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短期实习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08 03:02:03

大学生短期实习论文

大学生短期实习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93-02

预防医学旨在提高公共卫生健康水平,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其研究对象是整个社会的人群,预防医学工作者需具备良好的倾听、沟通能力,适应当前各种环境,并与各种人群进行交流。因此,培养能适应就业及社会发展需要、综合素质良好的毕业生是各大院校和相关实习教学基地、教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短学期制的实施对于我院预防学生来讲,不仅是简单地增加一个学期,而是强化实践教学,具有全面教育培养的教学改革意义,为实现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目标,开辟一条行而有效的道路。

一、学期周数及课程设置

“短学期”即“夏季学期”,就是把一学年分位秋季学期、春季学期和夏季学期。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各18周,其中17周教学,1周考试;夏季短学期4周半,短学期主要用于安排军事教育、辅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科研训练等。原则上要求周学时不超过30学时。三个学期的侧重点不同,秋季和春季学期主要以讲授学科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目的是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短学期主要以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主。基本课程设置:预防医学专业不仅要求具备较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同时还要掌握预防医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以及广泛的人文社会知识。就我院而言:大一、大二、大三秋季学期学习医学基础课程;大三春季学期、大四秋季学期主要学习临床课程并进行临床见习;大四春季学期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大五秋季学期进行预防医学的专业学习;大五的春季学期进行专题训练。期间的短学期,大一短学期学校统一进行军事训练,大二、大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训练,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实践教学基地或科研训练。大四的短学期和部分暑期用于临床实习。短学期的社会实践和科研训练作为专选课程设置4学分。

二、短学期的功能及其实施意义

1.解决了科研与教学的矛盾,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两学期存在学习节奏慢、课程设置不灵活、效率较低、教学与科研的矛盾突出等问题。如今年轻的教师科研与教学压力并重。现实很残酷,教师们往往对科研更加卖力,忽视了基础本科教学的质量,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短学期制的实习,改善了教师繁重的科研任务、解决了科研与教学的矛盾,教师可以利用短学期申请带教,学院规定,每位学生按两个学时,这样既解决了工作量的问题,可以让教师更加沉下心教学;同时,带领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同时,自己本身也在提高。在时间上为教师提供了保障,实施短学期制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开展科学研究。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传统的两学期,学期冗长,内容庞大,消磨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许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短学期的增加,在时间上迫使学生不得不在课堂上专心听课,课后培养自学的能力,当天的内容当天吸收,不至于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短学期的实施,使得教师不得不精减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进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开拓思路。在短学期里,一部分学生进入各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初步接触社会,学习相关科室的工作流程,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运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到具体的工作中,培养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目前学生就业和考研的情况来看,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短学期,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无疑对他们正式进入研究生阶段后的创新实践活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查阅科研文献资料,独立设计实验或调查表、进行预实验及独立撰写、发表科研论文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科研交流。无论是科研训练还是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都有了更为广阔的自学空间,增长了才干,对科研和日后毕业后从事的工作都有了感性的认识,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自身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在无形中使自己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

三、提高短学期运行效果的教学建议

1.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纽带。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现场实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预防医学专业的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及工作特点,巩固课堂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现场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作风,增强劳动观点和社会主义事业心、责任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预防医学教学基地的建设对于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院在全省建立起三十多个教学基地,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报名。由学院教师带队前往,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院会定期到基地探望学生并与基地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基地工作实际面临的情况;而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也应该到学校进修学习,以弥补理论上的不足,达到双方优势互补,增进学校教师和基地教师的合作,共同提高实习基地的质量和水平,使教学实习基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在学生结束实习时,基地对学生实习表现进行考评,给予一定的成绩。同样,学院根据学校标准发放一定数额带教津贴,每年评选优秀带教教师,调动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和教学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提高毕业实习教学质量。

2.建立规范化管理制度。自2009年实施短学期以来,学院层面:协调学生实践岗位的落实,组织学院实践教学的动员和总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为学生报销实习过程中产生交通费用,解决学生后顾之忧,使之可以安心学习;实践教学基评选出“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生”学院给予表彰与奖励;归纳整理学生实践活动心得并汇编成册,以供日后参考。实践基地:安排完整周期的实践,让学生感性地了解未来从事的工作,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考核与评分并评选出“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生”。科研带教教师层面:熟悉课题各环节,做好计划,提供良好的科研指导,鼓励学生严格要求,踏踏实实地搞好科研实践。学生层面:与带教老师联系、完成实践报告,短学期结束后完成一份实践活动心得,逐步建立一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为短学期的统筹协调提供标准化依据。

短学期改革仍然带有探索、试行的性质,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短学期制的实施确实解决了不少现实的问题,在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选课机会、辅修制和双学位制的实行、给国内外专家提供来校讲学的时机、与国际高等教育的接轨等方面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希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完善,学生可以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中山大学实行三个学期制度,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蔡志奇.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实习及技能评价现状[J].医学教育探索,2010,(1).

[2]何建伟.旅游学院三学期制创新研究与探索[J].管理学刊,2010,(4).

[3]蒋瑜.基于三学期制的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9).

[4]陈霞妹.浅析我国高校实行“三学期制”的利与弊[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10).

[5]孟瑾.我国高校三学期制改革的意义及其问题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5).

[6]黄英良.从社会需求谈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0,(4).

大学生短期实习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5-0026-96

Knowledge Forum,是功能完整的知识建构理论支撑环境,在其中开展的知识建构的基本观点是:学生将不同的观点贡献到共享的知识空间中,随着协作工作的进行,观点不断被改进、升华与发展,实现知识空间内创新性知识的扩散与传播,最终形成社区知识。在KF这样的信息技术支撑环境中,知识建构教学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提高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有效的评估学生作品等,国外很多研究都证实了KF使用的有效性。

某项致力于学生学习成果的研究中设置了三个对照班级,学年开始和结束时分别进行CTBS测试,得分证实:拥有一年KF使用经验的班级比传统班级的学生拥有较高的基本技能和高水平思维能力。另一项开展了两年(1990-1991)的研究中,KF作为辅助知识建构学习的一种工具,完美的帮助学生获得了21世纪技能,具体表现为逐年增长的语言、阅读和词汇技能,如图1所示。还有研究者指出,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下时常发生的错误观念很难被发现,而在KF中错误观念大多会被同伴挑战,学生解决错误观念时在知识创新上发生了巨大的进步。基于已有的KF使用成果,笔者认为,在KF支持下的协作学习中,学生的知识获得存在三层转换,即个人知识、小组知识、社区知识之间的逐层转换,在三层转换中学生获得了高水平的知识创新能力。一 从个人观点的提出到个人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学习者在已有隐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当不能为新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时,已有知识和所需知识之间的差距会使其产生认知冲突和焦虑,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就会通过学习新知识弥补原有的知识欠缺,形成新的知识图式,即完成个人的知识建构过程。

1 从问题出发提出个人观点

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及其解决过程具有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某些特征: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多解性对学习者提出了挑战;问题解决对学习者知识和技能提出了高要求;问题解决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会提升学习者的认知;问题解决过程为协作学习提供了机会。知识建构理论强调的正是从真实问题出发提出真实观点,无论正确与否都称为个人观点。以下问题表征案例,来源于笔者参与的“运用知识建构理论解决学生“减负”问题的实证研究”课题,即在南京市某小学运用知识建构教学思想减轻学生负担,从该案例中反映出适合学生个人观点提出的问题情境应具有的特点。

