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诗歌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7 14:55:11

冬天的诗歌

冬天的诗歌篇(1)

菲利普・弗瑞诺(Philip Freneau,1752-1832)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中涉猎的领域极为广泛,先后从事过记者、律师、编辑、船长等许多职业,同时涉足商界与政界。如此丰富的人生阅历也成就了他诗歌作品的二大风格:其一是以辛辣幽默为主的诗歌,严厉激昂地批判了英国殖民者的侵略行为。另一类则是优美抒情的诗歌。《野忍冬花》就是该类诗歌的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也是菲利普・弗瑞诺名传千古的名篇。

菲利普・弗瑞诺在这类优美抒情的诗歌中有着极高的精神境界,不仅他的诗歌感情充沛,情景交融,想象丰富万千,同时在这之中还蕴含着许多哲理,饱含着弗瑞诺自己的信条、观点与人生态度。自然、人生和生死变迁这些主题都能在他的诗歌之中找到痕迹。

《野忍冬花》是一首极其优美,充满宁静之意的动人诗歌。全诗运用了特殊构思的结构和恰当准确的修辞呈现给读者们如画一般的景致,生动而形象。弗瑞诺对野忍冬花充满着喜爱之情,他通过自己的想象从环境的变迁出发探寻野忍冬花的一生的历程,从野忍冬花开放到凋零之中,我们能看到的不仅是永恒不变的自然之美与客观无情的自然法则,更是菲利普・弗瑞诺那超然的人生感悟与态度。

一.《野忍冬花》赏析

1.《野忍冬花》中四季构思的结构美

纵观《野忍冬花》全诗,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整首诗歌由4个诗节组成,仔细看每个诗节可以发现4个诗节分别对应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弗瑞诺刻意的安排了全诗的结构可谓是别具匠心。4个诗节对应的四季也正好符合了野忍冬花一生所要经历的过程,两者一一对应,使得野忍冬花在每个相应季节的环境中所表现出的状态更加的形象具有说服力。

第一诗节是春天,弗瑞诺在僻静的角落看到了这野忍冬花,它是如此的美丽,花枝也是那么的招展。春天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所有的花草树木都逐渐冒芽生绿。而这野忍冬花也是如此。它开在这个无人问津的地方不像其他花朵开在更易被人看到的地方。虽然它鲜为人知但换来的好处是不会被人肆意的折枝与采摘。

到了第二诗节的夏天,艳阳高照,其他花朵都被阳光照得耀眼光彩,而野忍冬花却被阴影所遮蔽,独自在阴凉之中孤芳自赏。虽然在最艳丽的时刻野忍冬花的美没有被众人欣赏,但是它却依然自在的开放在大自然中怡然自得。夏天的野忍冬花似乎告诉着我们美丽的东西并不会因为不被发现而不美丽。

第三诗节的秋天显得十分悲凉。秋风的到来所有的植物都开始渐渐衰败。无论是那些在人们面前受尽褒扬的花朵还是野忍冬花这种无人问津的美丽都阻挡不住凋零的脚步。弗瑞诺顿时心生怜惜之情,哀叹如此美丽的野忍冬花未被人知晓便要消逝于世了。终于在最后,野忍冬花存在的迹象消失的无影无踪。

第四诗节,虽然弗瑞诺没有明显的词语表示,但是从内容上可以看出这便是冬天的情景。因为冬天所有的花草都化为了“无”。弗瑞诺走出了秋天带来的哀伤,由此为野忍冬花发出了超然感叹,因为你原本也一无所有不为人知,因此离别时也会了无牵挂,没有什么可以失去。

春夏秋冬四季完整地记录了野忍冬花的平凡一生,这种四季结构不仅完整了整个故事,而且体现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形式美。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致,试读者在感官上得到了完整的身临其境的体验。

2.《野忍冬花》中恰当准确的修辞美

弗瑞诺在《野忍冬花》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十分贴切娴熟。全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与排比两种。

拟人手法的运用集中在第一诗节中,弗瑞诺称呼野忍冬花时并非用“它”,而是用了第二人称的“你”。在弗瑞诺眼中,野忍冬花并不是普通的植物,而是寄托了作者感情从而形象化了的一位美丽的女子。从“招展”“躲藏”等字眼生动形象的表现出野忍冬花犹如一位娇弱的女子一般的唯美之感,更加使读者对这一无名的野忍冬花增加了怜爱之感。

排比的运用出现在一、三两个诗节。第一诗节中弗瑞诺运用排比,叙述了野忍冬花的生长环境是幽静的鲜为人知的,从而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感,渲染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意境,对读者阅读的兴趣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第三诗节同样也出现了排比,起到了情绪递进的效果。对于即将消逝的野忍冬花,弗瑞诺的哀伤之感循序渐进,由它在世间的消亡联想到世间所有的花都将如此,从而引发读者更加悲伤的共鸣感,再次加深了情感。

菲利普・弗瑞诺在《野忍冬花》中准确的修辞运用使得全诗美感剧增,在情感方面强化了读者的感官体验,进而达到了抒情的效果。

3.《野忍冬花》中引人入胜的意象美

《野忍冬花》全诗其实只有一个意象,即野忍冬花。然而正是这个贯穿全诗的意象深刻体现了自然美、形式美与意境美。

开篇,弗瑞诺以拟人的手法极力地描绘了野忍冬花外表的婀娜、娇柔与含羞之美,感叹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野忍冬花的唯美犹如大自然这个造物主的馈赠。而身处于幽静隐密之处的野忍冬花的幽深正是自然美最好的例证。

形式美在这篇诗歌中也是显而易见的。野忍冬花这个意象贯穿始终,经历四季,在形式上体现了完整合一,春夏秋冬有头有尾,又首尾相连轮回不止。如此的形式体现了多样一统的和谐感。也看得出弗瑞诺独具匠心的设计。

最后,野忍冬花这个意象走遍全文,由它的成长经历的由盛转衰带领着我们心情与之对应的跌宕起伏体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弗瑞诺在开篇描写野忍冬花娇美之时,读者仿佛能透过它的形象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看到嫩绿的枝叶冒出枝头。当弗瑞诺描写夏天百花争艳时,野忍冬花孤芳自赏,自得其乐的独白仿佛萦绕耳边。而当秋天和冬天(即三、四诗节)弗瑞诺抒情多于描写时,野忍冬花被冷风吹落渐渐凋零的模样却依稀可见。这真是弗瑞诺《野忍冬花》作品的神奇之处,描写景色时作者情感已然从中表达,描写情时景致的细节却也历历在目。而如此的意境之美却仅仅透过野忍冬花一个单独意象全然托出!

