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自我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13 19:39:45

感染科自我总结

感染科自我总结篇(1)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壮大,全民医疗逐步实现,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医院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责得到显著提升。那么如何完善我国的医疗环境,首先就要从患者的住院环境着手。医院感染是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出现感染的患者不仅自身遭受极大的痛苦,而且还会减缓治疗速度,降低治疗成功率。本文就从医院的细菌检测科对感染患者的检测结果入手,总结出导致发生医院感染情况的一般规律,完善治疗方法,加强消毒手段,最终提上患者的治疗环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患者资料均来自本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住院部所接收到发生感染情况的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共112例。这11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9例,女性患者43;年龄21岁~68岁,平均年龄为(45.1±9.4)岁;住院时间2d~3个月,平均住院时间为(16.7±4.2)d[1]。再此期间我院住院部共接纳1271例住院患者。

1.2方法 样本采集,当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感染情况,有护理人员首先通知给主治医师以及细菌检测科,分别由主治医师和检测员来完成治疗和检测工作,由护理人员时时跟踪记录感染发生情况、感染治疗情况以及检测科检测结果,并以月为周期送递给医院档案管理科,本文选取的档案时间段为2012年2月~2013年8月,记录内容为2012年1月~2013年7月感染情况。检测方法,采用微生物检测科内常规检查方法,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常规性解读分析,打印报告。参考标准:根据我国《医院感染的治疗和防护》中相关内容[2],对检测报告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判定。

1.3统计学计算方法 采用标准的统计学计算软件包SPSS13.0对研究结果进行计算,采用x2标准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采用P

2结果

根据此次的研究结果资料显示,2012年1月~2013年7月我院共接纳住院患者1271例,其中发生感染的患者为112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8.81%。其中发生内科感染的人数为57例,占总比例的50.89%,按照感染发生比例排序依次为:新生儿患者,血液疾病患者,感染疾病患者,肿瘤疾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外科感染的人数为55例,占总比例的49.11%,按照感染发生比例排序依次为:ICU患者,泌尿疾病患者,神经外科疾病患者,心外科疾病患者,胸外科疾病患者。感染发生部位:感染发生在上呼吸道处患者有56例,发生在下呼吸道处患者有39例,感染发生在手术切创处的患者有42例,感染导致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有39例,感染导致腹部疾病的患者有37例,感染导致患者颅内出现脓肿情况者有19例,感染导致败血症的患者为11例。从数据结果上来看,内科治疗过程中感染导致呼吸道感染以及败血症的概率要高于外科,而在外科治疗过程中感染导致切创处感染、泌尿系统疾病、以及颅内脓肿的概率要高于内科[3]。从微生物检测结果来看:感染主要由真菌感染所致,感染者有87例,占总比例的77.68%;其中由白色念球菌所引起的感染患者有32例,占总比例的36.78%;由肺炎克雷伯菌所引起的感染患者有24例,占总比例的27.59%;由于大肠杆菌所导致的感染患者有17例占总比例的19.54%;由其他菌群如干燥奈瑟菌、铜绿假单细胞菌等,所引起的感染患者有14例占总比例的16.09%。另外有由肺炎克雷伯菌联合白色念球菌所引起感染患者有21例,由大肠杆菌联合肺炎克雷伯菌所引起的感染者有14例,由白色念球菌联合其他菌种引发感染的患者有11例。

3讨论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发现,2012年1月~2013年7月我院住院科内发生感染疾病的患者人数为112例,占总比例的8.81%,对比2002年~2012年近10年的感染情况[4],医院平均感染率为4%到5%,针对此次感染比率偏高这一情况,我院也做了重点分析。近1年来,患者数量大幅度提升,单位救治患者密度有所提升,医院工作环境较为紧张。血液疾病患者增加,住院部人口密度较低,加大了细菌感染的可能。新生儿增加,较大的人员流动和低人员密度是引发感染的根源。手术患者增加,术后护理人数不足以及患者体质普遍偏低是引发感染出现的根本原因。

总之,医院感染对患者的治疗过程起到负面影响,总结医院感染规律有利于完善院内抗感染机制,提升消毒效果,为患者提供一个更好医疗环境[5]。

参考文献:

[1]朱建中,李建琴,马金凤,等.3010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调查报告[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11,12⑶:128-129.

[2]朱建中,俞亚丽.97例医院下呼吸道感染调查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31⑵:245-246.

感染科自我总结篇(2)

1.医院感染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特点

医院感染信息管理系统是基于医院管理系统(HIS)的子系统软件,患者所有信息资料来源于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的操作过程简单,信息准确全面,具体功能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1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

原于医院感染的监测内容复杂,需要统计和分析大量的数据,手工处理既不全面,也不完整,而且效率低下,很难做到及时监控。尢其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分析与评价,涉及因素非常复杂,人工分析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是目前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和难点[3]。许多医院感染管理者都在寻求一套科学实用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以解决以上难题[1]。但是,医院感染管理包涵了医院消毒卫生学监测、感染病例监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分析等多个方面,数据流程复杂,专业性强,是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问题。感染管理系统监测模块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ICU监测病人感染监测主要对于成人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病人进行目标性的监测。计算导尿管病使用率和与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率、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和与相关性原发性菌血症感染率、呼吸机使用率和与相关性肺部感染率。除此之外,还可根据病人的不同危险等级来调正感染率的计算。

