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职称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17 20:43:12

建筑工程职称论文

建筑工程职称论文篇(1)

另外有两个小问题要留心一下:

建筑工程职称论文篇(2)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建筑行业中级职称论文

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在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作为建筑业发展的力量和源泉对建筑业的发展起着举足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也在逐步走向科技创新之路,在原有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一些新的建筑施工行业技术被引进,本文首先来分析建筑施工的原有技术,然后再次基础上简单的介绍几种建筑施工行业新技术。

近些年来,我国在建筑施工行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初具了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的水平,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我国建筑业出炉的一批一批规模大、结构牢、水平精湛的建筑物中,足以窥见我国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的进步,本文主要来探讨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研究。

1.传统的建筑行业施工技术

在建筑行业中,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主要有桩基技术和基坑支护技术两种,下面我们分别来看。

1.1 桩基技术应用

桩基技术作为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一种传统技术,在建筑施工行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桩基技术主要有预制桩和灌注桩两种。在混凝土施工中由于预制桩技术产生的噪音较为严重,所以,预制桩的使用范围较为狭小。最常用的桩基技术是灌注桩技术。灌注桩技术施工方式较为灵活,不但可以自行设计桩长、桩径以及数量,而且可以满足不同地质地貌的施工。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其使用范围比较广,利用率比较高,但是灌注桩技术由于受自身桩径和桩攀的限制,其使用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克服此种缺陷主要运用桩侧后注浆技术和桩底注浆技术。

1.2 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物的不断增多,基坑支护技术应用的较为广泛,因为高层建筑中必须做好建筑深基础的施工,否则,建筑物的质量很难保证。基层支护技术适应了这一要求,解决了高层建筑深基础施工难度大这一问题。基层施工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整体工程,施工时要综合考虑到挡土、防水、降土、挖土等多种因素,所以在施工时要综合考虑施工技术、施工环境以及施工安全等各个方面。我国采用的基坑支护技术主要有逆作拱墙技术和土钉墙技术两种。逆作拱墙技术主要适用于土壤较软的地层,主要运用分层挖土的方法。土钉墙技术适用于低水位的非软土层,实现在分层开挖基础上的分层支护。

2. 建筑行业施工新技术的引进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进步,但其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具体表现如下:缺乏技术创新,对技术的创新力度不够。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加上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新技术不被引进,没有引起建筑行业足够的重视,导致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创新缓慢或缺乏技术创新。企业缺乏创新人才,加上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导致建筑行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各种新技术被不断引进,譬如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钢结构技术等等,下面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几种建筑行业新技术。

2.1 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个人占用的空间日益缩小,在这种情况下,高层建筑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充分发展。高层建筑施工主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为主。清水混凝土技术作为建筑行业的一门新技术将原始浇筑面直接作为装饰性表面,不但使用方便,而且可以加快施工速度,降低成本,保持高层建筑的稳定性,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2 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品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艺术感觉越来越重视。为了满足人们对建筑艺术效果的需求,在建筑行业中引进了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通过在普通砼中掺入适量钢纤维,两种原料拌合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不仅增强了砼构件的抗裂能力、抗剪能力,而且克服了砼抗拉强度低的缺点,增强砼的耐延性。此外,钢纤维砼具有较好的能量吸收能力,抗冲击能力很强,所以利用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建设出来的高层建筑不但质量可靠,而且具有很好的平面感和立体感,给人们一种视觉冲击力,满足了人们对艺术效果的追求。

2.3 防水材料的施工技术

科学技术和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得防水材料的施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随着防水施工向冷作业方向发展,防水材料中出现了许多高效弹性材料,譬如高分子卷材、新型防水涂料以及密封膏等等,这些材料运用于建筑施工,使得建筑施工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筑防水技术分为对屋面的防水和对墙外的防水两种。对屋面的防水会采用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施工,这种技术关键在于做好基层、板缝以及节点处理。涂料时一定要做到仔细认真、涂抹方向要做到相互垂直;对于墙外防水一般采用加气砼砖墙施工技术。两种技术综合运用,提高了我国建筑施工水平,有效预防了水渗漏以及裂缝等公害的出现。

3. 结语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竞争性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建筑施工是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所以,任何一个建筑企业都要从自身的优势出发,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不断研发创新建筑行业施工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文胜. 谈建筑施工企业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管理. 科学之友,2009.