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探究菲利普・弗瑞诺的人生态度

1.自然之爱

《野忍冬花》一诗中所体现出作者菲利普・弗瑞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是不言而喻,跃然纸上的。

全诗中,弗瑞诺对自然环境的描写非常贴切,对野忍冬花细致入微的描写更体现了弗瑞诺观察的仔细。试想,野忍冬花既然躲藏在难以寻觅的幽静角落之中却被诗人弗瑞诺寻见,这就侧面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衷与亲近。如果像常人游客那样地走马观花式走进自然,那么想必他们能看到的就是那些显而易见长在显著地方的花朵从而错过了野忍冬花这一美丽的景致。大自然固然是美丽的,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像弗瑞诺那样真正地走进大自然去看一看,而不是仅仅接触到大自然的一些皮毛就妄自菲薄的声称自己热爱大自然。大部分人也许只是喜爱艳丽花朵与幽绿草木所带来视觉与嗅觉的享受而已。弗瑞诺对自然之爱的真切感受体现在《野忍冬花》这部作品的每个字里行间内。

弗瑞诺对自然之爱也是对他祖国美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此同时,亲近自然更能开拓视野,陶冶高尚的情操,唤起对生活的热爱。

2.宁静之爱

《野忍冬花》中,弗瑞诺表现出对宁静环境的喜爱也是非常明显的。诗歌中或直抒胸臆,或直接用相关文字表示,亦或是含蓄内敛的表达。

如野忍冬花生长的环境即是幽静之处,这就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直接表达了弗瑞诺对于宁静的追求。而后,无论是虫鸟欢鸣的夏天、凉风扫落叶的秋天还是北风呼啸雪纷飞的冬天,在弗瑞诺的《野忍冬花》中似乎都是寂静的,无声的。第二诗节中“静静的流逝”便把喧闹的夏天变为了宁静的夏天,就连第三诗节中“无情的寒霜再加秋风的威力,会叫这花朵消逝得一无踪迹。”也只是一笔带过,经接着在第四诗节又写到了“朝阳”和“晨露”一下子把秋冬恐怖的天气回归到了宁静。

正如弗瑞诺所写的一样,无论狂风暴雨还是严寒霜冻终有平息的那一刻,而那一刻的万籁寂静,雨过天晴才是惬意舒适的。狂躁之后的宁静往往充满着生机,充满着活力,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力量与希望。而对此的向往与热爱,弗瑞诺已在诗歌中表露无疑。

3.与世无争的中庸态度

野忍冬花贯穿全文有着一个特点,它只是静静地呆在不显眼的幽静之处,不参与其他的花朵的百家争鸣。弗瑞诺之所以写下这篇诗歌相信野忍冬花这种与世无争的中庸态度正是他自己向往与崇尚的做人处事原则。

野忍冬花在春夏两季靓丽的盛开着,相信与其他花朵相比并不会逊色,但在其他花朵争鸣之时它却在角落中微微一笑,丝毫不参与其中,它做得只是等待着像弗瑞诺这样的有缘人来发现它来欣赏它。到了秋冬两季,野忍冬花要枯萎了,但是它曾经同样也美丽地绽放过,得到了有缘人的赏识。野忍冬花终其一生不被世人知晓它的美丽,但是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纵使美丽不被显露,但是它曾在大自然中的身影是不会被抹去的,它的美丽会通过弗瑞诺这个有缘人的诗歌传达给懂得欣赏的后人。

弗瑞诺对于野忍冬花的托物言志十分深远。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不也像野忍冬花一样吗。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被家喻户晓,都能够登上新闻头条,亦或都能够一举成名,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将是默默无闻的。但是每个平凡人都会拥有他那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每个人对于他自己以及身边的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不平凡的。

因此,并不是最出挑的才是最好的,并不是声音最大的才是说的最有道理的。世上就本无最好最坏之分,像弗瑞诺那样中庸的态度,做好自己,不去嫉妒与攀比,做一个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平凡人,那么这一生就已经不平凡了。

4.乐观、豁达与超然的精神

在《野忍冬花》的第三诗节,作者弗瑞诺由最开始对野忍冬花的赞美喜爱转变为由于秋天降至,野忍冬花的寿命也将结束从而哀叹,悲伤。字里行间中充满了对野忍冬花的无限怜悯与为它在世时不为人知而感到愤慨无奈。

但是到了第四诗节,弗瑞诺的悲伤之情,哀痛之感已经淡化,随之而来的是弗瑞诺对野忍冬花的理性与释怀的感悟,即野忍冬花既然在世时什么也没有得到,那么当它离世时自然什么也不会失去。

弗瑞诺的乐观、豁达与超然的精神在此就体现了出来。秋天野忍冬花的枯萎是哀伤的,是让人流泪的。但这是必然的,是不容改变的客观自然的法则,与其为他的到来捶胸顿足,不如大方的接受自然的洗礼。如此,弗瑞诺便有了第四诗节的豁达释怀,这也无疑体现了弗瑞诺乐观的人生态度。弗瑞诺能够很快的从失落感伤中走出来,并予以自我的安慰,放下沉闷的气氛抬头向前方的路看去。

在弗瑞诺看来,野忍冬花在冬天的死亡并不可怕,因为,对它来说,是大自然给予了它生命亦是大自然夺走了它的生命,一切都是大自然的规律。人也会生老病死,同样人的寿命也不是自己刻意去左右就能够控制的。弗瑞诺因此对其抱着对死亡的一种坦然面对之的豁达态度。当自然死亡来临时,没有必要害怕与惊恐,因为它终将来临,弗瑞诺认为洒脱的看待它才是正解。

最后,弗瑞诺还有这一种超然的精神,这也是整首诗歌的一个巨大伏笔,其实也是一个自然常识。因为在诗歌最后当冬天来领了,那春天也就在那不远的明天了。那么美丽的野忍冬花离重生在春日的阳光中的日子也就不遥远了。虽然在诗歌中弗瑞诺只字未提,但是透析全文依稀可见弗瑞诺对死亡的一种超然见解,即死亡并不可怕,也许这只是另一个美好的开始。

参考文献

1.《美国文学史及选读》[M],吴伟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

2.论菲利普・弗瑞诺诗歌中的浪漫主义元素[J],张海霞,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

3.与平凡之中见神奇――关于《野金银花》及其美学思想[J],刘晓晖,社科纵横,1998年.

4.严寒中的那抹清丽――菲利普・弗瑞诺《野忍冬花》品读[J],王思捷,考试周刊,2013年.

5.论弗瑞诺诗歌中德浪漫主义抒情特征[J],张丽萍,中文学术前沿,2013年.

