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生毕业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19 14:18:51

技校生毕业总结

技校生毕业总结篇(1)

在这二学期中,我学习了一些专业课程和一些辅助课程,如专业课:物流概论、第三方物流、会计电算化、会计原理等;及辅助课:公共关系、经济法、英语等。所学到的知识,虽说都是理论知识,听起课会觉得很枯燥,相对跟上机操作的课程比,但老师说得很详细,栩栩如生,相当得有趣,学得不错,不论专业课程还是辅助课程,总得来说成绩是可以的,也获得第一的奖学金,为父母减轻经济负担。

二、在校期间的实践

技校生毕业总结篇(2)

一、在校期间的主要学习和成绩。

在这二学期中,我学习了一些专业课程和一些辅助课程,如专业课:物流概论、第三方物流、会计电算化、会计原理等;及辅助课:公共关系、经济法、英语等。所学到的知识,虽说都是理论知识,听起课会觉得很枯燥,相对跟上机操作的课程比,但老师说得很详细,栩栩如生,相当得有趣,学得不错,不论专业课程还是辅助课程,总得来说成绩是可以的,也获得第一的奖学金,为父母减轻经济负担。

二、在校期间的实践

技校生毕业总结篇(3)

电气卓越技师是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开始实施的“高职大专学历+维修电工技师职业资格”人才培养计划,即学生毕业时在取得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职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能获得维修电工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电气卓越技师的技师职业资格鉴定成绩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占鉴定成绩的50%,二是参加技师技能鉴定实操测试,占鉴定成绩的30%,三是完成毕业设计并答辩,毕业设计成绩占鉴定成绩的20%。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掌握程度的重要教学环节,2013年山东劳动职业学院开始实施卓越技师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毕业设计是以实施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运行为教学重点,结合职业技能鉴定项目和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解决,完成学生毕业设计的教学任务,即毕业设计的主要成果是实物作品。毕业设计作品制作是学生对实际技术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完成作品设计、安装、调试、运行外,还需要归纳整理技术资料,具有多元的技术、技能元素,,传统的毕业设计考核体系无法胜任这种以真实作品为主要成果的毕业设计考核,所以构建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毕业设计作品化考核体系是卓越技师毕业设计作品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1传统毕业设计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模式源于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模式,而本科院校毕业设计主要考核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能力和编制文本的能力考。部分高职院校直接套用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考核体系,并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和指导教师。例如某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评分标准由选题质量、文献综述、论文中展现的研究水平与实际能力、论文撰写质量、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等五部分组成。其中选题质量占总分30%,主要评价指标为: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与岗位(群)需求紧密结合;有一定创新性和应用价值。文献综述占总分的20%,主要评价指标为:能查阅文献,具有收集、整理各种信息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较好理解课题任务并提出实施方案。论文中展现的研究水平与实际能力占总分的30%,主要评价指标为:具有从事本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技术技能;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电气专业知识、技能,能分析解决相关理论和实际问题;毕业设计合理。论文撰写质量占总成绩的15%,主要评价指标为:论文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结论正确,技术用语准确;行文流畅,语句通顺;论文格式符合规范要求;图表完备整洁,所有符合均使用国标符号,编号齐全;学术水平和创新占总成绩的5%,主要评价指标有:具有一定的实际生产应用价值;对与课题相关的生产实际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有新的见解,有一定的创新。这种毕业设计考核体系忽视了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教育目标,考核要求超过了高职学生具备的水平和能力,导致老师和学生围着资料文献团团转,甚至出现了毕业设计纸上谈兵、室内作业、假题假作、网上抄袭现象,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难以提高。而且考核体系比较粗放,评分主观性太强,评分细则不够细化,导致有时毕业设计答辩成绩会出现争议。对于实物化的毕业作品,具有多元化的内容设计,丰富的技术、技能元素,这种考核体系过于重视论文而不重视作品,所以不能完全胜任毕业设计作品化的考核。这种考核体系过于重视结果性考核,毕业设计答辩占成绩的比重太大,忽视过程性考核,无法真实反映每名学生毕业设计态度以及学生实际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挫伤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2毕业设计作品化考核体系改革探索

电气卓越技师的毕业设计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基础上,邀请企业实践专家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实施过程性考核,专家、教师、学生三方共同评价毕业设计作品质量,初步构建的毕业设计作品化考核体系。

2.1完善考核管理,明确分工职责

我院毕业设计考核工作管理管理模式为学院、系部、教研室、双导师四级管理。学院对毕业设计作品化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出台管理文件和规定,监督、检查、评价管理规定的情况和成效,并给予毕业制作资金支持;系部是管理的中心,负责制定毕业设计作品化考核的具体要求和实施细则,随时监督、检查各专业教研室的执行情况,成立毕业设计课题审核小组,确定毕业设计内容,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到校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考核毕业设计,实行毕业设计双导师制;教研室是毕业设计作品化考核的工作重心,一是组织专任教师教师和企业专家开展指导工作,保证毕业设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毕业制作成果的质量,二是具体实施毕业设计考核;企校双导师是毕业设计考核的核心,是考核的具体执行人。学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制作完成作品,双导师共同并确定学生的部分考核成绩。

2.2确定课题范围,学生自主选择

系部建立由企业行业专家、技能大师与校内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课题审核小组,遴选毕业设计课题。在毕业设计实施前,将与企业实际生产紧密结合、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吻合、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相匹配,能综合应用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能体现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要求的课题纳入毕业设计课题资源库。目前电气卓越技师提供的毕业设计课题数量与毕业制作小组数量比约为3:1,每个课题都明确了难度系数,难度分数分设置在70分到100分之间,学生根据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课题。选题分数占毕业设计总成绩的10%。

2.3组建制作团队,明确学生分工

毕业设计作品制作涵盖众多技术问题,学生无法单独完成,只有组建团队才能共同完成毕业设计作品制作。根据学生意愿,让5-7名学生组成一个毕业制作小组,每个小组的毕业制作课题均不同。选拔专业技术、技能水平过硬,拥有感召力和正能量的学生担任组长,同时按照毕业设计作品制作要求,给每一个学生分配课题的某一部分任务,只有所有学生都完成各自任务,毕业制作作品才能实现要求的功能,让所有的学生均有压力和动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的工作能力而且培养团队的合作意识。毕业设计制作团队分工,发挥了团队的合力,避免了一人干,众人看的情况。毕业设计作品功能分实现占毕业设计总成绩的40%。

