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18 16:12:34

外资银行发展

外资银行发展篇(1)

经营特点显著

客户选择趋同。我们在对上海近20多家外资银行的调查中发现,外资银行的贷款对象中有80%—90%的客户是其本国在华的独资或者合资企业以及相关的外籍人士。这一方面是因为外资银行是随其本国在上海和江浙的直接投资和贸易服务而来到上海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往往与其本国银行签订了全球合作协议,其在华子公司将理所当然地选择其母国银行的在华分行。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本国的企业有可靠的信息和资信评级,可以做出相应的贷款和投资。

业务经营集中。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其母公司的主办银行也随之纷纷进入中国,为这些老客户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截至2003年7月,上海市外资金融机构的外商投资企业贷款余额为54.29亿美元,占全部外汇信贷的79.6%。大多数的外资银行,非凡是欧洲的银行、日本的银行和韩国的银行,批发和公司业务占80%以上。外资银行业务集中不仅表现在公司业务上,还表现在外汇业务上,在34家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中,九成以上外资银行的外汇业务占其全部业务的八成以上。

地区差异性强。在沪的外资银行,无论是在客户方面还是业务取向以及经营战略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地区差异性。如美资银行实力雄厚,客户资源丰富,业务拓展能力强,金融品种差异性大,经营方式灵活。欧洲的银行则表现出了稳健成熟的特征,他们更关心未来的发展空间。亚洲的银行由于文化差异小,进入市场更轻易一些。

人民币融资渠道狭窄。截至2003年7月末,在沪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人民币资产已达418.83亿元,人民币业务已经成为外资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外资银行人民币资金的主要来源仍局限于本币存款和同业拆借,分别占人民币负债总额的54.14%和29.17%。外资银行普遍反映人民币融资渠道狭窄,放贷的人民币绝大部分来自于同业拆借。因拆借多是短期资金,因此外资银行很难发放中长期人民币贷款。央行提高存款预备金率后,近期国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要求各分支机构停止向市场拆放,这意味着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资金融资更为趋紧。

在沪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有下降趋势。在沪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的存款余额占比从2001年底的0.99%提高到2003年8月末的1.6%,贷款余额占比则由2001年底的3.92%下降到2003年8月末的2.7%。外资金融机构的外汇存款余额占比由2001年底的11.54%略提高为2003年8月末的15%,外汇贷款余额占比则由2001年底的48.40%大幅下降到2003年8月末的5%。竞争有冷有热

来沪的外资银行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当年就可以开展全面的外汇业务,但对开展个人零售业务的准入顺序不同,中外资银行在竞争方面表现出了如下特点:

同一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大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竞争。调查中,瑞穗实业、三井住友和日联银行均表示,他们的目标客户仍是日资企业,原因是对其资信比较了解。所以,日资银行间公司业务的竞争就格外激烈。

在外汇结算业务上也是如此,由于同一国家和同一地区的币种相同、业务特点相同,因此,竞争也就更为激烈。

同质业务的竞争大于不同质业务的竞争。同质业务是指那些性质相同,差异化不大的业务,如贸易结算业务,这是上海中外资银行共有的业务。所以,中资、外资、中外资银行间都存在激烈的竞争。企业的偏好,银行的服务水平,地区的渗透能力,以及与其他业务的连带关系都可能成为决胜条件。比较而言,中资银行间的竞争更为激烈。我们应当十分注重这类业务的恶性竞争问题。

此外,在托管、信用卡,咨询服务方面,各外资银行间也有激剧的竞争。当前,渣打银行、东亚银行与汇丰控股以及汇丰控股与花旗银行间也存在全面的竞争。

公司金融业务的竞争大于零售业务的竞争。公司金融业务对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要求没有个人业务那么多,限制也比较少。目前零售业务开展较好的只有花旗、汇丰几家大银行,且又集中于高端客户。欧洲的大部分银行暂时都不想在中国大陆开展零售业务。目前,已有德意志银行和荷兰银行上海分行开展了个人零售业务。合作逐渐深入

今年,外资银行与中资商业银行多方合作正在进一步加强。

在资本合作方面,外资银行与中资股份制银行合作的意愿强于与四大国有银行。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外资银行更愿意与中小商业银行进行股权合作,因为他们创新能力强,经营灵活,不良资产率低,有很强的后发优势。如汇丰集团收购上海银行8%股权,随后又参股平安保险公司;花旗银行收购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股权,成为浦发行的第四大股东。

在具体业务合作方面,外资银行更倾向于实力雄厚且信誉较高的国有商业银行。如花旗银行为了提高客户资金到账速度,安装了工行和农行的资金清算系统。三井住友等银行也倾向于与中资的大银行合作,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的战略资源更轻易提高其业务处理能力。

从合作意愿上来看,美资和日资银行明显要比欧洲银行强。日资银行和美资银行在个人业务、零售业务、网上业务和中间业务方面的竞争尤为激烈,他们都倾向于与中资银行合作,以缓解网点的不足,比如瑞穗实业就希望与民生银行合作开展保理业务,花旗银行预备和浦发银行在银行卡领域开展合作等。相比而言,由于欧洲银行在经营策略上不预备在个人业务上投入较多,他们与中资银行的合作意愿便不那么强烈。焦点初现端倪

目前,外资银行基于成本效益的分析和对中国经济的理性预期,仍处于战略布局阶段,但是,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兑现,中外资银行竞争的帷幕渐次拉开,竞争的焦点也初现端倪。

国内优质客户的争夺愈演愈烈。中资行与外资行优质客户的定位都集中于:世界500强在华企业、跨国集团分支公司、信誉良好的三资企业、部分经营情况良好的国有及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和个人高端客户。据统计,目前外资银行在华机构的绝大多数的客户对象是其所在国或地区的对华投资企业和跨国公司,以及三资企业,大致比例为50%-60%,中国国内的企业只占10%—20%。甚至有些外资企业,非凡是日资企业,直接在董事会章程中写明,一切外汇业务需在本资银行办理。问题是应设法避免中资银行已经拥有的大量优质客户不断流失的状况,中资银行应设法避免再出现“爱立信事件”。据统计,中国银行业60%的利润是来自10%的优质客户。外资银行具有雄厚的实力和全方位的服务优势,中资银行则有本土优势和现有的政策保护,基于此,对国内优质客户非凡是国内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和高端的个人客户的争夺将会日趋激烈,成为竞争焦点。

国际结算业务的较量寸土不让。虽然外资银行在客户资信调查、金融咨询服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上有很强的优势,但是,由于约束较多,比如,目前外资行对中国市场占有的份额有限,非凡是零售业务方面,利润低、周期长、风险大、机会成本较多,外资银行不想过多涉足。

当前,中外银行真正的业务较量就是国际结算业务。这种业务以国际贸易为背景,风险小,操作规范。其客户基础是在华的三资企业,其中部分客户是外资银行从本国带来的,外资银行正是把这批客户作为“抢滩”点,巩固其在华的立足点后,再拓展其他客户群。外资银行凭借金融结算技术先进、国际网点多、操作规范以及与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与中资银行抢夺市场。外资银行的进出口结算虽然限制在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结算以及经批准的非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结算和放款项下的进口结算,但因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大,国有银行受冲击仍很严重。比如外汇汇款外资银行通常1天可以到账,而中资银行要2至3天,所以大型三资企业基本上都在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随着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量的大幅提高,外资银行的国际结算优势会进一步显示出来。

公司业务争夺近于白热化。外资银行大多实行全能银行的经营模式,与严格分业治理的中资银行相比,其全方位的服务易于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业务需求,外资银行竭力与国有商业银行争夺的企业或行业,除了外商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外,还包括中国的外向型企业,跨国企业、大型集团公司和高新科技企业以及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因外资银行能为这些企业提供包括现金账户的支付、抵押贷款、融资租赁、职工养老保险计划、消费贷款、企业资产治理和投资顾问等一揽子服务,且有助于其扩大出口,降低成本,所以这些企业会选择那些服务方式灵活、效率高、态度好的外资银行。

在沪部分外资银行已经开始在零售业务方面做好充分的预备,他们布设网点,与中资银行合作,建立信用卡中心,非凡是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进入中国后,将会对国内四大银行的银行卡业务和消费信贷业务带来极大的冲击。

此外,花旗等8家外资银行抢先注册多项专利,仅花旗就有19项专利进入最后审批阶段,而国内四大国有银行目前只有11项专利。花旗的19项专利有3个共同特点:第一,大多冠以“系统”、“方法”之名,是一些商业方法;其次,他们主要是配合新兴的网络技术或电子技术而开发的金融服务与系统方法;其三,多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发明专利。花旗银行19项发明大多直指网上银行业务,这是外资银行争夺国内客户最快和最有效的途径。同时,这些专利申请一旦成功,不仅可以强化花旗自身的服务能力,从专利转让授权中获利,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同台竞争,稍有侵犯就有可能面临巨额罚款,最终面临被迫退出市场的危机。

