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24 20:27:57

留守儿童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篇(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伴随我国的社会转型而产生,“留守儿童”如何教育管理的问题已不是新鲜话题。回想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天,不知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力外出务工,留给我们广大农村社会的“留守儿童”与日俱增,因此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

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德育教育工作成为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教学的重中之重,怎样进行德育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德育多元化时期,我们应以德治校、以德服人,更应该注重于德育的生活性、审美性和创造性,产生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本人认为:“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爱心”,德育教育会有良好的效果。创造感恩情境激发关怀思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的阶段,自律能力非常弱。由于自己的父母都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采取认可的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国内一个调查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祖辈的教导,或顶撞祖辈,或保持沉默,或行为不端,我行我素。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儿童在学校以外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难以控制。而这些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使没有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很容易出现问题,这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以上所述的一些青少年对他人缺乏爱心和责任感的问题,在我们农村小学也不鲜见。这是因为他们对爱缺乏理解,爱心是在别人付出时的培养,付出的爱越多,得到爱的回报越多。懂得爱的内涵就越深刻,所以要引导学生感受爱,理解爱。很多留守儿童没得到父母养育的爱就长大了,他们的父母丢下一岁多的孩子就去打工了。有的认为父母的爱方法不当,不仅不认同、感恩,甚至产生怨恨情绪。我们以这个切入点,教育学生体会家长的苦,理解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明白自己应当承担家庭、社会责任,使他们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国家。

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的理念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除了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几乎是不关心的,而且这种情况随着留守儿童年龄增加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中有道题是问:你有心事时,一般向谁倾诉?结果显示有80%的留守儿童选择的是教师,18%的选择同伴,仅有2%的儿童选择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会产生许多烦恼和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学校采取各种方法来培养爱心。开展一系列的人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善良的品质和责任感,使他们在和睦的环境里,逐渐产生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关心他人。这种情感由引导激发达到主动积极,让学生真正理解关心他人就是关心自己。逐步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人协作的精神,学会宽容与忍耐。增强不怕挫折、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果然灵验,班上涌现出了好人好事,让我觉得“关心自己”、“关心他人”的教育效果顿感欣慰。升华理念,教育学生关心集体、关心祖国。

“关心自己”是学生的基础,“关心他人”是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道理,关心集体、关心国家是培养学生更高层次。是爱的内涵广博、延伸,树立更高的理念。紧接着在班里开展了“关心集体、关心国家”系列活动,列举中国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夺金壮举,5?12大地震奉献爱的仁人志士,杨善洲护村、造村、爱村奉献国家的崇高精神,使学生深受感动,紧接着又在班里开展“关心集体、关心祖国”的演讲比赛,他们深知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是很多中华儿女关心祖国、感恩祖国的丰硕成果。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明天的太阳。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爱心是新时代的教育主题,只有让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祖国,才能成为一个抱负远大,胸怀天下的祖国建设者,祖国的明天才更美好。

留守儿童教育篇(2)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国内人口流动频率较快、规模也大幅扩大。目前来看,我国人口流动大致上呈现出两个方向,即首先是由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流动,其次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当然,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是由前者造成的。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农村中留守儿童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由于留守儿童长时间的教育家庭教育缺失,以及社会和学校关注不足,留守儿童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特殊的发展障碍,比如性格孤僻、心理负担重等,这些问题将会成为儿童全面发展的瓶颈。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隔代教育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担负起“隔代教育”重任的爷爷奶奶们大多文化程度比较低,监护人和儿童的年龄差距较大,他们只是按照以前他们教育子女的经验来照顾和教育现在的孩子,甚至有些教育是不科学的。其次,教育方法不当:祖父母人群更多的是照顾儿童的生活起居,并且他们往往溺爱孩子,对孩子的错误想法和行为不能及时地否定,这就导致了孩子对自身的纵容,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当留守儿童在生活或学业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败时,隔代监护人很少能以正确的方法给以他们正确引导。

(二)农村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忽视

一般来说,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困难重的问题。由于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规模庞大,严重地影响着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成效。首先,在许多农村地区,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例如学科结构性缺编现象严重,老龄化现象比较普遍等。其次,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也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工资收入低等方面。导致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工作热情与进取精神不够,更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特殊教育诉求。学校教育的缺失,再加上留守儿童普遍遭遇的亲子教育缺失、家庭监护堪忧的局面,使得留守儿童进一步健康发展变得异常的任重而道远。

