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网络调研的过程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10 11:35:02

简述网络调研的过程

简述网络调研的过程篇(1)

中图分类号:TP39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1-0000-02

从理论上来说,需求获取技术主要是指为了进一步准确做好网络规划设计工作事先做好的一种客户信息资料统计以及客户需求调查而为网络规划设计工作提供精确数据的一种技术。目前来看,需求获取技术在网络规划设计中有很重要的应用。

为了在网络规划设计中获取正确的需求信息,我们主要是采取采访关键性人物、调研和实地性质考察、网络演示、客户面谈以及问卷调查等较为常见的需求方法和技术。下面,我就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就这几种常见的需求方法和技术进行阐述。

1 采访关键性人物

网络规划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作为网络规划设计师,首先必须要了解规划设计的目的以及基本意图。从理论上来说,在网络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必须与具有高度复杂背景的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交流,以提取和细化需求,并向这些

利益相关者描述整个网络体系架构,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客户的需求。一般来说,采访关键性人物能够确保不偏离客户的需求,不但在设计之前与关键性人物进行沟通交流,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也要加强与关键性人物的沟通。

就笔者的工作经验来看,关键性人物一般包括两部分人群:一是公司高层领导,公司领导能够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提供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需求,具有明确性;另一部分就是专业能力比较强的专家。专业因为对企业业务比较熟悉,能够从专业领域提出相关的需求。在采访关键性人物之前,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采访的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并且需要提前发送到被采访人员的手中,这样被采访人员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答案,这样会使得采访时不至于太仓促。一般来说,对关键性人物采访的内容主要是要进一步了解网络规划设计的目的、项目建设目标、建设范围、投资预算、运营成本等。

2 调研和实地性质考察

调研和实地性质考察是需求获取技术的重要应用。网络规划设计需要考虑用户的工作环境、工作习惯等,通过对这些的了解来进一步考虑如何更为有效的设计网络规划。同时,如果是企业的网络规划设计,还需要考虑一个企业的计算机台数,企业各部门之间网络设备的书面、根据企业的布局情况考虑布线情况甚至是网络运营商的资源等。这些资料都是需要实际考察的,只有对这些进行调研和实地考察,才能够掌柜更为全面的资料,有助于网络的规划、布线的规划、设备选型、线路选型,使将来的网络设计方案更具可行性。

在调研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关键性问题进行调研,就笔者的工作经验来看,调研的对象主要是系统开发承建公司的项目经理和系统维护员,因为是专业人士,所以调研的过程中,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出各自系统的网络需求,网络需求获取技术人员就能够较为清晰地知道各信息系统服务器数量、系统架构、冗余设计、存储设计、客户端数量、数据流向、网络带宽、网络安全需求等等,为网络设计方案的编写提供参考。另外,技术人员需要进一步掌握网络布局功能,这样能够掌握对其日后工作模式的转变。

从另外的角度来看,需求获取技术人员在进行实地性质考察之后,因为脑海可以形成立体平面,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更为科学、精确。

3 网络演示

网络演示是需求获取技术的主要应用。网络演示主要是通过向用户构建一个虚拟的网络体系,让用户较为系统地了解网络规划设计。就笔者的工作经验来看,一般网络演示都是通过构建幻灯片来进行演示的,幻灯片演示可以达到图文并茂,可以避免文字而带来的枯燥感和死板化,能够让用户较为清楚地明白规划设计的意图以及相关的方式。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网络规划设计的相关会议上,笔者就是通过图形并茂的幻灯片演示向公司领导、总工室、基层单位领导及用户代表进行了网络规划的详细介绍。通过具体的介绍,能够让所有的人员明白这个网络规划设计的项目需求、项目目标、工作内容、投资预算、工作进度等方面的内容。因为幻灯片演示之前,有个相关资金的投资预算以及项目设计进度方面的预算,因此,在网络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更容易节省项目的自己,能够确保项目能够在规定的进度内成。

4 客户面谈

客户面谈是需求获取技术的主要来源。客户面谈主要是通过面对面的交谈来了解客户的意图。在客户面谈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与用户接触之前,了解所有问题的背景以及客户的基本情况,这样在沟通过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其次,在与客户面对面沟通中,要与客户沟通重点,了解客户的需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另外,在面对面沟通的过程中,需要与公司中来自不同的技术和业务部门、各个级别的利益相关者进行集中访谈,从而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因为直接是面对面的沟通,因此可以减少误解,对于精确了解用户需求极为关键。需要注意的是,与客户的面谈不仅是设计之前需要面谈,即便是后期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也需要与客户面谈,随时了解用户的意见,不断完善网络规划设计。

5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需求获取技术的关键。就笔者的工作经验来看,问卷调查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由格式,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根据纲要随即英文,这样具有启发性,且问卷的制作简单。另一种就是固定格式,这样的问卷调查更具有针对性。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比如下发点子文档或者只开发调查网页等,这样可以简化调查结果录入工作。因为问卷调查结果反馈的问题比较真实而且切合实际,所以是需求获取技术的关键。

需求获取技术是一门较为复杂且重要的技术。上文中,笔者主要从采取采访关键性人物、调研和实地性质考察、网络演示、客户面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面就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需求获取技术进行了阐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规划技术会逐步朝着规范化、精细化以及制度化等方面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重视需求获取技术的发展,积极做好需求获取技术工作,为网络规划设计提供正确的信息资源,推动网络规划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俊清,朱清妍.一种面向服务的数字校园体系结构[J].中国科技信息,2007(03).

简述网络调研的过程篇(2)

信任管理系统运行时需要调用P2P网络系统的某些功能,同时,在实现时又要尽量简化这些功能的调用接口,使得信任管理系统的实现独立于具体的P2P网络。文件、数据的分布式存储与共享是目前应用最多且最成功的P2P应用,同时分布式存储与共享技术已经成为大部分其它P2P应用系统的基本需求。Sun公司推出的已经成为P2P标准的JXTA[4]提供了对这一需求的支持,其中CMS(Content Manager Service,内容管理器)充当了这一角色,CMS为JXTA平台上的共享内容提供一套管理协议,因此,我们可以利用CMS迅速实现P2P网络中的文件分布式存储与共享。

本文以Ross模型[5]为核心思想,以JXTA工程API为技术基础,构建基于结构化P2P网络的文件共享网络,并在其中实现信任管理系统。底层的Internet不是文本的主要研究内容,不再作描述。但Ross模型的中间覆盖层描述太简单,不便于实现。本文将它分为两层:P2P覆盖层与P2P服务提供层;覆盖层的作用就是屏蔽底层网络的动态性与异构性,而服务提供层就是为应用层的服务需求提供标准接口;应用层就是文件共享应用,下面详细描述该系统原型的结构与实现过程。