高危新生儿感染监测主要对于高危新生儿(HRN)的病人进行目标性的监测,计算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和与相关性原发性菌血症感染率、呼吸机使用率和相关性肺部感染率,可根据病人的平均住院人数来调正感染率的计算。

抗菌药物监测主要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联数、使用目的进行监测,输出相关统计分析图表。

环境卫生学监测由检验科人员或院感工作人员录入医院消毒卫生学监测的检验结果,软件可对监测结果自动评价,并打印监测报告单和各类统计图表和报表。

现患率调查供感染科做现患率调查时录入数据,基本上是仿照现患率个案调查表的形式来做的,重点用于统计各科室调查时的感染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细菌培养等情况。相应的报表有按科室汇总报表、按疾病系统分类汇总报表、按易感因素分类汇总报表、病原体与抗菌药物情况统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抗菌药物使用剂统计等[1]。

针刺伤录入及处理提示是录入职工针刺伤的详细情况之后,系统可以自动根据关联病人的情况做出处理提示。相关报表有按科室汇总、按关联操作汇总、接工别进行汇总,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职工针刺伤的情况。

职业暴露录入及处理提示是录入职工的血液体液暴露情况之后,可以自动为此次暴露评级,并根据关联病人的情况做出处理提示。相关报表有按科室汇总、按关联操作汇总、接工别进行汇总等。

暴发预警是此暴发预警会从当前日期开始,向前推算一定的天数内,自动计算同一科室、同一感染诊断的次数(或感染同一病原体的次数),达到用户设定的次数时,给予提示,双击记录时可以自动打开该病人的详细感染记录。监测的天数、同时发病的人数等都可以由用户自己设置。用户还可以设置时间,每天到了设定的时间,系统就会自动计算一次,有暴况就自动提示。

以上数据均来源于医生工作站中医生对患者所下的医嘱,及患者所做检验项目的结果数据。再由计算机按照相应的计算方式进行计算,进而得出感染方面相关数据。

具体流图如图1。

1.2 医院感染信息管理

医院感染信息查询是指患者在院住院期间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医疗数据,包括患者信息查询、感染病例报告、感染研究数据和字典维护。

病人信息查询是可以查询在院或出院病人的基本信息、在院时的感染情况、抗菌药物应用及侵入情操作信息及该患者在院期间的所有病历资料。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是医生实时在医生工作站完善患者的感染信息,如有发现新的医院感染病例可以随时填报,使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能够及时了解全院的医院感染情况,及时发现和近代控制医院感染的流行。

感染研究数据,是提高对医院感染资料的利用率,形成智能立体的数据分析库。

字典维护是维护数据的基本项目,用于描述数据和标准数据。

2.医院感染信息管理系统优势

2.1 管理目标明确采取并行管理

即人工与计算机并用的统计方法,在逐步探索、理清上机处理统计资料的操作程序、完善了统计汇总方法之后完全摆脱人工计算方式。由于计算机处理统计资料的系统分析功能的高科技优越性,使我们的监测项目得到不断扩展,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2.2 监测与控制密切结合

应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医院感染监测资料,可迅速、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医院感染的第一手资料,获得多角度的综合监控数据。为我们及时发现潜在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提出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据。如抗生素合理使用监测,以大量实例统计分析结论,必然会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从而推动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管理[2]。

2.3 监测内容全面

对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漏报率,重危病人、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无菌手术切口人数及其感染率的监测,均能从中及时了解感染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有无感染的流行或暴发倾向。将统计分析结论及时反馈于临床科室指导工作,从而推动工作的深入进行,这些都是手工操作所不能达到的。在进行的临床标本细菌培养阳性菌株耐药率监测,可以随时掌握本院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分布情况,了解各主要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抗生素提供客观依据。这更是人工统计汇总监测资料时所难以奏效的。计算机的应用,为医院感染监控工作进行快速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分析反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2.4 设有阶段性的总结

数据自动储存、统计、分析,汇总形成图文并茂,阶段性动态监测的重要信息。如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高危人群、危险因素、抗生素使用率与耐药谱等监测信息均可以线形图、真方图、圆饼图表示。动态监测,并有同期对比,信息直观,形象一目了然,印象深刻,使各级领导充分把握本地区、本单位以及各科室、部门的医院感染及管理现状,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控制的决策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郑佳.医院感染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4).

