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科实习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7 14:55:11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篇(1)

伴随社会发展和疫苗的普遍接种,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传染病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山东省近年来的疾病谱演变及滨州医学院教学大纲安排,教研室只对原有授课内容重新进行了调整,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剔除已经得到良好控制的疾病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等;重点是经典的和多发、新发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细菌性痢疾、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将结核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编入教材。根据传染病的特点,按照疾病之间的共性特征整合教学内容,组织编写教材,尽可能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典型性,注重分析疾病的临床诊疗思路的培养。以典型临床表现为线索进行专题教学,结合案例,将疾病教学串联起来,既不破坏疾病特点的独立性,又增强了不同疾病及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例如将发热作为重要专题,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病列为一个专题,其中包括伤寒、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流感等,同时鉴别诊断内容涵盖呼吸内科(肺炎、肺结核)、儿科(手足口病、脑炎)等相关疾病,另外还有肝病专题,包括病毒性肝炎,将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感染中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等纳入鉴别诊断中。从多角度、多系统、多学科讨论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和预防策略。根据教材内容及当年传染病流行情况,通过讨论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对于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及时插入到教学内容中,如2003年的SARS,2009年的手足口病及甲型H1N1流感。可以做到授课内容新颖多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学生应对突发、新发传染病的能力。传统课程中症状教学与疾病教学相对独立,在疾病教学过程中不同疾病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特别是不同学科的疾病。临床思维过程是从患者的临床表现开始,随后展开临床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再通过进一步检查逐步排除某些疾病。将传染病学科置于感染性疾病的大背景下,符合医学发展与疾病变迁的需要。

1.2加强交叉学科融合

从传染病教学相关学科方面看,传染病相关疾病涉及到肿瘤科、妇科、内科、介入、放疗科及外科等,这些病人的数量要超过大部分传染病医院住院人数的1/3,甚至1/2。传染病学与相关临床课程(儿科学、皮肤性病学、呼吸内科及消化内科)内容的优化整合不仅能够系统地讲授感染性疾病的系统知识及各类新成果、新发传染病,避免交叉学科之间讲授内容的重复。如麻疹,在儿科及皮肤科都有内容,但临床实际中儿科和皮肤科门诊均有患者,而更多患者入住感染性疾病科。努力将各个相关学科优化整合,加强学科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突出感染性疾病特色,使学生对相关医学知识体系有一个明晰的、逻辑的认识。将临床具有感染性的疾病有机联系起来进行专题讲座式教学,同时结合传染病学的特点,将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临床诊疗思维教学结合在一起。通过引导学生在思维模式上转换到以症状鉴别为主线的医生角色中来,有利于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整合医学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篇(2)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传染病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染病教学正面临着示教病例越来越少的挑战与困境,建设系统的、全面的见习教学资源库已显得十分迫切与重要。

1 传染病见习教学面临的现状与困境

1.1 近30多年来,世界上出现了40余种过去从未认识的传染病,如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感染、疯牛病以及埃博拉出血热等特殊疾病。最近10余年来,全球范围内几乎每年都有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中国是深受新发传染病影响的国家之一,目前已有至少10余种新发传染病出现并造成流行。如2008年,截止2月底,我国已确诊禽流感患者3例,均已死亡。与此同时,我国还存在其他新发传染病如埃博拉出血热传入的可能。而随着自然、社会因素的变化,新的传染病还会不断出现。由于这些新的传染病不断发生,对人类的健康、生活和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并且在局部地区引起恐慌,一旦爆发流行,其社会危害性极大,需向学生讲解,使学生对这类传染病有充分的认识,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此类疾病的蔓延和流行,有着积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另一方面,象疯牛病、埃博拉出血热疾病等在我国尚未发现病例,学生根本就见不到此类患者,而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感染等疾病在我国时有发生,但在教学的不同时点和位点上,学生却未必能见到相应的患者,或因传染性过于强烈,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不便直接让学生见习。

1.2 传染病有季节性特点:如细菌性痢疾、伤寒、霍乱、乙型脑炎等疾病多发生在夏秋季, 而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疾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这些都给临床见习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学生见习的时间不能挑选,要让他们在较短的见习时间内把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常见传染病都见到是不可能,目前要见到1O种以上的传染病已经非常困难,绝大部分学生只能见到 5~6种,甚至更少。

1.3 老的传染性疾病:如HIV、结核等,各个地区有不同的地方性规定或具体情况,如我市HIV患者集中到传染病医院进行诊治,我院肺结核主要由呼吸科收治,这给各大教学医院传染科的见习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除部分学生可通过积极联系到相应的医院或科室进行见习外,由于见习学生太多,更多的时候需结合挂图、照片、文献资料等进行补充教学。有时我们使用的部分材料如艾滋病录像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国外的资料,给学生的印象感觉该病离我们很遥远,关系不大。

1.4 某些特殊疾病:如黑热病等,为地方疫源性疾病,在教学医院所在地区,可能不存在该病的流行,而医院在1年、2年或更长时间才可能偶尔收到1例“输入性”病例,见习的同学中绝大部分都看不到此类少见的病例,见习就只能利用一些出院的旧病例。这种见习,学生感觉十分单调、枯燥,内容空洞、乏味,见习完后,印象就是“云里来、雾里去”,一片茫然[1]。

1.5 随着科技的发展,精神和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防疫、保健和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许多传统的传染病如肝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正在逐渐减少,部分疾病已属罕见,可用于临床教学的典型病例越来越少,有些科室已长时间收不到类似的病例,这对传染病的见习教学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许多年轻的带教老师也未见过相应的病例,单靠见习教师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就显得十分单调和乏味。

