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17 15:27: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九年级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九年级教案

篇(1)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比较、具体操作等数学活动,学会用计算器求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2.经历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过程,促进观察、分析、归纳、交流等能力的发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

的好奇 心,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测量江河的宽度、船舶的定位等,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往往要应用到三角函数知识。在上节课中已经学习了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进行一些特定情况下的计算,但是生活中的问题,仅仅依靠这三个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来解决是不可能的。本节课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让他们从繁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体验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解决方法直至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发展趋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然要依靠具体的经验材料和操作活动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另外,计算器的使用可以极大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依据教材中提供的背景材料,辅以计算器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学生自小学起就开始使用计算器,对计算器的操作比较熟悉。同时,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以及与它们相关的简单计算,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

1.梯子靠在墙

上,如果梯子与地面的夹角为60°,梯子的长度为3米,那么梯子底端到墙的距离有几米?

学生活动:根据题意,求出数值。

2.在生活中,梯子与地面的夹角总是60°吗?

不是,可以出现各种角度,60°只是一种特殊现象。

图1(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如图1,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到达点B时,它走过了200 m。已知缆车的路线与平面的夹角为∠A=16 °,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

哪条线段代表缆车上升的垂直距离?

线段BC。

利用哪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求出BC?

在RtABC中,BC=ABsin 16°,所以BC=200sin 16°。

你知道sin 16°是多少吗?我们可以借助科学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值。 那么,怎样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呢?

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要用sin cos和tan键。教师活动:(1)展示下表;(2)按表口述,让学生学会求sin16°的值。按键顺序显示结果sin16°sin16=sin 16°=0?275 637 355

学生活动:按表中所列顺序求出sin 16°的值。

你能求出cos 42°,tan 85°和sin 72°38′25″的值吗?

学生活动:类比求sin 16°的方法,通过猜想、讨论、相互学习,利用计算器求相应的三角函数值(操作程序如下表):

按键顺序显示结果cos 42°cos42 =cos 42°=0?743 144 825tan 85°tan85=tan 85°=11?430 0523sin 72°38′25″sin72D′M′S

38D′M′S2

5D′M′S=sin 72°38′25″

0?954 450 321

师:利用科学计算器解决本节一开始的问题。

生:BC=200sin 16°≈52?12(m)。

说明: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的操作方法。

(三)想一想

师:在本节一开始的问题中,当缆车继续由点B到达点D时,它又走过了 200 m,缆车由点B到达点D的行驶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42°,由此你还能计算什么?

学生活动:(1)可以求出第二次上升的垂直距离DE,两次上升的垂直距离之和,两次经过的水平距离,等等。(2)互相补充并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三角函数的认识。

(四)随堂练习

1.一个人由山底爬到山顶,需先爬40°的山坡300

m,再爬30°的山坡100 m,求山高(结果精确到0.1 m)。

2.如图2,∠DAB=56°,∠CAB=50°,AB=20

m,求图中避雷针CD的长度(结果精确到0.01 m)。

图2图3

(五)检测

如图3,物华大厦离小伟家60 m,小伟从自家的窗中眺望大厦,并测得大厦顶部的仰角是45°,而大厦底部的俯角是37°,求大厦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m)。

说明:在学生练习的同时,教师要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

(六)小结

学生谈学习本节的感受,如本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困难,等等。

(七)作业

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tan 32°;(2)cos 24?53°;(3)sin 62°11′;(4)tan 39°39′39″。

图42?如图4,为了测量一条河流的宽度,一测量员在河岸边相距180m的P,Q两点分别测定对岸一棵树T的位置,T在P的正南方向,在Q的南偏西50°的方向,求河宽(结果精确到1 m)。

五、教学反思

1.本节是学习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并加以实际应用的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三角函数知识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的知识点不是很多,但是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意志力、自信心和理性精神 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2.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依据教材特点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取得了成功。

北师版数学初三下册教案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

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

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练习题为 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

(四)总结与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

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

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练习题为 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

(四)总结与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篇(2)

1、中长跑

2、立定跳远

重点

克服极点,提高中长跑的水平

难点

立定跳远的基本动作要领以及用力方法

认知目标:明确动作要领;

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中长跑的基本技术,逐步做到动作轻松、自然;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

时  间

次  数

组织教法、学法

教师个人修改意见

 