2原型系统设计

基于已有的P2P网络层次体系结构[6],再结合Ross模型,本文提出原型系统的结构如图1,整个系统包括四层:底层网络、P2P覆盖层、P2P服务层以及P2P应用层。底层网络一般指Internet网,其主机具有自治性与动态性。P2P覆盖层是基于DHT[7]实现的,其主要功能是构建和维护P2P覆盖网络,屏蔽底层网络的动态性与异构性。本文采用基于超级节点的层次型覆盖网络,通过Chord协议[8],节点自组织成为两层结构的虚拟覆盖网络,实现资源的存放与定位。这种方法既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又便于全局信任值计算。P2P服务层为最上层的应用程序提供一些服务功能,主要功能包括P2P索引,信任管理、激励机制等,这些功能以API的形式提供;最上层的应用程序通过调用这些API,实现数据对象的插入、查询与删除,以及节点的信任评价等任务。应用层程序是多样化的,主要有文件共享、瞬时通信、数据分布式存储等,这些程序是通过访问服务层与覆盖层的功能而实现的。

系统功能模块如图2,由图可知,系统由四个功能模块组成,其中对等点管理与资源管理两个模块是利用JXTA项目提供的API实现的,由于实现相对简单,这里不作描述;信任管理模块则是根据已有的理论模型而实现的,它们的实现过程将在下一节再作介绍。

3原型系统实现

与文件共享应用相关的程序在上节已经叙述了,这里不再重复。另外,覆盖层中的DHT也可以借助JXTA项目的相关技术实现,它们不是本文实现的主要内容,叙述从略。下面详细描述信任管理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方法。

4实验结果

假定一个P2P文件共享网络,网络初始拓扑随机,每个节点共享文件数为100左右,正常节点与恶意节点各占50%,正常节点提供真实文件,并提交公正的交易评价;恶意节点提供虚假的文件,并提交不公正的交易评价。然后,随着网络的演化,允许节点通过学习调整共享文件的真实性及评价的公正性。在这个网络中设计一个全局信任管理层,可望规范节点行为,最终提高系统的服务成功率。

从图4的观察可以得出结论,全局信任模型没有任何高信任节点集,实验初始阶段相当于随机模型。但是,只需要10个实验周期,就能达到很高的成功下载率(97%),表明该模型能够识别并抑制恶意节点与恶意群体。随机模型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得出节点的信任等级,对节点服务选择的指导性不大,成功下载率很低,即它无法识别恶意节点。

5结论

简述网络调研的过程篇(3)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7―0102―04

网络教研是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研模式。它是以在学校的真实情景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着眼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优化和改善学校教研的手段、过程和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研究模式[1]。

“网络教研”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早在2005年5月正式立项和全面启动的建设工程,各地先后建立了教研网站、网友论坛和在线研讨,同时还设置了学科博客群组,形成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实践经验和成果,拓宽了教研渠道,丰富了教研方式,促进了新课程研究[2]。当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教师角色的转换,也促进了教师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依靠网络进行学习和教研已经越来越普及,而教师需要成功地从传统的教研模式向网络教研模式转变。

很多中小学,职校,大学都陆续积极地展开了网络教研活动,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目前国内一些学校尝试着不同网络教研平台,因此也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学习教研团体。如依托博客平台且比较成熟的群体,苏州教育博客,海盐教育博客等;其次利用魔灯(Moodle)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如鞍山一中的Moodle平台,上南中学的Moodle课程;再者利用论坛(BBS)进行网络集体备课,集体探讨;另外也有学校利用QQ群进行网络教研,如淄博附属中学;最后随着云时代的到来,更有很多教研工作者把目光投入到了Google平台,同时形成了一批比较活跃的学习共同体,如周村教育教研,益学会,社会大发现等。本文选取应用比较成熟的博客平台以及刚刚起步的Google Group平台进行比较分析。

一 平台对比――博客和Google Group平台

Google Group也称Google 网上论坛,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创建一个在线的论坛,也可以申请加入一个论坛,通过在线或者电子邮件参与论坛的讨论。以下根据博客平台,Google Group这两个平台的特征,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协作学习维度,平台技术维度,教研文化维度。

1 协作学习维度

(1)深度互动

深度互动,目前并没有准确的概念,从查阅文献中可以知道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融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作出决策并解决问题[3]。深度学习涉及对信息的整合,是自我导向的,学习者主动、积极的行为[4]。深度互动是指学习者之间进行深度学习的互动,其判断的依据是深度学习的发生与否。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个体,而深度互动更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学习,注重的是两个人或多人。

将学习互动从六个维度进行划分,划分成浅度互动和深度互动。其中浅度互动包括简单回应,摘录表态,粗略表述;深度互动包括内化迁移,总结反思,综合评论;简单回应一般是用少量文字表述,通常表现为“学习了,赞、同意”等简单性回复语言;摘录表态,指学习者摘录作者语句并表达自己的态度,或简单回应前面的评论或主题,一般表现为同意某某的某句话;粗略表述是指学习者对文章或主题进行简单分析,或简单描述个人行为或态度,较简单回应更深一点;内化迁移要求学习者深入思考文章,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有迁移到实际教学情境中的趋势;总结反思则是学习者在总结观点的基础上,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者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或渴求进一步进行探讨;综合评论则是学习者能够结合主题对文章或者主题进行概括,评论作者的某些观点,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以上六种维度的具体举例,见表1。

现选取苏州教育博客2009年1月6号至2009年3月31号时间段的所有精华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博文数为206篇,回复总数为153篇,浏览总数为13241次,其中135篇博文为0回复,有34.5%的博文得到回复,平均87.11次浏览后有一条回复,有回复的博文平均每篇有2.16条回复。参照上述标准,分析如下(见表2),对回复进行分类,分析结果仅有14条回复属于深度回复,占回复量的9.15%。此外,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见表3),用支持,学习了,谢谢三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其中简短回复“支持”的评论有6条,“学习了”有16条,“谢谢”有26条。

数据表明博文并不能引起学习者的热烈讨论,多数学习者仅是看别人的文章,互动比较少。再者,互动的质量较差,仅有9.15%的回复属于深度互动,31.37%的回复使用的是简单回应性话语。这种没有通过深层次的交流不能让教师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也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研水平。整个群体的学习看起来就像是老师在自言自语,并没有得到他人的积极回应。

以淄博网络教研(ZhCedu)周村教育项目的Google Group(Groups.省略/Group/zhcedu/topics?hl=zh-CN%3Fhl)为例,该论坛从2008年12月26号开始开放,截止到2009年3月20号共有共83篇帖子,回复总数为563条,其中75%的帖子得到回复,25%的帖子是0回复,有回复的帖子平均每帖有9.08条回复。依据上述标准进行划分,属于浅度互动的共有130篇,占回复总数的23.1%,属于深度回复的评论有433条,占回复总数的76.9%。从平均回复量来看使用Google Group的要远远超过博客的回复数量,另外从回复质量上看,Google Group深度互动要明显好于博客。从而说明使用Google Group要比使用博客更能进行深度学习,更能促进教师的成长。