冬天的诗歌篇(2)

诗歌是抒情性最强的一种文学体裁,相对于小说、戏剧、散文来说具有较突出的独特性,它高度概括生活,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分行排列,凝语言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由于诗歌写作的特殊性,普通的习作者对于诗歌的构思特点、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不少人视诗歌写作为难事,甚至产生惧怕心理。

笔者在长期的写作教学中,对指导学生诗歌写作入门探索出一个简单易学的方法,就是巧用比喻句。方法是课堂上布置一个主题,先让学生围绕着该主题写一句比喻句,然后教师按照一定的诗歌构思规则扩展成一首抒情短诗。

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形象,从而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构思的方式有许多种,而作为写作入们最重要的一步是找到恰当的诗句,找准诗歌抒发的意象,诗歌创作常常是从捕捉“意象”入手,围绕着“意象”的安排和经营完成全过程的。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有了意象,诗歌构思也就有了骨架,诗歌才可以依此进行展开,或深入开掘意象的意蕴,或层层递进诗句的外延,或反复咏唱作者的情感……也就是说,诗歌作者有一个想法(即获得诗歌的主题思想)后,必须借助物象把所要表达的情感呈现出来。

而意象是通过比喻完成的,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指出:人们使用比喻的原因之一是比喻以较少的言词表达了较多的内容。(1)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比喻常常用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而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就具有意象的某种相似的特点,找到了比喻句就很容易引发意象的生发,因此韦勒克和沃伦又称之为“比喻性的意象”。(2)

所以,意象如果不通过一种以抽象的感觉相似性为基础的比喻作用,难以投射到诗境界的层次。构思过程中诗歌意象比较是难以恰如其分地生发的,这就需要借助比喻句进入诗歌的想象天地。

我们试着来分析两首诗歌,看看比喻在诗歌构思上奇妙的作用。

第一首是比如汪国真的诗歌《感谢》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诗篇其实就是运用一个排比句,按照反复的抒情方式安排段落,简单的构思和布局却带来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再如艾青的诗歌《冬天的池沼》

冬天的池沼/寂寞得像老人的心——/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冬天的池沼/

枯干得像老人的眼——/被劳苦磨失了光辉的眼/冬天的池沼/荒芜得像老人的发——/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发/冬天的池沼/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

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

《冬天的池沼》这首诗写得深沉悲凉。诗人面对冬天的池沼,内心深处在焦灼地期待着,期待着这种景象的改变。全诗采用一种比喻的写法,以生动传神的比喻,来刻划“冬天的池沼”的形象。这四组比喻,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也干净利落地完成了这首诗的构思。

运用比喻句巧妙进行诗歌构思的方式,可以运用到诗歌写作的课堂训练中。比如,笔者给了学生“爱”的主题,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写了不少比喻句。

(一)爱如转角的你总会不期而遇;(二)爱如璀璨的宝石总会让你怦然心动。

笔者根据这两个比喻句扩展诗歌:

爱/在转角/不期而遇//有一颗宝石/璀璨在/你和我的梦里。

又如:(三)爱如冬日里的阳光,能将所有的冰雪融化。

笔者扩展成诗歌:

给我一缕阳光/融化/你冰雪的目光//在冬日里/温暖/漫长的等待。

又如:(四)你是黑夜里照亮我前行的灯火,让我恐惧的心趋于平静,让我有勇气穿过黑夜。

笔者扩展成诗歌:

你举着灯火/照亮我前行/在黑夜里/我恐惧的心趋于平静/感谢你啊,举火的爱人/就在这一刻/我充满勇气/穿过未知的黎明。

又如:(五)爱像一杯酒,越久越醇

这个比喻句比较老套,但也可以扩展成一首不错的短诗:

放置一杯酒/沉淀/365个日夜/苦酿/那一度香醇。

又如:(六)爱似一双眼睛,用温柔的目光凝视着你

笔者扩展成诗歌:

凝视你的双眸/你的温柔/一寸一寸融化/我的卑微。

又如一个排比句:(七)爱就像一杯咖啡,苦涩又甜蜜;爱如一捧清泉,哺育时代佳人;爱就像阿尔卑斯山融化的水。

笔者扩展成诗歌:

我和你喝一杯咖啡/让心飞越阿尔卑斯之巅/在心灵的那片荒漠/捧一泓清泉/浇灌彼此的饥渴。

以上几句比喻句,也可以运用反复的手法,合成一首诗歌:

送你一缕阳光/在冬日/温暖你的寂寞//送你一捧清泉/在干枯竭的季节/温润你的芬芳//送你一眸刚强/在你失去勇气的时候/去收割属你的/甘甜。

又如:(八)爱是阳光中的一棵树。

笔者扩展成诗歌:

站在阳光里/如一棵树/你的爱如潮水/涌来/在你的汪洋中/容纳所有//一树绿叶/渐趋深红。

又如:(九)爱是孤岛上的一盏明灯。

笔者扩展成诗歌:

潮起潮落/点一盏明灯/在你的孤岛/照亮浪花的足迹/路的尽头/是你的目光/凝眸一瞥/我用一生阅读。

又如:(十)爱在心中不平凡老去。

笔者扩展成诗歌:

爱/在心中/在平凡与不平凡之间/在信与不信之间/在痛苦与快乐之间/……./老去/重逢//爱在心中。

再如,笔者给了学生“生活”的主题,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写了比喻句:

(十一)生活如一面镜子照亮苦和涩。(十二)生活是一味调味剂,充满苦和涩。

笔者扩展成诗歌:

竖起一面镜子/在路的那一头/照着你/蹒跚的脚步//倒一些调味剂/在你的菜肴中/增添苦和涩的滋味//让香甜更香甜/让美满更溢满。

总之,这种方法容易化复杂为简单,使多变的诗歌构思方式变得有迹可循,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逐步窥得诗歌写作的门径。尤其适合学生课堂训练写作。甚至开发儿童诗歌写作等类似的校本课程。

当然,在扩展诗句的过程中,要符合诗歌语言的特点,诗歌语言首先是分行分行是意义的需要,是情感韵律节奏的变化,同时语言内涵富有弹性,富有言外之意的张力和跳跃感。

冬天的诗歌篇(3)

在这最为寒冷的季节里

更能看得出风骨与坚强

我知道封冻的小河

仍在冰下向前流淌

你看那调皮的麻雀

欢快如春天一样

我知道沉默的大地

正在孕育着生机

你看那巍巍群山

根本不在乎失去了绿装

是谁在残雪中留下的足迹

一直伸向远方

是谁正从远方步步走来

背着重重的行囊

你看那光秃的树木

显得更加挺拔和锋芒

你看那朵朵梅花

正迎着北风傲然怒放

诗歌赏析

说到冬天,我们会想到什么呢?我们可能会想到呼呼的北风,想到飘零的树叶,想到纷纷扬扬的大雪,想到厚厚的衣物……冬天在我们的印象里,是严寒、萧瑟的,因为冬天的风光似乎都带着萧瑟、凄凉的感觉。

不过,在《冬日风光》这首诗中,诗人却为我们呈现了冬天的另一种风貌—一种与“萧瑟凄凉”完全不一样的风貌。就像作文里的“开门见山”一样,诗人在诗的第一节就提醒我们:“不要说严冬萧瑟凄凉/让我们去旷野游览欣赏/在这最为寒冷的季节里/更能看得出风骨与坚强”。

