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发展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14 17:32:17

畜牧发展论文

畜牧发展论文篇(1)

农业科研与生产的现状普遍是上游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游生产成果需求欲高;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的对接渠道不畅;农民渴望先进科研成果,却不知到哪里寻找,这也是长期以来困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生产水平提高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大问题[5]。重庆市畜牧科学院为了将畜牧科研最大限度地贴近生产实际,通过创建研发平台、建设区县分院、举办论坛会展、创办科技企业等形式,架起了畜牧科技成果与养殖技术需求的“鹊桥”。

创建研发平台,打造畜牧科研对接“三农”一线的“桥头堡”畜牧科技要服务“三农”工作,就必须拥有过硬的创新能力及条件设施。“十一五”以来,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着力打造法定质检、人才培养、科技孵化、科技交流与合作、科普宣传、产业体系、工程技术、成果转化、综合服务等条件平台,目前,已拥有农业部养猪科学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西南设施养殖工程科学观测实验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重庆)养猪工程实验室、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原人事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11个部级条件平台,养猪科学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养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7个市级条件平台,西南地区猪遗传资源保存中心、胚胎工程实验室等2个联建平台,蜜蜂博物馆、桑树资源保护及生态利用示范园等4个自建平台。正在建设的重庆市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微生物发酵工程实验室、转基因平台、水禽科研基地等,主要用于开展高水平畜牧兽医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熟化与转化、人才培养、科技合作与交流、综合服务等,即将成为畜牧科研迈向“三农”一线的“桥头堡”。

联合组建分院,开通畜牧科研对接“三农”一线的“直通车”畜牧科技要服务“三农”工作,就必须让科技成果走向“三农”一线,尽快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近年来,重庆市畜牧科学院为全面提升重庆市畜牧业科技水平,带动区域畜牧经济发展,重点选择畜牧资源、市场、区位优势明显的区县,通过出资、派人、带成果技术、办企业等方式,先后在武隆、南川、云阳、酉阳、黔江、石柱建立了6个分院,分别对生猪、牛羊、蜜蜂、土鸡、水禽、牧草等畜牧生产中普遍性、方向性、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常年驻扎分院的科技人员第一时间将先进技术、最新成果运用于畜牧生产,同时,到生产实际中去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到研发环节,真正成为畜牧科技走向“三农”一线“直通车”的列车长。

举办论坛会展,激活畜牧科研对接“三农”一线的“大战场”重庆市“三农”工作中的畜牧业,代表的是农区畜牧业发展的一个方面,要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就必须放眼全国、跟进世界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十一五”以来,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通过打造论坛会展平台,集合国际国内畜牧智力资源并为我所用,形成了国内广泛参与、国际持续关注的畜牧科研服务“三农”的“大战场”,共同挑战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近年来,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共举办和承办大型论坛会展12次,尤其是连续成功承办5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暨畜牧科技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共有来自30多个国家及国内的4000余名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参会。先后派遣科技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议、学术交流活动300余次,邀请国内外专家来院作学术报告134场(次)。在这些大型交流活动中,来自国内外的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共同为重庆市畜牧业发展出谋划策,促进重庆市畜牧产业快速发展[6]。

创办科技企业,增强畜牧科研对接“三农”一线的反哺力为增强畜牧科研走向“三农”一线的反哺能力,重庆市畜牧科学院根据实际,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兴办和联办科技型企业[7]。例如,组建的重庆泰华牧业集团是重庆四大农业集团之一,主要从事饲料、兽药、种畜禽的生产与经营,被评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全国农资连锁经营重点企业;各研究所根据各自专业优势,分别建立了畜牧科技企业。

创新服务模式,做畜牧科技服务“三农”工作的实践者

畜牧发展论文篇(2)