[2] 周云. 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

[3] 赵志绪. 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进步与展望[J]. 施工技米,2009.

看了“建筑行业中级职称论文字数”的人还看:

1.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字数

建筑工程职称论文篇(3)

台州的职称工作沿着改革、发展、完善的轨道,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主线,积极搭建服务平台,畅通申报渠道,平稳推进,健康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全市职称工作的覆盖面有了较大的突破,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得到了快速提升,结构进一步改善,成长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职称工作的服务环节进一步简化,职称工作的效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智力支持。尤其是对建筑行业企业影响较大,随着专业人才总量大幅增长、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建筑企业的效益也在不断提高。但问题也不少:

1.相关部门工作不到位。由于部分职改部门对建筑私企不够了解,就职称工作对建筑私企发展重要性认识的不充分,工作措施缺位,尤其与建筑私企间的沟通缺少衔接,宣传渠道不畅通,致使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了解职称政策的信息渠道较少,直接影响了建筑私企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申报的积极性。

2.建筑私企对职称评审工作不够重视。随着城乡建设速度的加快,各建筑企业忙着招投标、做工程,抢占建筑行业市场份额,对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职称评审工作的关系认识不足,有组织申报职称的不多,尤其在“家庭式”的中小建筑私企中表现的更为明显。有的企业虽然规模较大,但不知道员工还需要评职称;有的企业倒是想帮助员工申报职称,但是没有能力为员工提供帮助,也不知道该如何帮助;还有的企业担心员工评审职称提高薪酬或者跳槽,造成成本提高和队伍不稳定的情况出现,干脆进行限额申报甚至故意不申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的申报评定。

3.部分建筑私企专业技术人员自身不够积极。有些建筑私企在薪酬分配上主要看业绩,或者说看员工能接到多少业务和做多少个项目,与职称高低没有直接联系,因此,部分人员就没有申报职称的动力和意愿,表现得有点“淡漠”。

4.建筑私企中员工人事关系混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在建筑私企中项目挂靠的情况非常普遍,这就带来了员工的人事关系的混乱,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比较频繁,队伍的稳定性较差,直接导致不少专业技术人员错过了申报时机和业绩的积累。

5.缺乏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现行的《部分系列破格申报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条件(试行)》浙职改办[1992]23号和《建设工程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实行)》人职发[1995]93号等相关评价条件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制定的政策,与当今经济发展和建设事业现状有所脱节,存在着一些缺陷和弊端,尤其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能力因素的评价方面过于原则,不易操作,从而使学历、资历和一些非技术因素因其有硬指标而在评审中占了过大的比重,可以说是造成重资历、轻能力、轻实践的论资排辈的现象的“理论根据”,科学的、符合建筑行业特点的标准就更加不用说了。

6.造假情况严重。在建筑行业企业中,有部分人员材料制作粗糙,提供材料造假,对科研成果、工程项目等业绩造假较为普遍。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因造假而受到处罚。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在台州私营经济较为发达,建筑业产值稳步增长,2011年,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千多亿元,同比增长20.2%,这些与日益庞大的建筑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息息相关,对于他们来说,职称评审是对其专业技术水平科学认定的最好方式之一,是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目前,在建筑私企中,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等级与工资福利相关联,与企业承接某些业务量以及资质晋升密不可分。为了行业的发展,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创新职称工作,为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征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台州近年来的探索,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应对:

1.政企联动,加强政策宣传。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基层人事部门和建筑私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相关机构,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形式加强对职称评审工作的政策宣传,提高建筑私企高层和专业技术人员对职称评审有关政策的理解和认识、明确职称评审工作对单位和个人长远发展的潜在作用,积极鼓励并以实际行动支持所属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职称申报。

2.延伸服务,强化业务培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加强政策宣传的同时,积极开展业务培训,把服务进行延伸。主动深入企业发放服务联系卡,建立企业联系走访制度,召开职称评审工作实务培训会,及时准确地将职称评审工作安排、评审程序和方法、政策规定、申报条件要求、各类申报表格对外公布,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掌握职称申报的程序和申报过程的具体要求,以便他们保质保量地做好职称申报工作。同时加强对建筑私企人力资源管理干部的业务培训,以利于职称政策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提高实务操作能力。

