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20 06:35:37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38-02

一、引言

科技论文作为高等院校教学阶段中最具创造性、综合性的核心环节,一直以来都是各高等院校关注的焦点,而科技论文的质量高低也一直都是衡量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探讨高等院校科技论文现状及原因,并结合各高等院校自身情况及教育教学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策略,对于提高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现状分析

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开始逐渐被各高等院校所重视。科技论文作为高等院校教学阶段中的核心环节,重要性日益凸显。虽然许多高校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科技论文进行规范化、统一化的管理,但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如: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差,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管理制度的执行不严。

1.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差。由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被过度强调,高等院校部分专业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未能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主要表现为学生检索、搜集文献的手段单一,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弱以及语言表达和逻辑能力较差。

2.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增加过快,一名指导教师带多名学生的情况屡见不鲜,某些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指导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许多高校的教师在承担了大量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教学研究和自我充实,使部分教师用于指导毕业论文的时间相对较少、精力不足。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科研能力较差,指导水平低也是造成学生科技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之一。

3.管理制度的执行不严。尽管各高等院校对于科技论文从选题到答辩各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规定,但贯彻落实工作通常受到忽视,缺乏督促教师的认真指导、师生定期交流,使论文撰写质量日趋下降。由于管理不严,使各项规定形同虚设,管理制度的监控作用未能很好实施。

三、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科技论文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技能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训练,同时也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作用。不单只是检验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也是学生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重要准备工作。科技论文的撰写工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与控制,如果管理与控制中存在问题,势必会对科技论文的质量造成负面的影响。

四、影响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的深层次影响因素

造成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下降的表面原因是社会的大环境变化,但从管理学角度去寻求解答,高校管理部门对科技论文的管理存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组织松散是影响因素之一。各式各样的指导组织很多只是形式上的组织关系,实则上下脱节,无法形成合力。如有的学校以系为主,成立论文评审委员会,但真正抓论文指导的是各教研室,评审委员会没有实质上的作用。指导队伍也缺乏统一标准及要求。学生按人头分摊给老师,而不是针对学生本身的特点及实际情况选择特长、专业对口的指导教师,同时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在指导质量、指导程序等方面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

2.缺乏有效计划是影响因素之二。很少有高校平日将论文写作列入教学计划,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技能进行培养。有的学校虽然开设语文类课程,但也很少涉及到论文写作方面的相关知识。由于长期没有受到相关训练,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日渐单薄。这也是导致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差的主要因素。

3.领导层思想、方法、手段的滞后是影响因素之三。部分领导思想观念滞后,认为学生的科技论文只是一份作业,领导的不重视必然导致最后过程形式化。思想观念的滞后必然导致领导方法、手段的滞后。实际情况中,因知识老化,个别老教授对学生选择的前沿课题感到力不从心,但有的高校却有明文规定对指导教师的资历资格进行了限制,使部分对前沿课题颇有心得的教师爱莫能助。

五、高等院校科技论文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策略

各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结合科技论文设计环节的具体情况,制定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贯穿从选题、开题、写作到答辩的全过程,以保障科技论文质量的提高。

1.保障体系分层管理。通过建立指导教师、教研室、院、校这四层质量管理组织,在不同层面上对论文实施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指导教师负责科技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具体指导及论文的学术规范审查工作。教研室负责监督各工作阶段的任务完成情况。学院负责确定指导教师及论文程序的细化。学校层面主要负责组织协调、监督考核及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2.完善规章制度体系。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如一些关于论文选题、答辩、成绩评定等规则以及指导教师在各阶段论文指导中应遵守的原则和程序的相关制度。二是规范文档格式,明确各类型科技论文在各阶段的各项文档书写规范。

3.建立全方位监督体系。加强科技论文监管是提高论文质量的重要途径。首先要求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各项已完善的规章制度进行贯彻落实。同时,在学生科技论文完成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指导教师应做到全面的监控,督促学生规范论文的内容、格式、学术规范,及时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最后,由各级质量管理体系对学生的论文形式、格式及学术规范进行审查。

4.重视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指导学生论文的态度、数量及质量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并将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工资考核等方面挂钩,充分调动教师对论文工作的积极性。

六、结语

我国高等院校科技论文写作环节的淡化,已经引起了不少教育界人士的关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种情况的危害性,努力改变目前的状况。改进高校科技论文写作,首先应该从管理角度着手,把握住各个流程环节的控制,从管理的几个环节做出科学的安排和改进。我们可以从提高科技论文的质量管理着手,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使我们高等院校的科技论文写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江腊生.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跟踪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6).

[2]李百齐.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成才之路,200,(120).

[3]郭力帆,乐征宇.高校理工科毕业论文质量规范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77).

[4]康星华.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浅谈[J].教育与职业,2007,(4):180.

[5]易清霞,杨春凤.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12,(7).

[6]孟梅,范世东,陈永志.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44):499.

[7]高玉华,丁涛,李刚,刘健.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2).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tm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21-0161-01

1 输电线路工程管理目的及内容

1.1 管理目的

输电线路工程管理与质量控制对电力工程的正常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保证建设项目按时按标准完成的重要措施。输电线路工程管理是以实现工程安全与质量标准为目的,实现输电线路工程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同时要做好工程的资金管理控制,实现最大效益。输电线路的工程管理目标实现要贯彻节约环保和提高效益的基本原则[1]。

1.2 管理内容

输电线路施工管理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2]:

(1)认真对施工方案和图纸进行审核。组织各个参与建设的单位和部门对图纸进行严格审核,使得各单位掌握施工方案和图纸的设计意图、施工方法、施工流程以及质量要求。要及时提出疑问或者建议,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尽量做到技术人员与施工一线队伍人员能够当面沟通。(2)技术管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按照制定的相应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施工管理人员要通过此标准衡量工程质量和具体流程。同时施工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和标准,并对工程技术资料进行整理存档。工程技术资料将在后期维修、扩建改建中起到重要的技术依据作用。(3)安全管理。施工单位要充分考虑到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对其影响和危害有深刻了解。相应责任人要认真检查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发现之后立刻解决。除此之外,对于环境、防火、防盗、防水、交通、材料、电气设备维护等都要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4)施工现场管理。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巡查,对建筑材料、技术规范和操作规范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及时发现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做到安全施工、文明施工。

2 输电线路施工中的问题

2.1 施工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由于效益意识淡薄、缺乏自觉履行合同意识,对工程造价控制不能掌握,从而导致工程成本增多,对于设备的采购工作影响很大。其次,在业务管理中,供电技术工程公司内部与输电线路工程进行指挥和引导时需要多个部门进行沟通协作,往往在交流过程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影响电力工程的施工进展。最后,在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违规操作,没有按照方案或者合同约定的流程按部就班进行工程建设,存在着管理混乱的问题。