 

 

 

 

 

 

 

1、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

2、师生相互问好;

3、老师宣布本课主要内容和任务;

4、一分钟安全教育及见习生的安排;

 

 

 

5、学生慢跑5圈(学生活动)

 

 

 

6、徒手操(学生活动)

①头部运动

②肩部运动

③扩胸运动

④体转运动

⑤腹背运动 

⑥弓步压腿

 

 

10分钟

 

 

 

 

 

 

200m×5

 

 

 

 

4×8

4×8

4×8

4×8

4×8

 

4×8

1、队列如图示

€€€€€€€€€€€

€€€€€€€€€€€

2、对教学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地方进行教育。

 

3、女生在前,男生在后呈两路纵队田径场的外圆慢跑。

 

 

4、队列如图示

€€€€€€€€€€€

€€€€€€€€€€€

5、教法:由教师喊口令,带领学生一起做

 

6、要求:动作幅度大,充分活动各关节

7、中长跑(学生活动)

训练不足及体适能状态较低的人,通常在运动开始后不久(特别是长跑运动),就会有两腿发软、全身乏力,呼吸困难等感觉。在运动生理学中,这种现象称为“极点”或“撞墙”。“极点”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内脏器官的

15分钟

 

 

 

 

 

 

 

7、教法:教师讲解动作要领以及克服极点的方法。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

时  间

次  数

组织教法、学法

教师个人修改意见

 

 

 

 

 

 

 

 

 

 

 

 

 

 

惰性造成的。因为人体从相对安静状态到剧烈运动时,四肢肌肉能迅速适应,进入工作状态,而内脏器官,如呼吸、循环系统等,都不能很快发挥其最高的机能水平,造成体内缺氧,大量的乳酸和二氧化碳积聚,使植物神经中枢和躯体性神经中枢之间的协调遭到暂时破坏,表现为“极点”的产生,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它与训练水平、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有关,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极点”出现得晚,持续时间短,身体反应也较轻;反之,“极点”出现得早,且持续时间长,表现得也较重。发生以上的现象,是由身体从平常安静的状态进入运动状态时,体内各器官及系统都需要一段时间作为适应。训练水平低及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不足,都会增加出现“极点”现象的机会。反过来说,运动前做足准备活动,及体适能状况得到改善后,“极点”现象就会推迟或减轻,甚至不再出现。 

①男1000m计时跑(学生活动)

②女800m计时跑(学生活动)

③男800m加速跑(学生活动)

④女600m加速跑(学生活动)

8、立定跳远(跳台阶)(学生活动)

 

 

 

 

 

 

 

 

 

 

 

 

 

 

 

 

 

 

 

X1

X1

X2

X2

X15

8、要求:

①动作自然,步幅开阔,身体重心高,协调性好

②积极练习,仔细体会动作

                                                 

 

 

 

 

 

 

 

 

 

 

 

 

 

 

 

9、注意学生练习时的不安全行为

 

9、放松活动

10、集合小结

11、收拾器材宣布下课

 

10、组织:同徒手操

教法:教师喊口令与学生一起练习

要求:充分放松

 

 

 

预  计

负  荷

    

练习密度58 %;平均心率147 次/分

 

 

篇(3)

【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ancient, remain, notice, produce, pleasant, pie, by accident, according to, fall into, throw,达到四会;掌握并熟练运用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

2.语言技能目标:读懂并准确理解关于发明的文章;学会用被动语态描述某物发明的过程。

3.学习策略:掌握速读和细读的阅读技巧及记叙文的要素。

4.文化意识:了解世界上各种发明的由来,学会做传承文化的使者。

5.情感态度:通过学习中国古明的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阅读文章,准确把握文意,提炼出撰写关于发明的记叙文的要素。

难点:根据范文,学会使用被动语态仿写关于发明的短文。

【教学方法及手段】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多媒体,自制收纳盒,飞盘,MP3,矿泉水

【教学步骤】

Step I Leading-in (3 minutes)

Greet to the class.

T: Hi, boys and girls! First let me introduce myself. I come from No.6 Middle School. My name is Du Hongmei. You can call me Miss Du. So nice to meet you, everyone!

Ss: Nice to meet you, Miss Du!

T: Who put the paper notes here? It’s really in a mess.