人才竞争决定中外资银行的成败。外资银行的雄厚实力、有效的激励措施和灵活的用人战略以及丰厚的待遇都对中资银行提出了挑战。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甚至央行和政府机关的部分资深职员以及高级治理人才,流失到外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给中资银行带来损失,同时,也为外资银行带来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和无形资产。相比之下,中资银行对人才的重视远没有落到实处,应当充分熟悉到人才的竞争将是一个焦点问题。

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恶性竞争不利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某些银行,为了完成考核指标、争夺客户,不顾风险、不顾回、不计成本,打球,有些中资银行对外资银行的人民币同业借款利率不断下降,甚至下浮到30%-40%。如此低的利率在使外资银行获利的同时,也使他们对中资银行的风险意识和治理水平疑虑重重。类似的恶性竞争,只能加大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最终导致系统风险。

中外资银行的差别待遇和经营模式的不同,不利于公平竞争。目前,外资银行享受了部分超国民待遇。从中外银行税收负担差异来看,中资银行比外资银行至少高出五个百分点;外资银行的外汇贷款可以结汇,而中资银行则不可以;外资银行上海分行的经营地域可以扩展至江浙两省和其他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中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却不可以跨地区经营。这种不平等的情况扩大了外资银行单个机构的经营地域,降低了外资银行的网点成本。毋庸置疑,税收、中间业务治理等,外资银行其实也部分享受了超国民待遇。

外资银行混业经营,中资银行分业经营,经营方式的不同带来了竞争力上的差异。尽管外资银行在中国必须按中国的法律要求来做,比如,花旗银行由银监会监管,所罗门美邦由证监会监管,旅行者集团由保监会监管。花旗的代表处、分支机构不能兼营,人员也不能交叉,建筑物要分开。但是,花旗集团内信息共享,网络统一,其保险客户、证券客户和银行客户之间可以相互影响。而中资的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却是各自为战,无法共享信息。

外资银行发展篇(2)

据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5年12月5日新闻会上公布的数据。截至2005年10月末,已有2家境外投资者入股17家中资银行。外资投资金额已超过165亿美元。占国内银行总资本的15%左右。其中,在国有银行领域,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公司投资中国建设银行54.66亿美元。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银行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投资中国银行36.75亿美元;在股份制银行领域。亚行、花旗和汇丰银行等投资了交通、光大、民生、兴业、浦发、深发展以及筹建中的渤海银行等。总投资额为29亿美元;在城市商业银行领域,加拿大丰业银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荷兰国际集团、德国投资与开发公司、国际金融公司等投资了北京银行、上海银行以及西安市、济南市、杭州市和南充市商业银行,总投资额为5.6亿美元。

总的看来,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地域和运营门槛的限制进一步放宽,外资银行已经相当广泛地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竞争;(2)人民币业务开放迈出重大步伐;(3)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速度加快,比重不断加大;(4)外资银行业务逐渐拓展,在许多领域体现出相当的竞争力。

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带给中国银行业的机遇

(一)有利于促进银行体制改革,提高银行业的运行效率

金融业全面开放有助于国内银行服务效率的提高,进而有助于金融体系的完善,对金融安全起到正面作用。第一,外资银行的进入将打破垄断,增强竞争,促使中资银行服务成本的降低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第二,外资银行的进入,通过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还可以引人新的技术和理念,如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提高中资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内商业银行深化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提升总体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改善银行业的营运质量,提高运作效率。根据相关研究证明,随着外资银行进人程度的加深,虽然国内银行的利差有所上升,但利润率、非贷款收益率、费用率均有所下降,同时呆账准备率提高,从而促进我国本土银行服务效率的提高。

(二)有利于中资银行拓展海外业务和建立分支机构

根据的对等互惠原则,在允许大量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同时,中资银行开展海外业务将会受到较少市场准入的限制。这为国内一些经营状况良好、资产质量较高的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争取更广泛的生存发展空间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有利于他们走出国门,积极拓展海外银行业务,扩大地域范围和业务领域,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促进业务经营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从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增加市场占有率。同时,中国的银行业也必须遵循国际“游戏规则”,即要按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惯例来运作。这必然促使中国的银行业加快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提高监管力度及有效性。

(三)增强国内银行的资本基础,提高抗风险能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关键点是要彻底摆脱传统体制下留下的种种包袱,尤其是不良资产。其中不良贷款成为制约中国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最大的“绊脚石”。外资的进入不仅能够丰富不良资产处置的资金来源,而且能够为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带来新的理念,毕竟外资投行在不良资产处置的技术、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比我国有着更为成熟的经验。外资银行的进入或参股国内银行,既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国有资产,为国内银行增强资本基础,又能大幅度降低处置成本和信贷风险,提高国内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

(四)有利于提高中国银行业监管水平

中国银行业必须严格遵循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游戏规则”,特别是要根据以巴塞尔协议为准则的国际银行业有效监管原则及标准和方法进行运作和管理。这方面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来说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同时,也促使中央银行加强全方位和规范化的金融监管,增强监管能力,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三、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一)对中资银行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形成冲击

外资银行健全的管理和内控制度、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以及先进的信息系统和发达的信息通讯设备有助于增强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业务拓展和规模扩张的能力。同时,许多通行的国际惯例和先进方法也是依据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而中资银行在这些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和不足。

(二)对中资银行的业务形成冲击

外资银行的核心优势就是良好的服务、丰富的产品,用服务争夺客户,用产品吸引客户。对于金融产品的消费者而言,无论是公司客户还是个人客户,谁的金融产品好,谁的金融服务周到、体贴,消费者就向谁聚集。在产品方面,目前外资银行公司业务的重心主要放在融资、国际结算、存贷款、担保、汇款等方面。近几年外资银行已经向中国市场投放了100多个品种的产品和服务,相当于国内商业银行投放品种的3倍以上,显示出外资银行在产品研发和创新方面的优势。而在个人银行业务方面,外资银行善于提供信用卡、私人贷款、按揭、存款及财富管理等服务,零售业务创造的利润比重往往超过50%。今后外资银行将会进一步充分利用其技术、经验、品牌和人才,创新和推广更多的产品,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

(三)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下降,金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货币政策是一国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通过银行部门的传导才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目前,在华外资银行的组织形式中,外资银行的分行占绝大部分比例。由于分行并不是独立的法人,外国银行必须对其中国分行承担无限清偿责任,对中国储户和投资者的利益保护相对于子行与合资行来说较为充分。但同时也意味着外资银行分行的经营管理受东道国的约束较少,我国的货币政策对外资银行的控制力要弱一些,某些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会被部分地抵消。

(四)银行业资本流动性危机

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管制的放松和大量外资的流入,银行流动性激增,授信能力膨胀。面对这种局面,从资产方来看,银行管理者扩大资产规模、追求高额风险利润,将贷款投向高风险产业或部门,如房地产、证券等,使这些部门的资产价格迅速上升。而这些部门价格的上升反过来又会刺激贷款向这些部门集中,形成泡沫,造成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一旦泡沫破裂,留给银行的则是大量的坏、呆帐。从负债方来看,国际资本迅速流出时,造成对银行提现的压力,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又在国内存款人中间产生“羊群效应”,引发大规模的挤提,使银行的流动性状况雪上加霜,导致银行破产。

外资银行发展篇(3)

继2002年东亚、汇丰、渣打、恒生银行等第一批外资银行内地分行获准开办网上银行业务以来,花旗、德意志、摩根大通和瑞穗实业银行又获准开办网上银行业务。先后有花旗、汇丰、渣打、德意志等银行上海分行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获准QFII证券托管业务和网上银行业务。部分外资银行还相继推出了结构性存款、多币种账户、活期存款账户透支和买方付息票据等业务。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上海最近又在全国率先实施外资银行外汇贷款管理改革试点,在沪经营的外资行可自行审核办理外汇贷款利息和费用的收付。

经营特点显著

客户选择趋同。我们在对上海近20多家外资银行的调查中发现,外资银行的贷款对象中有80%—90%的客户是其本国在华的独资或者合资企业以及相关的外籍人士。这一方面是因为外资银行是随其本国(地区)在上海和江浙的直接投资和贸易服务而来到上海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往往与其本国银行签订了全球合作协议,其在华子公司将理所当然地选择其母国银行的在华分行。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本国的企业有可靠的信息和资信评级,可以做出相应的贷款和投资。

业务经营集中。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其母公司的主办银行也随之纷纷进入中国,为这些老客户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截至2003年7月,上海市外资金融机构的外商投资企业贷款余额为54.29亿美元,占全部外汇信贷的79.6%。大多数的外资银行,特别是欧洲的银行、日本的银行和韩国的银行,批发和公司业务占80%以上。外资银行业务集中不仅表现在公司业务上,还表现在外汇业务上,在34家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中,九成以上外资银行的外汇业务占其全部业务的八成以上。

地区差异性强。在沪的外资银行,无论是在客户方面还是业务取向以及经营战略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地区差异性。如美资银行实力雄厚,客户资源丰富,业务拓展能力强,金融品种差异性大,经营方式灵活。欧洲的银行则表现出了稳健成熟的特征,他们更关心未来的发展空间。亚洲的银行由于文化差异小,进入市场更容易一些。