2.2 输电线路占地问题

在输电线路工程施工中,由于往往需要占用土地,因此占地赔偿问题以及后期维护导致的临时占地问题一直是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电力体制不断改革过程中,电力企业要面对着众多的电力线路工程占地的法律问题。尤其是农村土地,尚未分发到户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补偿款由村集体统一收取分配,对于农民个人利益影响较小,利益矛盾不明显。当土地分发到户后,线路占地将与农民发生明显的利益冲突,尤其是在对老旧线路维护改造以及移位等工程时,部分农民不理解工程意义,甚至趁机提出补偿要求,阻扰、拖延施工,对输电线路工程的管理带来了不小的阻碍[3]。

2.3 输电线路被盗、被破坏问题

近些年,盗窃输电线路工程中的材料现象逐渐增多,其中农网设施被盗情况尤为严重,这使得因为盗窃导致的电力设施损坏情况突出。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的电力设施来说,一旦被盗造成损坏,短时间内无法筹集资金进行维修,这种情况加剧了当地群众的负担,更是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而正是由于在施工过程中的防盗措施疏漏,才造成因外力而破坏电网事故不断的发生。

2.4 输电线路下种植林木

树线矛盾一直是困扰供电部门的主要难题之一。目前我国各级乡镇政府鼓励农民发展林业种植,但是却很少考虑到树木与输电线路的矛盾问题。大面积的线下违规种树情况逐渐递增,一旦树木成长后搭上输电线路造成接地跳闸停电,就会造成不小的损失,扰乱了正常的供电秩序。在高压输电线路中,即使没有在线下种树,但是种树距离在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一旦遇到阴雨天,高压作用下,高压线对树木放电,使树木变成导体,对树木周围的建筑、人员都会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出现重大设备受损、人员伤亡事故等[4]。

3 加强输电线路施工的措施

3.1 基础工程质量控制

输电线路基础工程是指在受到非严重外力作用时,输电杆塔不会发生下沉或者倾斜。基础工程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输电线路的正常安全运行。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保证施工过程完全按照图纸设计并达到质量要求。目前杆塔地基的主要材料是混凝土或者钢筋混凝土,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在施工前首先要对周围地质环境进行实地考察,确定与设计方案中的描述一致,否则就需要及时上报反应,确保地基质量在标准范围[5]。

3.2 杆塔工程质量控制

杆塔的种类和结构選择是杆塔工程的重要环节,因此,对杆塔的材料、承受力和结构要仔细区分,根据不同的地质、地貌情况进行选择,使杆塔能够承担相应的支持作用。

3.3 架线工程质量控制

架线工程受到外部因素制约较多,施工管理难度较大。因此必须在混凝土强度过关、杆塔结构完整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输电线路的紧线工作,并且需要提前打好临时拉线,防止杆塔受力过大造成形变等问题。

4 结语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安全管理,这一理念要时刻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之中。本文通过对现有输电线路管理内容以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办法,促使输电线路在施工管理中的完善和发展。要想完全实现输电线路工程的高质量和高安全性,就必须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督工作,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边艳航.浅谈电力工程中输电线路施工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11,(22):71.

[2]吴育昶.浅谈输电线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j].中国城市经济,2011,(18):219.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篇(3)

目前,施工企业面临严峻的社会竞争形势和强大的市场压力,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提高工程质量,以质取胜,走质量效益型道路,才是我国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施工质量管理,不仅会为国家和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宏扬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的落实与控制,已成为施工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我认为,管理者对工程质量要有足够的认识,并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当今,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施工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工程质量的要求愈加复杂,这就对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引发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方式的变化。有些中小型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下,不积极改善经营模式,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甚至因为蝇头小利,不把工程质量关,只图提升速度,以增强自身效益,最后只能被社会环境淘汰出局。只有以质量为中心,将效益贯穿于管理活动中,建设质量文化,实施科学的领导和管理,将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和改进当做长远和首要的任务,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做到以上要求,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把握好进工地的材料关

工程中使用的各种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首要因素。为此,要求质检员要严把质量关,同时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不为利所动。对每一批进场材料都要遵循严格的报检制度,抽样送检,合格后才允许使用;对关系到结构安全和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关键材料,必须采取抽检和普检相结合的原则,确保用材质量。对于一些小水泥厂、小钢厂生产的劣质产品,坚决不能用,否则会存在质量隐患,导致“豆腐渣工程”所以要严把进料关,消除材料引起的质量隐患。

二、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做好施工前期的技术准备工作

工程施工前,承包方要根据工程的特点和业主的要求,首先要制定一个技术合理、能因地制宜的施工方案,以保证整个工程施工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全面实现合同目标,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以往施工经验,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具体操作部位,贯彻落实施工的各项技术指标。

(2)落实对关键项目、关键部位的质量要求、质量标准、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3)必须注意的尺寸、轴线、标高、以及预留孔洞和预埋件的位置、规格数量。

(4)注意施工材料的品种、规格、等级、质量要求以及混凝土、砂浆、防水材料的配合比要求。

(5)施工企业必须按照施工方法、顺序、工种配合、搭接的安全操作及注意事项。

(6)注意施工中各种技术指标的要求和实施措施。

三、严格质量控制,打造精品工程

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所构成,各工序的施工质量是单位工程质量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控制工程质量,必须抓好项目落实工作。

1.增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施工中某些工序或操作重点因施工人员质量意识不强,造成人为失误,影响工程质量甚至造成质量事故,这些问题都要严格杜绝。因此,对精密度和操作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的工序施工过程,应严格从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技术能力的考察入手,采取适当手段,跟班施工。

2.加强技术复核。在施工过程中,对重要的或关系整个工程的核心技术工作,必须加强复核避免出现重大差错,硬性工程质量和正常使用,除按质量标准的规定复核外,还要在分项工程正式施工前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标高,中线,模板,钢筋,混凝土,和砂浆,等,严格检查复核,保证主体结构的强度和尺寸得到有效控制,使工程的主体的大质量得到保证。我们在礼泉泔河水库大坝渡槽的施工中,由于忽视了技术复核,造成已完工的渡槽实际尺寸与设计要求不符。由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管理单位带来巨大损失。

3.加强质量检查。施工中的质量检查,是控制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检查,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隐患,及时加以处理,避免出现工程质量问题。

4.完善质检记录。做好资料整理,在项目建设中,为了证明一些工程部位的质量状况和各项质量保证措施的有效运行,必须有完善的质检记录,这些记录是工程技术复核的核心。因此,记录要有计划,有步骤,才能保证这一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尊重监理工程师和设计师的意见