1.6 高等院校近年来大规模扩招,传染病学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比如有临床专业的七年制本科、五年制本科、成人本科、成人专科、全科医学本科以及留学生的全英语教学等。每个系的学生多,需分多个批次才能完成见习,过多学生进入病房,轮番向病人询问病史及体检,势必影响到病人的情绪,病人不合作也直接影响见习教学的质量。

2 传染病见习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必须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既解决临床见习教学中病例“难求”、“难找”的难题,又要让学生见习生动、有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除充分利用原有的挂图、照片、旧病历等传统工具外,临床工作中有意识地对典型病例进行录音、录像,对典型体征拍照整理并归类保存,构建多媒体见习资源库就显得尤其重要。

2.1 针对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感染等新发特殊传染病,平常教学中根本见不到此类病例,临床工作中若遇流行,应积极作多媒体准备,比如2003年全国的非典流行期间,教师在临床工作中遇到典型的SARS患者,则可以对病史询问、查体、治疗的全过程进行录像、录音,对病例基本资料如病例号、病人联系电话等进行登记存档,如本地区没有相应的病例,可委托兄弟院校进行录像、录音准备,以备今后教学时使用。必要时,见习时还可邀请病人现场回忆病史。再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近几年全球大面积出现禽传染人的病例并致死亡,我国2008年的前两个月内即有3例确诊并死亡的病例,这些详细的流行病学资料,可及时整理成文字材料或将流行期间相关的新闻报道收集整理成图片、录音、录像资料,以便见习时向学生展示。对上述资料,应每1~2年及时进行更新,以使资料能及时反映这些高致病性疾病的最新流行特点和研究进展,使学生对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2 针对细菌性痢疾、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染病有季节性特点,我们于夏季收集细菌性痢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典型病例,于冬季收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疾病的典型病例,于入院时将询问病史、查体的全过程进行录像、录音,对典型体征拍摄照片,并连同病人基本资料予以保存存档。见习时,若该季节不能见到的临床病例,我们可以从病案室调出病历,结合多媒体资料,完整地再展现病人入院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在见习时就会象见到真实病人一样感觉形象、生动,也更易接受教学知识点。

2.3 老的传染性疾病,如HIV、结核等,我们应及时更新病例的多媒体资料,最好是本地区、本科室最近收治的最新病人,以增强学生真实感,让他们感到,艾滋病、结核等病人就在我们的身边。

2.4 临床如收治到黑热病等极其罕见的疾病,此时将病人询问病史、查体的全过程进行积极的录音、录像,并保存病人基本资料,归类存档,为教学作长期的准备。如无类似病人或资料过于陈旧,可委托兄弟院校协助完成,以完善见习病例资料库。

2.5 针对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见习学生多的情况,除积极与病人及家属沟通,提供临床病例外,我们也可以对每学期第一批次的第一例典型见习病例进行录音、录像,如病人因出院、不愿再配合见习、死亡等因素造成后面的同学不能进行相应典型病例示教时,则可利用多媒体,形象而生动地再现同班同学询问病史、查体等全过程。这样,后面见习的同学就像见到真实病人一样,身临其境。伤寒在重庆地区往往是散发病例,我们曾在周末收治“发热待查”的病人,到下周三左右血培养显示“伤寒杆菌”生长,结合典型的稽留热等临床表现,诊断为典型的伤寒,这时星期四或星期五见习的学生就可以见到典型的伤寒病例,但再到下一周见习时,病人往往因住院时间长而坚决要求出院,该周见习学生十分遗憾见不到该病人,这时回放事先准备好的录像,就可清晰地再现前批同学详细询问病史和查体的过程,看到这些熟悉同学的身影,见习者感到很亲切,若同时加上教师点评,学生就能及时了解到前批同学的优缺点。

3 传染病学见习病例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如何提高传染病见习教学的质量,许多教师都有大胆的尝试和实践[1,2],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改革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措施外,利用多媒体进行系统的示教病例资源库建设与储备,是解决新形势下传染病教学所面临困境与挑战最有效的途径。系统而全面的见习教学资源库可解决特殊新发传染病临床完全无病例,但又必须讲解和示教的难题;对少见和罕见传染病临床示教的“再现”,是对临床见习学生太多而示教病例太少的有效补充;它同时也是提高见习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教学的进步,相信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会深刻地体会到传染病见习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柏明,罗光汉.传染病学临床见习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7,(3):475.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篇(3)

让学生对传染病充分理解,并根据当前国内外以及当地传染病流行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讲授相应传染病护理学知识,如对人民大众危害较大、发病率较高的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狂犬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细菌性痢疾、艾滋病等应详细讲解;而对于经典传染病但现在发病率较低的传染病,如黑热病、白喉、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可适当少讲或让学生自学。

1.1 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一组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引起传染病的常见病原体有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以及其它致病微生物。作为传染病必须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这三要素,缺一不可,同时,传染病流行过程本身又受到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并介绍我国甲、乙、丙三类传染病得常见疾病,及让学生掌握按相关法律法规各项传染病报卡时间,特别是甲型和乙型传染病的上报时间。

1.2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成和繁殖,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以及受感染的动物等。其中,病人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不同病型和病期的患者传染病的传染力不同。非典型患者不易被发现,若得不到及时隔离与治疗,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典型患者的症状明显而促进病原体的排出与扩散,是重要的传染源,但如果得到及时隔离与治疗,一般不会引发疾病的传播[3]。病原携带者因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得不到及时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传染源,其作为传染源意义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多少和携带时间的长短,更取决于其个人的职业因素和个人卫生习惯。

1.3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常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土壤、虫媒、医源性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等途径侵入下一个易感者机体。

1.4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易感的人群,其中个人称为易感者;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某种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