人民币融资渠道狭窄。截至2003年7月末,在沪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人民币资产已达418.83亿元,人民币业务已经成为外资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外资银行人民币资金的主要来源仍局限于本币存款和同业拆借,分别占人民币负债总额的54.14%和29.17%。外资银行普遍反映人民币融资渠道狭窄,放贷的人民币绝大部分来自于同业拆借。因拆借多是短期资金,因此外资银行很难发放中长期人民币贷款。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近期国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要求各分支机构停止向市场拆放,这意味着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资金融资更为趋紧。

在沪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有下降趋势。在沪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的存款余额占比从2001年底的0.99%提高到2003年8月末的1.6%,贷款余额占比则由2001年底的3.92%下降到2003年8月末的2.7%。外资金融机构的外汇存款余额占比由2001年底的11.54%略提高为2003年8月末的15%,外汇贷款余额占比则由2001年底的48.40%大幅下降到2003年8月末的5%。竞争有冷有热

来沪的外资银行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当年就可以开展全面的外汇业务,但对开展个人零售业务的准入顺序不同,中外资银行在竞争方面表现出了如下特点:

同一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大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竞争。调查中,瑞穗实业、三井住友和日联银行均表示,他们的目标客户仍是日资企业,原因是对其资信比较了解。所以,日资银行间公司业务的竞争就格外激烈。

在外汇结算业务上也是如此,由于同一国家和同一地区的币种相同、业务特点相同,因此,竞争也就更为激烈。

同质业务的竞争大于不同质业务的竞争。同质业务是指那些性质相同,差异化不大的业务,如贸易结算业务,这是上海中外资银行共有的业务。所以,中资、外资、中外资银行间都存在激烈的竞争。企业的偏好,银行的服务水平,地区的渗透能力,以及与其他业务的连带关系都可能成为决胜条件。比较而言,中资银行间的竞争更为激烈。我们应当十分注意这类业务的恶性竞争问题。

此外,在托管、信用卡,咨询服务方面,各外资银行间也有激剧的竞争。当前,渣打银行、东亚银行与汇丰控股以及汇丰控股与花旗银行间也存在全面的竞争。

公司金融业务的竞争大于零售业务的竞争。公司金融业务对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要求没有个人业务那么多,限制也比较少。目前零售业务开展较好的只有花旗、汇丰几家大银行,且又集中于高端客户。欧洲的大部分银行暂时都不想在中国大陆开展零售业务。目前,已有德意志银行和荷兰银行上海分行开展了个人零售业务。合作逐渐深入

今年,外资银行与中资商业银行多方合作正在进一步加强。

在资本合作方面,外资银行与中资股份制银行合作的意愿强于与四大国有银行。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外资银行更愿意与中小商业银行进行股权合作,因为他们创新能力强,经营灵活,不良资产率低,有很强的后发优势。如汇丰集团收购上海银行8%股权,随后又参股平安保险公司;花旗银行收购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股权,成为浦发行的第四大股东。

在具体业务合作方面,外资银行更倾向于实力雄厚且信誉较高的国有商业银行。如花旗银行为了提高客户资金到账速度,安装了工行和农行的资金清算系统。三井住友等银行也倾向于与中资的大银行合作,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的战略资源更容易提高其业务处理能力。

从合作意愿上来看,美资和日资银行明显要比欧洲银行强。日资银行和美资银行在个人业务、零售业务、网上业务和中间业务方面的竞争尤为激烈,他们都倾向于与中资银行合作,以缓解网点的不足,比如瑞穗实业就希望与民生银行合作开展保理业务,花旗银行准备和浦发银行在银行卡领域开展合作等。相比而言,由于欧洲银行在经营策略上不准备在个人业务上投入较多,他们与中资银行的合作意愿便不那么强烈。焦点初现端倪

目前,外资银行基于成本效益的分析和对中国经济的理性预期,仍处于战略布局阶段,但是,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兑现,中外资银行竞争的帷幕渐次拉开,竞争的焦点也初现端倪。

国内优质客户的争夺愈演愈烈。中资行与外资行优质客户的定位都集中于:世界500强在华企业、跨国集团分支公司、信誉良好的三资企业、部分经营情况良好的国有及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和个人高端客户。据统计,目前外资银行在华机构的绝大多数的客户对象是其所在国或地区的对华投资企业和跨国公司,以及三资企业,大致比例为50%-60%,中国国内的企业只占10%—20%。甚至有些外资企业,特别是日资企业,直接在董事会章程中写明,一切外汇业务需在本资银行办理。问题是应设法避免中资银行已经拥有的大量优质客户不断流失的状况,中资银行应设法避免再出现“爱立信事件”。据统计,中国银行业60%的利润是来自10%的优质客户。外资银行具有雄厚的实力和全方位的服务优势,中资银行则有本土优势和现有的政策保护,基于此,对国内优质客户特别是国内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和高端的个人客户的争夺将会日趋激烈,成为竞争焦点。

国际结算业务的较量寸土不让。虽然外资银行在客户资信调查、金融咨询服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上有很强的优势,但是,由于约束较多,比如,目前外资行对中国市场占有的份额有限,特别是零售业务方面,利润低、周期长、风险大、机会成本较多,外资银行不想过多涉足。

当前,中外银行真正的业务较量就是国际结算业务。这种业务以国际贸易为背景,风险小,操作规范。其客户基础是在华的三资企业,其中部分客户是外资银行从本国带来的,外资银行正是把这批客户作为“抢滩”点,巩固其在华的立足点后,再拓展其他客户群。外资银行凭借金融结算技术先进、国际网点多、操作规范以及与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与中资银行抢夺市场。外资银行的进出口结算虽然限制在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结算以及经批准的非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结算和放款项下的进口结算,但因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大,国有银行受冲击仍很严重。比如外汇汇款外资银行通常1天可以到账,而中资银行要2至3天,所以大型三资企业基本上都在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随着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量的大幅提高,外资银行的国际结算优势会进一步显示出来。

公司业务争夺近于白热化。外资银行大多实行全能银行的经营模式,与严格分业管理的中资银行相比,其全方位的服务易于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业务需求,外资银行竭力与国有商业银行争夺的企业或行业,除了外商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外,还包括中国的外向型企业,跨国企业、大型集团公司和高新科技企业以及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因外资银行能为这些企业提供包括现金账户的支付、抵押贷款、融资租赁、职工养老保险计划、消费贷款、企业资产管理和投资顾问等一揽子服务,且有助于其扩大出口,降低成本,所以这些企业会选择那些服务方式灵活、效率高、态度好的外资银行。

在沪部分外资银行已经开始在零售业务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们布设网点,与中资银行合作,建立信用卡中心,特别是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进入中国后,将会对国内四大银行的银行卡业务和消费信贷业务带来极大的冲击。

此外,花旗等8家外资银行抢先注册多项专利,仅花旗就有19项专利进入最后审批阶段,而国内四大国有银行目前只有11项专利。花旗的19项专利有3个共同特点:第一,大多冠以“系统”、“方法”之名,是一些商业方法;其次,他们主要是配合新兴的网络技术或电子技术而开发的金融服务与系统方法;其三,多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发明专利。花旗银行19项发明大多直指网上银行业务,这是外资银行争夺国内客户最快和最有效的途径。同时,这些专利申请一旦成功,不仅可以强化花旗自身的服务能力,从专利转让授权中获利,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同台竞争,稍有侵犯就有可能面临巨额罚款,最终面临被迫退出市场的危机。

人才竞争决定中外资银行的成败。外资银行的雄厚实力、有效的激励措施和灵活的用人战略以及丰厚的待遇都对中资银行提出了挑战。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甚至央行和政府机关的部分资深职员以及高级管理人才,流失到外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给中资银行带来损失,同时,也为外资银行带来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和无形资产。相比之下,中资银行对人才的重视远没有落到实处,应当充分认识到人才的竞争将是一个焦点问题。

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恶性竞争不利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某些银行,为了完成考核指标、争夺客户,不顾风险、不顾回报、不计成本,打球,有些中资银行对外资银行的人民币同业借款利率不断下降,甚至下浮到30%-40%。如此低的利率在使外资银行获利的同时,也使他们对中资银行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疑虑重重。类似的恶性竞争,只能加大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最终导致系统风险。

中外资银行的差别待遇和经营模式的不同,不利于公平竞争。目前,外资银行享受了部分超国民待遇。从中外银行税收负担差异来看,中资银行比外资银行至少高出五个百分点;外资银行的外汇贷款可以结汇,而中资银行则不可以;外资银行上海分行的经营地域可以扩展至江浙两省和其他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中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却不可以跨地区经营。这种不平等的情况扩大了外资银行单个机构的经营地域,降低了外资银行的网点成本。毋庸置疑,税收、中间业务管理等,外资银行其实也部分享受了超国民待遇。