(Teacher collects the paper notes in the box. Then show the box to the class.)

T: What is it?

Ss: It’s a paper box.

T: What’s it used for?

Ss: It’s used for putting small things/ holding...

T: Why did we invent it?

Ss: To collect things easier and make our room much tidier.

T: We have lots of inven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daily life.

T: When we listen to English, what do we use? (a TV? a computer? a mobile phone or a tape recorder?)

Ss: A tape recorder.

T: But when you listen to English, can you take a recorder everywhere?

Ss: No, we can’t.

T: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what people invented? Can you guess?

Ss: MP3.

(Teacher takes out an MP3 and shows it to the class.)

T: What is it? What’s it used for?

Ss: ...

T: Yes, it’s used for listening to English or music any time and anywhere without disturbing others.

T: As we know, inventions like MP3 are changing our world all the time; they can make our life more convenient and more comfortable. Today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inventions around us. We are going to learn Unit 9 When was it invented? Section B 3a~4b.

Step II Presentation (10 minutes)

T: Next, we are going to learn some words about the invention of tea. Read the following stories carefully, try to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red words.

(Show the stories on the screen and get the students to guess.)

(Teacher explains the usages of the new words.)

Story One

Long time ago, a shepherd(牧羊人)noticed his sheep became more active after eating some red fruit from a bush. He boiled some and it produced a pleasant smell, so coffe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drinks was invented.

(Teacher explains the usages of the new words and give examples.)

Story Two

The Cowherd and the Weaver is a famous Chinese ancient legend. Now a new movie is made according to the story, lots of people go to see it in the theatre.

Story Three

Once a boy fell into a big vat(缸)full of water. The other kids ran help. Only Sima Guang remained there. He picked up a big stone and threw it at the vat. The vat was broken and the boy was saved.

Read the new words after the teacher together. Then students read them together once.

Say out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meanings. One reads twice.

Step III Reading (20 minutes)

T: I’m thirsty now, what should I do?

Ss: You should drink some water.

(Show a bottle of water.)

T: Water is one kind of beverage. Beverage means drink. Read after me.

T: Next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another beverage, tea. Do you know how tea was invented?

Ss: ...

T: Please 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72. Read the article quickly and find out who invented tea.

(Students read the article and answer.)

T: Read silently and carefully and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groups of 4.

(Get each group to answer one question.)

T: Let’s read the article aloud together.

T: Well, next let’s read one paragraph after one and analyze the article. 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

Paragraph One

Did you know that tea, the most popular drink in the world (after water), ... invented...?

T: The first paragraph tells us what was invented. It's the thing of invention.

Paragraph Two

Although tea wasn't brought to the Western world until 1610, this beverage was discovered over three thousand years before that. According to an ancient Chinese legend, the emperor Shen Nong discovered tea when he was boiling drinking water over an open fire.

(Teacher explains the word over in this paragraph. Let the students sum up the main points according to the red words.)

Ss: It tells us the time, the person and the place.

T: Yes, it tells us when it was invented, who it was invented by and where it was invented.

Paragraph Three

Some leaves from a nearby bush fell into the water and remained there for some time. The emperor noticed that the leaves in the water produced a pleasant smell. Later he decided to taste the hot mixture. It was quite delicious.

T: The third paragraph tells us the process of the invention. It tells us how tea was invented.

Paragraph Four

And in this way, one of the world’s favorite drinks was invented.

T: The last paragraph tells us how important tea is. It tells u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vention.

T: Next please discuss on how to write about an invention in groups of four and fill in the form on the study plan.

(Lead the students to sum up the main points and write on the blackboard.)

T: If there is time, place, person, cause, process and result in an article, we call it a narrative.

(Explain the six elements and narrative in Chinese.)

T: Look, it’s a flying disk. Read after me, flying disk. Who can play it? It’s an important invention because it can bring us a lot of fun. Read the article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six elements of narrative. Discuss in pairs, fill in the chart using the question like:

―What was invented? ―Flying disk.

From pie plate to flying disk

The flying disk was invented by college students. The original flying disk was really a metal pie plate from a bakery in Bridgeport, Connecticut(布里奇波特,康涅狄格州). The students liked to eat the pie and then threw the pie plates each other. In the 1950s, a company began making plastic disk. Now there are flying disk clubs, a flying disk magazine, and even a national flying disk festival each September.