工程实践中,项目业主不可能负责工程方面的问题,而是主要负责项目的宏观控制和高层决策。监理工程师受项目业主委托,在监理过程中代表项目业主的利益,服务于项目业主,设计师也是接受项目业主委托在合同工期内完成设计工作任务并对设计文件负责。施工单位在履行工程施工过程时接受监理工程师的监督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关于设计方面的问题要多请教设计师。且施工单位遇到施工问题或对设计文件有疑问总是直接咨询项目业主,久而久之,项目业主会怀疑施工单位的能力而对施工单位产生厌恶感,显然这不利于施工单位与项目业主的关系。因此,施工单位要尊重监理工程师和设计师的意见,对施工中的细节问题及疑问,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多与他们协商解决,只有遇到监理工程师和设计师不能解决的重大问题再去请项目业主来解决。

五、正确处理索赔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篇(4)

MPAcc质量保障体系是实现MPAcc培养目标、提高MPAcc培养质量的保障,它是对整个MPAcc培养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组织,按照合理的教学培养秩序组合而成的系统。其质量保障和控制涉及招生、方向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安排、培养过程、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内部控制系统。同时,因为MPAcc是会计教育的较高层次,也是培养高端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如何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培养过程控制、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是全国MPAcc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鉴于此,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为背景,尝试引入内部控制理论到MPAcc培养过程中,从而最终达到对整个MPAcc培养过程进行全面风险控制的目标。

一、内部控制理论与MPAcc教育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契合

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1949年首次给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它们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报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企业为了保护资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贯彻实施管理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所制定的政策、程序、方法和措施。整个内部控制系统是通过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五大要素”来对所要控制的内容进行划分。

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由质量管理体系、监督体系、评估体系和反馈体系四个部分构成。它是保障和提高MPAcc教育质量的基础和根本,它通过参与MPAcc学员选拔、培养和输出等各环节,按照合理的教学培养秩序组合而成的系统。具体包含了MPAcc招生、MPAcc学员培养、学员毕业论文的开题答辩、中期审核与最终答辩等环节,对于相应的培养单位而言还会涉及到MPAcc学员培养方案的制定、MPAcc课程体系的建立、校内外导师及授课教师队伍的组建和教学环境的建设等各层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此外,在质量保障体系中以质量管理为初始,通过对整个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活动,最后依据执行效果的反馈来调整质量管理的模式,这个流程与内部控制框架中的“决策方案及预定目标―计划与预算―实施―偏差―纠正―实现预定目标”的流程基本相似,所以这里将内部控制理论引入质量保障体系中,将内部控制理论中五大要素与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相结合,反映内部控制理论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考虑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招生、MPAcc学员培养、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答辩等若干构成环节,通过构建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来强化培养过程控制,并建立MPAcc培养的控制环境保障体系、风险评估保障体系、控制活动保障体系、信息与沟通保障体系和监督保障体系来指导MPAcc的培养。从内部控制理论角度来分析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流程是:首先,从对MPAcc培养过程进行划分,例如分成招生宣传环节、录取环节、培养过程环节、校外导师的选择与培养环节、实习实践环节和整个学位论文环节。其次,从对整个MPAcc培养的培养环节所涉及的相关组织结构、规定、管理办法、信息内容及沟通方式等按内部控制的五要素进行分类。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将不同阶段的流程及要素进行宏观的分类。因为对于整个MPAcc培养的不同环节而言,它们并不是完全独立进行的,而是各个环节都会有相互交叉的部分。这些不同的阶段在时间顺序方面也不是依次进行的,而是在同一时间段内可能同时进行着不同的环节。所以这种分类控制方式将更加全面、合理与有效。最后,对构建出的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与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对比与分析,并得出相对应的分析结果,形成一种“标准”减去“现状”等于“问题”的解决问题思路,最终达到保障MPAcc培养质量的目的。因此,从内部控制理论角度来研究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切实可行也是有效的。

二、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教育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内部控制理论,对于开展MPAcc教育的高等院校,其控制效率主要取决于学校文化、学校与学院相关管理组织结构等多个方面。其中高校与企业所不同的是其主营业务是对人才的培养而不是赚更多的利润,所以对于高校内部控制的结果评定不能依据财务指标,而应该将所培育出的人才质量作为评价指标,由此可见,MPAcc培养质量的内部控制实际上就是对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的保障。同时,我们认为在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内部控制受到政府、高校(包括研究生处、会计学院等)和相关的社会机构,以及全体师生(包括校内导师、校外导师、授课教师)的共同作用,旨在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遵守法纪法规,可以系统掌握会计领域的最新知识以及相关的实务操作能力(包括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等),并且还需具备适应多变的商业环境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全方位的管理型、领导型的高质量会计人才。为此,本文从以下五个要素对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理论分析,如右上图所示。 (一)控制环境保障体系。内部控制框架中其他四大要素的基础是控制环境的建立,MPAcc培养的控制环境保障体系作为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所有构成要素的基础,是MPAcc培养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前提。首先明确国家、学校和学院各级机构对MPAcc培养的目标和政策,学校和会计学院要对MPAcc发展的战略计划和预算过程进行支持。教育部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指出专业学位教育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推进产学结合为途径,培养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在确定了目标与相关政策后,需要清晰定义利于划分职责和汇报路径的MPAcc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确立基于合理年度MPAcc培养风险评估的风险接受政策。为了更好地开展MPAcc教育应专门设置MPAcc教育中心来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招生、培养以及就业等环节,学校的研究生管理处与学院应给予MPAcc教育中心相应的支持,为了实现设定的培养目标,在MPAcc教育中心还需设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机构。最后,向MPAcc培养相关干系人澄清有效控制体系的必要性以及执行控制要求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及学院相关MPAcc负责人需对控制系统做出承诺以保证管理人员的控制意识。

(二)风险评估保障体系。风险评估是确定和分析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风险,并为如何对风险进行管理提供基础。这一环节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中之重。所以制定好MPAcc培养目标是风险评估的先决条件,随后根据所设定培养目标来识别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对于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应采取必要的行动来进行风险管理。接着对所识别出的风险点进行推断,客观地评估这些风险点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一旦确定了主要的风险因素,就尽可能将这些风险因素与MPAcc培养活动流程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评价指标来确定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最后,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出合理的控制活动方案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最终达到规避或降低风险的目的。

MPAcc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系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具备领导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相关培养部门会对招生、培养等环节进行控制,在MPAcc招生环节主要的风险点出现在录取生源质量方面,因为所录取的考生质量越高则培养单位的培养压力就越小,如果盲目扩招导致培养的研究生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将会影响整个培养单位的声誉。在MPAcc培养环节中,教学方式、实习实践等方面都直接制约着MPAcc培养质量。MPAcc教学应当以案例教学为主,而不是会计学硕士的纯理论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实务性较强的研究生,恰恰现今的MPAcc培养单位忽视了这一点。实习实践环节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事务中的关键,由于目前很多MPAcc单位将培养时间定为2年,这就导致了很多培养单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去压缩学生实习实践时间,这种行为是有悖于MPAcc的培养目标的,不利于所培养的学员日后的发展。学生毕业之前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学位论文的撰写,由于毕业生学位论文抽查制度的存在,必须保证毕业生学位论文的质量,设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对论文开题答辩、中期考核、最终论文答辩过程实施有效监督很有必要。

