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工程师工作思路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10 16:02:13

土建工程师工作思路

土建工程师工作思路篇(1)

一、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他们面向的是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本科人才层次培养上又是直接服务于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培养这种人才的课程教学体系既需要设置一定份量的基础理论教学,更要加重实践性环节的训练。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在传统教学体系上体现既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通过对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与实践课程设置的深入研究,细化分类,笔者认为土木工程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相关配套的实践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应相比一本和二本有所区别和侧重点。具体建议如下:1.优化教学课程内容,构建与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良好的育人平台。建立三个层次的子系统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到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中,第一子系统以认识实习为主体,涵盖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概论、测量实习等。使学生了解、认识、描述土木工程产品的功能要求、内部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土木工程的热情。第二子系统包括力学、工程材料、土力学及结构实验及课程设计等。使学生掌握材料性能,结构建模及结构分析设计方法。第三子系统包括结构检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掌握与实践土木工程的分析、设计、施工检测和控制方法。三个子系统的层次结构是“综合—分解—再综合”的关系;具有“实验、实习和设计”三要素,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以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2.推进实践教学信息化改革。综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影像技术等,将不同类型工程的各个施工环节记录下来,结合多式样的教学课件,让学生通过室内实习来获取经验、实践能力。3.加大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工程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打造一支具有坚实专业知识、又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素质师资队伍。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扩充师资队伍,通过组建教学团队,采取观摩课,讲课比赛、教学改革立项等措施,提升教学团队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而提升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改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切实有效加强基础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动态发展,更新、精简并活化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4.增设专门的思维创新课程,发挥学生能动性,分散实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5.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保证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技能训练的实习场所,为课程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依靠建筑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个层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让学生直接进企业、上岗位实习,提高他们实际工作的能力。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指导意见,结合各高校的专业定位,一般土木工程专业下分设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岩土工程方向和道路与桥梁工程三个专业方向,旨在培养掌握土木工程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土木工程设计、施工与顶目管理能力的髙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根据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加大以下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力学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道路桥梁实验室、原位测试实验室、工程结构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等。

二、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就在应用而言是高层次人才,他们面向的是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本科人才层次培养上又是直接服务于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培养这种人才的课程教学体系既需要设置一定份量的基础理论教学,更要加重实践性环节的训练。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在传统教学体系上体现既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改革的创新点应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各国教学方法实践性改革的思路与土木工程应用本科的培养模式与目标相结合,提出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方法实践性这一改革措施。第二,提出这一教学模式转变的主体———教师,应当改革先行的思路,不管是从自身的思想意识,还是从实践性能力与素质。第三,通过国外实践性教学改革与我国目前教育改革现状对比分析,提出这一改革创新的重要性与有效途径。

作者:陈宜虎 孙凌云 陈慕杰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博文管理学院

土建工程师工作思路篇(2)

中图分类号:TU37;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135-0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木建筑行业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中国设置有土木建筑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400多所。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在校期间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当前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是中国由经济科技大国走向经济科技强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1]。

一、混凝土结构实验教学的背景和现状

自1998年7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以来,将原来的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铁道工程、隧道工程、港口工程等8个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即“大土木”。调整后的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学科方向多、专业口径宽和综合性强等特点。混凝土结构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结构型式。混凝土结构系列课程,包括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及特种结构等课程,都是各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然而,目前对“大土木”宽口径、厚基础要求的混凝土结构课程,涉及到建筑工程、公路工程、铁路工程等行业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和《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等3本规范。3本规范的内容和要求差别较大,甚至设计理念和方法也有较大的差异。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混凝土结构的基本原理,抓住混凝土结构的精髓,又不使学生对各个行业规范的计算方法产生混淆,是教师面临的一道难题。

混凝土结构是建立在试验基础上的理论性、工程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课程中的许多理论、模型及公式均来源于实验。实验教学是混凝土结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训练技能相结合的过程。因而,在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开展必要的实

验教学环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据笔者的调查,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的混凝土结构课程实验教学的开展情况如下:由于受到学时和实验资源的限制,大多数高校的混凝土结构课程没有设置实验教学环节,而采用多媒体或实验录像展示代替;少数高校混凝土结构课程开展了教学实验,但大多采用验证型参观实验的方式,即由实验教师或实验员预先设计制作好混凝土试件(如配筋率不同的钢筋混凝土梁、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柱等),在实验课中进行现场加载试验,带领学生观看构件加载的破坏过程和破坏现象;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自主研发了多功能的混凝土结构教学实验平台[2-3],清华大学等高校也先后开展了开放式混凝土结构课程自主研究实验教学[4]的探索。境外的各大高校均非常重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是混凝土结构课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以香港理工大学及香港城市大学为例,混凝土结构课程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完成混凝土构件的实验,最终提交书面的实验报告作为课程最终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自主实验的权重达到30%。

二、混凝土结构开放式实验教学探索

(一)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由于传统的验证型实验只是混凝土结构教学的辅助手段,并没有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转变和提高,很难建立“实际操作—实验现象—分析理论—设计计算”这一过程的完整认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开放式实验教学,就是在满足基本实验教学的前提下,将实验室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开放。依托开放式实验室提供的实验设备、耗材等试验条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题目,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过程。开放式实验具有设计性、创造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是其区别于传统的验证型实验最显著的特性。开放式实验形式单次实验持续时间短,规模适度,经统筹安排,可使其不与正常教学时间冲突,可操作性好。

开放式实验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主把握实验方法和进程,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只需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启发。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深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不断思索实验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开放式实验教学鼓励学生之间探讨实验方案等相关内容,促使学生在学习上相互交流,培养他们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此外,开放式实验能提高实验设备和场地的利用率,也能促使实验室统筹规划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实验室自身的建设。

(二)混凝土结构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施

1.开放式实验的选题

混凝土结构开放式实验的选题可来源于以下3个方面:教师结合教学需求申报的教学型开放式实验项目;教师结合科研项目申报的科研型开放式实验项目;学生结合科技创新活动申报的创新型开放式实验项目。

2.开放式实验的实施步骤与措施

混凝土结构开放式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开放式实验项目的申报。组织教师结合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及开展科研工作的需要,申报教学型、科研型开放式实验项目;学生也可结合开展科技活动的需要积极申报创新型开放式实验项目。

(2)开放式实验项目的审批立项。实验室、学院及学校教务部门对申报的开放式实验的目的、意义、可行性及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场地、实验周期等进行逐项审查,审核通过后予以立项并公布。

(3)学生报名审核。学生根据课程学习的需要、自身兴趣爱好和时间安排,有针对性地选择项目进行报名。经项目主持人及实验室审核后确定项目参与人员。

(4)开放式实验项目的开展。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开展开放式实验项目,教师主要在文献检索、实验方案优选、实验仪器操作规范及撰写实验总结或科技小论文等环节给予必要的引导,实验从设计到实施整个过程都由项目小组成员通力协作自主完成。