诗歌的第一节像作文里的“开门见山”,又像作文里的“总写”。如果说诗歌的第一节是“总写”,那么后面四节则是“分写”,诗人通过“分写”,用“旷野”上一个个具体的画面写出了冬天的“风骨与坚强”。

“封冻的小河/仍在冰下向前流淌”“调皮的麻雀/欢快如春天一样”,这是第二节的画面;“沉默的大地/正在孕育着生机”“巍巍群山/根本不在乎失去了绿装”,这是第三节的画面;“谁在残雪中留下的足迹/一直伸向远方”“谁正从远方步步走来/背着重重的行囊”,这是第四节的画面……这些画面一点也不“萧瑟凄凉”,都蕴含着勃勃生机,显示着“风骨与坚强”。

诗人一节节写下来,用“我知道”引出画面,用“你看那”引出画面,还用“是谁”引出画面,这使得诗歌句式多变、语言活泼。另外,整首诗歌非常押韵,节奏感很强,读起来既朗朗上口又铿锵有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中洋溢着一股积极乐观、昂扬向上之气,诗人通过写冬天写出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曾秋华)

超级链接

《冬日风光》写到了麻雀,下面这首《会飞的叶子》也写到了麻雀,读一读,你会发现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会飞的叶子

钱万成

谁都怕冬天

说冬天冷

小麻雀却说不

在光秃秃的树丫上

朗诵小诗

谁都说冬天难看

孤孤单单没有绿意

冬天的诗歌篇(4)

一、仿童诗的基本句式

很多经典的童诗,从形式排列看,是一行一行的,但是,把它连起来,是一句完整的富有童趣和诗意的话语,是儿童学习语言的经典句式。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篇课文是《四季》。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童诗,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语言自然、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学时,教师不必多讲,只须采用各种形式反复诵读诗歌。在诵读中,儿童就能自己发现:每一节诗歌写了一个季节;每一节诗歌句式都基本相同,都是“谁怎么样,他对谁说或他怎么说,他是什么季节”。

“为什么草芽说他是春天,荷叶说他是夏天,谷穗说他是秋天,雪人说他是冬天呢?”再次诵读,再次发现:诗歌所写的事物是每个季节有代表性的事物。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还有哪些代表性事物,他又会怎么说?”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也可提供一些图片,帮助学生开启生活经验之门,再让学生学着课文中诗歌的基本句式,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把学生仿写的诗句串烧一下,又是一首首新的《四季》。

柳枝青青,他对燕子说:“我是春天。”

荷花红红,他对小鱼说:“我是夏天。”

黄叶飘飘,他对大地说:“我是秋天。”

北风呼呼,他对大树说:“我就是冬天。”

桃花粉粉,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

蝉儿吱吱,他对大树说:“我是夏天。”

枫叶红红,他对小鸟说:“我是秋天。”

腊梅黄黄,他对人们说:“我就是冬天。”

儿童在仿写中,不但习得了书面语言的基本句式,更为可喜的是,他们的生活经验被唤醒了,写话的兴趣被诱发了,一句句活泼泼的充满儿童气息的语言,就像泉眼里的泡泡,不断地涌出来、涌出来。

二、仿童诗的语言结构

儿童诗虽然短小、简练,却也有自己的结构章法:有的层层渲染,引人入境;有的首尾照应,引发共鸣;有的循环往复,趣味盎然……多样化的诗歌语言结构,为儿童搭建起一座座具有魔力的语言宫殿,吸引着他们去探秘、解密。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首篇课文是《柳树醒了》,题目就散发出浓浓的诗意。这首儿童诗,恰似从一个好奇孩童的视角,在窥探柳树醒了的前后变化,语言结构颇具特色:

春雷跟柳树说话了,说着说着,小柳树呀,醒了。

春雨给柳树洗澡了,洗着洗着,小柳枝哟,软了。

春风给柳树梳头了,梳着梳着,小柳梢啊,绿了。

春风跟柳树捉迷藏了,藏着藏着,小柳絮啊,飞了。

柳树跟小朋友们玩耍了,玩着玩着,小朋友们,长高了……

《柳树醒了》把“柳树醒了”“柳枝软了”“柳梢绿了”“柳絮飞了”这四个柳树在春天变化的主要特点,采用层层递进的结构描摹出来,诗歌弥漫着逗人的童趣。儿童读这样的童诗,就如沉醉在美妙的音乐里,欢快而愉悦,仿佛能看到文字从纸上蹦着跳着走出来。

“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这个问题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们想象的大门。“如果能像课文那样一步一步讲清楚它的变化那就更了不起了!”把儿童的语言表达指向语言结构的迁移运用。

事实证明,儿童的诗情诗意足以让教师自豪。

小芽醒了

春雷跟种子说话了,说着说着,小种子呀,发芽了。

春雨给小芽洗澡了,洗着洗着,小芽芽呀,长高了。

春风给小芽梳头了,梳着梳着,小芽上的子叶呀,掉了。

春燕跟小芽捉迷藏了,藏着藏着,小芽啊,长出绿叶了。

(胡宇翔)

胡宇翔小朋友的诗歌编写非常有逻辑,看得出,他平时很善于观察自然,把种子发芽、长高、掉子叶、长绿叶的过程清晰地记在脑海里,所以,写话要用的时候,就能轻松提取运用。

而郑馨蕊小朋友对冬天的梅花感触特别深,换一个视角,写得也很有韵味。

梅花开了

冬风跟梅花说话了,说着说着,梅花呀,醒了。

冬雨给梅花洗澡了,洗着洗着,梅花哟,开了。

冬雪帮梅花染发了,染着染着,梅花哟,白了。

梅花跟小朋友们玩耍了,玩着玩着,小朋友们,强壮了……

(郑馨蕊)

童诗仿写,让儿童和生活贴得更近了。简短有趣的儿童诗仿写,让他们在“诗兴大发”的过程中,感受到仿写诗歌带来的无限乐趣。

三、仿童诗的独特视角

想象是诗歌的翅膀。优秀的儿童诗,读着会有眼前灿然一亮的感觉,仿佛那些语句是你寻寻觅觅了很久,而今突然跳到眼前,令人欣喜万分。这种独特的视角某种程度上就是儿童的视角,这样的审美就是儿童的审美。就如日本诗人金子美玲在《奇怪的事》中所写:

我奇怪得不得了,从乌云里落下的雨,怎么会闪着银光?

我奇怪得不得了,吃的是绿色的桑叶,怎么会长成白色的蚕宝宝?

我奇怪得不得了,谁都没有碰过的葫芦花,怎么会自己“啪”地就开了花?