感染科自我总结篇(3)

1.1 调查对象

回顾性调查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检验科进行标本采集的患者5650人,检验科医护人员19人,其他接触频繁科室人员58人,保洁人员8人,共计5735人。其中男1863人,女3872人;年龄0-53岁,中位年龄27岁。

1.2 方法

通过收集检验科采集标本患者信息,对比医院感染发生记录,并将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与其他相关科室进行比较。同时通过对发生医院感染的人员进行感染溯源,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1.3 统计分析

数据用SPSS17.0录入并进行统计分析,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用率或相对比表示。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时间分布

调查的5735人中,共发生医院感染123例,感染发生率2.14%,其中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度分别发生32例、38例和53例,发生率分别为1.86%、1.97%和2.55%,见表1。

表1 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时间分布

2.2 医院感染人员分布

调查的5735人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11例,感染发生率1.96%,占感染人数的90.2%,检验科医护人员感染发生率36.8%,占5.7%,其他科室医护人员感染发生率6.9%,占3.3%,保洁人员感染发生率12.5%,占0.8%,见表2。

表2 医院感染人员分布

2.3 医院感染途径分布

发生感染的123例中,57例来自血液感染,19例来自粪便感染,33例来自其他体液感染,14例来自试剂及其他感染,见表3。

表3 医院感染途径分布

2.4 感染性疾病分布

发生的医源性感染中,共观察到7大类感染性疾病,其中4大类肝炎共计发生96例,占总感染人数的78.0%,其分布见表4。

表4 医院感染感染性疾病分布

3.讨论

本次回顾性调查发现,我院检验科2012-2014年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14%,感染发生率低于全国医院平均水平[3](2001年5.2%,2003年4.8%,2005年4.8%),这可能和近年来医院感染防控水平提高有关,与其他报道接近[4]。2014年比2012年和2013年其感染发生率反而有所上升,说明我院在防控医院感染方面还有很多漏洞,应当引起重视。

我们在调查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的同时,也结合专家咨询、自身纠错、征求患者意见等,分析导致医院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总结如下:(1)检验科使用面积严重不足,分区、布局不合理。我院检验科总面积不足60平方米,近年来病人数量急剧增加,而医院整体用房面积没有扩增,使检验科使用面积不仅未增加,反而压缩部分空间用于其他用途,导致空间狭小,通风不畅,细菌滋生等;功能性分区不明确,由于总面积小,各区域分区不明,尤其是污染区和清洁区无严格界限,容易导致交叉污染;近年来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医院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医院的检验科布局近20年来未作修正,规模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医疗服务的需求。(2)检验科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由于我院并非大型医院,同事间关系较为密切,各科室人员互相“串门”现象普遍存在,而检验科部分区域属于生物危险区,其他科室人员原则上不能进入,尽管制定了管理规范,但碍于情面并未阻止其他科室人员进入,有时连患者也能顺利进入,管理松散,并未将实验室管理规范落到实处。(3)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淡漠。作为专业医护人员,深知医院感染的危害,大多数医护人员却对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淡漠,医院也未经常组织防控医院感染的专业培训,医院上层管理人员只注重效益,并不关心技术科室的管理,导致工作人员不严格遵照标准规程操作,极易造成锐利器皿和器械划伤,存在着被感染的风险。(4)医疗废物的处理不当。检验科的医疗废物较多,排泄物容器、一次性采血器械、残留样品等都可能带有致病菌或病毒,采血器械中还有锐器,容易导致划伤。本次调查发现保洁人员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12.5%),这可能是因为保洁人员多数没有医学背景知识,尚无预防和控制感染的意识。医院虽有特定的区域进行废弃物及污染物的处理,但工作人员图省事,对于废弃物和污染物随便处理,出现卫生死角,造成污染物的堆积蔓延,使清洁区退缩,如若消毒不当,造成污染区扩大。

鉴于目前防控医院感染形势的严峻性,我们结合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相关报道[5,6],提出如下防控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具体措施。(1)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切实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实施问责制,科室主任作为第一责任人,发生医院感染后对责任人进行处罚,起到警示作用。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程序、安全操作标准流程等,制定并实施医院感染应急处理预案,建立病原微生物的标本采集、运输、储存、使用、销毁的标准流程,在实践中逐步完善。(2)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功能性分区。因目前条件所限,在不能扩大使用面积的情况下,通过改善功能分区预防感染。明确划分三区、三通道,使人流、物流分开;配备空气消毒器和生物安全柜等;安装感应式水龙头,提供速干手消毒剂和抗菌洗手液等;改善采光条件,减少锐器划伤;加强房间通风和清洁消毒,防止病菌滋生。(3)增强自我防护,防止交叉感染。认真学习并落实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防控基本知识培训,提高自身防控感染的意识;进入实验室工作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帽子、口罩、手套;在进行操作时,穿防护服、戴护目镜,避免接触患者标本导致的感染;生活和工作共用物品应注意消毒并加以防护,防止被污染;对传染病患者的标本必须进入生物安全柜操作。(4)加强医疗器械及废弃物的处理。严格遵守《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加强实验室消毒,明确消毒方式和消毒次数,对不同分区采取不同的消毒方式;严格管理实验室内的无菌环境;严格区分生活垃圾与医疗器械、废弃物以及污染物;禁止随意处理废弃物,对医疗器械、废弃物以及污染物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Jin YH,Gong JH,Quan LF. The effect of fiber bronchoscope in the treatment of tracheotomy combined with pulmonary infection in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patients. China Journal of Endoscopy, 2010,16(5):539-541.

2. Xiong CL,Liu HL,Chen WG.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in clinical laboratory. 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 2010,20(15):2280-2281.

3. 宋璇.某县医院医院感染调查和致病菌分布及药敏情况分析[D].泰山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4-5.