项目试点是三年级的“探究”课——“科学”、“品德与社会”、“信息技术”三门课程的整合。本学期的探究主题为“水”,依据原有单科课程标准整合形成了四个研究主题: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分布、水与我们的关系、水污染。经过一段时间的书籍阅读和视频观看,学生基于已有认知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并提出相关问题开展研究。从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在主题选择和问题提出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通过主题选择形成了人数不等的协作小组,主题三和四的学生最多;学生所提问题较浅,不利于深入探究,如“人为什么要往水里扔垃圾”,而适合深入探究的问题却没有出现,如“水的三态之间是怎么转化的”、“如何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现实”;同一研究主题中学生所提问题基本相同,如“水的分布”主题中有5位成员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地下水是怎么形成的”。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针对以上几个问题可以做三个方面的解释。第一,主题三和四贴近于生活,学生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比较多,在他们的已有认知范围内能够形成一些问题,因此选择该主题的人数较多,而学生对另外两个主题则相对陌生,虽然前期看了相关的视频,但视频时间短、呈现内容少,在问题提出阶段无法让学生形成共鸣。第二,协作学习小组形成后,学生个人问题的提出易受他人影响,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引导,扩散学生思维,实现小组内部问题研究的多样化。第三,知识建构式学习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学期初学生不能很快适应现有的学习方式,主动思考能力不足,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不利于问题的提出。鉴于以上原因,在知识建构实践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真实情境出发开展主题探究,学生基于亲身体验提出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后期个人观点的形成。

虽然知识建构理论强调从真实的问题出发,但是并不等同于传统的问题解决,这是因为传统的问题解决仅仅就该问题而言,问题是学习的中心点,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最终只是解决了问题、完成了任务,而在知识建构学习中,学生为了这个“真实的问题”提出“真实的观点”并发展该观点,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问题,在一个系列主题下开展自己的探究活动,切实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大学生短期实习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1学生的基本情况

短期汉语学习多指在短期内进行的非学历汉语学习,我校2012学年下半学期的短期班学生均为零起点的外国留学生。其中一名巴西男同学是典型的工具型学习,学习汉语是出于商贸活动的需要,但是由于尚未接手家族企业,加之刚刚来到中国,所以对语言学习的期待值并不高,反而对东方的风土人情比较有兴趣;两名俄罗斯女同学均为友好学校的短期交流生,原来专业均为英语翻译,原本对语言学习的要求较高,期待值较高,且记忆能力较强,但由于其学习成绩并不计入原所在学校的学习档案,因此当两个星期的新鲜期过去之后,对学习就不甚上心了,尤其当接触到汉语声调时,普遍出现畏难现象,因此他们对每天上午长达四小时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十分头疼。但是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状他们十分感兴趣,常常利用假期时间外出旅游,且回校后十分乐意分享旅游心得和收获。因此,此批学生带有较强的游学性质,对此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激发并保持其汉语学习的兴趣为主。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讨论,我们基本确定了适合学生的教学原则和技巧。

2短期汉语教学的教学原则和技巧

2.1实用性

不论短期来华的留学生处于什么目的,我们认为对于初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来说,掌握跟他们的生活、学习、交际相关的常用话题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是他们共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所以从教材、话题到练习的选择都应考虑实用性这一原则,应注意语言场景的真实性和使用性,使教学贴近生活、反映生活,保证学生学过之后能够运用到在华留学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尤其在经过了两周左右的稳定之后,学生们开始外出旅游,经常会问到一些途中需要用到的基本用语,并强烈要求课堂教学涉及此方面内容。可见,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至关重要。

2.2趣味性

对游学性质的短期生,激发其对中国、对汉语的兴趣十分重要。在讲到食堂和食物一课时,学生们对食堂这一概念难以理解,笔者就申请将此课挪到了学校食堂中进行。学生们带着课本进食堂,对照着课本寻找食物,对课本中未提及的食物也都兴趣浓厚,自觉记到书本上,并品尝了一些感兴趣的食物。此课结束后,学生们不但对课文的生词记得牢固,而且开始走出留学生宿舍楼,尝试寻找他们口中的中国美食,并在此过程中学习、运用汉语,对课堂学习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2.3直观性

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课堂讲授语也尽量使用目的语。但是在初级阶段,由于学生的汉语水平较低,理解的能力和教师的讲解能力成正比,这时候教师的讲解并不是讲的越多越好,有时候无需语言讲解,一个具体事物就说明了一切。正所谓耳闻不如眼见,由于初级阶段学到的主要是一些实词,任课教师可找出每一课的重要词语,并找到实物或模型给学生看,缓解学生的“听”课压力,使其从看字到看物,从单向听讲到形象接触,改变其对生词的陌生感,大大提高学生对语言信息的接受效率,这样学习效果自然就提升不少。

2.4灵活性

在短期内想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对不利于教学进展的问题灵活处理。针对这三名同学均来自非汉字圈的国家,对汉字的教学我们采取了灵活变通的原则。对课本中要求掌握但学生无兴趣的字词,可以大胆略过;课本未做记忆要求,但学生有兴趣、有意愿掌握的字词,即可讲授,甚至还可以做拓展教授。事实证明,这样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可使授课更有针对性,有利于不断地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5非准确性

短期班学生的学习目的是要用汉语而不是分析研究汉语,因此我们不能将短期班教学上成语言理论课,一定不能出现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和理论而过多的纠缠于语法体系的完整性和语音的准确性。在教学中,我们甚至可以在表义完整的基础上牺牲一些语法和语音的正确性,以换取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自信,因为正确运用一种语言的能力不是朝夕就能够培养的,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却有利于其继续深入地学习汉语,在此过程中慢慢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当然,放松要求并不意味着就完全放任不管,而是要在一定的度上去进行纠正,如学生鹦鹉学舌般地说了一个句子,教师可以先找几个音准最差的音予以纠正,让学生重新发音,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其发音是否准确,也不要让学生重复某一个音达到三遍以上。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极易造成学生的挫败感和厌学情绪,从而削减其汉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事实上,由于学生经常利用假期在外游玩,所以语言实践的机会比较多,对一些有碍交际的发音和语法,即使在交际现场得不到纠正,他们回来后也会主动地找到老师,要求对其进行纠错。

3小结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萌发了兴趣,其中一些人出于各种目的参加了短期汉语学习培训。本文根据教学经验,阐发了带有游学性质的短期汉语教学的一些原则和策略,以期为短期汉语教学的研究做有益补充。

大学生短期实习论文篇(4)

目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成为衡量高校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渠道。现阶段,跨国界、跨文化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形式有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间教育资源的共享等。阿萨・S・诺尔斯(Asa・S・Knowles)[1]在《国际高等教育大百科全书》中指出:“国际教育交流,广义地说,就是跨越国界的为了某一教育目的的人员互动,特别是怀着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学者和专家的互动。”其中,师生互换、学者互访、教育资源的共享是最直接的交流合作的形式。

1.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教育的国际化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趋势,教育的发展应适应多元化、全球化的世界潮流。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多次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一批受过高等教育、掌握先进技术的劳动大军是加拿大在21世纪保持繁荣的唯一可靠保证。”

金泳三总统执政时期(1993.3―1998.2),韩国成立了教育改革委员会,此后三年多,通过五次总统报告提出了四个教育改革方案,金泳三提出21世纪的韩国人要具备的思想素质[2]:

很高的道德水准和共同意识的“与众共生存的人”;

创造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的“智慧的人”;

够主导国际化、世界化时代的“开放的人”;

得劳动价值,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的“实干的人”。

充分的国际交流,有着极为重要的科研、经济和文化价值。首先,科学研究需要有高水平的交流。科研人员游离于国际学术界之外、闭门造车地做科研,往往导致重复别国研究人员早已做过的工作。这对一国的科学研究是极为不利的。通过教育与科研的国际合作,我国的研究人员迅速地掌握了当今科学发展的动向与最新的成果,这对提高我国的科学研究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国际学生给人才输出国和教育服务输出国均带来了丰厚经济回报。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师资源、教材设备、课程网络、科研能力、专业排名等都成为教育市场的稀有商品,学生成为教育市场的庞大消费者的同时,又因为教育的特殊性,也是教育市场的教育产品。全球化时代,教育国际交流成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我国国际学生回国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国际学生的高回国率为促进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进力。教育服务输出国以美国为例,其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也吸引了全世界大量优秀学生留在美国服务,为美国创造了大量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创造良好的教学与科研环境,打造优秀的国际交流氛围,将为国际学生来中国学习及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3]。

