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11 03:41:47

梅花教案

梅花教案篇(1)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冲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教学法,扶放结合法。

[学法]

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一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梅花挂图,《红梅赞》歌曲VCD碟。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自学字、词,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出示梅花挂图。

2、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根据课后思考题1前半题的提示:“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给第二段分层。

分为五层:(一层一件事)。

第一层(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第二层(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第三层(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第四层(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层(14一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重点:理解全文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卧;

(5)送梅花仇;

2、从题目入手:梅花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课题“梅花魂”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从“爱梅”入手,直奔重点段“品梅”。学习第二、第四件事,体现“教”学。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第二件事:珍爱墨梅图)

2、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导入第四件事的学习。

4、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电视播放歌曲《红梅赞》:冰天雪地,傲然怒放的红梅,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情赞美的歌词。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梅花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

(4)说说此时,你对梅花有了什么更新的认识?

(5)指名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6)再次播放《红梅赞》,同时指出:这首歌是电影《江姐》的主题曲,影片中江姐为了追求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毫不动摇,大义凛然,最后含笑走上刑场,倒在一片梅花灿烂的地方。歌曲唱得是梅花,实在赞美江姐。声情并茂的导语使学生深深领悟:梅花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老人爱梅花,就是因为梅花是祖国的象征。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此部分内容。

三、总结方法,帮助学习第一件事。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扶”学,培养能力。

1、默读第一件事:吟诗落泪。

2、思考讨论:

(1)“常常教我读唐诗宁词”说明什么?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2)“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浣溪沙》,大意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四、放手自学第三件、第五件事,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放”学,发展能力。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成了却自己的心愿。

五、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谈谈学完课文,你在写作上的收获。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15、梅花魂3、不能回国中国心

梅花教案篇(2)

师:细读课文,了解哪一自然段描写了梅花的“早”。

生:第一到第五自然段。

师:仔细品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生:我对“迈进后园,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感受最深,说明梅花开得很多。

师:怪不得文中的开头写到“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了。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

生:我觉得“盛”字用得很好,把梅花开得旺盛的气势给描写出来了。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还对哪一句感受最深?

……

生:我觉得梅花不仅外形很美,内在的品质也美,在寒冬傲雪开放,韵致冰清玉洁。

师:文中为什么说“梅花飘香而送暖”?

生:因为梅是二十四花之首,开得最早,梅花开放也就意味着春天快到了。

师:来“三味书屋”参观的人,都知道鲁迅的书桌上有个“早”字。你想知道“早”字的来历吗?谁来给大家说说?(学生介绍“早”的来历)

师:我们仔细品读这段话: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鲁迅没说什么,但我们知道鲁迅的迟到是有原因的,完全可以和老师进行解释,可是他没有,而是默默地回到座位上,此时的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1:以后不能再迟到了,一天之计在于晨。

生2:我也不和老师解释了,说了也没有意义,因为我的确是迟到了。

师: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这个“早”字仅仅是刻在书桌上吗?

生:我觉得鲁迅更是把一种坚定的信念刻在了心灵的深处。

……

【案例透视】

听课后笔者曾与执教此课的老师进行交流。她觉得,虽然学生对文中“早”字的含义理解很到位,但总觉得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浮于文本的表层,对文本的深层内涵缺乏理解。学生解读文本的问题在哪里?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她也感到很困惑。

事实上,仔细阅读上述案例就会发现:这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细读文本,比如启发学生紧扣“盛”字来理解梅花开得很旺,结合“冰清玉洁的韵致”来发现梅花的内在品质等。但是,细细品味,就发现这是一种“貌似深入,实则肤浅”的解读,教师并没有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内在意蕴。

【教学思考】

如何让文本解读由表及里,走出“浅读”乃至“误读”的误区,引领学生在文本解读中走向深入?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深入品味文本,准确把握文本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教师深入文本,学生方有可能走进文本。品味文本是语文教师的真功夫,表现在能够读出文本的味道来,准确地把握文本内涵。如果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本身就不深入,那么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可以说,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体验和解读,往往决定着一堂课的品位和深度。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需要凭借自己对文本的品味和细读形成自己独到、深入的解读。如上述案例中,教师看似引领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但教师抓住的仍然只是文本表层的理解,学生所解读的文本内涵也始终局限于一个“早”字。如果教师深入品味文本,则会发现,文中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紧密相连,梅花的品格也暗喻着鲁迅的品格,蕴含着作者对鲁迅先生高尚品格的褒扬与赞叹。以“梅”喻“早”、以物喻人,这才是作者的深刻用意。