感染科自我总结篇(4)

近几年,全国已报道多例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事件的发生给患者及家属造成了身、心、经济的多重伤害,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为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暴发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病人的医疗安全,根据医院等级评审细则的要求,医院应开展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演练。现就我院演练方案及演练活动的心得介绍如下:

1前期准备

1.1动员、安排:分管院长主持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演练动员会议,强调演练的重要性,各部门应分工协作,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确保演练的顺利进行。

1.2制定演练方案

1.2.1确定演练总指挥及参加成员。由分管院长担任总指挥,院感科主任、院感科专职人员、医务科主任、护理部主任,目标科室主任、护士长、科室院感兼职医生、院感兼职护士及科室其他人员,院内会诊专家参加演练。

1.2.2确定演练目标科室。选择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的科室进行演练,我院选择ICU作为演练的目标科室。

1.2.3确定演练时间及过程安排。包括总指挥宣布演练开始、具体演练模拟场景、各部门汇报情况、分管院长总结、感控科进行演练效果评价等环节。

1.2.4确定演练内容。模拟某科室发生某种医院感染暴发。模拟场景:①院感科专职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样、防护措施落实等。②院感兼职医生给患者查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及手卫生。③医务科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对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④护理部组织ICU护士落实消毒隔离措施与感染患者的护理工作。⑤院感兼职护士落实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及护理。

2演练过程

2.1科内汇报:科室感控兼职医生向科室主任汇报发生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科室主任立即查阅几位患者病历,并查看患者,看后初步拟定治疗计划并开启医嘱床边隔离,同时通知护士站工作人员。护士站工作人员接到医嘱后立即报告护士长,护士长指示分管护理组立即做好登记及具体消毒隔离工作。放置接触隔离标示,实施区域隔离,专人护理,物品专用,诊疗操作中加强手卫生,所有废物均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等。

2.2疫情报告:科室主任立即电话上报感控科。

2.3应急响应:院感科主任立即赶赴目标科室,向科室主任详细了解情况。并根据病原学判断确认为医院感染暴发。确认后院感科主任立即打电话向分管院长汇报。院长指示:启动应急预案,立即通知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对本起事件进一步调查、处理。并做好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2.4现场处置:各部门按分工履行各自的职责。①院感科专职人员对科室医务人员手、病房空气及相关环境物体表面等环节进行监测采样。督导科室采取相应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防止感染源传播和感染范围的扩大。②检验科及时对样本进行检验。③医务科电话调集院内专家到目标科室进行会诊,对病例进行讨论,研究治疗方案,积极救治病人。④护理部组织科室护士落实消毒隔离措施与感染患者的护理工作。

2.5向上级报告:经过讨论,专家们达成共识,目标科室发生医院感染暴发。院感科主任立即将讨论结果向分管院长汇报。分管院长向院长汇报。院长指示:上报卫生局和疾病控制中心。

2.6汇总、汇报:各部门就演练中自己履行的职责及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汇总、汇报。

2.7院长总结讲话:分管院长指出,各级各类人员一定要掌握医院感染暴发处置中各自的职责及上报处置流程,工作中要切实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隔离防护措施,最大程度的减少和避免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发生。

2.8感控科做演练效果评价报告:指出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3留取影像资料

感染科自我总结篇(5)

众所周知,血培养菌群分布与地域、人种、抗生素的使用等有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菌种也会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迁。而临床工作中,对于细菌感染患者的抗感染治疗绝大多数都是经验性的,因此,一段时间内菌种培养的结果及其耐药状况可以充分为经验性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据此,我们回顾性总结了2010~2015年我院血培养数据并分析,希望能够为北京石景山地区细菌感染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提供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菌株来源

2010年1月~2015年12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门急诊和住院患者血培养分离获得的病原菌共25 986份,均为全院血培养连续分离的非重复首次分离株,其中男性患者标本13 895份,女性患者标本12 091份。

1.2仪器与试剂

采用BD BACTEC 9050型全自动血培养仪培养及BD Phoenix 100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鉴定和药敏;质控菌株来源于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1.3方法

(1)按照常规操作规程进行菌种鉴定,包括常规生化鉴定和自动化仪器鉴定。(2)血培养方法严格依据《血培养检测规范化操作》进行操作;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抗菌药物对菌株的抑菌圈直径。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各科室血培养标本量情况

(1)从2010年1月~2013年12月,血培养标本总量逐年递增,而近3年稳定在5000份左右;(2)送检血培养标本数量前三名的科室在2014年以前一直被ICU、呼吸及血液科雄踞,且这三个科室标本量的总和几乎均占据每年总标本量的60%以上,从2010到2014年依次为49.4%、62.3%、60.1%、66.6%、61.8%;(3)自我院2013年开设RICU开设,其血培养标本量直线上升,至2015年底RICU的标本量超越血液科跃升至第3名。2010~2015年我院各科室血培养标本量情况见表1。

2.2各科室血培养阳性率情况

(1)细菌检出的年总阳性率6年来也随着标本总量的变动规律而变化,但6年合计总体阳性率为10.5%;(2)呼吸科、血液科、ICU、免疫科血培养阳性率比较平稳,其中以呼吸科、血液科变动最小;而肿瘤科、普外科、妇产科、RICU阳性率变动幅度较大;(3)各科室6年总阳性率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普外科、肿瘤科、ICU、肾内科、泌尿外科、消化科、妇科、RICU、呼吸科、免疫科、血液科;(4)从2010~2015年,只有ICU和妇科的年总阳性率有逐年递减的趋势,而泌尿外科、肾内科则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见表2。