建筑工程职称论文篇(4)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建造房屋服务,而非结构设计、更非规划和建筑设计。因此,围绕“如何建造房屋进行课程体系改造和设计”就成了我们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做法。通过“新课程体系”构造原理图解可以进一步证明我们按照建造房屋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造和设计的做法是可行的。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已经把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纳入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形成了“两大课程体系”和“四分段课程模块”体系。即形成了新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详见本专业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图解”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图解”。

同时也形成了“四分段教学课程模块教学模式”(简称模块化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模式是符合职教规律和职业教育要求的。即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包括“两课”、体育、语文、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基础、劳动实践、入学教育、军训等;专业基础素质与基本技能课程模块:包括识图、识图实训、建筑CAD、建筑CAD实训、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试验与实训、认识实习、建筑构造、建筑构造实训、施工组织、施工组织实训、建筑工程预算、建筑工程预算实训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包括建筑工程测量、测量实训、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施工技术、施工课程实训、施工工艺实习、核心技能培训、测试、双证书培训与考试、毕业设计、顶岗实训等;素质与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包括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等。有了新的比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还是不够的,我们又根据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基础岗位、结合人才需求调研材料,大胆地对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取得了明显效果。根据整合后的课程我们组织编写教材,使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均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专业课程整合与教材建设

(一)专业课程整合

课程及内容整合应围绕职业核心能力进行优化组合,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建造房屋和专业培养目标之需要。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遵循建造规律、认知规律、删减不相适应的老内容、增加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职业培训、技能考证等方面的新内容、突出应用、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

(二)专业教材建设

根据新修订的专业教学计划和新的课程体系,按照“贴近工程实际、适应工程需要、反应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之职教特色要求,直接选用统编的公共基础课、选修课教材,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大部分采用了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我校教师主编参编的有杨平均主编《建筑力学》(下册)、常跃军主编《建筑施工技术》、韩应军主编《建筑施工组织》、郭大州副主编《地基基础》、《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杨文选副主编《建筑施工组织》、参编《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王长平副主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李松岭副主编《建筑工程监理概念》、孙荣玲参编《建筑工程概预算》、牛元甫参编《建筑施工技术》等。建筑教研室、结构教研室组织专业教师自编了一批实用的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顶岗实训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导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建筑工程职称论文篇(5)

建筑类简历一:李XX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 男 | 29岁(1981年1月1日) 居住地:深圳

电 话:139********(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 3 年2个月]

公 司: XX建筑设计事务所(500人以上) 行 业: 建筑/建材/工程 职 位: 建筑工程师

最高学历

学 历: 硕士 专 业: 建筑学 学 校: 同济大学

--------------------------------------------------------------------------------

自我评价

1.性价比高:多设计院工作经验,已获得一级注册建筑师证

; 2.效率高:吃苦耐劳,能熬夜加班,工作效率质量放第一;

3.综合性能好:身体好,熬夜加班摧不垮,有坚强的意志和体魄;理论基础好,建筑学科

班出身,基础坚实;实践经验好,在设计院做了多年理论联系实践的工作;涉猎广泛,除了建筑和规划,对房地产业和国家经济规律同样熟知。

4.人缘好:团结同事,联系同学,求学于名师,广交朋友,有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强。

5.沟通能力好:理性听取,感性表达;性格稳重开朗,乐观向上。

6.组织协调能力好:担任工程主持,负责与甲方沟通,并管理设计团队,协调建筑、结构、

水、暖、电各专业人员协同工作,完成完整项目。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个月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房地产开发,建筑/建材/工程 目标地点: 深圳

期望月薪: 20000-29999/月

目标职能: 房地产项目/开发/策划经理,建筑工程师

工作经验

2007 /7--至今:XX建筑设计事务所(500人以上) [ 3年2个月] 所属行业: 建筑/建材/工程 建筑设计室 建筑工程师

设计前期、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后期服务。工程主持,负责与甲方沟通,并管理设计团队,协调建筑、结构、水、暖、电各专业人员协同工作,完成完整项目。

教育经历

2005 /9--2009 /9 同济大学 建筑学 硕士

2000 /9--2005 /7 同济大学 土木工程 本科

语言能力

英语(熟练) 听说(熟练),读写(熟练)