(5)开放式实验项目的总结和验收。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实施和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填写项目验收报告,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合理的建议。对参与教学型实验项目的学生,由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完成实验情况评定成绩;对参与科研型及创新型开放式实验项目的学生,由项目主持教师或指导教师给予创新学分。由学院及学校教务部门组织对各个开放式实验项目的验收。

为了保证开放式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通常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1)优先考虑教学型开放式实验项目。申报的开放式实验项目较多时,应优先考虑教学型开放式实验项目,确保实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2)确保开放式实验的经费支持。学校应专门拨给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教学型开放式实验项目;科研型及创新型开放式实验项目的实验经费则由相应的科研项目及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

(3)开放时间的统筹安排和实验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实验指导教师、学生以及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协调,采用固定时间和预约时间相结合、预约方式为主的方式,统筹安排优化配置实验资源以满足各方需求。

(三)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成效

2011年起中南大学出台了《中南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学院结构实验室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开始面向天佑班、以升班及卓越工程师班等实验班本科生开放试点,并逐步实现向全院本科生全面开放。学校试点工作再次表明,开放式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开放式实验教学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大多数学生能结合课堂所学知识,积极思考,自主地查阅文献资料,按照试验大纲的要求完成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及斜截面受剪试件的计算分析及设计等工作,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第二,开放式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选择完成教师科研项目的铁路桥梁疲劳实验等任务,学生综合运用发散思维等创新思维方式积极探索,勇于在试验方案和数据分析处理方面求新求异,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第三,开放式实验教学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部分学生根据兴趣及结构模型比赛等学科竞赛的需要完成自选项目实验任务,试验过程中学生能细致地观察,深入思考,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水平显著提高。

三、结语

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环节。开放式实验具有设计性、创造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开展开放式混凝土结构实验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对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好实验的项目申报、立项、审核、实验开展及总结验收等各项工作。实验室需要提高自身的规划能力和管理水平,实现开放时间及实验资源的统筹安排和优化配置,确保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顺利实施。实践表明,开放式实验教学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效,值得在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推广。

参考文献:

[1]沈祖炎.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C]//陈国兴, 韩爱民,侯曙光.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工作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8.

[2]顾祥林,林峰,黄永嘉,等.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本科教学实验平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2): 37-40.

[3]余世策,蒋建群,刘承斌,等. 钢筋混凝土综合实验装置的开发与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4): 36-38.

[4]冯鹏, 叶列平,王宗纲. 混凝土结构课程的自主研究实验教学[C]//建筑结构——第十届全国混凝土结构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8:289-291.

Open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concrete structure

LIU Xiao-chun, WEI Jun, YU Zhi-wu

土建工程师工作思路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59-02

当前,我国工程教育的主要弊端,就是人才培养轻实践、轻能力和轻创新,忽视团队协作精神。如何构建基于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和新模式,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目标。CDIO模式实现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土木工程材料》教学中探索CDIO模式与改革,就是要适应国际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思想的发展,通过以团队合作的项目形式,从构思、方案设计、试验运行、成果展示,进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协调和统一,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以项目为牵引和主线,建立课程教学新体系

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涉及内容广,各章节之间逻辑关系不很严密,为此,首先对理论教学进行改革。改革的思路和出发点就是以项目为牵引和主线,整合课程体系结构,通过构建“公路路面结构层材料设计”项目组织理论教学的授课内容和结构安排。课程教学围绕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组成设计、水泥混凝土组成设计、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三大模块进行,将土木工程材料基础知识贯穿其中,使学生在掌握土木工程材料基础知识的同时,明确材料之间的联系,了解了材料在工程中的作用。同时从社会环境和工程环境出发,引导学生了解绿色建材,即资源、能源消耗低,对环境、对人身友好无害,可以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以及高性能材料等,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工程能力培养

CDIO专业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为学生提供基于项目的动手机会,提供设计――实现的实践场所非常重要。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定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安排了两周课程实践周和一周项目实践周。“基于CDIO模式下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在2011年被列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我校在2010级道路桥梁与渡河专业遴选了两个卓越工程师试点班,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结合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在试点班实施。该试点班的课程实践周分别于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的第十一周、第十五周,项目实施周于第十九周以集中训练的模式进行,集中训练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模拟工程实际的实践场所。

三、CDIO理念贯穿始终,四阶段实现教学目标

基于CDIO模式的“土木工程材料”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既包括专业知识要求,又强调能力提升要求:即要求学生在学习实践土木工程材料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训练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选择、评估、设计和开发土木工程材料的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CDIO理念贯穿其中,通过以下四阶段具体实施。

第一阶段为“C”(构思)阶段,在理论教学和课程实践周进行过程中,以项目为牵引,引导学生以团队的形式构思一项研发项目。学生在理论课学习和实践周试验的过程中,根据资源优化进行了自由组合,组建了四个实践创新团队。每个团队对所选的项目进行总体构思,分别确定了项目的方向为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合料。

第二阶段为“D”(设计)阶段,要求学生在各团队确定的项目内容和方向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参考文献和团队内讨论,确定设计方案。四个团队分别构思设计了(1)C60混凝土的配制与抗渗性研究;(2)泵送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研究;(3)掺加氧化铁的彩色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4)大空隙沥青混合料抗冻性研究四个项目。在构思和设计阶段,每个学生都表现出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积极专研的学习态度,多次进行讨论,并且邀请专业老师参与研讨,给予学术上的指导。方案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的基本思路、材料的基本性能、配合比设计、实验方法,以及预期达到的目标。以“掺加氧化铁的彩色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团队为例,学生主动邀请建筑学专业的老师给予色彩上的指导,最终确定项目预期达到的目标:(1)通过试验确定等同于国际标准色卡(CMYK)色彩体系中(C0/M0-100/Y20/B0-100)范围内两种颜色的氧化铁适宜掺量;(2)通过试验确定满足路用要求的上述两种颜色的彩色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供缓解行车疲劳、美化环境使用。

第三阶段为“I”(实施)阶段,理论课程和课程实践结束后,学生利用一周的项目实践周对构思和设计的项目进行实施。根据方案中设计的实验方法,各团队获得相应的试验数据,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改进和创新。

