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06 09:37:57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篇(1)

中图分类号:C93-0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管理研究方法论(Management ResearchMethodology)阐述管理学科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则、途径和程序,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研究工作规范,包括问题阐述、文献综述、假设提出、数据收集、统计分析、信度和效度判断以及研究报告或论文的撰写等各个环节的规范。研究过程规范化、结构化和清晰化,提高研究效率是管理研究方法论的目标。

纵观管理学研究的历史,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管理学家出于各自背景和偏好的不同倾向于使用这种或那种研究方法。从早期的归纳法、演绎法到稍后期的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和工具主义以及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等,管理学历史上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方法。20世纪80年代后,管理学界再次兴起了一次把科学哲学应用于管理学及其独立的管理学方法论的大讨论,极大地表现出了哲学思想与方法论上的新特征,在方法论上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数学模型化、演化论思想方法的运用、博弈论和信息管理学方法论的广泛应用。

目前的进展是把博弈论、企业理论、信息管理学、非线性理论与演化管理学进行一次更大范围的组合,开创了进化博弈论的方向趋势,这将大大提高现代管理学的真实性,加快学术成果的解释和运用,而且还将进一步加强历史与逻辑、真实与抽象、理性与非理性、完全理性与不完全理性、牛顿力学的管理学框架与演化物理学的管理学框架、连续与渐进、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结合。在管理学中,企业在此基础上,打通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通道,更有利于克服由前范式危机走向更高更大的视界溶合,建立一个更具适应性、针对性和解题力的管理学框架和范式。

1管理研究的类型

(1)按研究层次分,管理研究可分为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微观层次:一是企业组织内部的各部分功能、关系以及本组织与外部组织关系研究;二是组织内部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人际关系以及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宏观层次的管理研究是将企业组织放在社会整体中进行研究,从经济、技术发展和文化传统等角度来研究企业组织发展和管理者行为等问题。管理研究偏重微观层次,并且偏重在企业。

(2)按照功能分类,管理研究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是通过对管理现实问题的观察、概括和抽象,探讨有关管理学科规律性的知识,对管理行为、机理和现象作出理论解释,证实或证伪现有理论并提出新理论。应用研究要求解决现实的管理问题,并为社会、某些组织或群体带来实际利益。绝大多数管理研究属于应用研究。

(3)按照研究目的分类,管理研究可分为描述型、解释性和规范性。描述型研究是收集数据以检验有关研究对象状况假设的工作过程,回答who, what, where和how much之类的问题,旨在将现象和事件描述和识别清楚。解释型研究回答why的问题,在描述清楚现象和事件以后深入探索现象和事件之间的关系。规范型研究回答“应该怎样”或“应然”的问题。描述型、解释型研究结果是作出诊断,规范型研究则是作出决策,采取行的。

2管理研究活动的五阶段

2.1管理研究的基本要素确定阶段

2.1.1概念

概念是指人们思维的产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观测和感受到一群相关联现象具有某种共同属性即同一性,于是将这种共性构造成一个概念并冠以一个名词,供人们在沟通中使用。然而,这个概念名词的本身并不存在,概念是通过概括和抽象而得到的。管理研究要使用许多概念,如描述个人行为的“创造性”、“积极性”和“满意度”等,描述群体行为的“活力”和“凝聚力”等。人们在听到像创造性这类概念时,大脑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涌现出与此概念相关的一组具体现象,心理学称此为思维心象。人们通过一组心象形成概念的过程称作“概念化”过程。

2.1.2定义

定义的含义是提示概念和名词所表达的共同属性的一种逻辑方法。在管理研究中,对概念和名词的定义需要做到清晰、确切,而且在同一研究中一以贯之,不得做随意的更换和置换。

2.1.3变量

变量是指具有可测性的概念,其属性在幅度的强度上的变化程度是可以衡量的。可测性既是变量的特征,又是设置变量需要满足的要求。另外,变量值间的关系需要在研究中进行明确。

2.1.4命题和假设

命题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关系的陈述。而假设是命题的一种,是对某种行为、现象或事件做出的一种合理的、尝试性的并有待检验的解释。提出假设之前必须查阅相关文献;假设必须建立在可靠的理论基础之上;要尽可能清晰和具体地表达变量值问的关系;必须是可以验证的;已经被证实的假设,其适用范围需要慎重设定。

2.1.5理论

理论是一组结构化的概念、定义和命题,用来解释和预测现实世界的现象。理论须由三个要素组成:概念框架、说明各种特性或变量间关系的一组命题、供验证的背景。理论探索的过程无疑是研究思考的过程。“反应起于刺激,思考启自疑难”,一个人遇到疑难,就要思考去谋求解决。最初是一种单纯判断,逐渐问个为什么,追究其根据,产生“假设”,再求其证明。经过检验后,如果假设与事实相符则是确实可信,否则,放弃假设另立新假设。每轮思考可分为四部:感觉疑难、辨识疑难、提出假设和推理论证。

2.1.6推理

推理则是从命题出发,逻辑地推出另一个命题;换言之,是遵循一定的逻辑规范,根据前提推导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严格的逻辑规范是推理的正确性和可信度的保证。推理研究包含对推理程序的研究。具体分为两类:归纳和演绎推理。

2.1.7分类

分类是辨明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需要遵守完备性、准则一致性、种的独立性、不得跳跃逻辑等级等四个规则。

2.2管理研究设计阶段

研究设计是对研究课题的规划,也是谋求新发展的策略。研究设计内容可以多种多样,然而都围绕两个目的:辨析问题、提炼主题;论证和验证主题。问题辨析的重要性在于明确一个问题域的研究视角和切入层面,并为寻找主题打下基础。问题辨析阶段需要明确以下内容:分析单位、研究的侧重点、时间维度。主题是对主要问题的说明和研究者的主观回答。管理研究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且在研究开始之前就应该有一个主题,亦即“主题先行”。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对研究的主要贡献及研究结果是什么在心中有一个设想。而后续的研究工作则是深入和具体论证该设想的过程。这可以保证整个研究都是围绕创新点而进行的。论证和验证主题,需要将研究中的各种概念转换成现实中的可观可测的变量。