(Get several pairs to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Show the correct chart on the blackboard.)

Step IV Writing task (5 minutes)

T: We have learnt two articles about invention. I think you have known how to talk or write about an invention. If you are a magazine reporter, you want to introduce an invention. You can choose either of them to write about. Write it on your papers.

(Students: Write their compositions on the paper. Teacher goes around giving help if necessary.)

Step V Comments (5 minutes)

T: Do you know how to check a composition? Let me give you some advice on it.

(Teacher shows the ways to check a composition on the screen and make two or three examples.)

Step VI Summary & Homework (2 minutes)

T: What have we learnt in class?

Ss: ...

T: Which country did Shen Nong come from?

Ss: China.

T: Tea was invented by Chinese. But tea is drunk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Don’t think that Chinese people are great and wise?

篇(4)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认识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认识化肥、农药使用的利弊,对环境以及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化学、农药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盐的溶解性口诀

钾钠铵盐硝酸盐,放入水中易溶完.

硫酸盐类也易溶,但要除去钙钡银.

盐酸盐除银、亚汞,常见沉淀记心中

(碳酸、磷酸盐只有钾钠铵溶)

碱中溶五位,钾钠铵钙钡

二、图片导入:植物生长需要浇水、除草外还需要为它们施肥,今天一起来认识肥料中的化学肥料。

三、独立自学:完成导学案

四、肥料种类及定义:

1、农家肥:人畜粪便、植物体等沤制的天然有机肥料

2、化学肥料:以化学和物理方法制成的含农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化学肥料(简称化肥)

3、植物生长所需元素:C、H、O、N、P、K、Ca、Mg等

4、化肥种类: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料;及其相对应作用

五、化肥与环境

1、化肥使用的利弊:

化学产品(如化肥、农药)的使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不当使用也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危害。

2、有利:提高农作物产量

不利:(1)一些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和放射性物质,污染土壤;

(2)因某些成分的积累、流失或变化,引起土壤酸化、水体的富营养化和大气环境的污染。

3、注意合理、均衡使用化肥。

4、不合理使用化肥可能引起的后果:引起虫害、造成土壤板结、污染水源

5、除了化肥之外,农药对农业的高产丰收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农药也是有毒物质,在杀灭病虫害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一段短文是叙述雷雨中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过程:①空气中的N2在放电条件下与O2直接化合生成元色且不溶于水的一氧化氮气体;②一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不稳定,常温下就易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③二氧化氮气体有毒,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HNO3)和一氧化氮;④生成的硝酸随雨水淋洒到大地上,同土壤中的矿物相互作用,生成可溶于水的硝酸盐。

请填写下列空白:

(1)上述短文中,描述二氧化氮化学性质的是

(2)实验室制取一氧化氮时,收集方法不适宜的是(

D

A.向下排空气法

B.排水收集法

(3)写出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NO2+H2O=2HNO3+NO

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在此反应中发生的变化是______有升高也有降低______。(填升高、降低、有升高也有降低或不变)

六、巩固练习

2、某同学帮父亲去购买化肥,该公司化肥售价表如下:

他知道自己家的庄稼生长不茂盛、叶色淡绿、茎叶细小,也出现了倒伏情况。能供买化肥的钱只有300元,该同学稍作思考便选择购买了两个品种的化肥,而且花钱最少,购得所需的营养元素总的含量最多,问:

(1)该同学家的庄稼缺两种营养元素,它们是___N、P_______(填“N”、“P”、“K”或“微量元素”)

(2)该同学买了碳酸氢铵化肥,则他买的另一种化肥是

KCl

七、小结与作业

1、定义:农家肥:人畜粪便、植物体等沤制的天然有机肥料

氮肥

化肥:以化学和物理方法制成的含农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化学肥料(简称化肥)

氮叶磷根钾正茎

钾肥

磷肥

2、化肥

复合肥料

作业:《同步》58-60页

八、板书设计

1、农家肥:天然有机肥料

化肥:化学、物理方法

氮肥

氮叶磷根钾正茎

磷肥

3、化肥、农药与环境:均衡合理

篇(5)

[引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先裂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新分子再聚集成新物质(边讲解边板书)。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在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变化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因此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是从质的方面来研究化学变化,今天我们就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分析化学变化。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讲解]: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