2 传染科常见的危险因素

2.1 紫外灯射线:传染科的病房经常都需要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长期接触275-400nm波长射线的照射,会使皮肤出现红斑,甚至导致皮肤癌,同时还会使眼睛及肺受到刺激。

2.2 锐器伤:是传染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因传染科病房长期收治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患者,护理人员在使用注射器等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容易发生刺伤,而感染上相应的疾病。

2.3 空气传播:病区环境空气中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含量密度较大,如结核病患者的飞沫及痰液、甲肝和菌痢患者的呕吐物及排泄物等,可以形成气溶胶扩散到室内空气周末那个,甚至整个病区,护理人员在病区走动时,可能造成呼吸道感染。

3 传染科安全护理规范

3.1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克服恐惧心理:重视岗前培训,护理人员应加强对传染病防护知识的培训,特别是一些新发传染病的防护,掌握自身防护知识。作为传染科的护理人员应克服害怕被传染的心理,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

3.2 严格操作:熟练掌握隔离消毒的知识和技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一旦发现疫情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准确地汇报。严格管理各种锐器,特别是使用过的和带有血迹的锐器,建立针刺、体液等污染品及时报告和登记的制度。

4 重视临床见习与实习

每一章节的理论课学习完毕后,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临床中见习,熟悉病房环境,了解相应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护理措施,以“症状为主线、患者为中心、护理为任务”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开拓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以及知识应用的能力。缺乏临床见习条件者,可在课堂上学生们互扮患者、医生、护士及家属等角色,模拟诊疗过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安全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5 讨论

综上所述,作为医护工作者对于临床中传染病的治疗,要坚持预防为主,对病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五早,对于接触者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护理学时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应用性学科,而传染科的护理工作又具有其独特的专科护理特色,既要传染科医疗救护工作,又要从事隔离与预防工作,并且护理人员自身却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害中。因此,安全教育在传染科护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传染科的护理人员应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合护理评估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服务态度,工作热情有爱心、耐心、责任心,重视对患者及相关人群展开心理护理,从各个层面确保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安全性。通过中专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系统化学习后,能掌握传染科疾病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并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承担传染科的日常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篇(4)

        1  各种心态的表现形式

        1.1 恐惧感增加  对每一位没有到过感染性疾病科工作的护士,当听到调她们到感染性疾病科工作的消息时,感到非常恐惧和害怕,她们都怕到感染性疾病科工作染上传染病,总是找出一些借口要求不去感染性疾病科工作。

        1.2 得不到理解和支持  刚到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士,其家人总是不支持、不理解的,他们认为感染性疾病科太危险,更害怕护士把病菌带回家,传给家人。

        1.3 无价值感、自卑感增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按科室单独核算,按科室收支节余发放奖金。感染性疾病科是一个特殊科室,季节性强,病员有限,经济收入比不上其他科室,这样就造成了护士心理不平衡,不安心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使她们更增加了自悲心理,她们总觉得比别人差一些、低一等。

        2  分析

        2.1 护士自身的思想素质低  有的护士缺乏奉献精神,认为感染性疾病科又脏又危险,经济收入又低,就产生了不情愿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的思想。

        2.2 社会不重视与世俗偏见  由于人们对传染病的不了解和恐惧,对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士也有敬而远之的态度,使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士得不到理解和支持,自悲感增加。

        2.3 医院分配制度不平衡  医院的经济体制改革对感染性疾病科的影响很大,因传染病人的特点,造成科室收支节余少,相比之下,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量不少的情况下,分配的奖金却相对很少,甚至没有,无形之中打击了她们的工作热情,使她们的无价值感增强。

        3  对策

        3.1 提高思想素质  护理人员通过定期业务学习,培养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识到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士也是一样崇高的,为了更多病人能早日恢复健康,为了更多家庭的幸福,不计较个人得失,以白衣天使的爱心与奉献,兢兢业业忘我的工作。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篇(5)

白衣战士英勇抗击黑色瘟疫

吴昊就任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后的第3年,SARS突袭中国,北京成为重灾区。北京佑安医院首家收治了SARS患者,随后成为收治SARS患者的定点医院;而这一任务,无疑需要处理呼吸道传染疾病最有经验的感染科来承担。

作为感染科主任,吴昊负责SARS病房的筹备并主持病房医疗和行政工作, 当时病房传开了“两个100%”的流言――100%要被感染,感染后100%死亡。吴昊身为5个特殊病区的总指挥,看着病人那一双双渴望求生的眼睛,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他不顾个人安危奔波于佑安医院病房和其他医院会诊室之间救治最危险的ICU重症病人,除了亲自给每个病人做好诊疗安排,还有一项特殊的任务,就是为每一位病人及家属做心理工作。为此他24小时开机,一些病人在半夜发病,六神无主,就会给他打电话,他总是细心对待,耐心处理。作为前线总指挥,他找每一位医生、护士谈话,因此所有医护人员没有一位退缩,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份光荣职责,也是经受考验的好机会,个个挺身而出。

事实证明,吴昊的坚韧勇敢不仅仅是凭借勇敢的气度,更来自于他对自己医术的自信。工作让他忘我,不管多么忙,只要有一点点时间,他就会潜心研究治疗方案,他最早总结出SARS诊疗常规及出院标准。

2003年4月9日,大家高兴地看到,从佑安医院走出了北京市第一位治愈的SARS患者。这表明SARS是完全可防控和治愈的。那一时刻,全体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一样,信心重新树立,战斗的士气得到鼓舞,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康复,走出医院,重新回到生活和工作中去。

4月29日,佑安医院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首都劳动奖状;吴昊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都劳动奖章。5月14日,经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科技攻关组、北京市防治非典型肺炎联合工作小组研究决定,将北京佑安医院确定为防治非典型肺炎科技攻关综合示范医院。5月29日,北京新收治非典确诊病例首次为零。6月2日,首次出现“三零”。6月25日,佑安医院感染科最后一名非典型肺炎患者痊愈出院,这标志着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役已取得阶段性的重大胜利!