第四阶段为“O”(运行)阶段,各团队将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实验结果进行内部讨论、研究,团队之间交流,确定原来构思中的缺陷,进一步修改后再设计、实践、运作其项目,最后对完成的研发项目成果进行展示。指导教师参与整个过程。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难题,以及一次一次的失败,学生在这些困难和失败面前没有放弃,而更加激发了挑战的激情和勇气,通过查阅文献、研讨、交流,再设计、再实践,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改革试点的两个班级中,通过土木工程材料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对土木工程设计及试验的兴趣,上面四个团队构思的创新项目都被列入2012年黑龙江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并批准立项,其中“大空隙沥青混合料抗冻性研究”和“掺加氧化铁的彩色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被批准为2012年地方高校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基于CDIO模式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通过团队工作和交流,提高学生人际协作沟通和交往能力;最终实现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试点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使学生毕业后成为有能力、善协作、敢担当、争卓越的新一代工程师,能够应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和人类做贡献。

参考文献:

土建工程师工作思路篇(4)

一直以来,交通土建专业毕业设计主要内容分为一般设计、专题、翻译三个部分。其中专题和翻译部分的要求土木工程各专业方向基本相同,差异主要表现在一般部分的内容。交通土建专业的一般部分毕业设计主要分为道路工程和桥梁工程两个设计方向。工程设计一般需要基于一定的原始条件(自然环境、地形地物、荷载条件等),原始条件不同,则技术方案就不同。因此,相对来说,进行道路工程方向设计的每个学生原始条件都不同,技术方案差异就较大,学生个人的专业思想和技术素质可以得到锻炼和体现。但桥梁工程设计方向的原始条件较为单一,又受到计算工作量限制,因此学生的技术方案变化就很少。另外,除了公路、桥梁两个传统专业设计方向,由于目前就业市场环境需要,近年来逐渐出现毕业生在市政道路、隧道工程、地铁工程等单位就业的现象,而这些也都与交通土建密切相关,但目前这些方向的毕业设计内容缺乏。所以,从整体上来说,目前的交通土建专业毕业设计内容组成模式缺乏多样性。

(二)组织模式缺乏灵活性

目前,交通土建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工作的组织开展模式仍是采用先学生选题后分组指导的方式。这种模式的问题首先出现在选题的方法上,目前采用的方法是从教师出的专题论文题目中进行选择,选择了哪个教师出的题目就跟哪个教师的小组做一般部分设计。教师出的专题题目往往和学生人数相等或者稍微多一些,这样以来,选题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复(多人选一题),尽管后来采用了“增加志愿”的办法进行协调,但效果仍不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再加上由于将设计方向和选题挂钩,就容易造成“选择方向”和志愿从事的设计方向不相符,使得学生更加无所适从。因此,这是一种被动的选题,失去了原有的选题意义。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选题,不是从老师给定的题目中选,而是自己拟定题目后与老师沟通、讨论后确定,这才是真正的选题。目前这种被动的选题方法常常导致学生勉强接收、被动应付。还有就是没有经过合理的控制分配,造成分组后常常是各组学生的素质差别太大,给指导工作带来极大不便。从整体上说,需要对目前交通土建专业毕业设计的组织模式进行调整,采用较为灵活的模式来满足实际现状的需要。

(三)指导模式缺乏高效性

交通土建专业毕业设计也是采用分小组指导的传统模式,然而由于专业特性,这种分小组的指导方式在本专业应用时存在很多缺点。首先,目前交通土建专业设计分为公路、桥梁两个方向,每个设计小组跟随一个指导教师就一个方向进行设计,小组之间相互独立。那么,对于公路工程方向来说,采用山区地形进行设计必然会遇到建设桥梁的问题,基于工作量的考虑,学生此时往往“重公路轻桥梁”,导致桥梁方案容易出现方案不合理的现象,影响整体的工程方案质量;对于桥梁工程方向来说,抛开工程背景环境单纯对某种桥型进行结构设计计算,计算的成分过多,设计的成分太少,学生的专业思想训练过弱,这种指导方式无法完整地锻炼和表现学生的专业思想和技术素质。另外,从指导教师的角度来说,每个教师的专业侧重不同,而路桥工程涉及面较广,遇到的技术问题多变,有时难免对偏离个人专业的细节技术问题把握不好,单独指导不如小组配合指导更加有效。为此,目前指导模式的教学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模式改革方法为解决

交通土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设计内容模式改革

第一,将目前各自独立的设计方向改变为综合设计,即基于一定设计原始条件,公路和桥梁同时考虑,合并设计,将桥梁设计放在公路设计地形的大背景当中,这样的优点在于克服了原有的桥梁设计简单方案化以及过于程序化。当路线行进过程中,需要设置桥梁的时候,桥梁的方案对于路线影响其实是很大的,综合考虑有利于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以来,整体设计重点突出方案的考虑,加强设计思想的锻炼,适当降低纯计算的内容和工作量,而使得总工作量和原来大致相同。第二,以公路、桥梁设计为主,适当增加城市道路、隧道、地铁的设计内容,总体上使得设计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达到这一点,可以通过设置设计背景进行体现。原有的设计背景大多数是选择距离城市很远的地区,这样的背景决定了设计以公路为主要对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高,城市交通愈发重要,也造成了一定的相应人才短缺,为此,可以将设计背景设置于城郊地区,从而形成以公路为主,近城部分涉及城市道路以及地铁等设计,以迎合市场需求。

(二)教学组织开展模式

改革对毕业设计组织工作开展模式进行改革,重点是选题和分组的模式,以及如何有效地对设计工作进程进行控制,主要的办法是变目前“先选题后分组”为“先分组后选题”。这种方式有效地避免了选题的盲目性以及扎堆现象。一旦选题扎堆,最终还是仅能满足一个同学的选题,其余同学需要重选或者命题,于是先选题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的意愿,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先分组则可以将选题人数化整为零,小组内进行选题必然效率更高,同时,先分组的还可以考虑小组间学生成绩、能力的均衡,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于设计过程中,一个小组的设计进度和质量需要有1~2个领头羊,形成一种设计工作氛围,无形中促使着整个设计小组工作的前进。分组后的选题由“指导教师出题学生选”这种被动状态变成“学生拟题再与教师商定”这种主动选题。而对目前的过程管理,则应该改变现在的“大阶段制”为“小阶段制”,即需要将检查节点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事实反复证明粗放式的管理容易使设计工作失控,往往形成了赶设计进度的现象,设计质量难以保证。通过教学组织方式改革,总体上使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加客观化和灵活化。