二、引领学生“沉入”语言,深入解读文本意蕴

事实上,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沉入” 文本语言,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音,细细品读、慢慢领悟,更为深刻地理解文本意蕴。教师可以紧扣梅花的“外形美”引导学生思考:梅花仅仅是“外形美”吗?你还读出了什么?意在寻找梅花的内在品质,为挖掘鲁迅的高尚品质做铺垫。在解读“早”字的来历时,可以紧扣“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做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中的“奔走”二字,让学生体验到面对家庭的困窘,年幼的鲁迅已经用稚弱的肩膀担负起家庭的生活重担,偶尔的迟到,其背后也定有足以让人谅解的缘由。此时,再让学生细读“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学生对鲁迅的坚强、高尚的人格的理解就会更到位、更深入。

梅花教案篇(3)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词语在文本中具有灵动的生命力,教师只有从低年段开始扎扎实实地教学词语,充分发掘词语的内涵,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好体验。以下则是自己在低年段词语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多种朗读,感受词语

案例:《冰花》教学片段

师:冰花有多么美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三句。(出示:它像宽大的树叶,像丰满的牡丹,像柔嫩的小草,一朵朵,一束束,晶莹、透亮。)

生自由朗读。

师:(出示插图)你能在图中找到这些美丽的冰花吗?

生指图说。

师:你能边指图边说吗?说给同桌听听。

(同桌互说)

师:在这些冰花中,你最喜欢哪一朵冰花呢?向你的同桌说说。

(同桌交流)

师:(集体交流)你最喜欢哪一朵冰花?

生1:我最喜欢像丰满的牡丹这朵冰花。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朵,(简笔画)你看,这朵牡丹花多饱满、多丰满。

师:让我们把这朵美丽的牡丹记在脑海里,读这句时,就想起这朵冰花,好吗?

师:你还喜欢哪朵冰花呢?

生2:我最喜欢这朵冰花,它像宽大的树叶。

师:(简笔画)是呀,这朵冰花像宽大的树叶,你看,这片树叶又宽又大,多美呀!让我们把这朵美丽的冰花告诉大家吧!(朗读)

师:还有谁来说说,你喜欢哪朵冰花?

生:我最喜欢这朵冰花,它像柔嫩的小草。

师:(简笔画)你看,这些小草碧绿碧绿的,好像刚从泥土里钻出来,柔柔的、嫩嫩的,多可爱呀!让我们把这些柔嫩的小草送给课文中的小童吧!(朗读)

师:这些冰花真是太漂亮了,难怪同学们这么惊奇,让我们把这几朵冰花连起来读一读,把它们记在我们的脑海中。

生自由朗读。

师:让我们看着简笔画把这三句连起来读一读。

生看着简笔画集体朗读。

师:冰花实在是太美了,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边想一边读。

生闭上眼睛,边想画面,边背诵。

师:冰花的姿态多种多样,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美丽的图片吧!

生欣赏图片。

师:看,这些冰花还像什么?(学生回答,随机进行语言训练:像 ,像 ,像 。)

小结:真是各式各样!

师:它们好几朵聚在一起,真是 。

生:一束束,一朵朵。

师:每一束,每一朵都那么的……

生:晶莹、透亮。(指导朗读)

师:读得真美呀!能把这一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吗?

学生齐读。

【评析】《冰花》这一课生动地描绘了冰花的千姿百态和晶亮洁白。语言生动优美,是积累的好材料。而且,在积累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描述心中的冰花图案,进一步理解了冰花的千姿百态,美丽动人。

二、快乐动作,区别词语

案例:《识字4》教学片段

师做“瞄准”的动作,让学生猜一猜。

师:怎样才能瞄得很准?(出示瞄准练靶的图片。)

师:我们也来学一学叔叔,好吗?(学生做动作,进行交流,强调“瞄准”的“瞄”是“目字旁”。)

你跟“准”字交上朋友了吗?(描红)

师:刚才我们做了瞄准的动作,现在呢?(生:描了生字“准”)(学习生字“描”,强调偏旁)

师:你能记住并区分它们吗?(提醒学生区分“瞄”“描”看偏旁)

【评析】以上案例学生通过跟老师看图片、做动作,猜一猜,再跟着做一做,很快地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做动作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就能准确地区别“瞄准”和“描红”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关注了生字的偏旁表义的特点,还不着痕迹地学会了生字“准”和“描”。

三、创设情境,理解词语

案例:《春到梅花山》教学片段

师: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一到休息日,――

生: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师:来梅花山看花的人多吗?

生:多。

师:你是从哪个词中知道的。

生:人流。

师:是呀,人像流水一样,很多很多。(谁能读好这个词语)

生认读词语人流。

师:梅花山上的人真多呀,你们看,有――

生:老爷爷。

生:小朋友。

生:叔叔阿姨。

……

师:是呀,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很多人都来看梅花了,这么多的人边走边看,使梅花山上涌动着――

生:看花的人流。

师:那这些人在看梅花的同时还会说什么呢?