再次,国际学生的交流为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无论是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还是海外学生来华学习,都会将富有魅力的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传播海外,让国际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当今发展的同时,消除对中国的误解,增进与中国的感情,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海外人员来华学习。

2.国际交流现状

国际上一直非常重视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的培养,尤其是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国际学生的引进与输出。以中国在美留学生为例[4],2000年以后中国在美留学生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近年来日本留学人数稍有下滑。但以人口基数来看,中国和印度为人口大国,总人口量数倍于韩国与日本,而在美留学生人数相差不到两倍,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图1 中国在美留学人员统计

中国非常重视海外人才的输送,下图为近年来留学生基金委员会所资助的出国留学人员数量年度汇总[5-6]。可以得出,从2000年资助留学人数2000人左右规模至2007年的12000人左右规模,增加至近6倍。国内在国际学生的培养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图2 出国留学人数统计

图3 来华留学人员统计

3.短期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是我国教育国际化中的一种新型模式,而且越来越受到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的普遍关注。目前,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通常是由高等院校的有关职能部门,如教务、学生管理、外事和相关院系挑选优秀学生利用假期去国外大学进行为期4~6周的学习。通过短期国际学习交流,学生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掌握了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拓宽了学术视野,加深了对学习重要性和学习精神的理解,提高了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同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国内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丰富了国内高等教育办学方法和教学方法,是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契机。

短期国际学习交流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时间短,循环快,见效快;

办班形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

可以满足大学生、中学生或在职人员等不同层次的人利用假期来学习的需要;

学习与旅游相结合,既学习了语言,又了解了异国风俗等。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向往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走出国门,但由于工作、家庭、学业或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进行长期留学,这时候,短期留学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4.短期国际交流的现状

目前,国家留学基金委对国外来华短期交流人员和出国短期交流人员的资助较少,下表为2010年国家支持出国人员比例,可以看出,短期交流、本科和硕士总和所占资助的出国人员比例仅10%[6]。

表1 2010年出国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

图4 出国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图

下图为2009年和2010年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留学人员比例,两年内所资助的短期来华交流人员比例也较小。

图5 2009年来华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

图6 2010年来华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

近年来,各高校对短期出国交流及短期来华交流支持力度较大,主要形式以暑期夏令营及国际班的形式组织,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各学院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夏令营,例如土木工程国际夏令营。另外,学校开设了多门国外专家课程,例如《钢筋混凝土设计》、《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基本概论》等。

5.短期国际交流建议

现阶段短期国际交流发展迅速,但毕竟是新生事物,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实施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5.1有目的和有重点地选择院校

目前,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些院校在选择国外学习交流大学时,不免有些不谨慎或盲目,比如选择去英美等国家的一流大学学习交流的比较多。却忽略了自身专业知识的特点,甚至造成有些所选择的英美大学的科研和教学水平还不如国内大学的专业水平,这样不能让学生和学校有更多的收获。因此,在选择交流对象时,我们应当根据自己院校的特点,尽量选择世界一流的大学或与自己院校专业对口的比较好的大学开展学习交流[1]。

5.2短期交流与学校及科研项目支持相结合

短期国际学习交流的学费和生活费多由参加的学生自己负担。有些优秀学生想参加,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要做到能够让更多学生加入到短期国际交流中,就必须对学生实施分层次的选拔,由学校提供一部分奖助学金资助成绩优秀的学生的交流经费,另外提供部分自费名额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学生参加国际交流,这可以为他们提供很好的学习机会,也是对他们的认可和鼓励。研究生有短期交流需求的,可以结合有实力的导师科研项目中国际交流经费,鼓励学生做针对性的交流。学校应鼓励这样的交流,并与学校其他交流项目相结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专业研究中,同时培养专业兴趣,一举多得。

5.3选派德才兼备的领队教师

领队教师是影响短期国际学习交流成败的关键之一。现在,大多数短期国际学习交流是外语教师领队,间或还有分管学生工作的老师。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学生语言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但无助于学生的专业学科交流和发展。因此,院校职能部门在选派德才兼备的领队教师时,应当加派学科专业教师。这些教师精通专业知识并具有丰富的综合知识,与学生和外国任课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并经常交流,了解教与学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使教与学能有机地交融和适应,并能详细、深入地探讨合作教学和科研的可行性。

5.4短期与长期交流合作相结合

在有些院校,参加学习交流的学生回国后就意味着这项工作结束了。其实不然。职能部门应当利用激励机制鼓励参加短期国际学习交流的学生。短期交流毕竟有时间的局限性,鼓励机制除了能够实现对短期交流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的嘉奖外,也能够激发参加短期交流的学生的交流兴趣,为今后的长期交流打下一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盛跃东,张昀.关于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的理性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0):108-109.

[2]李敏.教育国际交流:挑战与应答[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190.

[3]伊莉曼・艾孜买提.影响新疆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综合因素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8(6):99-102.

大学生短期实习论文篇(5)

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侧重于课堂内的英语技能训练和相关理论的讲授。由于高职教育一般强调理论“够用为度”和加强校外实践,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同其他专业一样,减少了理论学习的课时,并且在已有的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增加了校外短期实践的内容。不少高职英语教师对于本专业学生校外短期实践活动的效果持怀疑态度,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更让他们深信校外短期实践不适合高职英语专业,还不如加强校内英语技能训练或校内模拟实践。

笔者探讨高职英语专业学生校外短期实践的必要性,分析其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可能的解决方法,以期为此类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借鉴。

一、高职英语专业学生校外短期实践的必要性

1.校外短期实践可锻炼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的英语运用能力。校内的英语实践活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模拟实践,如汇报(presentation)、演讲等。这类实践学生一般都事先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整个进行过程都在学生的掌控之中,因此不检测学生临机使用英语的能力。另一种是半模拟实践,如课堂内的师生对话、即兴的情景模拟或角色扮演等。这类实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和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但由于受限于课堂这个大的教学环境,其效果仍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成不变的模拟实践容易让学生“麻木不仁”,使他们认为既然活动都是假的,就没必要认真对待。相反地,真实的环境不仅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受,而且能促使他们全力以赴展示英语语言能力,同时接受来自真实环境的或正面或负面的评价。

2.毕业实习并不能完全锻炼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总的来说,学生的毕业实习是以就业为目标和导向的。为了解决学生首要的生存问题,学校往往允许学生采取分散实习的方式,也默许有些学生所找的跟英语关系不大或根本没有关系的实习岗位。相比之下,校外短期实践活动跟任何其他必修课一样,很好地保证了每位英语专业的学生都得到在真实环境中训练英语技能的机会。

3.校外短期实践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服务本地区的社会发展。现代大学生不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关系到自身的就业和发展。只要校外实践活动安排得合理,就能够实现练习英语、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三不误”。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实践的内容是什么?既然高职英语专业校外短期实践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的英语使用能力,那么实践活动的内容必然涉及英语的使用。因此,最理想的情况莫过于让学生进入跟英语相关的行业和部门(如外贸公司、涉外酒店或英语培训机构等)直接从事相关工作。但是,让这些单位和机构短时间内接收一百多学生进行实习几乎毫无可能。不仅如此,不少单位明确拒绝不以在该处就业为目的的学生的短期实践,担心这类实践不仅不能给他们带来利润,反而会给他们惹麻烦。即便个别企业临时接收几个学生,出于众多原因(如保密等)的考虑,也不会给他们安排实质性的工作。因此,就英语专业学生而言,想要通过与本地相关企业的合作安排短期校外实践,可谓困难重重。