2.3血培养阳性菌种分布情况

2.3.1血培养细菌总量年统计情况 我院6年来血培养阳性细菌总量的变化趋势也与血培养标本送检总量的变化保持一致。大肠埃希氏菌感染的人群在各年份中几乎一直稳居第一。见表3。

2.3.2血培养细菌感染谱的变迁(1)从2010年1月~2015年12月血培养显示细菌感染谱前三名从大肠埃希氏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向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氏杆菌变迁。见表4。(2)细菌感染谱各年前三名总和占当年总阳性细菌的比例依次为:27.3%、34.4%、36.9%、31.8%、33.9%、43.2%。(3)从2010年1月~2013年底,屎肠球菌的感染率逐年从6.7%、7.1%、9.5%递增至12%,2014年突然减少至6.3%,与前一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细菌培养对于临床诊治的意义非常重大,尤其是血培养。我院已经开展血培养40余年,临床医生对此的认知也在逐渐加强。这一点从2010~2015年血培养年标本总量的上升可以看出(见表1)。由于我院为一个区域性很强的医院,主要承接石景山地^的病员,外来患者较少,因此受区域人口地限制,近2年的就诊人数变化不大,血培养年标本总量相对稳定在5000例左右。

从血培养送检的科室结构来看,年标本量前三名的科室在2014年前一直是ICU、呼吸科、血液科。2013年我院成立RICU后,其标本量异军突起,至2015年时已超过血液科跃升至第三,这和刘根焰,陈友华研究的成果相同。这也说明重症患者、呼吸疾病患者和血液疾病患者的血性感染几率大,提示医生应注意预防、降低院内感染的可能性。

感染科自我总结篇(6)

老年人群本身体质差,并发疾病种类多,多数还合并有慢性疾病,经历外科手术治疗后,自身免疫抵抗力下降,切口容易发生感染,延误身体康复,影响疾病预后,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因此,围手术期控制感染不容忽视[1]。现将我院收治的普外科手术老年患者切口感染情况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普外科手术感染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60-78岁,平均(66.8±1.2)岁;胃穿孔12例,急性阑尾炎5例,胰腺癌2例,胆结石5例,肠梗阻6例;切口感染情况:切口表浅感染22例,切口深部感染5例,深隙感染3例。

1.2分析方法收集30例切口感染老年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切口感染因素。

1.3护理方法①心理护理:手术前详细向患者讲解病情、手术方案及注意事项等,举一些成功案例,增强患者治愈的信心,缓解紧张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②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手术前评估患者健康状况,指导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营养加强,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纤维素的食物,提高机体免疫力;③积极治疗合并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积极控制血糖,严密监测血糖变化。合并慢性呼吸道疾病者遵医嘱在手术前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并给予吸氧,保证呼吸道畅通和血氧浓度,帮助患者排痰和深呼吸;④围手术期其他护理:做好手术准备工作,按医嘱禁食、禁水、排空肠道,急诊手术者要严格进行术前备皮,全程保证无菌操作,控制感染源,降低感染率。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定时测量体温,严密观察引流管及引流液情况,了解是否有出血或感染发生。同时,维持患者大便通畅,每天清洁口腔1次,对切口定期消毒,预防感染。尽早给予营养支持,由流质食物逐渐过渡到软食,鼓励患者多喝水。最后,为患者准备温暖、舒适的休息环境,调节室内温度23℃-25℃,湿度55%-65%,定期通风和消毒;⑤健康教育:教导患者注意卫生,及时告知身体不适,不可自行去除敷料或按压切口等,积极配合治疗,身体允许时及早下床活动。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差异在P

2结果

老年患者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见表1。

3讨论

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对细菌入侵耐受力较差,且反应慢,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极高[2],主要影响因素包括:①患者健康:老年人群本身活动量较少,机体新陈代谢缓慢,食欲较差而进食少,部分还伴有营养不良,总体体质较差,术后感染几率大[3];②合并疾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其他慢性病等,普外科手术治疗后手术切口恢复过程缓慢,感染几率上升;③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延长,老年患者活动量进一步减少,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通常患者情绪不佳,由此机体反应更慢,感染几率更高[4-5]。而且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发生交叉感染的概率增大。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切口感染患者中住院时间在7天以上的比例77.00%明显高于7天以下的比例23.00%,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张紫竹,马玉茹.郊区医院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4):6041-6042.

[2]翁为珍,赖克,黄业娟.老年患者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1):123-125.

[3]王湘云.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1):492-493.