[实验]:演示课本第90页:活动与探究

[板书]:方案一:白磷燃烧实验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思考。

[总结板书]:a.现象:①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

②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b.结论: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

c.表达式:P

+

O2

P2O5

注意事项:1.密封体系

2.小球起到缓冲作用。

[板书]:方案二:CuSO4与Fe的反应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思考。

[总结板书]:a.现象: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b.结论: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

c.表达式:CuSO4

+

Fe

FeSO4

+

Cu

[讲解]:在这两个实验中,最后天平仍处于平衡,说明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相等,从众多实验事实中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共性。

[板书]: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板书]:实验5-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

[总结板书]:实验5-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

a.现象:产生大量的气泡。

反应后天平失去保持平衡

b.结论: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c.表达式:Na2CO3+

HCl

NaCl

+

H2O

+

CO2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m(Na2CO3

)

+m(HCl)

=m(NaCl)+m(H2O)+m(CO2)

所以

m(Na2CO3)

+

m(HCl)

﹥m(NaCl)+m(H2O)

中学教案纸

[板书]:实验5-1

镁条燃烧实验

[总结板书]:a.实验现象

: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b.结论: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c.表达式:Mg+O2

MgO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m(Mg)+m(O2)=m(MgO)

所以

m(Mg)

﹤m(MgO)

[板书]:但是,燃烧后有一些氧化镁残留在坩埚钳上,还有一些氧化镁在燃烧时以白烟的形式逸散到空气中,因而反应后氧化镁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小。

[板书]2.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研究不同化学反应,从而揭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定律。因此它是一切化学反应必然遵循的一个定律(注: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推广到其他物理量。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是指参加反应的所有反应物和所有生成物的总质量,不是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运用此定律时其他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

[提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教师活动]:(不失时机,再次提问)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宏观-微观分析说明)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分析原因。)

[总结板书]:3.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没有发生变化,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发生变化。

[练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提问]:镁条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条增加了,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了,这些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目的]:启发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由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

[结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目的意图]:发散思维,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中关键字词(“参加化学反应”和“质量总和”等)的理解和认识。

[板书设计]

一.质量守恒定律

白磷燃烧实验:a.现象:①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

②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b.结论: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

c.表达式:P

+

O2

P2O5

中学教案纸

注意事项:1.密封体系

2.小球起到缓冲作用。

CuSO4与Fe的反应:a.现象: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b.结论: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

c.表达式:CuSO4

+

Fe

FeSO4

+

Cu

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实验5-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

a.现象:产生大量的气泡。

反应后天平失去保持平衡

b.结论: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c.表达式:Na2CO3+

HCl

NaCl

+

H2O

+

CO2

实验5-1

镁条燃烧实验:a.实验现象

: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b.结论: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c.表达式:Mg+O2

MgO

2.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研究不同化学反应,从而揭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定律。因此它是一切化学反应必然遵循的一个定律(注: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推广到其他物理量。

篇(6)

课题名称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学情分析

我校是大部分排位生的初级中学,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但本届初三学生的行为规范比较好,大部分有学习动力,如果在教学中注重方法和思维的引导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化学学习会有很大帮助,因此,本节课计划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错误事例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总结和归纳,掌握化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够根据试题情景,正确判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并主动从化学方程式中寻找有关物质的质量关系。

②初步学会用规范的格式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质量关系(不涉及过量计算),并进行有关数学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感受化学定量研究的基础是化学变化中存在“质”的变化和“量”的变化,而化学方程式中包含了“质”和“量”的变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在寻找化学反应中各物质间质量比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化学反应中,“量”的变化是由于“质”的变化引起的,而“质”的变化又始终是在“量”的守恒中进行的。体会“变”与“不变”的矛盾和统一,增进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进一步丰富物质的变化观。

②通过学习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认识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初步树立珍惜资源、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2、难点:帮助学生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促进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0年10月1日,搭载我国探月卫星嫦娥二号的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成功。

1.请写出“氢燃料”中,氢气作为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说出该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引导学生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过渡】本节课我们就要学习如何利用量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创设情境】完全燃烧100千克的液氢需要多少千克的液氧?

【点拨、提问】

*解题的关键是要知道100kg氢气需要多少千克的氧气?

