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基地考察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15 02:05:56

蔬菜基地考察报告

蔬菜基地考察报告篇(1)

为了加强安全健康蔬菜供货销售渠道的建设,促进我国优质蔬菜产业及其市场的发展,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蔬菜杂志社联合开展设定100家“全国优质蔬菜栽培基地”工作。凡产品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蔬菜基地均可以申请加入,其具体办法如下:

一、申报基地条件:

1、 基地的产品栽培量在本地相对集中,并形成产业规模;

2、 基地产品及其栽培过程符合国家规定的产品质量标准;

3、 基地产品在同类产品中具有明显的特性和质量优势;

4、 基地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基地产品没有受到工业等环境污染;

5、 基地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6、 基地产品生产及销售组织体系健全,各生产销售单位管理规范、守法经营、诚信和资信程度高。

二、申报基地提交材料:

1、 《全国优质蔬菜栽培基地调研表》;

2、 基地产品基本情况介绍:包括栽培面积、产量、产品特征、生产环境、产品在本地

产业中所处地位及产值比重、国内外主要销售区域、销售价格水平等;

3、 基地所在地基本情况介绍:包括人口、行政区划、耕地面积、经济特征、经济总量及农民收入水平、地理及自然环境、产业状况、发展规划等;

4、 说明基地产品质量等情况的有关法定文件复印件(加盖公章):包括由地级以上国家合法检测检验机构出具的基地产品质量检验报告、产品商标注册证书、各种认证证明(包括曾获得的国内外有关荣誉证书、科技成果证书、专利证书等)、有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资质证明、产品的质量控制与保障措施等。

三、工作程序:

1、 提交申报函件及相关文件复印件;

2、 由调研机构对申报基地提交的文件进行形式审核,对通过或未通过形式审核的单位,调研机构都将及时告之,其中通过形式审核的单位,将进入下一审核程序;

3、 由调研机构组织专家对基地产品的集中程度和实际质量标准等进行评审;

4、 由调研机构安排人员进行实地考察;

5、 由调研机构汇总各方面的情况综合评定,并将评定结果通知申请单位;

6、 给人选的1 00家基地颁发《全国优质蔬菜栽培基地》证书和牌匾;

7、 在《蔬菜》杂志、蔬菜世界网公布入选基地名单、产品介绍及联系方式;

8、 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蔬菜杂志社常年提供给入选基地新产品、新品种和技术支持,并提供《蔬菜病虫害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光盘》一套及蔬菜杂志每月1期。

四、对基地的管理:

1、 全国优质蔬菜栽培基地非终身制,调研机构每三年对通过审定的基地进行重新考核,并换发证书和牌匾;

2、 基地实际运作经营中违反以下禁止事项之一的,将被取消“全国优质蔬菜栽培基地”资格,停止对该基地产品的验证,并进行商业公示;

3、 禁止将“全国优质蔬菜栽培基地”证书、牌匾以任何形式允许基地以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使用;

蔬菜基地考察报告篇(2)

一、基本情况

(一)制定地产蔬菜直销网络建设规划,高标准构筑“菜篮子”惠民工程

市委、市政府对“菜篮子”惠民工程建设高度重视,为加快构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缓解市民“卖菜难、买菜贵”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和城市居民安全、便捷、实惠消费,市委、市政府高层会议周密部署,市供销社等部门协调配合,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为宗旨,制定了我市地产蔬菜直销网络建设方案,并列为今年市政府重点工作,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实施,精心组织,强力推进,收效显著。

(二)加大建设改造力度,努力建立完备的蔬菜销售网络体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新建150个蔬菜直销店和100个平价商店的目标,加快肉类蔬菜追溯体系建设,构建15分钟商圈。各连锁店内销售的生鲜蔬菜和名特优农副产品,通过供销社自身网络优势直接从蔬菜基地及农民专业合作社采集,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使区域内社区居民可以便利地享受到新鲜、质优、价廉的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规划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增加3000余人就业,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是一项惠民、利民、便民的民生工程,该项工作由市商务局、物价局、供销社承担,目前项目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三)科学统筹网络布局,分步推进项目建设

根据全市的规划布局,今年将建设完成20个蔬菜直销店及社区生活连锁店。2014年建设完成50个店,保证蔬菜直销店及社区生活连锁店增加至70个。到2015年,全部完成150个蔬菜直销店及社区生活连锁店的任务。委员们通过9月开业的水西关店了解到,店内的生鲜果蔬及快餐受到周边居民的广泛好评。开业当天,营业额就突破30000余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地产蔬菜直销网络建设程序繁多,高层协调提高效率是当务之急

地产蔬菜直销网络建设工程是一项直接关系民生的系统工程,要由多部门联动配合共同完成。其中蔬菜网点的选址需要商务部门和规划部门共同审批确定;蔬菜基地对接需要农业部门协调解决;蔬菜直销过程涉及抑价销售、企业让利内容,需要物价和财政部门予以资金支持。而目前我市还没有一个高层协调机构来宏观指导组织这项工作。

(二)健全改造网络体系资金不足,制约了工程的健康推进

承建蔬菜直销网络工程任务的市供销合作社是合作经济组织性质,无政府行政职能,承担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政府工作能力明显不足。蔬菜直销网络工程建设不只是把本地蔬菜送进城,还要在蔬菜生产旺季把本市消化不了的蔬菜送出去,在蔬菜生产淡季把外地蔬菜引进来。具体实施建设任务的企业面临组建配送中心、购置产地直采蔬菜运输车辆、改装流动销售车等工作,资金压力巨大。

(三)城市环境变化多端,销售终端成本提高

今年以来我市开展大规模城市改造,市内许多门面房及社区商业用房租金大幅提高,造成销售终端成本提高,蔬菜网点的选择难度加大,直接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和效率。

(四)老旧设备不甚重负,改造更新任务紧迫

目前我市正在运行的一批蔬菜中转设施,大都年久老化,急需改造更新。如市果品茶叶副食总公司冷库建于上世纪70年代,属氨制冷,设备老化,存在安全隐患,现正进行设备拆除。由于缺乏资金,新设备投入使用在时间上无法保证,公司蔬菜直销过程的冷藏、冷冻工作无法正常衔接,设备问题急待解决。

三、建议

(一)成立高层领导协调机构,统筹全市建网工作

建议由市政府牵头,尽快成立由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农委、商务局、物价局、规划局等部门组成的领导组,在蔬菜直销网络建设的选址、布局、用工等方面统一协调,统一步骤,强势运作。实现全市一盘棋谋划,一站式决策。做到蔬菜的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统一定价。保证市政府确定的这项重点工作高标准,高质量的按时完成。