(2)同伴互助

教师利用博客平台主要是撰写个人博文及教学叙事等。基于博客的同伴互动方式是访问者在博文下面进行回复或留言,而不能进行及时的在线交流。Google Group平台是和每个人的Google邮箱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可以很方便的在邮箱里看到所有的帖子,并且可以在邮箱里直接对某一个话题进行回复。同时,Google邮箱提供了邀请某人在线聊天的功能,这样教师可以和在线的教师进行及时的交流,其同伴互助功能要比博客平台好。

(3)集体智慧

集体智慧也可以理解群体智慧,它是指是由许多个体在合作与竞争中所显现出来的智慧集合。群体的智慧要优于少数专家,另外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比群体知道的更多。因此,网络教研过程中要注重整个群体智慧的提升。而在群体智慧形成的“整个过程的关键是多样化――不仅是指生物学上的意义,还包括概念和认知层面[5]”教师利用博客平台进行网络教研时,更多的教师自己在写自己的博文,却很少和他人进行思想的碰撞。目前校本教研的教师博客群组一般是本学校的老师,群体内认知差异小,由此而进行的教研活动,很难提高整个群体的智慧。基于Google Group的网络教研团体在进行区域教研时有明显优势,它可以整合整个地区的教师资源,通过论坛进行探讨。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人都可以参加,他们的个体认知差异更大,也更有利于提高群体的智慧。

2 平台技术维度

(1)平台易用性

教师只需要在博客平台上注册一个账号即可,零技术,零基础,对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是一个上手非常快的一个平台,而且并不需要教师维护。Google Group 平台必须要求每个教师要注册Google账户, 还需要有一个Google信箱。另外,由于Google Group 目前还是英文版本,英语基础比较差的教师会感觉不太适应,而在Google Group发表帖子的方法和普通论坛一样。

(2)平台开放性

教师可以对自己的博客平台进行加密,或者对某些文章进行权限设置,有利于保护教师个人隐私,博客平台的权限设置比较灵活。Google Group的设置只有管理员有权限进行设置,它可以设置为开放型的论坛(所有人都可以看到),或者只有成员可见的论坛等,诸如一系列的设置只能有管理员来完成。

3 教研文化维度

(1)教师话语权

教师的话语权反映教师专业意识的觉醒和主体地位的确立。博客平台是一个很好的把话语权还给教师的一个平台。教师话语权也是博客平台的一大特色,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下自己所思所想,而并没有人限制,从而给教师们一个更为开放的环境,让他们去思考,去学习。Google Group 平台,教师也有充分的话语权,但是教师参与程度不一样,“参与教师按照参与程度氛围分为核心参与者,一般参与者、边缘参与者、潜水者、游离者”[6]。潜水者和游离者,他们并不积极发言,他们对这个集体的贡献很小。而核心参与者他们积极引领教师进行不同话题的探讨,对网络教研贡献大。

(2)教师自我意识

教师的自我意识更强调教师在教育情境中,在从事教师职业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己及自己与学生、同事、领导、学生家长之间关系的认识与评价、情感体验和自我调控等特点[7]。教师利用博客平台可以将从事职业中的疑惑,反思,以及对自我的认识和周围环境等的认识与评价叙述出来,并且可以和同行们讨论,甚至可以得到专家的建议。但是博客平台的实时交流讨论功能并不完善,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建议和反馈。基于Google Group平台教师可以就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和群组里的教师展开激烈的讨论,同时在这种互动的环境让教师不断的将话题深入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增长,还有对自我的认识,以及过程的情感体验。

以上从协作学习,平台技术,教研文化三个维度进行了网络教研平台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协作学习方面Google Group 在深度学习,同伴互助,集体智慧上都要优于博客平台;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博客比Google Group在平台易用性和平台开放性要更胜一筹,但是Google Group在平台互动性上要优于博客平台;从教研文化角度来看Google Group在教师话语权和教师自我意识方面都要优于博客平台。

二 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平台存在问题

目前,网络教研已经非常的普遍,平台也不仅仅是上述平台,除此以外,还有区域性的专业Q Q群(研讨)、专题学习、研究网站(群)的利用等多种形式[8]。不管使用上述哪种平台,网络教研平台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平台缺乏引领教师进行深度教研的机制。目前多数平台提供教师在线聊天功能,但是这种实时在线的通过聊天就行的教研如通过QQ群,往往是一个问题提出之后,教师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就开始回答问题,使得所探讨的问题没有深入的进行下去,讨论质量不令人满意。还有一些教师游离在外不发言,抑或跳转话题,进行和主题无关的发言,都阻碍了网络教研的进行。论坛或主题网站,往往是核心参与者发起话题,而其他教师只是观看,抑或发表简单的问候性的话语,并不参与进去。网络教研时间一长形同虚设,只剩下一个平台,人气非常不旺。这种教研方式我们可以称为“浅度教研”,而深度教研则需要教师对问题进行积极的反思,并通过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且对该问题有继续向下延伸讨论的趋势,而目前的平台都没有这种引领机制。

其次,平台缺乏人―媒体―人互动的功能。人―媒体―人互动是指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要强调媒体在教研中的重要作用,即通过媒体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达到推进网络教研。在网络教研时,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并不仅仅局限于集体备课,抑或共同分析案例,很多时候还要分析一节课的录像,比如进行微格教学,教师说课等的录像,而目前的平台很难实现把这种视频进行快速上传,并且由教师或教师和专家共同来探讨。

再者,平台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目前教师参与网络教研,多数还是因为兴趣或者个人需求。很多教师也缺乏持之以恒性,只是三分钟的热度,凑凑热闹就忘了。而参与的教师多数想要索取,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得到别人的资源,而自己却不愿意与别人分享个人的成果。造成了教研中索取的人太多,而奉献的人太少。目前的平台不能进行有效的反馈每个教师真正参与网络教研的程度,比如教师参与时间,教师奉献资源数,教师解答了多少别人的问题,以及自己提出了多少问题等。目前的平台不能给参与网络教研的教师一个清晰的反馈表,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对网络教研的质量,以及个人教研的质量进行评价时就不会素手无策了。

2 平台问题之对策

我们从平台技术角度去思考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人的管理。要想建成一支高质量的教师研修队伍,应加大监管质量以及管理的规范化。同时网络教研作为教师学习进步的有力工具,每个人应该树立如下的观点:(1)协作观,网络的教研应该是人人协作,而不是竞争,协作促进人的发展。(2)共享观,人人参与,人人共享,大家都为自己的平台多做点贡献,以开放的姿态把自己的知识拿出去和别人共享,同时你也可以学习别人的知识。(3)主体观,每个教师在这个平台中有主人翁的意识,主动的去参与,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专家和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不要局限于别人的看法,这样参与的同时自己也会获得提高。

基于以上原则而形成的网络教研团体,会形成一个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组织。为了促进教师对知识的获得、共享和创新,让每位教师都能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得到发展,进而让学校获得持久的竞争力[9]。以上网络教研平台存在问题的提出也仅是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教研员教师们去思考并着手解决。

参考文献

[1] 肖正德.网络教研: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教研模式[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7 ,(1):34-35.

