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古诗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26 03:07:23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篇(1)

2、《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翻译: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篇(2)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并问:“不想去芙蓉楼吗?王昌龄就是在此写下《芙蓉楼送辛渐》呢?”

我顿然失语,盛唐诗家夫子王昌龄真的来过这里吗?又是缘何写下了妇孺皆知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自怀化向南驱车四十多公里至沅水与舞水交汇处,来到一个旧名黔城今叫洪江新城的地方,人道是王昌龄在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谪贬龙标尉时的治所。拾级而上,面前是一八字形粉壁园门,上方“龙标胜迹”尚可辨识,壁画却早已斑斑驳驳,在沧桑中透出旧时的繁华。入园,芙蓉楼即映入眼帘。那是一座全木重檐歇山顶结构古楼,外檐16根立柱、内檐8根立柱支撑,分上下两层,地面为青砖拼花,窗门俱镂空雕花,花则为芙蓉戏凤。楼下联为:“龙标古名城千秋芙蓉在,贤宦留胜迹万世仰儒风”;楼上联为:“楼上题诗石壁尚留名士迹,江头送客冰壶如见故人心”。相传此处曾有芙蓉仙子月夜吟诗弄凤箫,王昌龄则在此掘池、筑楼,皆以芙蓉名之,或宴宾会客、把酒赋诗,或问政抚民、苗汉同乐。夫子在《龙标野宴》中写道:

沅溪夏晚足凉风,

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

青山明月不曾空。

这哪里有一丝迁客的愁绪?怪不得这里留传的都是“苗女听歌”、“佳句退兵”、“遮道求诗”等有关诗人潇洒风流的典故!

夫子在此不以己悲,悠哉游哉,倒是给朋友太白诗仙无限的牵挂,千里遥寄:

扬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既寄情山水,又渴望忠君报国。达则为帝王之师,窘则以明月为伴。”看来是盛唐时期精英阶层共同的人生理想!我想这就是王昌龄送别辛渐时特别写下“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缘故了。

自古地以人名,名以文传。其实夫子当年的芙蓉楼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了。今天的芙蓉楼建于清嘉庆20年(1825年)、于道光19年(1839年)重修,是后人不忍“朱栏藓没,锦字烟销”,依旧制而筑,用以纪念王昌龄并集文化精萃之大成者。在碑廊里,刊有颜真卿、米芾、坡、黄庭坚、岳飞、赵孟、熊希龄等历代名人碑刻镌石八十余块,另有一尊石刻吴道子所绘《孔子行教图》,据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孔子标准像”。

位于园东北角小山上的玉壶亭自是点睛之作了。该亭置于园中最高处,竹林环伺,或隐或现,飞檐翘角、翼然若飞。亭柱以秦篆书沈从文先生所撰的联语:“风动铃声穿楼去,月移塔影过江来”,亭内立一石碑,名曰“三绝碑”。清代状元、书法家龙启瑞以篆书行笔将“一片冰心在玉壶”七字书成一个壶,著名石刻家陈玉生镌刻,诗书刻合为“三绝”,碑、亭均由此得名。显然,“一片冰心在玉壶”已不仅仅只是王昌龄一个人的心迹表露了,它已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共同的精神寄托。

听导游说,这里有“楚南上游第一胜迹”的雅称。我突然有一种酸楚。不知是为自己偏塞鄙陋而羞愧,还是为中国文人命运多舛而神伤。我到过所谓江南三大名楼,那都是以文传名的地方,我都没有看到这么多的文化遗存,没有感到这么强的精神力量。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篇(3)

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也是唐诗的一种常见题材,“多情自古伤离别”,临别之际,无数文人雅士常以优美的诗句诉说离愁别绪。今天我们也常常引这些诗句,可见这些伟大的诗人,以出色的诗笔抒发了人们的普遍离情,才引起古往今来读者们的情感共鸣。李白为才气过人的天才作家,王维和王昌龄分别是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这三位诗人都生活在盛唐,本文选用了他们各自的描写送别的七绝诗,分别为《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和《芙蓉楼送辛渐》,试图通过比较三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进而探究形成他们差异的原因,来领略这些诗人创作的不同风采。

一.三首送别诗情感内容的比较

优秀的诗人总是敏感而多情的,尤其在唐代这个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送别诗的创作十分繁荣。首先,我们先来比较这三首送别诗的内容。

(一)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盛唐社会安定,士人为了游学和游宦经常离乡外出,分别、饯行是经常遇到的事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三首诗歌内容的相同之处:

1.都点明了送别的主题

出自盛唐的三首诗歌:《黄鹤楼之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题目中都有一个“送”字,点明了送别的主旨;三首诗中都包含有送别的词语,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如李白诗中的“西辞”、“下”;王昌龄诗中“入”、“送”;王维诗中“出”,而且三首诗都交代了诗人送别之处和友人所去之处。

2.都书写了离别时的景物

三首诗都交代了送别环境,都有对离别时景物的描写,《黄鹤楼之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黄鹤楼”、“扬州”、“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芙蓉楼送辛渐》有“寒雨连江”、“夜”、“楚山”;《送元二使安西》有“渭城”、“朝雨”、“轻尘”、“客舍”、“柳”、“酒”、“阳关”。这些景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都表达了离情别绪