外资银行混业经营,中资银行分业经营,经营方式的不同带来了竞争力上的差异。尽管外资银行在中国必须按中国的法律要求来做,比如,花旗银行由银监会监管,所罗门美邦(花旗的证券公司)由证监会监管,旅行者集团(花旗的保险公司)由保监会监管。花旗的代表处、分支机构不能兼营,人员也不能交叉,建筑物要分开。但是,花旗集团内信息共享,网络统一,其保险客户、证券客户和银行客户之间可以相互影响。而中资的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却是各自为战,无法共享信息。

外资银行发展篇(4)

1. 外资银行的定义

当外国机构或个人出资在我国成立银行或我国银行中外国资本占控股权时,该银行就被我国称为外资银行。即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经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机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本文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金融机构在中国内地设立和营业的银行机构也归入外资银行范畴。

2.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环境

入世前外资银行在我国受到诸如业务范围、机构形式、经营区域等方面的限制,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各项业务在整个中国银行业中占比微不足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特别是中美双边协定,是中国的银行业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二、恒生银行的中国发展战略

1. 恒生银行在华的业务拓展

(1)全方位发展金融服务。恒生银行积极在华拓展传统银行之外的金融业务。并且已经具备了为客户提供银行、投资及保险等“一站式”服务的技术基础,全方位发展金融服务。如恒生银?(中国)有限公司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广东分公司于09年在广州签署出口信用保险银?保单,进一步优化信用保险及一站式的保?融资方案,提高出口企业向银?获取融资的机会及加强风险保障。

2. 恒生银行人才管理策略

重视人才管理,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恒生银行(中国)2008年10月23日宣布,恒生(中国)深圳培训中心正式启用,成为恒生在南方地区的人才培训基地。该中心运作将和位于上海的北区培训中心相辅相成,为恒生(中国)员工提供专业培训,并配合内地业务发展需要。新中心硬件设施完善,提供丰富的培训课程,包括:基础必修课程、业务知识培训、上岗资证培训和各类选修课程等四大类别,涵盖金融基础、销售服务、团队管理、职业发展、道德合规、产品知识、运营操作、个人技能及外部资证等。培训对象包括:企业和商业和个人银行业务人员,运营及后台支持人员等。(和讯财经原创)(和讯财经原创)。

三、对外资银行发展的若干思考

1.外资银行进入对行业所带来的影响

(1)正面影响

外资银行在传统银行业务和新兴银行业务方面都具有丰富经验,这些经验通过技术外溢,将使我国银行更快掌握先进的业务技术,提高资金使用率;另外,外资银行进入,会大量招募当地人才,这有利于我国学习和掌握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金融创新产品。外资银行进入,通过更多的竞争,降低了储蓄者和借款者的服务成本,使得银行业的客户获得了更多更优质的服务,更多的投资机会和投资回报,更多方便快捷的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投资组合等,增加了客户的福利。同时外资银行也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更加谨慎的监管、更好的信息披露、更加完善的会计报表制度引以为借鉴。

(2)负面影响

外资银行进入提高了银行业的竞争水平以及激烈程度。竞争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为了在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外资银行会设法“猎取”中资银行体系中的优秀员工和业务骨干,利用高薪、出国培训及优越的环境来吸引国内商业银行高素质人才加盟,使本就稀缺的国内商业银行优秀金融人才流失,削弱国内商业银行竞争力。二是客户。外资银行信誉卓越、服务质量上乘,且大多是混业经营,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商业银行服务,能够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业务要求。外资银行会利用这些优势,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的优质客户资源争夺战,挤占中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同时外资银行业竞争的客户群主要为中高端尤其高端客户群,按照客户群层次和盈利性的联系,大部分盈利来自于高端客户。

2.建议与启示

(1)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市场竞争是中资银行的正确选择;但必须看到,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原有的优势会因外资银行竞争策略的调整而逐步消失,中资银行不能固守陈章,应积极创造出能经得起市场考验的竞争优势。

(2)勇于与外资银行竞争中资银行应积极参与竞争,竞争也许会付出一定的市场份额、利润等代价,但处理得好,会因此促使我国的银行更快地掌握最有效的生存手段与竞争工具。因此,中资银行应平衡心态,从客观、动态的情况做出冷静分析,主动进行竞争策略的调整。

参考文献:

外资银行发展篇(5)

1979年第一家外资银行机构――日本输出入银行经批准进入北京设立代表处,拉开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序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入世以后,外资银行在我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1991年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为232.08亿元,到2005年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达到6352.9亿元,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分行数目达到192家。2006年外资银行业有14家法人机构、200家分行和79家支行在华设立,资产总额达到1175亿美元。

1982年,中国允许外资银行设立营业性机构并从事外汇金融业务,自此外资银行在华外汇业务得到迅速发展。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承诺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正在从外汇业务向人民币业务日趋扩大。随着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逐步取消,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经营量呈现日趋扩大的态势。2004年,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在华外资银行机构已达100家,53家已获准向中资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2006年,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取消地域限制。

(二)我国金融深化水平

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揭开了金融改革的序幕,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金融发展改革的逐步深化,金融发展加速进行。金融机构逐步多元化,2004年末,我国金融业共有企业法人单位2.2万个、就业人员353.9万人,行政事业及其它法人单位0.1万个、就业人员20.8万人;金融业资产合计322862.7亿元,负债合计308258.3亿元,所有者权益合计14604.4亿元。金融监管调控体系逐步完善,金融市场初步形成;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7年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1999年实现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利率市场;2005年放开人民币各项贷款的计结息方式,2006年初放开人民币普通存款利率限制、仅实行上限管理的趋势逐步明朗。从金融资产的多样化程度来看,我国信贷资产、证券资产都已初具规模。我国金融资产的数量迅速增加,从1980年的4481亿元增加到1991年的44448亿元,2004年的金融资产数量达到527088亿元,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的4%,金融资产总额与当年GDP的比值为323%。

二、外资银行进入对于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影响的相关理论

外资银行进入会对东道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国外学者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是金融深化的过程。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政府对金融机构实行管制、垄断、排斥进入,对金融活动的范围、方式实行审批、排斥,金融产品单调,金融资产贫乏。外资银行的进入可以使得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资产得到扩张,金融工具丰富,金融市场繁荣,金融运行日益高效,金融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水平会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各要素、行业成长要素、资本配置效率产生影响。外资银行的进入会提高东道国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资本积累和资本配置促进经济增长。

三、我国外资银行进入、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和相关变量选择

为考察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金融深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采用VAR模型进行验证。向量自回归模型用于相关时间序列系统的预测和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模型避开了结构建模方法中需要对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关于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函数的建模问题。VAR模型用当期所有变量对其自身若干滞后变量进行回归。因为滞后变量与随机干扰项是不相关的,因此可以消除联立方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外资银行的进入变量可以用外资银行的机构数量、资产份额和市场份额来表示。金融深化指标可以用FIR来表示,国内通常用M2/GDP来表示金融深化水平,由于金融深化水平是衡量金融资产媒介实物资产的水平,所以我们采用金融资产/实物资产来衡量金融深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用GDP来衡量。

建立上述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以考察以上变量的动态关系。

其中,CAP代表外资银行进入变量,FIR代表金融深化指标,GDP为我国国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用来度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外资银行进入变量时,外资银行的机构数量回归效果不好,因此,采用外资银行资产份额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份额的比率来衡量。

(二)变量的ADF检验

大部分时间序列数据都是非平稳性数据,因此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以消除时间趋势的影响,建立回归模型。通常将这些数据进行对数变换和差分变换,然后采用ADF单位根检验。从单位根检验结果判断,各变量的对数变化序列是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三阶差分变化可以消除时间趋势,得到平稳性时间序列。

根据Eviews统计软件滞后阶数检验的结果看,SC和AIC标准都选择滞后二阶作为模型的滞后阶数。因此,本文的模型为三变量的VAR(2)模型。

(三)VAR模型的建立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各变量做格兰杰因果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可以通过检验VAR模型,以被解释变量的方程中是否可以把全部解释变量的之后值剔除掉而完成。检验结果如果F值大于相应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得到结论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GDP是影响CAP的原因,但CAP不是GDP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外资银行进入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FRI和CAP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金融深化水平影响外资银行进入的原因不是太明显。经济发展水平GDP影响金融深化水平CAP的原因不是很明显。

(五)脉冲检验分析

由于VAR模型中的各变量系数不能很好地反映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所以采用脉冲检验来考察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脉冲响应函数用来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对一个变量的冲击直接影响该变量,然后通过VAR模型的动态结构传递给其他所有内生变量。脉冲响应分析所对应的VAR模型必须是平稳的。

从脉冲响应图可以看出,外资银行进入对金融深化水平影响的冲击在第4期达到最大,在其后的时间影响有一定幅度的减弱,说明外资银行进入对金融深化水平的影响存在滞后。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在开始时最大,在其后的时间影响逐渐减弱。金融深化水平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是一个逐渐增大的过程,在第7期达到最大,然后逐渐减弱,说明金融深化水平对吸引外资银行进入存在时滞。