感染科自我总结篇(7)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 年10 月-2014 年10 月收治的9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进行调查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免疫性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联合预防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过程中,要根据其的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护理操作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以达到降低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促进其早日康复。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感染;临床治疗;住院时间

心血管内科疾病包含了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以及扩张性心肌病等,皆属于较为严重的疾病,且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容易发生心血管感染现象,有资料表明,心血管内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感染的几率高达5.6%~10.2%[1]。因此,强化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90 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在常规免疫性药物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联合预防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 年10 月~2014 年10月收治的90 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进行调查分析,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 例患者年龄在38~70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1.59±5.18)岁,其中男29 例,女16 例;观察组45 例患者年龄在39~72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37±5.07)岁,其中男36 例,女9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均给予其心功能、合并症、侵袭性操作以及应用药物。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免疫性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包括有:硝酸甘油片、硝苯地平控释片、硝苯地平片以及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等[2]。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联合预防和治疗,包括有:准确把握适应症、重点监护和保护合并症患者、严格进行无菌性操作、对感染者进行药过敏试验以及根据检查结果指导患者用药[3]。

1.3 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各种症状均消失,各项体征完全正常、生活行为明显改善;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各项症状有所缓解但未完全消失,各项体征趋于正常,生活行为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各项症状没有消失或症状加重,各项体征不正常,生活行为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 有效)/ 总例数X100%。

1.4 统计学处理

在spss17.0 统计学软件上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频数(n) 或率(%) 表示,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便是感染,患者出现感染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其的治疗效果,拖延了住院的时间,同时也给自身的情绪造成了负面影响,阻碍了其身心健康的发展。造成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感染的因素有:患者年龄较大、自身免疫机制较弱、医院环境复杂、病菌菌群较多等[4]。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9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进行调查分析,采用常规免疫性药物加上多种方式进行联合预防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为95.56%,明显高于仅采用常规免疫性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患者(P<0.05)。笔者认为,最大程度避免心血管内科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感染情况应做到以下几点:

(1)护理人员要对自身的工作责任意识进行强化,同时要提高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的认识,最大程度避免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带来感染的危险。

(2)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专业操作步骤进行护理操作,严格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具,并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相对应的护理方案,改善其的基础疾病状况,以达到提高患者的自身机体抵抗能力防止感染。

(3)在执行护理操作时,要尽量避免经验用药的情况,如果患者的病情出现好转,能出院进行自我休养要尽量安排其出院,避免交叉感染。

综上所述,在治疗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过程中,要根据其的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护理操作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以达到降低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促进其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马晓丽. 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114例临床治疗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2,34:231-232.

感染科自我总结篇(8)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持续提高,公众对自身的健康问题关注越来越重视,对在住院期间可能出现的感染问题格外关注。在一些医院里,妇产科感染问题是医院出现最多的感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为了达到降低患者住院的感染问题感染率,提高医院的护理服务水平,本文通过分析2011年1月-2012年9月的2500例妇产科感染问题例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进一步提高医护质量。

一、资料与方法

(一)以2011年1月-2012年9月的2500例妇产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妇科1500例,年龄区间为18-60岁;产科1000例,年龄区间为20-35岁,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感染记录。这些患者在入院前,其他各项指标均正常,体温也在正常范围内,均没有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问题出现。

(二)方法

根据卫生部早前颁布施行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调查上述期间患者出现的感染问题,记录出现的感染部位、年龄和住院时间,对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感染率和感染部位

妇科感染人数为47人,产科感染人数为17人,感染人数分别占各自总人数的3%和1.7%;从感染部位来分析看,妇科的感染问题方面,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人数最多,分别为17和14人,占感染总数的比例为37%和30%。在产科的感染问题方面,创口感染人数最多,为7人,占全部感染总数的比例为41%,排在第二位的是呼吸道感染,比例接近18%。

(二)感染率与年龄关系

通过调查记录我们得出,受到感染问题的患者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患者的年龄越高,出现感染的几率也越大,在受感染的人群年龄中,接近60岁的患者感染率最高,占到所有感染患者的41%,随着患者年龄的降低,受到感染问题困扰的比例也逐渐下降。

(三)感染率与住院时间的关系

在妇科中受到感染的47例患者里,她们的住院时间平均为15天,远高于没有受到感染的妇产科患者的7天时间;在产科发生的17例感染患者里面,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8.5天,是没有感染患者住院时间的2倍。

三、感染因素分析

(一)手术因素

主要是指医护人员在给患者做手术过程中展现的手术技艺以及医疗器械是否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了消毒。再有就是有些医生是新手,手续技术不过关,不熟练,造成手术开口变大,接触到了更多的细菌问题。

(二)感染的部位因素

呼吸道感染:妇产科患者在术后或分娩后,受到感染是很容易的。而患者的呼吸道感染,在妇科患者中居第一位。原因如下:(a)患者在住院期间,亲友探望带来的细菌;(b)医院没有及时通风换气造成细菌的大量繁殖;(c)妇产科患者手术当中气管插管操作不当,引起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在目前来说,泌尿道感染位于医院感染的第三位。我们对感染患者的例子进行调查后显示,泌尿道感染在妇科感染中排在第二位,留置导尿和导尿是导致产后感染的主要原因。因为,留置导尿与产妇受到感染的比率是正比的关系,主要与消毒不彻底和医护人员的操作不规范有关。

切口感染:在产科的感染问题排序中,切口感染问题(以感染为主)排在第一位。我们分析的原因主要包括:产妇产后体制虚弱,急需补充能量,自身的免疫力跟不上;很多的产妇产后不愿意洗澡,怕造成感染;还有就是可能与手术过程中消毒不彻底有关。

