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专业毕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30 12:04:17

畜牧专业毕业论文

畜牧专业毕业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3-0011-03

湖北是畜牧业大省,畜牧业是全省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第一产业中畜牧业GDP占三分之一。《湖北省畜牧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指出,全省将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的发展理念,建立起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战略发展目标就是到“十三五”末,全省猪、禽出栏(笼)量分别达到4 500万头、6亿只,肉牛、肉羊出栏量分别达到180万头、800万只以上;畜牧业产值年增长7%以上,总产值达到2 180亿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

实现湖北省畜牧业“十三五”的战略发展目标,其关键还是在人,而且是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设备、能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但湖北省畜牧兽医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是:开办学校少,招生人数少,专业人才的离职率高,企业和行业“人才短缺、青黄不接”。为此,由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全省其他8所中、高职学校,对全省畜牧兽医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和专业开办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以期探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湖北省畜牧兽医专业的办学质量,解决好本专业人才紧缺问题,为湖北省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走访调查和专题座谈等形式,调查企事业单位达66家。涉及对象有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技术场长、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及历届毕业生等,共收回问卷257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206份。

1.1 问卷调查

采取电子或纸质调查问卷随机进行。调查设计了6种问卷,分别是《畜牧兽医专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职业能力调查问卷》、《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情况调查问卷(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情况调查问卷(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调查问卷》、《畜牧兽医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通过问卷统计,了解企事业单位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用人现状及未来五年的需求。需求包含人才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其中质量需求是指企业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需求。同时了解企事业单位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能力评价、岗位需求、院校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质量评价等。

1.2 走访调查

各院校安排专业教师走访调查各地(市、州)畜牧局、各县(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等行政事业单位,了解湖北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和规划以及各行政事业单位用人现状及未来五年的用人需求。

1.3 专题座谈

分三种类别的座谈:一是与大中型养殖企业的负责人、技术场长和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等座谈;二是与地区或乡镇畜牧兽医主管单位的领导和人事部门员工座谈,以期了解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岗位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情况;三是与企业或单位的毕业生代表座谈,了解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岗位要求和职业能力需求,了解往届毕业生对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的满足度及教学评价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北省畜牧兽医行业发展现状

至“十二五”末,湖北省畜牧业生产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提质增效转方式、安全防控可持续为主线,畜牧业各项生产指标稳步提升,畜牧业产能进一步扩大,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增强。全省猪、禽出栏(笼)量在2014年达到峰值,分别达到4 475.11万头、51 635.8万只,较2010年分别增长16.92%、10.65%。至2015年,全省生猪出栏居全国第5位,生猪调出大县数量达44个,数量与补贴金额均居全国第3位;禽蛋产量居全国第7位;禽蛋出口连续8年全国第一。

湖北省畜牧业在强力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遇上一些问},主要表现在:畜禽养殖污染的资源化利用程度不够、畜产品加工业能力不足、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依然薄弱、养殖场智能化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这些问题均突显了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需求潜力非常旺盛[1]。

2.2 湖北省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数量需求分析

2.2.1 未来5年行政事业单位用人的数量需求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完成了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建立了兽医行政管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支撑体系,推行了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制度,建立了近3万人的防疫、检疫和监管队伍。这批队伍主要来自各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毕业生,按人员正常更替比5%计算,全省每年需要1 500名新入职的基层防疫、检疫和监督员,这一数值远远超过全省现有中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年招生人数。

2.2.2 未来5年畜牧生产企业的用人需求预测 通过全面调查宜昌市现有的用人主体,含规模化养殖企业、饲料加工企业和肉类加工企业,共计15家,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宜昌市畜牧生产企业的年均用人需求为287人,而培养人数仅为102人,缺口明显。近年来,其所辖县(市)公开招考动物卫生监督员时因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太少,不得不降低报名条件来满足招考人数的要求。

2.2.3 畜牧兽医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构成 调查发现,企业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企业需求标准的比例不高,而且专业水平、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对企业的发展已经产生了明显的阻碍作用。从表2可以看出,本专业从业人员尤其是生产一线的从业人员,其学历构成明显偏低。无法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科技保障。

2.2.4 畜牧兽医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龄结构 分析统计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龄结构,意在了解人才的潜在需求。选择千人以上的畜牧生产企业5家,选择县、乡镇畜牧兽医主管单位或服务中心19个进行调查,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本行业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偏大,老中青搭配不合理的现象。而畜牧兽医主管单位或服务中心因政策原因多年未新增技术人员,已严重“青黄不接”。

2.2.5 近5年全省畜牧兽医专业招生人数统计 全省目前开设畜牧兽医专业的中、高职学校仅有9所,近5年9所院校的畜牧兽医专业年均招生总数只有800人左右,而2014年更是下滑到681人,这一数值严重低于调查中的用人需求,与近几年形成的“招生冷、就业热”的局面完全吻合。

2.3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质量的需求分析

2.3.1 毕业生就业状况 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总体情况较好(表4),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高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的91.2%(2015年度第三方评价结果,麦克斯公司提供),薪资待遇相较于其他专业处于较高水平,就业满意度好。

本专业毕业生的离职率达56%,高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的45%。原因可能是本专业的人才缺口大,毕业生容易找到工作;也可能是毕业生自身定位与养殖企业要求有偏差,存在期望值过高的问题。

表5统计了2015年度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非常明显的是本专业毕业生近80%留在了省内和地方,即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因此,本专业的开设应该为地方政府所重视,并作为重点专业来建设。

2.3.2 畜牧兽医专业就业岗位与类型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主要有饲养管理、兽医服务,营销服务、动物繁殖、宠物及特种动物服务等,就业对口率达到98%,第三方评价的对口率为74%,均明显高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的62%。

毕业生的就业类型日趋多元化,经济效益好、薪资福利高、个人成长空间大的企业成为毕业生的首选,而企业性质不再是关键因素(表6)。

2.3.3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和知识需求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职业能力重要性排序居前三的是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而专业专项技能排序靠后,这说明职业素养与意识在人才能力培养中占据重要位置,应予以重视和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可以安排在第三学年通过顶岗实训或“厂中校”训练来完成和强化,以满足企业用人的需要。

职业知识重要性排序居前三的是兽医诊疗技术、动物病理和动物繁殖技术,说明毕业生对能够帮助他们实现职业迁移的专业基础知识非常看重。学校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理念,夯实专业基础课程。

3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对策

3.1 加强本专业中高职衔接教育,扩展生源渠道,促进专业良性发展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湖北省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按正常更替比例,每年约需5 000人,而全省中高职院校的每年招生数还不足1 000人,且有下滑趋势。近5年各职业院校毕业生招聘接连上演本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人才供需比例最高达到1∶6。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供需失衡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其工作性质艰苦,行业比较效益低,从业意愿不强,以致专业招生不旺[2]。加强中高职衔接和贯通,则可有效拓展教育资源,中高职在招生上可以相互借力,借以吸引更多学生报考,从而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健康l展提供人才技术保障。

3.2 改革课程设置,强化课程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传统单一的岗位能力已无法适应社会需要,如基层兽医和饲养员。现代企业所需的人才是“有文化、懂技术、会设备、能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应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如将《动物普通病》、《动物传染病》、《动物寄生虫》、《猪生产》、《禽类生产》及《牛生产》等6门课程整合为《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养牛与牛病防治》和《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等4门专业主干课程。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职业教育脱胎于传统的学科教育,其学科气息浓重,经多次改革,但都不够彻底[3]。虽如此,职教课程建设与改革之路却从未停步,从“学科论”倾向到“就业导向的能力系统化课程”,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再到“以成果导向教育的课程开发”,每一步都在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在职业教育的道路上,课程建设与改革永远在路上。