2.4企校双导师共同实施过程性考核

在毕业设计作品制作过程中,企业导师给学生分析讲解技术要求,和校内导师及学生共同设计论证毕业设计方案,并在关键技术环节给予帮助,在此期间考核所指导课题每名学生的态度、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并给予评价。企业导师评价占学生过程考核分数的40%,剩余成绩由校内导师进行评价考核考核。校内导师主要指导学生安装、调试作品,并解决学生制作过程出现的问题。对学生在毕业设计制作过程中的出勤、态度和期间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给予评价。双导师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毕业设计总成绩30%。2.5专家、教师、学生三方共同评价每年根据毕业设计作品课题的主要类型,聘请相关行业的技能大师、行业专家和校内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委员会中企业代表和校内人员比例为3:1以上。答辩过程中,学生对毕业设计作品进行演示,对毕业制作的内容及成果进行了阐述,答辩委员会进行了质疑,并给予评价,根据学生在答辩总体现的水平确定答辩成绩,答辩委员会评价成绩占90%,剩余的10%由旁听的全体毕业设计小组组长给予评价。答辩成绩占毕业设计总成绩的20%。

3应用与体会

毕业设计总成绩由四个部分构成:选题难度系数占10%,过程性考核占40%,作品功能实现占30%,答辩成绩占20%。这种考核体系既考虑学生平时的设计制作态度及课题的难易程度,又综合考核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多元化的考核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也提高了学生的重视程度。学生在毕业设计作品的设计、制作、文档的准备以及答辩的表现环节都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通过改革毕业设计作品化考核体系改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受益。一是通过毕业设计,综合应用了知识、技能,进一步提高了职业素养。二是作品充分直观展示了他们的个人能力,作品成为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敲门砖。三是通过团队协作,学生不仅能发挥各自优势,还能相互学习补齐短板。四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各项创新创业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以2014级电气卓越技师班为例,学生总人数共95人,分了13个毕业设计小组,制作毕业设计作品1项获得2016年度机智云线上开源大赛全国第一名;1项作品获得第十届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二等奖;1项作品获得“征途杯”第三届山东省物联网创造力大赛全省一等奖;在第十三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当然在毕业设计作品化考核过程中,受到企业专家参与时间等因素制约,也存在考核细则还需要进行优化等问题,毕业设计作品化考核体系还需不断完善,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者:黄玉海 刘长慧 尹四倍 张帅 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济南智星教学设备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尹四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卓越技师毕业设计作品化改革与实践——以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培训,2016,04:48.

技校生毕业总结篇(4)

一、国内研究现状本科毕业设计规范化的科学管理

对于本科毕业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同时它也关系到高校的学生培养质量和在社会中的名誉、影响。因此,针对上述毕业设计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各高校都在探讨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下文阐述了国内各高校在提高本科毕业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北京科技大学于晓红教授认为毕业设计的质量是高等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力保证。他从实施以人为本的选题方式、强有力的师资保障、监督检查机制和科学客观评价体系等方面,论述了毕业设计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成。重庆大学毛小庆阐述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结合重庆大学的实际,分析和总结了毕业设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科学选题、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因材施教、开拓毕业设计新途径、完善毕业设计过程、保证毕业设计答辩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措施。扬州大学戴隆超老师就目前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各个因素,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思路和方法,并进一步指出了改善措施。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郑州大学等重点大学都针对目前工科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就如何提高工科毕业设计质量进行了探讨。另外,很多以教学为主的学校也从不同方面开展了毕业设计研究工作。如盐城工学院刘必荣从基础知识掌握、就业、对毕业设计认识、选题、指导老师投入、开题、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等方面分析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机械工程类的毕业设计现状,提出从基础知识掌握、就业、对毕业设计认识、选题、指导老师投入、开题、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等方面分析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机械工程类的毕业设计现状,提出根据培养目标,实行科学化选题;建立规范的质量监控机制;加大毕业设计的指导力度、指导深度等有效措施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还有南阳理工学院庞兴华、常州工学院吴强、合肥学院谷曼也提出了很多本科毕业设计提高对策和方案。从省内、国内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很多高校都把提交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并结合各自校内实际情况,提出了各种解决措施;但同样可以看出每个高校采取的措施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申请人认为这些经验只能借鉴,不能照搬,要立足本校实际,结合本校定位、生源质量、培养目标、师资力量、师生比例等现实情况,提出切实能提高我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和途径。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工作思路

首先,由于各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特殊性,必须总结往年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统计研究等手段,总结出教师、学生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及对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出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提出切实可行的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应对措施。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符合学校实际的相应措施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并在新的一届本科毕业设计中进行运用。探索面向“培优”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及团队指导模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拔高技能等训练,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提高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根据课题性质组织3~5名教师进行联合指导,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指导效率和知识利用率。根据上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加强等流程,总结一整套用于毕业设计的工作方案和监控机制。另外,实行毕业设计开题准入制度,从源头杜绝学生敷衍、应付心理,对于没有达到毕业设计开题要求及不具备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提前进行预警。后续的每周指导、中期检查直至毕业设计完成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后,及时反馈、整改,绝不能出现等到该答辩时才发现某个学生不能通过的情况。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在校期间的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本科生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毕业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本科生培养的质量。本文分析了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如指导教师精力不足、学生态度上的不重视、校院管理方面的不严格等。总结了国内外重点院校及教学类的本科院校在毕业设计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最后提出了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工作思路。

作者:杨海峰刘同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技校生毕业总结篇(5)

作者简介:廖礼平(1979-),男,江西吉安人,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工程管理。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2014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高职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编号:JXJG-14-59-3),主持人:廖礼平。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5-0067-04

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总结,是学生从单一的知识学习到能力提高的转变,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同时,毕业设计也是对学生工作态度、工作协调能力、事业心和责任感等综合方面素质的训练过程。