四、实证结果分析及相关政策建议

(一)外资银行进入与我国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外资银行进入与金融深化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金融深化水平的提高会产生一定影响,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金融深化水平的提高会产生正向冲击,而金融深化水平的提高对外资银行进入也会产生正向冲击,正向冲击的效果明显。正向冲击都存在滞后效应,在达到最大值后逐渐减弱。外资银行的进入并不能促使我国金融深化水平提高,而我国金融深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吸引外资银行进入并非十分明显。

2.外资银行进入与经济发展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经济发展没有明显的影响。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存在正向效应,但正向冲击幅度较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于吸引外资银行进入的正向冲击在开始时效应最大,然后逐渐减弱。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吸引外资银行进入的显著原因,外资银行进入并不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显著原因。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是吸引外资银行进入的重要原因,而且经济增长对外资银行的进入不存在时滞,经济水平的提高会在短期内促进外资银行的进入。因此,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可以促进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金融深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吸引外资银行的原因并不显著,但金融深化水平的提高会对吸引外资银行的进入产生较大的正向冲击而且影响时间较长,但是存在时滞,说明金融深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外资银行的进入,但是金融深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外资银行的进入有一定时间间隔,其影响的持续时间较长。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于我国金融深化水平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正向作用,存在时滞。因此,促进我国金融发展可以吸引外资银行的进入,而且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于我国金融深化水平的提高、金融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外资银行发展篇(6)

一、我国外资银行的发展现状

1.数量持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持续转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

2.入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

3.进入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贷款额将以每年40%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前景展望

专家分析,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便是跟踪自己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有的外币业务客户群中跨国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该行正在等待着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而那些跨国公司、高端客户正是他们首先发展的目标。

对未来更长的时间,即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2.在我国建立分行或独立法人银行的外资行会越来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资行率先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立24家独立法人银行。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小国的金融机构将不断在中国增设机构,大型外资行则成立独立法人银行。有必要指出的是,台资银行或大举进驻大陆。

3.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4.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外资银行发展篇(7)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2-0131-03

[作者简介] 崔海潮,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延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 (陕西 西安 710127)

2006 年12 月11 日,中国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可以向本地公司客户以及个人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随着《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出台,对于经营人民币业务执照的限制将进一步取消。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有198 家分行,大概有70 家是代表处,所有这些机构都是在24 个城市进行运作的。并且,已有12家外资银行获准将中国境内分行改制筹建为外资法人银行,除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花旗银行(中国)中国有限公司已经获准开业,其余8家正在进行改制筹建的外资银行是:恒生银行、日本瑞穗实业银行、日本三菱东京日联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荷兰银行、永亨银行、新加坡华侨银行、美国摩根大通银行。

2007年4月2日,转制成为外资法人银行的“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开业。而在同一天,经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首批拿到本地注册的法人营业执照后,汇丰、渣打、花旗、东亚等4家外资银行在内地的100多家网点也同时开业,并向本地居民提供全面人民币服务。中外银行同台竞技的序幕正式拉开。

一、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的评析

根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2007年对外资银行在中国大陆发展情况的调查(本报告的调查发现基于对40家外资银行的访谈。这40家银行代表了积极参与中国银行业市场、来自22个国家/地区的74家外资银行)结果显示:外资银行对中国内地银行的评价还是相当之高,其中29家受访外资银行给出了至少8分的高分(满分为10分)。然而,他们同时指出了中国内地银行所存在的问题:例如,国内贷款市场方面(风险控制、对不良资产的处理、贷款评级系统准确性、对抵押的依赖)、公司治理(管理信息系统、董事的独立性、前/中/后台职能重叠),市场运作方式(利率管制、对高风险、低利润贷款的集中、费用/佣金管制、受监管影响的交叉销售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二、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策略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90%的国外投资者都认为投资环境得到了改善,或者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也是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的银行体系是渐次开放的,尤其是2006年末,中国批准外资银行可以向本地公司客户以及个人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能够面对的客户群进一步扩展,中国市场进一步打开,这对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中国市场上的外资银行有很多,但市场份额实际上非常小。据统计,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为1.71%,贷款和存款产品都在1.7%左右。前不久进行的一项全国性金融调查显示,在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明确表示将选择外资银行的人数占10.8%,仍愿意选择国内银行的人占72.7%,另外还有16.4%的人在观望。同时,该项调查显示,外资银行的最大优势是“服务水平好,效率高”,占66.7%。确实,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高效率业已成为外资银行的形象定位。

中国有近13亿人口市场的巨大潜力,是外资银行极力想开拓的市场,外资银行总部承诺,与对其他市场业务发展的支持力度相比,将大力支持其中国机构的业务。那么,外资银行如何发挥自身所长,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和中国内地银行这样的巨人进行竞争呢?笔者总结了外资银行的三条发展策略:

(一)积极抢占零售业务市场

外资银行在国内的迅速扩张让国内的银行业充分感到了压力,我们发现,外资银行在国内扩张的重要武器正是他们最为擅长的个人零售业务。个人零售业务是以存款为基础的个人汇兑、结算、人业务、投资业务、咨询评估、家庭理财、信用担保和承诺等各种金融服务,它是商业银行实现盈利的重要渠道。花旗、汇丰、荷兰、东亚等几大外资银行早已蛰伏国内多年,他们都以零售业务作为抢占市场的突破口。而在2006年年底,由花旗集团牵头,中国人寿、国电集团、中信信托等组成的花旗财团击败国内外竞争对手,成功收购了广东发展银行85%的股份。此次收购后花旗银行拥有广东发展银行20%的股份,有业内认识分析,通过参股广发行,外资背景的花旗银行可以建立一个面向所有消费者的银行,同时还可以打开一扇零售银行业务的窗口。

对国内银行而言,批发业务一直是主题业务,通常占到整个业务收入的80%以上,而零售业务一直被大家忽视,不但占的比重很小,产品和服务的种类也相当单一。随着整个金融业已经意识到个人零售业务的重要性,这样的状况在最近几年发生了一些的改变,但是重视程度仍然不够。

经过多年的发展,金融产业链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零售业务的贷款需求日益增加,从房地产贷款、信用卡透支到汽车贷款。目前美国个人贷款已占到全部贷款的40%以上。而在中国,尽管企业贷款仍占到总贷款额的90%,但近年来个人贷款业务也在快速上升,自2001年底到2005年底的4年时间里,中国人民币个人贷款业务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已经达到了33.1%,其中房地产个人贷款从2000年底的5600亿元上升到2005年底的8万亿元,信用卡也从零发展到4000万张,未来随着发卡行数量的增加和个人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个人贷款业务的数量和比重都将大幅上升。与此同时,企业贷款需求在下降。在美国,公司金融业务部门中传统贷款业务所占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小,投资银行、证券交易等服务于直接融资市场的业务正取代贷款业务成为公司金融业务的主流,而这些业务具有较强的中间业务性质,使整个公司金融部门的资金支出下降。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居民财富和储蓄,为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外资银行敏锐地发现了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并积极采取行动拼抢该领域。据国家统计局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有25%的城市家庭步入中产阶层,这些将是零售银行业务的主要客户,特别是高端客户理财市场,将是外资银行目光瞄准的重点。

(二)积极运用营销手段,倡导人性化服务

外资银行一直以来十分注重各种营销手段的运用,积极倡导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以外资银行在“结构性存款”这一业务的开发为例来进行分析。

结构性存款是结构性产品的一种。它是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某种金融衍生工具( 主要是各类期权),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从而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较高收益的业务产品。结构性存款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的产品,在20世纪90年代增长迅速,2003年在我国推出,由于它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因此在推出后即受到投资者的热捧,并在理财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结构性存款种类繁多,各家银行竞争激烈,而外资银行在这一领域处于领跑位置,我们来分析一下外资银行得以领先的原因:

1.市场细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一种产品的市场营销能否成功,关键要看它是否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外资银行针对不同客户进行不同的产品设计,以满足不同需求。结构性存款吸引人之处在于可以通过这一工具达到投资其它产品的目的,尤其是在我国目前的资本项目未自由兑换的情况下,结构性存款可以帮助投资者实现投资过去个人无法投资的领域。从这一角度出发,外资银行选择多种挂钩方式,与世界各地丰富的投资品种相联系,能够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吸引投资者的投资兴趣。外资银行在结构性存款方面不求量多求质精。所谓“精”就是每一款产品都针对一类客户的投资需求,满足投资者某一方面的投资需要。比如花旗银行“优利账户”就是针对有短期外汇投资需求的投资者。又如东亚银行利率指数挂钩保本投资产品中对VI P 客户和普通客户的收益率不同,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