(三)社会生活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生活适应主要体现在道德素质和心理问题两方面。首先,就道德素质而言,外出打工者家庭在农村相对而言属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类父母。这些家长长时间在外地工作,对于子女的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愧疚心理,出于补偿等想法,他们更倾向于在物质方面给予孩子补偿。因而这部分孩子容易养成消费无节制、奢侈浪费等不良的消费习惯,同时由于监护人不得力、缺乏家庭管教容易出现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甚至导致违法犯罪现象。其次,就留守儿童的性格而言,部分留守儿童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人际交往障碍、缺乏自信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出现情绪消沉、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等问题。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家庭教育,正确处理外出务工与教育子女的关系

有专家认为,一些被认为是留守儿童的问题其实并非“留守”本身造成的, 或者说不是身体的“留守”造成的,心理的“留守”才是问题的根本,非留守儿童也同样可能因为“ 心理留守” 变为问题儿童。 [2]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充分利用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家长会,通报情况,使学校与家庭产生教育的合力。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性教育,是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无论是否生活在一起,父母都应承担起关爱孩子和家庭教育的重任,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不单是身体的养育, 还有心理的养育和灵魂的塑造。在当前留守儿童大量存在、 留守现象短时间内不能消除的情况下,能否让留守儿童依然感受到父母之爱, 使亲子关系更加平等、互信,避免产生溺爱、依赖、冲突、过度管束等问题, 是提出解决路径的思路。如果没有可靠的监护人,父母外出务工时,至少要留一个在家,这对于孩子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每个家长都要明白,人生最大的成功莫过于教育子女的成功。家长及监护人要树立教育新理念,提高解决儿童成长中遇到困惑的能力,正确对待儿童存在的问题,学会换位思考,与孩子一起“成长”。除此之外,还要改进“隔代教育”,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当地乡政府或学校可以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有针对性的教授他们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帮助老年人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观,从思想上认识到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的必要性。

(二)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

第一,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一些特别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及其监护人联系和沟通,真正形成临时监护人、学校和家长共同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体系,帮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同时,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第二,加大对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起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儿童享受正规而科学的教育。

(三)政府出台相应的制度性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表现在农村,但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应该在城市。改善流动农民在城市里的就业环境,特别是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2]通过将留守儿童转移到城市的中小学校中去,即实现由“留守儿童”到“随迁子女”的身份转变,使他们能够在父母身边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篇(3)

目前,我县共有中小学校学生12400多名,其中留守流动生3182名,占学生总数的25.6%。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被寄养在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家。

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低、生产生活负担重,又是隔代抚养,在对孩子的思想沟通、教育管理、亲情关爱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孩子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切实开展好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教育关工委对全县部分学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学校关爱工作亟待加强。

1.留守儿童出现了较严重的心理危机: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世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

2.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脾气暴躁,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他们在家里和代为抚养的监护人发生顶撞,稍有不满意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

3.留守儿童面临自身不适或者困难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意志力不强。

4.大部分学校关工委都成立了关爱工作团(组),但开展关爱工作的力度不够大,往往局限于节庆日的捐款、捐物、课业辅导等,而忽视对留守儿童的跟踪管理和心理疏导,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和稳定的结对帮扶关爱体制。

二、开展“家长”活动,探索关爱留守儿童常态化模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亲情的缺失给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为了探索出一条关爱留守儿童的常态化模式,我们在全县各中小学校普遍开展了“家长”活动,全县有335名“家长”参与留守儿童的亲情关爱活动。所谓“家长”,就是由学校各级领导、党员教师和“五老”,按“自愿、自主”的原则,经学校关工委协调,与留守儿童结成亲情关爱对子,成为该留守儿童的“家长”,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引导,做孩子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其职责是认真做好“三知”、“三多”、“三沟通”、“五个一”。

三知:即知道留守儿童本人的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班级和教师情况,为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引导工作奠定基础。

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沟通,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多参加学校学生集体活动,增进了解,培养亲情;多到其家中走访,了解留守儿童情况,宣传科学教育方法,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三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老师联系沟通,交流留守儿童教育情况,形成管护、教育、引导留守儿童的有效合力。

五个一:即每周与留守儿童联系交流、辅导作业一次;每月与留守儿童父母、任课教师、监护人联系一次;每月到留守儿童家走访一次;每学期初制定一份帮扶留守儿童工作计划书;每学期末撰写一份关爱工作情况总结或留守儿童教育经验文章。