[2] 张成昆.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网络教研实践研究――以苏州市网络教研活动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3] 叶晓芸,秦鉴.论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J].教育技术导刊, 2006 ,(1) :19.

[4] 孙银黎.对深度学习的认识[J].绍兴文理学院院报, 2007,(4):36.

[5] [美]詹姆斯•索诺维尔基.百万大决定[M].孟永彪.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24-25.

[6] 冯立国.网上教研的教师教研行为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 2008,14(6):113-114.

简述网络调研的过程篇(4)

一、研究背景

对于人际关系的考察,现学者多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考察,即利用问卷与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一个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估,把个体所得的数据累加,从而评估一个群体的人际关系水平。然而,个体的感受不能完全等同于一个整体的实际水平,更不能仅以个体反应的简单叠加来评估整体水平。一个群体的人际关系水平的优劣,不仅取决于每个个体是否处在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更取决于这一群体人际关系结构性的和谐程度。

就以往针对人大附中学生群体人际关系的研究状况而言,往往局限于对个体的关系满意度的调查与心理研究,缺乏一定的整体性考察与研究;此外,就社会网络理论的应用而言,在国内也尚缺乏足够的实践应用,尤其是考察高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因此,基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需求,研究以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以社会测量法为整体研究思路,通过对人大附中高二年级学生人际交往网络的绘制,考察附中高二年级人际交往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分析。

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借助社会网络理论,选取人大附中高二学生这一群体,对其人际关系状况进行了研究,并在研究中应用Nodexl软件,以期将研究可视化,进而为社会网络理论做出应用与验证。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基本思路

研究对人大附中的学生关系进行了结构性的评估,评估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其一,男女生的交往交叉率,即考察同往与异往的比率是否正常,从而从整体上得到人大附中学生异往方面的健康程度。其二,班级之间的交往交叉率,即考察班级间交往的频繁程度,从而推断班级制对学生交往的局限与分层的影响。

2.数据取得与问卷设计

数据的取得主要依靠类似“指认”式的滚雪球式调查法,即A指认B为其好友,则再对B进行调查。

问卷设计并没有采用一般社会测量法常用的问卷设计来调查人们的连接关系(例如设计如下题目:“如果去郊游,你最愿意与你们班上的______其次和______再次和______一起去?”而是反其道而行,只是将题目简单的设置为:“写出在现实生活中和你关系紧密的人”,并且并未对关系紧密的人给出定义。这样做的原因是:

(1)研究与这些连接关系本身的属性无关,无论是偏好还是利益构成的关系在本调查中都表现为强连接,因此无需强调连接属性,而将题目有意识地设计为“如果去郊游,你最愿意与你们班上的______其次和______再次和______一起去?”看似减少了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实则是对个体主观选择的误导与干扰。(2)不对关系紧密做出人为限定,实则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调查,找 到受访者最直接、最主观的强连接关系,不假思索的回答往往更能反映出真实心理。(3)为避免信息干扰,并不将选择被调查者为好友的人告知被调查者,使其只从自己的感觉出发填写好友。(4)由于缺乏关系紧密的人为限定,势必会带来部分受访者的数据失真,造成整体结构的失真,例如将关系紧密定义过分宽泛,以至于制造出诸多失真的强连接,使整个网络重心偏移。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数据在处理过程中,部分数据只保留双相连接冯的强关系,即A选择B,同时B也选择A的关系才被绘入网络中。

3.工具应用

主要应用Nodexl软件进行。Nodexl软件是基于微软Excel表格设计的图形化插件,适于处理中等大小的网络连接,可视性与实操性较强。

三、基本社会网络理论的人际关系研究分析

1.依据网络中心人物的研究分析

研究总计调查了284名同学,除去无效问卷,总计274名。共录入554个关系,最远距离11度,平均分隔4.9度,整体网络密度0.007,具体数据见表1:

对于社会网络的研究必不可少的是分析它的整体结构与中心节点。研究首先用Frunchterman-Reingold算法进行多次处理,对次要节点进行边缘化处理,得到图1,并对此网络 结构做出多中心的假设。

随后,通过中心度排序,寻找网络中心,按中心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选中节点,对假设进行验证,可依次对网络中心做出刻画(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网络存在的多个中心,说明学生交往是由多群体组成的有机体。

2.依据男女生性别分组的研究分析

研究对性别进行分组,分别从整体角度研究同往与异往。

首先,研究考察男女分组后的组内网络密度(Graph Density)以及平均分隔度(Average Geodesic Distance)。网络密度描述联系的紧密程度,数值越高,联系越紧密;平均分隔度描述组内节点平均距离,数值越小,距离越短,信息传递越快。

男生在网络密度上要低于女生,联系的紧密程度低于女生,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到男生之间信息的传递,相反,男生的平均分隔仍要低于女生将近0.5度。这种现象可以很好地证明弱连接对于信息传递的作用要强于强连接:由于网络密度较低,小群体较为松散,使得男生更可能接收来自小群体之外的不同群体的信息,致使群体间的信息流通更为通畅,因而表现为较低的分隔度。

其次,研究还利用计算交叉率的方法考察了本年级男女异往的情况。

各种类型的人际关系往往具有交叉性,即一个人同时处于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之中。这里通过计算个体中异性亲密关系在全部亲密关系的比重来衡量异往在本年级男生、女生中的地位,用这一比值来间接反映异往水平。下表即为统计结果:

从整体水平来看,本年级异性亲密关系占全部亲密关系的比重约在20.2%左右,可见同往仍在中学生交往中占最大比重。异往的健康水平有着复杂的评估体系,也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个交叉率的比值,但通过比较交叉率,确实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些问题来。

据调查,中国高中生有11.52%的同学正在恋爱,日本高中生中恋爱的学生比例为23.68%,因此,按照这一数据来讲本年级异性亲密关系所占比重低于日本高中生中恋爱的学生比例,减去中国高中生的平均恋爱水平,异性亲密交往不超过5%,也就是说,每100人中有不超过5人拥有非恋爱关系的异性好友。可见,本年级异往方面,还是较为矜持,多停留与异性的点头之交(弱连接)上。

再次,综合考察同往、异往与中心度的关系。

如图3所示,蓝色节点表示男性,黄色节点表示女性,依照Harle-Koren Fast Multiscale的算法进行绘图,靠近中心位置的节点中心度越高,影响力越强(popular)。

可以发现,处于边缘位置的节点往往倾向于与同往,而位于中心位置的节点往往并不局限于同往,异性关系在其关系中占有很大比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简要分析如下:一方面,与异往通常意味着和另一个群体建立联系,使自己成为群体间的连接人,令自己的位置更趋于中心;另一方面,与异往也意味着其有着一定的个人魅力及其他一些优秀个体特征。