2.3数据观测和收集阶段

确定主题、设计变量之后,就要着手论证所提出的主题,论证的途径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事实观测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或若干个具体事实或证据而归纳出结论。同时,研究工作中理论推理仍然也很重要。实证研究又可进一步分类为实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非实验研究又可分为统计研究、实地研究和无干扰研究,每一种论证的路径都有特定的规范。

(1)实验研究中,为了比较试验组和控制组的状态并确定试验变量产生的影响,两组的组成要素必须尽可能类似。可以采用配对和随机化两种方式来保证两组的类似。实验研究还需要注意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时,应当注意排除历程、成熟程度、测试经验、测试工具等因素对内部效度的影响。为了保证外部效度,需要提高样本的代表性,以及可以采取双盲试验的方式降低实验环境效应。

(2)统计调查研究要收集样本或总体中所有成员规范化的定量信息,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应对所有被调查者提出同样的问题.通过问卷法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质量至关重要。问卷设计应当尽可能遵循简明、便于回答、有吸引力、不带诱导性等原则,还要对问卷填写做处必要的指导。

(3)实地研究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研究者以何种身份进行观测。也就是说,需要考虑研究者身份的暴露可能会对研究产生的影响。实地研究的缺点在于非规范性,观察和研究结果取决于研究者个人的经验和技能。对这种非规范性,还是尽可能加以抑制。

(4)无干扰研究可分三类:文本分析、现有统计数据分析和历程比较分析。文本分析借助各种文件报纸期刊和书籍等书面出版物发现和分析问题。现有统计数据分析则顾名思义,利用所能收集到的统计数据进行论证。历程比较研究旨在从历史记录中掌握关键情节。

2.4数据分析阶段

数据分析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分为描述统计分析和推断统计分析。分析方法的选择必须结合研究目的和研究的假设、变量设计、观测方法以及数据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考察问题阐明、变量输出以及管理情景的可测性。考虑管理研究的信度及可靠性问题。关于系统科学方法论本身提供的研究方法,简述如下:

(1)系统分析法。运用系统原理进行目标、结构、功能、环境及其他变化规律的深入剖析,从中选择达到预期目标的最诱惑最满意方案。系统学派的理论和认识结构是系统分析法在管理研究中应用的一个例证。

(2)信息方法。撇开对象的具体运动形态,把系统的运动过程抽象为信息过程,研究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输入输出关系。组织管理、人员激励、部门协调、市场经营等活动,都贯穿着信息在各要素之间的流动。撇开具体运动形态,简化了研究。

(3)黑箱方法。这是一种在不知道系统内部结构的情况下,通过考察系统的输入、输出来认识系统的功能特性、行为方式、运动规律的控制方法。

(4)绝热消去法。快驰豫参量对系统的演化不起重要作用,为简化研究,可忽略其影响而主要考虑慢驰豫参量的变化。

(5)其他还有功能模拟法、系统模拟法、三维结构法等等。

3小结

管理研究的方法论和管理研究工作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管理研究的进展需要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支持,同时前者也会促进后者的发展。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和应用,不断涌现新的经济问题,相应地对管理学的研究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于研究方法的选用,始终要与时俱进,联系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选择并不断创新管理研究的方法,力求在管理学的研究上有所突破,从而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特别是管理研究需要兼用科学方法和思辨方法,将他们结合起来灵活应用,以期解决更多更复杂的管理问题,为具体的管理实践活动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 梅钢.中国管理研究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篇(2)

A.直觉观察时期之前

B.直觉观察时期

C.以分析为主的发展时期

D.系统综合发展时期

2.教育研究的水平是 ( )

A.直觉观察水平

B.探究研究水平

C.迁移推广水平

D.理论研究水平

3.进行教育研究的起始环节是 ( )

A.教育研究设计

B.文献检索

C.理论构思

D.选题

4.在取样的基本方法中,又叫类型抽样的是 ( )

A.简单随机取样

B.系统随机取样

C.分层随机取样

D.整群随机取样

5.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 )

A.历史研究

B.观察研究

C.调查研究

D.实验研究

6.对某一调查对象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的特征变化进行调查,目的是了解研究对象前后的变化和差异情况,这是教育调查研究中的 ( )

A.现状调查

B.相关调查

C.发展调查

D.预测调查

7.一个测验要能实际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性或功能的程度,这是对测量工具要求中的 ( )

A.效度要求

B.信度要求

C.难度要求

D.区分度要求

8.首次提出“实验科学”概念的是 ( )

A.罗吉尔·培根

B.弗朗西斯·培根

C.达·芬奇

D.伽利略

9.进行教育实验设计所用的符号中,表示一次测试或观察的是 ( )

A.X

B.C

C.0

D.R

10.从理性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目的是取同舍异,将具体概括为一般,这是基本思维逻辑方法中的 ( )

A.分析

B.综合

C.归纳

D.演绎

11.由余果推余因,其结论具有或然性,是归纳分析主要方法中哪一方法的特点? ( )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共变法 来源:www.exam8.com

D.剩余法

12.计算未分组数据标准差的公式是 ( )

2015自考《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预测试题及答案(1)

13.在方差分析中,可处理多个自变量与多个因变量相互关联的数据资料的统计技术是( )

A.单因素方差分析

B.三因素方差分析

C.协方差分析

D.多元方差分析

14.教育研究报告中,列举参考的期刊所表述的主要项目和顺序是 ( )

A.作者姓名、文章标题、期刊刊名和期号

B.文章标题、作者姓名、期刊刊名和期号

C.期刊刊名、文章标题、期号和作者姓名

D.文章标题、期刊刊名、期号和作者姓名

15.同一层次各指标只能是并列关系,这就要求在编制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时要遵循( )