一、毕业设计现状及原因分析

就业问题,是新时期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国家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如何实现“零距离就业”,是每个院校长期以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为使“零距离就业”成为现实,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在学生临毕业前设置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该环节的实践(包括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使学生受到实际工作岗位的初步职业训练[2],比如,工程造价专业就包括工程识图,现场施工与组织、工程预结算、工程管理等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各工作流程。但因受传统教育等诸多因素影响,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毕业实践环节普遍存在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为此,课题组在某职业技术学院及某高专院校2014届毕业生中开展了问题调查,进行了文本分析。

(一)课题调研背景、路径

本次调研,以江西省某高职院校及某高专院校为对象,两所院校在校内师资、毕业设计管理性文件方面都有较好的基础,不存在影响毕业设计实施效果的技术问题。但是,毕业设计的实施效果依然不理想。调查内容及路径如表1。

(二)课题调研结果及分析

经过问卷调查,随机抽取520份有效问卷,进行质量分析,结果如表2。在毕业设计选题来源方面,学生自主选题的仅占19.5%,明显偏低。毕业设计选题性质,毕业设计与毕业报告两类合计达到79.1%,论文类仅占11%,说明高职高专毕业设计选题以应用技术型为主。选题与专业的关联性达89.6%;毕业设计的选题与就业的相关性仅为48.6%,这两者充分说明专业与就业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与此同时,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关联性为56.2%,说明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结合仍存在差距,须加强之间的连贯性。从毕业设计完成的时间看,61.1%的学生用于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不到2个月,远远低于教育部规定的半年及学校规定的18周;教师指导情况,指导3次以内的占41.3%,这两者说明学生投入的时间不足、教师指导不够。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为84.4%,这说明毕业设计出现问题的原因不在老师,另有其他因素。毕业设计质量影响要素中,除前面的时间原因,知识欠缺、资料不足占83.8%,应为主要障碍。毕业设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贡献来看,90.4%认为有贡献,31.3%认为贡献很大,说明毕业设计至关重要[3]。

综上调查及分析,毕业设计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当前高职高专毕业设计存在的诸多问题,原因主要有:第一,迫于就业的压力,大多数毕业生忙于找工作,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缺少热情,没有足够重视;第二,指导老师的指导缺乏系统性,不能很好地将学生就业岗位各环节各流程全部覆盖,加上平时还有教学工作,时间安排没有足够的灵活性;第三,毕业设计教学周期长,学生管理难度大,尤其是安全方面,教学效果不显著,存在毕业设计形同虚设,有些专业甚至出现“放羊”现象,比如建筑施工类、会计类专业。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质量。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必须改革。

二、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改革新模式构建

笔者以江西某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为例,探讨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改革新模式,包括毕业设计的安排、指导老师及学生的管理、顶岗实习的布置、实施及考核、成绩的鉴定等方面。工程造价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本专业岗位职业技能及可拓展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以全过程造价计价与控制技术及基层造价管理岗位为主。院校要求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目的始终围绕专业训练、职业能力培养与就业岗位进行。所以,毕业设计必须基于顶岗实习的工作过程进行安排[4]。

(一)调查阶段――做好毕业生跟踪工作,把握毕业生顶岗及就业状态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其培养对象理论知识相对薄弱,但对其实际操作技能、工作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要实现这一目标,做到将毕业设计与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岗位有机结合,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具有明显的岗位针对性。

近几年,通过对江西省中恒建设集团、江西建工集团等用人单位的调查、回访,发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基本呈现两个特点:一是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执业资格;二是以现场管理人才为主。工程造价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主要以工程项目造价员为主,占到毕业生总数的近六成。及时让学生掌握情况,毕业设计才更有针对性。院校可以在第五学期将上述情况通过主题班会、就业指导、岗前培训等形式告知学生,以便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对本专业的就业情况有一定的预期。

(二)毕业设计的选题阶段――采取多途径分流毕业设计工作

受建筑类企业项目分散、实习工地安全隐患多、实习环境复杂等因素影响,工程造价毕业生集中就业人数相当有限。为更好做好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工作,院校在第五学期中段,一方面,与就业指导中心密切联系合作企业,尽最大努力安排集中顶岗;另一方面,广泛收集社会各用人单位信息,举行供需见面会,积极推荐学生分散顶岗;第三,校友、积极协助,学生主动参与,专业教师积极推荐。社会、院校、家庭、教师、学生等多方参与,将每一毕业生顶岗实习岗位落实到位。学生进入实际岗位,在院校、企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求职意向等,自主地选择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及评价、工程招投标、现场施工、工程管理、工程预结算、工程测量、工程资料管理等方向的毕业设计选题,报指导老师、院系审批。当然,院系也鼓励毕业生,按照《毕业设计》课程标准确定的方向性选题要求,进行自主创新创业。这样,学生、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协同努力,将毕业设计选题与学生顶岗或就业有机结合,指导老师按规定进行毕业设计选题的汇总、审核、开题指导工作,确保毕业设计选题工作高质量完成。

(三)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定期检查、到企业调研及学生信息反馈相结合

为确保顶岗实习的质量,校内专业带队指导老师通过巡查,或现代化通讯设备、网络等对小组学生在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收集、处理、解答。同时,为加强过程控制,教研室、系部、教务处(或实训中心)安排四次集中检查。第一次检查,每年12月初,顶岗实习动员会。主要针对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实际工作经验缺乏等情况,进行专业就业指导宣传,动员学生顶岗实习,强调顶岗实习的重要意义。第二次检查,来年1月上旬进行,顶岗实习布置工作。根据第一次集中后的动员情况及指导老师下企业调研结果,指导学生落实实习单位,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及开题工作,完成顶岗实习报告书的发放及填写指导工作等。布置第二阶段指导老师1月至4月上旬下企业调研工作。第三次检查,来年5月上旬进行,毕业设计答辩会。针对学生顶岗4个月以来工作过程、毕业设计环节遇到的工程实际问题、心得体会进行交流;检查学生顶岗实习情况,主要包括学生的顶岗情况、指导老师的指导情况、学生实习报告的填写情况等;布置第三阶段指导老师在5月至6月上旬下企业调研工作。第四次检查,安排在来年6月中旬进行,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总结会。主要工作包括,针对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完成后的收获、体会以及教研室、系部、教务处等教学管理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学生顶岗实习报告书的批改、总评、鉴定工作。