(三)指导工作模式

改革针对目前采取的独立小组指导工作模式进行改革,配合设计内容模式的改革,主要采用设计指导小组的工作模式。将设计内容中的道路、桥梁、隧道、地铁合并设计时,当然需要相应方面的教师参与指导,为此,应由2~3名教师组成设计指导小组,其基本组成原则为小组成员的专业搭配合理,尽量兼顾职称、年龄的搭配,并考虑工作量等因素,每个教师平均指导人数可以与原来相同。这样以来,由原来的一名教师指导全部设计内容无法对每个方向进行精细掌握的状态,改为整个设计小组共同控制,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工,发挥各小组指导教师专业优势进行设计分部指导和质量控制,总体上提高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土建工程师工作思路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6004003“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提出的人才培养重大改革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指导作用。卓越计划提出,在重视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以校企联合方式增加学生在企业实习和接触实际工程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高解决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土木专业三大力学、抗震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等课程,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活学活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避免高校土木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一、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范围广的综合性学科,优秀的土木工程师应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深厚的知识储备,具备相关的人文知识和文化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也正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因此,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中应结合土木工程学科特点,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贯穿于本科教学和管理中。(一)重视专业基础课的授课方式

卓越计划把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2个阶段,校内阶段培养主要是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1]。虽然卓越计划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并不否定理论学习的价值,理论学习是实践的基础,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课堂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师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线,而不是灌输公式原理,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其动手能力。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与学生共同探讨。精选教学内容,抓住重点,为工程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2]。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结构力学、工程测量等经典课程,都是必讲内容,这些既是学生后续学习和深造的理论基础,也是实际工程应用的基础单元。

(二)加强毕业设计考核

毕业设计是综合性教学环节。学生将以往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融会贯通,解决工程问题。毕业设计不仅要具有创新性,还要结合实际,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后总体掌握完整的工程项目设计过程,在遇到问题时知道从什么方向思考,知道查阅什么资料或规范来解决自己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学生对实际工程的了解,熟悉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研究思路。在毕业设计环节,提高沟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应严格审核学生毕业设计内容,包括建筑设计的方案选择,结构设计计算合理性与否,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实验方法的可操作性等。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李方慧,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三)加强学生社会和企业实践环节

国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提出的“重学轻术”倾向,即高校教育偏重理论学习和理论考核,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最终标准,而不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经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学生在校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而没有认识到所学知识的真正价值,脱离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轨道。因此,高校应改革课程体系和评分标准,提高学生社会实习环节在考核成绩中所占比例。土木工程本身实践性强,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密切相关,因此,土木工程学科教学应面向工程,夯实基础,强调学以致用。

卓越计划的两阶段学习强调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卓越计划提出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的师资队伍,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制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及任务,走产学研合作的发展道路。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较强,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到施工现场参观施工流程、施工设施,学习各种工种如何配合、单项工程如何进行。到设计院学习相关软件,了解设计过程和基本思路,参加实际工程的设计与绘图等。同时学校也应为学生提供工学结合的实习机会,实施卓越计划提出的 “高等教育需要围绕提高工程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国际工程教育合作研究项目成果CDIO模式,也强调工学的技术基础教育,以项目实现教育目标,将企业和教育紧密联合,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实际工程的机会。在四年培养过程中融入课程设计阶梯项目,使学生对土木工程学科有更系统的认知,在实际问题中提高工程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一词在土木工程学科中尤为重要,优秀的土木工程师不仅具有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较高的人文素养,而且勇于提出新的思想和理念,不墨守成规。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水立方和鸟巢,不论是独特的建筑造型设计,还是大跨度膜结构和充气膜材料的选择,都是首创之举,为中国的建筑行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世人眼前为之一亮,让人们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魅力。

而如今很多土木工程师都以工程经验为标准,接到新工程或是原来没有遇过的新问题,首先查找规范,如果规范中没有相关概念,多数人不去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而是凭借经验认为该结构不合理或不可实施,恰好与“卓越计划”强调的创新能力背道而弛。根据“卓越计划”的精神,优秀的工程师在遇到新工程、新问题时,应勇于打破陈规,开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即使方法不可行,也会推动土木学科理论的发展与进步。

因此,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之能处理错综复杂的实际工程问题。在完成一个实际工程项目后,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触类旁通,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技术层面逐步提高。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土木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目标

以“卓越计划”提出的人才培养思想为基础,面向土木工程学科,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获得土建类工程师基本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实用型高素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具体细化为以下几点:

(1)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工程技术,如工程测量、工程制图、电工学、力学基础和人文科学等。

(2)掌握综合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掌握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3)具有解决土木工程大型项目实际问题的能力,能从事土木施工、设计或勘察工作。工程设计中能理解工程应用要求,掌握外业勘察方法,严格贯彻专业设计规范和专业设计流程。工程施工中,掌握一般的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检查和控制方法。

(4)具有协调和领导能力,能够参与项目的管理和组织工作,有较好的沟通合作能力。

(5)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在工程中能够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运用外语进行与本专业技术相关的沟通与交流,在技术创新和研发上与国际接轨。

只有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达到上述目标,才能满足社会需求,从而承担社会职责,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

三、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制,落实“卓越计划”

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离不开国家政策和高校体制改革的引导。现代化建设与土木工程学科发展息息相关,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从事土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与养护维修工作,并可进一步承担设计、施工企业生产技术部门的工作和市场经营等管理工作。毕业生的素质直接关系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因此,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卓越计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培养高素质土木工程人才,可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奠定坚实的人才储备基础和后备力量,因此,每个高校都应明确卓越计划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把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建立健全适合人才发展的教育体制,在土木工程学科中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同时,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更应尽快推进该计划,吸引国外教学资源,扩大公派留学规模,使学生了解各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国际最前沿的技术成果,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与规划。

四、结语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完善教育体制,将“卓越计划”有效应用于土木专业的教学和学科发展上,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工程人才。同时,推行“卓越计划”也是贯彻国家改革和教育发展精神,为土木工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保障,不断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把中国推向工程品质强国的行列。

参考文献:

[1]高雪梅,潘丰.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初探[J].贵州社会科学,2011(11):109-110.

土建工程师工作思路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165-02

人才,就像木材,培养它贵在因地而改,依时而变,这样才能用其所长。因此,不同区域的土木工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因时因地做出相应的改变。只有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顺应历史的潮流和社会的发展。这样才能使学校和学生实现“双赢”,为国家的血脉里注入新鲜的血液。可见,地方性高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尤其重要。

首先,要明白地域之间的差异。比如,我国东西部的土木工程高校的人才培养就有很大不同。西部地区虽然高校比较多,但土木工程起步晚,这是因为西部地区的经济长期不发达,信息较落后,思想比较保守,人才缺乏等。现在随着西部经济的发展,找到了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匹配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能很快适应工程实际需要,从而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东部地区则集中了我国大部分人口,与西方人口规模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土木工程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强调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优良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每个地方性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以及办学优势和办学经验,面向区域产业确定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果一味地去模仿,去走别人的老路,只会走向死胡同。

其次,要确立自己高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要时刻关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及时了解相应信息。因为土木工程是指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护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所以土木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需要了解更多的前沿信息和问题。在这个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及时地对本校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进。

