 1998, “US Inflation and the Dollar Exchange Rate: A 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 Applied Economics, Vol.(30), 613―619.

5.McCarthy, J., 1999, “Pass-through of Exchange Rates and Import Prices to Domestic Inflation in Some Industrialized Economies”, BIS Working Paper, No.79.

6.贝多广,朱晓莉.试析人民币对外贬值和对内升值并存[J].经济研究,2007(9):32-48.

7. Li, S. and He J. Excess Liquidity Control Requires Multi-pronged Approach. China Economist, 2007, 1, 19-29.

8.唐东波.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动态关系研究[J],经济科学,2008,(4).

9.哈继铭.货币紧缩和人民币升值是对抗通胀最有效的方式[N].上海证券报,2007-12-7(8).

货币升值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6-0013-04

一、货币反替代的理论研究

所谓货币反替代是指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居民在本币坚挺且存在升值趋势下,普遍看好本币的币值或在本币货币资产收益率明显高于外国货币资产收益率时,改变原来对外币的偏好,从而抛售外币资产,持有本币资产,使外币过分集中于中央银行的行为和现象。

过去国内外大部分学者都围绕货币替代展开研究。货币替代(Currency Substitution)是指在开放经济及货币可兑换条件下,一国居民在对本国法偿货币的稳定失去信心或本币资产相对别国货币资产的收益率较低的情况下,转而大规模地兑换别国货币,从而使得外币在价值储藏、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上全面或部分地替代本币的现象。与货币替代相对的是货币反替代。Chetty在《美国经济评论》的“On measuring the nearness of near moneys”论文开创了货币替代的研究,指出在货币自由兑换条件下,当出现汇率贬值预期,为了降低机会成本,公众会增持外币。[1]Chen对Chetty描述的现象进行了定义,将货币替代描述为大众因预防及投机动机对本币与外币的选择。[2]Miles开始对货币替代形成机制的探索,认为人们会根据机会成本灵活调整持币比例,提出了货币服务的生产函数理论。[3]King在Miles理论基础上加入了资产组合因素,被称为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4]Bordo和Choudhri将Miles所提出的货币具体化为便利效用,提出的货币边际需求学说强调了货币需求的交易动机。[5]Macedo将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和边际需求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不随时间改变的资产组合原则”,认为持本外币余额的最佳比例,取决于既定风险偏好程度和货币财富总量约束下消费者效用函数最大化。[6]Thomas进一步考虑到资产价格随机波动,运用随机变量的求解方法,得到了最优本币与外币的比例。[7]Poloz融入了Bamoul“库存现金理论模型”,指出面对不确定性和流动性风险时,调整资产预防性的货币需求。[8]随着货币替代形成机制理论的完善,货币替代对宏观经济影响的讨论逐渐展开,其中以Miles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Gartner对本币汇率效应的分析以及Chang对财政税收效应的分析最具代表性。

国内学者对货币替代问题的研究以姜波克(1999)为最全面、系统,其著有《货币替代研究》一书,主要内容是介绍国外货币替论,并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了能够解释我国货币替代问题的理论模型。其他国内部分学者通过运用国外的货币替论模型对我国的货币替代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9]杨军(2002)根据迈尔斯的模型测算了1992-2000年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的替代弹性,得出结论:中国货币替代现象确实存在,人民币与外币(美元)的长期替代弹性较低,短期弹性不显著。[10]岳意定(2004)采用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认为在维持较高的人民币实际收益水平上,保持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制度的稳定性以及完善国内金融市场的同时,通过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督,可以降低货币替代的程度。[11]其他还有大量文献散见于各类期刊,主要是对货币替代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其防范措施进行了分析。

作为货币替代的相对面,关于货币替代的理论仍然适用于货币反替代。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汇率水平逐步提高,人民币面临着更大的升值压力,外汇储备日益增多,我国货币反替代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但并无相关文献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本文将在这方面展开探讨。