(四)毕业设计答辩工作――按学生顶岗方向分组进行

在每年6月上旬,毕业生返校,学生辅导员、教研室、系部主持毕业生答辩会。答辩会按毕业设计选题进行分组,比如工程造价学生可分为项目招投标组、建筑施工组、工程监理组、工程预结算组、建筑测量组、工程项目资料管理组等。答辩程序按每人10分钟汇报进行,每人分三阶段:自我介绍、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介绍、答辩。答辩成绩按指导老师给出的过程成绩(60%)、教研室安排评阅教师给出毕业设计评阅成绩(20%)及答辩专家给出答辩成绩(20%)。

(五)顶岗实习考核――以企业指导老师为主

随着经济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发生了转变,从单一的重学历、转为学历、能力、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并重。责任感、协作、创新等成为现代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顺应这一转变,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也须进行改革。顶岗期间学生的道德品格、工作态度、业务能力、组织规律、创新创业成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且,评价过程以定量考核为主,最后按优(85分以上)、良(70-84分)、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给出顶岗成绩。

三、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改革与创新措施

高职高专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其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应创新思维,打破传统的毕业设计学科体系,开展基于顶岗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顶岗实习工作过程中,通过专业技术的应用与实践,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提高人才培养素质与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改革毕业设计选题机制,从源头上保证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

选题工作,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应淘汰与顶岗实习岗位关联度不高、缺乏应用技术价值的课题,通过校企合作,从企业寻求选题方向,将生产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技术性问题、管理性问题纳入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中。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总结其岗位特征,归纳出与本行业、企业岗位联系密切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建成难度适中、内容覆盖面广、与企业生产经营关系密切的毕业设计题库。要进一步细化毕业设计选题各项指标,尊重知识,尊重学生兴趣,实现毕业设计选题的灵活性、高效性。

(二)加强监控,构建学生、学校和企业共管的毕业设计监控体系

推行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需要学生、院校和企业的相互协作、相互支持,这是确保毕业设计改革过程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毕业设计周期长、人员相对分散,尤其是建筑类专业,项目流动性大,这样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因此,应构建由指导老师、企业兼职教师、教研室、系部、教务处多层次多角度的过程监控体系。通过这一科学体系,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毕业设计实践、答辩、成绩考核等各环节进行监控,以确保毕业设计目标的实现。经过长期的实践、优化,在校企合作的支持下,最终形成“校企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从而实现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

(三)构建专兼职结合的指导教师团队,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关键

鼓励校内教师到企业调研、挂职锻炼,提高其操作技能及水平。同时,从企业聘请一批能工巧匠,发挥其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强的优势,从而构建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导师团队。建立企业“教师联系站”,成立企业毕业设计指导办公室,由校内指导老师与企业能工巧匠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项目工作,实现校企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的运行机制[5]。

(四)突破毕业设计成果形式,实现毕业设计成果多元化

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特点,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必须打破传统单一的毕业论文形式。在校内外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根据专业特点、学生兴趣与顶岗实习企业的实际,由学生自主地选择毕业设计成果形式,可以是毕业设计、毕业调查报告,也可以是实验报告、创新发明等。比如,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其毕业设计可以是编织一份完善的预算书、一份系统的施工组织设计、一份规范的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也可以是一份规范的监理大纲。

(五)健全校企共同评价、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成绩评价体系

应根据毕业设计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是毕业设计改革的重要环节。应细化指标、量化指标,定性定量相结合,探索成立由校外专兼职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用人单位、社会共同组成的毕业设计评审委员会,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改变传统的只有指导老师或只有校内老师对学生毕业设计成果进行“程序式答辩”的评价模式。大胆创新,逐步形成由指导教师、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毕业答辩――毕业设计成果展示――企业招聘”三位一体的毕业答辩新模式,以社会、企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真正实现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比如,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答辩,可以聘请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事务所等用人单位、工程造价管理协会领导等,与校内指导老师共同组成答辩委员会,实现毕业与就业的衔接。

参考文献:

[1]王焱,柳天杰.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10(11):210-211.

[2]周志近.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J].生活教育,2012(12):93-95.

技校生毕业总结篇(6)

毕业生综合素质是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管理质量的综合指标。以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基本目标,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学生是我院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终结点。

一、调查目的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众多高职院校关注的热点。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基本情况,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就业工作提供依据,《南化院毕业生素质调查》课题组对本校毕业生就业单位展开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直接走访加书面问卷、电话访问加电子问卷两种方式。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用人单位对我校的建议等,共设11个选择题和3个开放性问题。主要调查对象是企业的老总、人力资源部经理和部门主管,这些人比较熟悉录用人员的现实表现,对企业用人素质要求比较明确,反映的意见和评价有比较充分的依据。此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7份,收回问卷203份,有效问卷191份,有效回收率为92.27%。调查对象共涉及全院六个系近三届毕业生及其所在单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过对问卷进行认真、细致地整理与统计,现就两年来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三、调查结果统计及其分析

1.企业认可度较高的方面。

95.8%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我院专业设置非常符合或基本符合单位的用人要求;三分之二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很强;80%的毕业生专业知识牢固扎实,业务素质较高,能够较好的胜任本职工作。许多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经过岗位培训、实际工作锻炼,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独当一面。

被调查的所有用人单位都认为我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能相吻合,其中78.6%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有较高的认可度,这就说明我院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可以很好地完成岗位需求,大多数毕业生可以胜任企业中的相应岗位。

2.用人单位指出毕业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超过22%的用人单位认为我院学生还应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对生产设备装置的操作能力。高职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院校相比能得到众多企业的青睐,其最大优势就是动手能力强,如果我们失去了动手能力强的优势,那么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将无立足之处。

员工的“吃苦耐劳”是一个单位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而这正是现代人最缺少的品质。因此,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毕业生这一素质。在调查中,也反映出现在不少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承受挫折能力较低,往往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无法坚持,选择离职。

四、调查结果的启示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整体素质及能力持肯定态度。我院培养出的毕业生基本能符合用人单位需求,学院在专业设置和学生能力培养模式上按照市场需求不断地调整,能逐渐适应用人单位的发展形势。但是,调查中现代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素质的新需求,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