(三)控制活动保障体系。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核心要素。MPAcc培养的控制活动保障体系指的是确保学校和学院MPAcc管理人员的思想得以贯彻执行,达到降低MPAcc教育培养风险的目的,从而实现培养出高端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MPAcc培养控制活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于培养单位的所有层面及功能中,如招生、培养、实习实践等。

对学员的培养是整个MPAcc培养工作的核心,其中包含了教学过程、校内外导师指导、特色培养、实习实践。全国MPAcc教指委明确指出MPAcc实行“双导师”联合培养制度,每名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录取之后会选择一名校内导师,学院在导师与学生相互选择后进行协调,最终为每一名研究生确定1名校内导师,其主要负责研究生在校期间专业理论、学术研究、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培养。校外导师是学员入学后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实现的,其主要负责研究生实务指导、实习实践安排、论文选题、论文撰写、论文评议和就业指导等方面。校外导师对于学员的培养和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校外导师的遴选和学员与校外导师的双向选择显得至关重要。

实习实践是MPAcc培养的重要环节,对MPAcc培养质量有着显著影响。MPAcc研究生应由学校统一安排到校外导师工作的政府部门、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为期至少半年的专业实习实践,校外导师将对学员进行悉心指导,让学员融入企业的具体工作,这将为学员未来就业打下基础,并提供新的发展平台。不仅如此实习单位的背景资料与校外导师提供的相关数据信息将可以作为最后毕业论文的分析案例的基础。

MPAcc学位论文环节包含了论文选题、论文开题、论文中期考核、论文撰写、论文评议和论文答辩等步骤。MPAcc的学位论文不要求构建理论模型,学员主要还是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选择案例型、诊断型和实证型等实务方面的论文。MPAcc教育中心要求学员从选择校外导师之后,就需要加强与校内外导师的联系,沟通学位论文的选题工作,并且要求学位论文的选题最好能够结合实习内容。研究生在实习实践的同时,需要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论文的写作规范和要求主要由校内导师把关,写作内容主要由校外导师把关。 (四)信息与沟通保障体系。在内部控制框架中,信息代表的是能够保证员工正常履行工作职责所必须的情报,而沟通指的是各级人员接收最高管理层关于控制责任的指令方式和他们对待内部控制的严肃程度,包括了信息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同级之间,组织内外的自由流动。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组织的各个层面都需要一些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相关信息融入日常经营活动中来支持战略目标的行动。

在MPAcc培养过程中信息与沟通要素是内部控制质量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MPAcc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相关信息必须以一种能被各自职能不同的人员识别、掌握和沟通。而且借助这些信息还需要处理成MPAcc管理决策所必须的各种有效信息。各职能部门还必须进行广泛且有效的交流。所有MPAcc培养相关人员都必须准确地从上级管理部门获取有效信息,他们必须准确无误地认清自身在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定位以及他们所需要起到的作用。所有参与者之间还必须有着合理的传递信息方法。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MPAcc学员、授课教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之间必须有有效的沟通。

对于信息沟通方面可以从招生阶段与培养阶段分别进行质量保障。首先,在招生阶段,考生需要获取自己目标院校的相关录取信息,只有在获得完整的信息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MPAcc培养单位而言,在招收学员时也应对考生的各方面因素进行了解,从而确定较优质的学员,待到录取工作完成后,就需要学员与导师之间进行相互沟通,最后MPAcc教育中心会根据学员填写的导师选择情况来最终确认导师的分配。在MPAcc培养阶段将涉及到校内导师、校外导师、MPAcc学员三者间的相互的信息沟通问题,校内导师通过与学员的信息沟通将决定学员的培养计划、研究方向与学位论文的选题等。而学员与校外导师的信息沟通将决定其实习实践的工作地点与性质,这将直接影响学员学位论文的内容选取情况,并且还会直接影响其就业的相关问题。由于MPAcc教育的宗旨是将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起来,所以这也使得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二者间的有效信息沟通可以让他们及时地了解学员的状况,同时有效的信息沟通还可以使校内导师的研究方向与校外导师的实务工作很好的结合,这将让学员的学位论文得到更好的指导。对于这两个阶段所产生的信息最终都应当汇集到MPAcc教育中心,并且这些信息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对教师管理、学生工作等信息做相应的记录,必要情况下应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反馈意见调查,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有效地保证信息的有效沟通,才能保障MPAcc培养的质量。

(五)监督保障体系。在内部控制理论中,监督指的是实时评价内部控制执行质量的程序,这一程序包括持续监督与独立评价或者为两者的综合。所评估事件的风险程度决定了独立评价的范围和频率。内部控制要想有效运行就必须依靠完善的监督机制。内部控制的监督是包括管理人员日常监督、审计师和其他利益相关群体的核查以及管理人员用以自我审核和纠正已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的程序。

通过对MPAcc培养的持续监督活动可以保证其运行质量。监督活动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指的是MPAcc教育中心对研究生培养的监督,同时它也受到学校、学院相关负责人的监督,比如学校、学院MPAcc相关负责人对听课记录、教学评估等资料的检查,以及亲自到堂听课做相应记录。对于这些内部监督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应及时修订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外部监督主要指的是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对MPAcc教育资质的评估,学校研究生处对MPAcc教育中心的监督。对于MPAcc培养很多环节而言,需要同时接受校内监督与校外监督,例如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监督,它既受到校内导师的监督,也受到校外导师的监督,同时国家职能部门对研究生毕业论文采取抽样检查以此来保证MPAcc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采取自下而上的汇报制度将监督活动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报告,若出现情节比较严重的事项,当事人应当迅速报知MPAcc主要负责人和相关学校领导。所有监督机制的设立都是为了防止内部控制体系无法发挥出应有作用而仅仅是流于形式。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4-0066-04

一、引言

近年来,企业管理日渐规范,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在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同时,随着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加入质量管理体系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对于一家企业,如果既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又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就有可能带来管理的重叠和管理效率的下降。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将内部控制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融合是很有必要的。

在日常管理中,不仅要将这两套体系整合,也需要研究评价的方法。将内部控制评价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方法进行整合,评价整合后的企业管理效果,以此整合出一套从实施到评价企业管理的完整体系。但目前,针对内部控制评价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方法整合却鲜有研究。因此,本文探讨了内部控制评价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方法整合的可行性,以及如何进行整合。