建筑类简历二:姓名: 国籍:中国无照片

目前所在地:江门 民族:汉族

户口所在地:江门 身材:170 cm? kg

婚姻状况: 已婚年龄:46 岁

培训认证: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类:施工管理、工程预结算、甲方代表   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类 技术监督、监理工作等

工作年限:24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随时

月薪要求:5000--8000希望工作地区:广东省

个人工作经历:1983-1985 承建恩平市桥园新村6层住宅施工管理工作

1985-1990 海南三亚市府办公大楼、市委招待所、国际大酒店施工管理和预结算工作

海南三亚市水泥厂施工管理工作

1991-1992 南海市南海糖厂6层住宅施工管理和预结算工作

1993-1994 广州市天河区嘉怡苑28层框剪结构施工管理工作

1995-1996 广州市火车东站土建工程施工管理工作

1997-1999 恩平市二建集团公司技术部工作

2000-至今 江门市中央储备粮粮库钢架结施工管理工作

江门市派力士运动器材厂房施工管理和结算工作

江门市丽苑6层住宅裙施工管理和结算工作

江门市宝源么托车配件车间二层厂房、办公大楼施工管理和结算工作

江门市中天国际17层商住楼预算和施工管理工作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华南理工大学

最高学历:大专毕业-1982-07-01

所学专业一:建筑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1982 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

专业证件:中级施工员、中级质安员上岗证,中级预算员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一般粤语水平: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本人从事建筑业20多年,曾经承担高层、一般民用及大中小厂房建筑施工管理及组织能力和预结算工作。

详细个人自传

个人联系方式

建筑类简历三:姓名: 国籍:中国无照片

目前所在地:广州 民族:汉族

户口所在地:广州 身材:153 cm? kg

婚姻状况: 未婚年龄:22 岁

培训认证: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类:室内设计师   设计/广告类 展示设计

工作年限:0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随时

月薪要求:1000--15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 花都

个人工作经历: 08年1月 华浔品味装饰公司 实习生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广州南华工商学院

最高学历:大专毕业-2008-07-01

所学专业一: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05年9月至08年7月 广州南华工商学院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英语二级、计算机一级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较差粤语水平: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本人吃苦耐劳,诚恳认真,擅长CAD作图,3D效果图,室内设计等,掌握基础的工程预算。

详细个人自传

建筑工程职称论文篇(6)

1概述

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丰富人才培养类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议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针对已经获得建筑学学士或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筑从业人员,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

2必要性

首先,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是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亟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的具体体现。2012年,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2015年12月,时隔37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会议报告中还提出,要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目前,我国共有39种硕士专业学位,其中包括建筑学硕士(1993年设置)、风景园林硕士(2008年设置)、城市规划硕士(2010年设置)3个人居环境科学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下的“城市设计及其理论”二级方向。这已经成为国家建设中刻不容缓的需求。其次,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有助于大力培养具有城市设计意识和水平的专业人才。今天,中国的城乡建设对城市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已成为当务之急。这样的专业学位设置方式也与世界上大部分建筑院校建筑系中设置的、作为非评估类第二硕士学位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接轨。目前,在职职业建筑师获得硕士学位大多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为途径。这样的方式部分满足了行业需求。但是,由于工程硕士学位设置的专业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培养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通过授予非全日制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方式,大幅度提升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在职建筑师的学位层次,在较短时间内输送国家建设所急需的城市设计专业人才。而针对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也可以将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作为其第二专业硕士学位。事实上,不少已获得国内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毕业生选择了去国外攻读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针对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可以通过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系统地培养应届毕业生成为职业建筑师中的城市设计专业人才。最后,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彻底解决我国建筑学专业学位重复颁发的问题。我国在学士层次上设置的专业学位仅有一个,即建筑学学士。大部分立志成为职业建筑师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在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后,如果希望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位,只能选择继续攻读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随着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工作的持续开展,越来越多的建筑院校获得了建筑学本科和建筑学硕士的专业学位授予资格。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同时获得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两个专业学位。这部分毕业生既包括连续攻读本科和硕士的学生,也包括在本科毕业一段时间后再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这是学位资源浪费的一种表现。近年来,部分建筑院校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名额增加,使得毕业生在同一所建筑院校获得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专业学位重复颁发,造成学位资源浪费的状况日趋严重。因此,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丰富硕士学位类型设置,彻底解决建筑学专业学位重复颁发问题。