生:他们会说:梅花真漂亮啊,晶莹透亮。

生:梅花真多啊,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

师:是呀,人们边看边说,边看边笑,不时还会唱上几句,歌声、笑声、赞叹声融合在一起,这时的梅花山成了――

生:欢乐的海洋。

师:让我们也一起去梅花山看一看,好吗?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梅花教案篇(4)

片段一:

师:课文哪几句话具体描绘了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请大家速读第二小节,找出相关语句,写出自己的感受。

生1:读相关语句。

师:出示第一句“蓝蓝的天和蓝蓝的海融为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句话,边读边根据文字在你的脑海中“画”出一幅画。副板书:文字画面。

生:自读,准备。

师:谁来交流一下脑海中画面的内容?

生1:我仿佛看到了画面中的蓝天和大海,还有展翅低翔的白鸥,天和海都快连在一起了。

师:你真会读书,能把无声的文字读成一幅精美的画。谁还能补充一下呢?

生2:画面上海天一色,湛蓝湛蓝,白鸥都快碰到海面了,几乎是贴着海面飞的。

师:好,“海天一色、贴”,你真会用词。你还可以听到些什么吗?

生3:白鸥低声的叫唤,海浪撞击海岸的声音。

师: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画面呀!请同学们练习朗读……

片段二:

师:出示“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这句话把太阳比作了——

生:(齐答)快乐的孩童。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孩童呢?老师建议大家一边读一边做做动作,将这段文字拍成一段录像。副板书:文字录像。

生:各自准备。

师:指名上台演一演。

生1:上台演一演。

师:大家有什么意见?组织评议,抓住“歪着、抖落、溅出”三词。

生:(齐)一起读一起做动作。

师:现在,你觉得它是一个怎样的孩童?

生1:顽皮、可爱。

生2:淘气。

生3:充满活力。

生4:动感十足。

师:看,顽皮孩童的笑颜、举动感染了天和海,天和海都变成金红一色,热烈一片了。被感染的还有谁?

生1:作者。

生2:游客。

生3:我们。

师:是啊,这么奇异美丽的景致怎能不让我们陶醉其中呢?

生:个别读齐读。

教后记:“学生阅读的过程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教学本课时,我鼓励学生大胆想、大胆说,希望他们对阅读内容能做出个性化反应,而不是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履行“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对话者”的角色。而学生也在做动作、交流画面的轻松愉悦环节中感受到了三亚落日的奇异、美丽,体验到了作者对落日的喜爱和对祖国风光的无限赞美。

再如《春到梅花山》的教学案例

片段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远看梅花什么样子?应引出句子“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远远望去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谁愿意来学学“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呢?

小结: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挤得多么紧,多么密呀!引读:远远望去,就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多美呀!谁来把这种美用朗读表达出来呢?(抽生读、男女赛读、小老师领读。)

过渡:近看梅花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师:这个词语你能把它读准吗?(点击放大晶莹透亮)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你还见过哪些东西是晶莹透亮的?梅花就像(冰花 露珠 小水滴)一样晶莹透亮,现在,我们也走在这梅花林中,深呼吸,你闻到了什么?心情怎样?会说些什么?(发挥想象,指名交流)

小朋友们一定很喜欢它们吧,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名读。

过渡: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梅花的美,齐读第一段。

片段二

盛开的梅花是那样的吸引人,所以人们喜爱(变红)(生读:报春的梅花)。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从哪里感受到人们的喜爱的?(学生交流读下一句)结合图片引导学生理解“人流”,这么多人都去看梅花,是因为什么?(喜欢花美不怕寒冷)

(2)人们看了这么美丽的梅花,你猜猜看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指名交流)看花的人们都在夸梅花,有的还在梅花林里玩耍,到处都是欢呼声和赞美声,这里成了——欢乐的海洋。谁也带着快乐的心情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梅花教案篇(5)

《墨梅》是一首五言绝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但初读此诗,尤其是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免会让学生产生生活中确有墨梅的错觉。事实上,还真有孩子这么认为。当我问及他们在现实世界是否见过墨梅时,他们这才咕噜一声说没有。恍惚之际,其他孩子亮出正确答案:“墨梅就是只用黑墨勾勒,不用色彩渲染的黑色梅花。”此语一出,多人哗然:“哦,说了半天,原来是指画在纸上的梅花呀!”那怪怪的表情大有被诗人耍了一把的感觉。