A.一致性

B.独立性

C.可测性

D.可行性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7.样本

18.无关变量

19.定性分析采集者退散

20.次数分布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1.简述教育科学研究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

22.确立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3.简述历史研究法的主要作用。

24.简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表述的基本要求。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25.试述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26.什么是理论构思?试述其包含的内容及好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构思的主要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在系统综合发展时期,教育研究方法从哲学方法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专门研究领域,教育研究方法本身为研究对象,它意味着人们认识的深化。采集者退散

2.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研究的两个层次表现的四种水平。理论研究水平是教育研究的水平穗过教育研究形成较完善的理论体系,解释和预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3.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选题。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是进行教育研究的起始环节,并且是关键性的一步。

4.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取样的基本方法。分层抽样又叫类型抽样、配额抽样。此题为记忆性题目,考生对一些概念的其他叫法往往容易忽略。

5.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观察研究的相关知识。教育观察研究是教育研究人员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辅助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并收集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教育观察是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6.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发展调查。按调查目的划分,教育调查研究可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发展调查是对某一调查对象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的特征变化进行的调查,其目的是了解研究对象前后的变化和差异情况。考试大-全国教育类网站(www.Examda。com)

7.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测量工具要求。效度是反映测量的结果与测量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二者之间相符合的程度。

8.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实验研究历史发展的相关知识。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科学”概念提出这一问题上不要把罗吉尔·培根和弗朗西斯·培根(现代实验科学之父)弄混。

9.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实验设计的符号。O是英语单词observe观察的打头字母。由“观察”想到observe,即可记住表示一次测试或观察的符号是“0”。

10.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基本思维逻辑方法。综合是将事物各个部分和要素联结成一个整体加以考察,从内在的相互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特征的思维方法,它以分析为起点,在思维方向上与分析法相反。

11. 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归纳分析的主要方法。剩余法,就是被研究的某种复合现象是由某种复合原因引起的,除去已知因果联系的部分,则剩余部分之间也可能存在着因果联系。其特点是由余果推余因其结论具有或然性。

12.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差异量数的相关公式。A选项是未分组数据方差公式,C选项是分组数据方差公式,D选项是分组数据标准差公式。

13.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方差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可以在一个统计检验中同时对一系列单因变量统计分析的内容加以综合性地考察。

14. 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研究报告的写作格式。此题为记忆性题目,所需注意的是,参考期刊要与参考书籍的表述区分开。参考书籍的表述项目和顺序是:作者姓名、书名、出版时间和页数。考试大论坛

15. 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内容。编制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循一致性、独立性、可测性和可行性等要求。其中独立性是指所确定的评价指标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同一层次的指标之间内涵不雷同,外延不交叉。二、名词解释题

16.(P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

17.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为样组,它是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本观测单位,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称为样本容量。

18.无关变量也叫控制变量,指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19.定性分析就是指研究者在对所搜集到的文字、声音、图片等资料进行系统审查、汇总、归类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和意义分析,从而揭示出事物内在特性的过程;它是一个对资料的分类、描述、归纳、抽象的过程。

20.次数分布表是把所有数据按大小分为若干组,把所有的数据归到有关的组内,得到数据在各组内出现的次数(也称频数),从而清楚地看出全部数据的分布情况。

三、简答题

21.简述教育科学研究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

答:(1)研究课题的选定,文献资料的检索,理论构思的形成,制定研究计划;

(2)实施研究计划,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得到的资料数据;

(3)得出结论,写出研究报告或论文。

22.确立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问题必须有价值;

(2)问题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

(5)问题要有可行性。

23.简述历史研究法的主要作用。

答:(1)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帮助我们认识现代教育的实质;

(2)有助于我们借鉴历史经验,预测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3)有助于我们开拓新的教育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并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评判分析能力。

24.简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表述的基本要求。

答:(1)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创新;

(2)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4)书写格式符合规范,文字精练、简洁,表达准确完整。

四、论述题

25.试述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答:(1)提高教育研究的理论化程度。现代教育科学研究非常强调理性作用,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现代教育科学研究非常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

②提高研究过程中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和概括性;

③理论地研究教育。

(2)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多样性与统一性。

①当代教育研究,不同的教育哲学观构成不同层次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建构不同的理论体系;

②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在呈现多元化趋势的同时也表现出统一性的特点。

(3)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和价值标准。

①在研究目标的确定上,以价值导向作为根本依据;

②在研究过程的实施上,强调大教育观;

③在研究方法上,更强调人的主体性,重视非理性因素在教育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④在研究的组织形式上,强调在个体研究基础上的集团认识主体——科学研究群体;

⑤在教育研究结果的评价分析上所具有的明显价值取向性。

(4)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

①强调教育实验研究在发展教育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努力探索教育实验的特点,以不断提高教育实验的科学水平;

②教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促进教育研究数学化形式的发展;

③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26.什么是理论构思?试述其包含的内容及好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构思的主要标准。

答:(1)理论构思是指以一定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所要研究问题的现象、过程、本质或原因的一种理论解释。

(2)包括的内容有:准确地表述研究问题;界定该研究课题的核心概念;形成初步的研究思路。

(3)好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构思的主要标准:

①所依据的历史和现实材料全面、充分和和客观;

②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篇(3)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D.毕达哥拉斯

2.研究的成果往往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决策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的是 ( )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发展性研究

D.预测研究

3.下列对顺查法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

B.查找时可以随时比较、筛选

C.不太关注问题发展历史渊源和全面系统

D.-般可以查全

4.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取样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这种取样方法是 ( )

A.简单随机取样

B.系统随机取样

C.分层随机取样

D.整群随机取样

5.下列对外部评论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确定资料的客观、可靠性

B.确定资料本身的意义、价值

C.确定资料的真伪

D.只涉及资料的内部

6.在观察活动中要求研究者进行隐蔽性研究观察的是 ( )