3可行性

首先,我国建筑院校已拥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可以开展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工作。目前,我国建筑院校从事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他们在城市设计教学、研究以及设计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指导建筑学硕士研究生进行城市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的丰富经验。在通过建筑学硕士专业教育评估的38所建筑院校中,特别在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建筑院校中,相当一部分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研究领域属于城市设计范畴或与城市设计相关联。这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提供了充足的师资保障。其次,我国建筑院校已开设大量城市设计相关专业课程。今天,我国大部分建筑院校特别是通过评估的建筑院校已将城市设计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城市设计引论、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成为建筑学硕士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必修环节。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行以来,在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设计课程中,城市设计课程更是其中的必要环节。可以认为,已开设的大量城市设计专业课程,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奠定了基础。最后,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已拥有成熟的实践基地,可以提供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所要求的实习培养环节。我国的专业学位设置对实践基地有着明确要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领域的设计院、境内外建筑事务所等设计机构将学生的设计实践作为其发展的重要平台,形成了一大批既具有丰富工程设计经验,又掌握教学规律的高水平建筑师。特别是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行以来,体制化的设计实践基地快速成长。这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搭建了实践平台。在新时期,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既是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亟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的直接体现,又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通过这一专业学位的设立,建筑院校可以和行业共同协作,大力培养城市设计专业人才,为提升我国城市设计专业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4附录

4.1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草案)

(1)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类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针对已经获得建筑学学士或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筑从业人员,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ofUrbanDesigninArchitecture,简称MUDA。(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城市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城市设计相关行业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4)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一般为建筑学学士学位获得者,或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学制为2年,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模式。(5)城市设计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素质的要求,注重以城市设计的思路、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应以设计课程为重点,贯穿整个培养过程。(6)城市设计硕士的培养过程须突出城市设计实践导向,增加实践教学。研究生进行城市设计实习的时间不少于半年。(7)城市设计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城市设计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多样化的师资结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教师宜由建筑院校教师和设计机构实践基地的建筑师担任。(8)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选题应与城市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学位论文(设计)应有一定前瞻性、难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其形式可以为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或城市设计专题。学位论文(设计)必须由攻读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者独立完成,能体现其综合应用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需有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10)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城市设计实习并通过论文(设计)答辩者,由国家批准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11)根据2015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关于《学位证书和学位授予信息管理办法》的通知,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学位授予单位自行印制。

4.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简介(草案)

(1)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性质与特点。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置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城市设计行业和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工学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工学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学术研究人才;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在于突出城市设计实践导向,课程设置充分反映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系统掌握城市设计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城市设计工作和城市设计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城市设计专门人才。(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方式。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学制一般为2年;采用课程学习、设计实习和学位论文(设计)并重的培养方式。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学校导师和实践基地导师“双导师”培养,或学校导师负责的指导方式。“双导师”培养模式中,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由本单位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并聘请设计机构实践基地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联合导师。(4)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色。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培养目标上,培养城市设计领域中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第二,在培养方式上,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以设计实践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设计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设计实践课程;教学过程重视运用设计专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求有为期至少半年的实践环节。(5)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式。学位培养计划包括3个主要环节:第一,专业课程学习1年,以城市设计专题为主干课程;各专业课程重视和加强与城市设计实践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的城市设计能力和城市设计管理能力。第二,专业实习0.5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城市设计机构进行至少为期6个月的专业实习,并由相关单位出具专业实习证明。第三,学位论文(设计)工作0.5年,学位论文(设计)应当针对城市设计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和设计问题开展研究,或与较为重要的城市设计项目相结合。学位论文(设计)应有一定前瞻性、难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其形式可以为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或城市设计专题。学位论文(设计)由两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必须有一位来自校外的设计机构或管理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学位论文的答辩委员会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包含一位来自校外的设计机构或管理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6)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生。招生对象主要为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和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参加硕士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择优录取。考试科目为:政治理论,全国统考。英语一,全国统考。城市设计基础,由招生院校组织命题和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城市设计理论、建筑学基础知识、中外建筑史、中外城市规划史等。以简答题、论述题为主要题型,考卷满分为150分。城市设计考试内容:以快题设计形式完成2~5公顷范围地段的城市设计。考试时间为3小时,考卷满分为150分。(7)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就业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城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城市设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的主要用人单位是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相关机构和管理部门。今天,中国城市发展的重点已经由规模和数量的增加转变为品质和质量的提升。城市设计关注空间的形式与风格,其目标在于创造美好的城市风貌。从国际上看,几乎所有的境外建筑事务所,包括著名的建筑师事务所都把城市设计作为其主要的设计领域。也就是说,建筑师是建筑行业中城市设计领域的主力军。目前,中国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研究院设立了城市设计所、城市设计中心等专业部门,在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方面取得了大量优秀成果。不少建筑院校已经设置了城市设计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机构,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在本地区和本行业中有影响力的城市设计人才。同时,很多高校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新时期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城乡建设对城市设计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建筑工程职称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3-0146-02