二、抛砖引玉题画诗

在《墨梅》这篇课文中有一幅《墨梅》图,图文同题是巧合吗?终于有一男生告诉我:“这是一首题画诗。”理由是他想起了王仕桢的《题秋江独钓图》。经他这么一启发,其他几首题画诗也从学生脑际跳了出来,如清代郑燮的《竹石》,唐代王维的《画》……一些观察仔细的学生还在《墨梅》图上发现了“痕”和“坤”字。于是,全班学生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一个个侧头读起诗,低头盯起画来,学习的兴奋与自觉全都刻在脸上。

三、忆文入诗崇王冕

《墨梅》的作者是元朝的王冕。那么学生对王冕又有多少了解呢?于是孩子们又温故起了《王冕学画》的故事,得知王冕少年家贫,是经过刻苦自学,终成诗画大家的,眼神里不禁流露出对王冕的崇敬之情。同时,细心的孩子还发现,《王冕学画》中讲的是王冕学画荷花的故事,而《墨梅》中画的是梅花。两种不同的花,王冕均能手到擒来,那其他的花、其他的景不也一样吗?不知不觉,孩子们对画艺精湛的王冕又增添了几分敬意。

四、寻根究底洗砚池

说起洗砚池,大家的思维都聚焦到几位书画大家身上,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故事,于是不由地联想到王冕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学作诗画的情景。从而也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任何“大家”不是生来就是的,而是经过无数次的磨练与煎熬才慢慢得到人们的赞赏与认可的。

五、艺术提升赏墨梅

《墨梅》作为一首题画诗,画的鉴赏有助于诗的理解。有资料如是说:“《墨梅图》是王冕画梅的代表作。此图写一干倒挂嫩梅,枝条生长茂盛,枝头缀满繁密的花朵……这种以繁梅形式表现出清贞孤傲气概的艺术手法,较之疏梅更为不易。此图是王冕晚年画梅艺术臻于化境的精心之作。”读着这么精妙的语句,不仅是我,而且孩子们的艺术修养似也瞬间提升了许多,同时对如何利用疏与密的关系进行巧妙构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六、苏教版本鉴梅魂

不同版本的教材,由于传抄者的问题,同一首古诗有时在个别的用词用句上会有不同。课上,就有一善读书的学生问我:“为什么这本书上是‘个个花开淡墨痕’,而《小学生古诗文必背70首》中是‘朵朵花开淡墨痕’呢?”我让学生先自己去寻求答案,有的说“个个”与“朵朵”是近义词,有的说“个个”读上去轻快悦耳……我也说出了我的理解:“在诗人眼里,梅花不是花而是人,瞧瞧图中的梅花,那一朵朵已经绽放的抑或是没有绽放的,难道不是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存在吗?”于是,我们很自然地对“只流清气满乾坤”和“只留清气满乾坤”进行了探讨。课堂又一次掀起了高潮。孩子们说苏教版课文中的“流”充满动感,有弥漫之意,而且还有穿透之意,似乎真能感觉一股清香之气从画中溢出来。而《小学生古诗文必背70首》中的“留”仅有留下之意,内涵不够丰富。我也脱口道:“此处的‘流’还有流芳百世、流传千古之意呀。”孩子们啧啧称是。

梅花教案篇(6)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看来生成与预设两者应该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缺一不可。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教学中如果处理好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再加上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课堂教学必定会被演绎得更加精彩。

1 预设与生成的意蕴。什么是课堂的预设呢?说简单点,预设其实就是一个教师课前各课所需做的多方面的工作。(它不仅包括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定,还包括对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的把握,对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他变数等等因素的预先思考,以及相关的应变策略。)教学预设具有目标明确、结构严密、操作性强等特点。

何谓生成?生成即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过程。因为教师是带着预设走进课堂,与一群并不知道你教学设计的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的。这个过程中的一切都是生成的,学生的参与充满变数,并且是推动课堂教学展开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变成了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生成便开始了。实时生成表现为即时性、随机性,而非刻意,具有生成价值。

2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1 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教学必须要有预设。预设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前的预备与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里教师说什么,就连学生怎么做一般也都有很详细设计。从新课程的理念来看,这种做法看似费力不讨好,因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教学形式,但是,所谓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由此可见,没有预设教案,也就说不上动态生成。预设教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现实的课堂大多还是预设成功的。但是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梅花教案篇(7)

看!紫竹梅那紫色的身躯,竹叶似的叶子,迷你梅花儿从两片叶子中间探出了头来,多可爱呀;三四片粉红的小花瓣下长满了枯黄色的“草”,“草”之间又冒出几个小花苞,有趣极了。小花瓣的中间,又长出了五六条粉色小“棒”,它的头上,还戴了一顶黄色帽子,不过,扁了一些。我再仔细一看,哟!这不就是花蕊么?!