3.3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量体系,全方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

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学习评量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评量不仅包括知识、技能和素养,还兼顾学生的学习历程、生活世界和社会行为[3]。即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岗位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重点。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期间,则以企业岗位要求、企业文化、职业资格要求为评价依据,实现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立体评价学生各个阶段、不同场所的基本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表现。

3.4 多途径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引入能工巧匠增加“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坚持青年教师必须下企业实践锻炼,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专业水平高、创新意识强、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为满足“教学做合一”或“理实一体”的教学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才能更好地实现“工学交替,校企融合”。但现实太残酷,大多数教师是理论丰富而技能薄弱。为此,必须要求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践和锻炼,并加强过程考核。另外,通过校企互兼互聘可以从企业引进必要的能工巧匠来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3.5 全方位开展校企深度融合

应全方位开展校企深度融合,构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搭建起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最大亮点,必须坚定不移地往前走,而且走好每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首先要把企业的岗位需求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及时掌握企业发展动态,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最终实现专业建设“立足产业、携手行业、服务企业、成就职业”[4]。加强与企业合作,其次是要力邀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让他们在人才培养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训实习等方面多提建设性意见。加强与企业合作,再次是要与企业一道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以便高质量地完成综合项目实训或顶岗实训,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加强与企业合作,要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浅层次的需求合作既不稳定,又很松散,育人和用人仍存在脱节现象。而企业定制、企业大师工作室、股份制运作的“校中厂”以及“厂中校”等模式有利于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更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淑芳.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畜牧兽医,2016(7):52.

畜牧专业毕业论文篇(2)

 

近年来,我县畜牧业在党的惠民政策的感召下和市场机制的牵动下,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生产方式逐步转变、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畜牧业产值已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0%左右。但是,与建设现代畜牧业的要求相比,目前我县畜牧业还存在科技含量和组织化程度比较低、保障体系不健全、抵御风险能力差的问题。毕业论文,畜牧业发展建立畜牧推广基金。。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加快发展畜牧业,支持规模化饲养,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的要求,结合我县正在深入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双轮驱动促统筹、破解难题惠民生”的活动主题落到实处,从而全面提升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切实加快规模健康养殖发展,特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畜牧推广工作的发展应建立畜牧推广基金的设想和建议,通过建立畜牧业发展风险基金,扶持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畜牧业结构可进一步优化,标准化、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畜禽养殖新技术进一步普及,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抵御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逐步实现畜牧业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基金”有两个用途,一是利用基金的作用,来解决当今由于受市场经济冲击而出现推广工作中的不适应问题,加强壮大推广体系建设。二是促进推广项目的转化,抓好推广典型鼓励农民提高饲养业中的科技含量。毕业论文,畜牧业发展建立畜牧推广基金。。

畜牧推广是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服务事业,它将畜牧新成果、新技术介绍给农民,使其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从而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素质、追求社会效益,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畜牧推广的这一属性不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改变,而应继续强化。

但是,处于市场经济中的具体推广部门和个人,又不能不追求自身利益,努力增加收入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作需求和生活需求。毕业论文,畜牧业发展建立畜牧推广基金。。因此,也都在探索通过有偿服务和经营来创收。毕业论文,畜牧业发展建立畜牧推广基金。。毕业论文,畜牧业发展建立畜牧推广基金。。但是面对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经营,面对非常分散的服务对象,面对相对低下的农业效益,面对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制约因素很多的农牧业,推广工作不可能多是有偿服务,有偿服务的领域是很小的,况且服务收费的标准也很难确定。

围绕推广工作开展经营服务,不失为一种创收手段,也有不少好的事例证明这一手段的作用。但是,开展经营势必牵扯推广部门的精力,弄不好也易使推广偏离其正常轨道。要解决好推广部门自身效益与推广对象的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使其自身建设与事业发展同步进行,笔者认为建立畜牧推广基金的办法是可行的。基金由国家投入专款,由畜牧推广部门掌握使用,主要用于:(1)畜牧推广自身开展有偿服务项目的投入,通过开展有偿服务增强自身活力,促进推广事业的发展。对于好的项目要集中投入。(2)有发展前途的大型农牧场户的科技项目。(3)专业户或科技示范户由于资金短缺不能提高科技含量的可使用“基金”。实施上述计划必须有以下两个条件的保证。一是制定具体法规和政策,保证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落实。要以法律形式保证国家和集体对推广工作资金投放而不以某位领导和某级政府对推广工作好恶确定投入量。二是政府要保证畜牧推广的计划性投入,计划和市场,这是促进科技进步的两种手段,有各自服务与经济建设的不同目标和适用范围。对于社会公益性非常显著的农技推广工作,其经费还应主要靠政府的计划性投入。毕业论文,畜牧业发展建立畜牧推广基金。。即使在实行市场经济多年的国家,也多是这样做的。在目前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促进农技推广工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期待于市场的只能是辅助作用。所以农技推广部门、推广工作者自身利益的保证,还主要靠政府的计划性投入。尤其是基础设施的投入,知识更新,新项目的引进更需政府的扶持。

畜牧专业毕业论文篇(3)

一、畜牧兽医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专业技能尚不能满足专业需要。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文化课之外,主要是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我校的专业课教师虽然都是高等农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但毕业时间早,专业理论水平已不适应当前畜牧兽医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毕业后大多一直从事专业理论教学,从事专业实践的少,教学上难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教师在掌握原有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先进的畜牧兽医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成为既有渊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师。

(二)教学安排不合理,教学方式落后,重理论轻实践。

职业学校在课程安排上,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应有适当比例,应侧重专业课教学。而目前的教学安排上往往是文化课与专业课对半,甚至于在对口升学的情况下,文化课课时多于专业课。在教学手段上,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自身的问题,采用“黑板上种田”的普教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很难较直观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落后,实习条件差。

畜牧兽医专业是理论性、实践性、专业性都很强的专业。直观教具、标本模型、实际操作都非常重要,但由于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实验设备短缺,没有实习场地,学生难以进行必要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这也是学生不能很好掌握专业技能的原因所在。

(四)注重技能“专才化”。

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注重技能“专才化”的现象。当今社会及产业需要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而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往往只注重以行业技能等级证为标准的训练,这样的教学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技能专才化,而忽视了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时,面向社会,虽有证书,但综合素质和适应性却相对不合格,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

(五)生源不足,学生文化基础差。

近几年来,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另一方面由于职业学校自身存在的软硬件不足、就业形势的严峻等问题,职业学校的吸引力降低,学生不愿报考职业学校。而畜牧兽医专业做为“农”字头专业,相对来说脏而累,使得许多希望孩子“跳农门”的家长,不愿让孩子学习本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不得不降低门槛,实行免试入学,这样一些未能进入好一点中学的学生甚至一些初中未毕业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由于文化基础差,学习难度大,学习效果差,不能很好地掌握专业技能,造成一定的负面社会影响,从而形成招生难度进一步加大,招来的学生基础更差的恶性循环状态。

二、改革现状,提高教学质量

(一)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打铁还得自身硬”。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畜牧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专业人才。为此,学校可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对口高校深造,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也可定期安排教师到现代化养殖场或兽医站去学习实践,学习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和诊疗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良好的师资队伍。