二、我国出现货币反替代现象的成因分析

造成我国出现货币反替代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对人民币需求增加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现象,包含了经济增长、经济体制、货币内在价值、货币需求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在研究我国货币反替代形成的因素上应该从其本质入手,深入理解它的形成机制。

1.制度因素。制度因素是指外币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被接受的程度以及两个市场之间的自由连通程度。一国政治经济制度的调整与变化对本国货币供求的影响是相当大巨大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与世界经济逐步融洽。随着我国汇率体系改革深入和国内各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国内外金融资产价格之间的连通性逐步增加。

2.国民收入水平。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之一,它直接表示该国居民所拥有的财富水平及全社会的投资与消费总量。国民收入水平越高,从而对货币的需求越多,不同币种的相对收益和相对机会成本调整的必要性也越高,该国货币的币值会更坚挺,在国内外被接受的程度也越高,发生货币反替代的可能性就越大。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迅速提高,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日渐提高,已经被公认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

3.国际收支状况及货币汇率稳定程度。国际收支状况是反映一国居民与非居民间经济交易的系统化货币记录。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可以保持一国币值的坚挺。同样,从减少交易风险的角度来看,人们也往往愿意持有那些汇率稳定的货币。原因在于,贬值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用同样数量的货币已不能购买贬值前本可购买同样数量的商品或劳务,这对持有者而言是一种购买力损失,当然愿意持有币值坚挺的另一种替代货币。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大规模“双顺差”,这也成为西方国家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借口。

4.国内外的短期利率水平及其差异。利率是连接金融市场与商品市场的主要中介变量之一,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经济杠杆。在西方货币理论中,利率水平被作为货币需求函数的决定因素之一,认为利率是货币的价格指标。在不考虑汇率这一变量及通货膨胀因素的条件下,若本币的短期利率高于外币的短期利率,只可能产生货币反替代。我国仅2007年就6次调高利率,且我国加息期望仍在,而美联储在2008年已经三次降息。

5.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一国若发生严重通货膨胀,会影响单位货币的购买力,造成人们对本币信用的危机,从而引起币值稳定的外币对本币的替代。与通货膨胀相反的是通货紧缩,是指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的现象。在此情况下,本币币值相对外币而言坚挺,可能引发本币对外币的反替代。虽然2007年以来,我国CPI指数有明显上升趋势,但并未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危机,人民币购买力仍然稳健。

6.本币可兑换程度与外汇冲销机制的发挥。本币的完全或有条件可兑换是产生大量货币反替代的重要条件之一。只有实现了这一条件,本外币之间的转换才能得以顺利实现。同时,当央行被迫投放大量本币收购市场上多余的外币头寸时,能否进行冲销,也是货币或货币反替代现象大量产生的基础。

7.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美元贬值的一个负效果就是带动了亚洲货币的升值,带动热钱涌入。人民币资产升值,美元大幅贬值导致的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其次,欧美各国为了转嫁国内经济矛盾,不断对中国人民币升值施加政治压力。人民币实际收益率及其预期收益率要高于其他货币实际收益率。

8.规避汇率风险的需求。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国家注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和境外上市等方式补充了外汇资本金,同时出于将汇率风险考虑,通常倾向于将外汇资本金结汇为人民币,从而积累了大量的外汇空头。此外,2007年以来商业银行柜台远期净结汇增长迅速,特别是1年以上的超远期结汇增长突出。