2003年7月,在抗击SARS战斗中有突出贡献的吴昊,获得了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的殊荣。

抗击SARS的胜利,离不开全体医务人员的努力和牺牲,全国人民都会牢记在和平时期用汗水甚至生命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的白衣战士的付出,而北京佑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在这场战斗中不仅仅是光荣地完成了任务,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全体医护人员的健康得到了最大保障。作为第一个收治SARS感染者的定点医院,作为重点收治危重病例的医院,仅在初期对此病缺乏了解时有少数医务人员感染,而所有感染的医务人员经治疗全部康复了,这在抗击SARS战斗中也堪称奇迹。而这一切,离不开感染科深厚的防治传染病的基本功,离不开做为感染科主任的吴昊制定的一系列防护、救治方案和措施,离不开吴昊无数个昼夜的辛勤劳动。当在病房值守的吴昊从报纸上看到正在读高三的女儿吴悠那篇感动全市人民的《给爸爸的一封信》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一个多月没有见到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儿了。

2003年感染科经历了SARS的洗礼之后,吴昊和感染科面临着新的一连串的挑战,有禽流感的预备及演习,鼠疫、脊髓灰质炎的防控和演练,北京奥运会的卫生防疫工作……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吴昊带病在重庆参加临床一线救治工作长达一个月……

2009年春,当北美地区新型H1N1流感流行,几个月后疫情席卷全球,感染人数很快突破十万并造成数千人死亡。不过这一次在中国出现第一例输入性病例之前,吴昊已经带领感染科接受了应对H1N1流感的培训并做好了应急预案。

相比2003年的SARS,感染科在应对这次疫情过程中也面临很多始料不及的困难。首先是接诊患者来源复杂,大多数患者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吴昊带领感染科的医护人员克服语言障碍,凭借全心全意服务患者的爱心,耐心为患者诊治并解释相关法律法规,取得了患者的理解和信任,为感染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涉及外宾患者的医疗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捍卫医学战线最危险的前沿阵地

和平时期,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主要敌人是各种疾病,而传染性疾病医生,注定是要站在医学战线最危险的前沿阵地上的。例如在社会上对艾滋病还没有什么了解并处于盲目恐慌阶段时,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便于1990年3月1日收治了第一例中国籍艾滋病患者。感染科克服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恐艾”心理等重重困难,开展和逐步完善了艾滋病的诊治工作及对患者的关爱工作。在艾滋病没有特效的治疗办法、没有完善的检测设备的情况下,感染科的全体医护人员集爱心与智慧为一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提高整体的业务水平。

1999年1月12日,“爱心家园”挂牌、揭牌仪式在感染科举行。联合国规划署的官员,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秘书长,中国红十字总会领导,北京市卫生局领导,该院领导以及北京市各界关心、支持艾滋病防治的人士出席了仪式。这标志着针对艾滋病,我国已进入了防控和治疗、关爱为一体的新阶段。

吴昊就任感染科主任后,也认识到艾滋病这个“世纪瘟疫”对人民健康的危害,继续做好艾滋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及爱心家园的关爱工作;不断学习当时诊治艾滋病的新知识、新技术,保持了在这一领域与国外医疗发达地区同步,尽最大可能地保障了感染者治疗和维护健康的权利。在吴昊带领下,感染科不断开展艾滋病实验室新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在HIV及各种性病的实验检测和诊断方面,引进了流氏细胞仪,使医院的免疫学研究跨上了新台阶。多种方法对HIV病毒载量的检测、HIV耐药检测等技术的开展,使感染科艾滋病在诊断、免疫致病机制、分子生物学研究水平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与消化科和内镜室协作开展胃肠镜检测技术、与放射科协作研究艾滋病的影像学特点,使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和相关疾病的诊疗水平得到了飞跃性提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历半个世纪的沧桑,在吴昊带领下,感染科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80张病床,年收治患者达1200余人次,门诊量超过20000人次/年的临床科室。其临床诊疗水平亦不断提高,形成以发热待查、各种基础疾病伴发传染病、性病艾滋病、结核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等学科特色。今天的感染病科拥有国内一流的硬件条件,扩建后的感染科病房宽敞明亮、宁静温馨,设备先进的重症监护室、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以及布局合理、装备一新的感染与免疫研究室,为感染病科在新世纪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科研教学打造学科之辉煌

如果说吴昊在临床的耕耘与奉献帮助无数患者重获健康,体现了希波克拉底誓言中“筑健康之完美”的承诺,那么吴昊在科研和教学领域的努力,则创造了感染性疾病这一学科的辉煌成绩。

吴昊深知,现代医学要求的不仅仅是临床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还要求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不断进步。吴昊就任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后,制定了一系列学科发展规划,即继续增强医学科技竞争能力,具有较强的解决疑难、复杂、危重病能力,重点领域要具有全国首创或领先的诊治技术;开展新检测项目,提高实验室诊疗水平;积极培养或引进学科带头人或技术骨干,建设更趋合理的学科队伍,培养相关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成为出成果、出人才的摇篮。针对科室中青年医师的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及途径,加速人才成长。对科内人员一视同仁,形成公平竞争、人尽其才、协调发展的人才成长环境,提高科室整体素质。

感染科本身承担首都医科大学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担负着所有层次(包括护理中专学生、护理大专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国外访问学者和临床进修医生)的传染病学教学工作。吴昊做为博士生导师,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传染病专业人才。迄今为止,以他为首的感染科共培养统招和在职硕士研究生40余人、博士研究生10余人,北京艾滋病专业第一位临床医学博士便在此诞生。