(二)改变教学模式,侧重技能发展。

组织教学要突出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课程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文化课的课时,但总体仍应侧重专业课的教学。对于不参加升学,毕业后即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可实行模块教学,使学生主攻养殖或兽医等方向,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侧重专业技能的掌握。在专业课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较好地完成教与学、学与练的全过程,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畜牧专业毕业论文篇(4)

近年来,各省市设置的中职升高职的途径不少:有中职毕业生参加统一高考,有各省市教育部门组织面向中职等毕业生的对口招生考试(三校生考试),有中专生参加高等自学考试,有院校合作“3+2”“2+3”衔接培养等。但目前各高职院校生源主体仍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导致中职毕业生升学热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前三种升学途径主要采取对口考试方式,复制普通高考等学历教育考试模式,中职生大多是中考的失利者,一般学习基础差,对笔试考试有一种天然畏惧感;[2]二是院校合作“3+2”“2+3”衔接培养,多数合作院校招生时限制了必须完成五年学程等要求,甚至部分“2+3”衔接里中职的“2”变为基础课2年,学生感觉约束多、学程不灵活,动力不足,尤其是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条件有限,对不灵活的长学制忧虑多。

(二)培养定位不清晰

中职和高职培养目标区分不明显。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对应“养、繁、治”三个岗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同样以“养、繁、治”三个岗位为重点,中职、高职院校制定培养目标缺乏协调统一,部分衔接办学中职阶段成为“基础课”阶段,或高职阶段高层次性体现不足,吸引力不强。(三)课程体系衔接度不够中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不衔接,必然导致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的雷同、重复等现象。另对中、高职培养特点掌握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例如技能要求高、理论素养要求一般的专业课程没有开设在中职阶段;技能要求一般,理论素养要求较高的专业课没有开设在高职阶段。[3]

二、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服务于新疆现代畜牧业发展为主旨,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重点专业为依托,利用阿勒泰地区充足的少数民族初中生源,探索与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联合举办专业“3+2”分段实施的五年制高职教育,强化专业内涵的有机衔接,搭建人才系统培养的“立交桥”,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一)改革专业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

畜牧兽医专业“3+2”五年制高职教育招生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负责宣传。招录学生必须是应届初中毕业生,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当年中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定择优录取,并按要求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招生办公室办理录取手续。毕业时年龄不得超过22周岁。学生实行学籍“双注册”制度。[4]新生报到后,按程序进行高职学籍预注册,并同步按现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注册及管理;学生转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时,按现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注册及管理。畜牧兽医专业“3+2”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生不能转专业,不能中途转学。畜牧兽医专业“3+2”五年制高职教育实行3学年中职和2学年高职分段制培养模式。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批准,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承担“3+2”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业务指导和服务工作,负责提出办学规划和专业招生计划,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指导、组织专业和课程建设等,会同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组织实施。前3学年教育由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负责,后2学年教育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成绩合格后,直接升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继续学习,学习成绩合格者,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颁发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学历文凭。学生在完成前3学年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课程,因特殊情况自愿放弃升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者,由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颁发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文凭。

(二)基于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分段设计

中职与高职“校校”衔接培养,时间长、跨度大,如何保证衔接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层进而不重复;如何保证学生三年中职毕业可以选择升入高职阶段继续学习,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如何保证中职阶段完成后学生具备就业能力;面对畜牧兽医类专业少数民族生源多的情况,如何衔接好培养;课题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分段设计,解决以上三个衔接中存在的首要问题。1.分清就业岗位层次课题将五年衔接畜牧兽医专业的工作岗位划分为初始岗位和发展岗位两类。初始岗位:兽医门诊助理兽医师、化验员;畜牧兽医部门技术指导人员、养殖场技术员;兽药厂、饲料厂营销人员和售后服务人员等。发展岗位:本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一线连续3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进一步锻炼,可以从初始岗位升迁到发展岗位。发展岗位包括:兽医门诊主治医师、化验师、动物医院管理;动物养殖场技术场长、场长,兽药厂或饲料厂区域经理或部门经理、公司总经理,畜牧兽医服务管理员等岗位。2.分清培养目标与规格层次课题组根据中职和高职阶段能力需求,分阶段设置培养目标与能力。中职教育阶段“3”,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畜禽养殖职业素质,掌握畜禽饲养管理、繁殖知识与技能、饲料配合技术。能够熟练运用畜禽饲养和繁殖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日常可预见性工作;在特定情况下完成较为复杂的技术难题;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高职教育阶段“2”,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动物疾病防治职业素质,掌握畜禽疾病临床诊断和防治技术,能熟练运用疾病防治知识与技术技能完成较为复杂工作;能独立处理在畜禽疾病防治中出现的问题;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操作人员。同时以畜禽养殖类拓展实践课程,强化养殖生产管理能力培养。3.分清职业资格要求层次在中职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中级畜禽饲养工、中级家畜繁殖工等专业资格证书之一;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达标;同时通过自治区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核。在高职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高级兽医防治员、高级动物防疫员等专业资格证书之一,学生可同时获取高职饲养工资格证书;少数民族学生取得MSK三级B证书;同时获取新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三)基于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课题根据现代畜牧业生产和中高职教育规律,在总结以往与职业中专学校联合办学“中高职一体,工学结合‘两段式’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专业按照中高职衔接,“工学交替,理论跟进,岗位教育,定向培养”的设计思路,对原有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构,设计了专业“两段六环节,三岗四领域”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即“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实现学生养殖基础能力、养殖综合能力、疫病防治基础能力、疫病防治综合能力四层次递进;通过在饲养、繁育、兽医三个职业岗位,养殖场、兽医站、宠物门诊、饲料厂四个领域校外实训基地生产和顶岗实践,完成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两段六环节,三岗四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特点:中职阶段,3年,1-6学期。第一至第三学期学生以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夯实专业基础为主要内容在校学习,参加专业基础单项技能训练;第四至第五学期学生一边学习专业课程,一边集中一定的时间在校内实训场参加生产实习,熟悉专业生产,掌握养殖基础能力;第六学期学生全部时间深入到养殖企业参加生产实习,将学生培养方向分为牛、羊、猪、鸡、马五个方向(少数民族学生牛、羊、鸡、马四个方向)和兽医、育种两大岗位,在学校和企业派出的“双导师”指导下,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进入养殖企业,参加具体的畜禽饲养等一线岗位实践,掌握养殖综合能力,并获得一定的岗位工作经验。高职阶段,2年,7-10学期。第七、八学期开展动物医学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参加校内实训室(场)生产性见习,掌握疫病防治基础能力;第期是一个长达近半年(一个畜牧生产循环的最少时间)的大学期,学生在校外合作企业以兽医岗位为主协岗锻炼,重点在专兼职教师指导下一边完成畜禽疾病防治岗位综合技术学习,一边让学生习得技术岗位工作经验,培养疫病防治综合能力。同时结合学生在养殖岗位生产中碰到的问题,学院与企业派出“双导师”对学生开展养殖课程理论和实践指导,提升中职阶段形成的养殖综合能力。第十学期学生定向养殖场、兽医站、宠物门诊、饲料厂四个领域,以准员工的身份在企业上岗,进行兽医、养殖、育种三大岗位顶岗锻炼,在由学院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毕业班主任和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组成的“三导师”指导下独立承担技术岗位工作任务,实行绩效评价,从而完成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中高职接替,全学程五年,从素质教育到专业理论、技能学习,实现校内校外工学交替,专业技术理论与实践中高职紧密衔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实践教学不断线,职业素质养成与岗位能力稳步提升。