2.探求客户心理,细待优质客户。外资银行很注重研究客户心理,以此为基础开发出有巨大需求的产品。比如针对高端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强、风险厌恶程度低的特点,外资银行主要推出的是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而对于一些优质客户,外资银行会提供收益更高的产品,使这些客户获得尊贵的感觉, 以建立长期的关系。而且,外资银行注意挖掘需求。比如荷兰银行 “梵高贵宾理财之全球配置债券基金篮子挂钩结构性存款”,引入全球债券基金作为挂钩标的,尽管国内很少有人对这一领域有深入的了解,但其丰厚的预期回报率还是吸引了众多投资者购买。

3.扬长避短的产品定位。尽管外资银行都努力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比如荷兰银行主要定位为挂钩各类指数的3-5年中长期产品,渣打银行以3个月-3年的中短期产品为主,同属汇丰集团成员的恒生银行和汇丰银行的产品流动性较强, 东亚银行则在新推出的产品上采纳了类似基金的灵活增持和提前赎回机制。每家银行都力争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推出相应的产品,发挥出自身比较优势,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效降低成本。金融创新的最初目的在于突破现有法律规定,获得税收等方面的好处,降低成本。目前我国法律对结构性存款的规定较少,对其性质还未确认,在此情况下,结构性存款可以突破某些法律的限制,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外资银行在这方面目光敏锐。比如2005年开始,外资银行开发的结构性存款开始挂钩海外指数,如道・琼斯指数、恒生指数、国际商品期货指数等,突破了境内只有QDII才可投资境外市场的规定,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在增加产品需求的同时,自然也降低了自身的成本。

5.把握金融创新精髓,创造更优的组合搭配。金融创新的精髓在于运用尖端技术对现有收益风险进行剥离、分解并通过重新组合或复合创造出新的收益风险关系。结构性存款的设计上最主要的一点是选择合适的内嵌衍生品。外资银行擅长搭配不同的期权类型,比如在提前终止权的运用上。因此外资银行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创造收益。

(三)力求通过合作进行竞争达到共赢

就竞争来说,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合作进行竞争,而不是通过纯粹的竞争来进行竞争,即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和本地银行进行互补式竞争,而不是直接和本地银行进行直接的和面对面的竞争。渣打银行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渣打进入中国市场最重要的原因是追随着客户的足迹来到中国,渣打银行网点所覆盖的区域80%是外商投资者的活跃地区,不仅牢牢抓住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且已经将触角伸入重庆和成都等一些西部地区。很多外资银行都抱有长期发展态度,它们进入中国市场是希望有长期的战略合作,特别是在某些领域,可以实现和当地银行的长期发展,汇丰、花旗在浦东就有类似领域的合作。应该看到,外资银行来到中国并不一定仅仅是为了竞争,而是为了能够补充在中国已经存在的东西。例如,渣打推出了一些产品,也希望能够促进当地银行推出类似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合作者都在市场中获胜了。现在单一外资银行参股上限是20%,外资银行总参股比例是25%。外资银行进行战略性投资希望得到更大份额的参股,例如,渤海银行就是渣打建立的一个全新的银行,其即为外资银积极扩大参股份额的一个成功例子。

总之,外资银行希望实施有机增长的战略。有机的增长就是有更多的人才和有自己的管理团队,而且要不断发展壮大,希望这样的投资战略能够达到共赢,让投资的银行获益,让中国的客户和消费者也获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整个策略框架是可以概括为“四化”, 即广化、深化、强化、优化。广化: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刘峰.浅谈外资银行在华投资与个人理财的关系[J].法制与经济,2007,(6).

外资银行发展篇(8)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外资银行在我国的金融市场已经有了广泛的参与,在我国的营业机构数量、资产规模都取得了大量的增加[1],这给我国带来的是发展机遇还是负面冲击,我国银行又当如何面对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并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文章通过分析上述因素试图为我国银行业迎接挑战,确保银行业的稳健运行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组织形式

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之后可以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Goldberg注意到,最容易建立、同时也是受限制最多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代表处。一般来说,代表处既不能接受存款,也不能发放贷款,只是国外银行在东道国的人。设立代表处的目的,在于考察是否存在进一步拓展业务的可能性。相比之下,办事处的权限要宽泛一些[2]。

(二)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分布方式

1.外资银行进人中国市场的区域分布

从地域分布看,外资银行依据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业务容量及客户分布情况,分别以京、沪、深为中心向周围的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形成辐射之势,并借此通过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把服务纵深到广大中、西部地区城市。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经济的外向度也较高,沿海的大中城市是外资银行机构发展的中心[3]。

2.外资银行进人中国市场的城市布局

从城市分布看,除、甘肃、青海和宁夏外,外资银行已在全国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8个城市设立营业网点,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分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集聚于少数几个大城市。统计表明,至2012年底,共计有100多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设立在上海,占比为32%;深圳45家,占比为14%;北京37家,占比为12%;广州28家,占比为9%;天津17家,占比为5%;厦门16家,占比为5%;大连、青岛等城市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数为48家,占比为15.4%;16个城市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数目合计为291家,占中国外资银行比重为93.26%。

二、外资银行进入产生的影响

(一)外资银行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目前我国国内共有4家国有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11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共有将近100家的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营业性机构[4]。外资银行从进入中国银行业到取得较快发展的今天,对中资银行和我国银行业带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1.竞争压力效应

中国自加入WTO后迎来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高潮,在资金、产品、管理、服务以及技术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的外资银行的进入都使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内银行深感压力巨大,这也带来了巨大的竞争效应,提高了我国的银行体系效率。

2.技术扩散效应

现代银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尤其是计算机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银行业的影响更为重要。而目前广泛开展的网络银行业务、金融衍生品业务等相比传统业务来说更加依赖这些低成本、高效率的技术平台。我国银行业的技术水平较大型跨国银行还有一定的差距,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国内银行纷纷效仿和学习其新的金融产品、新的服务方式以及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这样,外资银行的先进技术便逐渐向国内银行业扩散。技术扩散效应有利于国内银行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不断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缩小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提高国内银行的竞争力。

3.制度创新效应

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是以主动地成为各种相关的国际和区域性协议的签字为前提,无形中将对政府的经济管制行为的不连续性与不稳定性以约束。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将有助于金融监管人才的培育与监管技能的提高,这是良好监管制度的保障。外资金融机构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技术给国内银行带来了鲜活的制度教材,外资金融机构不断的金融创新为监管者提出许多新的课题,其他突发问题也将迫使监管者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外资银行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1.在华外资银行发展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不稳定因素

在华外资银行发展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外资银行为我国引入大量的短期外汇资金上。大量外汇进入我国市场后,如果是以长期资金形式投入我国经济建设中,则会为我国经济发展引入所需资金,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如果大量外汇是以短期资金形式进入我国并进行投机行为,则会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不稳定因素。一方面大量短期外汇进入我国市场后容易 导致对人民币需求上升,在外汇市场上造成人民币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而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升值造成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大量的短期外汇可能造成我国局部市场的物价上涨。如北京市和上海市近两年房地产市场价格爆涨,短期外汇的投机行为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在华外资银行还有可能在我国经济状况发生波动时大举撤离我国市场,成为资本外逃的渠道,加剧我国经济的不稳定,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在华外资银行发展不利于我国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我国货币当局出于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利用 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 上不利于我国进行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一方面在于我国目前定义下的货币供给量M2中没有包括在华外资银行的存款,这就使得现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2的数值不准确。截止2005年23月,在华外资银行的存款已经达到1695.5亿元人民币,这代表我国现有的M2中遗漏了1695.5亿元人民币,而且随着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这种遗漏的金额将会更大。另一方面,在华外资银行发展带来银行支付手段的革新,使得信用卡等电子货币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代作用以及货币与货币替代品之间的转换便利,导致了我国原有货币界限被打乱,很难准确地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参考文献

[1]王满.全面开放后中外银行竞争态势的比较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7(8).

外资银行发展篇(9)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2-0131-03

[作者简介] 崔海潮,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延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 (陕西 西安 710127)

2006 年12 月11 日,中国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可以向本地公司客户以及个人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随着《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出台,对于经营人民币业务执照的限制将进一步取消。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有198 家分行,大概有70 家是代表处,所有这些机构都是在24 个城市进行运作的。并且,已有12家外资银行获准将中国境内分行改制筹建为外资法人银行,除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花旗银行(中国)中国有限公司已经获准开业,其余8家正在进行改制筹建的外资银行是:恒生银行、日本瑞穗实业银行、日本三菱东京日联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荷兰银行、永亨银行、新加坡华侨银行、美国摩根大通银行。

2007年4月2日,转制成为外资法人银行的“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开业。而在同一天,经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首批拿到本地注册的法人营业执照后,汇丰、渣打、花旗、东亚等4家外资银行在内地的100多家网点也同时开业,并向本地居民提供全面人民币服务。中外银行同台竞技的序幕正式拉开。