(三)年龄因素

随着患者自身年龄的增加,机体免疫力自然就会下降,在医院住院期间的受到感染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高龄妇女一般是受到感染问题影响最多的人群。

四、对感染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手术因素对策

工作人员在手术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消毒,尽量减少医护自己的因素带来的感染问题;还有就是在手术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医疗器械都要按照要求进行消毒,这样才能确保外界因素的影响。

(二)感染部位因素对策

呼吸道感染的护理措施:医院的病房要经常通气,确保患者呼吸道新鲜空气,屋内温度也要适宜;亲属想要探视病人前,要对他们进行消毒处理;医院针对特定的场所应用不同的消毒措施;患者每天都要换洗衣服,免受环境中病毒的侵蚀。

泌尿道感染护理措施:妇产科患者先要检查自己身上的细菌性阴道炎,有的话,及时治疗;患者住院期间尽量避免有阴道检查;妇产科患者保持自身干净,清洗外阴;患者本身术后要增加营养,注意个人卫生。

切口感染的护理措施:医护人员要遵守无菌操作,生产前对孕妇进行消毒处理,手术时提高手术的技巧,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减少血肿及出血形成,严格按解剖关系缝合,消除死腔。

(三)老年患者的因素对策

由于老年患者自身抵抗能力下降,抵抗感染能力不足,这就需要医护人员要更要付出一些精力,及时的了解老年患者的病情,加强对老年患者的舒心护理,及早发现老年患者的需求,不断降低老年患者的感染率。

五、总结

感染科自我总结篇(9)

      1  资料与方法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医院例大量糖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等药物的长期胡乱使用,造成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相关研究表明呼吸系统发生真菌感染的概率最高[1]。真菌与细菌存在一定的差别,细菌无真正细胞核与核膜,真菌结构复杂,不单有染色体且具有细胞核、细胞膜等结构,真菌的一系列独有的特性决定了其具有较高的感染率。生理实验证明真菌属条件致病菌,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致病,当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时,真菌感染就容易发生[2]。我院对呼吸内科收治的78例经临床诊断为真菌感染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易感染因素和治疗情况进行探讨研究,现总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2月-2011年2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78例患者,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均为肺部真菌感染,其中男48例,女30例,年龄在20-80岁间,平均年龄(64.4±4.8)岁。对患者的原发疾病进行统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0例,支气管哮喘 10例,肺炎14例,肺间质纤维化5例,肺脓肿6例,肺癌3例。原发病统计情况见表1。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营养状况、疾病史等对回顾性分析无显著影响。

  

     1.2  试验方法

对随机选取的呼吸内科收治经过临床诊断均为肺部真菌感染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方法主要使用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物进行积极的治疗,总结造成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原因和相关治疗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和X2对前后指标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通过回顾性分析和统计发现,我院呼吸内科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为2.4%。患者年龄在20-80岁之间,其中60岁以上发生感染的占到了76.9%,20-40岁占1.56%,40-60岁占20.5%,随着年龄的增长真菌的感染率升高,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年龄分布情况见表2;其中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受真菌感染的占51.3%;呼吸内科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白假丝酵母菌,约占53.8%;造成真菌感染的因素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的滥用、放化治疗及营养不良等,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易感因素分析情况见表3;

  

  

     3 讨论 

     3.1 肺部真菌感染  肺部真菌感染是临床治疗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感染,其感染发生率所占比例约占50%,研究表明肺部真菌病染逐渐成为免疫受损感染后致死重要因素[3]。真菌的一系列独有的特性决定了其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发生真菌感染的原因是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下降、真菌自身的感染力高和环境不良等,易受感染的一般是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或者是菌群失调的患者。本次回顾性分析的78例呼吸内科疾病患者中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受真菌感染的占51.3%,说明该疾病是感染易发病,需要引起重视,加强对该疾病的护理和治疗工作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方式[4]。支气管哮喘和肺炎也占了30%,是不可忽视的一类易感染疾病。通过对易感染基础疾病的统计,院方要加强护理管理,减少真菌感染的发生。

     3.2 易感染因素分析 通过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造成真菌感染的因素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的滥用、放化治疗及营养不良。本次分析中滥用抗生素导致感染的占到80.8%,比例极高,提示我们要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使的机体的抵抗力下降,而病菌的抵抗力上升,机体不能通过自身的免疫功能杀死病菌,使得病菌有了可趁之机,真菌是有条件致病菌,免疫功能健全,可以通过炎症反应、吞噬作用将病原抑制,不给真菌可趁之机[5]。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免疫功能的下降,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也随之提高,这些均说明真菌感染的发生主要和自身免疫功能相关。

     3.3  真菌感染治疗 目前真菌感染的治疗主要是使用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物进行积极的治疗,另外加强患者自身的锻炼来提高其免疫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要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避免患者免疫功能再受伤。

     3.3 小结 造成呼吸内科真菌感染的因素较多,主要原因是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滥用、放化疗和营养不良造成的自身免疫功能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提高,因此要重视老年患者感染的预防,对感染的患者采取抗真菌的综合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夏德华,焦建国.呼吸内科对患者中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分析[J].健康必读杂志,2011,(6):74-75.

[2]韩颖莉,郑黔雯.呼吸内科对患者中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1,(7):78-79.