吴昊在担任感染科主任后,明确提出研究领域和技术攻关方向是重大疾病防治的难点和重点,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抢占医学科技的制高点;只有选准重点诊疗病种,不断优化方案,才能积极参与国内外医疗市场竞争,积极加强国内外临床合作和交流。他带领感染科坚持引进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积极研究开发通用的临床适宜技术,如艾滋病、流感、手足口病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并开展性病、艾滋病等疾病的更新、更优化的诊断技术。

2002年,感染科成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批艾滋病临床医师培训基地,为全国基层医院培养了一大批艾滋病专科医师,他们学成后均成为了单位的业务骨干及省级师资储备,大大推动了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发展。他们至今已举办了20余期艾滋病专科医师进修班,1500余名医师获得结业证书。感染病科也是国家医学继续教育基地,已成功地举办了20余期继续教育项目――性病及艾滋病诊断及治疗新进展学习班。

2006年9月,由吴昊牵头的北京市科委“艾滋病防治策略及综合防治研究”重大科研项目启动。市科委要求大力整合北京资源,力求达到建设一个体系(首都艾滋病防控体系),建立两个模式(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及急性期管理),搭建三个平台(流行病学、临床学及关键实验技术),建立四个数据库(流行病学、临床学、实验室检测及标本资源)的目标。这一项目的启动,不仅全面提升了北京市艾滋病综合防治能力,也为《北京“艾滋病”疾病控制12年中长期科技实施计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撑,其中“急性期队列研究”项目得到了国内外艾滋病研究领域顶尖科学家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英国MRC感染免疫系主席、牛津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Andrew McMichael教授认为,这个“急性期队列”堪称世界第一,将对艾滋病防治、疾病进展及疫苗的研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艾滋病防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和途径,具有十分重大的国际性公共卫生意义。

在原有基础上,感染科更加重视科学发展,强调科技的重要性。凭借顽强的毅力与执著的信念,感染科的全体医护人员使学科建设蒸蒸日上,并跻身国内外一流的传染病专业学科,将感染科建设成了国内一流,集科研、教学、临床为一体的科室。

除了带领研究生学习和研究,吴昊还参与了《西氏内科学》的翻译以及《传染病学》等许多感染性疾病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为我国传染病学的教材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他主持参与编写的著作还有《实用SARS学》《SARS影像诊断图谱》《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手册》《浅说艾滋病》《婴幼儿及儿童HIV感染处理及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临床手册》《生命的长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护科普丛书》等,这些著作或作为专业人员各自专业的指导书籍,或成为人民群众学习和了解传染病的科普读物,均对我国传染病防控事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篇(6)

【中图分类号】R7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053-01

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体系中具有特征性的一门学科。目前仍然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一类疾病,随着时代的变迁,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典传染病的发病明显减少乃至绝迹,有些传染病已在世界范围内消灭,如:天花。传染性较强的传染病能很快得到有效控制,使其传染的危险性减小到最低,如霍乱、鼠疫等。但由于环境污染、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原因导致病原体出现变异,又涌现了一些新发的传染病,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很容易造成社会大流行,甚至突破国界造成世界范围的流行,对人类造成危害。针对传染病预防为主的理念,就需要普及传染病学知识,特别是医学生要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以适应本世纪的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以后的岗位需求。但教师与学生主要交流的平台仍是课堂,单纯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此教学要求。要想在有限的时空内,让学生了解较多的相关知识,就要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采取新的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

1 宣传学习传染病学的必要性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1]。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常造成传染病流行,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经济建设有极大危害性。传染病学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其重点在于研究各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以求达到治病救人、防治结合的目的[1]。虽然目前传染病不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首位疾病,但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等疾病仍然广泛存在,发病率依然较高。已消灭的传染病仍有死灰复燃的可能,新发现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近年给人类造成严重危害,因此传染病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2 改革教学内容

由于新知识、新技术的增长,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疾病谱的变化, 以经典传染病为主线进行授课,已与社会的新形势不相符。况且有些传染病很少见或已经被消灭,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发传染病的疫情,故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去除已经消灭或极少见病种,如脊髓灰质炎和一些寄生虫病等,加入新发传染病以及经国务院批准近年列入传染病防治法的疾病,如手足口病等,体现课堂教学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增加了与感染相关的院内感染、耐药微生物感染、抗菌素应用等内容,避免学生走上临床工作岗位,所需与所学内容相脱节的情况,以适应行业技术发展。

3 改进教学方法

以人为本已成为国际流行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毋庸置疑,改变单纯平铺直叙的理论灌输,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已达到共识。对于传染病学,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更要重视临床思维的培养,为以后的临床诊治打下基础。要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科学思维方法的建立,就必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针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病案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PBL教学法以及自主学习法等,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而且把积累知识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更好地满足了时代对教育和人才的要求。

4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不可阻挡的态势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教师通过播放录像或利用自身的形体、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局限性。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学习到更为丰富的医学知识,增加教学过程中的科技含量,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在文字的基础上大量利用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种信息载体,运用到传染病教学中去。对于发疹性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风疹等,给予图片展示的方式,更直观,并且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更有利于以后临床工作对疾病的鉴别诊断。另外,还可以在课件中穿插视频,如躁狂期的狂犬病病人,让学生亲眼看到了具体的病人及其发病时的特点,印象深刻。艾滋病毒侵入淋巴细胞的过程,演示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的杀伤力,避免枯燥的讲述,形象而生动,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因特网上有丰富的医学资源,可作为教材的补充,鼓励学生上网去自学或查相关资料,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