一、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的评析

根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2007年对外资银行在中国大陆发展情况的调查(本报告的调查发现基于对40家外资银行的访谈。这40家银行代表了积极参与中国银行业市场、来自22个国家/地区的74家外资银行)结果显示:外资银行对中国内地银行的评价还是相当之高,其中29家受访外资银行给出了至少8分的高分(满分为10分)。然而,他们同时指出了中国内地银行所存在的问题:例如,国内贷款市场方面(风险控制、对不良资产的处理、贷款评级系统准确性、对抵押的依赖)、公司治理(管理信息系统、董事的独立性、前/中/后台职能重叠),市场运作方式(利率管制、对高风险、低利润贷款的集中、费用/佣金管制、受监管影响的交叉销售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二、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策略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90%的国外投资者都认为投资环境得到了改善,或者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也是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的银行体系是渐次开放的,尤其是2006年末,中国批准外资银行可以向本地公司客户以及个人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能够面对的客户群进一步扩展,中国市场进一步打开,这对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中国市场上的外资银行有很多,但市场份额实际上非常小。据统计,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为1.71%,贷款和存款产品都在1.7%左右。前不久进行的一项全国性金融调查显示,在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明确表示将选择外资银行的人数占10.8%,仍愿意选择国内银行的人占72.7%,另外还有16.4%的人在观望。同时,该项调查显示,外资银行的最大优势是“服务水平好,效率高”,占66.7%。确实,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高效率业已成为外资银行的形象定位。

中国有近13亿人口市场的巨大潜力,是外资银行极力想开拓的市场,外资银行总部承诺,与对其他市场业务发展的支持力度相比,将大力支持其中国机构的业务。那么,外资银行如何发挥自身所长,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和中国内地银行这样的巨人进行竞争呢?笔者总结了外资银行的三条发展策略:

(一)积极抢占零售业务市场

外资银行在国内的迅速扩张让国内的银行业充分感到了压力,我们发现,外资银行在国内扩张的重要武器正是他们最为擅长的个人零售业务。个人零售业务是以存款为基础的个人汇兑、结算、人业务、投资业务、咨询评估、家庭理财、信用担保和承诺等各种金融服务,它是商业银行实现盈利的重要渠道。花旗、汇丰、荷兰、东亚等几大外资银行早已蛰伏国内多年,他们都以零售业务作为抢占市场的突破口。而在2006年年底,由花旗集团牵头,中国人寿、国电集团、中信信托等组成的花旗财团击败国内外竞争对手,成功收购了广东发展银行85%的股份。此次收购后花旗银行拥有广东发展银行20%的股份,有业内认识分析,通过参股广发行,外资背景的花旗银行可以建立一个面向所有消费者的银行,同时还可以打开一扇零售银行业务的窗口。

对国内银行而言,批发业务一直是主题业务,通常占到整个业务收入的80%以上,而零售业务一直被大家忽视,不但占的比重很小,产品和服务的种类也相当单一。随着整个金融业已经意识到个人零售业务的重要性,这样的状况在最近几年发生了一些的改变,但是重视程度仍然不够。

经过多年的发展,金融产业链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零售业务的贷款需求日益增加,从房地产贷款、信用卡透支到汽车贷款。目前美国个人贷款已占到全部贷款的40%以上。而在中国,尽管企业贷款仍占到总贷款额的90%,但近年来个人贷款业务也在快速上升,自2001年底到2005年底的4年时间里,中国人民币个人贷款业务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已经达到了33.1%,其中房地产个人贷款从2000年底的5600亿元上升到2005年底的8万亿元,信用卡也从零发展到4000万张,未来随着发卡行数量的增加和个人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个人贷款业务的数量和比重都将大幅上升。与此同时,企业贷款需求在下降。在美国,公司金融业务部门中传统贷款业务所占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小,投资银行、证券交易等服务于直接融资市场的业务正取代贷款业务成为公司金融业务的主流,而这些业务具有较强的中间业务性质,使整个公司金融部门的资金支出下降。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居民财富和储蓄,为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外资银行敏锐地发现了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并积极采取行动拼抢该领域。据国家统计局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有25%的城市家庭步入中产阶层,这些将是零售银行业务的主要客户,特别是高端客户理财市场,将是外资银行目光瞄准的重点。

(二)积极运用营销手段,倡导人性化服务

外资银行一直以来十分注重各种营销手段的运用,积极倡导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以外资银行在“结构性存款”这一业务的开发为例来进行分析。

结构性存款是结构性产品的一种。它是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某种金融衍生工具( 主要是各类期权),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从而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较高收益的业务产品。结构性存款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的产品,在20世纪90年代增长迅速,2003年在我国推出,由于它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因此在推出后即受到投资者的热捧,并在理财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结构性存款种类繁多,各家银行竞争激烈,而外资银行在这一领域处于领跑位置,我们来分析一下外资银行得以领先的原因:

1.市场细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一种产品的市场营销能否成功,关键要看它是否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外资银行针对不同客户进行不同的产品设计,以满足不同需求。结构性存款吸引人之处在于可以通过这一工具达到投资其它产品的目的,尤其是在我国目前的资本项目未自由兑换的情况下,结构性存款可以帮助投资者实现投资过去个人无法投资的领域。从这一角度出发,外资银行选择多种挂钩方式,与世界各地丰富的投资品种相联系,能够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吸引投资者的投资兴趣。外资银行在结构性存款方面不求量多求质精。所谓“精”就是每一款产品都针对一类客户的投资需求,满足投资者某一方面的投资需要。比如花旗银行“优利账户”就是针对有短期外汇投资需求的投资者。又如东亚银行利率指数挂钩保本投资产品中对VI P 客户和普通客户的收益率不同,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

2.探求客户心理,细待优质客户。外资银行很注重研究客户心理,以此为基础开发出有巨大需求的产品。比如针对高端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强、风险厌恶程度低的特点,外资银行主要推出的是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而对于一些优质客户,外资银行会提供收益更高的产品,使这些客户获得尊贵的感觉, 以建立长期的关系。而且,外资银行注意挖掘需求。比如荷兰银行 “梵高贵宾理财之全球配置债券基金篮子挂钩结构性存款”,引入全球债券基金作为挂钩标的,尽管国内很少有人对这一领域有深入的了解,但其丰厚的预期回报率还是吸引了众多投资者购买。

3.扬长避短的产品定位。尽管外资银行都努力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比如荷兰银行主要定位为挂钩各类指数的3-5年中长期产品,渣打银行以3个月-3年的中短期产品为主,同属汇丰集团成员的恒生银行和汇丰银行的产品流动性较强, 东亚银行则在新推出的产品上采纳了类似基金的灵活增持和提前赎回机制。每家银行都力争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推出相应的产品,发挥出自身比较优势,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效降低成本。金融创新的最初目的在于突破现有法律规定,获得税收等方面的好处,降低成本。目前我国法律对结构性存款的规定较少,对其性质还未确认,在此情况下,结构性存款可以突破某些法律的限制,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外资银行在这方面目光敏锐。比如2005年开始,外资银行开发的结构性存款开始挂钩海外指数,如道·琼斯指数、恒生指数、国际商品期货指数等,突破了境内只有QDII才可投资境外市场的规定,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在增加产品需求的同时,自然也降低了自身的成本。

5.把握金融创新精髓,创造更优的组合搭配。金融创新的精髓在于运用尖端技术对现有收益风险进行剥离、分解并通过重新组合或复合创造出新的收益风险关系。结构性存款的设计上最主要的一点是选择合适的内嵌衍生品。外资银行擅长搭配不同的期权类型,比如在提前终止权的运用上。因此外资银行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创造收益。

(三)力求通过合作进行竞争达到共赢

就竞争来说,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合作进行竞争,而不是通过纯粹的竞争来进行竞争,即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和本地银行进行互补式竞争,而不是直接和本地银行进行直接的和面对面的竞争。渣打银行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渣打进入中国市场最重要的原因是追随着客户的足迹来到中国,渣打银行网点所覆盖的区域80%是外商投资者的活跃地区,不仅牢牢抓住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且已经将触角伸入重庆和成都等一些西部地区。很多外资银行都抱有长期发展态度,它们进入中国市场是希望有长期的战略合作,特别是在某些领域,可以实现和当地银行的长期发展,汇丰、花旗在浦东就有类似领域的合作。应该看到,外资银行来到中国并不一定仅仅是为了竞争,而是为了能够补充在中国已经存在的东西。例如,渣打推出了一些产品,也希望能够促进当地银行推出类似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合作者都在市场中获胜了。现在单一外资银行参股上限是20%,外资银行总参股比例是25%。外资银行进行战略性投资希望得到更大份额的参股,例如,渤海银行就是渣打建立的一个全新的银行,其即为外资银积极扩大参股份额的一个成功例子。

总之,外资银行希望实施有机增长的战略。有机的增长就是有更多的人才和有自己的管理团队,而且要不断发展壮大,希望这样的投资战略能够达到共赢,让投资的银行获益,让中国的客户和消费者也获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整个策略框架是可以概括为“四化”, 即广化、深化、强化、优化。广化: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刘峰.浅谈外资银行在华投资与个人理财的关系[J].法制与经济,2007,(6).