A.参与性观察 来源:考试大

B.非参与性观察

C.直接观察

D.间接观察

7.对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 )

A.在实验室中进行

B.有详细的观察计划

C.有明确的观察指标体系

D.可局部控制

8.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态度的关系调查,属于 ( )

A.现状调查

B.相关调查

C.发展调查

D.预测调查

9.反映测验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指的是测量工具的 ( )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10.“比奈一西蒙智力测验量表”发表于 ( )

A.1890年

B.1902年

C.1903年

D.1905年

11.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功能不包括 ( )

A.深化教育认识,揭示教育规律

B.完善和发展原有的教育理论体系并构建新理论

C.对研究成果进行逻辑证明

D.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12.研究者了解、理解和再现被研究者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的真实程度,是定性分析中内部刘度中的( )

A.描述型效度

B.解释型效度

C.理论型效度

D.评价型效度

13.定量分析的前提不包括 ( ]

A.数据资料的客观性

B.数据资料的完整性

C.数据资料的有效性

D.数据资料的准确性

14.

自考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预测试题及答案

是哪种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 ( )

A.积差相关系数

B.等级相关系数 来源:www.exam8.com

C.点二列相关系数

D.等差相关系数

15.在编制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时,确定的每个指标应是具体的,都应以可操作化的语言表达,这遵循的要求是 ( )

A.一致性

B.可测性

C.独立性

D.可行性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基础研究

17.文献

18.历史研究方法

19.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

20.总体参数的点估计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1.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哪些方法论原则?

22.简述教育现场观察的利与弊。

23.简述提高实验效度的主要措施。

24.简述定量分析在教育研究中的用途和局限。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25.试述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的实施步骤及其优点与缺点。

26.试述教育研究定性分析过程中资料的审核。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标准预测试卷(四)答案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研究了科学认识的“归纳一演绎”程序及其遵循的方法,在形式逻辑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

2.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发展性研究。发展性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用于教育进步和学校运行的有效策略,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改进”。

3.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顺查法的理解。可用排除法,C项“不太关注问题发展历史渊源和全面系统”属于“逆查法”的特点,而顺查法查出的结果基本上反映事物发展的全貌。

4.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系统随机取样。系统随机抽样也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

5.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外部评论。A和B属于内部评论的内容,D项错在外部评论涉及文献的形式和外表。

6.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参与性观察。参与性观察是研究者参加到所观察对象的群体和活动当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

7.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全结构式教育观察。D项错在全结构式教育观察是可全面控制的观察。

8.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相关调查。相关调查是指调查两种或两种以上教育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目的是寻找相关因素以便探讨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9.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信度。信度是指可靠性或一致性。在教育测量中,信度是反映测验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0. 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实验研究的历史发展。1905年“比奈一西蒙智力测验量表”的发表,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遍及欧美各国的“测验运动”。

11. 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功能。此题可用排除法,D选项是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功能之一。

12.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内部效度的分类。内部效度分为选项ABCD四类。C项又称为诠释效度。 采集者退散

13.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定量分析的前提。定量分析的前提包括数据资料的客观性、数据资料的完整性和数据资料的有效性三方面。

14.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考试需熟悉积差、等级和点二列相关系数计算公式。

15.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编制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循的原则。可测性原则指的是确定的每个指标应是具体的,都应以可操作化的语言表达,并可以进行实际测量或观察获取信息。各类指标界定清晰、便于操作。

二、名词解释题

16.基础研究是通过研究,寻找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和创新知识,扩展和完善理论。

17.文献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以载体形式传递知识。

18.历史研究方法是借助于对有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19.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是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的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教育客观规律的一种研究。 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20.总体参数的点估计就是用一个特定值(常常是样本统计量的变换)如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等作为总体的参数估计值。

三、简答题

21.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哪些方法论原则?

答:(1)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

(2)分析和把握教育问题的三个纬度:历史、现实、理论;

(3)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

22.简述教育现场观察的利与弊。

答:(1)优点:

①所获资料自然、直观、真实,可靠性高;

②能够获得观察对象的活动或变化规律。

(2)主要缺点有:

①在观察过程中及对观察结果的解释都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

②需要观察者有较高的协调人际关系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③真正用于观察的时间不是很多。

23.简述提高实验效度的主要措施。

答:(1)使用设计组加以平衡;

(2)用随机、匹配或让实验组兼作自己的控制组以控制被试变量;

(3)可以通过设计控制和统计控制等方法控制无关变量。

24.简述定量分析在教育研究中的用途和局限。

答:(1)用途有三个方面:

①数据描述;②数据推断;③数据的综合分析。

(2)局限也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统计分析手段的条件性;

②统计推断的概率特征;

③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导致数量分析的模糊。

四、论述题

25.试述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的实施步骤及其优点与缺点。

答:(1)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的实施步骤一般分为五个方面:

①确定观察内容的结构;②确定观察场地、观察时间和观察对象;③编制记录表;④实施观察和记录;⑤分析资料。

(2)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的优点:

①观察过程严密,结果公正、客观;

②观察资料系统、科学,并可充分利用数量表达。

(3)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的局限性:

①它要求观察者具有相当的理论知识以及进行全结构式教育观察所需要的相关技术;

②要求实验室的条件较高; 采集者退散

③由于脱离场地,观察者对事件的理解和解释可能不够准确。

26.试述教育研究定性分析过程中资料的审核。

答:资料审核是教育研究定性分析过程的第一步,是资料整理的基础工作,应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查。

(1)资料的真实性。对资料真实性的审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从使用研究方法方面进行审核,主要看研究者在使用研究方法时有哪些技术性失误可能会导致资料的失真;

②从研究者本身来审核,这主要看收集资料或访谈记录、观察记录中是否带着一定的成见或融人了自己的观点;