我奇怪得不得了,怎么问谁都笑着说,“那是当然的啦。”

在成人眼中熟视无睹、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儿童眼里,却是那样的神奇,那样的不可思议!当儿童用清澈的目光抚摸世界的时候,想象的翅膀张开了,心灵与事物对话了,不知不觉中,他们走进了迷人的诗境中,亦真亦幻,情思在瞬间“陌生化”,缤纷的诗意就会恣情洋溢。

我奇怪得不得了,从圆圆的蛋里,怎么会爬出长长的小蛇?

我奇怪得不得了,明明没有脖子的向日葵,怎么会自己扭转方向?

我奇怪得不得了,没有人告诉太阳时间,他怎么会知道什么时候升起,什么时候落下?

冬天的诗歌篇(5)

***---------------------题记

冬韵,浅浅的着韵在洁白的雪花,在芬芳妩媚的梅花上绽放,美好的情愫在飘荡,丝丝温馨,盈着阳光淡淡的清香,清晨空气清新,阳光暖暖照着我,惬意盈满心间,静静的听一曲涤情的小夜曲,任时光轻飘飘的流转,温馨的感觉丝丝盈暖,这个冬天温暖如春,音乐如小溪,缓缓流淌流入你遥远的心泉,将一脉如春的暖意融入你的心中,携缕缕阳光带去最真挚的美好祝愿!

凝望雪夜,晶莹玉蝶踏尘飞,情愫随风舞翩翩,雪舞琼花罩苍穹,莹白世界如诗如梦,轻吟浅唱一曲温婉的歌。此时遐思翩翩,晶莹的诗心伴着飞舞的雪花牵着梦幻,轻携思念,扶摇飞舞,穿越时空,将一束心香脉脉传送到你的窗前,不经意间轻轻滑入你的梦乡......

雪夜舒千卷,花时洒芬菲。轻轻入君梦,墨醇漾秋池!冬韵漫挥洒,温馨韵漫纱。悠然凝眸望,徜徉诗逸幽。

冬韵漫拂,在晶莹的雪花间飞舞。雪花,是人间的精灵,她把美好带给人间,默默融入大地,当绯红吐绿时她知道哪里有她的魂,晶莹洁白飘飘洒洒,大山,山川,田野,河流、池塘、屋舍,一切霎时,银装素裹的世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柔柔地飘洒,她是春天的使者,诉说着冬天的童话,带来春的讯息,冬天来了,春天不远了,无限生机绽面前!

冬韵绽放在雪花飞舞中涵芳,美好的夜晚,雪花的花瓣晶莹馨香,她仿佛是一位曼妙女子穿越千年的守望,在世间吟唱一曲诗歌,倾诉爱恋,凄婉悠长。

冬韵绽放在梅花的俏姿,默默逸韵, 风裁梅韵馥郁香,雪剪花蕊润翱翔。玉蝶翩跹绽翼翅,阳光轻浴漫幽芳。

冬韵幽香如一卷雅美诗词,又像是寒梅绽放,静默与红尘中芬芳将一脉暖香轻漫于世间,静夜轻歌漫舞,轻轻的将脉脉柔情和眷恋拥一卷墨芳穿越时空安恬于你的枕畔,伴你入梦徜徉温馨沁芳菲,恬美回味梦幽香!

四季如歌,春赏花,夏温馨,秋成熟。冬恬静雅美!冬天的阳光很暖很暖,沐浴阳光感受温暖,雪花晶莹,飘逸随风蝶舞翩,冰清玉洁品质佳,最是“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品格,冬韵飘赋吟诗篇。蕴满希望和梦想,独具魅力默默温婉颂歌谣。

在冬韵里我憧憬在雪花送春的美好,感受着这寒冷之中阳光的温暖,一片雪融花在我的手心晶莹剔透,飞舞的花瓣雪携着温馨和幸福穿越时空悄悄飘到你的心扉......

伴着春的梦想,轻漫夏的温馨,迎来秋的成熟,品味冬的韵味。这一季,拥有心灵的宁静,浅读大自然的伟大,静静融入冬韵,感受冬天的安恬。人生因这一季多了慧智和色彩,心灵变得纯净而安详。

冬天的诗歌篇(6)

哈萨克斯坦的传统乐器分吹奏乐器、弹奏乐器、拉奏乐器、击奏乐器四大类。吹奏乐器包括斯布斯额、斯尔那依(口弦)、阿德尔那(笛子)和可尔那依(铜号角);弹奏乐器有冬不拉,切尔铁尔、萨兹、节特根等;拉奏乐器有霍布斯;击奏乐器有哈拉(手鼓)、达吾勒帕兹(定音鼓)、有达吾勒(铜鼓)、马蹄音、牛角音等。

冬天的诗歌篇(7)

上大学以前我写的诗加起来不到十首,全是些见风流泪、感时伤怀的句子。我生活的那个小县城信息闭塞,以至于我高中的时候突然看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惊讶得一塌糊涂。那是1994年,在那以前我一直以为全中国只有一个诗人叫汪国真。

从大学开始,我才接触到真正的当代诗歌。同时记住了北岛、顾城、海子、于坚、韩东这些名字,他们虽然活跃在不同时期,但是给我的冲击几乎是同时的。我一直想,像我这样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写作者,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当我们脱离弱智的阅读习惯和能力的时候,中国的文化发展却一下子缓慢了,这可能是我们这代人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复苏的时候,我们还戴着红领巾升国旗,在操场上甩烟壳、捡冰糕棒。每当看到别人回忆起白衣胜雪、长发飘飘的八十年代都唏嘘不已,那时候诗人的称号是一顶华丽的桂冠,等我写诗了,诗歌在世人看来却几乎成了一个烂得没边的草帽……

我总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夹缝里,套用王朔的一部小说名: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不知道何时才能浮出来。

写诗也有一大好处,就是无论生活多么的痛苦,内心深处还有点情怀,还可以“在国徽上种植约会”,有了钱,就想着“用坚挺的美元,给这个世界戴一顶资本主义的绿帽子”,没钱,还可以“用大漠孤烟直的豪情,再绿一遍普希金的头顶”。

在学校举办个人小型诗歌展那年,我大学毕业了,老实说大学最大的收获就是诗歌,给我最大受益的是我的同桌郑伟。我的每首新作都会得意洋洋地拿给他看。他中学的时候就是全国小有名气的文学少年,有一双非常敏锐的眼睛和一张见了女孩就通红的脸。他的鉴赏力一度成为我进步的台阶。大学里他只写过一首短诗,是我们在搞一次爱情诗专题活动时,硬逼着他写的,题目叫《弃荒远置的爱情》,我不知道他的爱情是否真的弃荒远置过。那时候他偶尔收到一些来自郑州的信,看的时候坐在上铺表情诡秘,几年后我问他郑州现在怎么样,郑伟笑道:“什么郑州?那是你嫂子!”