(四)基于专业中职与高职不同培养层次,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中高职教育所面对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的不同要求,体现贯通一体化设计理念,科学设计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完善配套的课程标准,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避免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交叉。1.根据民汉语言学生培养需要的组合式课程针对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教育所面对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的不同要求,体现贯通一体化设计理念,科学设计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完善配套的课程标准,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避免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交叉,并根据民汉语言学生培养需要,对专业汉语、实用英语、养马、养猪等课程采用组合式灵活设置。2.根据中高职培养环境构建的三级实践体系实践教学对学生技能的掌握、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培养目标,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熟练的养殖技术和防治病能力。因此,本专业建立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平行的三级实践教学体系:第一级,随课程进行的实训课和教学实习,主要开展单项技能训练;第二级,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生产实习,主要开展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第三级,在顶岗企业进行的顶岗实习与预就业见习,主要开展岗位职业能力训练,三级能力递进、逐步复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三级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对新疆主要家畜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治技术进行系统训练,突出阿勒泰地区畜牧生产特点,以便达到学生毕业后可以“零距离”直接进行岗位工作的教学目标。

(五)基于生源特点构建了五年学生素质教育设计

针对“3+2”初中起点生源综合素质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大职业素质、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教育。针对区域特点,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定期开展社科类、艺术类、体育类和科技类社团(协会)活动;坚持支农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奶牛、肉鸡养殖创业基地实践;此外,学生参加国家或省部级各种知识、技能和文艺、体育等竞赛中受到的表彰和奖励,或在校内外基地进行创业实践成绩突出的,经认定,给予一定学分,提前毕业。(六)建立了资源共享机制1.建立师资“三交流”机制一是师资建设方法、措施交流。两校共同开展“教师个人成长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共同落实“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共同开展“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共同开展“集体备课”等,并定期开展师资建设方法、措施交流,每年至少一次;二是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交流。两校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双带头人和校企骨干教师定期交流,至少保证每学期1次,通过交流共同把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共同研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交流。通过互派支教教师(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派出高水平专业教师为主,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以派出汉哈双通教师为主),共同出资组织专业和课程职教培训等措施,加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交流。2.实训条件共享本着两校优势互补,围绕中高职衔接“3+2”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共享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形成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的格局。3.提升合作层次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的理事长单位,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是新疆第一产业职业教育园区成员单位。依托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平台,在阿勒泰建立了新疆草原畜牧业示范培训中心——阿勒泰基地,在基地大平台上两校共同深化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进一步实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

畜牧专业毕业论文篇(5)

经济建设的腾飞,为职教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给畜牧兽医专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畜牧兽医专业的出路在哪里?在于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乘着国家发展职教事业的东风,迎接职教事业的春天。

一、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原因

学生到学校除学文化课外,更重要的是学习专业课,而专业课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师范院校的生物系毕业,他们在普教中可以胜任,在畜牧兽医专业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林院校毕业生因种种原因难以走上教师的岗位,尤其是既有渊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师更缺。讲医的不能给猪“去势”,讲畜牧的不会解剖,像这样的教师如何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如何能达到技能传授的要求?畜牧兽医专业是理论性、实践性、专业性都很强的专业。直观教具、标本模型、实际操作都非常重要,但由于学校经费的不足,实验实习设备短缺,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这是形成学生技能不够强的关键因素。有许多教师是由普通高中调入职校的,往往用普通高中教育学生的方法,只注意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而与实践接触较少。随着小养殖的滑坡,就业形势严峻,受高校扩招的影响,职业中学的生源存在问题,畜牧专业又是既脏又累的专业,生源奇缺,许多学校自动降低门槛,来者不拒,许多未完成初中学业的学生进入学校,使得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较差的学生进入社会,就业尤难,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低估,这样一来,招生更难,形成恶性循环。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教育成败的关键在教师。要办好一个专业,没有组合良好的理论扎实的专业教师队伍,那只是一句空话。如何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呢?我认为应从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要抓好专业教师的传、帮、带活动,老教师带新教师,经验丰富的教师带经验不足的教师,人人都是帮扶者或被帮者,帮扶对象明朗化,有帮扶计划和检查评比,这样一来,教师间相互协作,共同提高。②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对口高校深造,或到现代化养殖场去学习。这样一来,会使教学功底更深厚,同时接受外界的先进的饲养技术,开拓视野,为畜牧兽医专业打下雄厚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③要打破用人界限,聘请对口高校毕业生和社会畜牧兽医界的名人到校执教,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只要学校有两三杆“大旗”飘舞,不愁学生踏不破门槛。以上三点是畜牧兽医专业办好的前提,也就是现在说的校本培训,是恢复学校的自身造血功能的方法之一。实验、实习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本专业的第二课堂教学,包括饲养实习,疾病诊治实习,畜禽解剖实习等,实习需要资金和实习动物,离开生产实习基地根本不行。把学生编排成实习小组,定期到各部室轮流实习,这样以来,使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边干边学边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不怕脏、不怕累的吃苦精神和严谨务实的求学态度,增强了学生将来的适应性和竞争力。然后,改变教学模式,侧重技能发展。组织教学要突出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课程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文化课的课时,但总体仍应侧重专业课的教学。对于不参加升学,毕业后即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可实行模块教学,使学生主攻养殖或兽医等方向,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侧重专业技能的掌握。在专业课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较好地完成教与学、学与练的全过程,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试验室建设,组建专业实习基地。实验、实习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本专业的第二课堂教学。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仅仅依靠教材是不行的,必须配备较完善的实验室。为此,学校需要配备标本室、解剖室等专业实验室。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学校需组建实习基地或校企结合,为教师队伍实践锻炼和学生专业实训、就业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定期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边干边学边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了不怕脏、不怕累的吃苦、精神,并培养了严谨务实的求学态度。

三、严把招生关,严把教学关

教学质量是一个专业的生命线,而教育质量的提高又与学生的素质有较大关系,没有好的学生,是保证不了教学质量的。招生的时候,一定要有标准,不能来者不拒,要“宁缺毋滥”,把那些学习功底较好、吃苦耐劳、真正愿意从事牧医事业的学生招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培养出高素质的畜牧兽医人才。这样一来,开始学生虽然少,但学生的素质高,分配以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强,经济收入高,长此以往,自然会消除负面影响,生源会越来越多。其次,就是把好教学关。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按顺序、按季节安排教学计划,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分类教学,因材施教,按学生的意愿,学习基础好的可以主攻兽医,学习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主攻养殖。在学习上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循循善诱,在实践操作中要及时纠正示范,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畜牧兽医对于畜牧业的发展来说也是起到保障作用的。在我国畜牧兽医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我国职业中学的畜牧兽医专业也得到了长足进步,但是还是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面对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存在的就业困难问题、生源问题、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等,笔者结合我国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的发展现状,联系自身的工作经验,对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的发展进行全面的论述。文中首先论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因,然后又分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希望此文不仅可以促进自身教学的进步,也可以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一点帮助。文中不妥之处还望指出。