(二)搭建集聚资金平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地产蔬菜直销网络系平价蔬菜销售平台,承担着稳价惠民的任务,通过提高蔬菜销售组织化程度,达到规模化经营,实现规模化效益,最终实现降低蔬菜价格,提供物美价廉生鲜蔬菜的目标。工程建设前期投入较大,配送量如达不到一定规模,就没有利润空间,也无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因此,建设初期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仅靠供销社企业完成,经济实力明显不足。建议市有关部门积极争取中央及省财政项目支持,市政府要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组建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融资平台,以优惠政策引进集聚社会各方资金,加速新建和老旧网点改造步伐,保证这项惠民工程的健康稳步推进。

蔬菜基地考察报告篇(3)

(一)招商考察的实际效果。

此次招商考察采取市场考察与专项招商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围绕建材批发市场、果菜批发市场、汽车农机市场进行考察和招商,通过与长春一汽、上海大众、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四川恒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着名流通企业进行对接,推介了兰西的区位、资源、产业和政策优势,达到了交流信息、形成合作意向、学习借鉴其科学运作模式的目的和效果。考察期间与长春一汽轿车销售公司达成了建设兰西解放商用汽车销售中心的意向,与山东寿光蔬菜汽运公司李国峰先生达成了蔬菜供应意向,与内蒙古公司签订了葵花供应合同,与成都签订了玉米加工设备合同。

(二)寿光蔬菜、武汉建材、德阳建材、佛山陶瓷等专业市场建设的特点。

蔬菜基地考察报告篇(4)

寿光市地处山东北部沿海,总面积218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6公里,辖19处乡镇、街道,耕地135万亩,人口108万。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全省进前列,百强上位次”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先后六次跻身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目前位居第67位,农业增加值列全国第19位,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5.5亿元,财政总收入11.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78亿元,农业增加值3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8元,到今年4月底,各类存款余额132.8亿元,比年初增加17亿元。

寿光人种菜有着悠久的传统,上个世纪80年代初,寿光市率先试验成功了冬暖式大棚蔬菜,推动了一场遍及全国的“绿色革命”。目前,全市共推广应用蔬菜生产新技术24类300多项,引进荷兰西红柿、日本伊丽莎白甜瓜、韩国苦菜等30多个国家的蔬菜新品种500多个。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总产38亿公斤,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无土栽培蔬菜发展到5000亩,有61种农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权。

寿光市是中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也是被国家命名的唯一的“中国蔬菜之乡”。近年来,寿光市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带动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已兴办以蔬菜加工为主规模较大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4家,年加工能力达80万吨,已有上百种农副产品直接或间接通过加工进入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完成农产品出口10多万吨。

该市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先后在市区建设了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在8处乡镇建设了10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全市农贸批发市场发展到26处、集贸市场186处。其中,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辐射全国30多个省、区、市。与此同时,他们开通了寿光到北京、哈尔滨、海南的“绿色通道”,设立了网上专卖店,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市场开展了直供直销、专柜专销,建立了连锁店,带动了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

一、经验与启示

在这次考察中,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整体考察了寿光在农业结构调整,特别市蔬菜生产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同时,针对我乡实际情况,就如何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等问题,重点对寿光的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了考察。通过看现场、听介绍,我们对寿光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照我乡刚刚起步的农产品加工业所面临的问题,使我们在学到许多宝贵经验的同时,也得到了深深的启示:

近年来,尽管我乡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粮食、瓜菜、果品、畜禽水产品的产量逐年提高,但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粮、菜、肉、蛋等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或下跌,农民增产但增收缓慢。农民增收已成为牵动我乡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解决当前农业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的最高层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牵动全局的作用。首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的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第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是应对WTO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步骤。

(二)、农产品加工业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目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极其必要,而且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开拓农产品的新市场,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的营养,吃的健康。高档食品,保健食品、无公害绿色食品尤受人们喜爱。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将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

2.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

农产品加工业一边连接初级农产品,一边直接面对最终需求,通过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既可以拉动种植业、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带动第三产业,改变农产品的贸易条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和枢纽工程。农产品加工业中的一些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可逐渐成为带动一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与农民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利益关系。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几点建议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心和关键,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枢纽工程,面对农民增收缓慢的压力以及我乡跨入经济强乡进程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强相应的对策性设计和研究,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效地解决和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针对我乡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坚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建设专业化、商品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基地生产逐步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兼业为主向专业化生产转变,提高基地建设的整体水平,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系列化生产。积极培育、扶持鲜鲜食品有限公司这个龙头企业,发展蔬菜、果品、玉米、豆类等农产品的冷藏加工、出口,带动农户发展甜玉米、青豆、草莓、胡罗卜、辣椒等适于速冻加工的农产品;以前岳兴义面粉厂为龙头,发展优质、专用面粉的生产,带动起我乡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并使我乡农产品的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化的生产方向发展,在我乡建设甜玉米、优质小麦、瓜菜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提高我乡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和产业化程度。

2.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加工业的发展。

在农业结构调整上要围绕“优质高效”和适宜加工的品种开展;在种植业上,应大力发展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青豆的生产;在果菜等经济作物中,重点发展草莓、胡罗卜、辣椒等品质好、产量高、适合冷冻加工品种。为此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调整技术推广的重心,根据加工业的需要,加强专用原料品种开发和技术推广;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建立和完善检测手段,促进优质优价和专业化生产。

考察报告格式 ·民办教育考察报告 ·服装企业考察报告 ·赴外地学习考察报告

3、认真谋划,协调发展。

我乡虽然有鲜鲜冷冻食品、兴义面粉、圣益饲料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但却没有一家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对于占我乡农业产值的80%的畜牧业来说,应该是一项空白。在我乡今后对农业发展的谋划上,要注重畜对禽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植和培育,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畜禽产品加工业的投入,最大程度的提高我乡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蔬菜基地考察报告篇(5)

现将考察学习和招商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赴武汉等地招商考察的基本情况

(一)招商考察的实际效果。

此次招商考察采取市场考察与专项招商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围绕建材批发市场、果菜批发市场、汽车农机市场进行考察和招商,通过与长春一汽、上海大众、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四川恒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著名流通企业进行对接,推介了兰西的区位、资源、产业和政策优势,达到了交流信息、形成合作意向、学习借鉴其科学运作模式的目的和效果。

考察期间与长春一汽轿车销售公司达成了建设兰西解放商用汽车销售中心的意向,与山东寿光蔬菜汽运公司李国峰先生达成了蔬菜供应意向,与内蒙古 公司签订了葵花供应合同,与成都 签订了玉米加工设备合同。

(二)寿光蔬菜、武汉建材、德阳建材、佛山陶瓷等专业市场建设的特点。

1、市场规模大。

建全国最大、做全国最大是四处专业市场的共同特征。

寿光蔬菜市场占地600亩,有3.2万平方米的交易大厅,8000平方米交易棚,7200平方米交易服务楼,5000平方米特菜专营区,2万平方米的外省市蔬菜交易中心,年成交蔬菜1.5亿公斤,交易额30多亿元,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