畜牧业是以种植业为基础的第二性产业。加快发展畜牧业是中央一号文件确定的推动粮食主产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发展畜牧业,就是确立畜牧业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个主导产业,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畜牧业布局基地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逐步实现畜牧业现代化,使畜牧业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小康的重要带动力量。 陕西关中平原是典型的北方农区。陕西省提出“建设关中畜牧大区”,是对关中平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大战略构想,它指明了关中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前进方向。努力使这一战略构想转变为生产实践,是加快关中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小康进程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本文在对北方农区发展畜牧业进行经济理论分析之后,提出了“建设关中畜牧大区”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把握“主业”与“多业”关系,突出优势主导产业 现代畜牧业是一个多组合产业。从横向产业关联分析,畜牧业由奶产业、肉产业和蛋产业组成。这些产业内部也可细分,比如奶业分为牛奶产业和羊奶产业。根据当前畜产品市场状况和市场前景分析资料,蛋类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增长缺乏新增市场空间支撑;肉类市场有小量空间,主要分配给牛羊肉产业发展;奶类市场需求则具有较大成长空间,可能支持中国奶业,主要是奶牛业的长期高速发展。从理论上讲,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足,劳动密集型畜牧业具有比较优势。但国内畜牧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与国际市场技术接轨具有一定困难,在一个时期内缺乏现实的国际竞争优势。再加上关中深居内陆腹地,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成本高。“建设关中畜牧大区”比较现实的思路是瞄准国内市场需求,优先发展市场增长潜力大的奶产业,重点是做大做强奶牛产业。关中平原具有发展奶牛产业的优势,(1)地势平坦,纬度、海拔、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2)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种植业结构以及种植苜蓿的传统,为奶牛发展提供了优质饲料;(3)经过多年发展奶牛生产初具规模,拥有高产奶牛核心群和一定规模的乳品加工能力;(4)杨凌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关中奶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5)关中是城市密集区,靠近产地具有庞大的消费群体;(6)关中交通便捷,能够顺利通达国内主要消费中心。“建设关中奶业大区”是“建设关中畜牧大区”的首要选择。以“牛”当先,以“奶”独大,将是未来“关中畜牧大区”的最重要特征。必须把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相对集中,优先加快发展具有广阔市场空间和竞争优势的奶牛产业,全力打造区域畜牧业发展的“增长极”。 现代畜牧业是一个高关联产业。一般认为,产业链、价值链长是畜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人们形象地将畜牧业称为“中轴产业”。从纵向产业连接分析,粮食种植业、牧草种植业、饲料(饲草)加工业是畜牧业的后向关联产业,畜产品物流和畜产品加工业则是畜牧业的前向关联产业。必须根据畜牧优势主导产业,协调推进纵向连接的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合理的产业链条、价值链条和利益链条。如果把奶牛产业定位为“首位产业”,就应该与之配套发展纵向连接产业。在种植业上突出饲用玉米、优质牧草(如冬牧70、紫花苜蓿等),在饲料加工上突出作物秸秆青贮、黄贮、氨化等,在产品加工上突出各种乳制品工业以及相配套的包装材料、物流配送等。 当然,以“牛”当先,以“奶”独大,是对一个大的经济区域总体而言的,并不排除局部地方选择其他优先发展的产业。肉牛业、生猪业、禽蛋业,甚至鹌鹑、鸵鸟等特色养殖业,都可能成为小区域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同样,把畜牧业作为关中发展的重点,并不是说关中每一个县都把畜牧业作为主导产业,更不是说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庄都把畜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规划、来发展。必须强调,较小的区域一定要突出特色,突出优势。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不仅决不能放弃或轻视,而且要加大支持,加快发展。 二、把握“大家畜”与“小家畜”关系,重点发展大家畜 根据家畜个体大小,一般将畜禽分为“小家畜”和“大家畜”。“小家畜”主要指生猪、家禽、羊子等,“大家畜”指奶牛、肉牛、驴、 马等。这好比工业中的“轻工业”和“重工业”。“小家畜”个体较小,属于多胎多仔或卵生动物,繁殖能力强,投资规模起点低,投资回报周期短,能够实现快速增长;“大家畜”则个体较大,属于单胎单仔动物,繁殖能力差,投资规模要求高,投资回报周期长,增长速度比较慢。也正因如此,(1)“小家畜”市场波动频繁,波动也大,“大家畜”则市场比较稳定,波动不大;(2)“小家畜”规模扩张容易,持续时间短,“小家畜”的规模扩张阶段已经基本结束。“大家畜”规模扩张比较困难,持续时间长,目前“大家畜”规模扩张仍在进行。如果说20世纪后20年是“小家畜”规模扩张的时代,那么21世纪前20年则是“大家畜”规模扩张时代。“建设关中畜牧大区”必须紧跟国内“大家畜”规模扩张进程。 根据家禽的采食结构,一般将畜禽分为“草食畜”和“粮食畜”。“草食畜”指牛、羊等,“粮食畜”指猪、鸡等。“粮食畜”以采食农作物籽实为主,而“草食畜”既采食籽实,又采食作物秸秆,且以采食秸秆为主。在传统畜牧业时代,“粮食畜”采食农作物籽实后,剩余的农作物秸秆是农民家庭能源的重要来源。而到现代,随着农村能源革命,农作物秸秆不再是家庭能源的主要来源,反而成为农业“排放”的“垃圾”。发展“草食畜”,对作物秸秆进行青贮、黄贮、氨化等饲用处理,使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更符合“循环经济”的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再者,中国土地资源稀缺,以土地密集为主要特征的粮食短缺将是“常态”。因此,发展畜牧业必须走草食节粮、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子。完全可以预言,21世纪是“草食畜”大发展的时代。 奶牛产业具有“大家畜”和“草食畜”的一般特点。而且,由于“生奶”必须经过加工“熟制”才能进入消费市场,要求奶品生产者与奶品加工者具有更为紧密的纵向产业连接,更紧密的产业关系,即较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挤奶站是奶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一头连着奶农,一头连着乳品企业。挤奶站可以由奶农合作建设,可以由乳品企业投资建设,也可以有其他投资建设形式。要大胆探索奶农组织合作社,合作社兴建挤奶站,合作社横向联合组织合作联社,合作联社投资或控股乳品企业,乳品企业面向市场经营的奶牛产业化经营新机制。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以奶牛业为首位产业的“建设关中畜牧大区”,必须坚持“速度”与“效益”并重,注重有效益的增长。在具体政策措施上(1)注重打牢基础,循序渐进(因畜群结构差异,一般奶牛的自然增长率为13-15%,肉牛只有5-6%),切勿急于求成,盲目冒进,提出一些不合自然规律的高指标;(2)注重良种。优良种牛是基础。种牛如同工业工厂的仪器装备。只有“仪器装备精良”,再配合优良工艺、农艺等措施,生产优质产品,取得较高效益;(3)注重产业化经营,尤其是挤奶站建设。使草料、繁殖、养殖、加工、流通等产业各环节要环环紧扣,节节相连,配置得当,协调发展;(4)注重资金支持。注意各种融资手段配合,增加资金融通能力,满足“大家畜”的较大资金需求。 三、把握“人力”与“畜力”关系,着重提升人力资本 影响畜牧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可以列举很多。比如,饲料供给、饲养条件、疫病防治、畜群结构、产业组织、产业习惯以及气候、交通等区位因素,等等。但最基本的,可归结为“畜力”和“人力”两个方面。 “畜力”是由畜禽品种的“基因”决定的生产力。改良品种在本质上就是提高由“基因”决定的生产能力。这也是一项长期任务。这方面的潜力很大,能够做的工作很多。不同畜种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不同,提高“畜力”的方法任务不同。生猪、家禽等“粮食畜”已基本实现良种化,今后主要任务是选育新品种和推行经济杂交。奶牛、肉牛和肉羊等“草食畜”良种化水平低,“畜力”潜力大,要坚持引进高产优良纯种、精液、胚胎并举,多条腿走路,加快纯种繁育速度,加大品种改良力度。从目前情形看,直接引进国外高产纯种冷冻精液,大力改良本地品种,是费省效宏之举。 与“畜力”相比,“人力”更重要,关键在人。所谓“人力”,简单地说,就是由人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决定的生产能力。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人力不足”是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 。“人力不足”也是“建设关中畜牧大区”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农民在由以种植业为主的生产转向现代畜牧业生产的过程中,知识和技术结构存在明显缺陷:(1)农民只有从事传统畜牧业生产的简单经验,缺乏现代畜牧知识和技术;(2)普遍受教育年限短,虽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但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差,农村的知识和技术传播效率低;(3)长期的单家独户经营,独立意识强,合作素质差。一盘散沙,不抱团。无论是农户与农户之间的“横向合作”(自愿组成合作社),还是农户与公司之间的“纵向合作”(实行定单生产、产业化经营),都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 “人才是市场竞争的第一资源”。市场竞争在表面上是产品竞争、产业竞争,在本质上则是人的竞争。农村是“穷人扎堆”的地方。农民既缺乏对“畜力”的投资,又缺乏对“人力”的投资。这种“财”与“才”的“双短缺”局面,是“建设关中畜牧大区”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农户资金短缺,可以通过多种融资渠道解决,而知识和技术必须由农民通过自己学习掌握(当然,如果有发达社会化服务体系或发达的合作社组织,农民也可以从中“融通”一部分知识和技术)。“建设关中畜牧大区”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就是把政府拥有的人才资源优势,以及杨凌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科研教育优势,迅速地转化为农民畜牧业生产中的科技优势。要在畜牧专业基地、片区,组织农民畜牧科技状况调查,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要顺应农民知识和技术接受能力差而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向农民提供“傻瓜化”的畜牧技术产品,加快现代畜牧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与传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从根本上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四、把握“集中”与“分散”关系,优先发展集中产区 任何经济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地理空间上进行。由于地理空间的非匀质性,造成不同地理空间的经济成本差异,进而形成空间效率的差异。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总是不断从低效率地理空间向高效率地理空间集中(聚集)。因此,经济社会活动在空间上总是呈现出了“集中”和“分散”两大特征。 “分散”是传统畜牧业的基本特征。“分散”是效率释然。传统畜牧业依附于种植业,是家庭种植业的“配套”产业,其生产“原料”来自家庭种植业剩余,其产品“市场”在于家庭消费。因此,传统畜牧业不仅受限制于家庭规模,也受限制于种植业规模。由于种植业的特点是分散利用土地,以种植业为谋生之道的家庭和村庄,在地理空间上也就接近均匀分布。因此,以家庭为单元的畜牧业自给自足,分散独立存在,如星星点灯。 “集中”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特征。“集中”的根据依然是“效率”。由于社会分工发展、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深化,地理空间的效率结构发生变化。原来难以利用,缺乏效率的空间,开始变得容易利用并富有效率。随之,经济社会活动空间结构和布局发生“趋利性”演变。这种演变工业经济表现明显,农业有相同趋势。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畜牧业逐步由“面向家庭”需求到“面向市场”需求,“产品”在市场销售,“原料”从市场采购,逐步超越了家庭和种植业(养畜的农户数减少,农户的养畜数增加,少数农户养了多数畜禽,畜禽向专业农户集中),呈现专业化、基地化、集约化,“集中”连片发展的趋势——专业户专业村专业小区(园区)专业乡大型畜牧产业基地。正象工业经济中的“块状经济”、“园区经济”一样,畜牧业“集中”带来了“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集中”能充分利用家庭劳动力和庭院空间资源,能促进养殖信息、技术传播,能共享防疫、配种等公共基础,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集中”连片发展,发挥“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是“建设关中畜牧大区”的必然选择。“集中”有不利于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有利于知识、信息传播和科技进步;有利于实行社会化服务;有利于农户分享公共设施和合作闯市场;有利于紧密衔接产销关系,促进产业成长。要实施畜牧业的“集中”战略,设想未来的“关中畜牧大区”是由若干大型奶牛专业生产基地和众多肉牛专业片区、生猪专业片区、禽蛋专业片区共同组合而成。要规划和建设若干畜牧业专业基地、集中片区(组团),由专业大户而专业小 区,而专业村、专业乡,直至专业县,终成“星火燎原”之势。陕西省宝鸡市已经着手在陈仓区渭河南岸的蟠溪、天王、钓渭三镇建设奶牛产业区,实行基地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强力推进畜牧业现代化,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30个奶牛小区、60个挤奶站,奶牛数量由1.25万头增加到3万头以上。可以采取措施,支持宝鸡市陈仓区三镇奶牛集中产区建设,使其成为“建设关中畜牧大区”中建设高效集中畜牧产区的探路先锋。 “合作社”是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每一个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都是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合作社是社员(即加入合作社的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在市场交易中的“代言人”,是“集中”社员实现市场需求(而不是代替农户)的组织。合作社的“第一要务”是为社员提供“服务”。在“建设关中畜牧大区”过程中,要发挥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的优势,使“合作社”成为“关中畜牧大区”的重要组织载体。要在发展专业户、养殖小区、专业村、专业乡的同时,注意引导农户发展合作经济,自愿组成“合作社”,由合作社为农民开展“原料”采购,“产品”销售以及防疫、配种和信息、技术服务。通过合作,增强农户的市场地位,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就农业产业组织形态而言,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称道的是家庭承包经营,90年代称道的是公司与农户的纵向连接(是经济合作的一种)的产业化经营,那么在21世纪初农户与农户的横向合作将登上前台,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农户+合作社+公司的农业组织体系。 五、把握“政府”与“市场”关系,注重发挥政府功能 从理论上讲,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政府的职责是矫正市场机制的缺陷,弥补市场机制之不足。市场是“无形的手”,政府是“有形的手”。一般而言,只要“无形的手”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就不需要“有形的手”参与。否则,就是政府越位、错位,这将会降低市场运作效率,损害市场经济主体利益,损害国家或区域经济效益。 但是,市场运转也是有成本的。当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时,市场运转的成本很高。小规模经营的农户,进入市场交易的成本更高。目前,在农业经济、畜牧经济中出现了“市场失灵”的严重问题。甚至在一些领域,比如在人才、技术、信息以及防疫等方面市场机制很难有效发挥作用。畜牧人才市场失灵、技术市场失灵、信息市场失灵、防疫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就是农户规模过小,从市场上购买技术、信息和人才、防疫服务“不经济”。因此,对于小规模经营畜牧业的农户来说,这些产品具有了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性质,需要由政府或准政府组织(比如非营利的市场中介组织)提供。 进一步讲,在“建设关中畜牧大区”中,政府应当为产业组织(如农户、合作社、畜牧企业)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以提高市场运转效率。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产品,具体包括(1)根据市场规则确立优先扶持的“主导性产业”;(2)建立起与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3)为畜牧专业生产基地、片区(养殖小区、专业村、专业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补助;(4)支持多种形式的畜牧兽医科技、信息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5)建立“官方”兽医制度,健全动物防疫监督体系;(6)为农户自愿组成的“合作社”提供必要资助;(7)执行法定的市场规则,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证市场高效率运转。 必须指出,市场机制存在缺陷(市场失灵)问题,政府功能也存在缺陷(政府失灵)问题。必须正视政府失灵,(1)政府资源不足,“政府无能”,难以兑现既定的政策承诺;(2)政府集体腐败,运转成本上升,组织费用过大;(3)政府过度介入,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经济缺乏活力,损害总体经济效益。因此,不能对政府的期望值过高。在具体实践中,既要注意防止和矫正“市场失灵”的问题,又要注意防止和矫正“政府失灵”的问题。政府不能错位,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只有“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密切配合,才能使“建设关中畜牧大区”事业顺利推进,快速发展