我恍然大悟:“原来郑州已经解放了。”

回忆绝对是生活赐予我们的镐赏。我相信每一种气质都是天生的,但是否能去做某件事,取决于命运里的偶然。曾经以为离开校园,就再也不会写作,这种想法在毕业后的一年里一直没有改变。直到开始上网,开始到“榕树下”,我把过去那些寂寞的诗歌慢慢地贴出来,有一天发现竟没什么可贴的了,然后就开始写新的,然后知道并去各个诗歌网站发帖。

在上网之前,我的创作过程的确可以用“孤独”这个词来形容。所有的文本都囤积于一个个塑料文件夹中间,我不知道像我这样热爱写作的动物世界上还存活多少,是否濒临灭绝;上网后才发现,网上竟然有那么多都比我生猛。

其实我觉得最真诚的交流并不能在网上实现,我是一个不能没有朋友的人,因为我最向往“人生如梦,把酒当歌”的感觉。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看《水浒传》,上面的好汉一进酒馆动辄“二斤牛肉,一坛好酒”。高中的时候有个弹吉他的哥们儿叫夏天,他想在县城利用暑假开个吉他班,因为过去有个弹吉他的前辈开过一个,据说虽然没赚几个钱,但天天晚上都可以啤酒羊肉串,所以那时候和县城的小兄弟们最向往的生活就是“啤酒羊肉串”。这种向往在大学毕业后有了形式上的实现,可没有人能再和你肝胆相照。2001年的冬天,我给同在一个城市却从未谋面的作家马知遥发了一封伊妹儿,有一句话他记在了心上,我写:“济南是一座干燥的城市,我想离开了。”

第二天,马知遥给我打电话,让我和他一起参加一个聚会,我认识了严冬。

那一天是2001年11月23日,农历十月初九,有北风,宜开光,忌掘井。我们三个人在经一路116号旁边的宝宝酒馆畅谈至深夜,后来,我们都写了一首同题诗《11月23号的晚上》。

那天本来还有谭延桐,因为他就要离开济南去南方了,忙于其他的事情,我在同题诗歌里有这样的描述:

给谭延桐打电话他正在吃饭

听说不久要去南方了

南方现在还暖和

冬天的诗歌篇(8)

她明天降落红尘

赴一年一度的幽会

西风做随身伴娘

枯叶瑟索,当先遣信使

我冒昧做会儿替身新郎

唯恐妻子瞥见

浑身裹紧臃肿的冬装

哦,小雪今天就暂作我的新娘

东天那雾霭,是佛赐的婚纱

而我只有用洁白的诗歌

撒成你回归的礼花

大雪

洁白从天而降

像下凡循世的精灵

有曲旧歌依旧在唱

余留思念缠络着时间

在桫椤树枝头

嫦娥蹁跹成鸟的形状

满河星星,照亮月光

后天是父亲的生日

在忙碌中我忘记诗歌

就似梅花疏远了雪

道路延伸为理想模样

远方仍旧被雾笼罩

一场西风随夜飘至

点点渔火擦燃了黎明

冬至

冬至是滴顽皮的雨露

它一直缩,绕道梅花

藏到雪后,像那首情诗

的相思。待我靠近

嗅到股世俗的辣椒味

烧焦啦,嫩雨玻璃心

冬至,年月最深的守望

请撒落你痴情的洁白

路太长了没有尽头

只有前行远远不够

要不你灿烂成天际云彩

朵朵光都是爱的遐思

小寒

朋友们真情无法温暖日子

远山下雪了,这是气候

而我总与诗歌混为一谈

窗外传来遥远的犬吠

似曾相识,在低温空气中

很容易就麻木了神经

忽然想起某人的电话

像想起旧年那些往事

暧昧开始感冒涕泪横泗

天际彩虹也挂满雨水

旷野绿毯上那一朵玫瑰

瞬间开遍头皮。剩下风

狼狈逃窜,戳破时光

大寒

天空灰暗阴沉

像我无所依傍的心情

回望身后小径若隐若现

启眼寻觅没有白雪与红梅

几粒文字包裹的爱冰冷

尘世如枚石锁闭紧心门

不知该前行,还是后退

迷梦更朦胧或更清晰

立春在即,新暖骤然降临

但灵魂的低流,无法奔涌

在发黄书页上踟蹰发呆

更多时候,思念是个冬天

没有月光拥抱时光

雨水

天空顿时阴暗

街面脚步匆匆

去赶场无聊的聚餐

春风习习犹如冬寒拂面

光秃树枝挂旧年枯叶

雨水随心情索索而下

好似一位久违伊人

大地仰起焦灼的脸庞

冬天的诗歌篇(9)

关键词:艾青诗歌;真诚美;绘画美;朴素自然美;取材单纯美;象征美

现代著名诗人艾青,中国诗坛的“泰斗”。他以高度的艺术敏感、最诚挚的激情和朴素自然的风格,创作了辉煌的经典诗篇。对中国诗歌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推向了新的高度。使中国的诗歌,真正成为了时代的强音。

读艾青的诗歌,百读不厌。诵读他的诗篇,一种真诚、一种激情、一种责任、一种美油然而生。且诗人激越的爱国之情激荡人心,常常催人泪下。

因此,我说,艾青的诗总是美的,不管何题何材,何情何景。结合其作品来品,本人认为他诗歌的美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真诚美

艾青在《诗与时代》中曾说“以自己诚挚的心沉浸在万人的悲欢、憎爱与愿望当中。”

诗人就是这样做的。他将自己充沛着诚挚的激情,献身民族解放斗争的爱国情感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他的每首诗歌都有着真情实感,感情是那样至真至纯。

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把自己最真实的感情宣泄出来,抒写了自己大堰河的感情,醇厚而浓烈,催人泪下。你看这些朴实深情的句子:“你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打好了灶火之后/在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你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对保姆多么鲜明的感激与爱呈现在眼前,是如此自然、真诚。

又如《我爱这土地》,你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诗句是如此平易,但有着惊天动地的憾人力量,这泪水里,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啊。诗人真诚的深厚的感情是如此美丽!诗人更像那只痴情的鸟儿,声嘶力竭之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鸟儿对土地的痴情就是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之情。

再如《复活的土地》,诗人最真诚坚决的心,伴随激荡的情感倾泻于诗行之间,我们强烈的感受到他那震撼心魄的赤子之情。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如此真实,如此动人心弦。

二、绘画美

“一首诗里,没有新鲜,没有色调,没有光彩,没有形象――艺术的生命在哪里呢。”

这是艾青的话。

他不仅是个诗人,而且也是个画家。诗作中,他都很自然的将绘画中色彩的表现与意蕴引入诗歌,因此,他的诗,既有诗情,又有画意。

例如《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诗人点染了色彩鲜明的词“紫色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构成了美丽的图画,而且画面渐有层次的展开,使田野的美清晰的呈现在眼前。