5 模拟病房练习及增加见习课

一方面可以通过播放录像或利用多媒体技术讲述传染病房不同于其它病房的构造及设置,加深对传染病的传染与隔离的理解,也可以利用模拟病房,演示感染科医生工作流程,形象而直观,增加学习的乐趣。同时增加见习课,多和临床岗位相接轨,巩固课堂所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

总之,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及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后,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增进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并且掌握了更多的传染病相关知识,为以后进入临床岗位奠定了基础。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篇(7)

【摘 要】目的:探究基层医院对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方法与效果。方法:观察和诊断我院2013 年2 月-2014年3 月50 例妇产科感染性疾病患者的发病诱因及感染类型,并采取针对性的用药方案及预后措施。结果:50 例患者中,彻底治愈21 例,好转16 例,治疗有效10 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为94.00%。结论:基层医院对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效果显著,但仍需继续强化管理,坚持无菌化医疗操作,从根本上防治妇产科感染性疾病。

关键词 妇科感染性疾病;诊疗;妇产科

妇产科感染性疾病,属于临床常见病,对患者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妇产科感染性疾病往往包含多种不同的诱因。一般而言,可由女性生殖道内的微生物生长过度所致,或个人卫生习惯、外伤、性交、抵抗力下降及手术等因素引起。针对基层医院,受自身卫生条件及部分消毒措施限制,诊治往往存在操作不规范现象,增加妇产科患者的感染几率。本文将简要探讨基层医院诊疗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方法及效果,具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 年2 月-2014 年3 月入我院妇产科治疗的感染性疾病患者50 例,年龄均为20-50 岁,中位年龄(25±8) 岁;药物治疗者23 例,手术治疗者27 例。妇科感染性疾病患者为28 例,产科感染性疾病患者为22 例。

1.2 方法

对50 例患者的发病因素、感染类型、临床症状、诊断手段、用药方案及预后措施等展开研究。

1.2.1 感染诱因

基层医院中,妇产科感染性疾病多可由妊娠、术后感染( 逆行性感染)、合并糖尿病、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个体免疫功能下降、卫生习惯、性交、并免疫功能缺陷性疾病等诱因引起。较常见的感染菌群,多与生殖道寄殖菌、阴道内需氧菌与厌氧菌(如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属、场球菌属及大肠杆菌等),厌氧菌则包含消化球菌、类杆菌属、消化性链球菌、滴虫、沙眼衣原体、念珠菌、人型支原体、淋病及病毒等,均可引发妇产科感染性疾病。

1.2.2 确诊与治疗

结合患者发热(局部及全身)情况,如见局部红肿热痛则为局部性感染;如见全身性发热,体温上升,且下腹部疼痛,白细胞增加等血常规异常现象,则可确诊为全身性感染。经诊断感染后,可刮宫取物,培养和了解病原菌。治疗时,应先控制感染源,伴脓肿或局限性感染者,应先引流脓液;伴感染坏死组织者,应先清创祛除;伴可疑性感染植入物者,可予直接祛除;如因微生物污染所致,则应提醒患者远离感染源[1,2]。抗生素应用:适时、适量应用抗生素,能有效控制感染。若炎症严重,应用抗生素无效时,则应联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炎性反应,增加机体抗过敏性内毒素,以避免感染性休克。

1.3 疗效判断[3]

①治愈:病人无发热症状,白细胞正常,B 超等未见感染性病灶;②好转:患者不适症状显著缓解,无发热或仅低热,B 超可见病灶缩小或逐渐愈合;③有效:患者症状缓解,体温逐步降低但仍发热,B 超可见病灶好转但仍感染性炎症仍存在;④无效:患者发热,白细胞增加,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B 超可见病灶无变化甚至有所扩张,感染性炎症未消失。

2 结果

2.1 疗效

经临床诊疗,本研究50 例患者的感染性炎症得到了明显改善;其中,彻底治愈者21 例,好转16 例,有效10 例,无效3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

2.2 副反应

诊疗期间,50 例患者均未见严重副反应。

3 讨论

3.1 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诱因

在基层医院内,妇产科感染性疾病较为常见、多发,这和医院自身环境、条件、管理及患者等因素挂钩,具体包含:大部分基层医院的妇产科病房未得到科学布局,病理区、产前、产后区未划分开来,妇科病病人与产妇均处同一病区,同一通道,极易产生污染;病房陪护、探视者较多,人流量偏大,空气不净且通风质量差,很容易污染病房空气;病房环境与卫生不整,病人出院后,医院未对床单进行彻底消毒,地面及物表病菌相互感染,这就为医院患者埋下了感染隐患;医疗器械反复使用,消毒灭菌不到位,无菌操作流于形式。医护人员自身缺乏强烈的无菌意识,在治疗及护理期间,清洗与消毒手不彻底;产妇难产时,入院后便行手术,术前未行沐浴更衣,对其皮肤或外阴等进行清洁,上述均可引发妇产科感染性疾病。本研究中,通过对我院50 例妇产科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临床诊疗,其中彻底治愈者21 例,好转16 例,有效10 例,无效3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提示及时诊疗能有效控制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率。

3.2 避免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建议

基于前述,笔者认为基层医院要减少妇产科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就必须认真搞好下列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基层医院感染相关管理机制,具体包含医院感染管理的实施方案等二是设置相对独立区,将无菌区、污染区及清洁区区分开来,并标以相应的标志;三是认真开展消毒隔离管理工作。

总之,妇产科感染,尤其是与妊娠相关感染,患者起病急、发展迅速,如延误治疗,对患者及生育期妇女生命有很大影响,因此必须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 安国平. 基层妇产科门诊消毒隔离技术与医院感染管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2).