2.怎么组织?由于短期自主分散的校外实践很难保证训练专业能力的效果,短期校外实践一般都是集中统一安排的实习活动。因此集中进行的校外实践涉及管理问题,把几个班级的一百多位学生同时拉到校外有安全方面的顾虑。如果没有精细的管理,极易出现安全方面的事故,这是诸多英语教师不敢实施校外短期实践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有实践效果方面的担忧。学生在校外到底有多少时间花在了英语能力训练上面?如何杜绝学生趁机在校外玩耍?这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另外,作为一门课程,校外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考核。但是,除了学生上交的书面作业外,如何把更重要的学生在校外的具体表现纳入考核,这是个难点。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1.结合本地特色精心设计实践的内容。英语专业短期校外实践不一定非要学生下企业。只要能够好好地挖掘和利用本地的特色,定能设计出一些合理的校外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一样能够起到训练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的能力的作用。这些活动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利用本地的博览会担任志愿者,为外商提供翻译或引导;在本地外商聚集或频繁活动的地方对外商进行采访;为本地的英语标识纠错;为当地的企业的英文简介纠错或为他们翻译简介;用英语介绍本地的特色产品或景色(文本或视频)等。

2.制订好详细的实施计划。翔实的实施计划是校外实践活动顺利完成的保证。实施计划中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组织形式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如该次校外短期实践的班级和每个班级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对所带班级的分组及每个小组的组长等;(2)明确本次实践活动的内容、日程安排(如外出实践的时间、回校撰写报告的时间及集中讨论或展示的时间等)和各个班级、小组外出实践的线路;(3)明确学生在实践活动之后所需要提交的作业,尽量包括实践时的音频、视频和能够展示实践过程的PPT,以此避免部分学生弄虚作假的实践行为,为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考核提供依据;(4)做好动员和安全教育工作,消除部分学生不把校外实践当课程的思想,给学生发放相关的文件,如任务书、调查问卷、实践报告的模板等。

3.做好总结工作。指导老师要根据事先的安排及时召开校外实践总结会议。该总结会议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各个小组用PPT等展示各自的实践过程和实践成果。这既有利于指导老师对各小组及成员的考核,又有利于减少学生实践作假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高学强.对高职院校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深层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607(3):153-155.

大学生短期实习论文篇(6)

文章编号:1672-5913(2017)05-0056-05

中图分类号:G642

1 背 景

慕课(MOOCs),也就是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的英文缩写,是近两年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备受国内外教育界的关注。随着宽带网络、智能手机和移动技术的迅速普及,慕课的受众非常广泛。更多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以及已经参加工作者的学习者通过慕课等在线资源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1]。

在慕课的课程中计算机类课程是比较受欢迎的,其中Java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Java语言是应用最广泛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可用于桌面应用开发、企业应用开发、手机应用开发,具有跨平台的特点,有其广阔的实用性。据IEEE的统计,2014年最热的程序设计语言就是Java,开设Java程序设计的慕课显得很迫切。2015年上半年,在北京大学慕课组的支持和组长李晓明教授的指导下,笔者在Coursera上开设了Java程序程序课程。

2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Java程序设计课程是使用Java语言进行应用程序设计的课程,课程的主要目标有:①掌握Java语言的语法,较为深入地理解Java语言机制,掌握Java语言面向对象的特点;②掌握Java中基本的API,掌握在集合、线程、输入输出、图形用户界面、网络等方面的应用;③能够编写有一定规模的应用程序,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会使用重构、设计模式、单元测试、日志、质量管理工具提高代码质量。学过计算机基础、计算概论或C语言是选修该课程的前提条件。

基于该教学目标,笔者梳理了Java的教学内容,考虑到慕课教学的进度及短视频的需要,将课程内容分布到12周当中,每一周约有10个10分钟左右的视频。

教学的进度安排如下:

第1周 Java语言与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第2周 简单的Java程序;

第3周 数据运算、流控制和数组;

第4周 类、包和接口;

第5周 深入理解Java语言;

第6周 异常处理;

第7周 工具类及常用算法;

第8周 Java的多线程;

第9周 流、文件及基于文本的应用;

第10周 图形用户界面;

第11周 网络、多媒体和数据库编程;

第12周 如何提高代码质量。

本课程在内容设计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软件开发实践中的重构、设计模式、合作编程引入该课程。

3 慕课教学设计的几个重要因素

慕课的建设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包括教师、助教、视频制作人员、课程支持人员、平台维护人员等。这里主要介绍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如视频短片、案例材料、测验、作业、讨论区、考试等。

1)视频短片。

视频短片是慕课最重要的教学材料。制作教学视频的方式有很多,如课堂录像式、外景录制式、纸笔书写式、录屏式等[2]。本课程由于PPT教学内容的讲解、编程软件的操作、程序的设计与执行过程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因此采用录屏式。具体制作过程使用Camtasia等软件进行录屏,后期使用Camtasia的绘图和标注工具进行标注,最后使用Premiere等软件进行视频的编辑处理。

视频短片的长度在6~15分钟之间。从教育心理学上讲,一般人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一般认为20分钟是学习者保持注意力的上限。本课程通过划分知识点,最终录制了120段视频短片,短片的长度在6~15分钟之间。

视频短片按教学进度进行录制并上传到Coursera慕课平台,考虑到不同地区学习者的需要,制作视频时为视频添加了字幕。

2)案例材料。

与一般的课程不同,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是基于案例驱动的。课程所用的案例不仅是讲解过程的示例,还可供学习者用于练习。学习者可以在示例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还可以编写自己的程序。因此,案例材料在课程O计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课程中的案例要具有典型性,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难度适中、繁简适度,能很好地表明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要生动有趣,尽量与现实应用关联。例如,在讲解文件和输入输出流的知识时,会讲解一个实际的应用示例“背单词”。在这个示例中,用到了文件读写、字符串处理、线程与界面显示,难度不大又很有趣,学习者容易在其基础上进行扩展。

与每一个教学视频相关的案例和视频一起打包到慕课平台,以方便学习者下载,相关的PPT内容、补充材料也作为视频的附件放到慕课平台上。

3)测验与作业。

慕课是一种在线学习过程,测验与作业是保证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学习过程的全程管理是慕课与视频公开课的一个重要区别。测验与作业主要有视频内小测验(In-Video Quiz)、课后测验、互评作业等方式。

视频内测验是在视频过程中的小测验。在把课程视频切成小段之后,就可以在短片之间编入一些快速测验。这些小测验题目一般和前面视频相关联。这样的题目相对简单,其作用有两个:一是有利于学习者集中注意力,二个是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视频短片的理解和记忆。一般在10分钟视频短片中插入1~2条视频内测验,测验数目不能太多,否则会影响视频观看的体验。

课后测验用于检验课程学习效果。每周布置一个测验,测验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编程题等,由机器自动判分。每次作业都设定最后期限,要求学习者按时完成。

还有一种重要的作业形式是互评作业。由于慕课人数众多,对于主观性题目,只能采用作业互评方式给出分数。对于Java程序设计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很重要,实际编程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编程能力。笔者在课程中布置了4次互评作业,这些作业是综合性较强的、有一定难度的作业。例如,关于输入输出流,教师布置了一个互评作业,做一个简单的网络爬虫程序,综合了流、网络流、正则表达式等综合知识。学习者在互评过程中,不仅给别人打分数,还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经验、教训,取长补短,拓展思维。

4)讨论区。

讨论区(论坛)也是慕课的重要环节。在论坛中学习者可以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帮助,但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话题、维护讨论的气氛。课程设计了有关章节内容的讨论,例如,在讲面向对象的Java语言时,让学习者在论坛中讨论如何设计、现实各种系统(如图书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教学系统等)中的对象及其属性、方法。此外,还设计了一些有助于讨论氛围的话题,如自我介绍、经验交流、互帮互助、作品秀场等。

5)考试。

在本课程中设置了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与平时的测验、作业不同,课程考试题量较大、内容较完整,考查学生对课程的综合掌握情况。考试一般要求学习者在一定时间内一次性完成。考试会判定学成绩,决定学习者能否获得课程证书,影响课程优秀的评价,因此这个过程十分重要。

4 慕课实施效果及其思考

4.1 课程参与者的地区与语言

这里列举2016年春季学期开设的慕课实施情况。课程注册人数达到22 000多人,其中看过课程材料的人数约18 000人,看过至少一次视频的人数为14 000人,至少提交过一次测验的人数是4 778人,浏览过论坛的人数是3 688人,见图1。