智能建筑于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兴起,被称为发展极快的新兴产业,智能建筑发展速度之快导致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教育部于2005年批准设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随着行业发展的迅猛,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发展也很快,但由于专业创办历史不长,有此专业的高校也不是很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需要深入探索[1]。

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特点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在智能建筑快速发展与社会需求急速上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专业以土木建筑为背景,以建筑物为载体,研究建筑物内电能的传输、分配、转换、控制、利用,以及建筑物内信息的接收、传输、处理、利用,是涉及多个学科的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本专业使智能化融入到建筑当中,使节能融入到建筑环境当中,既涉及强电又涉及弱电,既涉及软件又涉及硬件。因此,涉及专业知识既包括建筑领域的建筑、结构、水、暖、电、管理等,也包括信息控制领域。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建筑电气及其智能化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安装施工、运行管理、产品开发、调试等,应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师应具有较广泛的知识体系和与时俱进的工程实践经历。

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师现状

2.1对口专业教师来源少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年轻的专业,没有本专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高校引入教师的一项强制要求便是硕士以上学历,所以引入青年教师大多学习的是控制专业或者电气工程等相关的专业,没有土木建筑专业背景,新进教师需要较大力度熟悉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但大多数博士硕士引进之后,抱着原有专业不放,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建设当中,造成教师专业偏离现象。

2.2为评职将方向无关联的教学科研一起抓,精力有限,不利于教学进步

目前大多数院校评职考核标准都是科研量化,教研量化,主要看的数量和质量,参加项目的难度级别等,大多数教师对建筑电气智能化这个专业处于熟悉阶段,所以很难在此专业发表出有见地的高水平论文,但评职心切,急于求成,往往还是在熟识的研究领域发论文,搞科研。以追求快速的论文、项目产出率,很难静下心来专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不利于专业的发展,使院校的专业发展速度滞后于社会专业的发展速度,

2.3实践能力不强

当前,大多数高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专业教师都是从各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承担教学任务,毫无工程实践经验。近些年高校专业教师的引进首要看重的是学历学位,若是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刚开始的几年,也是了解专业最具激情的几年,除了满足教学工作量,最重要的任务便是继续深造,取得更高的学历学位,而且继续深造的专业一定不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往往都是相关专业,一边教学一边学习,专业教师根本无暇顾及实践环节。即使博士生引进,也是直接进入教学,没有本专业的实践经验。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身就是应用型的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环节极为重要。

3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措施

3.1从量化考核方面作出调整,加强教师专业意识

在职称评聘上应根据教师从事专业的特点进行考核,不应该一概而论。从事像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这样的应用型专业的教师,在考核时,可略放低科研门槛标准,提高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把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实践经验转化为科研工作量,这样专业教师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促进教学,促进专业发展。使专业教师踏踏实实、全身心地投入到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建设上来。

3.2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应用型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尤为重要,可派专业教师到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挂职锻炼。学校应积极提供便利条件,如企业挂职期间无需完成教学工作量,期间从事的工作可折合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确保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指标,踏踏实实从事实践工作,了解最新行业发展现状,确保所授知识的实时性和实效性。

3.3从设计院、施工单位引入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专兼职教师,带动学校教师发展