[2] 徐峰, 冯泽蛟, 陈文殊, 赵静, 吴洁丽. 妊娠合并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对策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2013(10).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间妇产科感染性疾病患者98例,年龄在21-56岁之间,平均(26.2±11.3)岁。98例患者中,妇科感染性疾病者68例,产科感染性疾病患者30例,接受药物治疗者32例,接受手术治疗者66例。患者病情符合诊断标准[3],且自愿接受治疗并参与研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所制定的相关规定的要求。

1.2 方法

诊断:对患者局部或者是全身性发热情况进行监测,若是患者呈现出局部性感染,则应该通过仔细的观察,对局部是否有红肿热痛等病理学变化现象产生进行判断,如果为全身性感染,则大部分患者会有全身发热等一场症状出现,此时患者的体温水平会呈现持续性异常升高状态,造成腹痛症状的出现,经血常规检查可以对感染病变发生的具体原因、感染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

治疗:首先应该科学的方式帮助患者在短时间内找到感染源,确定感染病灶的具置和严重程度,在进行充分的视诊和触诊之后,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X线、CT扫描、B超、心电图等相关辅助设备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对所发现的感染源进行严格的控制,针对发生脓肿性感染和局灶性感染的患者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实施引流治疗,对于一些由于感染所导致发生坏死的组织,应该及时进行清除,可疑感染的植入物也应该及时进行清除,微生物污染源同样应该进行严格、系统的控制,从而充分保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远离感染源。对患者在感染发生的早期阶段适当应用抗生素,对感染进行有效控制。针对感染程度严重,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者,可增加机体抗过敏内毒素,抑制过敏反应、抑制炎症反应,抗休克作用,对脑水肿状态应该进行积极的治疗和纠正,对感染性休克、高c血症、中毒性休克综合征、低蛋白血症等相关并发症还需要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

2.结果

完全治愈41例,好转26例,有效19例,无效1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7.76%。

3.讨论

对于目前我国的一些基层医院而言,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有可能是单因素作用的结果,也有可能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工。具体分析可知,基层医院布局不合理等情况显著,包括产前区、病理区、产后区等划分不是十分明确,从而造成三个区域集中处在一个通道内,产妇、妇科患者会出现交叉感染情况[4]。又因患者的陪护相对较多,探视人员也较多,室内空气不够清洁,从而导致病房空气污浊不堪。环境以及卫生状况不佳的病房,对于患者床单终末消毒呈现被忽视,增加了交叉感染发生率。针对多次重复应用的医疗器械,缺乏集中统一消毒灭菌的情况,无菌操作理念也相对缺乏。并且,医护工作者对无菌观念意识淡薄,在治疗以及护理工作中,未对患者实施彻底清洁、消毒,术前未做好沐浴更衣、皮肤清洁、外阴清洁等工作边进入到产房接受手术之力啊,增加了产妇潜在病菌感染的风险[5]。

本次研究中,以对基层医院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为目的,对我院妇产科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本组98例患者中,完全治愈41例,好转26例,有效19例,无效1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7.76%。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6]报道结果相似,由此证实,在基层医院中,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对医务工作者无菌意识进行强化,有效降低妇产科感染性疾病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体会到,基层医院应健全以下措施,以控制感染性疾病的发生:①完善医院感染管理方案,实施必要的消毒隔离制度、医护工作者职业暴露防护制度、预防感染应急预案等制度;②明确划分相对独立区,对无菌区、污染区以及清洁区应做好划分工作,并做好标记;③做好消毒隔离管理,所有医护工作者均应完成洗手、更衣、带帽、戴口罩等环节后,才可以进入到手术室。针对无菌操作更应严格遵守。总而言之,基层医院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应采取院内预防感染手段,依据医院设备、环境等进行改造。针对前来就医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有效隔离措施,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并且,若是有必要,可对患者展开足量敏感性抗生素注射,预防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晓华,陆燕红.基层医院剖宫产妇364例院内感染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2,19(8):833-834.

[2]于春玲.基层医院出生缺陷检测及相关因素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33(7):412-414.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篇(9)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66-02

妇科病又称妇科疾病,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病的统称,主要的妇科病包括外阴疾病、阴道疾病、子宫疾病、输卵管疾病、卵巢疾病等,造成妇科疾病大致分为以下几点:分娩或流产后由于抵抗力下降,病原体经生殖道上行感染并扩散到输卵管、卵巢,继而整个盆腔,引起炎症;在宫内节育器广泛应用的同时,患者不注意个人卫生或手术操作不严格而引发;不注意经期卫生,月经期或不洁等;身体其他部位有感染未经及时治疗时,病原菌可经血行传播而引起输卵管卵巢炎;性传播疾病如淋病,感染后淋病双球菌可以沿粘膜向上蔓延,引起输卵管、卵巢炎症。

预防妇科病方法:

1.在公共浴室不乱放衣物;

2.清洗外阴、洗涤内裤后再洗脚;

3.不与其他人换穿衣服,尤其是内衣;

4.清洗的盆子、毛巾一定要专用,毛巾要定期煮沸消毒,患有手足癣的妇女一定要早治疗,否则易引起了霉菌性阴道炎;

5.夏季衣着过单时尽量避免在公共汽车上久坐;不长期滥用抗生素和化学药物冲洗阴道,以防菌群失调引起霉菌性阴道炎;