二、文献回顾

由于内部控制评价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整合的文献较少,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内部控制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整合,因此通过回顾体系整合,为评价审核的整合奠定理论基础。曾亿红[1]提出,可以成立单一稽核部门,配备具有内部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两方面内部稽核专长的人员。旷明燕[2]提出文件层面的整合可以为评价体系的整合提供基础。李志京[3]提出将PDCA循环用于内部控制评价,构建多层次、多层面的管理模式。梅玮和吕红涛[4]提出内部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的一致性体现在目标和手段上。两者目标虽然从字面上不一样,但是实质都是为抢占市场份额,获得更多利润。两者的差异性则体现在内涵和关注焦点上。内部控制关注和控制企业各方面风险,内涵广泛;而质量管理体系更关注质量方面控制,内容不够全面系统,内涵范畴属于内部控制,并且提出,内部审计部门必须聘用质量管理方面的专家或者审计人员同时具备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并且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不能由质量管理部门人员兼任。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如果要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方法的整合,必须至少要做到文件整合、机构整合,并且,由于现有文献对评价方法整合的涉及很少,也凸显本文在内部控制与质量管理体系整合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为今后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5]。

三、整合的可行性

(一)目的一致

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检查财务信息和经营效率,评价企业经营活动以及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目的是验证企业的质量活动及相关结果是否符合组织计划的安排,以确认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是否被正确并有效的实施,以及质量管理体系内的各项要求是否能帮助企业达成组织的质量目标。这两种评价方法都是从企业内部的角度出发,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达到减少损失、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发展的目的。

(二)手段相似

内部控制评价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以此增加企业价值并能够改善组织的运营。内部控制评价采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运行效果,以帮助组织实现其经营目标。通常是通过自我评价或通过第三方审计的方法,找出缺陷并进行改进。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是由企业或者第三方以企业的名义对公司相关的方面进行审核,以此作为证明自我合格的基础。一般利用管理评审方法,发现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由此可见,内部控制评价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都是采用过程控制方法,通过企业内部检查、评价的手段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同时,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内部控制评价都需要进行检查,记录检查情况,并及时处理发现的缺陷。

(三)原则相同

无论是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还是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组成员都要遵守独立性的原则。独立性原则是指工作组成员应在组织上、精神上和业务上保持相对独立,排除干扰,独立履行其职责。也就是说,应当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之外;即使由企业内外部有关人员构成的临时工作组,也应当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工作组成员应始终努力保持精神上的超然独立,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开展评价审核活动。

因为内部控制评价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都是站在另一个角度评价他人的工作及成果,如果不能保证自身的独立性,就会带来评价结果的不公正,无法及时有效地发现企业存在的漏洞,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内部控制评价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执行人也许不一样,但是都必须要保持独立性。

(四)过程相近

首先,内部控制评价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都需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制定计划,报经负责人批准后实施。其次,成立内部控制评价/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专项小组,并进行小组分工,确立工作目的、范围,以及时间安排。再次,进行实践工作,通过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最后,汇总资料,形成评价结论,并且,内部控制评价需要填写的工作底稿、缺陷认定、评价报告,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需要填写的现场检查表、不符合项报告、审核报告相近。

此外,大多数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内部控制评价都是运用了PDCA循环。进行行动之前先确定计划,设计行动方案,进而按照计划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对行动结果进行检查、分析,以便了解计划是否可行,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在此基础上采取处置措施,如果计划可行则对该计划进行制度化和标准化,重复执行;如果计划不可行则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进行改进,然后启用新的循环。在不断循环中,提高管理水平,改善管理环境。

(三)方法整合

进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时,可以采用提问与交谈、观察、查阅文件、实际测量、计算等方法。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有个别访谈、调查问卷、专题讨论、穿行测试、实地查验、抽样、比较分析、审阅与检查等。

方法整合可以将两者的方法结合,整合后的评价审核可采用询问、观察、检查、穿行测试、比较分析等方法。

1.问包括与员工交流、咨询,也可以采用填写调查问卷的方法,用于了解企业层面的评价。

2.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情况,是否每项业务都遵循要求执行。

3.检查是用于业务层面评价审核的方法。既可以检查企业实物资产,如固定资产、存货等,也可以检查企业的相关文件,包括电子、纸质和其他介质的资料。

4.虽然穿行测试是用于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但是评价审核人员也可以通过穿行测试获取对质量管理体系的了解,查找出潜在的质量管理体系设计问题及相关控制问题。

5.企业可以通过比较分析方法,计算分析或者数据分析,识别出内部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关注点,找出异常情况,进行检查。

由于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中并没有项目必须通过函证验证,因此函证方法不适用于整合后的方法。但是,由于某些项目的特殊性,必须通过函证,以了解企业与第三方的协议或交易。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情况,考虑是否需要采用函证的方法。

(四)文件整合

内部控制评价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都有其相应的文件,将这两者的文件进行对比,见表1。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虽然内部控制评价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文件名称不同,但其内容有相通之处,可以尝试将这两者的文件合二为一,整合成为一套文件。

第一步,工作计划由整合后的部门与董事会或类似治理层机构共同确定。工作计划应该明确评价审核的范围、工作任务、人员分工、进度安排和费用预算等事项,部门制定的工作计划,报经董事会或其授权审批后开始实施。

第二步,结合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底稿和现场检查表,我们可以整合为情况记录表,如表2所示。情况记录表中应该记录实施的评价审核程序,以及企业的相关情况。在该情况记录表中,首先要针对企业控制环境进行检查,例如制度建设情况、职能部门工作情况等,然后按照具体业务分类进行检查。在进行企业内部评价时,应及时记录每项总体评价或具体业务所涉及的评价程序,以及检查结果。

由于不同企业具体项目不同,本文只列举了一些常规项,实际运用过程中,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对情况记录表中的内容进行增减。评价内容不需要包括企业全部方面,但应涉及所有重要方面。在检查结果栏中应注明具体情况,在结论栏中分别按内部控制评价和内部审核结果填写:内部控制评价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重大缺陷;内部审核为观察项、一般不符合项、严重不符合项。

以采购业务为例。采购业务是企业具体业务中的常见项目,与企业管理有着紧密联系,内部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都需要对采购业务进行评价审核。可以将采购业务分成:职责与权限、采购过程、物资质量等部分。职责与权限又可以细分:供应商信用评级;采购价格是否经过授权审批;采购合同是否经过审批等。记录评价审核结果,并且认定是否为缺陷项和不符合项。

第三步,填写完情况记录表后,出具问题项目表,列明评价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第四步,由于内部控制评价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报告不一致,为了使评价报告更科学,可以根据内部控制评价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分别出具报告,即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

六、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企业在整合内部控制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同时,将内部控制评价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进行整合,既存在可行性,又具有必要性。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通过机构整合、程序整合、方法整合和文件整合的办法,使得这二者融为一体。

同时,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及时进行调整,使得整合后的体系能够运行顺畅,真正将这两套体系和谐地整合在一起。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为这二者整合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最终促进内部控制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整合,从而更好地协调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 曾亿红.试论质量管理体系与内部控制体系的整合[J].企业家天地,2009(2):23-29.