同时,每年也要对土木工程人才的就业方向进行调研,分析土木工程人才主要流向建筑、公路、桥梁等施工企业,还是工程质量监督站、工程建设监理部门,进一步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侧重点。因为这样能使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得到保证,就业才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王道。

而且土木工程专业大体可分为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工程两个不同的方向,如果是新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历史和师资力量选择一种方向进行对口培养。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高校对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热情与日俱增。需要注意的是土木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存在很大的问题。

第一,许多高校存在教学内容丰富、课时受限的现象,在课程设置方面有许多弊端。如土木工程专业的测量学,课程教学内容繁杂,它需要大量的课时才能讲好,而不少高校将测量学时压缩至54个学时,课时受限就无法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存在很大局限。

第二,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土木工程许多课程是专业课的基础课,其实践意义远大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活动一般以教学大纲为教学目标,然而教学大纲提供的教学内容复杂,实践操作忽略,教学重点没有集中突出,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现在许多高校开设了多媒体教学,但是没有实践教学内容作支持,学生对理论知识只会觉得枯燥乏味,大大降低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有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还不会操作经纬仪、水准仪。

第三,教学内容陈旧,没有新意。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一般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陈旧的教学方式非常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应该把实践性教学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中,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科学思维的环境。适当加入一些合适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联系课堂所学内容,活学活用。

由此可见,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是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最后,要认识到地方性土木工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的。为了培养一批又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的精英,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建设的教师队伍要有崇高的师德,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年龄、职称结构搭配合理。教师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保证,只有具备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不断提高土木工程人才的水平;只有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才能胜任人才的培养。但是,目前大多数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并没实际工程经验,他们往往是毕业后从一个校门迈进另一个校门。而且一些高等院校过分看重教师的学历,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比较高,但是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则自动忽略了。

为了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应该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只有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强,才能以岗位需求为基础设计教学体系,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才能不断扩展教学内容的知识宽度,最终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应该注重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帮助学生塑造相应的职业精神。

地方性高校还应建立实习基地来巩固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土木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参加土木工程建设的能力,从而增强民事工程实践能力。组建土木工程实践团队,培养学生深入工程实践,进一步为学生的工程建设实践能力的提高做好铺垫。

为了加强学生主修土木工程专业实践能力理论课程和检测技能,培训项目应包括工程测量、结构检测、道路检测和桥梁检测技术等方面。这些都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保证传统的工程技能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这就使学生毕业后避免由于缺乏工程经验,不能上岗工作的情况。

与此同时,通过实践基地可以提高学生工程测量的实践能力,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基地可谓学生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以社会的需求为主要前提,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其培养模式在各个方面还有待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虽然大部分土木工程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但是都应当以社会需求为主要的导向,转变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完善的实践基地,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翟安英,成建平.创新人才培养的概说与思考[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7(4).

土建工程师工作思路篇(7)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1-0049-02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概述

随着工程科学的发展,工程教育越来越偏重工程科学和复杂的分析工具,逐渐和实际工程能力相脱离,不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20世纪末,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跨国研究组合,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后提出CDIO工程教育模式,这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的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国外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的目标。研究结果表明,应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大纲,取得了良好效果,按CDIO模式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合理,个人能力强,尤其受社会与企业的欢迎。

二、土木工程专业传统教学面临的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属典型的工程应用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直接涉及工程实体的质量优劣。目前,我国提出“应用型本科教育”、“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倡导培育出更适合工程一线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理念。但是,我们的教育模式依然是由教师讲授科学基础知识为主,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导致在诸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创造性差,学习方法因循守旧;或者说,学生没有机会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学生的科研成果少。

2.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听讲及完成作业,独立完成的学习部分少,惰性较强。

3.学生的工程专业特长少,体现在缺乏踏实的基本功,不能熟练地掌握仪器操作方法。

4.学生的职业道德、诚信、职业素质没有经过专业的培养;未对所从事的土木工程事业表现出强烈的热爱和荣誉感。

5.人际关系、团队精神没有经过训练;较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及班集体的利益。

6.表达能力差,沟通能力差,思路不清晰,缺乏锻炼。

7.在工作中对专业岗位上手较慢,对工程环境适应较慢,导致用人单位对所录用学生的工作表现不满意。

针对以上问题,应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需要,是培养出高质量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

三、CDIO模式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构思与设计

(一)培养目标定位

注重培养工程应用、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及团队协调组织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掌握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本专业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施工、设计、管理等能力。同时,应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较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国内外科技资料和文献,掌握和了解国内外本专业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课程体系的构思与设计

课程设置以土木工程生产建设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土木工程实体的设计与施工为牵引设置课程体系,通过项目设计与施工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地、系统地结合起来,将以项目为向导的培养理念完整地、有衔接地贯穿到整个教学阶段(如图1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核心课程组成结构),这样使学生所有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课程内容都围绕项目设计这个核心,并与这个核心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图1 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核心课程结构示意图

(三)实施方案的构建

1.以工程项目为载体。按照CDIO模式设计教学过程,在课程讲授之前,由学生分组形成团队,查找资料(Conceive),分别提出针对课程的工程项目问题(Design),带着问题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Implement),在课程结束之时解决问题(Operate)。以“路面工程”课程一组学生为例,学生在学习之初,通过查找资料,找出某一条公路的实际交通量,拟定路面类型为沥青混凝土路面,目的是在课程结束后完成该路面的设计,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沥青路面的学习要有针对性,但并不是只学习沥青路面的相关知识,所有的路面知识都要学习,课程结束后会有一周的课程设计时间,确定出来本组公路等级,设计出沥青路面的结构形式、尺寸。这样,该组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会更加全面、透彻,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

2.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土木工程专业行业背景深

厚,所涉及工程包括公路、桥梁、城市道路、房屋建筑等,大多数院校能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教学环境仅限于一般的基础课程,比如,建筑材料试验,测量实习等,不能提供工地实际工程环境。通过校企合作、开放式办学模式,可以弥补学校办学资源的不足,共享企业资源,可以引进企业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熟悉相应领域的行业标准及高效的企业组织管理。实现途径包括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工程研发中心;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以企业需要的人才为培养目标,缩短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以“顶岗”实习的方式,让学生进入企业工程生产一线,实现学生与工程环境的零距离对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

3.以师资建设为保障。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基本保障。第一,注重本学校教师工程综合素质的提高。制订教师培养计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安排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学习交流,到企业考察,参加社会实践,以获得更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形成既有教学本领,又有工程经历的“双结构”教师队伍;制定激励政策,发挥优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参与教学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参与工程项目建设,有条件的话,教师讲授两年的课程要进行一年的工程实践,有利于教师的知识更新,使教师的工程意识、创新能力、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第二,聘请有经验的企业教师走进课堂,开展选修课程的讲授,指导学生实习实践环节,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建立严格的企业教师遴选制度,按照共同制定的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企业教师会将最实际、最先进的知识带进课堂,将工程实例、工程意识、工程文化和工程精神带进课程,实现学生与工程师的零距离对接。