武汉汉西建材城,面积10多万平方米,分为板材、石材、钢材、陶瓷、洁具、灯具等30多个专业市场。

XX年,在市场规模、汇聚品牌、吞吐能力、经济效益等四个方面荣登全国同类市场榜首,XX年被授予“中国建材第一市场”称号。

四川德阳恒大国际装饰建材城由四川恒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发,于XX年6月奠基建设,总投资4亿元,占地400多亩,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建成后可入驻商家1200多户。

广东佛山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基地和销售集散地,全国建筑陶瓷2/3的产品来自佛山,被誉为“中国陶瓷城”。

2、建设档次高。

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管理,高效率运营,是四地专业市场建设的又一特色。

寿光蔬菜市场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了电子拍卖中心,交易流程实现了电子化。

汉西建材城形成了从仓储到运输、从配送到终端市场的“一条龙”物流集散渠道。

四川德阳恒大国际装饰建材城由中国建材流通行业的著名企业承建,其设计理念、建筑风格、整体功能均属国内一流。

佛山“中国陶瓷城”以完备的产品贸易中心、信息中心,仓储物流中心建设,实现了“买全国、卖世界”。

3、辐射能力强。

武汉等地以市场为牵动,带动相关配套产业跟进式发展,拉长了产业链条。

目前山东寿光蔬菜批发有限公司经过战略改组,市场体系延伸至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公司的业务规模和实力大幅度提高,产业龙头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实现了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售地批发市场的直接对接。

汉西建材城拉动现代社区、交流与贸易、招商引资和配套产业长足发展,是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典型。

佛山地区的建筑陶瓷业拉动和吸引了民营经济裂变发展,陶瓷企业由1999年的180家增至目前的350家,年销售额达到150亿元。

二、招商考察的几点启示 武汉等地商贸物流经济的发展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有很多成型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相比较而言,我县商贸物流经济正处于原始资本积累和市场体系发育初级阶段。

突出表现为:有形市场建设滞后,市场规模小、吞吐能力弱、经济效益低;政策出台、机制制定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削弱了民间资本和社会游资的投资热情;对发展商贸物流经济宣传炒作的力度不够,载体不多,形式单一,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商贸物流经济认识还不到位,主动创业意识差,商品观念淡薄,抓机遇的能力不强,等等。

借鉴武汉等地的发展经验,主要给我们以下三点启示。

1、武汉等地干部群众思想解放程度值得学习借鉴。

武汉等地的干部群众不囿于传统思维和惯性思维的影响和束缚,敢于和善于突破陈规,看准的事情咬住不放,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他们时时处处以发展为中心,以效益为根本,抓住广大民众想富盼富的迫切心理,以市兴场,以贸促工,贸工联动,带动和促进了民众思想更新、思路出新和方法创新,为农民走出土地进市场、走出农村进城市搭建了跳板和施展才华的平台。

几年来,兰西广大民众以树牢经营理念为载体解放思想、激活思想、统一思想,在培育市场意识,对接市场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是,以树牢经营理念到创新经营实践需要一个过程,缩短这个过程,把民众潜在的市场意识激发出来,就要认真学习武汉等地的做法,以促进民众思想解放为根本,在激活思想、达成共识上重点施力,调动发展主体合力推进商贸物流经济提速发展。

2、建设专业市场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武汉等地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开发和壮大优势产业、发展商贸物流经济的根本就是建设专业市场,以做强有形市场加速形成无形市场,以市场为载体,搭建信息、技术、人才平台,推进产业开发和商贸物流经济互动发展。

XX年以来,在亚麻产业发展上,我们坚持走营销拉动、加工扩张、原料支撑、科技长入的发展路子,把进入颓势的亚麻产业转化成了经济强势。

在这一过程中,以市场化手段运作的黑龙江亚麻市场和宗正物流中心已经成为带动产业复兴发展的“龙头”。

尤其是成功举办两届亚麻编织品订货会和“首届中国(兰西)亚麻节”后,兰西亚麻产品营销网络已经覆盖国内大中城市,亚麻编织品市场份额占国内80%,今年9月又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纺编织名城”,目前兰西已经具备了区域性亚麻行业中心的雏形。

取得这样的效果,得益于我们抓住了营销牵动这个关键。

因此,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以贸促工”不动摇的做法,在“贸工立县”上实现重大突破。

武汉等地的做法,启示我们必须建设专业性强、规模大、管理水平高、辐射带动效果突出的各类专业大市场,以市场承载商流、物流、人流和资金流,以商兴业,以商活县。

要借鉴亚麻大市场的动作方式,促进专业市场建设向农畜产品交易、农机农资批发、建材批发、汽车超市、货运仓储等专业领域迈进,促进市场开发多元化。

3、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值得学习借鉴。

蔬菜基地考察报告篇(6)

2011年1月至9月,我部防疫队对所管辖的在京直属饮食单位,从驻地附近大型蔬菜批发市场采购的蔬菜进行了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采集我部防疫队管辖范围内的22个食堂及招待所、3个蔬菜供应点共计蔬菜(叶类和瓜果类)样品243件。样品均新鲜、无腐烂,当天采集、当天检测。

1.2 检测试纸采用中国人民卫生监测中心研制的有机磷农药快速检测试纸,定性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

1 3 检测方法取蔬菜可食部位10克,剪碎置于清洁容器中,加蒸馏水10毫升,摇晃蔬菜约两分钟,浸出残留农药;取两片试纸将试端放入蔬菜浸出液中约10秒取出,将两片试纸重叠使试端紧贴在一起,3-5分钟内观察试纸变色情况,试纸变为蓝色为放心菜,不变色表明有有机磷农药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

2 结果

检测的蔬菜样品243件,阳性样品经反复检测只有2件,其余241件均为阴性,阳性率为0.82%。农药残留阳性情况见表1。

3 讨论

我部防疫队所管辖的在京饮食单位采购蔬菜都来源于正规的、较大型的批发市场。大型市场对蔬菜上市准入有相关的监管措施,蔬菜合格率较高达99.2%。但从我部本次的检验结果来看,仍有一定比例的蔬菜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阳性,说明批发市场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抽检手段,只能阻断被抽检到的不合格蔬菜的上市流通,没被抽检到的农药残留超标蔬菜仍会进入正常流通渠道。鉴于本次的调查结果及有机磷农药在水中能发生水解而分解为无毒物质的特性,我们建议各饮食单位:(1)加工蔬菜必须遵循“择―洗―泡(汆)--切的原则”;(2)瓜果类清洗后去表皮食用;(3)包心菜类须将菜叶逐个掰开清洗浸泡,适宜过水的蔬菜先汆后炒。

参考文献:

蔬菜基地考察报告篇(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2-0104-04

0 引言

蔬菜栽培学是园艺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是农学、植物保护、资源环境等专业的选修课程。与作物栽培学、果树栽培学和观赏植物栽培学等课程相似,蔬菜栽培学也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但由于各方面原因,甘肃农业大学该门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落不到实处,只能在实验室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或开展一些演示性、考察性实习,无法开展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的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众所周知,实践教学环节是增强大学生动手能力,掌握专业操作技能的重要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创新型特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之一[1,2];同时,大学生创新能力、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效优质的实践教学平台[3];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又是示范、推广先进技术的样板;另外,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又是提高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4,5]。面对新时期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如何更好地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如何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切实抓好实践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命题[6]。为此,本文在总结蔬菜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本门课程实践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及可行性,提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措施。以期为深化专业理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思维方法、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提供参考资料。