家长在履行基本职责的同时,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采取赠送生活学习用品、共度节假日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鼓励、关心、帮助留守儿童。如松江小学的李某某父母去外地打工,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年纪已大,还要干活,没有时间管他。他不愿意学习,有空就上网吧玩游戏。没钱就偷铁卖钱。为此,担任他的家长的班主任就主动找他谈话,耐心做思想工作,像母亲一样苦口婆心地教育、规劝,使他认识到错误。面对他犯的错误,给予宽容和理解。每天放学后把他带到自己家写作业,不会的题给他辅导。这样他的作业写完了,没有机会去网吧,时间一长,他渐渐也不惦记上网吧玩游戏了。看到他的进步后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让同学为他鼓掌。被承认、被表扬激起了他心中的愉悦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更努力了,成绩提高得很快,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建立“留守儿童”之家,“还原”家庭教育

1.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一是进行心理健康指导。针对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温暖而产生的孤独、封闭、自卑、冷漠等心理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建立家长电话联系制度。为加强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沟通交流,“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了三个电话。第一是“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父母每周和子女通一次电话,询问子女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与子女进行经常性情感交流,倾听子女的心声,给子女以热情的鼓励和关怀,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收集学生家长和监护人的联系电话,向学生及家长公示“家长”的电话号码,将学校电话和“家长”电话设置为亲情电话。第二是“师长电话”。在外打工的学生家长每两周给班主任打一次电话,和老师交流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第三是“监护电话”。“家长”每两周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通一次电话,及时通报有关情况。

三是实施“特别关爱工程”。为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弥补感情缺失,开展“爱心妈妈”征寻活动,“‘爸妈’伴我成长”书信活动、“感恩回报”主题班团队会及朗读比赛、讲故事、课本剧表演等有益活动,融化留守儿童冷却、封闭的心灵,让他们充分感受生活的美好、家庭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爱。同时,各校还利用“六・一”儿童节、寒暑假,组织发放结对帮助卡、给留守儿童捐款、赠送学习用品等方式,让他们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2.“还原”家庭教育。所谓“还原家庭教育”,就是尽可能地“还原”父母亲的关爱和教育,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父母时时都在身边的温暖与亲情。

一是开设“亲情教育课”,在电信部门的支持下,开通“亲情电话”,倡议家长在每周的“亲情教育课”时间或晚上、节假日、孩子生日等与孩子和班主任通电话,以了解自己孩子在校情况,与老师和孩子进行良好沟通,有针对性地还原家庭教育。同时每学期给外出务工家长写一封建议信,如《父母外出打工勿忘教子》、《父母如何与学校保持联系》等,以真诚感人的方式提出建议,让父母认识到自己的关爱对孩子成长、学习的重要性,时时心系孩子,情暖孩子,还原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篇(4)

1.方向性原则: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管理工作必具方向性。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全体留守儿童负责。

2.科学性原则: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一门科学,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必须从留守儿童的实际出发,进行有效管理。

3.规范化原则:规范化原则要求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坚持留守儿童的各项教育工作都要有规矩,有制度、有规范。

4.协调性原则:学校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需要协调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取得政府社区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加强留守儿童教育。

5.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要有全局观念,要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纳入学校管理之中,通盘规划,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6.有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是指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活动中,合理而有效的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与信息,充分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高效率地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

二、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模式

几种常见的教育管理模式:

1.寄宿制。寄宿制是目前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非常有效的措施。其优势在于帮助留守儿童改善生活、提高学习成绩。但其弱势是缺乏相关的收费和安全管理政策支持,学校将随时面临以“乱收费”名义被投诉。

2.家长制。在自愿原则下,倡议和发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干部、有帮扶能力的共产党员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做留守儿童的家长。家长主动履行家长义务,正确引导孩子成长。

3.留守团队。留守团队模式是一种值得提倡和推广的模式。其优势在于帮助留守儿童自我教育和培养道德情感。弱势在于工作机制尚不完善,经费支持、管理人员的变动和周围人群的态度等因素,可能影响到留守小队活动的开展。

4.留守儿童之家。由教职工担任家长,成立“家务委员会”来负责管理,委员会设立“大家庭”和“小家庭”。

5.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有助于隔代抚养家长和临时返乡家长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其弱势是因留守儿童家长的不确定因素而不易组织。