畜牧发展论文篇(3)

2政策性保险存在的问题

2.1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05年12月29日通过,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1995年6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根据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对其进行修正,《畜牧法》和《保险法》确立时间早,均未对政策性畜牧业保险作出具体规定,近年来,又未作出修改,更新速度慢,与现实社会相比有些脱节,政府也没有针对畜牧业的发展特点来拟定具体的畜牧业保险法,难以应对最新的畜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法律法规的缺失给发展政策性畜牧业保险带来诸多困难。畜牧业容易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脆弱性的特点,属高风险行业,一旦发生巨大灾情或疫情,又没有法律的支持和保障,保险公司的资金难以满足赔偿需要。

2.2政府对畜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对畜牧业保险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表现在畜牧业方面发达国家一般都是政府出资占绝大部分,农民对畜牧业保险的费用投入较少,负担较轻。如在美国、法国,政府对农民所交保险费会出高达50%~80%的保费补贴;日本、加拿大、韩国开展的畜牧业保险事业,政府不仅出资补贴事业运营经费,对积极投保的农牧民国库30%~50%的补贴保费,而且政府还提供保险的再支持。然而,我国政府对畜牧业保险补贴的费用补贴极少,相应的规定支持的法律措施也没有出台,信贷支持方面的比例覆盖面也只有30%左右,还有一些因为执行力度和操作不到位,资金支持就更得不到保障了。所以,畜牧业保险的机构因缺少创业资金而难以运营。

2.3宣传力度不够,引导防护机制有缺陷

畜禽养殖主要分布在比较落后的乡村或者偏远的山区,基础设施落后,缺少接受教育程度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养殖户大多是农民,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领悟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理解复杂的保险条款,而政策性保险的宣传工作不到位,目前只有电视或者广播等单一的方式,也只是浅层次的提及,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政府对政策性畜牧业保险宣传工作的不重视,使投保率难以保障,还容易引起农民对政策性保险的误解,致使畜牧业保险受阻。引导力度不够,相应的防护机制不健全,养殖户自身很难发现市场的需求和变化,风险得不到有效预防和控制,难以提起农民对畜禽养殖的信心,不利于畜牧业发展。

2.4养殖户和保险公司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制造的巨大的障碍

政策性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高补贴以及一些免税政策对养殖户和保险公司来说都是一笔不小财富收入,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诱惑,因为养殖户只需要付出很小的成本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赔偿(如养殖户往往选择风险较大的标的进行投标,对风险较小的标的不投标),容易让他们为获得补贴赔偿金去选择不努力预防风险和灾害管理,从而加剧道德风险的发生致使政府补贴下的畜牧业保险效率低下。同样的保险公司也存在这种情况,保险公司经营的根本目的在于盈利,因此在经营管理中会自觉选择更利于其获得更多政府补贴的经营方式,而不是真正考虑畜牧业的发展,经营管理补贴费用降低了保险公司的风险责任,会带来市场的供给过剩,容易带来市场波动,而其损失又得由养殖户和保险公司来承担。结果必然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国家也会蒙受损失。

2.5政府为提高畜牧业保险的参保率,强迫农民参保

从国外一些比较成功的农业保险实践中得出经验,保险业要求符合大数原则尽可能在更大范围内分摊风险的特性,同时要保证一定程度的参保率,所以,为了畜牧业的正常推行,畜牧业保险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必须要选择适当推行强制性投保方式,以保证一定程度的参保率。另外,农民及商业保险公司二者不能自发达成协议,适当的强制性投保是推动农业保险制度迅速发展的有效手段。然而,适当的强制性投保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制度,实际执行中也可能存在一些政府官员为谋取私利,使执行过程变得复杂、艰难,用欺骗或者打压的手段,强迫农民参保。

3推进政策性畜牧业保险工作的建议

3.1健全畜牧业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政府应该根据畜牧业的发展特点,尽快出台政策性畜牧业保险法律法规,使政策性畜牧业保险有法可依。就政府自身而言,首先是应该做到遵循指导思想和原则,积极履行在畜牧业保险中应该发挥的职能;接下来由政府、保险公司和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共同协商,研究确定关于畜牧业补贴的种类、范围和标准;还有明确对以下事物的明确规定也是当务之急:对畜牧业保险的组织形式、性质、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理赔条件、补贴力度、组织机构、运行方式、政府作用、农民参与方式、保费分担原则、巨灾风险的控制、异常灾害超赔资金处理方式、税收、有关部门配合、对政府、保险公司与养殖户需要行使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同时政府要实事求是,规范管理,提高办事效率,实行方便人们的参保手续及赔付程序,使养殖户享受到优质的承保、理赔服务。

3.2加强畜牧业保险的财政支持保障

针对目前我国在畜牧业发展资金投入力度还非常有限的问题,我国政府就更该利用政策性畜牧业保险来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着力提高农村保险覆盖面,为经营畜牧业保险机构和从事畜禽养殖的农民提供免税优惠和贷款优惠,拓宽畜牧业投产的融资渠道,根据地区的贫困差距,分别合理地制定农险财政保费补贴比例。在优惠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为避免其流于形式,政府应该加强监管以保证政策性的优惠真正落到实处,造福于人民。

3.3履行政府的职责,加大宣传的力度,建立相应的防护机制

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信息资源的畅通流入,为农民接受政策性畜牧业保险的知识提供更多的机会,使用多种宣传工具和采用多种方式方法,从政策性畜牧业保险特点和养殖户自身的需求着手,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推广畜牧业产业扶持政策,诸如生猪奶牛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标准化规模养殖等各项扶持政策,让农民对优惠的政策性畜牧业保险有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投保工作中来,推动这项由政府主导的惠农政策的实施与创新,及时跟上最新的政策性畜牧业保险发展的动态。由于畜禽养殖户大多数是农民,采用农民喜闻乐见而又容易接受的现场宣讲方式,主要内容为养殖户身边的典型案例,势必效果更佳。为促进畜牧业保险事业的不断发展,有必要以国家信用为畜牧业保险经营机构提供担保,同时,由政府主导赔付超额的再保险和整合各级行政资源,为农业保险提供人力和技术保障,做好灾前的防护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3.4防止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逆选择和道德风险是政策性畜牧业保险推进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之一,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做好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管理,以下措施必须推行:首先,在农民对政策性畜牧业保险投保之前,以及保险公司贷款之前,根据投保情况,建立严格的信用评级制度,分等级的进行管理;接下来是在人们投保或贷款后,定期的举行一些讲座等教育活动,主要内容为关于政策性畜牧业保险投保之后应该注意的相应规章制度与条款,增强投保人的道德意识,同时采用邻里或者乡里之间相互监督的措施,以降低道德风险;最后,按照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带来政府和国民的损失程度,制定相应的惩处方式,且方式必须严厉有效,如投保人的信用与贷款买房等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3.5尊重养殖户自身的选择

对畜牧业保险的投保问题,政府应该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履行自身的职责,尊重养殖户自身的选择,不强力胁迫农民参保,应该做好事前的宣传与引导工作,普及畜牧业保险的相关知识。加强对畜牧业保险投保费用征收的政府官员的监督与管理,尽量避免因个别官员自身素质问题,使畜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

畜牧发展论文篇(4)