畜牧专业毕业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155-03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农业一直是相对弱势的行业,而畜牧业又是其中的艰苦行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牧产品需求量和安全性不断提高,畜牧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含量不断上升,需要大量的现代农牧科技人才。结合农牧业区域经济发展,江苏农牧科技学院每年向行业输送300多名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随着行业发展人才需求量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畜牧业科学认识的逐渐转变,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人数稳中有增,成为炙手可热的紧缺人才。由于行业及专业特点,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影响了就业质量及职业发展。调查、分析学生就业心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掌握学生就业心理倾向,完善创新就业指导机制,整合校企等多方面资源给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排除心理障碍,走出择业心理误区,解决制约就业的内在问题,确保顺利就业,同时增强对本行业的事业追求和价值认同,这对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就业指导工作和畜牧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就业观与心理状况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经自己认真思考而选择本专业的,对农牧业发展前景具有信心,认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愿意投身这项事业;少数学生是经亲朋好友及学校教师推荐,自己没有充分认知,感觉不错,但对所学专业了解较少,没有科学、实际的规划。近年来,国家特别重视农业发展,也出台了许多利好政策促进农牧业发展,农业宣传力度和投入加大,农牧类院校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在招生规模上得到了提升,在学生就业方面有了质的提高,学生能够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践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然而,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艰苦行业的本质,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学校所学不能很好地衔接企业岗位需求,不能很好地适应,导致工作压力增加;我国农牧业发展正处转型升级期,行业发展不平衡,学生就业后流动性大;中、小私营企业的不规范用人机制,保障不到位,等等,这些对毕业生就业带来了负面效应,容易导致就业心理问题。

很多毕业生存在非理性、非客观的就业观,概括起来主要有“四选”:一是选择城市和工作环境。县镇、乡村、基层等艰苦地区不太愿意去,存在就业幻想和享乐主义,“高不成、低不就”,存在这一观点的毕业生往往有很深的精英情结,不能够认清现行的政策及就业形势,学农爱农意识淡薄,没有深刻认识到本行业的特殊性。二是选择理想就业单位、岗位。如基层畜牧兽医机构、检验检疫部门、养殖公司、饲料和兽药公司等单位的实验员、技术人员、销售代表等岗位。学生喜欢“朝九晚五”式的工作,希望有充足的假期,不愿意到养殖场等生产一线工作,吃苦精神准备不足,没有合理的就业心理预期,造成一方面企业提供的岗位很多,一方面学生感叹就业难的矛盾局面。三是选择高薪。大部分学生成长环境优越,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应聘时却要求企业提供一定的薪资标准,尤其是饲料销售行业,只看到成功者的销售成绩,没有看到其背后的付出和汗水。四是选择盲目创业。毕业生只看到了创业成功者的光环,但是没有看到创业者的艰辛和需具备较高的素质,在创业方面建议学生先就业,积累创业资本,时机成熟后再尝试创业。这些现实情况和非理性的就业观严重影响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而高职大学生的就业难与易又导致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

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悲观心理。主要是缺乏学农信心,对政策不了解和对当前的就业状况心存疑虑,片面地认为,面向基层艰苦行业,无社会人际关系,担心社会地位不高等。二是焦虑心理。由于就业的压力及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不敢迈出就业的第一步,对走向社会缺乏足够的准备,没有合理的规划,使其深感困惑、焦虑不安。三是依赖心理。部分学生临近毕业,把就业问题看成是学校、家长的事情,自己缺乏主观能动性,不积极联络招聘单位。四是从众心理。大部分学生在择业方面缺乏自我分析,不知自己适合的岗位,容易出现随大流的思想,因而导致竞争力增加,错过了自己的发展机会,出现频繁换岗。五是不满心理。部分同学没有对就业能力进行自我评估,没有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就业观不明确,把自己遇到的挫折归因于客观环境,对学校、企业不满,形成自我否定和否定社会的不良心理状态。

二、做好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就业心理诱导的对策

职业教育的根本就是就业教育。就业关系着民生,关系着每一位学生的前途命运,关系着每一户家庭的希望,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关乎职业教育的未来。

针对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创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出口”质量,培养职业素养高、专业技能强的现代高端技能型人才。学校应发挥自身的思想教育职能作用,建立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与用人单位交流与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取向,对困难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使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顺利就业。

(一)强化专业教学改革,提升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增强就业信心

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关系着毕业生的竞争力。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专业教学质量和课程教学改革是关键因素。职业院校要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专业课程合理设置,开设课堂养殖场,课堂工作间等教学模式,实现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效对接,促进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专业技能水平、职业素养明显提高,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训的融合,让专业思想和产业认知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导向,增强就业信心。

(二)深化校企合作,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拓展就业空间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多方位教育培养,拓宽就业渠道。通过校企合作,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办学新体制。建立校企合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的新模式,定期邀请畜牧企业专家进校讲课,成功校友给毕业生作励志教育讲座,将优秀的企业文化、招聘、面试技巧、用人信息引入校园,增进学生对行业、企业的了解,增加从事农牧业的信心,克服心理障碍,纠正错误的就业观。学校与企业建立“订单班”、“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既增强了预适应性,又拓宽了就业渠道,让学生提前适应职场,顺利转换角色,降低就业压力,成为“零适应期”人才,就业有保障。

(三)加强专业教师、就业指导老师队伍建设,双管齐下,提高育人水平

教师队伍素质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职业院校既要有一支专业扎实、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又要有一支精通教育学、心理学,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要提高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质量,需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支持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增加实战经验,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科研,将先进的科研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增加外出培训进修的机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建立思想素质与专业素质过硬、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主要是由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组成。大多数就业指导教师非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毕业,对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方面的知识不够精通,面对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和就业问题,不能很好地进行指导排解。因此,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进行职业指导知识、职业心理知识培训,增强其工作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全力研究、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解决学生的就业困惑。

(四)多形式开展就业教育和咨询服务,完善指导服务体系

相当部分学生进校后对自身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没有充分的、完全客观的认知,表现出情景迷茫、高期望值或自卑焦虑心理,影响了就业。开展专业教育,利用专业教育使学生客观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和畜牧业内在发展特性,培养在职业技能、动手操作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脚踏实地工作,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以谋求职业发展;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介绍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让学生进校后感知企业,塑造职业素养,为以后的职业选择预热,减少迷茫;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认识自己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找准定位;开展就业指导活动,通过就业类社团活动、模拟招聘、创意大赛、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就业创业知识竞赛等丰富活动,营造良好的就业教育氛围;完善职位需求、就业政策、指导咨询、网上招聘等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调动一切力量采集适合毕业生的有效就业信息,并在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向毕业生,定期安排职业指导老师进行现场咨询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对企业用人反馈信息、毕业生就业动态等进行调查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平时的工作实践,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个性化服务,排除就业心理困惑

学生初次择业就业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心理承受能力低会导致毕业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就业。高职院校应有针对性地开设就业心理健康相关课程或专题讲座,根据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就业方向,开展心理咨询、应聘技巧培训等活动,使学生摆脱就业依赖心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就业指导老师要关注有就业心理问题的学生,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关注残疾和少数民族学生,对这些学生要进行一对一的咨询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找出优势和劣势,冷静分析面临的就业形势和职业环境,使其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找准就业定位和奋斗方向。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振湘,何华西.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3,(12).