外资银行发展篇(10)

外资银行的界定,在理论范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定义认为,狭义的外资银行是外国资本在某一国家或地区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银行,而广义的外延则更为广泛,定义认为东道主国家对于设立在自己境内的从事各种银行业务的组织形式,都可以称之为外资银行。

从经典金融自由化理论的的角度,逐步放开国内金融市场的管制,引入境外金融机构,是发展中国家改变金融现状和深化金融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一般认为,外资银行进入会带来竞争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从而提高东道国银行体系的资金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产生推动作用。因为以寻求市场机会为根本动机的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后,会在监管当局许可的范围内尽力寻找盈利机会,其综合优势会对东道国银行造成较大的竞争压力,因而可以迫使东道国银行改善服务品质、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增加产品创新,这就会降低垄断形成的高成本,提升银行部门的效率,进而增进东道国的国民福利。在技术溢出效应方面,外资银行的技术优势会通过以下两种非市场化转移方式外溢给东道国银行:1、外资银行对东道国银行的非自愿技术扩散,即东道国银行对外资银行的学习和模仿,东道国银行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和学习外资银行的优势技术,或雇佣外资银行的员工,来间接获取技术和经营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产品、服务创新和改进组织管理;2、外资银行作为合作者对东道国银行主动进行技术传授,东道国银行通过引进外资来改变所有权结构,在此情况下,外资银行主动贡献其技术优势的激励可能会更强,因而技术转移力度会更大,溢出效应也将更加明显。

一、从金融市场角度出发,我们看看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的影响

1、市场化推动。毫无疑问,当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市场必定受到冲击,利于市场化进程。原因在于,与国际更为接轨的外资银行,在操作上会以更加透明的规则作为自身基础,国内管控的壁垒也会受到减弱甚至消除,另外利率和价格管制的自由化,将更灵活的刺激银行间进行公平合理的竞争。同时,各种壁垒的消除,使得金融业在各自的传统业务上会有很多创新,减少国家队金融的参与。

2、改善了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外资银行进入后,将会刺激中资银行自身改革,以求适应发展的需要。另外更为直接的是,有些外资银行通过参股,直接派驻董事参与中资银行董事会,或是安排高级专业管理人员进入核心岗位,改善中资银行的治理结构和经营水平。

3、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国金融法规和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配套的法律法规、监管机制及措施、管理体制都有待完善,这本身除了监管的要求以外,更多体现为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的一种法制健全。

4、外资银行的市场地位的增强,使得国际性资本流动扩大,促使中国向更灵活的汇率体制的转换。

从银行的角度出发,我们看看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积极影响有:首先外资银行可以作为示范,让中资银行学习他们的先进的金融服务方式、金融工具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也可以在风险管控方面取得经验。因此外资银行的进入利于促进国内银行也的竞争机制,提高效率。外资银行的融入,要求中资银行不断创新业务、金融品种、提高服务品质、完善管理水平,以此跟上市场化进程;其次,外资银行的中国本土化发展,势必能提供很多具有竞争力的岗位和就业机会,这样可以为我国银行业培养人才;更为重要的积极面,当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在竞争中迫使中资银行提高自身个方位素养、效率的同时,也是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银行业与国际接轨,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然而,竞争环境的改变也会给东道国的银行体系带来不良影响。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消极影响表现为:首先外资银行凭借雄厚的实力及管理、服务、产品的优势,在竞争中势必要与中资银行争夺优质客户,这会使得中资原有客户流失;另外,给金融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外资通过国外传染性风险的流入对我国商业银行和金融安全产生威胁;再者,因为国外银行业多采用混业经营,这与我国银行分业经营模式大相径庭,这势必对我国银行业运行体制造成冲击,也挑战监管制度,增加金融监管的难度;最后,外资银行进入多会选址发达地区,这种发展模式势必造成本来已有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更为严重。

二、外资银行的优势

1、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上的优势。外资银行以市场化作为基础,以利润作为导向,不受政府干预,机制比较灵活。

2、国际贸易融资及外汇业务方面的优势。以国际化的身份,在国际贸易融资及结算方面能够为中国对外贸易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3、风险管理水平方面的优势。借用母行风险管控的严格方式,使得不良资产比例低于中资银行。

4、产品创新方面的优势。因为是混业经营,外资银行有更完善的金融体系,能够灵活、多样的创新金融产品和工具、服务等,满足客户更为实用的需求。同时,服务环境和服务意识别具一格,并重视人才的培养。

三、发展瓶颈

1、法律法规的限制较多。外资银行必须遵守中国境内的法律法规,就当前情况而言,这些监管规则,主要还是以国内银行监管条件为蓝本来设计的,本身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存在很多方面差异,单方面以中资银行作为法规假设对象,势必会造成管理过严的情况。另外,针对外资银行而增加的监管条例,在竞争没有完成市场化的情况下,也会存在保护中资银行的倾向,这对外资银行的经营,也是有影响的。

2、经营性网点机构较少,在零售业务的拓展上面临较大的发展瓶颈。中国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对银行的网店需求量较大,相对单一并且驻点在发达地区的外资银行,不能及时满足人口流动性的需要,这势必影响客户对外资银行的选择。

3、和内资行不同,外资银行资金来源相对狭窄,获取资金成本也高于内资行的成本。外资银行资金来源主要靠母行或是境外同业拆借,同时受到严格的外债额度控制。或者另外一个途径是通过中资金融机构拆借,但这取决于中资金融机构对外资银行的判断。

4、存贷比限制严格。客户资源被内资行控制,虽然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增长起,企业融资需求旺盛,但存贷比限制和资源的稀缺使得外资银行的经营现对困难,同时,内资行拥有的国家信用的隐形期权外资银行并不拥有。面临中资银行的激烈竞争。

5、员工流动大,外资银行的员工流动现象较普遍。在零售业务领域拥有较强实力的外资银行的员工继续流失,外资银行经常认为它们扮演着培训机构的角色。人才不足一直是困扰各大外资银行的难题。对具备优秀业务技能的员工需求的增长势必使它们承受员工工资和福利上涨的压力。

四、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挥外资银行的积极作用,同时消除或减小其消极影响,建议应在如下几方面加强:

1、在外资银行进入的同时,中资银行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在借鉴外资银行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以市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了解、分析市场动态,跟随市场节奏制定短期发展计划;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先导,创新金融产品、工具和服务;提高服务意识,树立以客户利益至上的原则,丰富个人理财和私人银行业务,争取留住优质客户,开发新新客户;实施人才发展战略,重视银行业人才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留住人才的同时吸引人才。

2、中外资银行可以通过多种心事加强在业务上的全面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无论是股权间的相互配合还是业务上的往来。这样的合作,可以使外资银行尽快本土化,更适合中国需求,同时也可以利用中资银行的原有资源,实现自身的发展。另外,合作中,中资银行可以利用外资银行外汇资金方面的优势,进入国际金融市场,此外,中资银行也可以利用外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的优势,克服自己在国际结算等业务方面的不足。外资银行也可以利用中资银行在人民币业务方面的优势,获得票据贴现等方面的业务,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3、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民营银行,培养与外资银行竞争的新生力量。与此同时,中资银行之间也必须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通过合作加强业务交流,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争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原有监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监管部门根据外资银行的特征,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及机制。这样规范化、制度化的监管,能够为外资银行提供一个开放而公平的发展空间,也有利于我国正当权益不受侵害。

5、加强外资银行的风险监管。监管机构应同外资银行所在国的监管机构建立监管上的合作关系,对外资银行进行日常风险监管,定期考查其总行的资本,风险资产比例,以确定对境内分行采取何种态度。加强外资银行的内部控制,销售行为和信息披露,以防止在国际经济发生动荡和危机时,外资银行的不当行为造成我国国内经济损失的风险。逐步建立合规性检查与风险性监管相结合、以风险性监管为主导的监管体系,对外资银行的业务活动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确立适宜的监管指导思想,把事后被动监管转变为主动监管,帮助银行管理人员发现潜在的风险,从而防范风险。完善资产风险权数方面的规定,借鉴巴塞尔协议体系的做法,运用信用换算系数对不同类型的表外业务项目和交易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把表外业务也纳入监管,堵塞表外业务风险膨胀的漏洞。加强外资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方面的完善。考察其经营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市场风险等诸多因素,以对其经营状况、资本素质做出总体评价。

6、促进中资银行实现混业经营。我国银行的分业经营模式,在金融市场发展的今天,已经跟不上需求了。这要求中资银行要转变经营模式,贴近混业经营,为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的情况,也要求监管机构同时提高监管水平,完善体制,给中资银行进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经营模式的平稳过渡。

7、整合监管资源,形成监管合力。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监管部门,应该加强沟通,协同完成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比如几家监管机构建立联席会议沟通确定管理体制,设立常设机构保证各种制度的执行情况,监管时有效沟通,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积极培养高素质的外资银行监管人才,对于外资银行的监管做到中国化、国际化。使得外资银行在中国不断发展,为中国金融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为中国金融国际化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胡元礼,穆翔.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1,(12):93-115.

上一篇: 影视文学知识点 下一篇: 项目经营风险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