1 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及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蔬菜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欠科学。本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在经过多次修订以后,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开出率及效果,但总体来看目前的大纲还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如有些实验技术含量不高,与生产实践相去甚远,只有“验证性”而不具备“实战性”,几个关键实验甚至不能开出。如茄果类蔬菜的植株调整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在实验方案中涉及了,但由于没有开出的条件而被搁浅。

2)认识不足、管理落后。由于观念落后,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各级各层人员对实践教学均存在轻视情绪,使实践教学各环节脱节,多项实验的开展得不到应有的支持。

3)没有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室条件差。实验室硬件设备的不足、陈旧及管理上的弊端使许多实验难以开展,加之没有有效的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寸步难行。

4)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由于现有实践教学资金来源单一,仅仅依靠国家下拨经费,严重制约了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及教学改革的正常进行,经费奇缺是各专业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5)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以上原因,使得当前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学生无法走出校门去实践,视野不广阔,所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教室里、黑板上和实验室是培养不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的。由于存在以上诸多问题,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相互交织,造成了目前实践教学难以实施的现状。因此,该门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实践教学建设的基本经验

2.1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综合性、设计性试 验的开展

结合蔬菜栽培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对蔬菜栽培学实验实习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修正。减少了参观性、验证性实验和单一实验学时数,增加了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习工作量。随着蔬菜栽培学课程总学时数由56学时增加到64学时,实验学时数也由12学时增加到了18学时。如把蔬菜种子形态学识别实验和常见蔬菜田间观察实验分别由原来的2学时和4学时减少为1学时和2学时;增加了蔬菜种子播前处理、苗床建造、播种育苗、苗期管理等系列实习的实验学时数,增加了茄果类蔬菜植株调整和保花保果技术实验学时数;补充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瓜类、茄果类蔬菜嫁接育苗技术”及“蔬菜轮作制度的设计”。新大纲内容更符合生产实际要求,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蔬菜栽培各个环节的基本技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见表1)。

表1 蔬菜栽培学实践教学内容的创新

阶段 教学项目 学时数 性质

蔬菜种子形态学识别 2 单一实验

改革前 常见蔬菜田间观察 4 单一实验

(总12学时)蔬菜种子播前处理及发芽实验 4 单一实验

蔬菜栽培技术 2 参观实习

蔬菜种子形态学识别 1 单一实验

常见蔬菜田间观察 2 单一实验

改革后 蔬菜种子播前处理及发芽实验 2 单一实验

(总18学时)蔬菜育苗床建设、播种育苗技术 4 综合性实验

茄果类蔬菜植株调整和保花保果技术 3 综合性实验

蔬菜轮作制度的设计 2 设计性实验

瓜类、茄果类蔬菜嫁接育苗技术 4 综合性实验

2.2 建设多种模式实习基地,拓宽实践教学途径

1)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开展素质教育的理想园地[6]。甘肃农业大学位于兰州市市区,校园面积有限,因此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对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遵循“走出去、请进来,密切与地区农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根据优势互补、共同收益”的教育原则[6],在学校的支持下,争取各地州市政府的支持,通过合同约束的形式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或产学研“三结合”基地,并对实习基地进行挂牌。如通过“实践教学+公司、实践教学+科研院所、实践教学+农户、实践教学+科研”等模式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前往实习基地进行蔬菜栽培各个环节的实习。利用企业、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及设备资源优势为教学服务,从而满足课程现场教学、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要。与本门课程实践教学合作的公司有甘肃黄羊河集团公司、甘肃亚圣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甘绿脱水蔬菜股份有限公司和甘肃庆阳市新土地蔬菜开发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有甘肃省农科院蔬菜所、兰州市农科所及其他各市、州农科所等。如甘肃黄羊河集团公司拥有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实施灌溉施肥一体化),主要种植茄果类蔬菜、洋葱、结球甘蓝、莴苣等,从蔬菜育苗开始学生就可进入该公司实习。

2)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除了要建立多样化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与校外实习基地相比,校内实习基地使用灵活、效率高,能节约经费。甘肃农业大学蔬菜栽培学课程在每年的第一学期(秋冬季)开设,此时正是露地蔬菜生产的末期,因此,不仅要建立校内实习基地,还要有相应配套设施,以便在秋冬季开展相关实习。在学校总体规划下,结合蔬菜栽培学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在校内建造了一座 1400m2 连栋现代温室,其中1/3面积分配给园艺专业,可用于开展蔬菜播种育苗及反季节蔬菜栽培等系列实验,如培养土的制作、苗床的建造、蔬菜播种育苗、蔬菜嫁接及常见蔬菜幼苗田间识别等实验。另外,2011年学校分配给蔬菜科学系校园实训区90m2,用于建设校内蔬菜标本区,主要种植观赏南瓜、羽衣甘蓝、豆类蔬菜、茄果类蔬菜等观赏价值较高的蔬菜。这个标本区由课程组副教授以下的人员组织学生种植与管理。校内规范化实习基地及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原来只能通过参观、演示来完成的实习可在温室内随时进行实施操作直至熟练掌握,使部分实验实现了从“眼观、耳听”向“实际动手”的转变,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及实际操作能力,优化了校园环境。

2.3 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近年来,甘肃省政府倡导实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的“双联”行动,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充分发挥所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可以充分实现“实践教学+农户”的实习模式。蔬菜产业目前是甘肃省第二大产业(仅次于粮食),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已超过620万亩,而且甘肃省是全国“西菜东调”的基地之一,已经形成了“河西走廊、中部沿黄灌区、陇东泾河流域、陇南渭河流域、徽成盆地”五大蔬菜生产基地。甘肃省蔬菜面积大、种类多,尤其是“高原夏菜”产业的发展为解决东南沿海地区、港澳地区甚至东南亚地区的夏秋蔬菜供应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为本课程实习及提高本专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供了良好平台。在蔬菜科学系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分组、分片参与到“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的实践中。根据农户蔬菜种植面积的大小,2~3户种植户分配1~2名同学,2~3个自然村分配1位指导教师,对从蔬菜育苗到拉秧的整个环节进行技术指导。通过该项活动,能深入了解蔬菜生产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解决,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进行科技扶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总体效益。本课程所交流、联系的区域主要是靖远县的北湾乡、大坝乡和平堡乡,山丹县的清泉镇、马营乡和老军乡等乡镇的种植户。