[2] 张进.提升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畜牧专业毕业论文篇(7)

(一)办学理念落后,招生不严格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只有确立了科学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创新,只有不断创新,学校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部分职业院校学校建立之初,为了扶持职业院校学校的发展,学校的钱财、物资及招生指标都是政府给的,学校领导不用花太多的精力去考虑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因为学生毕业后都是由当地政府负责安排工作,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即使差点也不会影响学校招生。

(二)教师积极性低,专业教师缺乏

由于学校发展前途不明确给教师带来的生存压力,以及生源质量差造成教学成绩没有明显的提高,在社会同行面前没有地位等因素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产生了职业怠倦。有些教师课上应付学生,课下应付领导,教案不写,作业不批;不关心教学,只关心放假、发奖金等问题。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职业学校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课教师缺乏的状况未根本改变。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到学校除学习文化课外,更重要的是学习专业课。但是,现在很多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课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普通师范院校的生物系毕业的。而农业院校对口专业的毕业生,由于没有教师资格证难以直接走上教师岗位;加之前几年国家在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上的不足,使职业教育师资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再加上教师自身对实践能力培养的轻视。这些原因造成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师队伍中,中青年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专业动手能力弱;学科带头人缺少,尤其是既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操作动手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师更缺乏。这些师资问题严重影响了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发展。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内容陈旧

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以及教师工作积极性低。教师很少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而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是按学科教育体系进行设置的,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由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课程设置门类繁多。在这种传统的课程结构下,一年级学生学的是基础课程;二年级主要是开设专业基础课,除了抽象的理论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之外,他们并没有多少职业氛围的感受;到了三年级学习专业课的时候,许多学生已是学习疲劳,只好随便应付了事。

二、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

通过对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的思考和分析,特提出以下解决对策。一是转变办学理念,多种形式办学。学校领导要转变办学理念,在办学形式要勇于进取敢于开拓创新。经常到声誉、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和经济效益较好的大型企业参观学习,积极探索校校联合和校企联合的办学道路。二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发展的生命线,特别是要重视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样,既解决了当前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可持续发展打下雄厚的基础。三是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材内容。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与市场经济有着十分广泛、紧密、直接的联系。判断职业院校畜牧兽医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其中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学生毕业后适应本专业实际工作岗位的快慢,以及工作应用中所学专业知识的程度。四是建好实验室和生产实训基地。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的是面向畜牧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型劳动者,建好专业实验室和生产实训基地对保证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三、前景展望

伴随着中国畜牧业的发展,畜禽养殖数量快速增长,特别是大规模集约化饲养为主的方式,为疫病的传播和流行提供了条件,一些烈性传染病的频繁发生与流行,严重损害了国民经济和养殖者的利益及人民的健康,成为制约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因素。兽医工作者是以保障畜禽健康,、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为基本任务,所以当前畜牧业与疫病防治,正需要大批具有实践性和综合能力强、基本素质高的基层综合型畜牧兽医人才。因此,只要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走好政策路线,抓住发展机遇,加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及时发现、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能促进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为我国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畜牧专业毕业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8(b)-0158-02

目前,畜牧兽医系毕业生在就业后由于不能适应新型的大型的企业文化,绝大部分的学生只能从事饲养员的工作,而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办公室管理部,销售部反而招收外专业的毕业生。因此,畜牧兽医专业就业招生存在萎缩现象。针对此现象,特对湖南天心种猪场各部门人员的专业调查研究,对湘西职院畜牧兽医13级临毕业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湘西职院生物系畜牧兽医13级学生发放103份问卷,回收103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95.1%。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对湘西职院生物系畜牧兽医13级学生发放《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1.2.2数据统计法

把回收好的问卷中各类数据剔除出来,用Excel97-2003进行整理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分析

2.1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

2.1.1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现状

从表1调查结果表明13级学生专业学生的基本语言表达能力总体均差。在调查中认为“公众演讲紧张”的男女生的比例分别为90.7%、94.1%。且在有关能够顺畅地表达某一事物时的选项则男女均没有超过30%。只有在问到“强大的气场控制”时比率更低,男生为10.5%,女生为11.8%,这可能与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家庭条件有关。比较而言,学院开设的畜牧兽医专业中专都是免学费的,这就吸引了大批想学又上不起学的学生。这些学生因为家庭自身的各种因素往往羞于表达。

2.1.213级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专业语言表达能力现状

从表2的统计结果显示,在“普通话不标准,带有地方口音”、“表达结巴,用语跳跃”、“表达无逻辑”“口水话多,不注意使用专业術语”、“思维不流畅,怯场”选项“不可以”和“基本不可以”的比例之和分别为84.4%、73.8%、61.2%、50.4%和46.6%,表明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语言的表达能力水平存在着严重不足,尤其以“普通话不标准,地方口音重”和“表达结巴,用语跳跃”这两方面比例均超过70%以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2.2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水平欠缺的原因分析

由表3统计可知“学校的锻炼机会少”和“课堂学生语言表达练习少”的比例为72.8、86.4%;均在70%以上畜牧兽医的教学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对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也有提高作用。现在很多畜牧兽医课堂是教师一直不停的讲,学生听的模式。在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中,语言能力,这是一个软目标,多被当成不必要的,不重要的方面。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以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理论为主,而学校的选修课程中较少关于语言表达类的课程,并且不能从时间、师资、教材、教学设备上给予保证,无法做到规范、实效,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校本地教师多外地老师少”本地教师自身就不重视语言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更有甚者教授语文的教师竟然用方言教学,有的虽然用普通话但不标准。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法提高。家庭环境影响,中职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语言表达能力很大程度受到家庭的影响,表达不规范及浓重的方言很难改过来。

3结论与教改研究

3.1结论

一是13级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基本语言表达能力水平总体上比较差。尤其体现在“公众演讲紧张”,“控制气场”方面。

二是13级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专业语言表达能力差。尤其以“普通话不标准,地方口音重”和“表达结巴,用语跳跃”这两方面比例均超过70%以上,应该要引起足够重视。

三是“学校的锻炼机会少”和“课堂学生语言表达练习少”是13级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最主要的因素,达到70%以上。家庭环境影响,中职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语言表达能力很大程度受到家庭的影响,表达不规范及浓重的方言很难改过来。

畜牧专业毕业论文篇(9)

【作者简介】 占取胜,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红安县职教中心总务主任,部级示范专业畜牧组组长;张征,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红安县职教中心副校长;王丛军,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红安县职教中心副校长。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8-0052-03

我校(特指湖北省红安县职教中心,下文同)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开办多年,是学校骨干专业,湖北省重点专业,现被纳入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示范校建设的实际需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农村中职实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按照重点专业建设计划,要保证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1:1.1,实施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是重要保证,也是“理实一体化”、“做中学,学中做”的必然要求。为此,学校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建立并推行工学结合“三段递进式”(文化素养及专业基础学习、专业主干课及专业核心课的学习、职业方向选择的专业技术模块学习三阶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尝试“课堂―养殖场”教学模式;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实训实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畜禽饲养管理、动物疾病防治等专业技能,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的无缝对接,把本专业建成产学结合、特色鲜明、对口就业率高的示范专业。

一、校内实习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之一,在进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内现有的实训实习条件,认真组织实训实习教学活动。通过校内实训实习,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技能,为以后的社会(顶岗)实习、农村庭院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1. 利用学校实训室组织教学实习

自本专业开办以来,学校就建立起了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农牧实训室,并逐年投入大量资金配备农牧实训室硬件设施,学校教务处把各学科教学大纲要求的实训列入教学计划,规定各学科教学大纲要求的实训开出率必须达到80%以上,督促各科教师努力按要求完成规定的实训内容,保证了校内教学实训的落实。