③从研究对象方面进行审核,主要分析当时当地的情况可能对研究对象造成的心理影响,以及由此造成资料的失真程度。

(2)资料的准确性。从两个方面进行审核: 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篇(4)

    ·探索性研究(exploration research)

    探索性研究是一种所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的,并为日后更为周密、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使用这种类型的情况是:对某些研究问题,缺乏前人研究经验,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不大清楚,又缺乏理论根据,这种情况下进行精细的研究,会出现顾此失彼或以偏概全的问题,以及浪费时间、经费与人力。属于这种研究类型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参与观察、无结构式访问、查阅文献、分析个案等,常为小规模的研究活动。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

    描述性研究又称为叙述性研究,指为研究结果为正确描述某些总体或某种现象的特征或全貌的研究,任务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和从杂乱的现象中,描述出主要的规律和特征。重点不在为什么会存在这样分布状况,而是描述(叙述)分布情况的准确性和概括性。描述性研究与探索性研究的差别在于它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以及研究的样本规模大。一般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有较详细提纲的研究,收集资料主要采用封闭式问题为主的问卷调查,并采用统计方法处理资料数据,得出以数字为主的各种结果,并把它们推论到总体,既用研究的样本资料说明总体的情况。教育方面的很多研究都适于叙述性研究。属于这种研究类型的方式有多种,例如,调查、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相关研究、发展研究。

    ·解释性研究(explanatory research)

    解释性研究也称为因果性研究。这种研究类型主要探索某种假设与条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在认识到现象是什么以及其状况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楚或明白事物和现象的为什么是这样。解释性研究是指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为什么的科学研究类型。因果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有某一条件与某一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有多种条件与某一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教育方面的因果关系大都属于后者。它通常是从理论假设出发,涉及实验或深入到实地,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检验假设,最后达到对事物或问题进行理论解释的目的。在实验的设计上,除了与描述性研究一样,具有系统性和周密性以外,更为严谨和具有针对性。在分析方法上,往往要求进行双变量或多变量的统计分析。对于这种因果关系的研究有实验的与非实验的两种。实验研究还可分为实验室研究与现场(或称自然)实验研究。

       表1 三种不同研究类型的特征

 

探索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

解释性研究

对象规模

小样本

大样本

中样本

抽样方法

非随机选取

简单聚集、按比例分层

不按比例分层

研究方式

观察、无结构访问

问卷调查、结构式访问

调查、实验等

分析方法

主观的、定性的

定量的、描述统计

相关与因果分析

主要目的

形成概念和初步印象

描述总体状况和分布特征

变量关系和理论检验

基本特征

设计简单、形式自由

内容广泛、规模很大

设计复杂、理论性强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篇(5)

【论文关键词】统计学;统计思想;认识

1关于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既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也研究统计方法。统计学是继承和发展基础统计的理论成果,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统计理论研究更接近统计工作实际,在国家和社会得到广泛发展。

2统计学中的几种统计思想

2.1统计思想的形成

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

2.2比较常用的几种统计思想

所谓统计思想,就是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现分述如下:

2.2.1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2.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2.2.3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2.2.4相关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2.2.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2.2.6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2.3统计思想的特点

作为一门应用统计学,它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其基本特点能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1)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4)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3对统计思想的一些思考

3.1要更正当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唯有统计学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条通道”。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外,有些人认为方法越复杂越科学,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其科学含量。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追求复杂化。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推断统计才是科学,描述统计不是科学,并延伸扩大到只有数理统计是科学、社会经济统计不是科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对社会经济统计的无知。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不仅研究概率论,并且注重于把统计学应用于人类事物,试图把统计学创建成改良社会的一种工具。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长率等等,均是凯特勒及其弟子们的遗产。

3.2要不断拓展统计思维方式

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众所周知,逻辑推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基于观测到的数据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质的信息)去产生新的知识或去验证一个假设,即以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演绎推理是对统计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据必然性去研究和认识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3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

任何统计研究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因为这是得到统计研究结论的必要环节。虽然统计分析的形式随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着,但是“从数据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归纳和揭示”作为统计分析的目的却一直没有改变。对统计数据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同样的数据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结论;二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是缺损的或存在不真实性;三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则又是海量的,让人无从下手。虽然统计数据分析已经经历了描述性数据分析(DDA)、推断性数据分析(IDA)和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等阶段,分析的方法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与人类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围绕“准确解答特定问题并且从数据中获取一切有效信息”这一目的,不断拓展研究思路,继续开展数据分析方法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05).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篇(6)

1.审 题

审题可具体分为浏览和细读两个步骤。浏览是审题的第一步,就是先把题目初看一遍,搞清涉及的物理情境,考虑可能会用到哪些物理规律。而细读是破题的基础。在细读过程中,一要确定研究对象;二要找出各种条件;三是要明确物理过程。画分析草图是细读过程常用的方法。

2.破 题

破题是求解题目的必要环节,是正确解题的关键。选择什么规律,要用什么知识、什么方法都要在这一步确定好,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破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抓住关键语句;分析各种条件;画好情境示意图;明确状态和过程;构建合理的模型;选用合适的物理规律与数学方法。

3.求 解

在求解的过程中要做到:①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必要的文字说明包括:指出研究对象;设定字母及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使用恰当的连词或连接语言;叙述一些重要的物理状态;描述重要的物理过程或物理情境;叙述所运用的具体的物理规律;揭露隐含条件。②写出物理公式。必要的方程式要按照原始公式,应用式,重要的演算式,结论式的顺序,清晰、简洁地展示。③代入数据写出重要演算过程,并得出最后的答案。

二、解答论述题、计算题的主要方法

1.隔离法和整体法

隔离法是将物理问题的某些研究对象或过程、状态从系统或全过程中隔离出来进行研究的方法。

隔离法的适用情况包括:求解某个物体的力和运动情况;求解某段运动中物体的运动规律;求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运用适用于单个或可视为单个物体的物理规律解题。