2.4 提高认识,加强交流衔接,增强实践教学的 流畅性

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者不配合势必造成整个实践教学的阻滞。因此,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的基础上,要把各个环节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深厚的基础。这就要求各环节、各层次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密切配合。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搜集材料、协调各方面关系,使课程主讲教师、教学辅助人员、设备管理人员及设施管理人员深刻认识到各自的职责及责任,加强各个环节的衔接,增强实践教学的流畅性,使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蔬菜栽培学课程组现有教师6名,其中主讲教师2名(教授、副教授各1名)、讲师1名、助教1名、教学辅助人员1名、仪器设备管理员1名,职称结构与年龄结构均比较合理。

2.5 积极参与科研,提高学生的研究与应用能力

依照“教学推动科研,科研服务于教学”的原则,要求和鼓励教师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6]。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把实践教学与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相结合,让学生自由选择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般1位高级职称教师可以指导10~15名学生,中级和初级职称教师可指导5~10名学生。一个课题下可以分配2~3名学生,进行不同方向的研究。例如,项目“蔬菜植物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可以分为不同的研究方向,如不同灌水施肥条件下蔬菜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土壤肥水变化规律、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变化等,让学生参与选题、制定实验方案、收集数据、数据处理分析、撰写论文及最后提交答辩等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开拓了视野,了解了相关科研方向的发展前沿,同时锻炼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6 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强化考核制度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是学校强化和规范教学管理的前提和保障[7]。实践教学涉及面广、具有多重目标、过程纷繁复杂,其管理工作难度较理论教学大得多,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使实践教学环节朝着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8]。甘肃农业大学实践教学由教务处实践科统一管理,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监督实施,主讲教师负总责并制定实习方案,教学辅助人员及设备管理人员密切配合,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如场地协调、人员安排、车辆安排等,从而形成了一套流畅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既要重视理论知识考试,更要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要适当提高实践能力在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对于理论知识的考核也应加大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蔬菜栽培学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实习成绩和试卷成绩组成。与改革前相比,把试卷成绩所占比例压缩了10%,而把实习成绩所占比例提高了10%。在实践能力考核中,对学生的实习态度、操作技能现场打分,最后结合所交实习报告给予综合成绩(见表2)。

表2 蔬菜栽培学课程考核办法

成绩组成 考核项目 比例(%) 考核办法

平时成绩 课堂出勤率、 15 出勤率20%、回答

回答问题和作业 问题40%、作业40%

实习成绩 实习态度、操作 实习态度30%、操作技

技能、实习报告 25 能30%、实习报告40%

期末考试 考卷测试 60 闭卷考试100%

3 实践教学创新的应用效果

1)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了以往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到蔬菜生产、市场等,增强了感性认识,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并聘请科研院所、企业精英为学生做现场指导或做专题报告。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践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他们能积极主动与任课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及相关人士交流问题与学习心得,学习效果良好。

2)大学生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有利于就业。实习过程中,学生较长时间深入田间地头、农村甚至农户家中,克服了苦、脏、累及食宿等方面的许多困难,艰苦朴素,认真对待实习的每一环节,不但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而且在企业、科研院所等实习单位树立了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多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大学生从生产实践中学到了许多实践技能,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与农户及实习单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与联系,为以后出色完成各项任务打下了深厚基础。另外,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受到了企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的肯定,提高了就业率,近年来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

3)进行科技扶贫,增加了农民或企业收入。通过进入企业或农户实习,学生以生力军及技术人员的双重身份参与到蔬菜种子处理、播种育苗、苗期管理、定植、定植后肥水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个技术环节,起到了既是劳力又是技术员的作用。对企业及农户来说,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蔬菜产量和品质,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益。

4) 提高了教师素质及课程的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普及-校、企、院合作”等一系列教学环节的实施中,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深厚的蔬菜栽培学基础知识及较强的实践技能,而且充实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水平,把握了蔬菜栽培学科发展前沿,真正做到了“教学推动科研,科研服务于教学”,全面提高了蔬菜栽培学教学水平和实践水平。

4 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配合和共同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甘肃农业大学作为西部地区一所省属高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基本素质等各方面与发达地区均有差距。为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懂理论、会操作、能实践”的高级专门人才,必须要积极探索,不断积累经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着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到重要的位置上,积极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又是示范、推广先进技术的样板。因此,建设高效的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蔬菜栽培学课程实习基地的建设应着眼于长远发展,紧紧围绕着服务于教学的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发展后劲,更好的为实践教学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钱春,刘君素,尹可林.高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初谈[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4(3):250-252.

[2]朱正伟,刘东燕,何敏.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育,2007,(1):75-78.

[3]周苏玫,景延秋,贺德先.突出能力培养改革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1):115-117.

[4]邵兴国,王宏顺,王滨.积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20-22.

[5]陈忻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5, (10):50-53.

蔬菜基地考察报告篇(8)

一、安塞县基本情况

安塞县位于延安市的北部,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29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6.4万亩,95%属于山旱地。全县辖7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211个村委会,总人口16.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89万人。安塞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沟壑纵横、川道狭长、梁峁遍布,平均海拔为1371.9米。安塞的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8℃(极端最高温36.8℃,极端最低温-23.6℃),年平均降水量505.3毫米(最多为645毫米,最少为296.6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395.6小时,日照百分率54%,全年无霜期157天。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大风、冰雹、霜冻等,尤以干旱最为严重。

安塞县大棚菜经过16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质量效益逐步提高。以来,县委、县政府把棚栽业作为安塞县农村三大产业的首选产业来抓,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营销”的要求,采取宣传发动、科技带动、效益驱动、机制促动、组织推动等有效措施,推动了棚栽业的快速、高效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共有日光温室蔬菜大棚26820棚,弓棚10000棚,成为延安市最大的棚栽业基地县。—,全县大棚棚均收入8100元,总产蔬菜12.89万吨,产值2.45亿元,仅蔬菜一项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大棚菜已经成为一部分乡镇和8000多户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经验与启示

1.政府重视是关键。安塞县政府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棚栽业,出台了《安塞县鼓励扶持发展棚栽业的实施办法》,凡新建一座日光温室大棚,政府补贴总投资的1∕3,农民自筹1∕3,贷款解决1∕3,凡新建大棚集中连片达到100座以上的种植点,需配套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经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现场勘察确定后,由乡、村负责实施,所需费用由县财政列支解决。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在发展棚栽产业上做到思想坚定、工作认真、持之以恒,乡镇实行领导包片、干部抓点目标责任制,层层夯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县蔬菜局全面推行领导包片联乡、技术人员包点责任制,指导菜农搞好大棚生产管理,不断提高棚栽业开发效益,推动棚栽业快速、健康发展。

2.引进推广新技术是基础。通过聘请专家和技术骨干,围绕每个生产环节,全面开展技术培训,把培训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广大菜农的自身素质。积极推广有机栽培、工厂化集中育苗、病虫害生物防治等先进生产技术。蔬菜局经常组织人员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及时引进销路好、品质优的新品种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提升蔬菜生产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新建大棚借鉴寿光的经验,采取厚墙体、半地下、全自动卷帘等先进模式进行规划设计,确保大棚蔬菜安全度过夜间最低温度期;对原有大棚根据新大棚的建设标准进行改造。通过这些办法来提高大棚的夜间温度,保证了大棚蔬菜冬季正常生产。