图2为课程参与者的地区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本课程注册人数中,大陆地区占61%,美国占16%,台湾地区占7%,还有印度、加拿大、香港、新加坡等地区。

本课程是汉语授课,考虑到学习者的分布情况和语言因素,笔者采用了以下几个措施:①给视频短片增加字幕,方便各地学习者;②针对PPT、案例中的汉字关键字,添加了英文对应词;③增加了一些英文资料;④增加了台湾地区专业术语与大陆专业术语的对照表;⑤在论坛成立了语言互助讨论区,学习者之间可以互相答疑。

4.2 学习者的基础情况

由于慕课的开放性,学习者的基础情况差别很大,学生与非学生各占一半左右。在学习者的学历中,研究生、本科生及其他人员各占三分之一,见图3。

鉴于学习者情况的差别,笔者参考了国内外其他慕课的情况[3],在设计课程、布置测验及作业时,采取了适中的难度和课程强度(每周4~6小时的学习时间),在北京大学内部开设翻转课堂时则会适当补充。另外,学习者中较大一部分人不是学生,所以在制订课程进度、确定课件的时间、规定作业的提交期限方面,都给予一定的富余量,这样能让该课程被更多的学习者接受。

4.3 学习者的流失

慕课的学习是一个自愿学习的过程,随着课程的进展,学习者不可避免地出现逐渐流失的情况。到学期末,只有大约1/3~1/2的人能够坚持下来,提交作业的人数也随着时间而下降,这也是所有慕课的普遍规律,见图4。

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采取以下几个方法:①第3周是学习者流失比较严重的时间,这时的教学内容难度不应有太大的跨越,让用户能够平滑地过渡到后面的学习;②保持每周的进度提醒和邮件通知,对那些工作较忙的学习者是一个促进;③加强在论坛的引导,及时回复学习者的有关问题,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树立信心。

4.4 成绩与认证

现阶段,虽然慕课的成绩及学分没有得到所有学校的承认,但科学合理地设计MOOC 的认证机制,保证运行、管理的质量与认证的有效性,是所有关心和推动MOOC 的人需要探索的[4]。对教师来说,重要的是设计好课程的分数分配,有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本课程设计的最终分数计算方法如下:

(1)平时测验(Quizzes)192 道题, 占40% ;

(2)互评作业(Peer Assessments)4道大题, 占30%;

(3)期中考试(Midterm)50 道题,占10%;

(4)期末考试(Final Exam)100 道题,占20%。

其中,平时成绩占较大的比重,这是由于慕课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而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慕课考试由于没有现场监考,以此作为评价工具不是很科学,所以考试分数只占了较小的比重。另外,为了鼓励学习者参与讨论区,针对讨论区的活跃者,在总分计算时会给予额外的加分奖励。

5 结 语

2013年起北京大学宣布加盟慕课,在edX平台(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线课程平台)上开放4门MOOCs课程注册,之后又与Coursera(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出的免费在线大学课程平台)合作,在Coursera平台上新3门课程。从那以后,相继有更多的课程开设出来。本文的Java程序设计慕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15年起开设的,至今已开设了4个学期,现在已设为每月滚动开课。2017年起课程也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开设。

对教师而言,开设慕课是一项既辛苦又收获颇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完整的梳理,对教学案例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对教学活动进行仔细的设计,都是对教师教学的提升。另一方面,开设慕课,可以让不同地域的人一起学习与交流,教师、助教、校内学生、校外学习者形成了一个大家庭,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碰撞出很多思想火花,这是开设慕课以前没有体验到的。

在北京大学本校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也使用这些慕课资源,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质量也是一大提升。慕课对高校教学方式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使用慕课资源可以解决学生基础不同的问题,学生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交流、讨论、编程实践,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江.慕课的建设与实施策略[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33-42.

大学生短期实习论文篇(7)

微视频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主要是基于传播学的视域,而在教学领域的研究仍比较贫乏。笔者以为,只有让大家了解微视频的内涵,以及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才能发挥出微视频在教学中最大的效用。

1.微视频教学的含义

1.1微视频。微视频(又称视频分享类短片)是指个体通过 PC、手机、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长的一般在 20分钟左右,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涵盖小电影、纪录短片、广告片段等的视频短片的统称。”

1.2微视频教学资源。时间短、知识内容片段化、精确化是微视频教学资源的最大特点之一。微视频教学资源迎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和网络生活方式。微视频教学资源其有以下优势:

1.形象生动。2.时间短、内容精。3.学习自主性加强。

1.3微视频教学。微视频教学是利用微视频资源进行教学和学习的一种方式。微视频教学可实现师资共享、在线任教;学生流动、及时学习。

2.微视频教学的发展

2.1微视频教学在国外的发展研究状况。国外对微视频应用的研究多是从娱乐和传播的视角进行的。随着学习时间的片段化、视频播放终端的微型化,微视频教学资源越碓绞艿饺嗣堑墓刈。在基础教育中,其典型应用模式有可汗学院、翻转课堂教学。

2011 年,萨尔曼・可汗(Salman・Khan)创办了非营利的“可汗学院”(KhanAcademy),该网站上传有超过 3500 个教学视频,其视频包括数学、社会科学、财务等多种内容。 “可汗学院”的迅速兴起同时也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翻转课堂”是一种非常可行的教学模式。其中的教学微视频成为了由传统的教科书、教师板书或幻灯片转变而来的教学资源,教学视频学习进度可以由学生可以自己掌握和调控,不必担心漏掉重点内容。由此可见,使学习者更加自主的掌握内容。

2.2微视频教学在国内的发展研究状况。国内微视频的雏形是2005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视频短片。随着宽带的进一步普及和音像设备软硬件技术的平民化,使得草根阶层的民众也加入到微视频的制作和传播中来,中国网络的“视频元年”便在2006年被很多人认可。

关于微视频的研究大多是基于传播学的领域,微视频不仅生命力强大,而且形态多样,涵盖纪录短片、小电影、视频剪辑等,这些都可通过手机、DV、摄像头或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它补充了传统的影视机构。微视频传播的即时性、便捷性,并与网站上其他用户交流,甚至上传自己的作品等优点,使得微视频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媒体、政治、教育等领域。

由于视频信息与其他信息相比,它能提供真实的情境,捕获大量的信息,这将有助于学习者形成自己对某个学习内容的观点,也更容易被记忆系统所编码和保存,并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在真实的情境中提供真实的学习任务。视频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结构化、片段化的教学视频将课堂内容以知识点为单位进行组织,有利于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活动质量。为了适应人们碎片式学习的需求,基于微视频的学习和教学也应运而生。

为了解我国微视频的研究现状,笔者在“CNKI 中国知网”以“视频教学资源”和“”为关键词,从2003年到2014年,搜索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文献28篇,硕士论文14篇,以“微型学习”为关键词,从2003年到2014年,搜索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文献40篇。

目前关于微视频的研究大多仍在阐释其理论与应用前景,关于微视频的研究有从其发展视角进行分析,如:陈霖、邢强在《微视频的青年亚文化论析》中,通过对微视频制作和传播的考察,从媒介的抵抗、身份的认同和创造的潜能分析寓于微视频中的青年亚文化存在状态,并探讨其现实影响和未来走向。

笔者发现在对以上文献的阅读与分析中,微视频的应用多在教育技术学方向展开,如:杨九民 邵明杰 黄 磊在《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为例》文章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资源利用率不高、学习效果欠佳等问题,分析了微视频资源、翻转课堂在解决这些问题上的价值,在教学实践中运用问卷调查和视频分析法从是否促进理解和深化知识、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等方面验证了基于微视频资源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并提出了教学中要依据学习内容及学习者特点制作微视频资源。