从题目都有“送”字、诗中的有关词语和离别的景物,均可看出诗人送别时真挚的情感,传达了依依惜别的感情,对友人的牵挂不舍,表现了作家的真性情。

(二)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除了内容方面的相同之处,三首送别诗也有一定的区别。我们从送别地点、所写景物与所抒之情三个方面来分析:

1.题目表明的地点不同

题目都点明了送别的主题,但不同的是,《芙蓉楼送辛渐》题目中所出现地点为送别友人之处,而《黄鹤楼之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所出现地点则为友人所去之处,与送别有关的方向与方位不同。

2.所写的景物不同

李白的诗所写景物有黄鹤楼、烟花三月的扬州、孤帆、碧空、长江,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的诗人送别图画;王昌龄诗描写的景物为寒雨、长江、夜、平明、楚山,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王维诗的描写景物为“渭城”“朝雨”“轻尘”“客舍”“柳”,从而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

3.所抒之情各异

李白的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是处于一个繁华的时代与季节,也是繁华的地区,在愉快的分手中还蕴涵着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浓郁的诗意;王昌龄诗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将自己隐含在所烘托的那个凄寒孤寂的氛围中,重在写自己的高风亮节、一片冰心;王维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普遍的离别,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古代,友人即将远去,作为朋友最自然的一种反应――再陪好友多饮几杯,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说:“他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1]

二.三首送别诗艺术特色的比较

上面我们比较分析了三首送别诗的情感内容,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三首诗的艺术特色,先来鉴赏相同的一面。

(一)艺术手法的相同之处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艺术结构、表现手法、诗体语言几方面来分析:

1.先“景”后“情”的结构

李诗前两句写到黄鹤楼离别之景、扬州“烟花三月”之景,后两句将自己的惜别之情融于自己所建构的那幅长江送别画之中;王昌龄诗前两句写到友人寒雨连江之夜远去之景、楚山孤影下的送别之景,后两句点明了自己的高洁之心;王维诗前两句写到清晨送别之景,渭城的朝雨,青青的柳色,一切充满了生机,后两句则借劝酒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2.借景抒情与白描的表现手法

《黄鹤楼之送孟浩然之广陵》为景中含情,将离别之情融于送别之景中;《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都采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先渲染离别气氛,接着诉说离别的感受。三首诗都采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将所见所感描写抒发出来,如同对友人娓娓地诉说,从而以真情感染了读者。

3.七绝的体裁,通俗的语言

三首送别诗体裁上都为七绝,都是近体诗的一种形式,都讲究平仄韵律,注重音乐美,诗人们对新兴的近体诗都很感兴趣,勇于尝试。都采用了平实的语言,简单易懂、明白如话,没有晦涩难懂之处,加之七绝短小精悍,所以诗歌才广为流传,如同王昌龄经历的“旗亭画壁”的故事一样。

(二)艺术特色的不同之处

我们可从情景关系、诗人着眼对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

1.诗歌的情景关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都同为先景后情的写法,不同的是,李诗、王维诗后两句没有直接言情,而是融情于景;李诗是将离别之情寄于诗人勾勒出的那副意境开阔的长江送别画之中,王维诗是将惜别之情集中表现在那个“酒逢知己千杯少”,一杯更尽,再饮一杯的细节之中;而王昌龄诗则是直接抒情,直言自己的一片冰心。

2.诗人写作着眼的对象

李白诗、王维诗情感着眼于送别对象。李白诗是写友人已经孤帆远去,诗人江边久久伫立、目送良久的画面;王维诗是友人即将远去,诗人劝友饮酒,不舍友人离去的画面,他们着眼的是送别对象,表达的都是惜别之情。而王昌龄所诉之情,则是着眼于诗人自身,是希望通过友人代为传话,告知亲友自己的心声,所以描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3.所用的修辞手法

李诗、王昌龄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王维诗采用了叠字的修辞。李白诗、王昌龄诗都为借喻,李白是将自己的深重离情比喻为一江春水,悠悠不尽;王昌龄诗则是将自己的高洁志行比喻为玉壶之冰,化抽象的品格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希望亲友不要听人议论,误解自己;王维诗中“客舍青青”,“青青”运用了叠字的修辞,形象的描绘出了客舍在周围柳色映衬下的翠绿颜色,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此外,王昌龄诗还采用了设问的修辞,一问一答,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坚定,对自己品行的坚守。

4.所用的表现手法

李白诗采用了渲染的表现手法,用“烟花三月”渲染了一幅诗意浪漫的画面;王昌龄诗、王维诗则是采用了烘托的手法,不同的是王昌龄诗为正面烘托,借悲凉的送别场景表白品行,读来有一种沉重之感。王维诗则为反面烘托,以乐景写哀情,前两句“朝雨”、“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展现出一副清新之气,后两句则转而伤感,感情基调由高到低,这种写法收到了王夫之所说的“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乐”的艺术效果。

三.形成三首送别诗不同的原因

三首诗在内容和艺术诸多层面,都有所差异,下面我们探究一下形成其差异的原因。我们拟从送别的背景、诗人的个性气质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一)送别的背景不同

李白诗为诗意的离别,王昌龄诗为凄凉的离别,王维诗为普遍的离别:

1.李白的诗:诗意的离别

《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这次离别正处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华,季节又是烟花三月、春意正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2]所以读来既无伤感悲凉之感,又让人感觉到诗人的一片情深。

2.王昌龄诗:凄凉的离别

《芙蓉楼送辛渐》为王昌龄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贬谪之情与离别之意相互交融,所以诗的开头是凄凉孤寂的,“古吴、楚两国接壤,楚在长江上游,吴在下游。芙蓉楼在吴地。作者于某个寒雨连江之夜,从楚到吴,而不久以后,辛渐又在某日平明(清晨),由吴入楚,沿江西上,再北赴洛阳。这是写其相聚之匆促。楚山孤,是作者因同情友人旅途的寂寞而发生的想象”[3],正是由于遭贬处境下的心有不甘,才会向友人表明不会因为宦海沉浮,失去自己的一片冰心,故清人沈德潜评曰“言己之不牵于宦情也”。[4]

3.王维诗:普遍的离别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送友人元二出使西北之作。古代交通闭塞,音信难通,所以古人的离别往往带有一种悲凉的色彩。 “一赴绝国,讵相见期?”沈德潜说“阳关在中国外,安西更在阳关外,言阳关已无故人矣,况安西乎?”可见友人此去之远,所以诗人深感此别之后,相见甚难,于是知己送别,千杯亦少,一杯更尽,再饮一杯,“劝君更尽一杯酒”,体现出对友人的深情留恋,也体现友情之深。

(二)诗人个性气质的不同

李白为侠士气质,王昌龄为儒士气质,王维带有佛家气质。

1.李白:放荡不羁,放浪形骸的侠士气质

李白的个性是自由豪放的,从小向往任侠放任,因此兼具侠士的气质,读他的诗总是给人浑然天成之感,诗风豪放飘逸,即使写愁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带有潇洒快意的愁,而不是“寻寻觅觅”的那种凄凉之愁。所以他的离愁,既不同于江淹《别赋》那种“黯然销魂”的伤感离别,不同于王勃“海内存知己”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一种诗意的离别。

2.王昌龄: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儒士气质

王昌龄为典型的儒士气质,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在他的人生观中占主导地位,纵观王昌龄的生平,虽然他终生沉沦下僚,又屡遭贬谪,但一直心系国事,渴望建功立业。虽经挫折,但壮志不衰。这种心情在他的诗中屡有抒发,如“忠贞抱生死”(《留别武陵袁丞》)、“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九江口作》)等,那首著名的《出塞》也是如此,“但使龙城飞将在”的诗句言犹在耳,所以这首《芙蓉楼送辛渐》也是一样,此时的王昌龄为江宁丞,因“不护细行,谤议沸腾”被贬,诗人本该伤感离别,却借题发挥,以送别自写胸臆,固俊杰之本色。

3.王维:超脱红尘、超然物外的佛家气质

王维由于深受佛家思想影响,所以他的诗呈现出一种游离于红尘世界与极乐世界之间的特点,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但他毕竟身在官场,不能完全脱离红尘。所以在《送元二使安西》诗的前两句,我们看到“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清静似乎有超脱红尘之气息,但转而对友人的难舍难分,又说明他仍然摆脱不了凡尘俗世的牵挂,亦似乎能看出王维于入世、出世之间的淡淡矛盾心理。

总之,面对人间的离别场景,每个人的表现相同而又有别。江淹在《别赋》中说:“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5]正是离别之人、离别之因不同,所以同言离别,别亦有所不同。有人喜欢李白的洒脱,便喜欢他那浪漫飘逸的送别;有人敬佩王昌龄的一片冰心,便欣赏他那高洁之品行;有人向往王维的境界,便欢喜寄情于酒、以酒话别的方式。于我而言,无谓高下与优劣,因为诗歌都出自诗人们的至情至性,所以我们从每一首诗之中,都能领略到他们的饱含真情、他们的情真意切,而这些,已然超越一切写法与技巧了。李白有一首五律《送友人》的后四句写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游子的行踪不定,落日下的依依惜别,何等的诗意与放达,与他的七绝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2]俞平伯:《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页;第304页。

[3]程千帆、沈祖保骸豆攀今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68页。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篇(4)

送别就是与朋友告别。送别诗就是给朋友送别时写给朋友并用以共勉的诗。唐人给朋友送别时喜欢以诗相赠酬。按照惯例,送别诗一要叙友谊,二要叹离别,三要祝前途平安。本文试图探讨唐代几首送别诗的风格与感情色彩。

在唐人送别诗中,王勃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以其豪迈的气概、昂扬奋发的精神,向来为人们所传咏。这首诗的首联就把送别地长安和杜少府即将奔赴的目的地联系起来,既切合题意又显示出开阔的视野。颔联点题,但关键还在于把自己与行别之人的共同点突出来。今天你将远行,我留长安,但长安既不是我的故乡,也难于永久居留,有一天我也会同你一样远游,因为归根到底我们都是为了出仕从政而不得不四处奔走的人。这既是对出行者的安慰,又可使他感到下面的祝词更为亲切。颈联是诗的中心意思所在;四海之内到处都可以有知心朋友,真正的知己哪怕远隔天涯,也会心心相印,犹如近在咫尺。因此尾联告诫说.我们今天分别,一定不要学那些没有出息的儿女,哭哭啼啼弄湿了巾袖。显然,这样的祝词是有助于壮行色、鼓勇气的。