1.2畜牧支撑体系建设日益稳固。近年来,邢台市各级畜牧兽医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按照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综合设置的要求,市级和县级均建立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公室。全市共建立乡级畜牧兽医分站117个,招聘全额事业编制人员482名,村级动物防疫员5325名,市、县、乡、村四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基本形成。全市投入防疫和畜产品安全基础建设资金2600万元,建设市级兽医实验室和畜产品检测中心各1处,建立3个部级动物疫情测报站和3个省级动物疫情测报站,大大增强全市动物疫病预防和畜产品安全监测能力;禽流感、口蹄疫、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密度连年保持在100%,实现多年无重大疫病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为现代畜牧业发展保驾护航。

1.3畜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邢台市通过亲情招商、以商招商、举办项目推介会等招商措施,北京保吉安、泰国正大、河北雨润、北京奥天、山东六和等一大批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继落户邢台,进一步推动了邢台市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市新、改(扩)建各类畜牧项目100多个,总投资近百亿元,其中北京宝吉安与威县、巨鹿合作的肉鸡产业化项目,山东六和与兴达合作的肉鸭产业链项目,泰国正大集团独资的生猪生产项目等均相继顺利投产,带动了当地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另有北京奥天生猪养殖项目、河北雨润集团生猪生产及肉食加工项目、河北旺族集团生猪产业链项目、君乐宝乳业的万头奶牛生态牧场项目等正在建设中。特别是君乐宝与威县合作总投资5亿元的万头奶牛生态牧场项目,目前进展顺利,预计2014年底可投入生产,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奶源基地,对我市高端奶产品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现代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差,产业化发展滞后。从国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看,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应达到60%。在国内超过50%的地区也为数不少,而邢台市2013年底才达到44%。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远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少,优势不明显,一体化、集团化程度不高。畜牧业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有所壮大和发展,但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差,管理制度落后,竞争力不强。第二,龙头企业科技和制度创新能力不足。有些大型企业仍然依靠粗放扩张的经营模式,严重忽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在市场竞争中缺乏自己的名牌产品的优势产品,在企业管理中,没有及时采用现代经营管理制度,存在产权不明晰、决策不科学的问题,仍然依靠传统家族式的管理方法来管理集团企业,使企业长远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有的企业严重缺乏稳定的原料基地,有的企业市场营销渠道不畅,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和手段有待提高。

2.2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仍待加强。在现阶段,邢台市的畜产品监管机构、监管手段、检测人员及设备等均不能满足产品监测的需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不容忽视。

2.3资金缺乏仍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随着现代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变,邢台市财政及金融的支持力度与畜牧业发展规模不相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步伐。

2.4产业发展空间逐渐缩小。随着邢台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资源、环境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在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挤压下,畜牧业发展空间的压力正逐步加大。

2.5畜牧执法机构不健全,执法力量薄弱。市、县两级畜牧兽医部门均没有单独的行政执法机构,现有的畜牧执法人员全部是动物卫生监督所或畜产品安全监管办公室人员兼职,并缺乏必要的执法手段,畜牧法赋予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执法权力得不到很好的执行。

3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3.1实施产业拉动,扶强壮大龙头企业。紧紧围绕畜牧业主导品种,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鼓励现有龙头企业通过更新改造、链条延伸、开发新上,谋划建设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增强发展后劲;以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政策优势,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我市落户,建设一批能够延长畜牧业产业链,标准高、规模大、外向型、牵动强的畜牧业深加工龙头企业。坚持引资金与引技术相结合,实现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尽快形成一批龙头企业集群。

3.2实施规模推动,强化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按照国家《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强化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一是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重点推进年出栏10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和常年存栏1万只以上蛋鸡规模养殖场,推行牛羊舍饲圈养,加快奶牛规模场建设和养殖小区股份制改造。二是推行标准化生产。制订和完善生产标准化技术规程,引导生产者按标准组织生产,逐步使畜禽养殖在选址、圈舍建设、投入品、疫病防治、饲养管理、粪便处理、产品安全等方面达到标准化、规范化,不断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三是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按照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标准,认真组织开展示范场创建活动,通过示范创建,提升全市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

3.3实施品牌牵动,争创国家和省级产品品牌。以鸡蛋、肉类和乳制品为重点,结合我市实际,科学制定产品品牌建设发展规划,下大力抓好实施。引导养殖加工企业增强品牌和质量意识,健全标准化管理、计量检测和质量信用体系,开发高端产品。,帮助我市知名企业在京津及全国大中城市建立专店、专柜、连锁商场,增设销售网点,提高市场占有率。

畜牧发展论文篇(5)

充分依托京津资金、技术、市场、消费需求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河北土地、劳动力、饲草饲料等方面的相对资源优势,创新畜牧业发展模式,迎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加快调整空间布局。在紧邻京津的张家口、承德、唐山、廊坊、沧州、保定等市的23个县(市、区)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培育环京津特色产业带;推行屠宰加工企业与养殖户订单生产,合同收购的养殖模式。平原区加强对现有中小型养猪场标准化改造,引导发展年出栏5000头以上适度规模养猪场,重点发展存栏1万~2万只的蛋鸡标准化规模场,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燕山、太行山山区县以肉羊和肉禽为重点,发展适度规模肉羊、肉禽养殖,推行绿色无公害畜禽生产,进一步增强京津市场供给能力。加快调整畜禽品种结构。生猪养殖方面,将原定的瘦肉型改变为肥瘦兼用型,延伸瘦肉型猪出栏时间提高脂肪厚度,适应京津大众消费者口味。蛋鸡养殖方面,将原定的白壳蛋鸡和褐壳蛋鸡改变为粉壳蛋鸡,增加粉壳蛋鸡养殖数量。培育河北柴鸡新品种,发展山地放养型柴鸡,生产高品质柴鸡蛋,适应京津消费者的喜好。在肉牛养殖方面,大力发展乳肉兼用型牛,开发高档牛肉产品,满足京津高端消费需求。在奶业方面,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奶、草原牧场奶、巴士消毒奶,提高乳脂率和乳蛋白率,抢占京津高端奶业市场。打造全链条畜牧经济。创新“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合同销售”模式,大力发展新兴养殖经济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稳定供求关系、延伸产业链条。在环京津生猪主产区,以唐山双汇为核心,带动玉田、迁安、抚宁等县发展100个标准化养猪基地,带动4000个养殖户,与京津合资改造提升5个现代化屠宰场,将单体每年供应京津冷鲜肉能力从2.5万吨提高到4万吨。蛋鸡养殖以沧州万雉园为纽带,带动100个蛋鸡存栏1万只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采用喷码、清洗技术,生产高档产品供应京津高端市场,通过提供饲料、兽药、疫苗、养殖技术等方式建立蛋鸡养殖合作社,带动中小规模养殖户建设100个生产基地,生产中档产品供应京津大众市场,扩大京津市场占有量;以大厂福华为核心,在张家口、承德坝上半牧区,利用国家肉牛产业政策,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地理标志牛羊肉产品,抢占京津市场,满足市场需求。

2.建立适合京津市场需求的优质畜产品基地。

一是提高畜禽品种质量。充分发挥京津畜禽种业优势,加强与京津畜禽种业科技合作,加快技术成果转让,重点突出骨干品种,提升现有生猪、蛋鸡国家核心育种场和繁育场建设水平,共同指导培育一批基础设施健全、畜禽品种优良、技术水平先进的种畜禽场,尽快达到国家核心育种场和繁育场要求,提高畜禽原种场、扩繁场的供种能力。充分利用京津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共同培育大午金凤褐壳蛋鸡羽色自别新品种,提高市场占有率,共同培育优质乳肉兼用品种种公牛,提高后代母犊单产水平和乳成分、提高后代公犊的产肉性能。二是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充分发挥1010个部省级示范场和21个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开展设施达标、健全制度、规范规程、标准化示范、严格执法、全覆盖培训“六大规范化管理行动”,将示范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充分利用畜牧业生产扶持项目的调节作用,引导生猪、蛋鸡、肉鸡、肉牛、肉羊散养户和中小规模场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改造提升,扩大生产规模,实施标准化生产,淘汰落后的养殖方式,将河北规模养殖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加强督查指导,推广先进典型,规范投入品控制,规范养殖行为,规范档案填写,将规模养殖场备案率由76.3%提高到80%提高,提高畜禽生产能力和水平。三是强化畜产品品牌建设。加大河北特点畜产品宣传,将培育畜产品品牌作为提升畜牧业竞争力、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内容来落实,争取将石家庄君乐宝、徐水大午、沧州万雉园、唐县国富唐尧、唐山中红三融等31个省内知名养殖品牌企业,打造成5个全国知名养殖品牌企业,河北畜产品在京津市场的占有率提高5个以上百分点。