张 屹, 黄 欣, 谢浩泉, 白清玉在《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研发与应用》中通过本科大学生和研究生对“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内容的需求分析,从内容、教学、脚本三方面设计了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并从工具的选择和视频的制作上进行了开发,运用实验研究法验证了微视频能够有效地提高本科生的学习成绩和研究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以及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微视频同样应用于政治教学中研究的有:刘海在《视频资源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中,从引入新课、突破重点、组织探究三个方面阐述了其合理运用,重点体现三个原则:时效性、标准性、共享性,以实现其在教学中最大的利用效率。

在地理教学中邱杨兵在硕士论文《高中地理教学中视频资源运用的研究》中,阐述了视频资源”的含义,概括了视频资源的来源及获取方式;并对高中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视频资源的情况和运用视频资源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

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又有袁 晔在《开发网络视频资源促进英语课堂教学》中提到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利用网络视频短片,可以在英语课堂上创建更加真实的语言环境,促进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文章从理论的角度阐述了视频短片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

目前虽在教育技术、英语、数学、政治、地理学科中的应用都有学者进行了研究,但仍有需要完善的部分。虽然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很多教学内容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和学习,但是这些视频资源也只是课堂上的死板搬家,它的缺点首先是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是缺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我们期望依据相关的视觉传播理论、网络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相关理论,为视频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尤其是交互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以期优化教学视频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大学生短期实习论文篇(8)

关键词

电子线路;实验;仿真;电路搭建

1前言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又称通信电子线路,是高校电子、电气、通信专业的必修课程,由于该课程工程实践性较强,通常必须配有相应的实验课程。通过调查目前国内高校针对该课程相应的实验课程设计,我们发现目前该课程理论阶段一般设置课时为36-64学时,而相应的实验通常有10-24课时。高频电路类似于乐高积木,即其每个部分基本功能实现都具有固定的经典电路,整体电路设计需要根据电路参数计算,在每个功能部分从几个经典电路中选择合适的一个即可,这样多个基本功能电路采用乐高积木般组合搭建而成最终电路,这点与低频电路不同,低频电路很多时候需要自己设计,而高频主要还是“搭积木”。这样看似乎该课程实验很简单,其实不然,在很多侧重理工的大学(通常这类大学对该课程要求更高、赋予更多课时),该课程和对应的实验课均被称为“杀手课程”,很多学生提起来都头疼。高频电路实验主要是对教授的经典电路进行验证,因此设计部分不是难点,实验的难点在于如何成功调试电路。在实际实验中常常会出现设计验证成功,但电路不成功的情况,比如高频振荡电路无论如何都无法起振、功率放大电路输出信号严重失真等现象,这源于高频电路中电磁干扰很严重,为消除电磁干扰对走线的粗细、走线的拐角、电源线的布设位置、接地处理、哪里需要添加去耦合电容、去耦合电容的容值选取多大等等均需要经验,因此有种说法:“能设计开发模拟高频电路的工程师如同老中医,越老越珍贵。”而这些知识理论上很容易,远比高频电路设计计算容易理解,但实际应用时颇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感慨———飘渺难以把握的感觉,调试相同的2个PCB版,一个很容易就调通了,另一个无论如何效果不好。

2当前实验课程设计现状及问题

正是为了避免高频电路设计容易、调试难的这个特点,当前很多学校在高频电路实验中普遍采用两种方式:(1)软件仿真,目前常用的实验仿真软件有Candence中的pSpice,NI公司的multisim,其中multisim在目前高校应用是最广泛的;(2)使用现成的调试好的实验板/箱,同学只需要改变电路中某个器件的参数,然后通过使用滤波器测试输出变化即可。在我们调研中发现以上两种方式目前前者约占60%出头,并且近几年来有越来越受欢迎的趋势,后者约占40%。无论采用以上哪种方式进行实验,均避开了电路调试这个环节,的确电路调试时间远大于设计所花费时间,并且可能最终电路还调试不好,而以上两种方式只有做实验快慢的问题,绝不会出现实验做不出的问题,老师减少了工作强度,学生能完成实验,大家皆大欢喜。我校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以上两种方式都采用,我们对以上两种实验方式的反思来自于本校近几年毕业生的反馈,很多在学校动手能力较强、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反映,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电路设计和调试,设计还比较简单,如何选择器件参数也会计算,但当PCB板做好需要调试时若电路出现问题,根本就不知所措,没有任何头绪,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排查,单位里老工程师问是否大学里做过实验?答曰做过,软件仿真直接在实验板上测试的。他们反馈希望在大学学习阶段尽早接触实际电路设计调试。我们认为仿真软件代替实验,固然可以使得实验变得简单,学生能够用鼠标键盘改变电路中某个元件的参数,轻而易举地测得某个位置参数变化对输出的影响,对所学理论有直观感性的认识,但亲手搭建实验电路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目前对高频电路的设计实验,还是应该以软件仿真、实验板测试和实际电路设计调试相结合,不可简单用一个代替另一个。但做高频实际电路,需要的时间很长,不可控因素较多,而大学高频电路实验课程一般有10-24学时,有的学校甚至少至只有6学时,在如此少的时间内面对复杂电磁干扰下的电路,能调试成功电路的难度还是相当大,如果学生经过很长时间不能完成电路,他们就会感到沮丧,彻底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3实验改革思路

为了保证实验能达到验证电路设计理论、调试电路的目的,同时在此前提下将任务简单化,笔者提出了高频电路系列实验的改革方案,即“从娃娃抓起”,将该实验分两个分阶段完成,从大学一年级就逐步开始实施。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将该实验进行分解,其中某些分解的部分与其他课程实验、实习、短学期相结合,并将这些结合后的实验结果用于后续的高频电路实验中,相当于拉长了该课程的实际实验学时,具体思路为将整个高频电路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二学期的短学期电子线路实习阶段,在此阶段完成部分高频电路实验内容;第二阶段为第六学期的高频电路实验阶段,在此阶段完成高频电路具体功能实现的调试和学习。

3.1第一阶段改革方案

首先由高频电路实验教师设计一个通用的高频电路实验版,在这个实验版上可以完成目前高频电路实验课程需要的所有实验。这步由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老师和理论课教师合作商讨完成,无需学生参与。教师将该通用板的原理图和PCB图交给负责一年级暑假电子线路实习的老师,通常电子、通信、电气专业在一年级暑假会有电子线路短学期实习,这时候学生们实际上还没有接触电路设计的任何理论知识,以往短学期实习是让他们学习使用制电路图软件,并最终做出实际电路,而电路多来自于在这之后的二年级低频电子线路课程,改革后将短学期实习内容略做修改:学习使用制版图的软件,学习高频防电磁干扰的基本设计理念,根据老师给出的原理图画出PCB图。由于此时的学生既没有电路基本知识也无调试电路板的经验,仅有在步骤(2)中学习到的一些理论,在此情况下他们画出的PCB图必然和能实际应用的PCB图有很大差异,因此需要短学期指导教师的纠错:在同学上交自己的PCB图后,短学期指导老师将高频电路实验老师设计的PCB图发给每个同学,同学自己比较两个PCB设计的差异,对照在步骤(2)中高频设计基本理念,分析自己的设计与老师给出的设计中有哪些不同?这些差异中哪些是无关紧要的?哪些部分是违背了高频设计基本理念的?写出总结报告,并根据参考图修改自己的通用电路板的PCB图,在此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可以与短学期指导老师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老师商榷,最终完成制版。电路焊接练习:当通用PCB版制成后,由高频电路实验老师给出高频电路中的几个常用电路(每个电路是PCB的一部分),由学生自行选择哪个电路(或者说PCB板哪个部分)进行焊接练习。考虑到此时的同学们没有电路分析知识,这里我们推荐选择高频振荡电路或者高频小信号放大电路,因为这两个电路调试相对简单,每个同学任选一个作为焊接电路,将分体元件焊接在PCB板上,分体元件由短学期指导老师统一采购分发给同学们。此过程没有改变电路实习短学期的教学目的———训练学生焊接电路,电路所使用的器件、各个器件参数均由高频电路实验老师指定,学生仅在此过程中练习焊接技术。短学期实习阶段的电路调试,此电路调试不同于高频电路实验课的调试,在此阶段同学们主要检查电路是否虚焊,有无短路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在短学期解决),学会使用各种测量仪器,具体电路效果的调试需要应用电路理论知识解决问题,此阶段同学们还不具备条件,如果前面的调试都顺利完成,则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完成进一步的简单效果测试。电路调试过程中,不仅负责电路实习的老师在场,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老师也要在场,帮助带领同学们解决遇到的问题。由于短学期实习时间较长,并且时间集中,相比于高年级的实验课时时间上充裕了很多,通过电路调试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学们学会了示波器等测试仪器的使用方法,由于电路原理对于一年级的同学还是没有概念的,因此每一步骤的调试都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比如测量输入信号后测试三极管输出,三极管的输出放大信号应该是输入信号的多少倍,老师必须告诉同学倍数的范围在多少以内是合理的,诸如此类。对应高频电磁干扰的问题,老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处理,而要求学生自己通过上网查资料的方式找答案,这部分知识对理论要求不高,所以学生即使没有学过电路知识也可以理解,再经过一段学生自己找资料解决问题的阶段后,高频电路实验老师帮助学生一起解决电磁干扰的问题。通过一年级的短学期经历,激发同学们对电路设计的兴趣,而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引导他们在二年级时学习低频电路有好奇心,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强,学习效果更好。低频电路是高频电路的基础课程,只有低频电路学好了,高频电路才有可能学好,所以适当调整一年级短学期实习内容,可以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通过短学期的学习,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调试电路板,学习高频防止电磁干扰的方法等,这样可以提高在高频电路实验中的效率,减少调试电路所花费的时间。