又如《旷野》,诗人描绘了山坡、小路、池沼、小屋、农人……,这些景色在诗中用白描方法勾画了一幅生动凄苍的图画。

再如《沙》犹如一幅水墨画:“太阳照着一片白沙/沙印着我们的脚迹/我们走在江水的边沿/江水在风里激荡/我们呼叫着摆渡的过来/但呼声被风飘走了。”诗境即画境,有声有色,有层次,有意蕴,共鸣了读者的听觉、视觉。绘画的美使这首小诗有了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还有《献给乡村的诗》,诗人浓墨重彩、绘声绘形的描绘了自己美丽而穷苦的家乡。你看山岗上形形的树,乡村边上澄清的池沼,幽静的果树园,园里的种种果实、篱笆、纺车花、蜜蜂、蟋蟀,汲水的青石井,不停劳作的小溪,古老消瘦的木桥,平坦的旷场,穷苦勤劳的人们。一组鲜明的画境自然而然地呈现于眼前,诗的构思犹如画的布局,诗人绘画了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绘画了那里的父老乡亲。就这样,一幅庞大的乡村浓郁色彩的画卷,不经意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语言朴素自然美

诗人的作品,口语化的语言,朴实中含有深情,自自然然地流露出来的,让我们感觉不到什么痕迹,给人亲切感,又能渗入人心。

例如《沙》,宁静的江边,宁静的渡口,宁静的人物。没有什么华丽的矫饰语言,而是朴素真诚生活化的诗句,描绘了清纯而有情趣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本色美。

又如《我爱这土地》诗中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多么朴实的句子,多么明朗,掀动着我们的感情,我们被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所感动。你看,诗篇语言多么朴实平易,但诗情是如此动人。

再如《冬日的林子》,“我欢喜的走过冬日的林子―/没有阳光的冬日的林子/干燥的风吹着的干燥的冬日的林子/天要像下雪的冬日的林子//没有色泽的冬日是可爱的/没有鸟的聒噪的冬日是可爱的”这些句子朴素极了,没有雕琢,但它以自自然然的特色,使诗的感觉更加清澈明亮,让我们看到了干净明亮的可爱的冬日。

四、取材单纯明净美

诗人的灵感材料,多是单纯的意象,它们明朗又集中,无芜蔓之感,但它们又是丰富的、含蓄的,能诱发我们多方面的联想。

如《三株小杉树 》,是单纯的小树而已,可爱的小杉树,长满了嫩芽,充满了生机,如此简单,但让我们也闻到了芳香。

又如《灯》,灯是那样普通,但诗人就把这灯光写得可爱,把灯的形象绘得崇高。

再看《浪》,有海的地方便有浪,且浪无所不在,形象很单纯很熟悉。但我们一点也不觉的乏味,相反感到一种兴奋,感受到了海浪的力量与美,一并诱发了我们对海浪的遐想。

还有《小蓝花》,意象更单纯,就是小蓝花。但诗人展现的小蓝花是天然的美丽,蓝花清澈、晶莹,神态可爱。诗人笔下的小蓝花有形有色,有情有味。

你看,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点小事物,多么单纯,但在诗人的笔下,却很有诗味,如此生辉。真可谓是单纯明朗的美。

五、宽阔情怀的象征美

诗人在众多的作品中,都显示了艺术灵感的象征美。例如:《我爱这土地》中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了“土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意义,使诗形象鲜明,感情深沉,引人深思。

冬天的诗歌篇(10)

关键词:大自然 诗人 美丽 荒芜 快乐 孤独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拓者。他的诗歌对19世纪英国和美国的诗歌影响很大。华兹华斯是大自然的歌者,在他的诗篇中体现了对大自然和人的朴素天性的崇拜。他把自然界生活中每一幅快乐的画面,看作是人类理想的生活。在他的心目中,自然的美丽风光就是人类社会的良师益友。他对大自然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关爱和崇尚,得到了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的回应。弗罗斯特一生中写了大量自然抒情诗,也被人们认为是一位大自然诗人。二位诗人都坚持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出的“回归自然”的理想,对他们来说,回归自然是对纯朴美德的回归。但他们的诗中却蕴含着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怀和人生态度,弗罗斯特三分之一的诗,涉及的是对秋天和冬天的描绘,他所记述的新英格兰秋天和冬天的自然风光,和华兹华斯描绘的充满快乐和希望的春天和夏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一 自然画面的描写

浪漫主义诗人对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把自己融入自然界中,享受自然,并认为大自然所具有的魅力,值得去描绘。华兹华斯就是这样一位生活在新英格兰西北部湖区的诗人,他一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时代在那度过。幼小的华兹华斯充分领略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尽情享受了大自然的壮丽山水。在他的诗中,河水和高山就像人一样会说话,风和云可以与人交流。

华兹华斯大部分的诗记述了春天和夏天的景色。春天万物新生,植物开始生长,花开了,新的枝叶发芽了。白色、粉色和黄色的花儿装饰着春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农民们在天野里播下的种子,鸟儿在欢快得啼鸣,传递着春的信息。春天是一个令人娱跃、奋发向上的季节。华兹华斯的《早春三月》(Written in March)展示了一幅生动的春天画面,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个快乐季节的幸福描写:“溪水流汩汩/雄鸡啼喔喔/小鸟鸣啾啾/明湖闪烁烁/沉睡的绿色田野沐阳光……”在语言清新质朴,意趣盎然的诗句中,人与自然都是快乐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情景交融,物我两忘。

读弗罗斯特的诗我们会发现,在他的诗歌里,诗人大量运用了描写秋天、雪以及冬天的意象。同华兹华斯记叙春天和夏天的诗句相比,弗罗斯特的诗歌中描写的冬天、雪以及树林永远在黑暗的笼罩中,诗歌的主题主要是表现“自然界的冷漠、残暴及人类的孤独、困惑”(杨金才,2002:142),如描写秋天和冬天的代表作《荒凉之地》、《一个老人的冬夜》和《摘苹果之后》。

《荒凉之地》(Desert Places)描写的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诗人一个人在夜色茫茫中观赏雪景,大地和自然界中的一切被雪覆盖,面对苍茫大地,诗人孤身一人,内心孤寂,无法排解。《荒凉之地》(Desert Places)实质上想要表达的是诗人荒凉的孤寂的内心世界。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自然界往往能抚慰人的心灵,使孤独的人不再孤独,但是弗罗斯特的诗歌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幅美国新英格兰凄凉的冬天画面。人类不仅不能从自然界中获得安慰,反而变得更加孤独。

二 对大自然的态度

对浪漫主义诗人来说,大自然是一个宁静祥和的世界,它能治愈诗人受伤的心,抚平他们心灵上的创伤。他们崇尚大自然,甘居乡村,过田园生活。通过与大自然交流,他们感受到了美丽的乡村风光带来的欢乐。华兹华斯称:“(那时)大自然对我就是一切(Nature then to me was all in all),我是长期崇拜大自然的人(I, so long a worshipper of Nature)。”他不是一般地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他将大自然视为自己精神生命之根,未来生命的归宿。