三、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机制

政府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主导力量,应建立“留守儿童工作绿色通道”,形成自上而下且分工明确的工作网络保障体系。对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进行专款补助。

农村中小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农村中小学校应设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开设针对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教育的相关课程,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

家长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关键力量。外出的家长要经常和子女联系,关心其身心健康,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四、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措施:

1.抓家校联系。一是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提高家长育人水平;二是建立家校沟通联系制度。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表现,不定期进行家访,及时交流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加强教育管理。

2.抓分层培训。通过培训班、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家庭教育讲师团或有经验的教师给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授课。在培训时,根据监护人的不同类型,分类举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伯叔姑姨等培训班。

3.抓部门配合。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需要多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学校要积极同乡镇、村组和社区联系,整合关爱留守儿童的力量,协调各方面关系,营造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4.抓典型引路。及时总结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经验,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定期进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新方法,及时总结推介先进经验,努力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

5.抓源头控制。在多年的探索中,我们认为最好的监管来自父母。通过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儿童监护和教育的责任主体是父母,引导家长认识到教育好子女的重要性。

五、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方法

1.建设书香校园。学校要加大图书室、阅览室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把学生引导到书本与知识的海洋中去。

2.开展有益活动。学校要组织开展丰富有益的活动,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3.建全信息档案。每学期开学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摸底,填写“留守儿童信息卡”,全面掌握其家庭、学习、生活及父母外出务工留守代管情况。

留守儿童教育篇(5)

1、以专业人员介入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经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需求的诸多不足中,最严重的是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进而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这正是目前学校教师无法解决的难题。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可以给老师适当的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给予他们解决孩子基本问题的技巧。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骋请心理咨询师或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作为兼、专职教师帮助孩子渡过情感缺失时期,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2、通过副班主任制度关爱留守儿童生活。留守儿童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一个班级留守儿童达到一半以上,一位班主任已经不能胜任其职责,许多留守儿童因为得不到老师的关爱与帮助而失落,甚至成绩变差、性格变坏。在留守儿童较多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请班级任课老师担任副班主任,或者请生活辅导员担任多个班级的副班主任,关爱留守儿童生活。不过在实施过程中,要明确两位班主任的职责,以免互相推诿。

3、鼓励发展寄宿制学校。父母外出,学校是孩子最好的归宿。在学校全面实行寄宿制的时候,学校甚至有着家庭教育的作用。在寄宿制学校全盘托管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学校不仅能保证孩子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威胁。开始时可以采取部分寄宿制,让一部分迫切需要的孩子享有这种待遇,然后慢慢推广。若不能实行寄宿制,学校应该考虑在家庭交纳一定费用的情况下解决孩子的午餐问题,尤其是路程较远的孩子的午餐问题,满足孩子们的最低生活需求。

二、提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

学校教育是核心,家庭教育是基础。在把握学校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正如前文所述,目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至少存在两大缺陷:一是父母远在千里之外且工作烦累,无心也不能直接辅导孩子;二是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文化素质低、教育观念陈旧常常教育失当。鉴于此,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有两种途径值得尝试。

1、建立父母、孩子与学校的联系纽带。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关爱是最为重要的,父爱、母爱教育比任何教育形式都管用,在孩子的教育中要充分发挥父母亲的作用,所以得建立与父母联系的纽带。家访是联系三者的重要纽带之一,重要的是要将家访制度化。老师定期向留守儿童在家的父母了解孩子情况,同时将孩子在校好的或环的表现全告诉家长。在家访中得注意两点:一是家访必须是定期进行;二是避免家访的误区,即老师通常只有在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才家访,使家长以为只要老师家访就是孩子出问题了,使之对老师有抵触情绪。除家访外,学校可以建立学生家长通讯资料库,并注意经常更新,适时的将孩子在校表现通过信件、电话形式告知家长;同时,老师应该主动给家长提供联系方式,以便家长主动联系。