调查表明,对于高中男生而言,他们喜欢相处的异性朋友具有以下特征:温柔善良(89.89%)、容易相处(84.84%)、漂亮可爱(76.76%)、成绩好(50%)、有个性(33%)、时尚前卫(31%);而对于高中女生喜欢交往的异性朋友则具有以下特征:有责任感(88.33%)、亲切善良(88.33%)、容易相处(80.83%)、英俊潇洒(54.16%)、成绩好(52.5%)、有个性(48.33%)。在与异往的过程中,为适应异性的情感需求,男女生均存在不断地培育并强化上述优秀特质的主观动机,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四、不足表现及结论建议

1.研究不足

其一,是滚雪球抽样的局限性。为了便于数据收集,研究采用了滚雪球的抽样方法,在给调查与数据整理带来方便的同时,却也造成了数据的局限和失真可能。从随机抽取的一个人入手,围绕着他的朋友圈不断扩展,便带来了连通分支(Connected Components)缺乏,以及分支过大的现象。如表4所示,在所得到的网络中共包含274个结点(Vertex)、558条非重复链接(Edge),而独立连通分支(Single-Vertex Connected Components)却为0,此外一个分支中最多包含的结点高达266,包含的链接高达549,分别占到了总数据的97.1%和98.4%,这样的社会网络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为总会有一些独立的分支存在。

滚雪球的抽样方法使得结点间必有链接,因而无法获得孤立的结点或分支,实际上也就无法讨论全体学生从整体上是倾向于孤立的小群体分布,还是倾向于融于整体的分支分布,也自然难以考察学生的乐群性与孤立性。

其二,是抽样方法的改进。应当首先借助随机数表确定一个人为限定的随机范围,对此范围的所有人进行调查,并只录入范围内的链接。但这样的抽样方法仍然存在着缺陷与偏差。例如,某人在此范围内的网络上可能是孤立的、边缘的,但他却可能是另一个网络的中心人物。因此,问卷的设计,应当是不设范围的,只是在录入时关注、强调范围,从而减少特殊情况带来的误差。

2.研究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到如下三个基本结论:(1)高二年 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多中心现象。(2)高二年级学生的具有性别分异特点,基本符合这一年龄段的异往的心理特点,但异往整体水平不高。(3)异往对于个体的网络位置具有积极影响。

3.研究建议

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兴趣小组及各类活动的举办,为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创造更多条件与机会,以引导并促进更多学生融入到人际交往网络之中,并成为人际交往多中心网络中的某个中心人物,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人格发展与人际交往的内在需求。同时,基于异往性别分异的特点,理性看待和正确引导高中学生的异往,发挥异往对个体网络位置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异往,激发学生培养和发展自身优秀特质的内在动机,更好地满足其基本心理交往需求。

参考文献:

[1] [美]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詹姆斯・富勒.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M].简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53.

[2]杨泾.高校班级凝聚力的影响因素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25.

简述网络调研的过程篇(5)

通常根据网络模型的目标可以将网络模型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单目标网络模型、多目标网络模型以及群体网络模型。单目标网络模型就是所描述的参数以及算法得到的直接结果是单目标的,相反多目标模型就是把多个目标进行统一并直接进行计算在网络uode描述和算法之中。最后就是群体网络模型,它是现在的网络发展方向,从多个方面进行解释就是,在模型的表示方面是多个模型表达多个同时进行的大型项目,逻辑上就是存在着可有可无的联系,在核心上就是关于资源的分配,最后达到多个项目在总资源的总量约束下协调进度,从而达到最后的满意的统筹目的。在企业多个项目共同进行的时候,针对资源分配问题,人们研究出协调模拟方法和层次分解方法这两种方法,最应该注意的是层次分解法在这里,它是高层对下层的协调,不同的分解过程会得出不同的整体进度方案。

1.1网络分层的概念

网络分层顾名思义,就是把一个大型的网络计划用不同分层的网络计划形式表示出来,它包括两个方面:①从整体到局部的逐渐的分解所得到的;②由下级的网络系统逐步合并简化所得到的。下层的网络体系在上层的网络体系中可以简化成一道程序或者多道程序。根据系统的工程原理,每一个所存在的系统,它的属性是否复杂,它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可分性。一级系统可分为二级系统,二级系统可分为三级系统,以此类推实现不断的分层。系统的分解可以让系统的复杂性得以简单化,最终也可以实现运用网络计划技术的有效处理其他多层次网络的最终目的。

1.2层次分解方法的研究

研究网络计划的分层,是用来解决大型网络中多人和多单位分别完成不同规模的部分网络计划最后放在一起实现综合平衡出现的差异和便宜的主要手段。进过人们的分析探讨层次分解方法包括一般的层次分解方法、组件分解方法以及网络简化方法。这些分解方法取长补短,各有优点,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1.3层次的分解模型

大型网络都是要有分解层次的,每一个比较大的网络计划中,它都有成千上万的节点,划分层次的多少决定着这个网络计划是否复杂,例如,如果过少的进行分层对大型的网络计划,那么它每个网络分层的网络节点就会有很多,那么去实施和控制这个巨大的网络计划就会有很大的困难,同时它也会导致后续的系统分解的复杂,导致劳而无功,从而错过获得网络分层最优方案的机会。相对应的就是过多的分层针对大型的网络计划,这样就会产生过多的网络关系,这些网络关系会逐渐的复杂化,同时也会增加计算量,为编制等工作人员增加更多的压力。经过科学的研究分析,一个大型的网络计划分三层是最好的选择,适合所有的大中型网络。网络层次的分解也是具有原则性的,研究分析网络分层的原则就必须要弄清楚网络工作分解和优化目标的复杂关系,最后实现寻找到最有方案例如保证工期最短,费用最省以及质量最好的目的,然后就是全程掌握进度统筹安排与控制。于此同时网络分层也具有众多的特点:①反映出上层网络的一些活动并没有细分通过子网络并集成为总网络的子集。②拥有多个始点和终点的子网络,可以得出在上层网络中也有众多的活动和路线与之相对应,其中每个活动路线的长度也是相互对应的。③每个子层的网络节点可以重叠但是活动无法重叠。④每一个分解的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被分配到不同的子网络中。

简述网络调研的过程篇(6)

通常根据网络模型的目标可以将网络模型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单目标网络模型、多目标网络模型以及群体网络模型。单目标网络模型就是所描述的参数以及算法得到的直接结果是单目标的,相反多目标模型就是把多个目标进行统一并直接进行计算在网络uode描述和算法之中。最后就是群体网络模型,它是现在的网络发展方向,从多个方面进行解释就是,在模型的表示方面是多个模型表达多个同时进行的大型项目,逻辑上就是存在着可有可无的联系,在核心上就是关于资源的分配,最后达到多个项目在总资源的总量约束下协调进度,从而达到最后的满意的统筹目的。在企业多个项目共同进行的时候,针对资源分配问题,人们研究出协调模拟方法和层次分解方法这两种方法,最应该注意的是层次分解法在这里,它是高层对下层的协调,不同的分解过程会得出不同的整体进度方案。