3.2第二阶段改革方案

我们建议在高频电路实验中将软件仿真与硬件电路调试结合,进行实验设计,比如在经典高频功率放大器电路实验中,先用软件仿真电路,通过更改负载值、基极电压,调整分压值,更改输入电源电压等,在软件中观察输出电压、电流的变化,并画出对应曲线,将该曲线与理论曲线相比较,验证理论,正如前面所述,这样实验花费时间较少,难度低,学生都能做出来,不会有挫败感进而丧失学习的兴趣。然后固定各部分参数值,让学生使用他们自己一年级短学期制作的分离元件搭建高频功率放大电路,进行功能调试,即用焊接好的电路板达到设计功能要求,由于已经在一年级处理过电磁干扰的问题了,此时工作量大为减少,他们面对新的高频电路无法工作时,惶恐感没那么强烈,多少还是有些经验的,加上实验老师的辅导协同帮助,绝大部分同学有能力在规定时间内解决问题。然后我们采用反向设计法进行实验:在现成的实验箱中任选一功能模块,这些模块都是二层电路板设计,对这个功能首先学生进行电路设计,为加快时间只需完成原理图设计即可,然后学生被要求画出试验箱中该模块的电路,比较自己设计的电路与实际电路之间的异同,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这些差异哪些是允许的、无关紧要的,哪些是由于设计不当引发而必须改正的,写出分析报告。通过反向设计,同学们能体会到理论和实践的差异,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可掉以轻心,多思考,积累经验。

4总结

我们三年前进行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改革,在改革的第一年在一年级同学短学期期间也要求二年级同学一道参与制作PCB板、焊接元器件,到了三年级下学期这些同学学习高频电路时,他们已经迫不及待要验证自己以往的劳动成果了,调试电路时主动性大大增强,几乎没有人像以往那样什么问题都等老师来解决,很多同学自发组成讨论组,自己上网查资料,基本能做到独立调试好电路,相比用软件仿真和用实验板,教师在该课程实验阶段的工作量会有些增加,同学们在规定学时内完成实验电路调试也是可行的,教师和学生的压力均在可承受范围内,但实际能力得到了更多的锻炼。

作者:侯俊 陈文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雪.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2015(12):48-49.

[2]陈耿彪,黄浩铭.基于载体、技术与分组三维交互的本科实验教学[J].教学研究,2014(6):101-103.

[3]刘颖,王向军,单潮龙,刘德红.虚拟和实际相结合的电路实验考核方法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1):290-292.

大学生短期实习论文篇(9)

一、薪酬的概念

薪酬是组织由于使用员工的劳动或员工对组织做出贡献而给予的回报。薪酬包括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回报。货币形式的回报包括直接货币薪酬和间接货币薪酬。其中直接货币薪酬包括工资、奖金、奖品、津贴等;间接货币薪酬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餐饮等。非货币性薪酬包括有薪假期、休假日、病事假、工作成就、工作有挑战感、责任感等的优越感觉、社会地位、个人成长、实现个人价值、舒适的工作环境、弹性工作时间等。在薪酬管理过程中,当前流行的薪酬给付依据有三种:绩效薪酬、职位薪酬和能力薪酬。绩效薪酬根据员工的行为和业绩给付,是基于“干多少、得多少”;职位薪酬是根据职位的相对价值给付,每个职位对应着相应的特征及其职责要求,职位是薪酬激励的直接对象;所谓“在其位、取其酬”。能力薪酬根据员工知识、技能、能力给付,是基于“能力好,绩效就好,则薪酬就好”。

二、大学生实习期间薪酬支付依据

薪酬是组织中员工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现代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大学生实习过程中,是否应该支付薪酬,支付多少薪酬是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遇到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必须根据大学生实习的具体情况来定。第一种情况,实习期较短,实习的过程不承担由该组织中其他正式人员承担的工作。这种情况一般是是由学校或大学生个人自行联系,跟着该组织中的正式员工观察如何运作,如何管理。实习需要大学生付出相应的教育投资,而教育投资短期内得到的回报是非货币性回报,即对工作的认识、提高相关的管理、实际操作技能,组织无需支付货币形式的薪酬回报。相反,有时学校或大学生本人还需支付一定的费用到相关实习单位。第二种情况,实习期半年及以上,实习的内容是顶岗实习,承担原来由组织正式员工做的工作,履行某岗位职责。这种情况下,组织因使用大学生的劳动或大学生为组织做出了贡献,而应当给予大学生以薪酬回报,其中应包括货币性和非货币性薪酬。薪酬支付的依据分析如下:能力薪酬不适合这种情况。能力薪酬的本质是一种从人出发的、直接以人为中心和基点的薪酬方式。能力薪酬背后蕴藏着这样的基本假设:为员工的能力开发买单,激励其提高能力,员工自然就会更好地完成工作职责,创造优良绩效。能力薪酬为员工所提供的诱因主要就在于激励他们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任职技能和能力;员工获得薪酬的差异主要来自员工在开展工作相关的技能或能力方面的差别。大学生顶岗实习终究是个短期行为,可能创造的价值不代表实际价值,能力未必与绩效同步,所以能力薪酬不适合这种情况。绩效薪酬是否适合这种情况需要具体分析。绩效可分为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短期绩效是指衡量周期为1年或者更短时间的绩效,长期绩效是指衡量周期为1年以上的绩效。由于组织的很多重要战略目标在1年内无法完成,组织必须同时兼顾到短期和长期目标的共同实现,绩效的评价必须同时兼顾到短期和长期绩效水平。大学生实习终究属于短期行为,可评价的是短期绩效。如果实习生担任的是操作类岗位可根据绩效为依据支付薪酬;如果担任的是营销或管理类的岗位,偏重短期绩效,忽视长期绩效,会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利益,不利于组织长期目标的实现。所以对实习生进行绩效评价就是比较难科学实现的过程,基于绩效基础上的薪酬难以实现;但如果实习生担任的是操作类岗位,并能合理评价其绩效,根据绩效为依据支付薪酬是比较合理的。岗位薪酬比较适合这种情况。岗位薪酬是一种以职位相对价值作为依据的薪酬方式。相对于能力薪酬和绩效薪酬来说,它并非直接关注任职者本身的能力水平,也不直接对已经完成的绩效结果进行认定和激励,而是以岗位作为其激励发生的直接对象。组织中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环境、工作关系、任职资格等不一样,每个岗位工作的员工具备相应的学历、知识、技能,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所以岗位薪酬比较适合这种情况。第三种情况是介于第一和第二种情况之间。实习期为半年以内,实习内容是承担部分原来由正式员工的工作,履行某岗位部分职责。这种情况下,组织可参照第二种情况下的薪酬支付依据,酌情支付薪酬。

三、结论

无论是企业还是非营利性组织,对大学实习生的薪酬设计,在基于企业的现状和战略的基础上,要考虑实习生的实习情况和岗位特点,酌情选择薪酬支付依据和薪酬支付标准。

参 考 文 献

[1]曾湘泉.薪酬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1)

[2]温倩茜.试论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的保护.法制与经济.