[2] 旷明燕.内部控制制度与质量管理体系的整合及效果[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48-53.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篇(6)

近年来,我国公路工程招投标公司的业务开展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其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对公路工程招投标工作的日益规范,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公路施工企业招投标技术的需求。由于公路施工企业招投标技术水平有限,为了提高招投标的中标成功率,施工企业必须借助招投标企业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投标文件制作质量,以此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公路工程招投标企业由于业务量的增加造成了工作质量的疏忽,影响了施工企业与企业自身的利益。如何强化公路工程招投标企业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成为了现代公路工程招投标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公路工程招投标企业现状与存住问题的探讨

目前,我国公路工程招投标企业由于业务较多、且自身建设与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存在诸多的不足。造成了公路工程招投标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不健全、招投标工作质量较低的现状。另外,公路工程招投标企业管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等也对招投标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现代公路工程招投标企业必须引入全过程质量控制理念进行招投标工作质量管理,以此提高招投标工作质量,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公路施工企业中标成功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公路工程招投标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开展与实施

1、积极引入全过程质量控制理论,指导公路工程招投标工作

现代公路工程招投标企业应针对自身管理现状,积极引入全过程质量控制理论。以此,指导公路工程招投标工作的实施,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开展,提高企业工作质量。

2、科学分析企业管理现状,为全过程质量控制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公路工程招投标企业在引入全过程质量控制理论过程中,应对自身的实际情况、管理架构、业务范围等进行分析与论证。明确企业的工作重点与质量控制要点。通过完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保障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实施。

3、公路工程招投标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开展与实施

公路工程招投标企业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实施应以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为基础,通过全过程控制理论与方式的应用实现质量控制目的。

(1)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全过程质量控制开展的基础

公路工程招投标企业应根据全过程质量控制理论进行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针对招投标工程的特点对招标文件分析、标书制作、相关计算的复核等工作进行明确的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实现各项工作的规范性。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对相关工作管理与质量控制方式的完善,以质量责任制、全过程质量分解控制方式等实现招投标工作质量的有效控制,提高工作质量。

(2)针对招投标工作进行专业技术控制与管理

根据公路工程招投标的特点,公路工程招投标企业应进行技术控制要点的分析与管理。通过对技术要点的控制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的目标。在进行招标文件分析中,应注重对工程量、工程地域、所处地域人工情况、气候条件、材料供应情况的了解与调查,以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相关信息参数保障招标文件中相关技术参数的科学性,保障招投标工作质量。另外,在进行投标文件的制作中,企业还应深入施工企业当中,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技术力量、设备人员配置等进行切实的了解,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标书制作,在提高企业中标成功率的同时,注重企业中标后的实际操作可行性,保障招投标工作质量。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篇(7)

近些年来,各种财务丑闻的爆发,使得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问题受到国内外的强烈关注,不少学者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够帮助报表使用者了解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以及盈余管理受内部控制的影响程度。笔者试图通过简单分析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归纳总结国内外代表性学者的文献来帮助大家梳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美国由于安然、施乐、默克制药等美国大型上市公司的财务丑闻使得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产生了质疑,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颁布了Sarbanes-Oxley(萨班斯-奥克斯法案),至此美国进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强制性阶段。尽管《萨班斯-奥克斯法案》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成本过高而饱受争议,但美国的作法还是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效仿,比如日本版的萨班斯法案要求自 2008 年 4 月 1 日起,日本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我国的内部控制的建设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为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证监会于2001年颁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 2 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同年 6 月财政部规定所有公司均应建立和维护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2008 年,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刚刚联合并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在颁布相关标准的同时,我国有关机构还加强了对内控信息披露的规定。披露内控信息已然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法定责任。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财务报表中披露的信息是否可靠、真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而可靠的会计盈余信息对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已有大量文献证明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会计盈余的质量,减少可操纵盈余的数量。国内学者也积极研究内部控制的披露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

二、国外文献研究

早在2000年,萨班斯法案出台前Hermanson 等通过问卷调查地方法研究了内部控制报告对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重要性。研究通过调查九种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发现无论是自愿还是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报告,都能促进内部控制建设,而管理层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可以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减少舞弊行为。

而萨班斯法案出台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内部控制的披露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Doyle (2005)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发现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之间是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的。Chan等 (2005)则通过实证研究揭露出那些按照《萨班斯法案》404条款披露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公众公司,相对于其他的公司有更高的盈余管理程度和更低的投资回报。

Ashbaugh (2006)的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公司,其可操纵性应计利润较少。并且发现,内部控制质量是影响可操纵性利润的重要影响因素。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公司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与此相对应的是Doyle (2007)的研究。Doyle在其文章中认为相对于那些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公司的可操纵性利润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其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不佳。

Hogan等(2008)的研究采用修正的琼斯模型,认为那些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相对于那些内部控制没有缺陷的公司,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值是有所区别的。

Hogan等(2008)的研究则认为,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质量,二者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即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公司和那些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公司,二者的盈余质量并没有显著地不同。

Chaii等(2008)的研究发现,审计师一旦发现被审单位内部控制有缺陷,会要求被审单位改正其不恰当的会计处理或程序,以减少会计出现舞弊或者差错的情形,从而改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

Messod (2008)的研究也认为,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相对于那些内部控制没有缺陷的公司,更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

He (2009)采用了单因素的方差分析,认为内部控制质量有问题的公司,投资者不看好其盈余质量,会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

Epps等(2010)将前人的研究方法更加深入,认为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相对于那些内部控制没有缺陷的公司,更有动机和更容易进行盈余管理。研究还发现,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通常会选择进行盈余管理,包括了正向的盈余管理和负向的盈余管理。

三、国内文献研究

国内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

张国清(2008)将信号传递理论应用于内部控制自愿性信息披露领域,他通过采集A 股公司内部控制相关数据,对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验证,得出的结果不支持内部控制状况良好的企业会有高盈余管理水平,其改善内部控制的过程和效果并没有作用到盈余上。显然,这与国外的研究有一定的冲突。张龙平、王军只和张军(2010)认为内部控制审计能够抑制盈余操控行为从而改善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

武民强(2010)参照COSO报告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构建了内部控制质量的指标评价体系。接着又从四个方面对企业盈余质量进行评价和衡量。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了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得出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盈余质量也越高,且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显著。作者认为,监管层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质量的监督,要求上市公司强制性地披露内部控制自评估报告和经会计师事务所审核的报告。

张龙平等(2010)的研究发现,相对于那些对内部控制没有进行鉴证的公司,对内部控制进行鉴证的公司,其盈余质量较高。柳俊俊(2010)探讨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佘质量之间的关系。作者搜集了 2009年沪深两地上市的A股公司的数据,采用Jones模型计算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得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质量之间是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公司,其披露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盈余质量也越高。研究还发现,我国的内部控制质量在监管部门颁布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后取得了明显地进展。