隔离法解题的基本步骤:明确研究对象或过程、状态;将研究对象从系统中隔离出来,或将所研究的某段过程、某种状态从运动的全过程中隔离出来;对被隔离的研究对象、过程、状态分析研究,画出某状态下的受力图和某阶段的运动过程示意图。

整体法是对物理问题的整个系统或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是从局部到全局的思维过程。

整体法适用的情况包括:当只涉及研究系统而不涉及系统内某些物体的力和运动时;当只涉及研究运动的全过程而不涉及某段运动时;当运用适用于系统的物理规律解题时。

运用整体法解题的基本步骤:明确研究的系统和运动全过程;画出系统的受力图和运动全过程的示意图;寻找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2.解析法和图象法

解析法就是用代数方程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由于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有简洁准确的数学解析式即物理公式来表述的,因此是物理问题中的主要方法。

解析法中常用的具体方法有:

(1)方程法。方程法就是通过对具体物理问题的分析,把有关量之间的关系纳入到与问题对应的物理公式中去,建立数学方程。

(2)函数法。函数法就是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用变量的观点去描述物体运动变化的规律。

(3)比例法。在中学物理中,许多物理量之间存在着某种明显的比例关系,当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之一时,可考虑用比例法求解:一是求解待求量的公式是单项式或可以变形成为单项式的;二是公式中包含的物理量有一个或几个保持不变或按比例变化;三是在研究两个相同物理量的关系时,所建立的数学方程中含有较多的辅助未知数。

图象法是把抽象复杂的物理过程有针对性地表示成物理图象,将物理量之间的代数关系转变为几何关系,运用图象直观、形象、简明的特点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解题时,要明确横轴和纵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区分图象中相关物理量正负值的物理意义,注意分析各段不同函数形式的图线所表征的物理过程,注意图线的物理意义。

3.类比法和等效法

类比法是根据两个研究对象或两个系统在某些属性上的类似特性而推出其他属性也类似的思维方法。两个或两类对象进行类比推理必须具备可比性,分两个条件:一是类比的对象间必须存在同一性、相互性;二是对象的属性之间必须存在相关性。

等效法是在保持对所研究的问题具有相同效果的前提下,用理想的、熟悉的、简单的物理对象、物理过程、物理现象替代实际的、陌生的、复杂的物理对象、物理过程、物理现象的思维方法。在运用等效法时,要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讨论两个不同的物理过程或物理现象的等效及物理意义,若抛开这个前提,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4.临界问题和极值问题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篇(7)

Abstract: As one of three revolutions of physics in 20th century, quantum mechanics has greatly transformed the world view of classical science in many aspects. Quantum mechanics breaks though the mechanical determinism in classical science, transforming it into nonmechanical determinism; it changes scientific cognitive process from the theory of reductionism to the theory of wholism; it shifts the way of thinking from pursuing simplicity to exploring the complexity; it also establish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n scientific researches.

Key words: quantum mechanics; world view of classical science; nonmechanical determinism; wholism; complexity;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经典科学基本上是指由培根、牛顿、笛卡儿等开创的,近三百年内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观点、方法、学说。经典科学世界图景的最大特征是机械论和还原论,片面强调分解而忽视综合。以玻尔、海森伯、玻恩、泡利、诺伊曼等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力学理论三部曲:统计解释—测不准原理—互补原理所反映的主要观点是:微观粒子的各种力学量(位置、动量、能量等)的出现都是几率性的;量子力学对微观粒子运动的几率性描述是完备的,对几率性的原因不需要也不可能有更深的解释;决定论不适用于量子力学领域;仪器的作用同观察对象具有不可分割性,确立了科学活动中主客体互动关系。[1]量子力学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经典科学世界

图景。

一、量子力学突破了经典科学的机械决定论,遵循因果加统计的非机械决定论

经典力学是关于机械运动的科学,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简单也是最普遍的运动。说它最简单,因为机械运动比较容易认识,牛顿等人又采取高度简化的方法研究力学,获得了空前成功;说它最普遍,因为机械力学有广泛的用途,容易把它绝对化。[2]机械决定论是建立在经典力学的因果观之上,解释原因和结果的存在方式和联系方式的理论。机械决定论认为因和果之间的联系具有确定性,无论从因到果的轨迹多么复杂,沿着轨迹寻找总能确定出原因或结果;机械决定论的核心在于只要初始状态一定,则未来状态可以由因果法则进行准确预测。[3]其实,机械决定论仅仅适用于宏观物体,而对于微观领域以及客观世界中大量存在的偶然现象的研究就产生了统计决定论。[4]

量子力学是对经典物理学在微观领域的一次革命。量子力学所揭示的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以及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理解,同物理学机械决定论是根本相悖的。[5]按照量子理论,微观粒子运动遵守统计规律,我们不能说某个电子一定在什么地方出现,而只能说它在某处出现的几率有多大。

玻恩的统计解释指出,因果性是表示事件关系之中一种必然性观念,而机遇则恰恰相反地意味着完全不确定性,自然界同时受到因果律和机遇律的某种混合方式的支配。在量子力学中,几率性是基本概念,统计规律是基本规律。物理学原理的方向发生了质的改变:统计描述代替了严格的因果描述,非机械决定论代替了机械决定论的统治。

经典统计力学虽然也提出了几率的概念,但未能从根本上动摇严格决定论,量子力学的冲击则使机械决定论的大厦坍塌了。量子力学揭示并论证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具有不可避免的随机性,它不遵循严格的因果律。任何微观事件的测定都要受到测不准关系的限定,不可能确切地知道它们的位置和动量、时间和能量,只能描述和预言微观对象的可能的行为。因此,量子力学必须是几率的、统计的。而且,随着认识的发展,人们发现量子统计的随机性,不是由于我们知识和手段的不完备性造成的,而是由微观世界本身的必然性(主客体相互作用)所注定。