3.构建满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体化市场。

京津冀要破除限制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障碍和行政区划藩篱,对标珠三角和长三角,加快建设京津冀畜产品统一市场的步伐。充分挖掘无形市场的潜力。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无形调节作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牧企业、养殖大户利用河北畜牧兽医综合信息平台,按照京津市场供求信息组织生产和销售。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宏观调控作用,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科学分析研判京津市场畜产品供求的现状和趋势,根据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波动规律,针对京津高端畜产品消费需求趋势,组织各类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市场需求和营销培训,利用各类扶持政策,引导养殖户实行标准化生产,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养殖,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京津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有形市场的主导作用。加大河北畜产品直接进入京津卖场,引导农民合作社、涉牧企业、养殖大户与农贸市场、超市直接对接,建立京津社区直营店,周末开展京津社区大篷车服务,减少中间环节,提高销售收入,实现畜产品精准销售。发展网络配送和网络销售等新兴业态,引导和组织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社、大型养殖企业开通电子商务网站构建京津配送体系,通过网络推介和销售畜产品,争取相关部门对在京津开设网营店,提供直送业务的配送公司给予税收优惠,增加养殖效益。着力培育经纪人队伍。加强畜产品交易经纪人行业自律,提高信誉度,组织开展研究京津畜产品市场内在规律和质量要求,及时反馈市场信息,积极对接京津市场,最大限度提高京津畜产品市场占有率。引导经纪人充分利用北京农产品批发市场外迁的机遇,组织养殖户、合作社与新建市场发展订单养殖,优化养殖结构,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建立京津冀三地畜产品检测监测结果互认机制。建立健全京津冀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统一人员培训、统一检测参数、统一检测设备、统一检测方法,实现畜产品检测监测结果互认。充分利用畜牧兽医综合信息平台,完善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等要素信息,加快与京津信息联网进度,最终实现畜产品二维码检索全覆盖。

4.搭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要顺应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场大变革,在动物疫病、畜产品质量安全联防联控体系上实现率先突破。构建重大动物疫病联防联控机制。强化华北五省区市重大动物疫病联防会议制度,在京津冀统一时间进行强制免疫、防治人畜共患病和动物常见多发病工作,同步实施动物疫病风险评估与分级管理,每季度交换疫情信息,争取对防疫物资实行统一调配,实现防疫物资在京津冀充分有效利用。构建畜产品供求信息共享机制。按照京津畜产品信息收集工作机制和时间节点,科学调整河北畜牧兽医综合信息平台的信息收集、工作机制,初步实现每周交换畜产品供求信息,最终实现当日信息共享。半年召开一次京津屠宰加工企业、畜产品交易市场与河北省基地的对接会。季度研究分析京津市场对畜产品品种、质量的需求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河北省供京津畜产品基地的品种结构、饲养方式和饲养规模。构建畜产品检验检疫认证信息共享机制。每季度将河北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情况通报京津。协调农业部,统一京津冀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出证工作,将京津冀三地跨境调运按同一省对待,打破现有三地通关两证壁垒,实现一证通关。构建预警预报信息共享机制。每年召开2次京津冀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动物疫情专家解析预警会议,统一确定范围、参数,规范样品采集和检测程序,全面摸清京津冀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主要风险,评价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

畜牧发展论文篇(6)

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依赖着种植业生产的发展。大悟县历来对猪禽的生产较为重视,可从两个方面数字说明这一点。一是把猪牛羊禽的饲养量按牛单位折算,猪禽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三位。二是在畜牧业产值结构中,猪禽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二位。而猪禽的发展快慢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种植业提供农副产品的多少。四九年,粮食生产水平低,年产4.4万吨,牲猪年末存栏只有2.5万头。五七年,粮食产量达到五十年代最高水平,产量11.22万吨,牲猪年末存栏达到该年代最高水平,为9.6万头。五八年至六一年,三年自然灾害使粮食由10.33万吨下降到七万吨,牲猪年末存栏也从7.8万头降到2.6万头。七o年至七二年,粮食产量过15万吨大关,牲猪年末存栏也过10万头大关。八o年至二00一年,粮食产量连年上升,由14.9万吨上升到20.4万吨,牲猪存栏也由13.2万头上升到24.8万头,为历史最高水平。因而畜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种植业的制约。

二、畜牧业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偏小,宏观控制难以实现。大悟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县,人平只有七分耕地,单纯靠粮食就是绣出一朵花来,也只能解决温饱,但发展畜牧业的潜力却很大。一是草山草坡面积大,有天然草场124万亩,据测算可载畜8万个黄牛单位,而目前只利用了60%。二是饲料来源广,大悟县是全省三大花生生产县之一,年产农副产品等饲料5亿公斤,但实际用于养畜的只占47%,在农业结构中,种植业产值通常占农业总产值的60%左右,畜牧产值只占30%左右,所占比重太小。而在畜牧业内部,只重视粮食畜禽的发展,忽视食草畜禽的发展。按牛单位计算四九年食粮畜禽与食草畜禽之比0.44:1,八五年为2.57:1,九0年为1.26:1,与当前耕地面积与草场可利用面积之比0.51:1不相称。

对于农业结构,大悟县采取了一些措施予以调整,但由于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综合素质差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难以达到目的。

三、千家万户饲养、小群分散经营、传统的饲养观念和方式未摆脱,出栏率、商品率低。大悟县畜牧业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这种千家万户饲养,能利用各自的有利环境、剩余劳力、农副产品、残剩食物、简便畜舍等生产出小量的畜禽产品。但是,传统的饲养观念和方式未摆脱,大多数农民还是“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下蛋换点油盐钱”的生产观念。饲养方式多采用,喂猪“一瓢水,一把糠,一篮菜”,耕牛全靠稻草养命,养鸡“白天自找食,进笼一把谷”。因而,长期以来,牲猪出栏率未超过75%,商品率未超过80%,耕牛出栏率、商品率均未超过10%,山羊出栏率、商品率未超过50%,家禽出栏率、商品率未超过20%。

四、畜禽品种杂乱差。大悟县畜禽品种主要来源于江汉平原一带,由于农民的科学养畜水平低,畜禽乱配、近亲繁殖,使畜禽品种普遍存在“杂、乱、差”的现象。品种低劣,导致饲养时间长,生产性能低。出栏一头250斤左右的肥猪需要一年多的时间饲养,耕牛个体象驴子,山羊长得象狗子,鸡蛋象麻雀蛋。

五、草山草坡面积大,自然牧草丰富,但利用少,浪费大。大悟县山场宽阔,各类草场毛面积124万亩,可利用面积109万亩,其中万亩以上的连片草场有37处。草场年亩产鲜草695公斤,平均14亩载一个黄牛单位,可载畜8万个黄牛单位,而实际只利用了60%。其原因主要是成片草场多分布在高山、远山区,而牲畜又多集中在村庄周围放牧,放牧半径小,群众又不懂制作青干草喂畜的技术,而在十月份后,牧草已老化,被砍回家当柴火烧掉了。

六、畜牧产品销售半径小,流通渠道狭窄。大悟县畜禽产品主要是内销,外销很少,而且是个体商贩占了大头,商业、外贸部门的主渠道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以外销量最大的牲猪为例,八三年外调量为32897头,八五年下降到9693头,九二年后一直徘徊在2万头左右,只占牲猪出栏数的10%左右。从牲猪内销看,个体屠夫垄断了牲猪收购市场,压价压秤赚黑钱,农民养猪一年,不如屠夫杀猪一天。

七、畜牧部门基础差,服务功能低。八0年以后,大悟县畜牧业防、繁、管、治机构相继建立起来了,基层技术人员为千家万户服务,对畜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由于县财政投入低,政策性收费又难以收起,导致正常工作难以运转,技术人员外流严重,诊疗设备一直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服务功能较低。

二、大悟县畜牧业的现状,是贫困山区畜牧业的缩影。因此,在发展山区畜牧业上要针对山区的现状特点,确定发展方向和方针。在制定措施上,要充分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在发展要求上,必须逐步实行四个转变。一是农民的养畜观念要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意识转变到现代商品生产的意识中来。二是从小农经济的封闭式生产方式转移到科学性、商品性生产方式上来。三是从一家一户的个体效益转变到千家万户的规模效益上来,并逐渐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起来。四是从当前的生产初级畜产品转变到深度加工上来。

〈一〉根据资源特点合理区划、布局,重点放在潜在优势上。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划分若干自然经济小区,发展不同项目和品种。

1、城镇郊区:交通、能源、信息等都比较发达,人才、技术、资金条件都较好,市场对肉蛋奶需求量大,应重点发展生猪、奶牛、禽的饲养及畜禽产品加工业等。

2、低山丘陵区:农业较发达,人平耕地面积较大,农副产品多,应重点发展猪、水牛、禽等畜牧业。

3、中山、高山区:山高人稀,居住分散,交通闭塞,农业落后,但草山草坡面积大,牧草丰富。重点发展牛、羊、兔、鹅食草动物,可建立肉牛、奶牛、肉羊、草禽等基地。

〈二〉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重点放在发展草食动物,走种草养畜的道路上。过去,一讲到发展种植业就单一抓粮,发展畜牧业就单一抓猪。而牲猪发展的好坏与粮食的丰欠有密切的依赖关系。因此,要保持畜牧业的稳步发展,就必须重点放在发展食草动物上。这是因为,一方面食草动物对粗饲料的转化率是食粮动物的五倍以上,成本低、饲料报酬高。另一方面,山区有广阔的山场,有充足的饲草资源。发展食草动物的数量多少,要以草场载畜量的多少来定。在荒山荒坡水源好,土层厚的地方可人工种植品种优质,产量高的豆科牧草,种草养畜既可提高养畜饲养水平,又可提高载畜量。