张雅傅(2010)探讨了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作者搜集了07、08年沪市上市的非金融类公司的数据,将是否披露内部控制自评估报告作为对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来计算可操纵性利润,作为对盈余管理的衡量指标。通过实证分析,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普遍较低,内部控制并不能发挥对盈余管理的抑制功能。这是源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主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比如股权结构、董事会的公司治理等等。

宋建亮(2010)探讨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搜集了沪市2009年的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基本的Jones模型来计算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作为对盈余质量的衡量指标;通过对是否披露了内部控制自评估报告、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是否受到证监会的处罚这三个指标进行赋值评分,作为对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公司的内部控制越有效,越能够发挥抑制盈余管理的作用,从而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

董望、陈汉文(2011)在《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中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的改善提高了公司的应计质量,但是并不是所有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其应计质量都好。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高,投资者对该公司更加看好,公司的盈余反应系数越大。方红星、金玉娜(2011)探讨了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发挥抑制盈余管理的作用。作者搜集了 A股非金融类公司2009年的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佘管理。

四、文献总结

纵观国内外的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讨论内部控制质量是否与盈余质量有关;第二是讨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的讨论主要有两种结论。一种认为内部控制能够影响盈余管理,内部控制越有效,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越高。另一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联系不大。由于强制企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规则出台不久,因此对此的研究还有待进行。

参考文献:

[1]Daniel A. Cohen, Aiyesha, Thomas Z. Lys: Real and Accrual based Earning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 Oxley Period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83(3): 757-787,2008,

[2]Kam C. Chan, Barbara Farrell, and Picheng Lee,Earnings Management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404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J].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27(2): 161-179, 2008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273.2文献标识码:A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朱兰博士指出:二十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了解质量管理学科的发展与趋势对于做好质量工作,进一步提高对质量的认识,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质量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Ⅰ.发展进程

质量管理学是以标准化、计量及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社会学科中与质量相关内容在内的学科体系[1]。人类社会从开始有生产活动后,就有质量管理问题,但质量管理发展为一门学科则始于二十世纪初期。从实践的角度,按照解决质量问题所依据的方法和手段,一般认为质量管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二十世纪初―30年代),它来源于泰勒(Tailor)的管理思想,强调把生产和检验分开,采用全数检验的方法保证出厂的都是合格品,不足之处表现为该阶段的特点是事后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进行预防和控制;第二个阶段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二十世纪40―50年代),其代表人物休哈特(Shewhart)、道奇―罗米格(Dodge―Roming),强调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图)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通过控制过程来控制结果,实现“预防为主”,但该阶段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之变为少数人进行的“专家管理”,忽视了质量管理的各种组织工作;第三个阶段为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C(Total Quality Control)(二十世纪60―70年代),其代表人物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uran)、费根堡姆(Feigbaum),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费根堡姆基于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写出《全面质量管理》一书,该阶段强调质量的涵义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产品服务质量,而且包括工作质量,用工作质量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不仅要管理生产制造过程,而且包括采购、设计直到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要求全员参与,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不仅限于检验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待质量问题一切按照PDCA循环办事,PDCA循环也称戴明循环,它是一种科学的工作程序,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通过PDCA循环提高产品、服务或工作质量。有学者把质量管理的第四个阶段称为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二十世纪80―90年代),强调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重视质量文化。

二十世纪随着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日益推动着质量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概括地说,从二十世纪初到90年代末,质量管理学科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在于:第一、将现代管理思想和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成功地用于质量控制,提出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取得丰硕成果。第二、将系统论原理成功地用于质量管理,促成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产生与发展。第三、思想观念的转变,强调以顾客为中心,把顾客的不满意作为改进目标,坚持持续改进,由符合性质量向顾客满意质量转变。二十世纪初到80年代初的质量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应用范围:质量管理主要用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例如标准化主要以工业产品的技术标准为主,质量管理主要以工业企业为重点,以质量控制为中心内容。(2)对象:这一时期的质量管理单纯以产品质量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而较少涉及质量成本、交货期、生产率等。(3)层次:这一时期着重研究质量管理的概念、方法及其应用,对于与质量管理相关的经济、文化等深层次的因素研究不多。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注重新的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方法研究,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与供应商的关系,持续改进是组织永恒的追求,采用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来实现质量方针目标使组织在同行中更具竞争力[2]。

Ⅱ.质量管理思路的转变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出现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生,质量管理学科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1、从应用范围上看,由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向全社会的各种组织,包括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政府机关、饭店服务、旅游服务、银行及其他金融单位发展,由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向服务过程、设计过程、供应和销售等过程的质量管理扩展。相应地,社会各界也更多地关注和参与质量问题,由此,推动了产品质量责任理论的产生,推动了质量立法。国家通过立法来实施质量监督,以减少质量事故的产生,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于推动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2、从内容上看,质量管理已由注重质量控制向更为重视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转变。传统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来防止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以保证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在控制制造质量的同时,更多地控制设计质量。例如,由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的质量损失概念和三次设计理论及由美国首创而在美、日等国得到广泛应用的质量功能展开(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方法均是这一情况的反映。与此同时,质量管理由以产品质量、过程质量为主向更为重视工作质量、管理质量转变。ISO 9000族这套管理标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热烈反响就是例证之一。

3、从研究对象看,正由企业的质量优化这一单一目标向同时注重成本、交货期、生产率等综合优化的目标转变。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e System)展示了这一方面。CIMS把一个企业从市场调研、设计、制造、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全部用计算机进行控制和优化。在工业发达国家,很多企业已经把质量与生产率的同步改进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目标。实现企业的多目标的综合优化及自动控制,是质量管理的发展需要。

4、从层次上看,正由单纯地研究质量而向更多地研究与质量相关的更高层次的经济、文化因素转变。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质量经济学和质量文化理论。质量经济学研究质量形成的经济规律,分析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对促进产品质量提高的作用。质量文化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以质量价值观为核心的质量意识、质量道德、质量行为、质量规范,以及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总和。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质量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础之一。

5、强调顾客满意,强调顾客满意是近年来质量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而顾客满意度指数也成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指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顾客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市场空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把顾客作为争夺的对象。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如何是组织生存的关键所在。顾客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必须持续改进以增强顾客满意。

6、追求超越的质量水平,在质量管理领域兴起的六西格玛管理要求产品和服务的单位缺陷数仅为3.4ppm,西格玛是对质量好坏的量度,是指某一过程能产生完美无缺的工作能力,在高西格玛水平上运行可以缩短运转周期并达到顾客完全满意。六西格玛质量管理追求卓越质量,采用“六步法”达到顾客满意,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新的质量理念、质量文化、质量价值观的综合。