在人才引进方面,对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这样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不必过多强调学历学位,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即使学历偏低也可优先引入,可主要考察他们在实践中的工程业绩,考察他们的工程技术职称。引入的工程技术人员没有教学经验,所以应该先对他们进行教师培训,使其具备教师的素质,即可承担实践教学,也可承担理论教学。

3.4增强校企合作

增强校企合作,既可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有可请企业资深技术专家到高校讲座。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发展迅猛,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人员到院校讲座,可使教师和学生了解行业现状,了解行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使教学和科研具有实效性。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是促进实践教学的最有效办法,也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但是大多数企业单位不愿接收大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进入企业首要培训,投入很多资金和精力后学生可以独立工作了,但是基本也就返校了,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利益,所以大多企业是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的。这就需要学校方面进行沟通,也需要政府针对学生到企业实习,给予企业响应的奖励优惠政策,以促进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顺利展开。

4结论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的发展极快的专业,需要专业教师既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也应具有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经验。教师的发展应提高自我发展意识,既应考虑理论知识的积累,又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职称论文篇(8)

xxx

性 别

出生年月

1982 年 3 月

专 业

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学 历

大学本科

政治面貌

共产党员

毕业院校

西南农业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

联系电话

023-6825****( 校)

通信地址

西南农业大学 76# ( 400716 )

0839-420**** (家)

e-mail

家庭住址

四川省 xx 市 xx 县 xx 局家属院 ( 628200 )

工作意向

建筑设计、概预算,房地产以及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语言能力

英语六级、英语口语流利、普通话标准流利

计算机能力

国家计算机二级 (foxbase) 、熟练操作 autocadXX 、天正建筑等建筑设计软件。

获奖情况

1999-XX 年获专业奖学金二等奖

XX-XX 年获专业奖学金三等奖

1999 年工程技术学院求索杯辩论赛冠军

1999 年工程技术学院新生杯演讲比赛第一名

XX 年获校优秀团干称号

XX 年纪念校庆五十周年辩论赛最佳辩手称号

XX 年获校马研会优秀会员称号

大学担任学生干部职务

大一学年担任班宣传委员、院生活部干事、宣传部干事

大二学年担任班宣传委员、院团总支学生会办公室主任、校马研会常务理事

兴趣爱好与特长

爱好音乐、文学,擅长写作、演讲、辩论、主持。

各种获奖、证书等材料附后

范文二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广州 身材: 168 cm 55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0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毕业求职

应聘职位: 金融、保险、秘书

工作年限: 0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 随时

月薪要求: 5000--8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中山 深圳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暨南大学

最高学历: 本科获得学位: 学士 毕业- XX-07-10

所学专业一: 外语 所学专业二: 秘书

受教育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专 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良好

其它外语能力: 日语、法语

国语水平: 精通 粤语水平: 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本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工作积极,责任心强,真诚+勤奋+细心+负责的工作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协调能力,思维敏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详细个人自我介绍

建筑工程职称论文篇(9)

Abstract: according to puting the school should into the most safety place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advance planning regulations from shaanxi province, strengthe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examination, careful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guarantee the safety and quality of school buildings.

Keywords: building security construction, system guarantee,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08年6月,总理来陕西灾区视察,要求“把学校、医院建成最坚固、最安全的场所”。陕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总理的要求,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始终把学校的恢复重建当成大事要事,各级部门抓管理、抓落实、抓质量,监理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设计施工,确保把学校建成最安全的场所。

规划规章先行,为确保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建筑工程职称论文篇(10)

2011年2月,教育部通知,2011年将进一步扩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单位和招生人数。高职自主招生将扩大招生对象范围,除应届高中毕业生外,允许中职毕业生(含应届)、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报考。这一政策的推开,目的是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营造了社会各界关注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氛围。从某种角度讲,这一政策也间接地推动了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的比例。虽然,之前也一直有中职升高职的对口高职招生,但是,比例相对于总的招生数量来讲是较低的,并未引起很大关注。今后,中职毕业生将可能成为高职的又一个主要生源。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对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 中、高职概念的界定

中职: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四类: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简称“成人中专”)。

高职: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属于大专层次教育,主要招生对象为应届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含应届)和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毕业生可以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报考本科(专升本)、研究生教育,继续深造。