〈三〉在发展千家万户饲养的同时,重点放在建设资源相对集中的规模畜牧业上。畜牧业具有投资小、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适合农民目前的生产要求。如果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以发展较快的养畜专业户和专业村典型引路,一定能调动千家万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应发展规模畜牧业。如在连片草场的地方建立食草畜禽场,在城郊区和低山丘陵区建立食粮畜禽场。适度规模地集约式经营有利于提高科学化和商品化生产程度。

〈四〉改良畜禽品种,重点放在提高畜禽产品率上。畜牧业与种植业一样,品种问题至关重要。要改变长期形成的畜禽品种“杂、乱、差”现象,提高单位时间内的繁殖率、出栏率、产肉率、产蛋率。就必须引进优良品种,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推广经济杂交。

〈五〉处理好畜牧业与它业的关系,重点放在发展生态农业上。在山区,发展畜牧业往往与种植业发生矛盾,如与种植业争夺面积,人畜争粮的矛盾等等。处理好这些矛盾,必须在合理区划,统一制订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走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增值的道路,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首先是处理好牧林关系。在山区,往往会出现放牧与兴林,种草与栽树之间的矛盾。可在树间种草,分区轮牧解决这一矛盾。这样既可保持水土流失,又可以“以短养长”,还可以用畜粪肥林,以牧养林。

畜牧发展论文篇(7)

2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重视控制人口数量

重视控制人口数量,缓解地方经济发展的压力。人口数量的控制,能够适应内蒙古地区的经济承受能力,人口过多,当地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制约畜牧业的发展。采用多元化经济结构,将畜牧业的发展与人口的数量进行结合,能够避免给内蒙古的畜牧业经济带来负担,有利于促进当地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加大资金投资力度

畜牧业是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命脉,是主导当地人们生活水平的决定因素。国家应当加大对内蒙古畜牧业的投资力度,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实现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应当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专门的畜牧业经济管理机构,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呼吁广大投资商对内蒙古地区进行投资或贷款,丰富当地经济类型,向内蒙古地区经济的现代化方向迈进。设定适合当地发展的投资计划,加大对畜牧业的投资力度,寻找更多的商机,实现当地经济的多元化,以适应当地牧民的生活需求,稳定内蒙古地区的经济。

2.3合理利用草原资源

如今,对于内蒙古畜牧业而言,草原退化和破坏现象严重,是当前开展畜牧业经济的制约性因素。加强对草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化利用是改善当前草原形态的重要举措,是维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关键性因素。要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提高牧民对草原的保护意识,明确草原对于牧民生活的重要性,为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对于草原上的畜群应当予以控制,将数量进行一定的缩减,转变畜群的饲养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证经济增长。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资源,能够加速草原的循环再生长,有利于草原生长的旺盛,为内蒙古地区畜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畜牧发展论文篇(8)

自2008年以来,天水市牛、羊养殖数量逐年增加,规模化养殖步伐加快。2008年到2012年,牛、羊的存栏数量分别从25.94万头、25.73万只增加到30.71万头、30.16万只,存栏数量总增长率分别为18.39%、17.22%。牛、羊出栏数量分别从6.63万吨、9.25万吨增加到9.56、11.37,出栏数量总增长率分别为44.19%、22.92%。牛、羊肉产量分别从6630万头、1387.5万只增加到9560万吨、1705.5万吨,肉产量总增长率分别为44.19%、22.92%。

1.2牛、羊产品的产量呈增长趋势

随着牛、羊养殖规模的加大,牛、羊类产品也随之增加。牛产品主要有牛奶和牛肉,羊产品主要有羊毛、羊绒、羊肉。从2008~2012年,牛羊类产品的产量呈增长趋势,牛奶产量、牛肉产量、山羊毛产量、绵羊毛产量、羊肉产量的总增长率分别是57.19%、30.65%、17.70%、35.17%、18.65%,其种牛奶的总增长率最高,山羊毛产量的总增长率最低。

1.3品种逐步优化

2009年底,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天水市政府主要侧重品种的引进和品种的改良,并要求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向高标准与高品质方面发展,这样不但改进了品种而且加速了天水市草食畜种的繁育进程。2009年底,天水市共建立91个牛羊冻精配种站点,至2011年底,天水市建立171个,初步形成市、县、乡(镇)三个级别的牛羊冻精配种站点结构,并引进一些优质品种肉牛的冻精,同时开展肉牛三元杂交,优化肉牛的品种。2011年底,秦安县引进了50多只外来种羊品种,同时建立了种羊场,进一步完善了天水市良种羊的繁育体系。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外来优良品质的引进和冻配网络的建立,使得品种开始逐步优化。

1.4畜牧产品加工机械的推广与利用不断加大

从2010年到2012年以来,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养殖过程中对畜牧产品加工机械的利用明显增长,由此可见,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畜产品加工机械的重视与利用程度逐年稳步增长。畜牧产品加工机械也是现代化养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畜牧业朝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作用,并且加大畜牧产品加工机械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天水草食畜牧业养殖的生产效益,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饲料加工机、畜牧养殖机、畜产品采集加工机的增长中,增长最快的是畜牧养殖机,从2010年的1台增加到2012年的27台,其增长率相当快,说明养殖户自2010年以来对科技养殖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1.5生产方式逐步转变

天水市草食畜牧业注重品种引进与品质优化的同时,生产方式也在不断转变。2011年底,天水市共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与标准化养羊小区分别为61个、11个。在牛羊舍的建设方面,新建圈舍都要求采用高标准的砖墙结构的圈舍,在此之前建设的圈舍大多不能达到标准,过去主要以土栏为主。从饲养方式方面看,由原先单一的粗放饲养方式(采食天然的牧草或作物的秸秆),逐渐向精细饲养方式(结合牛、羊在不同生育期饲喂人工牧草与精料)转变。这个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物的秸秆利用率,优化了饲喂饲料的营养结构,大大提高了养殖的效率。饲养方式总体上看,逐步由农户分散养殖方式向规模化、集中化、精细化的饲养方式转变。

2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草场退化严重,秸秆利用率偏低

天然草场由于以前的公共放牧现象,使得草场的产权不明确,草场没有承包到户,对草场缺乏合理的放牧管理,不合理放牧的现象比较严重,大部分植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草地的生态环境出现严重的不平衡,使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与消减。产草量明显下降,严重制约了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2001年产草量为0.41kg/m2,盖度86%,2008年产草量为0.15kg/m2,盖度60%~70%,从2001年到2008年,草地的总产草量下降了63.4%。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对秸秆的利用率偏低,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群众在思想认识的局限性,还有对秸秆青贮技术的利用的掌握程度低,使得秸秆利用率不足30%,致使秸秆资源在利用过程中浪费严重。虽然天水市农作物秸秆产量比较丰富,但青贮氨化、微贮的数量有限,直接给牲畜饲喂农作物秸秆,适口性差,饲草的有效转化率低,从而间接地增加了饲草成本,造成了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经营效益的下滑。

2.2畜牧养殖企业融资困难

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发展虽然有政府财政的引导和社会参与的投资机制,但发展的资金短缺仍是困扰养殖户和企业主的突出问题。

2.2.1相应的贷款机制还不完善

涉及畜牧养殖业的相关贷款审核通过率偏低,大多数养殖户的贷款都没有通过审核,资金的短缺严重地制约了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2013年天水市申请畜牧养殖业贷款15256户,核定贷款5308户,贷款金额为38248.2万元,贷款审核通过率为34.8%。其中,牛羊养殖业贷款申请户数为648户,核定贷款户数为256户,贷款金额为5068万元,贷款审核通过率为39.5%。

2.2.2农户的融资手段和渠道有限

金融机构发放的畜牧业贷款方式以抵押贷款为主,而养殖户的资产份额小难以提供符合贷款需求的抵押物,导致农户小额贷款困难,制约了养牛养羊数量和规模的扩大。同时,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主要经营模式为分散经营的管理模式,再加上畜牧保险覆盖率低的现状加深了金融机构的“慎贷”心理,加大了畜牧养殖户获得贷款的难度。

2.3管理体制与防疫体系不健全

天水市的兽医管理体制不完善,政府对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检测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服务和执法力量比较薄弱,大多养殖户的地域分布都比较分散,饲养条件与管理水平也存在差异。乡镇兽医站现有人员结构不合理,且工资待遇低,村级防疫员工资补助不能落实,运输等流通环节的督查力度也不够,造成动物疫病时有发生。已经建成投产的养殖小区在管理上还不完善,卫生条件差以及消毒防疫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导致牛、羊发病率升高,给畜产品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隐患。在防疫过程中,由于农户对防疫的重视程度与认识程度不够,使得防疫难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禽防疫和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制约着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发展,使政府的一些相关防疫措施不能够很好的实施,导致疫情难以有效的控制,严重影响着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养殖的经济效益。