3.因地制宜建大棚,规模生产是出路。沿河湾镇砖窑沟村是从开始发展大棚产业的,当年建成大棚42座,都是属于小棚(每棚净面积不到5分),建棚材料都是就地取材,成本很低,目前仍然使用并且效益很高,现在棚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在利益的驱动下,又新建了54棚,使该村的大棚产业初具规模,全村统一种植黄瓜,形成了产地市场。

4.开发山地资源,发展循环农业是方向。安塞县棚栽业发展到现在,遇到了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没有川地,二是农家肥短缺。为了解决这两个突出问题,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就必须开发山地资源,发展循环农业。实践证明,在背风、向阳的台地、缓坡地上集中连片开发大棚,同时配套建设养猪场、沼气站,把猪粪变成沼渣、沼液、沼气,用沼渣、沼液施肥,沼气照明和猪舍加温,从而把大棚种菜、种果树与养殖、等多项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发展循环农业。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大棚建设缺地、种植大棚缺肥的矛盾,又解决了养猪污染环境的问题。去年从9月份到11月份一次性就在真武洞镇方界寺村建成44个自然棚(按100米建棚标准共有标准棚74棚),建有长40米宽12米的养猪棚23棚,并应用棚膜集雨蓄水解决温室用水问题。

三、思考与建议

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悟到吴堡和安塞之间的差距,不仅在于工作力度上,更主要的还在于思维模式上、观念认识上。我县的自然条件和安塞县基本相近,除年平均降水量较安塞少20多毫米外,光照和温度等条件均 优于安塞,年平均气温高出2.5℃,极端低温高出4℃,年日照时数多出342.2小时,无霜期多13天,平均海拔低456.4米。由此可见,我县完全可以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县要加快发展蔬菜产业,就必须发展以日光温室为重点的设施蔬菜,推动我县蔬菜产业做大做强,为煤、盐、气开发提供一个殷实的“菜篮子”。建议:

蔬菜基地考察报告篇(9)

(一)以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为契机,进一步整顿机关工作作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优化发展环境,为各项工作创先争优奠定基础

一是认真学习、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部门实际和职能,认真确定活动主题、活动载体,认真安排和把握每个活动环节,将活动的具体内容、目标、载体、主题紧紧同科技工作的实际相结合,为各项业务工作创先争优奠定了基础。二是按照上半年市委、政府整顿机关工作作风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制度,并就改善工作作风、整顿纪律下发了文件,要求各单位、机关全体;加强作风建设、加强纪律性,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全系统工作作风、工作纪律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改善,受到了市纠风、纪检、效能等考核检查部门的好评。三是通过深入调研和外出考察,使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为开展好各项工作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四月份全系统赴湖南韶山的学习考察、七月份深入兴和革命老区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全系统的凝聚力、战斗力。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大家奋发图强,在党风廉政建设、政务公开、计生、综合治理、依法行政、政风行风等共性工作中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各监控考核部门的好评和表扬,顺利通过了考核验收。为各项业务工作争先创优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二)为市委、政府发展冷凉蔬菜打造首都副食品供应基地,调整现代农业发展新战略决策起了积极的参谋助手作用。一年来,通过实地调研和多次与北京市政府、科研院所、蔬菜批发市场的合作和会谈,我局向市政府提出了发展冷凉蔬菜建立首都蔬菜供应基地的建议,得到了王市长等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认为这是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被列为全市的“十二·五”规划中,这个项目的启动,将建立北京与乌兰察布双百万冷凉蔬菜基地,做为我市的主导产业,将拉动我市gdp增长率提高3%以上,是京与乌战略合作的开端,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三)以科技示范引导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大科技引领服务农牧业产业化的力度

为把我市的蔬菜、马铃薯、肉食品等主导产业产品打入京、津市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牧业。年内,重点实施了“抓引进、抓联合、抓示范、抓园区、培市场”的“四抓一培”工程。一是以推进和完善农牧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组织化程度,扶持以科技特派员牵头引领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抓手,大力引进适合我市栽培的优质、高产、高效农牧业新品种。按照“抓大放小、扶大促小”的思路,加大了从区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招聘专家教授的力度。这些专家教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科技特派员的组织和中介将新技术、新品种扩散到千家万户。今年从区外招聘了22位专家教授,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52个,深入11个旗县市区的800多个村和项目点,累计引进试验推广了180多个农牧业新品种,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80多万亩。二是以加大建立产学研联盟力度,加强挂靠联合为手段,努力提升科技引领农牧业产业化的水平。为把我市薯、菜、肉、乳产品打入京、津市场,全力打造首都的副食品基地。我们与中国农科院花卉蔬菜所、北京农科院、北京新发地农产品股份公司在设施农业栽培技术提升、名优特新品种引进和示范推广、建立销售市场等方面签署了合作协议。一在大棚蔬菜提高产量、改进栽培技术上进行合作。二在大棚有机蔬菜生产技术转让、建立基地上进行合作。三在共建副食品基地、共建市场上进行合作。四在加快成果转化、建立产学研联盟上进行合作。第一批28个名优特蔬菜、果品、禽类新品种已在乌兰察布市农牧业科技产学研结合示范园区落户试验。三是以抓示范、抓园区为手段,进一步提高科技园区的示范辐射能力和科技引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新潮流的能力。为了把园区内引进试验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通过示范尽快转化辐射。在前两年重点扶持建设的卓资融和、民丰薯业、老马清真肉羊三大园区的基础上,围绕马铃薯、蔬菜、乳肉等支柱产业。今年,重点建设和扶持了具有一定示范功能的农牧业科技园区54个、产业化园区23个。并在园区内重点推广二项新技术、解决二个老问题。一是在温室大棚内推广示范二氧化碳气肥新技术,解决大棚蔬菜只长蔓不挂果的问题,此项技术使大棚蔬菜增产幅度达到30%以上,亩增收1万多元。目前已在全市的300多座温室大棚内推广。二是推广瓜类蔬菜多元嫁接技术,利用南瓜做砧木,黄瓜和西瓜为接穗,提高瓜类的抗病性,解决大棚瓜类重茬病害影响产量和质量的问题。目前,该技术已在丰镇、卓资、中旗、化德等地推广,增产幅度达到20-30%。四是为了加快引推速度,使引进试验、示范的新技术、新成果加以快速推广转化,尽快使马铃薯、设施蔬菜和乳肉产品形成规模优势,打造首都的副食品基地,今年,我们加大了对技术人员和生产者劳动技能的培训。第一,充分利用引进招聘的区内外专家教授掌握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的优势,采取座谈会、讲座等形式,集中培训市县两级科技特派员和技术干部,通过他们的传授普及到村、到户。每年,共举办科技特派员培训班20多期,培训科技特派员700多名。第二,利用园区、基地的示范优势,通过现场会、展示会等现场观摩方式,培训项目区、专业村(户)等一线劳动者,用实际效果传播,加快推广速度。全年共举办现场观摩培训30多期,巡回40多个镇的100多个自然村,有1000多能人大户参加了培训。三是通过科技特派员在生产服务中的传、帮、带,在工作过程中边干、边传、边教。仅上半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78期,培训师资500多人次,农牧民22.5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9.15万册,每年完成70-80万人次的科技培训。