二、量子力学使得科学认识方法由还原论转化为整体论

还原论作为一种认识方法,是指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用研究低级运动形式所得出的结论代替对高级运动形式的本质认识的观点。它用已分析得出的客观世界中的主要的、稳定的观点和规律去解释、说明要研究的对象。其目的是简化、缩小客体的多样性。这种方法在人类认识处于初级水平上无疑是有效的。如牛顿将开普勒和伽利略的定律成功地还原为他的重力定律。但是还原论形而上学的本质,以及完全还原是不可能的,决定了还原论不能揭示世界的全貌。

量子力学认为整体与部分的划分只有相对意义,整体的特征绝非部分的叠加,而是部分包含着整体。部分作为一个单元,具有与整体同等甚至还要大的复杂性。部分不仅与周围环境发生一定的外在联系,同时还要表现出“主体性”,可将自身的内在联系传递到周边,并直接参与整体的变化。因而,部分与整体呈现了有机的自觉因果关系。在特定的临界状态,部分的少许变化将引起整体的突变。[6]

波粒二象性是微观世界的本质特征,也是量子论、量子力学理论思想的灵魂。用经典观点来看,也就是按照还原论的思想,粒子与波毫无共同之处,二者难以形成直观的统一图案,这是经典物理学通过部分还原认识整体的方法,是“向上的原因”。可是微观粒子在某些实验条件下,只表现波动性;而在另一些实验条件下,只表现粒子性。这两种实验结果不能同时在一次实验中出现。于是,玻尔的互补原理就在客观上揭示了微观世界的矛盾和我们关于微观世界认识的矛盾,并试图寻找一种解决矛盾的方法,这就是微观粒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即波粒二象性。这就是整体论观点强调的“向下的原因”,即从整体到部分。同样,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说明不能同时测量微观粒子的动量和位置,这也说明绝不能把宏观物体的可观测量简单盲目地还原到微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造成经典科学观与现代科学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不同的根本在于思考和观察问题的层面不同。经典科学一味地强调外在联系观,而量子力学则更强调关注事物内部的有机联系。所以,量子力学把内在联系作为原因从根本上动摇了还原论观点。

三、量子力学使得科学思维方式由追求简单性发展到探索复杂性

从经典科学思维方式来看,世界在本质上是简单的。牛顿就说过,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喜欢用什么多余的原因以夸耀自己。追求简单性是经典科学奋斗的目标,也是推动它获取成功的动力。开普勒以三条简明的定律揭示了看似复杂的太阳系行星运动,牛顿更是用单一的万有引力说明了千变万化的天体行为。因而现代科学是用简单性解释复杂性,这就隐去了自然界的丰富多样性。

量子力学初步揭示了客观世界的复杂性。经典科学的简单性是与把物理世界理想化相联系的。经典物理学所研究的是理想的物质客体。它不但用理想化的“质点”、“刚体”、“理想气体”来描述物体,而且把研究对象的条件理想化,使研究的视野仅仅局限于人们自己制定的范围之内。而客观世界并不是如此,特别是进入微观领域,微观粒子运动的几率性、随机性;观测对象和观测主体不可分割性等都足以说明自然界本身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现代科学中,牛顿的经典力学成了相对论的低速现象的特例,成为非线性科学中交互作用近似为零的情况,在量子力学中是测不准关系可以忽略时的理论表述。复杂性的提出并不是要消灭简单性,而是为了打破简单性独占的一统地位。复杂性是把简单性作为一个特例包含其中,正如莫兰所说的,复杂性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复杂性比简单性更基本,可能性比现实性更基本,演化比存在更基本。[7]今天的科学思维方式,不是以现实来限制可能,而是从可能中选择现实;不是以既存的实体来确定演化,而是在演化中认识和把握实体。复杂性主张考察被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在对其作出层次与类别上的区分之后再进行沟通,而不是仅仅限于孤立和分离,它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协同。

四、量子力学使科学活动中主客体分离迈向主客互动

经典科学思维方式的一个指导观念就是,认为科学应该客观地、不附加任何主观成分地获取“照本来样子的”世界知识。玻尔告诉人们,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真实”,除非你首先描述测量物理量的方式,否则谈论任何物理量都是没有意义的!测量,这一不被经典物理学考虑的问题,在面对量子世界如此微小的测量对象时,成为一个难以把握的手段。因为研究者的介入对量子世界产生了致命的干扰,使得测量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在海森伯看来,在我们的研究工作由宏观领域进入微观领域时,我们就会遇到一个矛盾:我们的观测仪器是宏观的,可是研究对象却是微观的;宏观仪器必然要对微观粒子产生干扰,这种干扰本身又对我们的认识产生了干扰;人只能用反映宏观世界的经典概念来描述宏观仪器所观测到的结果,可是这种经典概念在描述微观客体时又不能不加以限制。这突破了经典科学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客体自然存在的状态下进行观测的假定,从而建立了科学活动中主客体互动的关系。

例如,关于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辩论了三百多年。玻尔认为这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去观察它。一种实验安排,人们可以看到光的波现象;另一种实验安排,人们又可以看到光的粒子现象。但就光子这个整体概念而言,它却表现出波粒二象性。因此,海森伯就说,我们观测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由我们用来探索问题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8]

量子力学的发展表明,不存在一个客观的、绝对的世界。唯一存在的,就是我们能够观测到的世界。物理学的全部意义,不在于它能够描述出自然“是什么”,而在于它能够明确,关于自然我们能够“说什么”。

参考文献

[1]林德宏. 科学思想史[M].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70-271.

[2]郭奕玲,沈慧君. 物理学史[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1-2.

[3]刘敏,董华. 从经典科学到系统科学[J].科学管理研究,2006,24(2):44-47.

[4]宋伟.因果性、决定论与科学规律[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11(9):25-30.