2.4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产值和肉类比重明显偏低

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养殖户大多都是农民,由于资金和资源有限,不能满足草食畜牧业的规模化生产,牛羊的交易量难以大规模的提高,致使草食畜牧业的产值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偏低。2012年天水市国民总产值为1290074万元,其中畜牧业产值仅占总产值的13.28%,农业产值所占总产值的84.71%,相对农业产值而言畜牧业产值所占比重明显偏低。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是畜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的产值在整个行业中所占的比例小于13.28%。牛羊肉在肉类产品中属于品质较好的肉类,含有大量的氨基酸,是改善人类营养结构的主要肉类产品,由于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发展中对科技的利用程度低,使得牛羊养殖数量难以大规模增加,致使牛羊肉所占主要肉类总和的比重偏低,因此,天水市牛羊肉所占比重有待提高,以便满足当代人类高品质的生活需要。天水市2012年主要的畜牧业肉类产品供应源主要有:牛、羊、猪、禽类、水产类,其主要畜牧业肉类总产量为74116.86t,其中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肉产量仅占15.20%,所占主要肉类总和的比重明显偏低。

2.5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天水市草食畜牧产业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在牛羊产品的加工方面主要以初级产品的加工为主,多数企业仍为作坊式手工生产。畜牧产业龙头企业的总体生产规模偏小,加工型龙头企业少,在天水市77家畜牧业龙头企业中,畜产品加工企业只有5家,饲料加工企业只有1家,且规模不大。天水市畜牧龙头企业本身普遍存在基础差、设施不配套、生产水平低下、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够、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某食品公司,5℃~8℃的恒温冷却库不配套,致使36h的肉品腌制时间不能保证,导致一年中有半年时间机器是闲置的,产量、质量均不能达到标准要求。再者,天水市龙头企业所占市场的份额不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产业链条有限,畜产品的营销体系不完善,难以向大品牌、大市场、大流通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发展,资本、市场、技术等资源利用不充分,市场的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对分散养殖户和其他小型养殖企业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力不足,使得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难以提高,直接影响着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2.6供销一体化尚未形成

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养殖户由于市场开拓能力比较弱,产品的销路不是很好,一些加工企业原料的不足,使得加工企业产能过剩,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天水市畜牧养殖户大多是本地农民,由于养殖户对市场的供需信息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使得产业链条严重脱节,供需矛盾突出。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也使牛、羊相关产品的交易不能标准化,由于信息延误的问题,牛、羊相关产品的交易受市场价格的波动比较大,使许多农户失去了养殖积极性,严重制约着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再者,由于屠宰数量的供应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的屠宰、分割肉产线的生产能力,使相关企业产能严重浪费。

3天水市草食畜产业发展的对策

3.1保护草场周围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提高作物秸秆利用率

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要坚持生产与环境相和谐的原则,鼓励农户退耕还草。管理好草场的放牧时间与放牧量,放牧要控制在草场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既可以做到不破坏草场周围的生态环境也做到不误放牧。进一步推行草原承包经营制,做到草场管理责任到人,使得草场的管理得到真正的落实。同时,积极推行一些对草原保护、永生野生动物保护、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的制度,要求草场承包者严格遵守草畜平衡的相关制度。提高作物秸秆的利用率,做好秸秆青贮与加工工作,发展以秸秆养畜、畜禽粪便作为种植秸秆的肥料,形成畜牧养殖循环经济,把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初步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大产业。

3.2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对农户信贷业务方面提供一些政策优惠

首先,政府应下派人员对养殖户的养殖资金的需求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及时掌握养殖户贷款情况和所需资金的情况,制定惠农贷款工作方案和贷款办理流程。县政府分管领导分别联系指导金融机构、乡镇贷款贴息工作,推动各金融机构贷款工作的落实,尽可能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各乡镇及时审核申报贷款需求农户申请,保证贷款农户及时申请到所需贷款。其次,鼓励银行推行“农行+担保公司+养殖户”、“农行+合作社+养殖户”等贷款模式,提高信贷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3.3优化畜牧养殖结构,加大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的投资

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在养殖过程中,首先,应相应地增加牛、羊养殖的份额,加大对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的养殖规模,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在科技养殖上都应该投入更多的人、物、财力。其次,政府应支持农户和企业对以牛羊为主草食畜牧业的投资,并出台相关优惠资助政策。再次,应该提升天水市草食畜牧业规模化水平及良种生产供应能力,提高饲草料加工利用水平和畜产品加工能力和质量检测水平,从而提高牛、羊肉类份额的增加。

3.4强化龙头企业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天水市草食畜产业的发展应当强化龙头企业的建设,延长产业链条,继续扩大规模,提高生产的技术含量,增强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发展自身产业能力的时候,同时带动地方畜牧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扶持特色养殖业主和加工龙头企业的合作,集中资源,发展规模较大的畜牧企业,使其生产规模在原基础大大提高,从而有能力带动畜牧养殖户和相关畜牧产品加工企业。其次,延长畜牧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最后,强化畜牧龙头企业在畜牧市场所占据的地位,逐步形成一批资金雄厚、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产品开发、加工、销售企业。

畜牧发展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F7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稳步发展,无论是畜禽的饲养量,还是畜牧业产品产量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国畜牧业在保障城乡食品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虽然畜牧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在畜牧业发展中,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总体来看,中国的畜牧业仍处在传统饲养方式与现代化养殖方式并存、传统养殖方式占支配地位的阶段。规模小、品种杂,人畜混居、散放散养、粗放经营。同时存在畜牧业投入不足、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相对落后、重大动物疫病形势严峻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环境污染严重。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包括粪便、污水、恶臭、噪声等,但主要是粪便污水处理利用不当对大气和土壤造成的污染。由于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废物处理系统,粪便未经处理直接大批量的露天堆放,造成了对家畜和环境的污染。此外,恶臭成分对人和动物有刺激性和毒性。据调查畜牧场的恶臭污染占各种空气污染的首位,长时间吸入恶臭物质会改变神经内分泌代谢和免疫功能,使畜禽生产力下降,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由此可见,畜牧场自身环境的恶化和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

第二、畜产品质量问题突出。在传统养殖方式下,养殖户高度分散,难于管理,受利益驱动,部分养殖户会采用不恰当的饲养方法和手段,生产劣质甚至有毒的畜产品。前不久,“瘦肉精”、“牛肉膏”、“毒馒头”等事件,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及消费心理造成了严重影响。

第三、疫病防控形势严峻。据全国畜禽疫病调查我国共有各类畜禽疫病上百种,近年来各种新的疫病层出不穷。由于大量的分散饲养,加之畜禽商品交易频繁,难以有效的防止交叉传染、控制动物疫病。畜禽疫病已成为影响我国畜牧发展的一大障碍,严重威胁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第四、科技投入不足。产业的发展总是离不开投入。虽然近年来,各行各业加大了对畜牧产业的投入,但相对于其它产业来说,投入的比例是偏低的,尤其是科技投入不足。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偏重于养殖数量的增加,缺乏对一些科学技术的运用,所以畜禽商品质量差,甚至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众所周知的“瘦肉精”、“人造奶”、“牛肉膏”、“毒猪蹄”等畜产品安全事件给我国的食品安全和经济发展,特别是畜牧业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畜牧经济遭受严重打击。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上至中央,下到普通百姓高度关注的民生焦点。而与此相对应的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民生问题更成为舆论关注的社会焦点。

第五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正是在这样错综复杂的背景下面召开。畜牧科技论坛已成为我国最具广泛影响力的现代畜牧科技信息交流、成果转化和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并且逐步走向国际化。本届论坛主题确定为:畜产安全与民生。论坛期间,来自全国畜牧科技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的精英汇聚一堂,在理性、和谐的学术氛围中,紧紧围绕“畜产安全与民生”主题,深入研讨当前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和节能减排等难题。各界人士积极探讨畜牧产业与食品安全的紧密联系,分析我国畜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正视存在的问题,研究发展方向,提出振兴措施。

本届论坛不仅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还围绕当前畜牧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研究,交流全国畜牧产业新成果,交流和传递了国内外畜牧科技前沿研发最新信息。本次论坛所取得的成果,为现代农牧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对荣昌、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畜牧业发展必将大有裨益。

此次畜牧科技论坛在“十二五”计划开局之年召开,鲜明的主题,既符合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符合千家万户的民生需求,因此具有深远意义。由此可见,“十二五”时期,现代畜牧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对诸多的风险挑战。