(四)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的,加快企业科技创新步伐。

按照市委、政府“加快现有支柱产业升级步伐,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发展思路,以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的自主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企业科技工作重点,首先,按照“要坚持以大代小、以高代低、以新代旧,全面推进支柱产业升级步伐”的原则,组织内工大、内大等专家教授对企业科技特派员服务的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寻找科技创新的关键和突破口,并形成了《乌兰察布市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调查及对策研究》的调查报告,为加速推进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对策、方法上寻找突破口。第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项目拉动为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支撑。2011年共申报各类项目50多项,争取上级资金将突破2011年的1250万元,达到3000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第三,大力推行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引、联、靠的办法,先后从内大、内工大、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山东大学等院校招聘企业科技特派员80多名,进驻了19家企业,签定技术合作项目27个,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四,积极为企业申报国家、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建立孵化器等工作开展服务,通过认定批复,享受国家和自治区在税收、项目资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营造政策环境。到目前为止,新奥集团在今年召开的全区科技奖励大会上被评为全区十强创新型企业,气化采煤研发中心正在申报批复部级工程研发中心;福瑞制药被评为全区10强高新技术企业;全市有13家企业被认定为自治区级民营企业,12家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认定为部级高新技术企业。

(五)以加大科技宣传培训力度、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为载体,加大科技服务全社会的力度。

一是通过科技宣传周、科技“三下乡”和各种新闻媒介等渠道,加大科技的宣传力度,力争使科技服务的触角涉及各领域,服务全社会,特别是5月份开展的科普宣传周活动,与市委宣传部、市科协联合协调了30多个部门在全市各地同步展开了以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科技强警、科技兴市等内容和理念的大型科技宣传活动,我市被评为全国科技宣传先进集体并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区的先进集体。二是继续加大各类科技培训的力度,通过科技特派员的“传、帮、带”科技园区的现场观摩和参加各类科技博览会、交易会等形式共培训师资500多人次、企业员工1800多人次、农牧民22.5万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园区的辐射示范能力和农牧民的生产技能。三是通过进一步完善12396信息平台的服务功能,上半年与九千九咨询策划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农牧业科技服务110指挥中心”,通过电信网络,为农牧民提供全程信息服务,彻底解决了科技特派员服务延伸不到和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存在问题

一是各级财政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偏低,远远达不到《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条例》“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上年度支出比例达到1%并随着财政支出的增长而逐年增长”的要求,科技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科技职能弱化,综合协调、宏观调控能力不强,科技工作成了“头大、脖子细、手长、腿短”的畸形人。二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尚未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的格局。科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在今年的机构改革中,11个旗县市区科技局有7个旗县市区科技局决定与其它部门合并,合并后,将给基层科技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综合协调、服务功能将进一步削弱。三是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队伍建设、条件平台建设上尚需加强。特别是旗县市科技部门大部分只有5-8个编制,除去行政、后勤、财务人员,科技管理干部几乎没有且知识老化、年龄偏高,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四是科技人才队伍知识老化、知识结构偏低、分布不均匀也是制约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表现尤为突出。

三、2011年工作重点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是我市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而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也是乌兰察布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乌兰察布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战略中,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重点,突破一批对设施蔬菜、马铃薯、乳、肉、化工、非金属矿产加工,农副产品加工领域有重大支撑作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乌兰察布特色和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科技园和产业带,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适用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基地。为此,要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提高和突破。

1、农牧业科技工作要有战略新定位。一是继续完善和提高农牧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抓大放小、扶大促小”力度,多层次招聘区内外高校院所的专家教授,进一步传授转化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为打造首都副食品基地,发展冷凉蔬菜提供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二是在以往建设二个园区一个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农牧业科技园区、基地和产业示范带的建设力度, 2011年倾全力建设四大农业科技园区,为冷凉蔬菜育苗、技术规程制定等提供示范。三是加大农牧业新成果、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示范力度,通过每年举办的杨凌农博会、深圳高交会以及科技合作交流,继续引进示范具有国内外前沿水平的高新技术和科技成果,保证冷凉蔬菜项目“双百万”工程的顺利实施。

以上措施都要围绕冷凉蔬菜项目的实施提供服务和保障。把冷凉蔬菜项目作为农牧业科技的重中之重而起好步、开好头,倾全力落实好市委、政府交付科技系统的重任。

2、科技培训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有新突破。一是在秋季利用科技特派员队伍,集中开展千村万户现场观摩培训,完成60-80万人次的培训目标,特别是冷凉蔬菜项目实施区的生产者。二是充分利用卓资农牧业科技园区被确定为全区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这一平台,年内重点培训科技特派员队伍;通过科技特派员的传、帮、带,普及实用技术。并积极申请自治区科技厅支持,成立乌兰察布科技特派员培训学院,全力打造科技培训平台。三是充分利用国家科技部、自治区科技厅的各类会议、培训班,重点培训旗县局领导和局机关环节干部,进一步提高科技管理干部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3、企业科技工作要有新创新。一是进一步加大市校合作力度,扩大企业科技特派员的派遣规模和服务领域,在去年完成19家企业的基础上扩大到40家。二是对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实行重点扶持。三是加快科技对外合作交流步伐,为企业内引外联做好中介协调工作。年内,重点抓好新奥气化采煤集团与俄罗斯800多万元的科技合作项目、工业企业创新方法培训、引进冷凉蔬菜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等工作。

蔬菜基地考察报告篇(10)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使学习者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因此,有的老师说,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助推器。

《蔬菜生产技术》是种植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知识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中职学校教学的要求是:不但要求学生要“知道了”,而且要求会做,做得比别人好。但目前,该课程的课时仅为4节/周,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想让学生既做到理论的实用够用,又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本身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而笔者所在地区的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已大不如前,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难度更大。如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那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加蔬菜教学生产实践的积极性。