现在,我要回过头来说叶子喽!

紫竹梅的叶子是紫色的。但是,它不是纯紫色,并且还有着漂亮却不明显的深浅变化(我表达是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哦)。从叶子的根部到叶子的尖,分别是:青绿→淡紫→紫。

怎么样?我对紫竹梅的观察够细致吧?可我却并不很了解紫竹梅,还有几个问题不明白呢!

1、紫竹梅花下的“枯草”是虾米(什么)?

2、紫竹梅为什么是紫色的?

3、紫竹梅有什么习性?

通过上网查询,我知道了:紫竹梅别名紫锦草,鸭跖草科,属名紫竹梅属,原产墨西哥。喜温暖、湿润,不耐寒,忌阳光暴晒,喜半阴。对干旱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适宜肥沃、湿润的土壤。

至于第二个问题,我找到了两个答案:1、紫竹梅的色素体是紫的;2、新紫竹梅叶子本是绿色,当年秋冬即逐渐呈现黑色斑点,以后全杆变紫色。这两个答案,各有各的道理,若是合为一个就好了。

再说第一个问题,这个嘛,我实在是解决不了了,如果有那位美女、帅哥知道,那就拜托了!

好了,我也饿了,不多说了!最后送大家一句:爱花,就要了解花,光仔细观察可万万不够哟!

高青县中心路小学四年级四班

梅花教案篇(8)

钟山陵茶厂位于南京东郊部级风景名胜区内,是南京雨花茶的发源地、创始地。学校充分利用这一社区人力资源,与该单位取得联系,使其成为了我校学生的劳动实践基地。

1. 拓展学习空间,营造多元化的研究氛围。

新课标提倡实践性学习,强调学习空间的拓展,我们紧扣这一理念做了大胆尝试和探索。首先通过组织课题组讨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确定名茶荟萃、茶联茶歌、茶的历史与发展等研究小组: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研究课题,并组成研究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研究,每个小组都有相应的教师负责,每两周开展一次交流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在活动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如何搜集、处理信息,学会了如何进行调查写研究报告,逐步形成质疑、乐于探究的积极情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小组的合作探究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且师生双方在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了新的内容,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使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 推广《钟山茶语》,掀起了茶文化新高潮

2009年暑期,我校课题组成员精挑细选了部分学生的研究成果,编辑出版了《钟山茶语》,李校长还题写了序言“校长品茶”。随着这本茶文化教育文本的推广与使用,在我校学生中掀开了 “读茶知、学茶艺、识茶礼、修茶性”的茶文化新高潮,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此外我校还特聘了中山陵茶厂的陆厂长为我校茶艺实验校外博导员。这样一来,为紧扣茶文化教育课程茶知与茶艺并重,课本阅读与实地体验共存的特点奠定了基础。

3. 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根据校特长生评比方案,制作了“茶博士”荣誉证书,出台了“茶博士”学习过程评价表,从“乐于参与”、“获得体验”、“创新意识”、“成果收获”这四个指标入手,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原则,对每次活动及时进行总结评价,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以此激励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这样一次次的学习过程评价,立足于学生多元的发展过程,最终不管是否成为校级“茶博士”,都将促使学生在不断地扬长避短中,在一次次的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们逐渐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学会解决应用、学会创新。

梅花山――教学实践基地

梅花山同样位于南京东郊部级风景名胜区内,因梅花闻名,山上植梅数千株,品种繁多。春天梅花盛开时,遍山梅花争芬斗艳,游人如织。由于社区紧邻紫金山,很多学生家长在钟山园林局工作,我们课题组经过调查分析,认为可以利用社区人力资源使梅花山成为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

每年初春,学校会组织师生踏青赏梅,通过探梅、赏梅、品梅的实践体验,使大家对“梅文化”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学校已有深厚底韵的梅文化的氛围中,如何依托这个资源,用好它,将“梅文化”渗透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也让“梅文化”的内涵更丰富,光芒更璀璨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校今年开展以“梅花”为主线的系列活动,从“知”梅,“读”梅、“探”梅到“爱”梅、“颂”梅、、“学”梅,让学生们充分体验了“研究”过程,了解了“研究”方法,由表及里,感情得到升华。同时,我们还突破学科的单一性,让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尝试语文、科学、音乐、美术、思品等多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亲身参与学习过程的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低年级结合课文“春到梅花山”,踏青赏梅,在大自然这本无字书中亲身感受,让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自主解决预习过程中老师提出的问题。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开展了收集、诵读有关梅花古诗词以及经典美文的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积累了许多有关梅花的篇段和佳句,在此基础上,举行了以“梅花”为话题的征文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对梅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体会到了梅花不畏严寒、百折不挠的品质,与众不同的可贵。