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王昌龄的七言绝句《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是一首借送别诗之题,寄寓自己高洁品德的诗。芙蓉楼之别是在一个阴雨的秋夜。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丹阳即今江苏省镇江市。诗人时任江宁丞.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而江宁属今南京市.东临镇江。诗人由江宁至镇江西北隅的芙蓉楼,饯别友人辛渐,写了这首送别诗。诗的前两句,集中写送客,点出送行的时间、地点。其中首句写雨夜饯别,二句写平明相送。而后两句转写自己的为人。其中第三句是写辛渐回洛阳,但诗人未写自己对洛阳亲友的关心,却转写“洛阳亲友”对自己的询问最后一句出人意外,不说彼此的思念之情.不说客居的感慨,单用“一片冰心在玉壶”做结,意在告诉友人,自己是决不会被功名、富贵所诱惑。诗人以“冰心”、“玉壶”作比,用以表达自己的纯洁高尚和清廉自守。

相比之下,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除了依依不舍之情外,多少还有些悲壮、凄凉之感诗的前两句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和时间。“渭城”是饯别之地。“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朝雨”和“柳色新”说明送别时间是在春天的一个早晨。“浥轻尘”三字,表明雨不大,只是沾湿了地皮。而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经春雨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这种景象似与“送行”的气氛不十分谐调。然而,由于诗人心中已先装着一个“别”字,所以“柳色新”三字在诗中便有了双重含义:既是写时令节候,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映现。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意。这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因此,作为文化标志的这一意象被写入诗中,就使诗具有十分丰厚的情感意蕴。诗的后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彼此分别时可能有许多话要说.但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而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于是这一斟一酌,情意便格外地重。“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西出阳关无故人”,则使这杯酒显得份量更重。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对外的交流往来也空前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西出阳关,涉足大漠,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内心不免会产生无限凄凉之感。而前来送客的亲友也自然会怀有同样的心情。

同样是送别诗,李白的七言绝句《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则是一首充满乐观、豪迈气概的诗,虽亦是送别,却全然没有了凄伤之感,而是叙述了友人对他的深情厚谊。

这是李白别离安徽泾县桃花潭时写赠给送他的友人汪伦的一首诗。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人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中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在?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李白在此留待数日,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李白还有一首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也是久传不衰的送别诗。这首诗是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出川不久,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这时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在送孟浩然东下扬州时,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杰作。诗的首句说友人盂浩然辞别黄鹤楼开始东行;次句描写阳春三月,友人一路行见的旖旎风光;后两句写隐没于碧空尽头的孤帆和与天相接的江流,像一条无形的纤绳,拉近了黄鹤楼与扬州在读者心中的距离,使诗作描绘和包容了广阔无垠的空间。这首诗的情愫主要表现在后两句。这里诗人从自己一方落笔,表现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可以想见: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到碧水蓝天的尽头,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着,在那天水相接处,只有江水在不断的东流。诗人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的深情,伴随着友人而去。

诗中四个动词:“辞”、“下”、“尽”、“流”的运用,从不同角度(行者与送行者)表现了时间上的顺承关系,不仅给人以流动之感;而且由于动词自身所具有的动势,使诗呈现出一种幽深高远的意境。李白送孟浩然之广凌时,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这首送别诗写得神采飞扬。

高适的七言绝旬《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是一首充满慷慨激昂,鼓舞有为和有胆有识、傲岸自负之气的诗歌,显出边塞诗的风格。这首诗名日别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帅董庭兰),而实际上是诗人用比兴手法,抒写自己的不凡抱负和落魄不得其志的处境。在这一点上,颇与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相同。全诗感情慷慨豪放,用字精确,毫无沮丧落寂之情。

诗的一二句很有特色地写出眼前实景,既点名时间是在严冬,又对北国雪景作了动人的描写,并为下面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千里黄云把太阳遮住了,天气阴沉沉的。呼呼的北风送走了雁群,又吹来了满天大雪。在你即将与我分手登程的时候,气候是这样的恶劣,隐隐露出一种低沉的悲痛情调。面对如此景况,前途是吉是凶,很难预料,不免要为朋友的前程担忧了。但三四两句出人意外,笔锋一转,以洗练的语言塑造了一个苍劲的形象。心中悬起的疑难顿时消失,为一种自豪和喜悦的情感所代替。这慷慨激昂、落落大方的诗句,是对朋友的诚心鼓舞,也是诗人自己有胆略有气魄以及傲岸自负之气的流露。这首诗似乎质朴浅显,但内涵却很醇厚,警策动人,不失为一首好诗。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初盛唐时期由于唐朝社会处于上升时期,所以表现在送别诗中,就普遍具有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而到了中晚唐,由于唐朝社会由盛转衰,所以这一时期的送别诗中不但失去了初盛唐时期的感情色彩,而且显出了低沉、悲伤的情调。