2. 利用实习实验动物,组织各科教学实训

畜牧兽医专业各学科的许多实训实习都离不开实验动物,如果每学科的实训都配齐教学大纲规定要求的实习实验动物,显然是学校的财力所不允许的。对此,我们畜禽养殖与疾病防治专业各学科之间的教师相互配合,努力提高实验动物的利用率。例如把一头猪作为实验动物,在确定一个实训活动周或实训活动月中,可以综合作为以下多门课程的多个教学实训:①《家畜饲养学》的饲养实训;②《畜牧学》的家畜品质外貌鉴定实训;③《兽医诊疗学》的基本检查方法、操作技能训练;④《家畜外科学》的常见手术操作技能训练;⑤《兽医药理学》给药途径的实际操作技能训练、药理实验;⑥《家畜病理学》的病理解剖和《家畜解剖学》的大体解剖实训等。

3. 利用实训实习教学实习

学校共建的养鸡场、养猪场等既是勤工俭学的基地,同时也是畜牧专业的生产实习基地。学生在这里参加生产实习劳动既可以掌握家畜家禽饲养的全过程,又可以掌握畜禽的疫病防治技术,还可以了解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这对于学生进行社会实习以及以后进入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二、社会(顶岗)实习

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为此学校与县畜牧局及其下设的各乡镇兽医站、养殖场以及专业户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县内外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服务于教学,这对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将来尽快步入社会独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的社会(顶岗)实习包括:

1. 根据畜禽生产的需要,合理安排季节性实习

根据畜牧业生产和畜禽疾病防治的季节性特点,突击性地进行参观实习和短期实地实习。由于此类实习具有一定的知识超前性,在实习前,教师可突击性地、有针对性地提前介绍有关专业知识。例如,突击性地参加乡、镇各基层兽医站的春季或秋季畜禽疾病预防工作,时间一般为1―2周,此项实习活动是在兽医站最繁忙之际插入,很受他们欢迎。同时,由于工作范围广,还可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又如在畜牧学养禽的教学过程中,春季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各家禽孵化厂(室)参观或联系生产实习点参加禽蛋的孵化生产值班,了解禽蛋孵化的过程,直至出雏后的幼雏雌雄鉴别、销售等一系列生产活动。

2. 校企合作,进行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我们与正邦集团、畜牧局红彤物业公司、湖北闽湖畜牧公司、武汉华龙饲料公司、红安利达畜牧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开办企业“冠名班”“订单班”,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理论与实践的比例要求达到1:1.1,部分专业课教学中尝试构建“课堂―养殖场”教学模式。如针对猪生产等养殖专业课程的教学。把课堂设在现场,把现场搬进课堂。随着办学理念的转变,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确定,进一步改变观念,把教室搬到养殖场、实训室,采用“工学交替”“轮流顶岗”的现场教学模式。专业理论知识部分每周安排1-2天集中讲授,其余时间均为实践技能的训练,由基地的实践指导教师、任课教师、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在校内实训室、校办实训养殖场以及县域内校企合作的养殖企业共同完成实训教学任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在不同的岗位,一定时间后再轮换,使每个学生对猪生产、家禽生产等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学生通过参与猪场的生产过程,完成技能模块的学习。打破以往传统的黑板上养猪的抽象的、脱离实际的、教学与生产脱节、能力培养不到位、空洞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技能。岗位培养目的明确、具体,措施落实到位,学生融入企业环境、兼有双重身份、校企合作、互利共盈。密切课堂与企业的联系,真正做到教、学、做的统一。

3. 落实教学计划,组织好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本专业学生实习的重点,对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全部知识,组织生产和独立操作的能力培养起主要作用。我们的毕业实习具有明确的任务,做到了有组织、有计划、有纪律、求实效。为此,我们首先取得县畜牧局领导的大力支持,由县畜牧局统一开出介绍信,介绍实习生到各乡、镇兽医站或养殖场等基层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另外,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选择,组织部分学生到养猪场、养鸡场、饲料厂等规模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时间为九个月至一年,具体实习场所可由学生根据各自的意愿结合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选择。到兽医站主要进行兽医实习,到养殖场主要进行畜牧生产实习,甚至还可到畜禽养殖专业户进行生产实习,规定1―2个实习生认定一个畜牧兽医技术员为自己的辅导师傅,在其安排下进行实习。并根据学生职业发展需要进行轮岗实习。要求实习生边实习、边看书、边完成实习任务,在专、兼职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写实习日记、专业论文或社会调查报告等。学校领导及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巡回检查、跟踪指导,及时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每个阶段的实习结束后由实习所在单位、辅导师傅、带队教师写出实习鉴定,存入学生档案。返校后,检查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认真作实结。把实习成绩列入学生成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农村、庭院实习

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班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来自农村,村组农户庭院养殖有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畜家禽,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动员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农村庭院的动物饲养及疫病防治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参加畜牧生产劳动,既是学校实训、社会(顶岗)实习的补充,又能直接服务于农村、家庭,解决当地农村、家庭在畜牧生产上的实际问题,发挥学员农村家庭的示范作用,扩大了职业中专的影响,增强了学校办学吸引力。农村、庭院实习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实习,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还可以进行畜牧良种引进推广、新技术应用、科学饲养、兽医疫病防治等一系列的生产实践活动。

畜牧专业毕业论文篇(10)

新旧时代交替、战时局势以及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为王川职教办学创造了条件。江西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解放前期“江西吉安、金溪、宁都等地相继发生牛瘟”,i牛瘟防治工作迫在眉睫;1934年,江西农业院院长董时进先生邀请王川主持全省兽医工作。王教授经过长期调研后,在南昌创建了江西血清制造所。由于当时兽医人才缺乏,王教授组织举办防疫人员训练班确保兽医数量。此举为以后的兽医养成所和兽医专科学校的创办提供了可能。

一、王川兽医职教办学的历程

王川于1914年至1917年在日本东京帝大留学期间主修兽医科,并且进入东京帝大研究部专攻血清制造。ii系统学习了家畜防疫和血清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此外,王教授于1920年至1934年间,先后在江苏淮阴农校、南通学院、东南大学、中正大学、南昌大学任教或兼课,并且在上海华德奶牛场以及工商部青岛商品检验局工作。iii丰富的任教和工作经历为王教授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为创办血清制造所和兽医职教办学提供了经验参考。

1.兽医人员培训班和兽医养成所

王川于1936年创建江西血清制造所。由于兽医人才紧缺,王教授在建所的同时举办了兽医人员培训班。抗战爆发前,培训班共开办三期,为血清制造提供了人员支持。1937年底,防疫人员培训班发展成为兽医养成所,养成所内设一年制和二年制的专修科,兽医职教初具规模。

2.江西兽专

1938年11月,兽医养成所经教育部批准改为江西省立兽医专科学校,并在短期内发展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等兽医院校。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兽医事业极为重视。学校几经搬迁至莲塘伍农岗前南昌乡村师范校舍,增拨经费,扩建校舍,具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1952年10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江西兽专与湖南、河南、广西三省(区)有关院校中的兽医专业组建起江西农学院兽医系,列为全国重点”,iv从此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王川兽医职教办学主要经历了从兽医人员培训班到兽医养成所,再到江西省立兽医专科学校。江西兽专是王教授办学理念和实践的主要体现,所以本文就结合江西兽专的师资队伍建设、学制与专业设置、办学成果等方面综合分析王教授的兽医职教办学特色。