*怎样找到氢气和氧气之间的量的关系呢?(引导学生可以从方程式中找中找关系)

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并回答方程式所提供的意义。

关注黑板上书写的化学方程式“量”方面的涵义,思考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表示的质量关系。

巩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用具体的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

*为什么从化学方程式中能够找到两者量的关系?

【提示】通过以上环节我们知道:

1、计算的依据是化学方程式中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2、只要知道一个已知量,就可根据有关物质的质量关系,列出比例来求出未知量。这一比例关系,就是我们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

【提问】

那么,作为一道化学计算,要有一定的解题步骤(格式),刚才的问题,如何完整地表达解题过程呢?

【教师板书】

完整的解题格式。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自己讲出化学计算题中的设答的量纲与物理、化学学科的区别。

【练习】工业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得到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CO2),如果要制取5.6t

CaO,需要煅烧CaCO3的质量是多少?

生成CO2的质量是多少?

【PPT展示】

展示部分学生练习。

展示一些学生错误的示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并进行纠正。

【总结】引导学生自我总结

三要领①步骤要完整三关键:①准确写方程式

②格式要规范

②方程式要配平

③得数要准确

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板书】

1、“设”--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写”--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准确,指出若不配平,直接影响计算结果);

3、“找”—找出已知量、未知量的数量关系;

4、“列”--列出比例式,并求解;

【反馈练习】课本103页第3题。

【课堂总结】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可以从量的方面研究物质的变化。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

在实际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所用原料很多是不纯的,在进行计算时应考虑到杂质问题,这将在第八单元学习。

回忆,并回答

思考、并根据提示计算回答

【阅读与书写】

学生写出例题的解题过程

【汇报】展示学生的完整的书写格式,并进行评价、指正。

【观看】

学生练习

观看

讨论、回答

自己归纳出化学方程式计算

的一般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

1、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注意书写正确、配好平;

2、已知量和未知量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要准确;

3、列比例式和求解要正确。

每一个问题的讲解都强调已知量是什么,待求的量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种关系,

使学生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明确知道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实际就是根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进行的。

由学生自己做的目的是:在清楚解题思路的基础上,通过自学的方式规范根据化学方

程式进行计算的格式。

巩固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思路和表达格式

通过组织学生指错、纠错、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表示反应物

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2表示反应物

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3表示反应物

生成物之间的微粒个数关系。

二.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

1、“设”--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写”--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找”—找出已知量、未知量的数量关系;

4、“列”--列出比例式,并求解;

5

‘’答’’---简明写出答案。

课后作业

课本103页第1题,第2题。

教学反思

1.对教学目标达成的思考

教学中对化学方程式意义的复习和利用问题情境设置的问题组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达成知识与技能的第一个目标,而且,在后续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化学方程式中“质”和“量”的关系有很深刻的印象,很熟练就能从化学方程式中找到计算的关系量。说明这种突出学科本质,教授学生学科学习方法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我们每位老师在以后的其它内容教学中也应该有这种意识。

同时,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对比方式,自主构建“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知识结构,能很好地体现自主学习的观点,大部分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能通过这种方法掌握解题的步骤与格式,达成教学目标。但由于时间的限制,本节课中没有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没有很好达成。

2.关于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的反思

(1)本节课开始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景,可引发学习兴趣,同时,在例题和练习中对题目的有针对性选择(教学说明已介绍),既降低了新内容的难度,避开了学生最薄弱的计算能力的环节,又突出了学科的本质内容,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所以,我们在平常教学中应灵活地对教材内容整合、重组,这样能有效唤起学生学习热情。

(2)本节课虽然是技能课,但在教授“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是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的教学过程中不是把方法直接讲给学生听,而是采用问题组的形式帮助学生去逐步构建知识,这等同于“概念课中要帮助学生构建概念的形成过程”的观点一样重要,通过本节课的实践也证实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因此,以后我们在不同类型课的教学中,也应该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课堂生成性研究。

篇(7)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2、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3、初步认识化学在帮助人类营养保健与战胜疾病方面的重大贡献,理解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感悟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了解人体元素的组成。

2.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教学方法】

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

【教学过程】

引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饮食水平也逐渐提高。吃得好是否就身体好呢?

如果饮食不合理会引起营养不良。如何才能使身体更健康呢?