4.以工程文化教育为升华。工程文化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人对工程的态度为根本出发点,以培养适应现代工程活动特点的工程应用人才为目标,需要把科学知识教育与工程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让学生受到工程文化的熏陶,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工程文化教育,转变教学观念,将传统的单一科学知识教育转化为包含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综合素质教育体系;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课余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建设工程文化基地,通过基地的图文、实物等展现专业发展过程、历史积淀传承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刻感受工程文化精髓;通过学生企业实习,让学生感知企业文化,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标准,培养适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国际视野。

鉴于我国土木工程事业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要与之适应,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理念,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深入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是切实可行的,但需要我们转变教学思路,在进行科学知识普及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新时代的卓越工程师。在改革实践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庄哲民,陆小华.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2]胡志刚,任胜兵,陈志刚.工程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其优化――基于CDIO-CMM的理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

[3]陈会凡,李广慧.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土木工程材料中的应用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4).

土建工程师工作思路篇(8)

摘要: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已全面实施,它对从业人员的岗位素质要求与应用型科技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文章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师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与执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应用型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执业资格制度;应用型科技大学;土木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 2015 )01-0028-03

一、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内涵

执业资格制度是国家对关系到社会责任较大、通用性强以及关系公共利益的财产、安全、生命相关领域的重要专业岗位实行的一项管理制度,作为一种行业准入制度,它对保证执业人员素质、促进市场经济有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建设行业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是指对满足一定要求(专业、学历、从业年限等)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考试和注册确定其执业资格及内容的一种制度。目前我国在建筑工程领域已经全面实行注册工程师执业制度,如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师等。

执业资格制度有效地促进了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是注册执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部的指导和协调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全国有48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目前有66所通过专业评估,执业资格制度对促进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执业资格制度下应用型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执业资格制度对执业人员岗位素质的要求与应用型科技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执业资格制度根据所从事岗位设置对应专业,采取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证书、注册有效和行业主管部门监督管理的办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得了执业资格证书就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应用型科技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要为导向的,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企业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培养毕业生的岗位和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开发创新能力。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教育部2013年启动了“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在全国选取包括山东交通学院在内的34所高校对该项目进行试点。

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与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方向相一致。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建立要求高校在专业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围绕注册执业工程师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服从社会的需要。

三、执业资格制度下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一)改革目标

学历教育是执业素质形成的基础,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在校的学历教育满足建筑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把执业素质教育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统一起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从事土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养护与维修、试验与检测及工程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是教学的总体安排,传统土木工程专业受学科专业划分的影响,存在诸如专业建设重学科,轻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架构不够严密、科学;课程建设水平不高,缺乏特色,创新性不强;开设课程总量不足,学生可选余地小;重技术而忽略工程管理、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等问题。在山东省特色名校建设与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背景下,山东交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结合我国建设领域全面实行注册工程师执业制度的行业特点,课程体系的安排既满足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也充分考虑相关注册考试需求,构建了人才培养四级平台课程体系(以桥梁工程方向为例),如表1所示。课程体系由培养基本学科能力和素质的基础知识平台、培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的专业基础知识平台、培养工程能力的专业方向知识平台和培养执业素质、能力的执业能力扩充平台四个课程平台组成,前两个课程平台为土木工程专业共用平台,后两个课程平台根据专业方向及对应的注册考试要求调整。以注册建造师考试为例,要求在课程体系中建立以工程技术为基础、工程法规为依据、工程经济为重点、工程管理为核心的系列课程模块,涉及相关课程有“行业法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桥梁工程”“道路工程”“桥梁施工技术”“道路施工技术”等。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充分考虑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的需求。根据建设行业执业资格考试均以现行最新行业规范、规程、标准为依据,注重考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的特点,要解决现有教学内容普遍存在教材内容滞后、课程间脱节、知识点重复等问题。土木工程专业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重课程内容的调整优化,避免课程间内容重复,例如在可将“基础工程”“桥梁工程”课程中桥梁施工方面内容整合到“桥梁施工技术”中讲述;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动态发展与更新,将最新行业标准、规范,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及时扩充到教学中,确保知识的更新紧跟行业发展,适应资格考试特点;要注重知识综合应用的实际工程案例的讲授,例如讲述“桥梁施工技术”“道路施工技术”等施工类课程时可将建造师考试的案例分析题作为课堂例题讲述,讲述“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等设计类课程时可将结构工程师考试(专业部分)的考试题作为课堂例题讲述。

重视课程群建设,通过课程群的建设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课程群的建设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的世界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提升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大的帮助。目前,山东交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正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和“桥梁工程课程群”两个省级精品课程。以“桥梁工程课程群”为例,由专业基础课“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和专业课“桥梁工程”“基础工程”“桥梁施工技术”构建而成,课程群建设中以适应行业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需求为导向,以桥梁“设计+施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正确处理课程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强调课程群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为重点,以建立学科知识体系和培养执业能力为目标。

(三)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工程实践性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有针对性的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工程训练,培养工程素质。

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行案例式、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例如“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关于变更和索赔的内容,教材是只列出条文,学生学习枯燥、理解困难,可采用案例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以建造师考试相关真题为案例,组织学生扮演业主、承包商、监理三方角色进行辩论,引导学生对变更索赔程序、依据、合同价款调整方法等进行深入思考,最后由师生对案例共同评价,案例讨论不在拘泥于标准答案的获得,而是引导学生将工程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关法律法规条文及工程造价等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授课,建立课程间共享、师生共享的多媒体资源库。如在“桥梁施工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授课展示实际工程施工图片、动画、视频,将工程现场场景呈现于课堂,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且直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共享的多媒体资源库,以方便师生查阅、学习。多媒体资源库的建设除了包括教材内容外,还要考虑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将实际工程设计案例、施工案例、招投标案例、合同管理案例等以及各类执业资格考试试题列入其中。

(四)建立与职业资格制度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在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也是注册工程师考试的重点之一。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要适应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就必须摒弃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及实习实训教学自身规律,以提高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山东交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结合专业特点、教学环节、实践环境和执业考试要求,注重校内试验室、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阶段选择不同实践教学方式,培养相应的能力,构建了以执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四级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实践教学体系中执业能力的扩充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环节。要加强与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及产学研项目合作,坚持走校企共建的道路,在互动中保持学校教育与工程建设的同步。目前已与多家设计院、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行开放式教学、订单式培养,为完成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设立有效的考核体系