留守儿童教育篇(6)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47-01

我国劳动力人口流动不断加剧,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少,农村劳动力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发达地区去务工,子女不得不留在家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一大难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是当前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留守儿童存在着比较强烈的心理诉求问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大部分人群都具备生理需求、归属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实现以及受人尊重、需求。留守儿童吃穿住现在都不成问题,然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最需要的是心理需求,是对亲情的依赖。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母爱父爱的滋润,没有安全感,隔代溺爱造成了留守儿童矫情和脆弱。留守儿童往往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或者讥讽,容易受到其他学生的歧视和欺负,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自卑心理,他们更渴望自父母能够在自己身边,没有心理归属感和安全感。当前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挣钱他们,缺乏和孩子进行相处和交流的时间,这些儿童基本上远离父母的关爱,他们得不到应有的温暖,长此以往,就会给学生形成自卑心理,性格变得较为古怪,不愿与他人交往,缺乏与人沟通的基本意识和能力,不仅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甚至影响他们的生活及未来发展。

2.学校教育缺失

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家庭环境、生长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城市儿童一般情跟随父母长大,他们不缺吃穿住用,更不缺家庭的温暖和关爱;而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他们更需要得到心灵的慰藉,他们需要安全感,需要不断增强自信心,在父母关爱呵护的阳光雨露下更好地生活和成长。但是,农村学校课程设置城市全一样,没有兼顾到农村学生的实际,不能针对学生的心理诉求和发展需要开展相关课程,他们需要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来心理辅导,而这样的课程较少机会。因为受到经济条件制约,农村中小学一般情况下仅仅有必备的基础科目,缺少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由于生活条件、工作待遇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农村学校师资力量非常薄弱,能力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通过各种途径转入到城市,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严重流失。尽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通过特岗等招收了一部分大学生,但是,她们缺乏教学经验和阅历。农村留下来的中学教师也只能满足基本的教学任务。

3.社会环境因素给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由于学校规模招生规模以及生源地不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远远赶不上城市教育发展,使得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紧缺,教学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同时缺乏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学校就没有能力对农村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照,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也与我国严格的户籍制度有关,当前的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够到教育资源丰富和教学方式比较先进的学校去接受教育,农村留守儿童不能享受其他先进地区、发达城市应有的教学资源。

二、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1.注重实施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举足轻重,从整体上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务必重视家庭教育,这就需要村委会创建当地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整理归类,引导儿童积极主动有意义的活动。尤其是在节假日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关怀,充分发挥当地村委会、妇委会的作用,送礼一定的小礼物,或者组织他们参加一定的活动,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心灵慰藉,给予他们心理安全感,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家庭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第二,针对劳务输出大省,倡导父母对儿童更多的监护,让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父母真正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照顾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利用多种形式更好地引导儿童和家长沟通和交流,强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义务。第三,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教育宣传,给留守儿童监护人提供更好的儿童教育方法,让农村的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心理安慰,让他们更有安全感,促进他们更好地生活成长,塑造他们完美的心灵。

2.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

学校应该根据留守儿童实际,组织实施法制平安讲座,帮助儿童更好的自我防护,降低减少各种安全事故,不断增强他们的安全感,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排解各种疑虑,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灵关爱,减少和排除各种心理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让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有更多的交际沟通机会,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扶。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关注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情感等问题,教师实施角色转变,让留守儿童不仅从老师那里得到知识能力,还能够找到更多的家的温暖,能够得到更多的父母般的亲情。

3.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切实改变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教育状况,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第一,政府加大对教育投入,针对当前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寄宿制学校,给予农村学校更多的教育投入,引进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第二,农民工集聚城市建设农民工子弟学校,让这些留守儿童能够留在父母所在城市或地区接受义务教育,这样就能够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学校的双重教育问题。此外,我国各地公立学校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接受更多的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温暖,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激励,促进他们健康的生活学习和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充分发教学校、政府、家庭等方面的综合作用,针对问题提出更多的解决策略,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能够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

留守儿童教育篇(7)

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行为上缺少教育和规范。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身心不健康。

留守儿童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生理、心理还不成熟,人生价值体系还未形成,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缺乏父母关爱,心理健康失衡。

(二)缺乏良好的生活环境,养成不良习惯。

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生活环境单一,学校是留守儿童的主阵地,学校生活自然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地方政府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出台了许多措施,鼓励地方私人办校,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加大“普九”工作力度。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管理,大多数儿童喜欢逗留在路上或网吧、游戏厅、台球室等娱乐性场所,很容易沾染不良恶习。

(三)价值观模糊,法律意识淡薄。

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合理道理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内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加以补偿,使得留守儿童零花钱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念。部分留守儿童产生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学习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部分留守儿童有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存在“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城市化推进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其成因很复杂,既有家庭教育的原因、学校教育的原因,又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纳为哪一方面。