6.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杜绝不洁 。

成年女性90%以上都有患过妇科病,由此可见妇科炎症是女性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妇科炎症有急性与慢性之分。下生殖道感染以慢性子宫颈炎、阴道炎为多,外阴炎次之。 上生殖道感染中急性者则以急性输卵管炎、急性盆腔炎最常见,输卵管积脓、卵巢脓肿、盆腔脓肿、盆腔腹膜炎已较少见。慢性者则以慢性盆腔炎、慢性输卵管卵巢炎为多见,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囊肿已不多见。盆腔结核如输卵管结核、子宫内膜结核在不孕症常规检查中屡有发现。淋病、梅毒等属性传播疾病仍未绝迹。尖锐湿疣也不罕见,衣原体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等亦有报道。

预防妇科病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以预防为主 成年女性或家族中有卵巢、子宫、乳腺肿瘤病史的妇女需要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其中包括做盆腔检查一了解有无良、恶性病变的存在。

2、注意异常情况的发生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以得到及时的治疗。

2.1 阴道不规则:出血老年妇女若出现绝经后阴道出血,需予以高度的重视,子宫内膜癌、宫颈癌、某些卵巢癌等都可引起不规则的阴道出血。

2.2 阴道分泌物(白带)的异常:黄色、有异味的白带,尤其是伴有瘙痒症状时,多数情况是由感染引起,如常见的滴虫、霉菌、细菌性阴道炎等。

2.3 下腹痛、腰痛:某些肿瘤当它生长到一定大小时,产生压迫的症状,可引起持续存在的腰、腹痛,某些卵巢的肿瘤发生扭转、破裂时可引起剧烈腹痛。

2.4 下腹包块:卵巢或子宫的肿物长大,超出盆腔的范围时,在下腹部可触及到包块的存在,尤其是在膀胱内充满尿液时易触及。包块的质地因肿物的性质而有不同。肿物向前可压迫膀胱,引起尿频的症状;肿物向后可压迫直肠,引起便秘的症状。

2.5 其他:由于卵巢的肿物位于盆腔深处,可压迫直肠产生下坠感。某些肿瘤可产生腹水而引起腹胀的症状。

妇科疾病患者已经趋于年轻化,久坐,熬夜等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个病的症状是慢慢显现的,很多年轻的患者一开始意识不到是这个病,当感觉明显不舒服了,才发现。希望患者能注意以上情况,及时预防,及时治疗。

总结

女性在一生当中在保护和预防妇科疾病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妇科疾病不仅仅影响自身身体的健康更影响家人和后代健康,每一位女性在做好预防的同时也要做好宣传和督导,正确教育子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确保自身的健康,远离疾病的威胁。

参考文献

[1]张晓霞.妇科疾病普查结果的研究分析 .《吉林医学》.2011年24期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篇(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医学本身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层出不穷,感染性疾病作为一类人们比较难以控制的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所谓感染性疾病是指因为患者在治疗期间,由于自身体质或者抗菌能力差的因素被动感染其余的疾病。一般而言,感染性疾病科常常是传染病患者比较集中的地方,病案就极容易遭到污染。为减少甚至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寻找出感染性疾病科病案污染的因素迫在眉睫,其次就是要探讨出相应的有效防范措施予以人为干预。因此,此次研究就感染性疾病科病案污染的因素和防范措施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现将经验报告如下。

1感染性疾病科病案污染的因素

11医务人员在使用病案的时候遭到污染①在患者办理入院手续的时候,感染病患者一般会拿着自己的门诊病历和住院证明去相关地点进行办理,而患者本身未进行消毒处理,这就在无形中使得病案遭到污染。②当患者进入病区的时候,没有进行消毒,在有关医师进行治疗或者手术的时候忘记了洗手,又下意识地拿着病案进行填写,也会导致病案污染。此外,有部分的医师在探查患者病情的时候,常常习惯性地拿着病案,将其放在患者床边,这就会使得病案出现交叉感染[1]。

12病案储存过程中污染如果存在有疑问或者问题的病案,病案室会让有关医师对病案进行修改处理,而在补贴检查单或者化验单的过程中就会造成病案污染。在贴的时候有关人员没有清洁双手,细菌会趁机留在了病案上。

13在传阅或者运送的途中污染有关规定指出,如果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存在疑问的时候,可以查阅病案或者复印,随着病案的价值的提升,触碰病案的人员也是比较多的。如果这些人员中存在传染疾病患者,也会造成病案污染。

2感染性疾病科病案污染的防范措施[2]

2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于医院来说,它们可以明确向医护人员指出国家的有关条文,比如《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让他们有规章可依,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避免在治疗时、后细菌对患者、病案的感染。完善各项细节措施,避免传输过程中出现污染。同时医院需要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配备相关的防护物品。

22科室工作人员定期对感染性疾病科室人员进行关于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内容涉及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对他们可以实行定期考核,合格方可上岗。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科室的布局、分区合理,人流、物流要合理,所有物品、区域必须标识明确。保持室内清洁卫生。

23病案保存环境有关人员需要注意消毒处理,包括对病案的消毒和保存地点的消毒,建议病案保存地点选择电子臭氧消毒柜。门诊病案和住院证需经过消毒再由病案室工作人员归档保存,不得进行多次传阅。每日做好保洁工作,定期对病案档案进行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4加强手部的清洁病案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人们的手部,所以加强手部的清洁和消毒对于防范病案污染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医护人员。

3结束语

对于医院来说,加强病案污染的防范在满足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各项需求,有利于增加治疗的成功率的同时,还可以大力推进医院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医院的社会形象,势必赢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社会效益。同时,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提高医院的信誉度,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由于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国家三农政策的支持,医改的实施,这都为医院提供了资金、技术和法律上的支持,使得感染性疾病科病案污染的防范更为方便。

综上所述,了解感染性疾病科病案污染的因素、采取合理的措施予以防范可以减少医患纠纷,而且为医护人员和患者创造了更为安全、规范的工作环境。

上一篇: 工业机器人论文 下一篇: 冬天的诗歌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