三、货币反替代对我国经济生活的影响分析

人民币对外币的反替代对我国经济生活带来较大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风险进一步加大,人民币的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国际收支的状况、人民币可兑换的进程、我国财富结构和水平的变化、流动性过剩及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较大风险,对经济增长造成严重影响。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仍然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游资流入的愿望仍十分强烈。国际游资进入中国推动了外汇储备增加和国内资产价格的上涨,强化人民币升值,由此又吸引更多的游资进入。这样,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循环过程。由于目前人民币升值速度较慢,必定存在较长的升值周期,因此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几乎不存在任何汇率风险,这无疑对国际游资进入中国起到了助长的作用,同时也成为诱发“汇率战”和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不利于形成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在流入我国的外资中,国际短期投机资本增加较快,给我国带来一定的清偿风险。由于我国短期外债占比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若这些短期投机资本由于突发事件集中撤离我国,必然会给我国的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对人民币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的影响。人民币对外币的反替代程度越大,人们对本币升值的预期越高,就会使得汇率波动幅度加大。同时,人民币对外币的反替代范围越广,程度越深,人们就会越来越多地抛售外币,持有本币,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增加了央行调控汇率的难度,特别是应对国际投机资本对本币冲击的难度加大。

3.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首先,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自主性受到很大的削弱。由于货币反替代现象的出现,国内货币供给就不只局限于我国货币当局的发行行为,而货币需求的变动也包括了对人民币和外币两部分的需求变化,货币量的衡量发生了困难。货币的反替代作用,使得国内信贷总量和货币总量超出央行的控制范围,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外币会通过各种渠道涌入并通过境内金融系统转化为人民币存款或贷款,这会削弱货币当局对货币总量的调控能力。随着央行票据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为了销售这些票据所支付的利息,通常要高于其以外汇储备形式持有美元或欧元金边债务所得到的利息,而且为了吸引金融机构用央行票据置换其超额准备金存款,央行必须在收益率和流动性两个方面为金融机构提供比超额准备金存款更为优惠的条件。这些使得冲销成本十分高昂,因而不具备可持续性。其次,人民币利率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利率市场化改革受阻。由于人民币的反替代效应,造成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压力,在外币(多数是美元)的贷款利率明显低于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向境内外资银行或向境外借入外汇贷款,然后再结汇成人民币使用,外汇贷款到期后再通过银行利用人民币购买外汇归还。若此时人民币升值,则借款者可得到无风险利润,又可得到美元低利率的好处。再次,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很大的削弱。在人民币汇率存在升值趋势、人民币存款利率高于外币存款利率的情况下,会导致大量外国资本涌入进行套汇套利活动。在国内经济局部过热、全球处于加息时期,人民币利率的提升是可以预期到的。但若人民币利率提高,则会加大人民币与外币间的利差,使得外资的流入更多,这又会导致我国货币供给被动增加,致使原本紧缩的货币政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同时期的外国货币政策,从而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4.货币反替代对财政政策的影响。货币反替代与财政政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稳健的财政政策带来了宏观经济的稳定,居民对本国经济信心将会促成货币反替代的发生;另一方面,货币反替代的发生将会削弱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货币反替代通过货币需求和购买力的转移而对国内经济产生膨胀效应,进而产生经济泡沫。政府为了抑制经济运行中不健康的因素,可能被迫实行增加税收政策,虽然这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实际上对经济生活并没有带来多大的抑制效果,反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5.对我国国际收支产生较大的影响。人民币对外币的反替代效应,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增大,这对我国国际收支产生相应的影响。首先,使经常项目的顺差继续扩大。尽管人民币升值趋势可能使贸易收支受到影响,但若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升我国的出口产品档次,出口收汇额受到影响不大,而非贸易收支可能得到改善。货币反替代现象的出现也意味着人民币坚挺,投资收益率增加,因此,国内大多数外商投资者会将利润留在国内作为再投资,从而减少利润的汇出,使得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收益”子项目的逆差逐年减少,并转为顺差额。其次,导致资本和金融项目持续大量顺差。由于境内货币反替代程度加深,国际资本流入增多。正是人民币对外币的反替代作用,造成了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压力,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格局,外汇储备巨幅的增加。同时,由于这些外汇储备又以购买发达国家的国债和证券投资等形式,将借来的过剩资本倒流回发达国家,一部分可能被发达国家用来对我国的投资,其实质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以借入的资金来支援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增长,形成了国际资本流动的怪圈。对我国而言,这是一种不经济的做法,加重了我国的经济负担,也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6.对我国财富水平和结构的影响。在货币反替代出现前,居民所拥有的财富一般包括:本币现金、本币存款、本币有价证券,以及少量的外币现金、外币存款和外币有价证券等。而当人民币对外币的反替代现象出现后,市场预期人民币会升值,外币会相应贬值,人们为了实现财富保值增值、规避风险,会通过各种渠道减持外币或外币金融资产,转而增持人民币资产,这会带来居民的外币储蓄存款下降,外汇黑市受到打击,居民个人的财富构成也有了新的变化,即外汇资产比例大幅下降,人民币资产比例大幅上升。同时,在货币反替代的影响下,居民大量抛售外币会使得本币升值的压力大增,在本币汇率未发生变化前将外币抛出对个人的财富总水平没有影响,但当本币汇率升值后再进行货币反替代,则会造成个人财富的损失。这样,财富水平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四、我国应对货币反替代现象的对策建议