(一)家庭原因。

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内心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可是他们连与父母团圆的机会都没有,更不要说时刻都感受父母的温情与关怀。自卑感强烈,学习生活上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对父母态度矛盾,一方面,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对父母的思念增强,很怀念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另一方面,对父母有怨恨情绪,尤其当看到同龄人都有父母陪在身边的时候,心里的难过就转化成了与父母感情的隔阂,疏远父母亲。由于存在逆反心理,父母不在身边,总感觉别人在欺负他,对于祖父母、亲戚和老师的管教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二)农村文化教育环境和学校原因。

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消极地禁锢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要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影响了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学校负有培养人的特殊使命,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在整个受教育者中毕竟还是少数,但他们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需要学校和老师给予他们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更多的关爱。学校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管理,缺少良策,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无针对性。对于留守儿童,不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没有引起重视,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都没有给予特殊的照顾与指导,更没有加强和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和交流。

2.寄宿条件太差。目前,许多农村中小学都没有寄宿条件,学校只能管理上学这一段,放学后,他们的学习无人督促和辅导,生活缺少约束和指导。即使有,条件也很差,没有把寄宿制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留守儿童同样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这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从现状和成因的分析与探讨中,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是学校单方面的教育,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目前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不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引起重视,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的监控和研究机制,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各界应该共同承担起保护留守儿童的责任和义务,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一,在较多农民工流入城市里建立看护中心,或者一些其他专业的托管中心、课程辅导中心,等等。第二,整治校园周边的环境,严禁网吧、游戏机厅、歌舞厅等场所开设在学校周边,使农村留守儿童尽可能地少接触到不良的影响。第三,媒体应该积极宣传,动员全社会都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尤其是公安、出版社、杂志社等职能部门,应承担起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责任和义务。

留守儿童教育篇(8)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182-01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我国有近2亿的农民在外务工,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800万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教育成难题

虽然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有少数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也变的更加坚强、懂事。父母的外地生活或多或少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继而走进城市。然而除了经济上的些许改善,留守生活带给他们更多的恐怕还是教育上的缺陷。

由于他们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留守儿童”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他们心理不能健康发展:空虚、自卑、胆怯等。有的甚至经常逃学、打架,重者违纪犯法,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面对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学者警示:他们可能会成为被“毁掉的一代”,成为国家新的不稳定因素。

二、是什么造成了“留守儿童”问题

(一)教育环境欠佳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避风港,但 “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的教育者由父母变成了祖辈或者是其他亲戚。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上年纪大精力有限,无论在体力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有效承担起对孙辈教育职能。而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家庭教育则更加淡薄。因为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孩子进行太多管束,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

(二)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一般学校除了智育教师之外其他诸如德育、美育教师比较缺乏。教师大多身兼数职,专职行政人员比较少,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所以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不能给他们更悉心的关怀。“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较差,更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更多帮助。

(三)政府关注力度不够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差异,导致城乡的发展极度不平衡,社会资源朝着优势群体倾斜,教育上也是如此。国家对于城市教育的投资明显多于农村,农村学校在师资水平、软硬件设施上都难以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留守儿童”面对着相对比较艰难的教育环境。在有些地区,学校房屋失修、教学设施简陋、合格师资紧缺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

三、怎样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笔者认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该分两条主线入手:一是改善制度环境,让他们可以随父母入城接受教育;二是改善农村教育环境,让继续留守的儿童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

(一)加强制度建设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这无疑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全民义务教育制度。政府应加大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对在城市内设立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予以补贴,提供基本的场地,适当的建校拨款等,解决城市学校目前还不能容纳的那部分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二)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国家和政府应更多关注农村教育,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同时各农村学校也要密切配合,积极出力。在教育工作中应增强针对性,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尽量完善寄宿制,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心理辅导的老师,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关爱,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三)加强情感交流

另外,父母应该加强同子女之间的联系,改变用金钱弥补愧疚的心态。平时多进行电话或是写信的沟通,关注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上的状况,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并且经常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

留守儿童教育篇(9)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陷,使得留守儿童在生理和心理成长等方面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1.亲情缺失不利健康心理的形成

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留守儿童极少,甚至根本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引导,而他们的心理变化,父母也知之甚少或根本无从得知,就更谈不上教育与引导了。这种亲情的缺失,导致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对他人、集体漠不关心,脾气躁,自控能力差,动辄就发脾气,甚至大打出手。