学生通过采风、查阅文献、看书学习和观察实验等途径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也使得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体验生活,学会了积累生活经验。为了让梅文化在智育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启迪,我们中高年级学生在科学教师的带领下开展小课题研究,尝试着让学生跟教师、与家长合作进行有关的探索活动,随时记下自己的观察所得和点滴体会,并在教师与家长的帮助下尝试着写小实验报告和小论文,如《梅花的嫁接》、《梅的生长》、《蔬果好还是疏花好》等。通过种种实践活动,充分锻炼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促进了学生智育的发展。

思品学科教师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梅文化的教育、浸润功能,借此对学生进行了耐挫教育。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被宠着的一代。他们中的很多人经不起一点挫折,受不起一点委屈。一遇到困难就会泄气,尤其是缺乏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为此,我们十分注意寓德于“梅”的教育。各班还组织了“梅花赞”、“我与梅花”等主题班会活动,梅花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和它傲雪凌霜、独步早春的精神,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朔风吹倒人,古木硬如铁;一花天下春,江山万里雪。”的意志品质极大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理工大兵器博物馆――国防教育基地

梅花教案篇(9)

一、挖掘蕴藏于地方资源的文化内涵

我们不应单单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而纯粹设计一个活动,更应着眼于揭示或暗示综合实践活动中蕴含的文化特质,丰富活动内涵,挖掘活动本身内含的文化和精神实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进行文化探源。黄梅挑花,历史悠久,始于唐宋,兴于明清,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是黄梅县民间长期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工艺。据《黄梅县志》记载:早在宋代,黄梅就有了十分讲究的挑花工艺。在活动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设计《探源黄梅挑花》活动,带领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采访挑花老艺人等方式了解黄梅挑花的起源和历史,感受黄梅劳动人民的心灵手巧。

2.进行文化品味。黄梅挑花被誉为“无声的抒情诗,立体的中国画”。它表现手法简练,表达的内容丰富,有吉祥富贵的婚嫁,有娱乐、戏曲、故事等。黄梅挑花作品品种多样,大至被面、门帘,小至香袋、袜带,均为妇女、儿童日常生活穿戴和卧房内的部分用品,也有的是用于男性所需的女工制品,如褡裢、腰带、烟袋,或定情信物。这些作品大多通过图案、文字等表达人们的情感,寄托人们的理想。在活动中,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挑花公司,欣赏挑花作品,感受挑花工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并能意识到要将这一民间艺术继承和传扬下去。

二、探索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模式

应从地方课程资源入手,通过揭示文化内涵,使学生获得对文化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以综合主题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以“主题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基本活动方式为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研究。主题探究活动一般有三个阶段:发现问题阶段、解决问题阶段、总结交流阶段。如,开展《家乡的黄梅挑花》主题探究活动设计,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后,抛出主题,启发学生“你想研究黄梅挑花的什么”,让学生从这个主题出发,提出各种问题,然后帮助指导学生分组从不同角度共同探究与实践一个大主题的活动。比如,有的小组想研究“黄梅挑花的起源”,有的小组想研究“黄梅挑花与十字绣的区别”,有的小组想研究“挑花工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这种从不同侧面切入主题开展研究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认识事物、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确定需要研究的问题后,随之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形式获取信息,然后进行分析总结。进入总结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将自己实践探究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加工整理,以口头材料、实物、图画、照片资料、简单的书面材料等形式呈现,进行成果交流,进而因势利导,举行挑花作品图片展览、墙报手抄报制作等。

2.以“工艺制作”为主的综合实践学习活动。此类活动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是以实践为主体的基础性学习活动。活动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按学年分成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为适应期(定在四年级),上学期活动主要目标为认识并学习基本针法,下学期为熟练掌握基本针法。学年结束,学生能完成制作小型挑花作品。

梅花教案篇(10)

琼瑶诉《宫锁连城》抄袭 一审判陪500万

2014年4月8日,一部由于正(本名余征)编剧的古装电视剧《宫锁连城》(简称《宫3》)登陆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播出火爆,获得高收视。4月15日,台湾编剧琼瑶(本名陈矗┰谖⒉┥戏⒉脊开信,称“目前正在中国大陆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宫锁连城》,署名编剧于正,《梅花烙》的主要情节与故事脉络,几乎全部被套用于《宫锁连城》的剧情之中,抄袭侵权情形之恶劣前所未见。”