1.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技能。

知识和技能是用人单位选聘人才时最看重的因素,占被调查单位总数的51.4%,其次是实践经验,占总数的40.6%。近年来,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时,不仅对文化层次和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还普遍要求高职毕业生熟练掌握某项专业技能,有较强的应用技术能力,而且上岗就能顶用。专业技能是毕业生从事专门工作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专业技能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高职院校是按照某一岗位类型的要求来培养学生能力结构的,更多地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高职毕业生的基础知识结构较单一,但实践能力较突出。但在实际工作中,能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效结合,充分运用专业知识来指导实践工作的毕业生,则更能在工作中取得较好成绩。

2.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意志品质倍受关注。

用人单位除了重视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外,还普遍重视这些学生的职业道德,更加欣赏勤奋、上进、肯吃苦的年轻人,而现阶段高职高专毕业生敬业精神不够,不少人中存在着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少数毕业生缺乏工作责任心,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现象,不愿意从事艰苦的生产一线工作。近90%的用人单位将敬业精神列为选用人才时最看重的个人素质,希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有理想、有抱负又能脚踏实地、敢于吃苦,愿意从基层岗位做起,不断进取。

3.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重视团队合作。

大多数毕业生注重展示个人的能力与才华,积极参与本单位的集体活动,注重与领导、同事的思想交流及感情沟通,从而较快缩短了与同事的距离,加快了从学生到职工的转变,并能很快地加入到集体团队中。

但目前,也有不少毕业生的表现是自我意识强烈、集体观念差,缺乏团队精神。有些毕业生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只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考虑工作,对别人的劳动和付出视而不见;不关心集体,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首先想到的是个人利益。而用人单位则希望每个职工都把自己当作是单位的主人,单位任何事情都与自己息息相关,对单位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工作中能够及时进行“有效沟通”,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充分体现团队精神。

4.鼓励创新意识。

不少用人单位对于创新能力十分看重。创新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更是对于实践活动的一次深刻体验。不仅学校十分关注这一方面的培养,用人单位更是如此。是否拥有创新能力,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拥有较高创新能力的毕业生可以使一个企业得到更快地发展,因此用人单位也更希望得到这样的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要会“制造”,还要能在“创造”中有所作为。因此,学校要加强培养高职生的创造意识,强化创新精神,使其学会产生新思想、获取新知识的有效方法。

5.重视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在一个人的素质构成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情商对于一人的命运的影响。企业希望毕业生能够在艰苦或不利的环境中善于调整自己的状态,积极进取,并善于寻求他人的支持:他们还希望大学毕业生充满自信、豁达乐观、坚强果断和拥有在竞争中承受各种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技校生毕业总结篇(7)

工科院校为了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制定了与专业相关的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制度[1~2]。校内实习主要是金工实习,即对车、铣、刨、磨、钳、焊和数控等岗位的学习,熟悉各类机床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并最终完成一件工艺品的加工,通过校内实习,能够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校外实习主要是指毕业实习,是高校工科专业中重要的专业实践环节,目的在于通过让学生在具有特色的企业中实习,了解先进专业技术,并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了解自己专业技术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后期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本文介绍了工科专业毕业实习内容和要求,总结了毕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建议,为毕业实习更好地开展提供参考。

一、毕业实习内容及要求

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对本科阶段所学全部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并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能够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提供专业知识基础,保证毕业设计质量[3~4]。截止至2017年,大部分高校的毕业实习安排主要是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统一到指定企业进行各个岗位的参观学习,主要包括机械零件的研发设计、加工工艺的确定及加工成型等。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按照企业安全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活动区域内参观学习,并在技术人员的讲解及彼此交流中培养积极工作、努力进取的思想,拓展知识积累,树立创新意识,最后完成实结的撰写。毕业实习的开展,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提升。以石河子大学为例,机电类专业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学生一般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统一到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进行为期4周的毕业实习。在实习之前,学院通过开展实习动员大会介绍实习内容及要求,强调实习过程安全注意事项等,并由学院选派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习。

二、校外毕业实习存在问题

机电类毕业实习过程主要是根据学院下发文件,要求所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到达指定企业,教师组织学生在企业人员的讲解下完成实习。但该过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毕业实习专业指导教师不足

由于学院选派的外出实习指导教师来自于院内各系,每位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教学内容都不不经相同,因此在面对较多的实习岗位时只能对自己熟悉的知识进行讲解,如教授机床相关课程的教师能够为学生详细讲解各类机床构造、工作原理、加工要素等,但是对于材料在热加工中的金相组织变换内容却不精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也会相应的出现部分内容很了解,其他部分却知之甚少,这样就势必会造成指导内容局限性。从而影响实习效果。为此,必须配备和增加专业实习指导教师人数,才能使毕业实习指导中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二)参观实习为主,实习效果有待提高

各院校为了保证毕业生的实习质量,在指定实习基地的同时往往选择具有文化底蕴、机械加工特色等的企业。如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在河南省洛阳市,产品涵盖了农业装备、工程机械、动力机械等领域。该企业具备了实习基地的各项条件,为此部分高校与其建立了合作关系,将学生集中到该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其中包括新疆部分高校。学生通过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按照规定时间到达洛阳,在指导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以学校为单位在企业技术人员讲解安全须知后带入工厂,在规定的活动区域内向学生介绍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加工工艺等。学生主要是以参观实习为主,不能够亲自动手实践,并且由于工厂内各种噪音使得大部分学生听不清讲解内容,极易出现部分同学只了解了表面知识,没有进行深入了解,达不到对未知结构或原理的学习效果,从而导致实习质量下降。

(三)外出实习成本高

随着高校不断的扩大招生范围,一些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人数骤增,由原来实习6个班级扩展到现在的9个班级,在后期跨地区的毕业实习中管理费、住宿费及实习费等都会增加。此外,由于实习企业同时与多个高校进行合作,而实习时间又相对集中,因此,在学校学生实习人数增多的同时,势必会出现实习接收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过程中指导人员紧缺、时间紧凑等问题。学生除了感到讲解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还达不到预期实习效果,费时费力,又收获甚少。