1.改革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与现行的结售汇制,适当放宽资本项目管制。目前我国资本外流的渠道很不通畅,致使我国的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扩大,放宽资本项目管制势在必行。在新的政策目标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要以支持可兑换汇率的稳定为目标,因此,在近年内仍应坚持银行结售汇制度,但可做些改良。在基本保证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的价格控制能力和储备稳定增加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企业和居民对外汇持有的范围和规模,降低货币当局的管理成本。同时,增加外汇市场的交易性,在中央银行控制价格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加交易商和交易方式,培育坐市商制度和远期外汇以及外汇衍生品交易,使人民币汇率在一个可控制的范围内小幅度上下浮动。进一步放松资本流出的限制,特别是对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项日,简化外汇出境的审批程序,方便企业的经营运作。此外,国家应建立储备资产制度,谨慎地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分阶段、有选择地逐步实行资本项目的开放,而不能突然开放,以防止可能出现严重的货币反替代。

2.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督,尤其关注短期资本的异常流动。规模资本内流损害的不仅是汇率稳定性,还包括出口和私人真实投资等实质部门。更有甚者,在游资冲击下,经济稳定可靠的国家反而可能容易发生危机,因为资本自由流动很可能引起东道国资产市场的泡沫,其财富效应导致消费膨胀,从而加大经常项目赤字,提高发生货币危机的风险。不加选择的、过度的吸收外资也会引起危机的产生。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历史教训就提醒我们要注意对流入我国的国际资本的规模和投向进行必要的管理,鼓励国际直接投资,对需重点发展的产业和地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优化外资结构;对证券投资加以限制,但可以考虑引进某些可控制、可预测的资本市场工具。应当鼓励中长期资本流动,限制短期资本流动。

3.提高外汇储备收益率。按照IMF外汇储备管理指南,外汇储备达到充足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目标之后,应着重考虑收益性。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收益性明显不足,今后要在保证外汇储备整体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同时兼顾外汇储备的收益性,增加对高收益资产的投资。

参考文献:

[1] V・K・Chetty. On measuring the nearness of near money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

[2] Chen,K.,G.H.Jcfferson and T.G.Rawski.Productivity Change in Chinese Industry:1953-1985[J].1988.

[3]Marc A.Miles.Currency Substitution,Flexible Exchange Rates and Monetary Independenc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8,(6).

[4] David T.King.Bluford H.Putnam and D.Sykes Wilford.A Currency Portfolio Approach to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Exchange Rate Stability and the Independence of Monetaty Policy[J].The Monetary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Adjustment,New York:Prager.1978.

[5] Michael D. Bordo and Ehsan U.Choudhri.Currency Substitution and the Demand for Money:Some Evidence for Canada[J].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1982,(2).

[6]Jorge Beage de Macedo.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 across currencies,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under Flexible Exchang Rates[M].Cambridge,Massachusetts,Ballinger,1982.