杜牧的《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就是如此。

这首诗写的是难分难舍的离情别绪,其中第一句抒发难以遏止的离情。本来是因多情才难分难舍,分别时当有千言万语要说,但因离别伤怀,满腔情绪一时无从表达,相对无言,彼此倒像无情似的。貌似无情,实含深情,正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第二句进一步写离情别绪。在饯别的酒筵上,别人是欢声笑语,只有自己情绪黯然,更难强作欢笑。随着时问推移,离筵已散,分别在即,与对方相对枯坐,无限情意,却无从说起.只有照明的蜡烛好象还有惜别之情而“垂泪到天明”。无知无情的蜡烛尚且如此,那么情人之间,绵绵话别,伤心落泪就不言自明了。诗的后两句是借物言情,而涉想奇特。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篇(5)

一、是送别亲友的依依惜别的文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李白站在黄鹤楼之上,在烟花三月的美景之中,极目远望,一直看到朋友孤单的帆船消失在碧空尽头,水天相接之际。对朋友的挂念、惜别之情笼罩了整座黄鹤楼,随着无穷无尽的江水,扯动着离人的神经。唐人送别多于楼台,离别情绪经常为吟咏内容,然亦各有特色,彪炳千秋。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托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以示清亮纯洁、操守不移,展现出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并以此告慰洛阳亲友,别具一格的抒写心志亦使芙蓉楼大增其色。赵暇《江楼感旧》:“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全篇语言自然浅显,意境却空灵神远,读来意蕴含蓄,联想无穷。

《登楼寄王卿》韦应物“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读这首小诗,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诗人韦应物的形象,见到他正在拾级登楼,对景吟唱。从前当他和王卿相聚时,经常一起游览:他们曾携手登楼(“踏阁”),纵目远眺;并肩上山(“攀林”),寻幽探胜。而如今呢,王卿已经远去楚地,只有诗人自己还滞留在海边的州郡。这会儿,当诗人孤独地登楼送目时,一种强烈的怀念故人之情不觉油然而生

二、是心怀苍生的有志之士

“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杜甫在万方多难之时登上高楼,虽是锦色繁花扑入眼帘,却仍因忧国忧民而黯然伤神。在高楼上望到的锦绣河山正是作者心急如焚焦虑的对象。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李益《上汝州郡楼》:“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李商隐《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虽然因人因时而内涵有所不同,但皆忧天下之忧,故千古传唱。

三、是怀才不遇的英雄

杜甫登上岳阳楼,面对浩大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洞庭湖,忧从中来,“凭轩涕泗流”。

辛弃疾登上建康赏心亭,在高楼之上“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楼外的玉簪螺髻只能献愁供恨,自己满腔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无人理解,恢复中原的抱负只能在楼上呐喊。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则以苍劲悲凉的笔调,将生不逢时、孤单寂寞、壮志难酬、空怀无限的悲怆与茫茫空间、悠悠时间以及辽阔荒漠的北方原野相融,使人仿佛看到台上兀立着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之诗人在满目凄凉地对景咏叹。

四、是闺中幽怨的女子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望江南》)这位女子梳妆打扮后在楼上眺望,只为等心上人的归来,在望尽千帆过后,还不见自己所等的那条船,满腹的幽怨就像悠悠江水一样,绵绵不绝。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就连不知道什么是愁的,登上高楼之后,看到青青杨柳也会生出无限悔意。

五、是充满诗意的哲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登上高楼,眺望美景,触发的不仅是普通情怀,更将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辽远开阔的胸襟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成为一种深邃的哲理。

六、是不懂世事的少年

辛弃疾《采桑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篇(6)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荷花~李商隐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莲花~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钱氏池上芙蓉~文征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一剪梅~北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苏幕遮~北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莲塘~明·黄琼

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

采莲曲~李亚如

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三五小船撑将去, 歌声嘹亮赋采莲。

芙蓉~清·郑板桥

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藕乡随思~现代·暇文

晓别安宜古镇头,藕乡水泗荡轻舟;岸柳染绿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

异乡落泊伤穷乱,故里重归喜景稠;政通人和富由起,芙蓉仙子欣来游。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无题·其二】~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夏日怀友~徐玑

流水阶除静,孤眠得自由。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远忆荷花浦,谁吟杜若洲?良宵恐无梦,有梦即俱游。

【浣溪沙】·薛昭蕴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

【南乡子】·李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兢折团荷遮晚照。

【浣溪沙】·李Z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思帝乡】·

孙光宪

如何? 遗情情更多!永日水精帘下敛羞蛾。六幅罗裙地,微行曳碧波。看尽满地疏雨打团荷。

【忆余杭】·潘阆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清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采桑子】·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临江仙】·欧阳修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畔有堕钗横。

【甘草子】·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蝶恋花】·晏几道

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一晌,双纹翠簟铺寒浪。雨罢苹风吹碧涨。

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生查子】·晏几道

长恨涉江遥,移近溪头住。闲荡木兰舟,误入双鸳浦。无端轻薄云,暗作廉纤雨。翠袖不胜寒,欲向荷花语。

【阮郎归·初夏】·苏东坡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永遇乐】·苏东坡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满庭芳】·黄庭坚

修水浓清,新条淡绿,翠光交映虚亭。锦鸳霜鹭,荷径拾幽萍。香渡栏干屈曲红妆映、薄绮疏棂。

风清夜,横塘月满,水净见移星。堪听,微雨过,姗藻荇,便移转胡床,湘簟方屏。

练霭鳞云旋满,声不断、檐响风铃。重开宴,瑶池雪满,山露佛头青。

【黄莺儿】·晁补之

南园佳致偏宜暑。两两三三,修篁新笋出初齐,猗猗过檐侵户。

听乱芰荷风,细洒梧桐雨。午余帘影参差,远林蝉声,幽梦残处。

凝伫,既往尽成空,暂遇何曾住?算人间事,岂足追思,依依梦中情绪。

观数点茗浮花,一缕香萦炷。怪道人道:陶潜做得羲皇侣。

【南柯子】·《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那年沽酒那人家?