感染科自我总结篇(10)

【摘 要】目的:探讨消化内科患者发生感染的特点、感染原因及预防控制措施,积累有益经验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2 年6 月-2014 年5 月我院消化内科发生院内感染的150 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感染因素分析。结果:(1)人口学分布:男性高于女性,60 岁以上老年患者为高发群体;(2)易感因素:基础慢性全身性疾病、消化道肿瘤、出血、胃肠溃疡、肝硬化等。(3)易感部位:多发于上呼吸道,胃肠道、下呼吸道、泌尿道也较常见。(4)感染病原菌:革兰氏阴性菌占80% 左右,真菌占20% 左右。结论:加强消化内科消毒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治疗及护理操作,对感染高发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开展积极的防感染护理,可降低消化内科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 消化内科;院内感染;临床研究

近年来,医院感染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课题[1]。消化内科疾病类型多、病情复杂,是院内感染相对较多的科室,一旦出现院内感染,很可能对患者的病情康复产生消极作用,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安全,故消化内科感染控制工作意义重大。为探讨消化内科患者发生感染的特点、感染原因及预防控制措施,本文将2012 年6月~2014 年5 月我院消化内科发生院内感染的150 例患者纳为研究对象,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 对象选取: 选取2012 年6 月~2014 年5 月我院消化内科发生院内感染的150 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2 例,女性58 例;患者年龄16~84 岁,平均(64.5±3.5)岁。

(2)纳入标准:150 例研究对象皆符合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入组前对患者进行相关药敏试验;排除严重心、肝、肾、肺功能不全者。

1.2 调查方法

在本研究中,我院采用回顾性性分析法对全150 例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展开系统的调查,具体调查调查内容涵盖:

(1)患者年龄和患者性别,以总结消化内科感染的人口学特点。

(2)患者基础病变、原发疾病、住院时间等,以研究消化内科感染的诱发因素。(3)感染部位:以研究感染高发部位。

(4)病原菌:探讨引起感染的的主要菌种。

(5)相关抗生素使用及护理资料,以探究预防和控制消化内科感染的有效措施。

1.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 17.0 数据包进行统计分析,患者感染部位、病原菌株数等皆经二次确认,相关影响因子比例用% 描述,比较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显著差异存在标准。

2 结果

2.1 感染的人口学分析

本组150 例感染对象中:(1) 男性患者占总研究例数的61.33%(92/150);女性患者占38.67%(58/150);差异明显(P<0.05)。(2)<60 岁患者占总例数的34.67%(52/150);60 岁~70 岁占46.66%(70/150);>70 岁18.67%(28/150);60~70 岁患者感染比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段,差异明显(P<0.05)。

2.2 病原菌分布

本组150 例感染对象中, 共计分离出病原菌78 株:革兰氏阴性菌占79.48%(62/78), 真菌占20.52%(16/72)。革兰氏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最多(16 株),第二位肺炎克雷伯菌(14 株),大肠埃希菌、阴沟杆菌分别有8 例,此外还包含鲍氏不动杆菌、产气杆菌等。真菌中白假丝酵母菌最多(8 株),其次为白色念珠菌(4 株)。

2.3 感染部位分析

本组150 例研究对象中:上呼吸道感染占45.3%(68/150);下呼吸道感染占25.33%(38/150);胃肠道感染占14.67%(22/150);泌尿道感染占9.33%(14/150);腹腔感染占4%(6/150);其他部位感染2 例,占1.3%。

2.4 原发疾病与感染的关系研究

本组150 例研究对象中:消化道肿瘤者占感染总人数的23.33%(35/150);肝硬化患者占17.33%(26/150);消化道出血占14.67%(22/150); 胃、肠溃疡占12%(18/150);慢性胃炎、胰腺炎、慢性结肠炎疾病分别有13 例,各占8.67%;其他疾病10 例,占6.67%。

2.5 住院时间

本组150 例研究对象中: 住院时间30d 以下占14.67(22/150); 住院时间30d~60d 占38.67%(58/150); 住院60d以上占46.67%(70/150)。

3 讨论

本研究中我们发现:

(1)在消化内科院内感染的人口学分布上:60~70 岁老年患者属消化内科感染高发群体,考虑与老年人自身机体勉励能力较弱,基础疾病较多相关,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此外,男性感染率高出女性20% 左右,这与近年来张宁等[2] 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考虑与患者生活习惯,具体原因尚待进一步探究。

(2)在易感因素:一方面,患者的原发疾病,特别是消化道肿瘤、溃疡、出血、肝硬化、胃溃疡等与感染发生有密切关联,考虑与该类疾病对患者身心消耗较大,患者机体循环代谢受到影响,机体免疫能力下降有关。

(3)易感部位:感染多发于上呼吸道,考虑与患者卧床时间较长、胃部不适食物反流、口鼻分泌物相关。

(4)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考虑由医源性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造成。其中铜绿假单胞菌较为多见,该菌具有较强的传播性和耐药性,可考虑使用亚胺培南类具有较高敏感度的药物。因此,加强消化内科消毒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治疗及护理操作,对感染高发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消化内科感染发生率。

上一篇: 化妆品招商工作总结 下一篇: 工作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