对于琼瑶的此番质疑,4月15日下午于正在微博中作出回应,解释“抄袭说”纯属巧合和误伤。于正在声明中还说到,“我们没有任何恶意借您的作品进行炒作,更不用说冒犯。艺术本来是需要继承与发展的,您一直是中国言情剧的鼻祖,您对中国编剧技巧和故事架构的创新和发展无人能及”。

4月28日,琼瑶举报于正抄袭事件再度升级,琼瑶通过《花非花雾非雾》官微发表“电视剧《宫锁连城》涉嫌版权侵权媒体声明函”,声明称将正式于正侵权,“我决定委托专业律师控告《宫锁连城》侵权方,诉诸法律维护《梅花烙》的版权权益”。

5月28日,琼瑶委托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军向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提讼。书中称,被告于正未经原告琼瑶许可,擅自采用《梅花烙》的核心独创情节,改编创作电视剧本,并联合四家公司共同摄制了电视剧《宫锁连城》。《梅花烙》全部核心情节与故事脉络几乎被完整套用于该剧,严重侵犯了原告著作权。书中,琼瑶希望法院判令于正在网站上公开道歉,同时判令五被告连带赔偿原告人民币2000万元。

2014年12月5日上午,本案开庭审理,琼瑶和于正没有出庭,均由律师代表出庭。琼瑶的律师列举了四大组证据,包括《梅花烙》原著、剧本摘录、权利声明书,以及《宫锁连城》的剧本、完整样片等。琼瑶的另一名律师王利岩展示了《梅花烙》的人物关系图谱,将《宫锁连城》的人物关系图谱、故事情节与《梅花烙》相比较。她指出,梅花烙剧本在1992年就已经诞生,从《宫锁连城》的21个桥段中不难看出,《宫锁连城》就是抄袭了《梅花烙》。

于正的律师回应称,对《梅花烙》剧本存在与否、两部电视剧是否相似、琼瑶是否为著作权人这三个问题均存在很大疑问。对于《梅花烙》剧本的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不认可,权利声明书的关联性不认可。律师指出,于正从小到大可能受到琼瑶的影响,但其借鉴的却是公有领域的一个材料,也就是说,于正借鉴的情节是很多作品中都存在的,绝非仅仅是《梅花烙》所有。琼瑶所主张的21个桥段,在包括《雍正王朝》、《红楼梦》、《京华烟云》等作品里都出现过。

2014年12月25日,北京市三中院对琼瑶于正等侵权案进行宣判。陈矗ㄇ硌)被认定是《梅花烙》剧本的作者及著作权人。判决要求,自判决生效之日起,立即停止电视剧《宫锁连城》的复制、发行和传播行为。被告余征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刊登致歉声明,向陈矗ㄇ硌)道歉,消除影响。余征(于正)及湖南经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于判决生效10日内连带赔偿陈矗ㄇ硌)经济损失及诉讼合理开支共计500万元。陈矗ㄇ硌)的其他诉讼请求被驳回。

一审判决后,五名被告均不服判决,向北京高院提起上诉。

法院二审维持原判 认定侵权行为成立

本案自始至终都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2015年4月8日,北京市高院二审审理此案,双方均提交新证据。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尽管一审法院认定陈矗ㄇ硌)是《梅花烙》剧本的作者及著作权人,但关于琼瑶是否拥有《梅花烙》剧本的著作权,一直都是庭审现场争议的焦点。在一审庭审中,于正律师质疑琼瑶作为《梅花烙》剧本著作权人的诉讼主体资格,指出电视剧《梅花烙》的片头字幕显示,署名编剧为林久愉而非琼瑶。琼瑶律师当庭表示,由于小说《梅花烙》先于电视剧《梅花烙》出版发行,而“剧本和小说不可分离”,因此可认定琼瑶同样拥有电视剧《梅花烙》剧本的著作权。

新华网报道称,二审中,于正一方当庭提交了刚刚从台湾获得《梅花烙》的登记资料作为新证据,称可以证明琼瑶早已将《梅花烙》著作财产权转让给了怡人传播有限公司,因此琼瑶不是本案的适格主体。

琼瑶方则表示在二审举证期限内提交了两份公证书作为新证据:于正分别于2006年11月7日及2007年3月29日发表的博客文章。被上诉方琼瑶的人认为,这两篇文章表明于正十分喜爱琼瑶的作品《梅花烙》,主人公及作品情节早已深入其心,因此于正将《梅花烙》里的相关内容用于日后编写剧本,不可能出于巧合。

本案的另一个争议焦点在于认定侵权的依据。一审判决书显示,法院在认定侵权上采用了情节“高度相似性”标准。法院认为,用于比对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关系结合基于特定人物发生的故事情节高度相似,则可以认定侵害著作权成立。