【菩萨蛮】·魏夫人

红楼斜倚连溪曲,楼前溪水凝寒玉。荡漾木兰船,船中人少年。荷花娇欲语,笑入鸳鸯浦。波上暝烟低,菱歌月下归。

【苏幕遮】·周邦彦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

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浣溪沙】·张元干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临江仙】·叶梦得

不见跳鱼翻曲港,湖边特地经过。萧萧疏风乱雨荷。微云吹尽散,明月堕平波。白酒一杯还径醉,归来散发婆娑。

无人能唱采菱歌。小轩枕簟,檐影挂星河。

【念奴娇】·姜夔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

冷香飞上诗句。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

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燕归梁·风莲】·蒋捷

我梦唐宫春昼迟,正舞到,曳裾时。翠云队仗绛霞衣,漫腾腾,手双垂。忽然急鼓催将起,似彩凤,乱惊飞。

梦回不见万琼妃,见荷花,被风吹。

【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爱煞江南

荷花~李商隐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莲花~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钱氏池上芙蓉~文征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一剪梅~北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苏幕遮~北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莲塘~明·黄琼

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

采莲曲~李亚如

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三五小船撑将去, 歌声嘹亮赋采莲。

芙蓉~清·郑板桥

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藕乡随思~现代·暇文

晓别安宜古镇头,藕乡水泗荡轻舟;岸柳染绿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

异乡落泊伤穷乱,故里重归喜景稠;政通人和富由起,芙蓉仙子欣来游。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无题·其二】~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青阳渡~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莲~南朝·梁·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咏荷诗~江洪

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采莲曲~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古风(其二十六)~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篇(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诵读浅近的古诗,感受语言的优美,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体会作品内容,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能背诵相当数量的优秀诗文。”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毕业生背诵古诗词100篇目,由此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明显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古诗的课堂教学,我认为,从阅读心理的一般规律和读懂古诗的基本要求出发,应该抓住下面几方面。

1 理解背景,粗讲大意

任何课文的学习都要从理解课文背景开始,正所谓“言为心声”,只有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下此文的,才有可能对文章作进一步的理解。如:在学习《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首诗时,背景介绍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不知道,当时正处于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时期,我们怎能体会作者听到这个喜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试想昔日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犹如飘蓬。今日突然听说收复失地了。逃至四川避难的杜甫,怎能不涕泪交加。肋下生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有些课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渊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这时,有必要借用诗词歌赋追根溯源,使学生从思想本质上认识作者的人格、情操、爱憎,以更准确地领悟课文的主题,如:李白的诗想象瑰丽,狂放豪迈,充分显示了他洒脱不羁的性格。而他又特别重感情,处处流露处对友情的依恋。《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就是这样的代表,学习时,应充分体会诗句,把握思想感情。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重阳节,寒食节,春节,有时它会以背景信息出现在诗词中,这些也必须充分了解。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还有《寒食》、《元日》,里面都有所涉及。这时我们可以介绍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 引导诵读,达到背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毕业生背诵古诗词100篇目,由此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明显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古诗文,将会改善我们为人做事的质地,不断加厚和刷新我们的人生底色,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更有甚者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读多么重要。它是进一步理解诗词的必要条件。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手把诗书,或高声疾诵,或低声微吟,在唐诗宋词的天地里心驰神游吧!不过读也是有技巧的,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引导背诵。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很显作者炼字的功夫。一堵高墙的“关”和一枝红杏的“出”,形成了一对矛盾:一个要把满园春色关住,一个却要枝露墙头,春光外泄,一“关”一“出”,整个画面活了,有了动感,显出了春花盛开时的盎然春意。学生自然而然就将诗词内容背诵。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前两句“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写送客的时间、地点和送客时的环境与心情,其中第二句,作者着意用“楚山孤”表达送别的心情:芙蓉楼上,俯瞰长江,寒雨凄凄,远眺楚山,望客帆远去,心情惆怅,仿佛觉得楚山是孤寂地峙立在那儿一样。一个“孤”字,看似写山,实是写人。写出了作者送别友人时惆怅孤独之感。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关键词语后,在弄懂诗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比较顺畅地疏通整首诗的意思,背诵全文。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篇(8)

以花喻人,佩花言志,源远流长,似乎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梅花、荷花、梨花、海棠、牡丹、桂花、、杏花、丁香等都成了其饱含深意的抒情意象。室有兰自香,人似花自馨,作为文人主观情志的依托,花草的意象表现出丰富而复杂的内涵。从诗经开始,从屈原自比“香草美人”扩展,这种修辞手法已经十分成熟。在我国传统文化包括诗、文、绘画各种艺术,以至人们的观念习性情趣中,特定的花已经成为某种品格的象征。就像国人对梅兰竹菊的热爱,中国文人和荷花的情结同样源远流长。因而,作为文人精神的一种依托,荷花承载着很多美丽的向往。我们在对其作品进行赏析时,也要对其中所涉及的花朵意象进行解析。因此,了解诗歌中的意象是赏析诗歌的关键。