设立有效的考核体系,做到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目标具体化,教学质量利益化。考核内容要以培养学生工程素质、能力为核心,对学生的课程考核要注重过程考核,弱化期末考试考核,做到考核形式多样化。将课程考核目标进行分解并量化,让教师有目的地教学,学生有目的地学习。改变传统考核体系必然有阻力,需要教师推动,学生配合,学校层面要制定激励政策,鼓励考核模式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并让学生、教师从改革中得到各自利益。

(六)培养“双师型”教师,构建多层次师资力量

土建工程师工作思路篇(9)

2 公路勘测实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安排与教学特点

2.1教学安排

公路是建造在大地表面、供车辆行驶和行人出行的带状线形构造物。建成一条路线首先要作的工作就是公路的选线和定线,选线是确定公路的基本线形和走向,定线是具体确定公路线形,为公路线形设计和结构设计提供第一手外业的测设资料,意义十分重大。有鉴于此,我们从该专业成立之日起就一直非常重视公路路线的野外勘测实习。由于公路路线线长面广,按照公路外业测设的要求,将实习的学生以班为单位,每班分成五个大组,将勘测实习的内容分成选线内业组、量角中桩组、水平横断组、桥涵调查组以及地质调查组,在不同的路线上循环进行路线的测设工作,实习教师分别对学生的各实习环节进行独立指导,取得公路设计需要的第一手外业资料。因此,实习的性质决定了该实习所需教师人数比较多,实习所在地形比较复杂,实习路线比较长。综合考虑,结合兄弟院校的教学安排情况和我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将公路路线野外勘测实习时间安排为四周,实习地点选择在呼和浩特市土左旗的万家沟,每班配备5名指导教师,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需完成3.5公里左右的外业测设任务和相应的内业设计工作,师生的住宿问题由实习组自行解决,吃住在老乡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2.2教学特点和作用

公路路线勘测实习具有野外操作针对性强、劳动强度大、实习时间长等特点,通过为期四周的野外实习,可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的和作用。

2.2.1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实习的针对性

由于公路勘测实习的各个实践性环节都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学生在该实践性环节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上都得到了大大加强,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上手时间大大提前,得到了许多用人单位的肯定,该项实习已经成为土木工程学院一个很有特色的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2.2 完善了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保证了实习的教学质量

由于实习选择的路线是按照假题真做的原则进行的,加之派出的专业指导教师人数比较多,参与实习的学生按照公路实际测设的需要分小组、分测设内容循环进行,大大提高了实习的针对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实践的机会和教师的指导,对所学知识能够得到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从而保证了实习的质量。

2.2.3 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收到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由于参加实习的师生均需自带行李、自备炊具等生活用品,学生的日常生活均需学生自理,加之实习场地线长面广,学生常常需要翻山越岭、涉水过河,因此实习条件比较艰苦,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从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表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工作适应性广,团结协作精神强,吃苦耐劳,一定程度上与公路勘测实习的实践具有密切的关系。

3 努力提高公路勘测实习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3.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提高实践性环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实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因为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不仅能够用他们渊博的知识去教育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习的主动性,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楷模,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方面,我们的做法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系主任和党员主动承担实习条件比较艰苦的公路勘测实习任务,带动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热情,尽心尽责地完成实习任务。首先,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选择方面,坚持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双标准,选择那些品学兼优、能吃苦耐劳、真正胜任教师工作的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保证了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在实习中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都不搞特殊化,在实习工地与学生同吃一灶,同打地铺,生活在一起,教师的行为不仅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起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作用。

3.2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专业生产实习是本科专业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实习质量和实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是重视和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管理。针对公路勘测实习的教学要求,我们从开始就制定和编写了完整的实习任务书和实习指导书,实习中严格遵循“实习准备实习动员熟悉任务书了解实习内容实施动手操作掌握实习知识进行实结完成实习报告”这一实习程序,明确规定不了解实习内容的学生不得动手进行操作。任务明确,严格要求,态度端正,认真对待,使得每次实习都能按照实习任务书的要求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学生也从中学到了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生对实践性环节的重视程度,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保证了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3.3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思想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的责任,每一位教师都应承担起教育人的责任。作为专业教师,利用专业实习这一特殊的教学环境,对于正确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积极的作用。

3.3.1注重教师的表率作用

要教育好学生,必须首先教育好教师自身,因为学生对于教师的要求一般来说是重视的,但重视的程度则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行为,学生不光看教师是怎么说的,更重要的是看教师是怎么做的。我们在公路勘测实习中,明确规定教师不搞特殊化,在实习驻地与学生同吃大灶、同打地铺,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首先应该做得到。同时,在长达数公里的实习路段,教师总是时刻与学生在一起,教师的行为深深感动了学生,有助于学生认真对待各个实习环节,培养学生自觉的学习和生活风尚,无怨无悔地接受艰苦环境的锻炼和考验。

3.3.2注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我们在实习中注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我们常常告诫学生: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工程技术实践更不允许马虎从事,工程技术人员的一点疏忽可能会带来工程上的巨大经济损失,甚至会酿成重大的责任事故。因此,努力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是十分重要的。一次在进行路线高程的测设中,由于学生的疏忽大意测设数据出了问题,经过复测仍没有找到原因,一些学生便产生了不耐烦的情绪,于是对指导教师说:这又不是实际工程,天色已不早了,我们还是回去改改数据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师从来不作让步,总是耐心地教育学生:虽然我们的实习是假题假做,出了问题也不会带来不良后果,但是如果你们这次更改了数据,你们就会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产生不负责任的心理,到那时不仅仅是晚回去晚吃饭的问题,你们的一点不负责任有可能导致重大的责任事故,所以要认真对待才是。通过指导教师的耐心教育和精心指导,学生从中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从内心深处敬佩教师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正是因为我们教师的处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动学生,寓教于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去关心学生,去严格要求学生,学生才愿意接受教师善意的批评和思想教育,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结论

在公路勘测实习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只有通过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科学作风的培养,不断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管理,才能提高我校公路勘测实习的教学质量,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西拉.2l世纪的中国土木工程教育[]].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1):95-99

[2]林峰,顾祥林,何敏娟.现代土木工程特点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06(3):26-28

[3]龚志起,陈柏昆,刘连新,张吾渝,裁青,蒋宁山.国内外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比 较[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1):12-16

土建工程师工作思路篇(10)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In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Project"Teaching, on the Reform of

Construction Work Measurement and Valuation Training

FEI Liyuan

(Guangxia College, Dongyang, Zhejiang 322100)

Abstract Construction Work Measurement and Valuation is a core course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it's divided into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raining two teaching systems, the theory of teaching system for training teaching system services, training teaching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practical training for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but hard to do", in the reform of the measurement and valuation of construction work of curriculum reform, at the same time make efforts to reform training.