1.1、网络分层的概念

网络分层顾名思义,就是把一个大型的网络计划用不同分层的网络计划形式表示出来,它包括两个方面:①从整体到局部的逐渐的分解所得到的;②由下级的网络系统逐步合并简化所得到的。下层的网络体系在上层的网络体系中可以简化成一道程序或者多道程序。根据系统的工程原理,每一个所存在的系统,它的属性是否复杂,它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可分性。一级系统可分为二级系统,二级系统可分为三级系统,以此类推实现不断的分层。系统的分解可以让系统的复杂性得以简单化,最终也可以实现运用网络计划技术的有效处理其他多层次网络的最终目的。

1.2、层次分解方法的研究

研究网络计划的分层,是用来解决大型网络中多人和多单位分别完成不同规模的部分网络计划最后放在一起实现综合平衡出现的差异和便宜的主要手段。进过人们的分析探讨层次分解方法包括一般的层次分解方法、组件分解方法以及网络简化方法。这些分解方法取长补短,各有优点,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1.3、层次的分解模型

简述网络调研的过程篇(7)

[中图分类号]F2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6-0072-01

1 文献研究

口碑的最初定义是指一个具有信息感知能力的非商业传播者和接收者关于一个产品、品牌、组织或服务的非正式信息沟通行为(Amdt,1967),它是一种直接面对面、无商业目的的行为。张强(2008)认为网络口碑与传统口碑的不同主要在于口碑传播的渠道,是指在网络上传播的口碑信息,即消费者之间在网上进行的关于某产品或者服务的特性、使用情况和所有权的所有非正式交流和沟通。D.Wang (2005)提出,在网络信任的问题中,信任者一般是指消费者,而被信任方则往往是一个电子商务网页(站)、网站销售的商品、网络销售商或者是网络技术本身。关于信任的本质最广为接受的观点是,信任是“愿意变得易受攻击”。本研究因此将网络口碑信任界定为网络信息搜索者基于对网络口碑传播者的正面预期,从而愿意冒一定风险的意愿。孙春华(2009)提出对于消费者尤其是参与性较强的网络消费者而言,网络口碑的信息结构是影响信息可信度的重要因素。

2 建立假设

经过对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大量文献研究,并结合对国内相关专家的访谈,探索出了基于中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口碑传播信任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口碑信息结构。口碑信息结构包括口碑数量、方向、长度和意图。

并且建立假设:口碑信息结构(口碑数量、方向、长度、意图)对网络口碑传播信任度有显著影响。

3 调查研究过程

本研究主要通过向淘宝网、京东商城的用户直接发放电子版的调查问卷进行调研。所有问卷的回收时间控制在24小时内。被调查者如有疑惑,我们的调研人员也及时进行辅导和耐心解说。总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总共回收问卷196份,问卷回收后进行审核和筛选,剔除了36份空白过多或倾向性过于明显无效的问卷,最终得到的有效问卷1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64%。

对调研回收的所有问卷,进行筛选和甄别,得到有效问卷,然后进行复核和数据的输入,随后利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为以下步骤。

首先是对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通过对被调查者背景资料的常规性统计获取基本信息。其次是对问卷信度、效度的检验。依次采用Cranbach一致性系数(α系数)和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Analysis)来验证所使用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参照Devellis等大多数学者的标准,α值在0.7左右是值得接受的信度。随后是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分析。利用相关分析对假设进行分析。

4 结 论

信息结构(口碑数量、方向、长度、意图)进行SPSS分析后,发现因子载荷为0.628,KMO样本检测为0.770,Barlett球体检验为0.000。适合作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

SPSS将自动计算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T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和对应的概率P值。Pearson相关系数应用很广,当r=0时表示不存在线性相关,但不意味着y和x无任何关系;当0|r|≤0.3时,为微弱相关;当0.3|r|≤0.5时,为低度相关;当0.5|r|≤0.8时,为显著相关;0.8|r|1时,为高度相关;当|r|=1时,为完全线性相关。

本论文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来了解和研究本文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SPSS软件计算得出相关系数,从而定量描述两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口碑信息结构和信任度变量的相关系数r为0.630,属于0.5|r|≤0.8,为显著相关。由此我们验证了假设:口碑信息结构(口碑数量、方向、长度、意图)对网络口碑传播信任度有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1]Amdt,J..Role of Product-Related Conversations in the Diffusion of a New Product[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67,4(1):291-295.

[2]D.Wang.& Henry H.E..An overview of onlinetrust:concepts,elements,and implication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5(21):105-125.

简述网络调研的过程篇(8)

一、高校网络流行语使用简述

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首度出现在网络平台上,并在各大网络平台交流社区盛行。对于流行语定义在摘要中已作出简单解释,在此就不再进行赘述。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媒体语言,广泛地出现在聊天IM、网络社交、SNS等各种互联网应用场合,代表了一定的互联网文化,并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网络语言来源广泛,符号及文字象形,数字及外语相声、方言及外来字解意(李兰兰,2008)。本论文主要研究高校大学生(西安地区)对流行语的使用情况。

二、大学生流行语使用情况调查与研究项目的成立

(一)项目确立。西安培华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顺应2013年国家提倡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产品,而大学生流行语使用情况的调查与研究项目是西安培华学院二级院系人文与艺术学院所成立的响应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项目,本项目致力于对西安地区高校大学生对流行语使用情况的了解并对大学生流行语使用情况的差异及造成差异的因素进行调查与研究。由于区域及人力物力资源的局限性,因而选择西安地区作为项目调查的运行点,分析西安高校大学生流行语使用情况的差异及造成差异的因素。

(二)问卷的形成。本调研采取的调查方法是结构化的数据收集,已正式书面和网络电子的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对象被直接告知调查的目的。调查问卷设有两种:流行版和传统版。流行版主要针对于高校大学生对近三年来流行语的掌握程度,问卷形式与时下年轻人所追捧的心理测试结果类似;传统模式即为问卷的经典模式,主要调查高校大学生对流行语的态度。两份问卷相辅相成,能够较为全面的调查高校大学生(西安地区)对流行语的使用情况。

(三)调查问题的设置。通过对近三年来网络流行高频词语的收集,选出其中最为普遍的50例,通过流行模式即类似于心理测试模式的问卷,形成与流行于相关的调查问卷,问题设置主要为高校大学生常用的流行词汇,问题设计新颖、独特,突出问卷的主要内容,也反映了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年轻化和有文化。经典模式流行语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与传统问卷的题目设计一般无二。主要通过中规中矩的问题模式来了解高校大学生对流行语的理解与态度。

(四)问卷受访学生调查结果。根据1600份来源于西安16所高校的纸质问卷,并200份网络调查问卷的抽样打印版,剔除了18份不合格的纸质调查问卷,共计收集到1782份完整的调查问卷。统计发现受访的1782名高校学生中共有男生1094人,女生共有688人,男生较之女生略多。数据统计还发现调查受访高校大学生中本科大学生有998人,专科人数为588人,最后,研究生受访人数为196人。