多媒体显示:几种营养强化食品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97~P98,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人体的元素约多少种?它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

50多种,除碳、氢、氧、氮几种元素以水、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外,其余的元素主要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于水溶液中。

(2)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什么?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什么?

氧元素、钙元素

归纳小结:

1.成人体内约含有钙1.2kg。钙是构成骨、牙齿的重要成分,它使得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

2.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引起生长迟缓、骨骼变形,出现佝偻病、牙齿发软,易患龋齿等症状。成人缺钙,发生骨质软化和骨质疏松,容易骨折,因此人体必须摄入足够的钙。幼儿、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摄入比成年人更多的钙。我国营养学会1998年对每日膳食中的钙供给量提出建议:婴幼儿400

mg~800

mg,青少年1

000

mg~1

200

mg,成年人800

mg,老年人1

000

mg~1

200

mg。

【设问】哪些食物中含有钙元素呢?

【学生活动】学生抢答(对答得最多的学生给予表扬。)

【多媒体显示】常用食物中的钙含量(mg/100

g)

提问:氯化钠在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讲解:钠和钾元素对人体起着重要的作用。

讲解:以上元素在人体中含量均超过0.01%,称为常量元素,含量低于0.01%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对人体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合作交流

对照下表,分组讨论交流锌、铁、硒、碘、氟五种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健康的影响。

元素

人体内含量

对人体的作用

适宜摄入量

摄入过高、过低对健康影响

食物来源

多媒体显示:

讲解:另外我们再介绍其他的一些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

硒:生命的奇效元素,有防癌和抗癌作用,能治疗高血压等疾病,但是摄入过量会使人中毒。

锌:智慧元素,微量的锌可以强化记忆力,延缓脑的衰老,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

微量元素同其他元素一样,受体内平衡体制的调节和控制。摄入量过低,会发生某种元素缺乏症;但是摄入量过多,微量元素积聚在生物体内也会出现急、慢性中毒,甚至成为潜在的致癌物质。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环境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土壤和水中缺锰,可能是芬兰和中国某些地区癌症发病率高的原因。

反馈提升

1.用元素符号填空。

(1)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的元素

(2)是血红蛋白的成分,摄人量过高、过低会引起贫血

(3)能防止龋齿,缺乏易产生龋齿

(4)缺乏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过量不会引起中毒

(5)是甲状腺素的重要成分,摄人量不合理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2、请根据下表列出的一些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填写相应的元素名称及符号。

摄入量过高、过低对人体的影响

元素名称及符号

缺少可能引起表皮角质化和癌症。摄入量过高,会使人中毒

缺少会引起贫血

缺少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会影响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过量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缺少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3.钾元素可以调节体液平衡,维持肌肉和神经的功能及代谢。市场上出售的一种叫果味钾的补钾药,其主要成分是柠檬酸钾(C6H5K3O7·H2O)。下列有关果味酸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物质每个分子中含25个原子

B、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C、该物质是由碳、氢、钾、氧四种元素组成的

篇(8)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 初步学会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物理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N、P、K化肥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观察和比较了解不同事物的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化肥、农药使用“利弊”的思考和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是永无止境的。

(2)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用物理方法区分化肥

教学难点:区分化肥

教学准备:多媒体及相关材料

碳酸氢铵、氯化铵、过磷酸钙、硫酸钾、蒸馏水、试管若干、试管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农民种植农作物是不是种好了就不管了,只等收成就可以?

农民伯伯们是采用什么方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板书]化学肥料

师:简介化肥

[习题]展示几种化学肥料,学生进行分类

[总结]介绍复合肥,化肥的简单判断

师:展示常见的化肥

[习题]

课本P84

1

师:点评总结

[板书]

钾抗倒伏磷抗旱,枝叶黄瘦施用氮

师:点评总结

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习题]某同学家中种植的植物,叶片发黄,枯焦,你认为应该施加下列哪种肥料(

)。

A.

过磷酸钙

B.

氯化钾

C.

尿素

D.

硫酸钾

实验探究活动

[总结]

物理鉴别方法总结:

一看外观

二闻气味

三看溶解性

[习题]课本P85

2(2)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思考、讨论

阅读课本P79-80

认识常见的几种化肥并能对其进行分类

对几种化肥进行分类,并认识什么是复合肥

了解常见的化肥

(1)学生分别讲台讲述三大肥料的作用

氮肥

磷肥

钾肥

(2)学生上讲台讲述使用化肥的利与弊

学生实验

观察

记录

总结

创设真实问题情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及时进行反馈,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能力,锻炼学生口头表述能力

认识化学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科学使用化肥及农药的意义

培养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板书设计

化学肥料

1.