三、提升毕业实习质量建议

(一)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在组织好学生队伍的同时也必须要保证实习质量。为此必须不断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实习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学生讲解所见到的,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形象,也会督促学生进行积极发问学习;②增加青年教师指导经验。在每次实习教师队伍的配备中,应该由有经验的老教师、青年教师等组成,青年教师在多次指导实习中获取经验,回到学校后以讲座的形式分享给其他教师,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后期实习学生的有效管理,而且还能够提高实习效率;③培养指导教师的社交能力。教师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学生,但是在校外实习过程中,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能够与各行业人员沟通交流,不仅是实习过程顺利的基础保障,也是一个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体现。

(二)加强实习过程管理

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以保证实习质量为目标,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1)实习前,教师指导学生提前查找相关岗位资料并作出实习计划,做到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习中,定时检查学生实习日记,督促其完善实习内容。每位同学在实习过程中学习内容得侧重点不同,在实习日记上体现的内容肯定不同,教师每天可通过检查实习日记来检查学生现状,详尽的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3)规范学生各项行为,教师在相对陌生的地方管理人数较多的学生,必须时刻注意学生各种行为并及时纠正。如学生在进入工厂后由于好奇彼此会交谈,混乱的声音会影响工人师傅的正常工作,此时教师必须及时制止。

(三)建立健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责任制

毕业设计是在毕业实习结束后进行的,学生通过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所学的专业知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在该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统一安排毕业实习内容,可能会与可供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内容联系不大,造成毕业实习内容浪费和毕业设计的零基础开展。如果学校建立指导教师责任制的相关制度,将学生的毕业实习任务安排给指导教师,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按照实纲带领学生毕业实习,这样就保证了毕业实习和设计之间的紧密关联性,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供了保障。

(四)改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实习模式

学生所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大部分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科研项目主要是以产学研相结合模式进行开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而学生就可以借助科研项目的实施平台参与到企业产品设计研发和实际生产中,了解和自己毕业设计相关的技术知识之外还能学习企业管理理念、先进技术等,增加了自身专业知识储备,积累了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为后期就业方向的确定提供了参考。

(五)完善考核方式

目前,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考核主要以实结为主,为了增加学生实习过程知识获取量,提高学生创新意识,达到毕业实习目的,必须建立全面的考核方式。在传统的实结(所占比例为30%)的基础上,结合项目教学、系统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毕业实习水平。如在总装岗位实习之前,指导教师将拖拉机总装顺序以项目任务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就会着重记录总装相关知识,如装配顺序、每个部件装配时间等。校内的热加工实习内容较少,在校外的热加工岗位实习之前,指导教师应该重点强调学生学习热加工工艺,如金属铸造、热轧、锻造及金属热处理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每次实习内容的记忆。要求学生完成实习笔记并将相关问题及技术人员的解答进行汇总,在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后进行整理,形成专题报告并汇报,将汇报成绩(所占比例为40%)计入实成绩。此外,还应将学生的实习态度、纪律遵守、实习日记完成情况等方面以30%比例计入总成绩。

四、结束语

毕业实习是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专业实践。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在指导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完成各岗位的学习,能够在巩固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积极工作、努力进取的良好心态,为后期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以及毕业后工作岗位的确定等奠定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珩,杨艺虹,刘永琼,等.工科大学生毕业实习工程能力培养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3(2):96-98.

[2]刘慧卿,宋永嘉.高等工科院校本科毕业实习改革[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125-127.

技校生毕业总结篇(8)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急剧增加。2006——2008年毕业生人数分别为495万、532万人,2009年的毕业生人数更是达到592万人。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却在持续下降,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大学毕业生失业成为一个引入关注的社会问题。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的影响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应对措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特点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与高等教育“精英”时代相比,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首先,大学毕业生由“天之骄子”变为普通劳动者。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文凭只能作为一个“大众化”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社会相对多数人的基本权利。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后,部分人经过激烈的竞争,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同时,必然有大批的大学毕业生作为普通的劳动者,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在基层从事一般性工作应该成为一种普遍的就业现象。 

其次,第三产业将成为大学毕业生的主要从业方向。据《国际劳动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76.8%,日本为67.7%,巴西为66%,中国仅为32%。比较而言,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非常广阔。一些新兴部门快速发展,需要大批的新型人才。以知识和高科技作为支撑的现代化的第三产业,包括财会、法律、保险、金融、投资、审计、文化教育等服务性产业的发展,将会对知识性人才产生大量的需求。大学毕业生到第三产业就业,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一个必然趋势。 

最后,大学生毕业初期失业率相对较高。根据西方一些国家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转变过程中的经验和特点来看,大学生毕业后l-5年内失业人数比较多一些,失业率高一些,有时甚至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但是总体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就业率要高于社会的平均就业率。 

 

二、我国大学生失业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群体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业问题,社会上积聚了大量处于失业状态的高校毕业生。于是就有人得出结论:中国大学毕业生太多了,相对于经济发展需要出现了大量的过剩。事实并非如此。据2005年的1%人口调查显示,我国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口仅占5.18%;《统计年鉴》显示,2007年这一指标为6.2%。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超过20%,中上水平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大专以上的人才占总人口比例一般是10%左右。所以,考虑到我国人口基数巨大,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大学毕业生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的主要根源在于供求关系的失衡。在供给方面,首先是毕业生数量增长速度太快,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需求方面,由于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增速快,而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节奏,一些传统专业毕业生数量超过了社会的有效需求,而一些应用性、操作性强的工学、技术类专业则出现短缺。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的问题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产物,是因为高校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素质、观念等与市场需求脱节,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变化所导致的结构性供需失衡,从而造成了岗位空缺与毕业生失业并存的局面。  

按照教育经济学的理论,目前我国大学生失业是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错位造成的结构性失业,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结构、“职场经验准入”要求等市场需求因素发生变化,与大学生适应这一变化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工作经验、就业观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专业人数分布等不匹配而引发的结构性失业

[1] [2] [3] 

。  

  

三、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类型及其成因  

  

根据导致失业的原因不同,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可以分为技能结构性失业、观念结构性失业和地域结构性失业。  