Ⅲ.质量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二十一世纪的质量科学将更注重信息科学的发展对质量管理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的出现,质量管理将注重客户关系管理,以顾客为中心,满足顾客要求并超出顾客的要求和期望。质量管理在以下方面继续发展:

1、注重设计质量的改进,好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设计和制造出来的,首先要有好的设计质量,才能按照设计的质量要求去生产。与设计质量相关的质量功能展开、试验设计、线外质量控制、质量并行工程的理论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实践中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2、社会质量监督系统的质量法规将更加完善和严密,加强质量立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的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全社会的质量监督网络,开展世界性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3、各种管理体系标准会进一步增加和加强,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OHSAS18000职业安全卫生标准等标准的应用将进一步加强,并且融合为组织的整个管理过程之中,会有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国际标准出现。

4、质量管理与计算机的应用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计算机在质量管理中将不单纯用于生产过程的在线控制,在质量决策、质量诊断、质量监控网络、并行质量工程中得到应用,为新的质量理论的出现创造条件。

5、更加注重过程管理和系统管理。运用过程控制的方式和系统管理的思想,把相关的资源和活动都作为过程来管理。采用过程控制的方式把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又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们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系统管理的思想是针对制定的目标,去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

6、质量将随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而同步发展,高新技术的质量得到重视,注重研究质量与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生产率同步改进等之间的关系,质量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Ⅳ.结论

质量管理学科的发展为我们提高产品质量、发展我国经济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面临新世纪的挑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我国整体质量水平:

1、注重跟踪国际质量管理理论的新动向,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各国质量管理的经验。深入学习和研究国际质量管理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及时系统地向我国质量管理界翻译或评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方法和著作,注意兼容并蓄发达国家质量管理的先进理论。

2、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质量战略规划应随着质量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基于质量的战略以满足顾客为中心,将质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各个阶段。围绕设计、生产、售后服务整个过程中制定质量战略,随着质量理论的不断出现不断调整质量战略。

3、加速高素质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目前,质量管理在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还没有正式出现,仅有极少数高校将质量管理作为专业方向在发展,束缚了专门质量人才的培养,而在美国高校中质量管理作为一个专业,人才培养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此外,现有质量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需进一步提高,从2001年开始的质量工程师注册考试情况来看,及格率较低,仅为20%左右,还有大量质量管理专业人员没有报考,国家必须加强质量人才的培养,以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质量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佘元冠. 新世纪的质量科学[J].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1998(1).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篇(9)

一、引言

财务报告可靠性是会计契约发挥作用的条件。利益相关者要求以财务报告可靠性信息为支撑,构建企业利益在企业股东、经理和债权人之间合理分配,进而产生了会计稳健性。稳健性是指为了确保对环境中风险或不确定因素进行充分考虑,而对其进行的谨慎反映。

二、文献综述

1.内部控制质量相关研究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得到严格有效的执行之后对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盈余管理质量、财务报告可靠性、减少公司舞弊现象、增加企业价值、提高企业绩效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盈余稳健性相关研究综述。Basu(1997)采用实证方法指出,会计稳健性意味着公司管理层对“好消息”的确认比对“坏消息”的确认要求有更加严格的证据,保障契约各方的权益。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强化董事会治理、减少经理人机会主义会计选择的可能性,是增强上市公司盈余稳健性的重要途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盈余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企业价值;内部控制对会计稳健性存在影响。

三、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根据委托理论管理层的目标是个人薪酬福利最大化,而股东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加强对内部的监管减少管理层机会主义心理。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稳健性存在正相关关系。作者提出假设:

假设H: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稳健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企业盈余管理越强,会计稳健性越高。

四、研究设计

五、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从表2的描述性统计数据可以发现,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基本一致,处于良好水平。通过利用模型(2)对样本数据的检验,可以发现在良好水平的内部控制之下,可显著降低高管对盈余管理中“坏消息”规避所带来的投资报酬率降低现象。

2.多元回归分析。通过以上表3回归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约束管理层按时确认企业的资产与收益、按时确认损失与负债,提高企业的会计盈余稳健性。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稳健性存在正相关关系,自此本文假设得到证明。

六、结论

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同会计稳健性研究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那么在市场众多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市场经济下,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就能够提高企业内部会计稳健性,达到多方利益的平衡。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a)-0141-01

高校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高校实践教学涉及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企业实习等多种类型,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教育全过程,具有多环节、多层次、长周期、分散的特点,如何建立有效的全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成为关键。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最早起源二战武器生产质量管理,发展至今,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核心思想为将质量管理由产品结果评价转变为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及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缓解分解,建立标准,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将风险降到最低,并持续改进质量。ISO9000主要内容制定和建立有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以客户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互利的供方关系。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ISO9000全面质量过程管理理论体系对高校建立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具有借鉴作用。

为此,该研究针对高校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形式等特征,以ISO9000理论为基础,建立高校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框架,以提高学生实践教学效果,为学校培养合格实用的人才提供保障。

1 基于ISO9000的高校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框架

运用ISO9000和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方法,进行高校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探索研究。需要对实践教学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的教学管理和运行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要建立一个能够控制和持续改进实践教学过程,并保障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稳定、有效的体系。其主要功能是对实践教学环节过程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持续改进,使其实现实践教学目标。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2 基于ISO9000的高校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内容

根据上一节体系框架,高校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实践教学质量策划子系统:是指确定质量以及采用质量体系要素的目标和要求的活动。主要是学院针对信管专业制定的各项质量标准、制订质量推进计划与过程实施规则等。应深入进行院系调查,了解社会和实践教学需求,结合实验中心软硬件条件,特别是师资、设备、实习场地等情况,考虑课程设置,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后续课程或后续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课程设计和重组,制定教学计划。

实践教学管理组织保障子系统:这是保证信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工作能够正常运行的基本组织框架,主要是明确实践教学质量工作的领导机构、管理机构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

实践教学过程监控子系统:信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定位培养目标、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准备、考核、后续效果跟踪等环节,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可以借用TQM中PDCA模型,对过程进行控制和持续改进。主要是针对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若干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流程,使实践教学达到质量标准要求而形成的一个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链。它反映了影响信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和控制方法。

实践教学信息反馈及分析子系统:主要是通过收集并记载实践教学质量的数据,发现实践教学质量的缺陷,制定纠正实践教学质量的措施并持续改进。

3 结语

该文以ISO9000理论为基础,结合高校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现实状况,构建高校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并对框架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可为持续提升高校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庆满.基于ISO 9000标准的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10):106-107.

[2] 叶子弘,崖海峰,付贤树,等.ISO9001框架下的实践教学质量控制和管理体系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148-149.

[3] 罗家国,王祖麟,丁凌蓉,等.基于ISO9000的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赣南师范学院学院,2013(6):106-109.

[4] 黄秋梅,张祥云.试论ISO9000 标准与高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相结合[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152-154.

上一篇: 房屋过户申请书 下一篇: 非公党建工作交流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