一、自然美

自然美不是单纯的自然生态的美,同时也是一种真实的美推崇自然之美,发端于先秦时期的老庄思想庄子曾在《天道》中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说:“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矫揉造作的虚情假意是不会感人的,真实才会自然浑然逼真,不假雕琢,因此,诗歌感情真挚,饱满,自然,成为诗歌的最高境界。而荷花这种意象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

莲花,又名荷花、芙蕖、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等。荷花入诗,情彩飞扬,雅俗共赏。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春秋时代,荷各部分有了专名。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记有:“荷,芙蕖,其茎茄,其叶,其本密,其华菡,其实莲,其根藕,其中,中薏”。

(1)君子之花。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宋代诗人苏辙为追慕莲的高洁:“白莲生淤泥,清浊不相干”(《盆池白莲》),“开花油水中,抱性一何洁”(《和文与可菡萏轩》)。

(2)爱情之花。由于“莲”与“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州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虚实结合,谐音双关,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

(3)生命之花。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很有名望的官宦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学识渊博,在文坛上颇有名望,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母亲也是一位博读诗书精通文墨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是一个生性活泼开朗、热爱生活的女孩子,“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娇艳的荷花意象映衬着年轻词人娇艳的生命状态和如花的岁月,是她纯真开朗、热爱生活的天性最完美的体现。

(4)理想之花。在许许多多诗人的笔下,荷花亭亭玉立的风姿、鲜艳的颜色和清丽高雅的韵致之所以被反复描绘,就是因为荷花在诗人心中是一种美人的原型象征,一种美人的理想形象,一种美人的置换变形。荷花有亭亭玉立的风姿、鲜艳的颜色、清丽高雅的韵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以荷花象征理想形象,是从原始时代就已存在的由来已久的普遍原型。从《诗经》开始,经汉乐府,一直到现代文学。《诗经・陈风・泽陂》开创了这种象征原型: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

彼泽之陂,有蒲菡。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二、意象美

何谓“意象”。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即具体的物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意”与“象”的关系,就是“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面对荷花这一文化符号,我们的思绪仿如随波飘远而绵长,并延展出烟波浩淼的艺术世界,发微探幽竟如管中窥豹。

(1)意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红楼里的女孩儿,似乎都有自己的象征花,似说花儿,更是说这群如花女儿。人花相映,花有人德,人有花姿,刻画出来便丰满许多,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广泛运用了隐喻、影射和象征等手法,写出了大观园花团锦簇,色彩斑斓,一派百花齐放、群芳争妍的景象。

芙蓉花是秋十月之花,民间广泛流传芙蓉有二妙:美在照水,德在拒霜。芙蓉花性喜近水,种在池旁水畔最为适宜。花开时水影花颜,互相掩映,虚实有致,有“照水芙蓉”之称。清人说芙蓉“潇洒无俗姿,性本宜水。”不错,古人喜菊,因它刚劲,因它开在深秋。实际上,菊开九月,芙蓉开十月,比菊更有凌霜怒放的性情。她不仅“艳态偏临水”,还“幽姿独拒霜”,因而又名“拒霜花”。“拒”,抵抗之意。古人早有霜剑之说,可见它是多么厉害,这拒霜之德正是她独殿群芳的根本,于是,曹雪芹选取“芙蓉”这个意象作为黛玉和晴雯的象征。

曹雪芹把黛玉与“风露清愁”的芙蓉并称,这是赞赏她不如俗眼的花中逸品,遗世独立、满怀幽怨、高洁而又有风骨。晴雯也称芙蓉,是因为在《红楼梦》中,她多多少少是黛玉的影子。文中多次说晴雯身量脾气有林姑娘的模样,她没有袭人的讨好,没有鸳鸯的温和,没有平儿的顺从,她只是做好自己的本分,不邀功,不下石,个性独特颇似黛玉。她们的姿容、秉赋、品性、才识是那么值得珍重、爱惜、发掘、阐扬,因而不惜调动一切手段首先是花的意象的序列来加以描绘、比喻、衬托、关合。

(2)意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意象是用来承载诗人感情的景象、事物和场景等载体,也就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物象是客观的,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融入了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当29岁的朱自清徘徊在荷塘边的时候,心中的不平静就成了莲花生于沸水的哀鸣。然而《荷塘月色》深层结构却是在表现朱自清的潜意识欲望,是由意象象征组成的。我们可以在他身上发现一种根植于传统儒家的君子人格,在精神世界里蓄含自然和谐的天赋本性、在个性特质里融会恬淡平易的取向、在人格建树方面有贯而终之的完美主义定格。朱自清把他的潜意识欲望转换成了象征,这象征在文本中便组成了另一种不同于表层结构的形式关系。而恰恰正是这种内在的形式关系才更能表现《荷塘月色》的真正内容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以及他希望在自由宁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意境美