《中国经济周刊》报道称,在两部作品的整体对比上,一审引入了“受众感受度”作为考量因素。法院认为,在著作权侵权案件中,受众对于前后两部作品之间的相似性感知及欣赏体验,也是侵权认定的重要考量因素。而以琼瑶方提供的在新浪网等进行的受众观赏体验相似度调查为参考,占据绝对优势比例的参与调查者均认为电视剧《宫锁连城》情节抄袭自原告作品《梅花烙》,法院据此推定,受众在观赏感受上,已经产生了较高的及具有相对共识的相似体验。

对此,于正律师马晓刚表示,“网络调查”没有法律基础,不可以拿来作为证据。在马晓刚看来,著作权很重要的一点特质叫做独创性,只要于正是独立创作的,那么即使《宫锁连城》中有些内容与琼瑶的《梅花烙》存在类似的情况,也不能因此判定于正抄袭。

12月16日,北京市高院作出二审判决,驳回于正上诉,维持原判。对于于正方在二审中提交的新证据,法院在判决书中认定,根据怡人公司和林久愉分别作出的声明显示,琼瑶对《梅花烙》剧本享有著作权。

专访琼瑶:原创作者的积极性要保护

对于该判决,琼瑶通过律师王军表示,她始终相信法律会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判决。于正方在新浪微博认证为东阳欢娱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的官方微博“欢娱影视”发表声明称,对于二审判决结果“表示遗憾”,但会执行二审判决,从此事中汲取教训,更深刻地理解法律,为旗下的创作者提供安全的法律环节,使他们得以安心创作,以给社会提供更优秀的文艺作品。

二审判决后,新华网记者对琼瑶进行了专访。“我始终坚信法律会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判决。在经过将近2年的焦灼等待后,这一天终于到来。”琼瑶坦言,在获知二审判决结果的那一刻,她心情激动。“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权益的维护,也是对所有原创作者的尊重。”

“近年来,大陆影视市场发展迅速,影视剧的创作也呈现出井喷式的态势,从编剧的角度而言,市场的欣欣向荣带给我们更多的机遇,但也对编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琼瑶认为,好的剧本应该兼顾内容、质量、正能量、价值观和教育意义,一部优秀的剧本离不开编剧多年不间断的辛苦学习和艰辛创作,要真正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才有可能为观众奉献出优秀的影视作品。

“靠抄袭、炒作的手法来吸引观众,短期内或许能够博到眼球,但长远来看,还是要靠作品立身。”琼瑶说。

琼瑶认为,文艺作品本身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是创新的体现。一部好作品凝聚的可能是一位编剧的青春、经历、激情、热忱和才华,背后是多少年的积累和不间断的学习。好的文艺作品一旦出现,可能会影响几代人,甚至改变许多人的命运。因此,对于原创作者的辛勤劳动,应当予以尊重。

“现在大陆越来越重视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让人欣喜。但也要看到,我们的维权之路仍然相对比较艰难。”琼瑶坦言,在发现被侵权后,她并没有立刻想要诉诸法律,而是尝试着与多方进行沟通,但效果均不太理想。在维权的路上,她曾多次为此伤心、流泪,最终,不得不选择通过诉讼维权。

“如果可以,我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的途径去解决或者帮助协调解决侵权事宜,而不仅仅只靠编剧一人之力。”琼瑶说。对于侵权赔偿的钱款如何使用,琼瑶表示,扣除诉讼成本之后,她将如数捐赠给大陆的慈善机构。

专家建议:多措并举保护原创

对于二审结果,网上叫好声一片。最受鼓舞的当属编剧群体,编剧汪海林表示:“胜利来之不易,值得珍惜!”编剧宋方金直言:“前事不惩,必成后事之师。”

然而,法律界专家对此案件莫衷一是,有专家认为,根据思想、表达二分法,著作权法只保护表达形式,不保护思想,所以琼瑶作品不受保护;而另一种观点是:按照我国法律规定,《梅花烙》享有著作权。如果存在抄袭,可以维权。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侯仰坤认为,在著作权法中,关于“表达”和“思想”的界定,一直存在争议。“但我认为,表达形式和反映作者思想的内容是分不开的。我们不能把形式简单地理解为‘文字’、‘纸张’、‘声音’等载体,形式和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就作品而言,‘故事情节’、‘梗概’、‘背景’就是内容本身,应同样属于法律保护的内容。”

还有不少专家指出,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随之而来的是,影视剧涉嫌抄袭的消息屡见不鲜。“借鉴”来的作品往往出品快、省力气、来钱多,成为一些作品吸引眼球的“法宝”,折射出文艺创作的浮躁之风。专家建议,应多措并举保护原创。

上一篇: 冰雪路面驾驶技巧 下一篇: 培训班班主任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