二、江西兽专办学情况总结

1.兽专师资队伍建设

王教授从办学起初就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从1937年到1952年间,王教授广聘国内外具有留学经历和教学经验的教授及老师到兽专任教或兼课。

王教授自身是一名资深兽医专家。他在日本留学归国后,在江苏、湖北、江西、西北等地多所大学任教,v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曾“参加中华农学会和中国江西畜牧学会,编写猪病学、家畜内科学道义、家畜保险等著作”,vi为我国的兽医职教提供了先进的教材参考;1940年以前,到兽专执教的老师包括留美老师张明善,讲授遗传学;留德老师盛彤笙,讲授家畜传染病;留日老师王履和,讲授家畜病理学等等vii。1940年后,在兽专任教的教师包括留英昆虫学家何琦,讲述家畜寄生虫学;留日老师王宗佑,讲授家畜内科学;留比利时老师龚芬,讲授讲授家畜外科学;此外,还留用了优秀毕业生杨圣典、谌亚英、徐先善等人留校任助教viii。据初步统计,兽专在12年间共聘请老师30余人,拥有留学经历的有10余人,占三分之一。由此可见,王校长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了具备留学经验老师的先进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为兽专办学服务。

2.兽专学制和课程设置

江西兽专在办学的14年间,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学制。兽专初期学制是三年,除招收三年制大专新生入学外,还将兽医养成所的两年制专修班,延长一年学制,转为第一届大专班。为了扩大学生来源,到1944年又增加五年制大专班。三年制招收高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为三年,五年制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为五年。除此之外,兽专还增设研究部,招收大专院校毕业的兽医人员,参加学习三个月,连续招考两期。

江西兽专始终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的文化程度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三年制大专班开设高等数学、英文和第二外国语(日语)等基础学科,以及农业概论、家畜解剖学、家畜生理学、家畜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家畜传染病学、家畜内科学、家畜寄生虫学、畜产品制造、生物药品制造和兽医行政等专业课程。五年制大专班除了开设上述课程外,还须把高中必修的课程如国文、英语、化学、数学、物理等用两年的时间学完。”ix从兽专三年制和五年制大专班开设的课程可以看出,兽医专业设置做到了基础学科和专业课程的有效结合,保证了专业学习的完整性。

3.兽专办学成果

在兽专办学期间,王校长带领在校老师建立了家畜病院,该院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场地,而且解决了附近农民和城镇居民畜禽疾病求医难的问题,深受各方好评;王校长在兽专增设研究部,招收大专院校毕业的兽医人员参加学习,为期三个月,连续招考两期,共58人参加学习。研究部学员毕业后组成四个防疫大队,开展消灭牛瘟的工作x,为江西最终赢得消灭牛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兽专毕业的学生大都数进入了全国各地的科研和教学机构工作。如徐汉祥进入江苏农科院牧区研究所工作,王亨之进入江西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李克平进入华东农业大学牧医系工作,葛颐昌进入福建省农哲院畜科所工作等等。

江西兽专办学14年,历经波折,曾先后招收3年制大专科13届,5年制大专科4届,研究部招考培养学员两期。共培养高级兽医300多人。分布在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几十个省区的兽医生物药品制造、教学、科研、兽医防治和卫生等部门,成为兽医技术骨干。

三、王川兽医职教办学的特色总结

王川是我国兽医生物药品制造的开拓者,是江西高等兽医教育的奠基人。他充分利用其留学和工作经验,为兽专师资队伍建设、学制制定、专业设置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努力。下面就王教授的兽医职教办学特色作出总结:

1.重视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王川充分认识到政府不重视和战争等客观因素对其兽医职教办学的局限性,于是根据社会需求制定了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兽医人员培训班是为了满足血清制造和生产的需求,三个月为一期,共开办三期;兽医养成所初具学校规模,内设一年制和二年制的专修科;江西兽专是经教育部批准的专科学校,并在两、三年内发展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高等兽医院校。设置了三年制大专班、五年制大专班和研究部。从王川办学的时间线来看,可以总结出此特点。

2.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教学理念

王校长办学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除了血清所可供学生实习外,还根据教学需要,增设内科诊断、病理寄生虫、解剖和细菌免疫等六个实验室,创办实习牧场和家畜病院,同时还陆续收集病理、解剖标本。每个阶段性课程结束后,必由主持教师率领学生参加实习。学校安排毕业班全体学生共20人到血清制造所实习,要求从洗瓶子、做棉塞、消毒和采血做起,使学生接触实际,获益甚大。此外,家畜病院不仅提供了学生的实习场地,同时还解决了附近农民和城镇居民畜禽疾病求医难得问题。

3.利用师资优势进行专业理论的更新完善

王川在兽医职教办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师资队伍质量和数量的提升。从1938年至1952年间,共聘请20余位具有留学经历的教授和老师到兽专执教或兼课。这些留学生在国外学习了先进的畜牧兽医专业知识,具备了科学完备的教学理念和工作经验。在兽专授课期间,很多老师主编或参与编写了多本专业教材,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为兽专以至国内各大兽医专科学校提供了教学经验和教材参考。除此之外,兽专还聘请了国内很多经验丰富的中青年老师以及留用优秀毕业生做助教,为兽专的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4.采取技术推广和行政管理相结合的方式

为了推广兽医技术,组织兽医工作,王校长主张要依靠行政力量。为此学校专门开设了一门《兽医行政》课程,由他亲自讲授。大致内容是:兽医行政概论;疫情调查统计;制定家畜防疫计划;设置家畜防疫、诊疗机构;举办耕牛保险;宣传家畜防疫知识;组织与发动群众,开展防疫工作等等。采用技术推广和行政管理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兽医行政管理水平,以符合社会的需要。

5.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和面向生产的目标

王校长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学以致用。长期以来,他致力培养兽医人才,积极组建血清制造所,举办耕牛保险、设立兽医防疫处等等,都是为了更好地开展以防治牛瘟为主的畜禽疫病防治工作,以保护畜牧业生产发展。期间,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政府腐败无能,兽医防治工作一直没有很好开展起来。直到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兽医工作的重视,按照王校长制定的方案,在兽专增设研究部,招收大专院校毕业的兽医人员。第一届研究生毕业之际,江西多地牛瘟肆虐,于是这些毕业生迅速组成四个防疫大队,开展消灭牛瘟的工作,成为江西建成消灭牛瘟的之伟业的核心力量。

王教授兽医职教办学历经十六年,是江西高等兽医教育的奠基人。他的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为当今我们的职业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切实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注释:

i 《江西日报》,1950年6月4日。

ii 江西省畜牧兽医学会编《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校史》,1990年9月,第5页。

iii 江西省畜牧兽医学会编《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校史》,1990年9月,第5页。

iv 江西省畜牧兽医学会编《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校史》,1990年9月,第5页。

v 《中国自然科学工作者登记表》,见江西省档案馆:X105-1-001。

vi 《中国自然科学工作者登记表》,见江西省档案馆:X105-1-001。

vii 江西省畜牧兽医学会编《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校史》,1990年9月,第9页。

viii 江西省畜牧兽医学会编《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校史》,1990年9月,第9-10页。

ix 江西省畜牧兽医学会编《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校史》,1990年9月,第11页。

x 江西省畜牧兽医学会编《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校史》,1990年9月,第7页。

【参考文献】

[1]江西省畜牧兽医学会.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校史[Z].1990.

上一篇: 仓库管理工作计划 下一篇: 营业执照延期申请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