(五)高校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态度。通过传统问卷的数据分析得出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直观态度,24%的人表示愿意接受,多数受访者表示不反对,不偏好和无所谓,占到55.1%,有8.3%的人持排斥态度和12.6%的人表示喜欢态度。总体而言大学生群体基因自身的知识和见闻对于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而温和的包容。有将近四分之三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会使用网络流行语,而另外4%则表示不会再日常生活中使用流行语。进一步调查使用频率,选择略有使用或会使用流行语的受访者达到51.3%,而很少使用流行语的人数为32.7%,有9%的受访人表示基本不使用流行语。仅有7%的受访者表示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结合前面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受众多为轻度使用,而明确表示会使用及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也占据29.2%的比例。因而网络流行语具备了一部分固定的受众群体

(六)网络流行语的熟悉程度。网络流行语调查问卷的流行模式中有5种测试结果,表示了受访大学生对流行语的掌握程度。分别为:A型、B型、C 型、D型。根据调查数据统计发现受访人员对流行语的熟悉程度大致掌握的占72.1%(包括B型C型D型)熟练掌握网络流行语的受众大学生为16.4%,及少数人对网络流行语持陌生态度。(11.5%)。

结合上述所有数据分析得出,由于性别差异,男性高校大学生对流行语的掌握程度高于女性。根据学历的差别,由数据统计发现,本科生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率和掌握程度最高,专科大学生次之,研究生最末。

三、项目成立的意义

简述网络调研的过程篇(9)

关于水产信息资源导航库建设,作者曾在《论水产信息资源导航库建设———以集美大学图书馆水产信息资源导航库建设为例》一文就学科范围、系统内容以及信息资源采集的原则、方法和途径的确定等作过探讨,但本人认为,水产信息资源导航库建设还存在着诸如资源组织的描述方式、排列方式、浏览方式以及网页建设等相关问题。这些问题在导航库的建设中同样需要重视,而且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导航库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为此,本文谨结合集美大学图书馆水产信息资源导航库建设的实际经验,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1资源组织 学科资源导航库的作用在于将网络信息资源按学科以及一定的分类标准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分类和序化。因此,合理的资源组织乃是导航库导航效率的重要保证。导航库资源的组织主要是通过分类方式、描述方式、排列方式和浏览方式来实现的。 1.1描述方式 很多信息的获取并非通过检索馆藏中的实际对象,而是检索对象的描述性元数据。学科资源导航系统是以学科为单元,对网络上的相关学术资源进行搜集、分类、描述、组织和序化,建立分类目录式资源组织体系、互动式用户查询系统和数据库,并于网上,为用户提供网络学科信息资源导引和检索线索的导航系统。它提供对每一学科学术资源的简单描述和链接,以便给用户以简要的信息,供选择是否访问时作参考。学科导航需要对每一资源进行简要描述,这种描述既要清楚明确,又不能太复杂。DC元数据是为简单描述网络资源而创建的元数据集,它简单、易于理解、可扩展,是一个良好的网络资源描述元数据集,用它来规范学科导航数据库中的字段和描述模式,是既科学又具有发展远景的尝试。 DC元数据集是1995年以来,由OCLC的StuartWeibel所领导的国际小组制定的一套可以用于数字图书馆资源简单描述的元数据集。主要由以下15个元素构成:(1)题名:创建者或出版者对资源的命名。(2)创建者:主要负责资源智力内容的个人或组织(文字作品的作者,视觉资源中的艺术家、摄影师或插图画家)。(3)主题:资源的题目。通常指描述资源主题或内容的关键词或短语。提倡使用规范化词表和正式分类体系。(4)描述:资源内容的文字描述,如文档类对象的文摘和视觉资源的内容描述。(5)出版者:负责将资源转换成当前形式的实体———如出版社、大学的院系或公司实体。(6)其他责任者:没包括在创建者元素中,但对资源作出了显著智力贡献的人或组织,他们的贡献仅次于创建者。其他责任人的例子有:编辑、誊写员和插图作者。(7)日期:与资源的制作或公布相关的日期。(8)类型:资源的类属,例如主页、小说、诗歌、工作底稿、未定稿、技术报告、散文、词典。(9)格式:资源的数据格式(用于反映资源显示和处理所需要的软件和硬件)。(10)标识:用于唯一标识资源的字符串或数字。例如,标识网络资源的URL和UMN。(11)来源:派生当前资源的辅助资源的相关信息。(12)语种:书写资源智力内容的语言。(13)关联:辅助资源及其与当前资源联系的标识符。这个元素允许在相关资源与资源描述之间建立连接。作品的版次和书的章节是关联的两个例子。(14)覆盖范围:资源的空间位置和持续时间特征。(15)权限:一个权限管理声明,一个连接到该声明的标识符,或一个连接到资源权限管理信息的标识符。 一般来说,选择DC元数据集中的题名、描述、出版者、标识、语种等5个字段就可以让用户清楚地了解到资源的名称、内容、地址、范围、版权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大体上可以反映资源的基本情况及其可靠性、权威性,可以较全面地提供资源选择参考信息,完全能够起到导航作用。另外,为了能让用户更加快速地决定该网站是否有访问的价值,有些学科资源导航库还对网站有无登录权限、网站资源评估、点击次数、推荐程度、数据更新日期、推荐人、责任人等作了更进一步的描述。 1.2排列方式 相同主题或类型信息的排列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字顺排列、拼音排列、按地区排列、综合几种排列方法的混合排列或者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的排列。集大图书馆水产信息资源导航库在收集读者意见后,采用的是按拼音结合地区进行混合排列。 1.3浏览方式 导航库的浏览方式可以采用分类的方法显示学科或专题资源信息。用户进人导航库后,即可按照学科主题树或者资源类型找到所需的信息。但是每个图书馆采用的显示方式也不尽相同。有些馆是将相同类型的信息都放在同一页内,通过移动滚动条来寻找,或是给每个主题或资源类型做个书签,通过超链接跳到所查找的信息;有些馆是采用分页显示,每页显示10或20个网站,不同类型的信息则通过超链接实现转换。集大图书馆导航库根据读者反馈,采用的是分页显示方式。 2网页建设 导航库网页建设的目的是充分发挥网络和网络资源的功能,利用其信息优势,使重点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能通过网络获得相关文献信息及服务。因此要求其应用方便、技术新颖以充分提高网页的使用效率。网页制作过程中还应注意画面协调、层次合理、通用技术的应用等问题。集大图书馆水产信息资源导航库在网页设计、制作过程中,首先确立了“内容全面、层次合理、画面协调、使用方便”的原则。“内容全面”,就是在网页中除了包括集大水产信息资源导航库所确定的15个系统内容外,还包含了一般网页应有的日期显示、导航库更新日期、与本馆资源(如超星水产类数字图书、集大图书馆其他重点学科资源等)的链接。 “层次合理”,就是将一些重点系统内容凸显化,将它们放在主页的突出位置。如“标题新闻”是报道与水产相关学科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的栏目,也是读者最关注的栏目之一,因此,在整个主页协调的前提下,将其调整在主页的中心部位;“教学研究”、“学会组织”等重要的栏目也将其用醒目的标识列于“标题新闻”的两侧。“画面协调”,就是网页采用统一的风格,从总体布局到使用的图形、文字、色彩都融入了“海洋”这个主题,力求清新、明了。“使用方便”,就是使所有的文本制作都方便用户浏览;各页面之间都设有切换键,同时制作站内搜索;未采用滚动条、左右拖动等制作方式,同时也尽量采用占用空间较小的图像,以保证传输速率和使用效果。其次,为了方便读者快捷地找到所需信息,还制作了一个站内搜索程序。它是基于ASP和数据库技术,需要Windows2000Server版本的IIS支持。ASP脚本程序在服务器端运行,负责响应客户端的查询和数据库的连接,使本程序支持全文查询,实质上是提供了导航库的数据库版本。系统三层结构如图1所示:各层完成的主要功能如下:(1)浏览器:最终用户使用的接口,用于向Web服务器提交查询和查询结果的显示。(2)Web服务应用程序:根据用户查询字段与后台数据库进行连接、查询,并把查询的结果投递给终端用户。(3)数据库文件:是整个导航库的核心,存储了所有备查询的网站信息,由一个站点描述表组成的。#p#分页标题#e#