意境和意象是两个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审美范畴,它们中的“意”是共同的,不同的是意境含“境”,指整体的客观景物、社会事物;意象含“象”,指具体的形貌、物象;意境由意象的总和产生因而一个是全体,一个是部分,意象美是意境美的基础,而意境美又是意象美的升华和深化。诗人的创作和读者的欣赏,都是形象思维活动由于形象思维的作用,情与景的统一,就形成了意境,意境也称境界,是中国古代特殊的、基本的文学审美范畴,它不仅是诗人的理想和感情同客观景象事物相统一而产生的境界,而且也是读者借以感到言外意、弦外音、境外味,受到诗的感染和陶冶,获得审美愉悦的中介,是诗人把欣赏者引向理想彼岸的桥梁。

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抒写诗人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霄劳梦想。”夕阳西下,素月东升,“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一快一慢凸现诗人的愉悦心理。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披头散发,靠窗而卧,逍遥自在,令人羡慕。清风送爽,荷花飘香,如丝如缕,沁人心脾;翠竹滴露,清脆悦耳,如丝如筝,清幽绝俗。写荷以“气”,写竹以“响”,意境幽深静谧,情调高雅别致,荷香和佳竹巧妙地烘托出诗人悠然自得,闲适自乐的素淡情怀,为下文抒发诗人渴盼知音,怀想故人创设了氛围。“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诗人以清浅明晰的语言,描绘出花、叶相映的绚丽,给人以美的印迹,荷花真的不同一般,它们互为佐佑、互相辉映,于众花中独树一帜,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韵。

千百年来,荷花在中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题材,显示了多方面的寄寓意义。荷花不仅成了中国古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言志表洁的行头,而且也成为民间情人互致爱慕的信物,使得荷花的形象魅力既高扬于人文伦理意识领域,成为具象生动、无以言表的花语介质,又徜徉于诗情画意与俚俗幻想之间,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成为诗歌之中中国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一版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篇(9)

操,指的是品行、德行。班固在《汉书・张汤传》里讲了一个故事。说汉武帝的宠臣张汤位居御史大夫高位时,他的朋友田甲,虽然只是一个商人,却有很好的品德。当初张汤还只是一个小吏,田甲因为金钱的关系而与张汤互有往来。待到张汤当了大官,田甲却敢于当面责备张汤行事断案中的过失(史称张汤为酷吏),表现出忠正刚烈的一面。所以班固评价田甲的人品是:“虽贾人,有贤操。”而张汤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在担任御史大夫第七年的时候被免官治罪,最终被汉武帝逼迫自杀。

这里说的是“操”字。“守”字则是一个会意字:从宀,从寸。“宀”表示房屋,“寸”表示法度,合起来表示掌管法度。因此“守”的本义指的是官吏的职责、职守;引申义为遵守,奉行;坚持,保持。两个字合成“操守”一词,指的是人的品德和气节,指的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操守在今天,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乃至日常生活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因此,人们常用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来表白自己坚贞的操守和光明磊落的品格。

王昌龄曾因遭人陷害,于唐玄宗的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第一次被贬往岭南。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命为江宁丞。江宁就是今天的南京,这可是一个人人艳羡的官位。当时,王昌龄的朋友辛渐在南京,准备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南京做官的王昌龄亲自把辛渐送到了润州――今天的镇江,在镇江的西北城楼――即“芙蓉楼”设宴为辛渐饯行,并写下了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源自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不幸几年后王昌龄又遭人毁誉告发,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今天的湖南黔阳――当年极度偏僻荒凉的地方任龙标尉。其时,王昌龄的好友、正在扬州云游的诗人李白当即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为王昌龄贬官远谪抒发愤慨并遥寄慰藉: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而王昌龄虽身处偏僻荒凉的龙标,却依然秉持操守,不肯随波逐流,并且常以当年在江宁任江宁丞时写下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自勉。

以上说的是古人。古人对操守尚且如此看重,今人又当如何?在社会转型剧变、经济形势蒸蒸日上的今天,我们――尤其是领导干部本来理当在秉持操守方面充当表率,在群众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可惜,一些领导干部在应当秉持的做人操守面前打了败仗。之所以如此,不外是因为不能正确对待他手中握有的权力和所处的地位,加上监督机制不够健全,也就可能占有更多的非法利益和好处。在“钱”和“色”面前,一些领导干部由于意志衰退,定力不够,做人的操守这道防线常常不攻自破,从而丧失了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原河北省外经贸副厅长李友灿以贪污4723万元巨资一度成为“天下第一贪”(后此记录不断为前赴后继者打破)。

李友灿用来进行权钱交易的是他手中握有的1249个汽车进口配额,从中先后5次收受丁某贿款合计4723万元! 短时间里一下子拥有这么多的现金,运输、存放都成了问题。于是李在北京某花园小区花50万元购买了一套不太显眼的房子。房子很小,只有49平方米,李本人很少在那里住,这套房子只有一个用处,那就是存钱。

对金钱的疯狂攫取,使李友灿对金钱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觉得钱越来越不是钱了!”“每次就像拉几箱苹果那样。”扬言“要弄一提包纸我不知道怎么弄,要弄一提包钱非常容易!”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篇(10)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图片(1)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图片(2)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图片(3)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图片(4)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图片(5)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的内容:经典古诗名句

1)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5)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6)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7)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8)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的资料:五言律诗

1、《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有关于古诗的手抄报模板图片

2.有关古诗手抄报的模板图片

上一篇: 如何预防职务犯罪 下一篇: 律师执业申请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