[7] Lee R.Thomas.Portfolio Theory and Currency Substitution,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J].1985,(8).

[8] Stephen S.Poloz.Currency Substitution and the Precautionary Demand for mone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986,(5).

[9]姜波克,杨槐.货币替代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0]杨军.中国货币替代弹性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2,(4).

货币升值论文篇(10)

一、引论与概述

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是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该比值越高,经济货币化程度越高,金融业越发达;反之,则经济货币化程度越低,金融业越落后。根据国际经验,该比值在一国发展初期一半是增加的,到达一定程度后,货币化将被证券化所代替,表现为稳定或者下降的趋势。该比值最优为1.15:1,最高界限为2:1。

我国当前的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是很高的,但我国的金融业的发达程度并不高,金融创新不足,金融业仍亟待发展。在当前经济危机下,如何保持国内生产总值的继续增长是最关键的问题,我们知道,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商品、劳务交易为基础计算的,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是交易中介,也是统计基础,从而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必然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一定的影响。用广义货币来代表货币供应量,探究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关系对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和经济、金融内部所存在的问题。

二、 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数量关系的计量分析

为了说明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简单的数量经济关系,利用1990-2007年的数据资料,以gdp为被解释变量,以m《》2为解释变量,拟合回归方程,得到:

gdp=19538.43+0.558938m《》2

(8.498695)(44.75909)

r-squared=0.992077,adjusted r-squared=0.991582

durbin-watson stat=0.322450,f-statistic=2003.377

由此可知,广义货币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显著,系数为0.558938,即广义货币每增加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相应增加0.558938亿元。

三、广义货币增长速度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关系分析

为了探究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的关系,利用1990-2007年数据资料,以lngdp为被解释变量,以lnm2为解释变量,拟合回归方程,得到:

lngdp=2.487990+0.764874lnm2

(16.04879) (56.86453)

adjusted r-squared=0.994769

durbin-watson stat=0.444117,f-statistic=3233.575

由此可知,广义货币增长速度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有显著影响,广义货币没增长1%,国内生产总值相应增长0.764874%。

四、我国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的实际情况分析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除了1985、1988、1994这3年以外,我国的m2与gdp的比例一直在稳步上升,1990年以来,我国m2/gdp的水平快速提高,从1990年的0.70增长到了2004年的1.85,增长了1.6倍,1990年至1996年,该比值每年上升2-8个百分点,从1997年开始,该比值出现加速上升,每年上升10多个百分点,最多上升13个百分点,已高于同期美(0.63-0,67)、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更高于发展中国家(印度为0.6左右)的一般水平。

(列举数据)

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变化图(n-年份,b-比值)

五、 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理论意义

意义一:通过以上对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数量关系和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可知,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广义货币对国内生产总值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作用,则由此可判断,若要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通过广义货币的增长来实现是一个方面的有效途径,对于我国当前“保增长”的战略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操作指导意义。

意义二:我国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很高,且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远远超过最优比值,接近最高界限,说明我国广义货币所产生的效益下降,增加相同数量的广义货币而促使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在逐年不断下降;也说明我国的金融业货币化已过度,而其证券化发展相对落后,所以当前我国的金融业亟需更深一步的证券化发展和进一步的创新。

意义三: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越大,说明二者的依赖性越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更依赖于广义货币增加量的增长,广义货币的增加也更依赖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从而广义货币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大,也致使国家的货币政策实施较难把握。

意义四: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越大,国家经济的风险越大。发行的货币是国家的负债,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越大,说明随着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国家负债也逐年越多,从而会扩大潜在的金融信用风险和通涨风险;同时也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偏快,在这种情况下,将增加中长期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宏观金融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07.

[2]魏永芬.货币供求与m2对gdp的比例.广东社会科学,2003,(6).

上一篇: 项目管理软件 下一篇: 学生会未来工作展望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