Key words double project; professional skills; take working process as leading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项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环节的训练,能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识图能力;掌握两种计价模式下建筑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则和计算方法;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编制的步骤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量清单编制及报价的技能。这一教学环节直接影响学生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一个很明确目标就是“实习即就业”,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顶岗实习就能上岗,就能就业。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求有很好的岗位上岗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除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之外,如何安排与课程相配套的实训也是至关重要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 项目研究国内现状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运用DACUM方法(即developing a curricu lum的缩写,其直译的意思是教学计划开发,而它的本质是一种分析和确定某种职业所需能力的方法)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时,主要是偏重于岗位技能,而忽视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人们也发现,由于将“以就业为导向”狭隘地理解为“就业教育”,将“弱化理论、强化技能”简单地理解为“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从而在课程结构和内容组织上仍然是学科型知识体系的压缩和简化。因此,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围绕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积极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实践模式。

虽然许多高职院校通过增加专业技能、综合实训等环节来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但大部分仍以单项技能训练为主,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导致学生无法尽快适岗。尽管在不断的总结中也逐步有了相对综合的21世纪全国高职高专土建系列技能型规划教材――由肖明和柴琦主编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却只是按照国家和山东省颁布的有关新规范、新标准编写而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浙江省内高职院校,还是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还应该积极结合实际的工程情况,国家和浙江省颁布的有关新规范、新标准进行编写。

2 改革之前的情况

以笔者任教的班级为例,在改革之前,课堂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按照相关的教材给学生上课,比如讲到土石方工程的时候,先逐条讲解土石方工程定额说明、工程量计算规则,然后举一些小的案例,讲土石方工程量的计算,直接工程费的计算,没有考虑是否与培养目标一致,不太能够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在为期一周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过程时,学生拿到一套完整的图纸,有两种不良现象。一种是没有思路,茫然无从下手;二是不看图纸,不看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拿起图纸就算,在计算过程中,由于对图纸定额不熟悉,经常丢三落四,不是漏项就是重复计算。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点学习分散,缺乏系统性所致。

为适应培养职业能力的教学主线,教学理念应该是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以技能为核心。它与现有的专业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是打破了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将理论肢解分配到各个技能模块中去,而把学生暂时用不到的理论知识大刀阔斧地砍去,从而真正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知识为技能服务。

3 改革后课程设计思路及课程内容安排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在教学中,实施基于造价员工作过程的双项目并行的课程教学设计,通过分析五大员的相关岗位工作过程从熟悉施工图纸、编制招投标文件到工程竣工结算,确定其四大职业技能即计算建筑工程量、计算直接工程费、编制工程量清单、计算综合单价,从培养其职业能力出发整合选取教学内容,设计两条线路的课程体系,即定额计价模式、清单计价模式。整个教学过程遵循“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的原则,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的项目化课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正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在实施“双项目”教学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知识理论实践强化的过程体现。

按照教学过程中的“双项目”并行的教学思路,老师讲“项目一”――学院培训楼,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生练“项目二”――宏祥手套厂2#厂房。每一分部讲解时,老师以项目一学院培训楼为例讲解该分部的工程量清单编制及清单组价,在该分部的最后一次授课时,简单讲解项目二宏祥手套厂2#厂房的思路,要求学生课后完成项目二的各单项考核项目,并按时上交考核成果,对于存在的问题,学生能通过讨论自己解决的,就由学生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课代表汇总,上课时间由任课老师统一讲解。

比如在讲解土石方工程,采取PDCA教学环节设计:第一步,教师以项目一学院培训楼为例,布置土石方工程的相关任务,学生根据任务查阅相关基础知识,熟悉图纸;第二步,教师围绕土方工程的施工工艺:平整场地――挖土方――基底打夯――土方回填――余土外运,分析任务,定额计价模式下完成土方工程量、土方直接工程费的计算,清单计价模式下完成土方清单编制、土方综合单价计算,学生熟读“项目一”图纸紧跟老师思路在相关工作表格中完成“项目一”土方任务。第三步,学生完成项目一的土方任务后,引入项目二的土方任务,分析任务,学生分组完成项目二的土方任务,完成自评、互评,并上交成果。第四步,教师审核项目二土方的成果,根据完成情况进行反馈总结,对于项目中没有涉及的知识点,教师穿插小的案例进行讲解,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学生修改补充项目二的任务。

4 实训的组织安排

在“双项目”并行的教学模式下,为让学生真正掌握技能,我们把实训安排在第四学期,并与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招投标实训合并一起实训三周,先要求学生完成某职工宿舍楼工程量的计算:然后要求学生编制该套图纸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技术标:最后,该项目进行投标报价,编制商务标。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相关的,就是计算工程量,编制商务标。由于有了教学中“双项目”的训练,学生在进行综合实训时,面对一个全新的实际工程项目,大致思路可以很清楚了,老师只要将注意事项指点一下,学生即能进行实训任务,因此作为指导教师来说,实训指导任务较以往要轻松许多。

每个班级可视具体人数进行分组,每组5~6人,由教师选一名负责任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内人员实训考勤、监督工作,组长要切实负责,保证组内成员能有一定的计算速度,指导程度稍好的同学帮助个别速度较慢的同学,以便能跟上计算进度,每天能抽一定的时间检查其他同学完成的工作量,确保小组实训任务的圆满完成。要求完成该工程建筑物的建筑工程及装饰装修工程部分的工程量计算,并编制工程量汇总表。主要分部工程如下:土石方工程、砌筑工程、钢筋及混凝土工程、屋面及防水工程、装饰工程楼地面、墙柱面、顶棚工程、门窗工程、施工技术措施项目(脚手架工程、垂直运输机械及超高增加、混凝土模板工程等)。完成手工算量之后,学生利用品茗计价软件,进行报价,并编制商务标。

实训过程项目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实训过程工作化,使学生在实训中表现出较好的适岗能力。所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的效果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课程建设,影响到学生真正的适岗能力,影响到整个高职教育能力强化体系的执行力。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是要强调操作技能,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情况下,只有熟练掌握工程量计算和造价文件编制的能力,才能在大批本科院校毕业生,甚至是有过工作经验的人员面前显示出竞争优势。我们需要将实训课程纳入到相关专业的课程要求和考核中来,更好地为培养工程一线的各类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要注重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针对学生实训时反映的“听得懂但动手难”的情况总结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在已将“双项目”教学贯穿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不断调查、总结,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引领学生算量及报价,提高编制工程造价文件的实际应用能力。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学生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就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使学生达到毕业即可顶岗就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实用型人才。

该论文为院级课题以“双项目”教学为背景,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的改革研究的科研成果。课题编号(2011027)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毕业班辅导员工作总结 下一篇: 品质实习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