.技能结构性失业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主要表现为技能结构性失业,导致高校毕业生技能结构性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高等教育招生体制落后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的技能结构性失业。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招生仍然具有严重的计划经济特征,大学资源配置以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招生采用计划指标进行控制,导致大学生的培养并不能随市场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其次,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有待提高。国外学者将可就业能力界定为一个人获得首次就业机会的能力、维持就业的能力、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机会的能力,而一个人能否获得或提高就业能力取决于四个因素:其拥有的知识、技能和人生态度;使用和开发以上素质的方式;向雇主展示这些素质的方式;寻找就业机会的背景(个人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环境)。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可就业能力置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高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年的《从终身教育到维持可就业能力》到年的《就业展望》,一直呼吁各成员国大力提高国民的可就业能力,以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就业环境。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个国家把提高国民可就业能力放在国家政策关注点的首位,将可就业技能作为国家战略来重视。我国政府和高等学校对高校毕业生的可就业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待提高认识。再次,高校内部的学科结构改革落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节奏。从年开始,我国经济正在同时经历工业化和信息化两个过程,第三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那些传统部门正面临被淘汰或者转型,对人才需求下降。而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僵化,使得传统学科结构不能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灵活地进行调整,以满足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最后, 从微观层面上看,导致大学毕业生技能结构性失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学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下降,二是高校毕业生缺乏基本的求职技能。当今高校教育体系与社会发展实际略有脱节,导致大学生对校园外的世界缺乏了解,行业、职业概念模糊,尤其缺乏对企业用人标准的了解,很多高校毕业生对面试缺乏信心,导致求职失败。 

.观念性结构失业 

观念性结构失业是指劳动者的就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形势变化,对工作岗位或薪酬的期望过高所造成的失业。当前,大学毕业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期望值普遍过高,就业首先定位在大中城市或发达地区,择业则首先选择国家机关,这从历年大学毕业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热闹场面就可以发现当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偏好。另据《成都晚报》年的调查显示:有%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钟情于机关事业单位,其中女生的数量更多;其次是外企、大中型国企;最后是民营企业、私人企业;还有近%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就业观念僵化、就业期望与社会现实之间不能实现对接,是导致部分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域性结构失业 

地域性结构失业是劳动者的地域分布与岗位的地域分布不对称所造成的失业。这种情况造成劳动力在某些地方过剩,另外一些地方却严重短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地域性结构失业较为突出,比如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已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但在大量的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却面临着人才的严重短缺。这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急需大批的知识型人才来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可是高校毕业生又不肯到这些地区去工作。根据人民网年进行的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在就业的地域选择上,大部分学生倾向于在大城市就业,有.%的学生选择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而仅有.%的学生选择去中西部实现自己的理想。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而在县镇和农村就业者仅占.%。即便是来自县镇和农村的毕业生,也有约%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在京、沪、津、鲁、苏、浙、闽、粤个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了总数的.%。 

 

四、应对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政策建议 

 

解决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动员政府、高校和毕业生三方积极行动起来,构建“三位一体”的就业系统机制,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构建和谐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 

技校生毕业总结篇(9)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环节[1]-[2]。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实践能力,体现出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内在需求与特色,我院正依托校企合作方式,积极探索高职院学生在顶岗实习背景下的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

一、校企合作式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可行性分析

1.选题依托顶岗实习岗位与项目,提高毕业设计实用性。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毕业设计选题能紧密结合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或企业实际项目,选题能最大限度契合企业实际需求,彰显实践应用价值[3]。同时,这种对学生和企业都具有较高实用性与针对性的论文题目,将克服传统论文题目虚拟化且与实际脱节的缺点,有利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做到“真题实做”,极大地提升毕业设计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乐于也便于在实践中增长真才实学与实际工作经验,从而切实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2.发挥企业资源优势,提高毕业设计实战性。在顶岗实习背景下,可以说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将毕业设计与就业岗位相结合,既有利于企业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充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激发企业为提高准员工的职业素养而不遗余力地提供毕业设计的优势资源,较大程度上弥补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企业能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实训实践场地,使学生接触实际生产工艺和流程;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先进设备和丰富资料,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毕业设计实践;为学生配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解决毕业设计中的困惑和难点。校企合作式的毕业设计能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使学生的毕业设计不再是纸上谈兵,提升毕业设计的实战性。

3.校企合作式毕业设计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多方共赢。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岗位紧密结合,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丰富了实践知识,增强了工作能力,使学生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两不误,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准确定位自己职业发展方向,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企业来说,除了校企合作式的毕业设计能解决企业一定实际问题,更能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了解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等全面职业素养,为企业引进与培养人才提供依据。对学校来说,与企业合作进行毕业设计,既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学生毕业设计的场地、资料、经费和指导师资等,又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总之,校企合作式毕业设计有利于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多方共赢。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毕业设计总体模式的规划

秉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我院校企合作领域不断拓宽,校企合作机制不断完善,近年来已将校企合作模式引入毕业设计工作之中,并逐渐探索形成一种易操作、实效强且契合我院实际情况的校企合作式高职毕业设计模式,其总体模式如下图所示。在此模式之下,构建校企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各有分工与侧重,但协同合作、共同指导顶岗实习中的高职生完成毕业设计全过程。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有机结合其顶岗实习实践岗位,并在岗位实习实践过程中调查研究,用“真题实做”的方式不断锤炼自身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实现毕业设计与就业需求之间的有机无缝融合。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毕业设计的实施机制研究及实践

1.基于岗位实践的选题机制。良好的毕业设计选题是保证毕业设计完成质量的首要条件。为了用“真题实做”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热情,并使毕业设计真正起到岗前锻炼的目的,学院通过顶岗实习暨毕业设计动员大会、座谈会及校企导师的针对性指导等形式,要求并引导进入顶岗实习的学生紧密围绕岗位实践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最大限度地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相结合,发现、分析和解决企业工程实际问题,使毕业设计选题突出高职毕业设计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特色。基于岗位实践的选题机制下,选题紧连岗位,如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工艺规划、装配组装、工程管理或技术革新等选题内容都可以,实现了学生自主化、主动化选题。在岗位实践的选题机制下,学生边顶岗实习边进行毕业设计,实现了两者的有机融合,解决了毕业设计一人一题的要求,达到了选题“真题实做”,从而从源头上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