二、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研究的意义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把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起来的目的是打破目前职业教育间的屏障,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降低教育资源的消耗,提高各层次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建筑工程专业是我国职业教育中专业建立时间较早、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专业技术要求较高、学科分布广泛、就业缺口较大、从业人员较多但整体专业素质较低的一个专业。中职阶段的学校大多数开设了本专业,拥有的专业学生也很多。该专业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对今后的专业建设和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与建筑工程专业有着各种联系的相关专业还很多,如工程造价、工程监理、测量、道桥、建筑工程机械等,所以,对它的研究同样对其他相关专业以及具有类似特点的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也有一定的影响和价值。

该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构建出一套合理的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减少两层次学校衔接中的教学消耗,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不同层次的人才。在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对口教育有相当长远的发展前景。研究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对建筑工程课程建设,对建筑工程职业教育,对建筑行业继续教育,以及改变建筑行业大部分从业人员素质较差的社会印象有重要意义。

三、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主要面临的问题

1、中、高职课程设置上主要存在的矛盾,高职阶段课程设置对中职学生继续教育的作用。

2、针对中职阶段课程设置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筑工程专业高职阶段课程标准制定的框架和方向。

3、针对中职毕业生的特点,对口高职阶段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四、研究依据

1、教育心理学依据: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学习累积心理,越是有前提、有准备的学习,在学习中产生的同化作用、迁移作用就越明显,学习效率也越高。建工专业中高职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区别,这就要求在这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上既不能完全割裂,也不能完全重复,必须有所衔接,搭起一座将中职教育过渡到高职阶段的“引桥”。

2、教学论依据:知识因素、技能因素、态度因素是提升学习者学习层次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在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中,只有具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所必需的这些因素的学生方可入学。否则,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补偿教育。

3、课程论依据:在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时,既要使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具有连续性,又要体现发展性。高职学校除制定建筑工程专业统一的课程标准外,还必须研究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研究实现建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有的课程支撑体系,以使中、高等职业学校课程更好地衔接。

4、经济学依据:由于建工专业教学资源的高消耗和高价格的特点,以及学校、学生等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要求教学活动过程能实现效益和效用最大化。 因此,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减少衔接损耗的模式,要坚持节约、经济的原则,使整个课程衔接系统的每一个衔接点,都能实现最优化。

五、理论假设

1、课程体系应与人才培养目标对应理论

建筑工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与人才培养目标对应,两者之间的双向对应必须以人才的素质结构为中介,构建一个由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课程体系交互作用,双向构建的理想模型。

2、中职与高职课程体系双向构建理论

中职与高职的课程体系是一个统一体,相互之间有纵向的直接联系,也有部分核心课程横向的衔接。纵向联系是课程知识结构上的上升,横向衔接是相同的核心课程是在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课程标准,完成不同深度的教学内容。

六、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研究的内容和步骤

1、归纳整理各阶段各院校建工专业开设的课程,提取出典型实用的课程名称和门数。

2、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划分建筑工程专业课程层次,从中分出基本课程、核心课程和专业提高课程,根据课程层次分配给各教育阶段,尤其是高职阶段的课程设置。

3、理顺中职与高职的课程开设顺序,分清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结构上下承接顺序和平行支撑关系,在课程的分配上避免两个阶段的不必要的重复。

4、研究建工专业课程衔接的方式,包括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同一门课程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衔接,找准衔接点,明确核心衔接课程的门数和名称。

5、对于核心衔接课程,两个阶段都必须开设,根据个阶段培养目标,对应对口高职招生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突出课程的核心地位,以确保不同类型的生源具备基本一致的核心素质。同时,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高职阶段的标准应增加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6、对衔接课程,制定该部分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申报建工专业对口高职衔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课题,研究适应对口高职的教学模式。

七、小结

通过研究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开发适用于对口教育模式的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标准体系,建立适合对口高职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发扬教育的连续性、阶段性、继续性,整个研究的过程应当始终贯彻终身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马建富,沙启仁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构建与技术设计》,《职业技术教育》2003

2. 周文清 《高职与中职有效衔接及其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8期

3.霍骁象,赵哲,许俊峰 《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国成人教育》 2009年第15期

上一篇: 国有林场半年工作总结 下一篇: 家庭助廉活动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