2.隔代教育导致留守儿童性格缺陷

隔代监护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主要方式。一部分祖辈们由于所生活年代条件差、社会环境相对单纯,令他们更多的是为生计奔波,而无法为子女的成长教育过多考虑,更谈不上宠溺孩子,当孙辈被他们代为看管时,他们把这曾经忽略的对子女的关爱加倍地施予到了孙辈身上,久而久之,导致了孩子刁蛮性格的形成;与此相反的另一个极端是,一些祖辈对孙辈严格要求,孩子稍做错事,就棍棒相待。祖辈严加管理是好事,但这种只有高压的管教,也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孩子叛逆性格的形成。这些性格的裂变,都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监管人文化偏低无法辅导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波动大

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低文化、低素质,使监护人自身的修养、意识、教育方法等都存在不足,根本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辅导,这就使得孩子们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来自学校里的学习和教师的辅导。但是,孩子毕竟年龄小,持久性差,根本无法把教师在课堂里传授的知识全数收于大脑,这就使得大部分留守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作业拖拉马虎,学习成绩差,波动大,最终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二、改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充分发挥自己在教育力量上的优势,切实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1.家校联系,共同努力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应通过家访,形成一个家校合力的和谐的教育氛围,共同维系、巩固教育成果。一方面,通过家校联系,加强与临时监护人、家长的沟通,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使其在监护过程中对孩子的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另一方面,通过家校联系,及时把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行为和思想动态以及孩子的点滴变化通知家长和临时监护人,让他们能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分享孩子的进步,体验正确教育方法的成功,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教育的方法与方向。此外,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2.创设环境,陶冶情操

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可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健康活跃的气氛感染人;创造赏心悦目的卫生环境,以优美的校园环境熏陶人;竖立张贴各种形式的标语警示牌,以鲜明生动的语言教育人。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如文化长廊主题宣传、墙报设计、作文比赛、小学生运动会、讲故事比赛等,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加强学风、校风建设,培育校园精神,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减少留守儿童在校外逗留的时间,避免他们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毒害。

3.爱心倾注,耐心教导

留守儿童教育篇(10)

二、在教学中将兴趣与精神愉悦相结合

1、提高学生的兴趣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术形象是完全直观、明晰的,是可以直接为欣赏者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心理所把握的艺术形象,鼓励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美、品味美,培养学生美的情趣。兴趣是成功的基础。我们只要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纯真、自然的本性,就能够使学生对美术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抛弃过去的那种只求按老师指定的所谓的“样板”画做为好的标准,而应采取捕捉学生闪光点的作法。我在2009级3班任教的时候,有位名叫彭超刚的学生,从6岁开始就与父母分离,在家与爷爷相依为命,生活习惯差,上学没有自信,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只离群的大雁。但在教学《粘贴画》美术课上,他拿出了自己在家里做的一幅手工,一幅粘贴画,画面是一只母鸡带领一群小鸡在觅食。这幅作业虽然有点粗糙,但他看着我,眼里放出了光芒,好像在期待着什么,我适时利用机会,将他的作业进行了表扬和鼓励。那节课,他学得特别认真,而且在后面的学校生活中变得更加阳光和朝气了。

2、通过活动和载体,让美术走进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一般学校除了智育教师之外其他诸如德育、美育教师比较缺乏。教师大多身兼数职,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不能给“留守儿童”更悉心的关怀。“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较差,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一个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却也正是学校和老师放逐的对象。就美术教育而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要对这些学生有偏见和歧视,要鼓励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进行表现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一是通过手抄报、校园美术作业展品等活动,让美术走进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我在教学《手抄报》这节课时,先让学生预习,即给父母亲打电话,勾起相思之情,让学生回忆快乐场景,然后抛出主题——我想过年。有了情感的铺垫,学生体验到创作的,能将自己产生强烈欲望表达到作业中,这有助于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是通过课外兴趣小组等载体,让美育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有集体,不再孤单。另外,改善农村美术教育,让“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是眼下我们教师的责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增强针对性,对“留守儿童”给与更多的关注,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可以配备专门的类似心理辅导的老师,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学校还可以教育和发动全校学生,积极团结帮助留守同学,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上一篇: 校园管理安全论文 下一篇: 专业教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