大学生短期实习论文篇(10)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以及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深入发展,来华进行汉语学习、中国文化体验的留学生逐年增加。在来华学习的留学生中,短期班留学生(指学习时间半年以下的留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以我校为例,从2002年接收留学生至今,总计有来自韩国、俄罗斯、挪威的留学生千余人次,其中大部分属短期班留学生。其中又有80%以上是国外合作院校或教育机构的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利用假期或学期来进行的汉语短期进修。如何让此类留学生在这个目的语环境中短时、高效地提高汉语听、说、读、写水平,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在华生活是一个值得深究和思考的问题。而在注重实用性和时效性的短期班汉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和语法教学的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界也越来越受人关注。

一、目前汉语短期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短期班留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选择与其水平和学习目的相匹配的教材是一突出的难题。

目前,大多数汉语短期班所采用的还是市面上现成的教材。此类教材虽在课文选择、生词与语法设置上经过编者的反复论证修改,已经是相对成熟之作,但将其拿来照本宣科,却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根据学生的来华目的,引导他们掌握必要的语法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选择或编写优质的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对语法教学在短期汉语教学中所应占有的地位缺乏正确的认识。

目前,教师对语法教学在汉语短期教学中的地位存在两种误区。一种认为语法规则的掌握是汉语学习的重中之重,无论是短期班还是长期班,语法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分步骤有条理地进行系统传授;一种认为短期班学生来华留学的目的是提高汉语听说水平,而听说水平的提高和语法知识的掌握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两个方面,所以在这段有限的时间内应将所有的精力用于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水平上,尽可能回避语法知识的讲授。这两种误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汉语短期语法教学的顺利进行。

3.教师对语法项目的选择存在随意性,对课堂语法教学的原则思考不足。

由于汉语属独立语,重意念,轻形式,缺乏词形变化,句法上主要依靠虚词和语序表达句子各个组成成分间的关系,由虚词、语素的组合聚合规则产生的语法项目数量之多数以万计。这些语法项目在有限的汉语短期教学中的取舍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采取何种方式有效传授,也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汉语短期语法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经过长时间的教学探索,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汉语短期语法教学并非长期语法教学的简单压缩,而是一项系统性强、耗时长的复杂的工程。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掌握语法规则,进而转化为语言能力,我们认为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实用原则。

汉语语法项目数以万计,而短期班的留学生在华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年,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系统而复杂的汉语语法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在选择课堂教授的语法项目时,教师应根据留学生的实际需要遵循实用原则。课堂上教授的语法,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应尽最大可能做到学以致用。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尽可能组织有汉语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教材,教材文本内容与语法项目的设计须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奋点出发,遵循先用先学的实用原则。

2.时效原则。

据调查,短期班留学生因其在华学习时间有限,学习汉语的近期目标较长期班留学生更为明确,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急切心理,渴望学习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针对这一心理现象,教师应加以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门第二语言学习都需日积月累,没有捷径可走;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包括语法教学)中遵循时效性原则,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让学生能及时看到自己的学习效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结构、功能、情境相结合原则。

语法是一种专门的语言学知识,有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同样是教授语法,教外国留学生和教本族学生截然不同。本族学生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汉语的语法规律,他们所要掌握的是汉语的语法理论知识;而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学习语法知识,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从而具备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输出语义准确、结构合理、表达得体的句子的能力。基于留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教师在组织语法教学时就要避免一味教授语法结构(句法)的做法,而应讲清语法结构的功能(语义)及其在何种情境(语用)下使用。

4.简化原则。

简化原则就是在教学中将复杂、抽象的语法内容做简洁的、浅显的、感性的、条理的、图示的等数学处理。[1]在对外汉语语法规则的讲授上,应避免语法术语的大量运用,而应结合语言实例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将抽象、复杂的语法规则用简洁、浅显的符号公式概括出来。

三、“把”字句教学设想和教学程序设计

1.“把”字句教学的必要性。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是个公认的难点,主要是因为在世界其他语言中,没有类似的句型结构。另外“把”字句的用法十分复杂,所以外国人在说汉语时往往回避“把”字句。比如说留学生把作业忘在宿舍里,想回去拿时,会说:“老师,我忘作业在宿舍里了。”这显然不合乎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字句频繁地出现在中国人的话语和文章中,是留学生在华学习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不容回避的句式。如果在短期教学中教师因为“把”字句的教学难度大,无法在短期内展开系统教学而有意回避“把”字句,就极容易使学生对此语法的使用上出现“化石化”现象,所以虽然短期教学需考虑教学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但“把”字句教学还是必不可少的。

2.文本的选择

我们翻检了诸多版本的对外汉语教材,发现这些教材中都出现了“把”字句这个语法项目,并对“把”字句的语法结构和语法特点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解释。经过比较,我选择使用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III的第四十一课《西红柿炒鸡蛋》一文。我是初级阶段的留学生所接触的大多数“把”字句都含有处置义,并且具有祈使或描述程序的功能,而《西红柿炒鸡蛋》这篇课文中“把”字句在发出做菜指令、描述做菜程序的过程中集中出现,这些“把”字句句子短,结构简单,语义明确易懂,为“把”字句的教学提供了现成、得体的语境。

3.教学程序的设计。

下面我们以“把”字句为例,具体描述我们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把”字句的讲解和练习主要分五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是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师生互致问候,目的是营造一种轻松的气氛,让学生猜想一下西红柿炒鸡蛋这道菜的做法,最后对学生的回答作简要评价,指出“把”字句在汉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以及在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引起学生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把握课文整体内容的基础上,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带“把”的句子。教师将其显示在幻灯片上,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其结构特点和语法特点,教师给出结构公式“A+把+B+VP”,跟学生一起总结“把”字句三个基本的语法特点:(1)“把”字句表示处置和影响,说明B由于V这个动作而发生位置的移动、关系的转移或状态的改变等。(2)B是特指的或已知的。(3)动词V必须带有其它成分,即为VP形式。

第三个环节是播放教师事先录制好的西红柿炒鸡蛋这道菜的制作视频,引导学生边看视频边复述课文,在具体的情景中强化意识。

第四个环节是分小组进行“把”字句的实际运用,通过真实自然的交流互动使学生达到用“把”字句进行简单、流利交际的目的。这个环节分步骤进行,第一步骤是教师发出指令让各组学生分别演示“把窗打开”“把书包放在桌子上”等,目的是使学生正确理解“把”字句,对语言刺激产生正确的反应。第二步骤是每小组根据教师的提示做动作,让其他组的学生用“把”字句描述。这样不仅遵循了结构、功能、情景相结合进行教学的原则,而且将师生互动转为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五个环节是复习巩固的环节,下课前教师对照板书跟学生一起总结“把”字句的结构特点和语法意义,然后通过口头和书面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训练。

本次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是: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汉语本身的认知规律,有效贯彻了短期班汉语语法教学的教学原则,在实际情景和师生互动中,自然地引出和解决“把”字句这个语法难点,使学生在这个单位教学时间里能及时看到自己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法教学在短期班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在具体的语法项目教学中遵循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提出的原则和教学建议,只是一些粗浅的设想,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当之处,请专家和同仁批评。

上一篇: 国际证券市场论文 下一篇: 社团干部事迹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