华兹华斯在经历了人生失意后,于1793年8月他与他妹妹罗西重游葳河,写下了著名诗篇《丁 寺》。他听见潺潺作响的山泉,又目睹岸边的危崖陡峭,还有那黑压压的槭树、村舍院落、森森的果园和树林中冉冉升起的团团青烟,不禁发出了由衷感叹:“多少次/我在精神上求助于你!穿过树林蜿蜒流去的葳河啊/我的灵魂多少次求助于你!”从自然那里找到安慰,是大自然使孤独而敏感的他,在经历了心灵的创伤后,却仍有着美好童年的回忆,他可以在自然那里擦干身上的血迹,又重新站起来。因此,自然是他“心灵的/保姆、向导和护卫”,是他的“精神世界核心”。每当他人生遇到了失意,心灵受到了创伤,大自然总会给他滋养与抚慰。

华兹华斯和弗罗斯特都被誉为田园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唤起人们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然而弗罗斯特的诗,与华兹华斯的诗歌《丁 寺》完全不一样。弗罗斯特的诗歌展示给我们的,是人对大自然的惧怕,大自然具有破坏性,令人厌恶,而不是盲目的爱。他的诗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大自然总是被描述成邪恶的产物,是有邪恶的元素构成的,对人类具有掠夺性。他想象的世界,也许被令人吃惊的黑暗设计所控制,他的这一想法在他的著名诗歌《设计》(Design)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设计》(Design)讲的是作者在早晨,发现一只白色的蜘蛛在一朵白色的花朵上捕捉了一只白色的飞蛾。整首诗重复最多的是这两个字“白色”(white)和“死亡”(death)。蜘蛛在白色的花朵上捕捉了一只白色的飞蛾,整幅画面就像一块坚硬的白色布料上,布满了死亡和枯萎的气息,像巫师做的有毒的汤药的配料一样,已经死去的飞蛾的翅膀就像白色的纸风筝一样。当我们读到这首诗时,白色的恐怖气息几乎使人窒息,压得人喘不过气。

在诗的最后诗人不禁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蜘蛛刚好落到那样的高度去捕捉一只飞蛾呢?是黑暗的设计吗(Design)?这首诗表面上看是说飞蛾,但实际上,飞蛾象征着人类,蜘蛛象征着冷酷的宇宙。在残酷的宇宙面前,人类是无能为力的,是软弱的,人类永远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像那只飞蛾一样,永远也不会明白,自己会在什么时候由于什么原因而死去。这首诗揭示了自然界的冷酷无情,深不可测!

三 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自然包括山川、河流、电闪、雷鸣等等。太阳、月亮和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大自然的统一。大自然是人类的物质基础,自然界中每一件物体都有它的特殊价值,它的涵义很广。

自然界中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是诗人喜爱描述的对象。华兹华斯从大自然中得到创作灵感,他认为“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二为一的”。大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人们能从大自然中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大自然既是美丽的又是充满智慧的,自然界的和谐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使人们忘记了人间的烦恼。更重要的是,人们从大自然中获得了智慧和知识。

在华兹华斯的诗歌《早春吟》(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中,表达了大自然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和谐的。自然界中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能和睦相处,人们能从自然界中获得美德。诗中写道“I heard a thousand blended notes.While in grove I sate reclined.”描写的是一天诗人来到小溪边休憩,听见有百曲千歌的谐唱交响,快乐的思绪涌上心头,在小溪边,他还看到“绕着绿阴下的葱葱樱草/长春花绾出了个个花环/我深知每朵花的心奥/如吐纳氤氲而觉着心欢”。长春花和樱草在绿荫下和睦相处,它们共享大自然的自由和欢乐。与祥和快乐的自然界相比,人类社会充满了烦恼和冲突,诗的最后两句写道:“Have I not reason to lament/What man has made of man?”诗人有足够的理由悲哀,因为人类社会的不幸福和不公,人们应向大自然学习。

根据浪漫主义的特点,大自然不仅美丽,还能给人们提供知识,人们真正的老师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是一本令人不厌的奇书,能启发人的智慧,教给人真理。在华兹华斯《转折》(The Tables Turned)一诗中有明显的阐述:“Books! Is a dull and endless strife,Come, hear the woodland linnet,How sweet his music! On my life,There is more of wisdom in it.”华兹华斯告诉人们,林间红雀甜蜜的歌声包含着智慧,小画眉的歌声也是不同凡响的,他号召人们都来聆听自然的教导。大自然中有丰饶完美的宝藏,能启发人的智慧。而自然这本书永远读不够的。

再看弗罗斯特的诗,唯一的主题就是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关系。自然以各种各样的消极、负面形象出现,或者冷酷残忍,或者荒凉漠然,或者潜伏着危险,或者阴险狡诈,根本就无视人类的存在,自然不仅不能抚慰人的心灵,而且还给人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创伤。

如《一个老人的冬夜》,诗中“屋顶白雪”是老人的白发,“墙上的冰凌”是老人的眼泪,暗示老人与屋子之间的关系,老人的生存状况受到了大自然的威胁。老人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在夜晚他只能与月亮为伴,表达了人与外界的隔阂,强调老人的孤独、绝望和无助。

通过对两位诗人的诗歌比较,华兹华斯诗歌最大的特点,是采用朴素、生动的日常口语,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劳动人民的不幸与质朴,抒发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开创了一种清新、自然、抒情的新诗风。弗罗斯特诗歌风格是语言朴素无华、含义隽永,寓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自然界的冷漠无情。他在看到冷漠的宇宙同时,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

四 两位诗人不同自然观的成因

从以上对两位诗人的诗歌比较和分析中,我们看到两位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不同的自然画面和他们对自然的不同态度。这与两位诗人所生活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华兹华斯出生在新英格兰的西北部湖区内,湖区以秀丽的山色和星罗棋布的湖泊闻名,他在那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时代,领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他深受法国哲学家卢梭的影响,认为人应该回归自然。所以华兹华斯对大自然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敏感。

而弗罗斯特可谓尝尽世间的艰辛困苦,他幼年丧父,很小的时候就担起生活的重担。婚后不久,第一个孩子夭折。他的妹妹死于精神病。1938年,妻子心脏病突发而死。1940年,他成年的儿子自杀身亡。从他这些坎坷的人生经历来看,死亡、宇宙的冷酷、命运的无情、未来的无法预测等等成为他诗歌的主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弗罗斯特诗歌深受华兹华斯的影响,他也以自己生活的新英格兰乡村和乡下人为素材,描绘了大自然以及人与大自然的联系。两位诗人都对英语语言的诗歌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Bateson,F.W. Wordsworth:A Re-Interpretation. London:Longmans,Green and Co,1954.

[2] Baym,Nina.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 Literature. New York:Norton and Company,Inc.1994.

上一篇: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 下一篇: 问卷调查自我总结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