2.建立校企协同的双导师指导机制。建立与实行毕业设计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指导机制是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的内在要求。双导师制充分发挥了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在实践操作与理论研究方面的各自优势,企业导师侧重实践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技术性实务问题,而校内导师作为该生毕业设计的主要导师,除了提供理论指导外,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过程的进度检查、论文写作规范性指导等监督管理工作。在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之时,学院就与企业签订“毕业设计校企协同指导协议”作为顶岗实习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双导师制的有效执行。校企导师通力合作,使顶岗实习背景下的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基于校企协同的双导师指导机制,对企业导师来说,便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其指导的准员工,为企业发掘、遴选和培养有用之才;对校内导师来说,通过双导师制下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相当于间接参与了工程实践,提升了能力,反过来对学校相关课程项目教学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对学生来说,双导师制使学生作为一名准员工早接触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通过交流沟通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结合起来,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提升职业能力。

3.毕业设计过程跟踪管理机制。为了在校企合作下有条不紊地开展高职毕业设计工作,形成校企齐抓共管的局面,着力增强毕业设计效果,必须对毕业设计过程形成全方位的跟踪管理机制,严格把关毕业设计过程的每一环节。为此,学院修订了《进一步加强毕业设计工作指导意见》等相关制度文件,对毕业设计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撰写、评审和答辩等全过程制订了规范化的流程,明确了毕业设计校企共管的责权关系,理顺了院、系、教研室、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展中的关系。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设计了“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网络管理系统”,校企导师能通过此网络管理系统动态跟踪管理学生毕业设计全过程,毕业设计每一环节连同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态度等都能在此管理系统中一目了然地真实反映出来。4.毕业设计综合考核评价机制。为更合理科学地评判学生的毕业设计,克服传统考核评价方法“重成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评价方法,我院采用校企协同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并通过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价具体实现。一是过程评价,由校企导师双方评分,各占总评的20%,企业导师侧重评价学生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工作态度、论文与岗位紧密度及现场调查研究开展情况,校内导师侧重评价学生文献检索、开题报告提交、毕业论文撰写与修改等过程中的工作态度与效率。二是成果评价,包括毕业论文内容的实用性与理论性、提交图纸的设计与绘制质量、甚至毕业设计实现的实物成果情况等,成果评价由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共同评分,占总评的30%。三是答辩评价,评价根据答辩过程中学生的PPT制作、表达情况和回答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分,占总评的30%,由答辩组评分,答辩组至少有一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更好地体现出校企合作式高职毕业设计的考核评价特色。

四、结语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实现“校企生”共赢的重要举措[4]。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表明,这种模式在推进顶岗实习背景下高职毕业设计过程中展现了极强的活力,极大地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显著提升了高职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有力推动了校企合作的纵深发展,开辟了学生与企业之间无缝连接的就业通道。当然,我们仍需不断地探索、研究与总结,以期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在研究实践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朱艳妍.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毕业设计改革探析[J].科教文汇,2015(4):107-108.

[2]单以才.高职毕业设计(论文)与顶岗实习并行机制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5):142-144.

技校生毕业总结篇(10)

一、依据供需特点,加强就业指导

针对结构性供需过剩的特点,加强择业指导。高校毕业生是社会群体中最有知识、最具活力、最富热情的新生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在全社会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的背景下,为什么会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呢?分析原因,不是高校毕业生总量供给过剩,而是结构性供给过剩。针对高校毕业生供需结构性错位特点,在高校毕业生择业时,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高校毕业生比较容易就业,社会有一定需求的专业人才高校毕业生也能找到工作岗位,找工作难的往往是专业结构性供给过剩的毕业生,这部分毕业生是需要重点加强指导的毕业生。因此,需要加强就业指导的主要是专业供需错位的毕业生,要认真分析供需特点,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着力针对专业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数量过剩的毕业生问题,帮助他们依据社会需求,转变就业观念,积极融入社会,不必一定追求专业对口,首要的是先找到工作。在工作中运用高校培养的学习能力和自己所掌握的学习方法,主动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实践,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尽快成为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或技能人才。

针对人才需求不均衡特点,加强就业指导。目前,一些亟需人才的地区,但工作岗位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很难有高校毕业生问津,其选择就业地点集中在省会、省辖市及其他经济发展较好地区。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同一工作岗位的工资收入差距较大,割裂了各地区、各部门间劳动供求的联系与科学匹配,遏制了高素质劳动力向低收入区域或部门的流动规模与速度。在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一方面要指导作毕业生理性面对竞争,指导他们到那里经受锻炼、建功立业,另一方面落实好吸引人才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避免造成地区间人才的“马太效应”和人才的“塌陷地带”。

二、加强市场建设,促进供需对接

加强人力资源要素市场建设,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对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商品市场、金融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要素市场发展很快,但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人力资源要素市场的建设不充分,人力资源要素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使各地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要素市场尚未真正形成;人力资源市场上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不足,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还不适应经济社发展的需要,有关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网络信息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无法有效地指导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供需对接。

尽管目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类学校以及人才中介服务机构都建有针对大学生就业的信息网站,但这些网站分散零乱,水平参差不齐,市场上缺乏统一就业信息的权威平台,使劳动供求信息以及招聘活动,存在着许多失真、虚假及陷阱等,直接造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间的信息有效沟通不畅,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毕业生就业活动的顺利进行。要像建设其他要素市场一样,尽快建设好人力资源市场,更加有效地指导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供需对接。

三、加强校企合作,引导适应需求

加强高校与企业的战略合作,不仅是增强毕业生适应性的有效措施,也是解决企业急需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机制不健全,许多企业不愿承担学生的实习责任,很少提供实习场所与机会。由于高校毕业生实习不足,造成了其实践经验及工作能力欠缺,远远满足不了当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要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亟需完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校企合作,更好地引导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有效化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问题。

加强高校与企业的战略合作,也是增强高校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高校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加强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的适应能力,改变毕业生过度依赖别人给予的工作机会。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增强毕业生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适应性,这是解决高校毕业生提高就业率的根本举措。

四、改变择业观念,积极投入“双创”

上一篇: 班干部总结 下一篇: 婚礼来宾讲话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