一方面,我国畜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是畜牧业扩量提质的关键转型期。随着国家强农惠农力度持续加大,畜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优化。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为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我国畜牧业发展也面临着生产方式仍然落后、产品质量安全、资源紧缺、生态环境制约等诸多挑战。当前我国畜牧生产中,小规模低水平的散养方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严重制约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基层兽医防疫队伍执业水平参差不齐,兽医系统培训平台和执业兽医体系尚未建立,难以履行《动物防疫法》赋予的职责任务。随着畜牧业加快发展,饲料粮需求速度将高于国内粮食预期增量,饲料资源紧缺将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同时,规模养殖用地难、用工难、融资难等问题也对畜牧业发展形成严重制约。由于畜禽养殖污染处理成本偏高以及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的缺乏,部分畜禽养殖者粪污处理意识薄弱,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瓶颈。

畜牧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始终坚持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一条主线”,紧紧围绕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三大任务”,着力构建畜禽标准化生产、畜禽牧草种业、现代饲草料产业、现代畜牧业服务、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草原生态保护支撑等“六大体系”。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坚持数量质量发展并重,加强农牧结合,坚持科技兴牧。

面对新形势,我国畜牧业未来发展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总量平衡、结构优化、效益稳定、质量安全、资源节约和生态友好为目标,切实加大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力度,由此实现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增长,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型社会。

畜牧发展论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辽宁和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这条主线,根据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坚持服务“三农”、促进我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利用各种宣传资源,坚持不断改革和创新的宣传方式方法,采取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方式,提高宣传质量,为我省畜牧业的发展和动物卫生安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宣传方式

(一)利用媒体阵地,加强对畜牧业经济建设的宣传报道。充分利用中央新闻媒体和《辽宁日报》、《农民日报》、辽宁电视台、辽宁畜牧兽医在线网站和《牧业通讯》杂志、《中国畜牧兽医》杂志、《现代畜牧兽医》杂志等媒体资源,大力宣传我省畜牧兽医工作。各地动物卫生监管部门应主动及时向新闻媒体通报畜牧业发展的最新形势,积极组织提供新闻素材。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当地媒体搞好畜牧业宣传,努力扩大宣传效应。

(二)联合开办专栏、专刊,突出介绍我省各地畜牧业经济建设成果。在搞好宣传报道的同时,各市动物卫生监管部门要主动与上述主要媒体衔接,采取栏目协办、专题报道、专刊宣传等形式,加强深层次的宣传合作。尤其是《现代畜牧兽医》杂志,是我省一份面向全国畜牧系统和行业发行的关注畜牧技术与市场信息、关注行业动态发展的专业媒体。要通过该杂志宣传展示我省特色畜牧经济发展成果,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拉动畜牧资源的广泛流动,扩大招商引资范围。[本文转载自文秘站网-]

(三)围绕重点工作,策划宣传活动。各地要紧紧围绕重大动物疫病防治、饲养方式转变、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畜产品安全、种畜禽繁育、草原建设、行风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重点工作,采取学术研讨、现场展示、专题报告、专题培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精心策划宣传活动,以促进各项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宣传重点

(一)畜牧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宣传现代畜牧业在促进我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畜牧业对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建设和谐辽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我省畜牧业已经步入全国十大畜牧生产省行列,畜牧业已成为我省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新阶段我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以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为主线,确立了建设“一个中心”、“两大基地”、“三大产业”的产业发展方向,其中,推动“三大产业”之一的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势必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步伐。

2、突出宣传动物防疫工作对我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动物疫情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重大敏感问题,特别是畜牧业生产方式、畜禽结构和畜产品流通方式的变化,对动物防疫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为此,要着重宣传我省关于动物疫情监测、快速应急反应、疫病预防控制、科技创新、防疫骨干队伍等方面建设取得的新成果、新经验,促进具有我省特色的科学规范、统一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尽快形成。

3、广泛宣传动物产品安全的重要意义。动物产品安全是建设我省现代畜牧业和提高动物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措施,只有抓好动物产品安全,才有利于规范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才能进一步提高动物产品的质量,才能进一步加强我省公共卫生管理水平,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全省有32家兽药生产企业通过农业部GMP验收,全年完成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140个,猪肉中“瘦肉精”检出率为0,这些成绩充分说明动物产品安全在建设现代畜牧业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转载自文秘站网-]

4、宣传建设现代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市场风险的有效途径。尤其是以实施“畜牧业倍增计划”为标志,我省畜牧业步入了建设畜牧业强省的新阶段,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畜禽养殖已成为我省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__年全省农民人均增收中近50来自畜牧业。实行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变,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和生产风险,提高经济效益,从多环节增加养殖业收入。

5、宣传建设现代畜牧业是加强生态

环境保护的战略举措。只有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现代畜牧业,才能促进草原生态和畜牧业的协调发展,才能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提高草原生产能力,转变牧区生产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障生态安全,才能促进了我省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动物卫生工作有序的开展。(二)畜牧业法律法规

1、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认真组织学习讨论《畜牧法》,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步伐,进一步规范畜禽市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为《畜牧法》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深入宣传《草原法》、《草畜平衡管理办法》、《草种管理办法》、《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宣传各地草原执法的先进工作经验和实例,对严重破坏草原的大案要案公开曝光,发挥新闻宣传的舆论监督作用,促进农牧民知法、守法。

3、宣传《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广泛宣传制售和添加违禁药品等违法行为对畜产品安全的影响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通过宣传,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畜牧业是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使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和支持畜牧业的发展。

4、宣传严格执法、切实保护群众利益的事例,树立执政为民的行业形象。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舆论监督作用,揭露和鞭挞各种损农、害农、坑农,危害消费者食品卫生安全,损害群众身体健康的行为,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同时,震慑各类违法份子。同时广泛开展普法宣传,使越来越多的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

(三)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积极宣传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市县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大力宣传全省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新经验、好办法,尤其是着重宣传20__年我局开展了120个区域性动物卫生监督所的建设工作所取得的好经验、好办法,更好的推进全省动物卫生体制改革。

2、深入宣传20__年省委加快畜牧业发展座谈会、省政府加快畜牧业发展工作会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宣传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典型实例和典型经验,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导向作用,调动广大群众充分参与到畜牧业发展的进程中来,进一步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转变,推动跨越式发展。

3、宣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扶持家禽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国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关于确保禽类及其产品正常流通秩序的通知》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家禽业发展的意见》精神,大力宣传我省关于支持畜禽发展的政策措施,保障家禽业的恢复和发展。

4、宣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提高养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促进全省奶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畜牧业实用技术

1、广泛宣传动物疫病的防治知识和技术,尤其是禽流感的防控知识和技术,宣传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知识和重大动物疫病科普知识,增强全社会对重大动物疫情的防范意识。

2、宣传养殖小区规模化生产技术、瘦肉型猪规模化生产技术、高产奶牛繁育与规范化饲养技术、优质牛羊肉生产技术等,广泛宣传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程序,提高畜产品安全。

3、宣传畜禽粪污治理和无害化排放新技术,宣传畜禽粪污治理现场会的精神和先进技术,发展生态畜牧业。

4、宣传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取得的新成果。宣传推广夏洛莱肉牛和利木赞肉牛育种技术、辽宁绒山羊育种和改良所取得的新进展、新经验、辽宁绒山羊舍饲圈养技术、肉羊杂交改良技术,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步伐。

5、宣传草原鼠虫害防治技术和退牧还草技术,推广草原建设中取得的新典型,加强草原建设。

(五)畜牧业典型经验

1、广泛宣传我省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特别是黑山地区高致病性禽流感取得阶段性胜利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指导今后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2、大力宣传动物卫生监管系统行风建设的新成果。尤其是这次阻击战中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热情讴歌他们的事业,充分展示动物卫生人员的思想作风和高尚情操,促进行业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突出宣传动物卫生监管系统领导班子驾驭全局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充分宣传他们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时处变不惊、从容应对、知险而进、不负重托的作风,通过宣传,树立典型,使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深入人心,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动物卫生工作的开展。

4、宣传省、市、县三级畜牧兽医信息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和应用软件开发成果,进一步完善网上预警、查询、咨询、对话、诊断等功能,促进信息化步伐。宣传实施畜牧兽医电子政务,实行网上申报、审批、公告等取得的新进展,促进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5、宣传畜牧业开放合作,向国内外展示我省畜牧业发展取得的新成绩,发生的新变化。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用事实说话,把我们的立场观点寓于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之中,通过事实说服人、引导人,为我省畜产品的外销和出口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畜牧业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宣传工作是贯彻落实党、国家和我省关于畜牧工作方针政策的有效途径,是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树立对外形象、扩大对外开放的必要支持。为此,今年8月份,我局将组织召开全省动物卫生宣传工作座谈会,总结经验,全面加强我省动物卫生宣传工作。

(二)将新闻宣传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程。进一步落实畜牧业宣传工作的职责部门,确定专人负责。同时,积极争取宣传工作经费投入,确保宣传工作的顺利开展。

上一篇: 毕淑敏散文 下一篇: 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