一、依托第一次课,展现课程和教师魅力

我们知道,有的学生因为感兴趣而乐于学习某一门课程,有的学生因为喜欢或敬仰某个老师而喜欢某一门课程。有的老师认为,《绪论》没多少专业内容,而且课时紧张。因此,早早一笔带过而进入专业学习部分。但实际上,课时越紧张,就越要重视并上好《绪论》部分,这正像人们常说的俗语――“磨刀不误砍柴功”。上《绪论》课时,不要急于过多地给学生灌输专业知识,而是适当地和学生多侃蔬菜的作用、行业的发展、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蔬菜营销中成功而有趣的事例,来激起学生对蔬菜的栽培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关注,以克服造成过早疲劳的现象。如在百色市,右江河谷中以田阳县、田东县的蔬菜生产闻名全国,特别是田阳县。因此,可以特别介绍右江河谷特别是田阳县、田东县在蔬菜生产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介绍南菜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蔬菜产区农民生活的状况和生产技术水平;二是讲本校历届学生进行蔬菜的反季节生产和无公害栽培取得的效益;三是讲本地的一些老板如何利用时间差将蔬菜收购运到外地销售,获得令人羡慕的利润的典型故事等。在讲课中,特别注意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特别突出所得的经济效益,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这样,通过适当地吹、侃,一方面,可激起学生学习蔬菜栽培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会觉得任课老师见多识广,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生产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还很有经济头脑,学生很乐意接触这样的老师,并会以老师为榜样,老师的博学和扎实的技能对他们学习会起到鞭策的作用。

二、让学生了解蔬菜生产的广阔前景和就业前景

1.以讲座、报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毕竟有限,而学生喜欢求新求奇,在学校呆的时间久了,他们喜欢听到外界的声音。因此,除了自己进行专题的介绍,还要邀请当地蔬菜生产和经营管理部门的资深人士到校给学生搞讲座,或请在蔬菜生产和销售方面成功创业的校友到学校给学生作报告,让他们给学生讲蔬菜生产和销售方面的成功和失败的种种趣事,让学生看到蔬菜生产的美好前景,知道蔬菜生产在就业上有很大的空间,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并以此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知道:要在蔬菜生产和经营中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在学校努力把理论知识学好并掌握过硬的实践技能,同时注重营销知识的学习,为今后创业打下基础。

2.通过参观和市场调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要提高学生对蔬菜生产效益等的认识,加深印象,就是要他们到真实的场景去观察和体验,扩大他们的视野,增长知识。因此,在上《绪论》前或后,要及时组织学生到田阳县的蔬菜生产基地和蔬菜批发市场进行参观和调查,并对当地典型的蔬菜生产专业户进行蔬菜生产情况和经济效益情况的调查。通过参观和调查,学生亲眼看到蔬菜生产先进县蔬菜生产、收购、调运等的壮观场面,更清楚他们亲自调查到的有关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的数据。这些场景、这些令人羡慕的经济效益的数据,会深刻地留在他们的脑海中,会激发他们学习蔬菜栽培知识的兴趣并成为他们日后学习的不竭动力。同时,这也会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创业致富”的种子,为今后他们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选择内容,运用先进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很多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特别是理论教学,为了提高他们听课和学习的积极性,要做到:

1.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新的知识,真正做到理论的“实用够用”

一方面,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另一方面,《蔬菜生产技术》是一门知识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和教学生产实践,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再者,科学生产技术日新月异,普遍存在课本知识滞后于生产实际的情况。因此,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必须恰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抓住重点,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积极关注科技新动态,善于学习新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尤其是适宜于当地条件的蔬菜栽培新技术,要结合教学把其中一些较成熟的新内容介绍给学生,做到与时俱进,有效地改善《蔬菜生产技术》教材知识老化,内容陈旧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服务于社会实际生产,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做到该门课程理论的“实用够用”。

2.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上,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采用探究法、讨论法、项目教学法等方法授课,尽量克服讲授法的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尽可能利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很明显,利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是由于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教学进度相对会加快一些,可以解决课时紧张的问题,增强教学互动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思考、实践;另一方面,CAI课件把生动的动画、图形、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配音等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的各种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

四、激发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开展教学生产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蔬菜生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因此,实践教学是该专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专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历来验证和强化课堂理论知识,提高能力,掌握实践技能的有效手段。但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而且年龄相对偏小,因此,重复的劳动会让他们的积极性慢慢消退,因此要处理好这些问题。

1.身体力行,深入田间亲手示范并与学生一起劳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教学实践的兴趣

不论是实践课还是课外的农事活动,教师应到场指导并与尽可能与学生一起劳动。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劳动,会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二是在劳动中,师生的交流会让学生较兴奋,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忘记或减轻劳动的疲劳;三是可以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老师更亲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更信任老师,就更自觉地学习和做事。四是教师可在劳动中给学生们以各种引导,引导学生对各种现象进行思考,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开种种原来不懂解释农业现象和不处理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社会问题,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因此,学生觉得跟着老师参加生产劳动能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们很乐意跟着老师一起进行教学生产实践。

2.以科学试验来提高学生参加实践的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参加实践的兴趣,要根据学生对农业科学试验较感兴趣的特点,结合目前生产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科学试验,比如,不同品种的生态适应性的比较试验、不同种植密度产比较试验,不同施肥浓度产量比较试验、不同肥料施用(或农药防治)效果试验、不同时期施肥(或喷药)的效果对比试验等。由于是进行科学试验,学生觉得科技含量提高了,意义也就大大不同了,他们常常因为能够参与了这类科学试验而感到兴奋异常,参加实践的热情空前高涨。

另外,带着学生及时分析和总结生产试验的成功或不足的原因,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在提高,会大大提高他们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3.让学生在生产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经济效益来刺激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的兴趣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参加实践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结合项目教学法,根据当地的生产实际,可选用经济效益较高的、有代表性的蔬菜品种让学生种植,并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办法,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各种生产兴趣小组进行生产实践;各组自行选择决定自己的种植项目,作好计划,自行管理和记载,对自己的劳动产品自行销售、销售所得的收入归组内成员自行分配。由于生产有收益,而效益与自己的管理息息相关,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自然大大提高。

五、给学生表现的舞台,给学生以成功体验,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上,要注重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学会了”。平时要多提问,并要注意到依不同水平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找到原理或答案,并及时肯定和表扬他们答对了。此外,可以让他们“当老师”的机会,比如,组织新生参观高年级学生的蔬菜生产实验地,展示高年级学生的生产成果,低年级学生向老师请教的问题,如果有高年级的学生在场,教师要注意多让高年级的学生来解答,这样,学生感觉到自己“学会了”并为自己能在学弟学妹面前有良好的表现而自豪和自信,而这种自豪和自信也会转变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六、改革教学评价模式,使学生既乐于学习理论知识又乐于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在理论上讲究实用够用,特别注重实践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因此,教学上要顺应形势的需要。而深化教学改革,就必须要改革原来的教学评价模式,改变考核的方法,让学生既乐于学习理论知识,又乐于实践,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的做法是,期评成绩中,理论考试的卷面成绩占50%,平时表现占20%,教学生产实践成绩占30%。授课时在理论上讲究实用性,讲课时力求通俗易懂,考核时主要考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而不去考让他们死记硬背的东西。而教学实践的评分,具体的考核方法是:既要看生产实践的结果,又要看管理的过程。比如,有的组生产的成果虽然不理想,但只要平时能认真管理,并认真分析总结,同样也能得到高分。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理论和参与教学生产实践的积极性,做到两促进,两不误。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助推器,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因素,来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兴趣,只要我们能做到这一点,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指日可待。

上一篇: 小学二年级期中总结 下一篇: 家长听课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