化肥

氮肥

磷肥

钾肥

复合肥

钾抗倒伏磷抗旱,枝叶黄瘦施用氮

篇(9)

1.

掌握几种营养素的作用

2.

掌握人体的组成元素和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

了解有机合成材料

[教学重点]

1.

几种营养素的作用

2.

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程序]

1.

引入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但是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都与化学有关。例举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比如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其主要成分有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2.

营养素

(1)

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一切重要的生命现象和生理功能都离不开蛋白质。

蛋白质的存在:植物种子和动物肌肉中

蛋白质的功能:

a.

构成和修补人体组织

b.

维持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各类物质在体内的运输

c.

维持机体正常的体液平衡;渗透压平衡和酸碱平衡

d.

免疫球蛋白可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

e.

构成人体必需的催化和调节功能的各种酶和激素的主要材料

f.

提供热量

几种特殊的蛋白质:

a.

血红蛋白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能够与氧气结合,被运输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同时血红蛋白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携带到肺部呼出。血红蛋白还能与一氧化碳结合,其结合能力是氧气的200-3倍,结合了一氧化碳的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人会窒息而死。

b.

酶是一类重要的蛋白质,是生物催化剂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以下特点:

条件温和,不需加热

具有高效的催化作用

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蛋白质的变质

蛋白质分子受到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影响时,其结构被破坏,失去生物活性。

(2)

糖类

糖类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成分,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生物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

糖类的主要功能:

构成机体重要物质

提供能量

调味

维持大脑功能必须的能源

调节脂肪代谢

提供膳食纤维

(3)

油脂

油脂是重要的营养物质,常见的有花生油、豆油等

常温下,植物油脂呈液态,称为油;动物油脂呈固态,称为脂肪。

每克油脂在人体内完全氧化时放出39.3KJ能量,比糖多一倍

(4)

维生素

维生素有20多种,大多数人体不能合成,要从食物中摄取

需求量小,却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

缺乏维生素会怎么样?

缺乏维生素A:夜盲症

缺乏维生素C:

坏血病

3.

化学元素与健康

一、人体的元素组成

1.

人体由50多种元素组成,期中含量较多的有11种

常量元素:含量超过0.01%,如O、C、H、N、Ca、P、K等

微量元素:含量小于0.01%

2.

在体内以水、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的形式存在

K、Na

1.存在:钠以钠离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外液中,钾以钾离子存在于细胞内液中

2.生理功能:维持人体内的水分和维持体内液恒定的pH有重要作用

Fe

血红蛋白的成分,帮助氧气运输

缺铁会引起贫血

Zn

锌元素影响人体发育

缺锌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I

碘元素有防癌、抗癌作用

缺碘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缺碘会影响生长发育;碘过量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3.

有机合成材料

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如甲烷、乙醇等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元素,如氯化钠等

少数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具有无机物的特点,把它们看成无机物

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很小,如乙醇等,称为小分子

篇(10)

轻易不说人生,因为涉世太浅、太少。被人说烂了的“人生之书”太厚,它不允许有人超过前几页去翻后面的,只会说一句“想知道?一页一页翻吧”。?

也许同龄人谈同龄人才会更合适。莫名地想起韩寒,与其说他是一个少年奇才作家,不如说是“痞子作家”更令我信服。他可以在书中大侃中国教育,并且自命不凡地惟其才对,侃完后就扔下笔,精力转到职业赛车,并且留了一头酷的长发,美其名曰:自由主义者。?

而那个同样在新概念作文中突出出来的幻城——郭敬明,则完全没有了痞味,活脱一个当代好学生形象,成绩出类拔萃,又写得一手好文章,前途一片光明。左手倒影,右手年华,那个穿着黑色风衣的人,总是给我深深的震撼,如果手中有一片花瓣,我一定将花瓣放在左右年华中,就算花瓣终会落下,但我的梦想还在,残留的暗香依旧。?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上一篇: 医药行业报告 下一篇: 基础设备调查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期刊推荐 润色服务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