简述网络调研的过程篇(10)

一、消费者网络团购参与意愿模型的构建

团购网站Groupon是在web2.0环境下产生出来的一种新兴电子商务模式[1],其兴起与发展有一定的经济学原理根据[2],而网络团购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吸引着众多的消费者[3]。对于消费者的团购参与行为,本研究模型以技术接受模型(TAM)为理论基础,将个体因素和产品因素作为外部变量,系统探讨其对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的影响[4],但由于网站和卖家诚信是网购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同时将信任因素引入这一模型,从而为团购市场有效改进提供理论基础。

图1 基于TAM的网络团购消费者参与意愿模型

二、变量设定及描述性统计

(一)变量设定

基于消费者网络团购参与意愿模型,本文设定了六大类变量,具体如下:一是个体因素;二是产品因素;三是感知有用性;四是感知易用性;五是信任;六是参与意愿。而个变量测量指标详见表1。根据本文的模型构建以及模型假定,“个体因素”由B1-B3这3个问题组成,“产品因素”由B4-B5这个2问题组成,“感知有用性”由B6-B8这3个问题组成,“感知易用性”由B9-B11这3个问题组成,“信任”由B12-B16这5个题目构成,“参与意愿”由B17-B18这2个问题组成。(详见表1)

(二)调查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为获得前述变量测量指标的具体数值,本文于2013年8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网络用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集中时间发放和回收,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1份,问卷回收率为94%。在141份问卷中,扣除回答不完整的问卷2份,答案完全一样的问卷一份,有效问卷数量为138份,有效回收率在92%左右。

调查样本有男性83人,女性55人,分别占比60.1%和39.9%;从年龄结构来看,调查样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9~35岁,总计占比94.2%;从学历情况看,调查样本的学历基本为本科或者硕士及以上,总计占比89.8%;从可支配收入看,调查样本有超过一半的人数的可支配收入在800~2000元这一区间。4.3调查样本的网络团购参与意愿。

在网络团购参与意愿的两个测量指标上,对考虑团购持同意态度的有86人,非常同意态度的有24人,不同意的有3人,另外还有25人对此不确定;对团购可能性非常大这一测量指标,持同意态度的有72人,17人非常同意,30人不确定,16人不同意,3人非常不同意。

调查样本对于网络团购的认知程度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样本对网络团购的认知程度

三、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一)模型估计

回归分析是一种应用极为广泛的统计方法,它用于分析事物之间的统计关系,侧重考察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并通过回归方程的形式描述和反映这种关系。本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进行模型估计,各模型具体估计结果如表2、表3、表4和表5所示。

表2 以参与意愿为因变量的模型结果

表3 以感知有用性为因变量的模型结果

表4 以感知易用性为因变量的模型结果

表5 以信任为因变量的模型结果

(二)模型结果分析

从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有三条显著路径:一条为个体因素感知有用性参与意愿,第二条为个体因素感知易用性参与意愿,第三条为个体因素信任参与意愿购买意向。

在第一条显著路径上,个体因素对感知有用性有显著的正影响,感知有用性因素对网络团购的参与意愿有显著的正影响,这说明消费者对于团购的经验、团购的了解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态度会影响到团购在低价产品、省时省力及带来生活便利的感知有用性效果,而这些感知有用性效果直接决定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参与意愿。这是由于网络团购能够集中分散的购买力,也确实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相当多的低价产品和服务,从而促使消费者网络团购参与意愿的提升。于是,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参与网络团购的消费者的叙述:团购网站上的产品和服务好便宜。

在第二条显著路径上,个体因素对感知易用性有显著的正影响,感知易用性对网络团购的参与意愿有显著的正影响,这说明消费者对于团购的经验、团购的了解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态度会影响到消费者对于团购网站界面清晰、容易浏览,团购程序简单以及团购容易操作的态度,而这一态度又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于网络团购的参与意愿。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团购模式对于团购网站来说由于与少数的几个商家合作,产品也较少,在界面设计上相比较那些分门别类、琳琅满目的B2C网站和C2C网站要简单,消费者既可以省去二次搜索的麻烦,又可以获得舒适的用户体验;二是团购模式尽可能的简化了网络购物的流程,使得一些不经常网络购物的人群也能够轻松操作,从而实现网络团购。

在第三条路径上,个体因素对信任因素有限制的正影响,信任因素又对网络团购有显著的正影响,这说明对于团购的经验、团购的了解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态度会影响到消费者对于团购信息、支付安全、私人信息保密、产品质量和运输、售后服务保障等问题的信任,而这种信任直接促使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这是由于现阶段网络团购正处于成长阶段,快速增长忽视了对模式之外的服务等问题的,并不是消费者在团购网站下单就意味着团购结束,之后的支付安全、私人信息保密、产品配送、售后服务保障等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到消费者对于团购网站的信任,从而影响到消费者下次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

另外,在技术接受模型中,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显著影响,而在本文加入信任之后的消费者网络团购参与意愿模型中,消费者对于网络团购的感知易用性同样对感知有用性有显著的正影响。这说明团购网站简单的流程与操作,清晰的界面会让消费者感到团购能够省时省力,并为其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四、结论

目前我国网络团购行业处在成熟期,消费者对于团购模式的认知程度也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参与到网络团购中来,因此,对于团购网站而言,必须在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的情况下做出改变,从而建立起一个规范的、诚信的、有序的网络团购市场环境,促进我国网络团购行业健康快速地成长:在感知效用上应该强化低价的感知有用,落实便利的感知易用;而在信任因素上应该增强品牌认知度、严控产品质量、制定行业规范,加强监督措施,从而建立起行业维权机制。

参考文献

[1]刘佳音.团购网站消费行为模式的信息经济分析[J].现代情报,2013,01:31-33+46.

[2]李阳.团购网络经济学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02:152-154.

上一篇: 数字乡村概论 下一篇: 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