[5]彭桓武. 量子力学80寿诞[J].大学物理,2006,25(8):1-2.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篇(8)

[关键词] 论文 撰写

健康网讯: 1 政治要求 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准确而深刻地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 运用先进理论与先进技术解决医学上的各种问题,以加速发展我国的医学科学事业。 遵循科学道德,无政治性错误,无浮夸,无泄密。 2 学术要求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目前均为学术类期刊,既要反映我国相关学科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代表国家相关学科发展前沿,又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医疗水平和实际工作需要,为防病治病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预见和导向作用。 2.1 选题得当 密切结合国家或地区医学科技攻关及重点研究项目 密切结合医疗卫生保健和防病治病实践 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有足够的科学依据 2.2 内容体现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 2.2.1创新性:学术论文的灵魂。创新性主要表现在:在同类领域中提出了新理论、新概念、新原理,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在同一原理的基础上有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的创造;研究的样本数更大,或采用的方法更为严格,发现了过去没有发现的新事实、新现象,提供了新的数据和实验结果;对原有的技术方法,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有新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论文中应该反映作者是如何把未知变为已知,把未有变为已有,把知之不多变为知之较多,把知其然变为知其所以然,从而有了新的认识,发现新的事实,找到新的规律,阐明新的理论,发明新的技术。这样的论文,才有刊出的价值。 2.2.2 科学性:学术论文的生命。科研设计是科学性的基础,科研设计是否严谨,关系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科研设计包括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 专业设计:研究思路是否恰当,方法是否可靠,技术上是否成熟,诊断依据是否充足,临床表现和疗效观察是否客观、深入,资料是否完整等。 统计学设计:样本含量是否足够,是否具有代表性;分组是否随机化,是否具有可比性;是否对照观察,有客观的定量指标;数据是否准确、完整及符合统计学要求等。 临床研究的科研设计应符合循证医学和现代临床流行病学的要求。科学性还体现在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是否符合逻辑,结论是否有充分的依据并恰如其分。仅仅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是不够的,要重视各专科的特殊规律。通过统计学处理后,还需要从专业的角度去慎重考虑,结合专业特点具体阐明所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其内在规律性,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2.2.3 实用性:科学技术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更应该强调实用性,技术上要行得通,办得到。除了少量纯理论研究的论文以外,大多数医学学术论文应该结合医疗、预防工作实际。论文的实用价值越大,指导作用越强,就越具有重要性。 3 写作要求期刊常用的论文类型有述评、论著(临床分析、疗效观察、实验研究、调查报告等)、病例报告、临床病理讨论、综述等等。 文字表达要求准确、严密、简练、通顺,用词稳妥,语言规范,说理明晰,推理周密,可读性强,最好还有一定的生动性。一般应用科技语体。 论著类文章最常用的写作格式为“四段式”,即:前言,方法,结果,讨论。 3.1 题名题名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一般使用充分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短语,不使用具有主、谓、宾结构的完整语句,不使用标点。题名用词应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字符、代号等,也不宜将原形词和缩略语同时列出。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英文题名不宜超过10个实词。 3.2 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是文责自负和拥有知识产权的标志。作者应是:⑴ 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⑵ 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⑶ 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上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作者姓名在题名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集体署名的文章应注明通讯作者。作者中若有外籍作者,应附其本人同意的书面材料。 论文决定刊用后,需要全部作者签署《论文专有使用权授权书》,将论文专有使用权授予中华医学会。 3.3 摘要 摘要是论文的高度概括、凝练、微型化,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论著需附中、英文摘要。 作用:让读者了解文章; 代替阅读全文; 便于制作二次文献及收入数据库。 格式:结构式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及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 写摘要应着重反映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力戒空泛,应列出必要的资料和数据,并有明确的结论。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中文摘要可简略些(250字左右),英文摘要应稍详细一些(400个实词左右)。 英文摘要前需列出英文题名、作者姓名、第一作者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和国名。 有通讯作者时,应注明通讯作者的姓名、单位名称和邮政编码。 3.4 关键词 关键词是为了便于作文献索引、检索和阅读而选取的能反映文章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一般每篇论文选取2 ~ 5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尽量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印的Medical Subject Headings(MeSH)中选取,其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关键词应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编写的《中医药主题词表》中选取。未被词表收录的词(自由词)必要时也可以作为关键词使用。要注意首标词的选用,首标词应反映全文最主要的内容。 3.5 前言 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等。仅需列出切题的参考文献,无须进行文献综述。不要涉及本研究中的数据或结论。不要与摘要雷同。一般不超过250字。比较短的论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前言作用。 3.6 方法 应详细描述研究对象(人或实验动物,包括对照组)的选择及其基本情况,以及研究所采用的材料和方法。这部分的描述以使读者能进行重复为度。 3.6.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病人,需注明病例和对照者来源、选择标准及一般情况等。研究对象为实验动物,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等级、数量、来源、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和健康状况等。 3.6.2 药品、试剂:使用化学名,并注明剂量、单位、纯度、批号、生产单位和生产时间。 3.6.3 仪器 、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范围。无须描述其工作原理。 3.6.4 研究设计:应交代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应交代是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属于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抑或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受试对象的纳入和剔除标准等。应围绕“重复、随机、对照、均衡”四个基本原则作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3.6.5研究方法:个人创造的方法应详细说明“方法”的细节,以备他人重复。改进的方法应详述改进之处,并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原方法的出处。原封不动地使用他人方法,应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方法的出处,无须展开描述。 3.6.6 统计学处理:说明统计学方法及其选择依据。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一律用斜体。 3.6.7 伦理学描述:临床试验研究,应说明试验程序是否经所在单位或地区伦理学相关机构的批准,研究对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7 结果 报告研究的结果,不应简单地罗列研究过程中得到的各种原始材料和数据,而必须将其归纳分析,进行必要的统计学处理,得出相应的结论,然后用文字和各种图表表达出来。结果的叙述应实事求是,简洁明了,数据准确,层次清楚,合乎逻辑,不能有任何虚假或含混不清,不应与讨论内容混淆。 3.8 讨论 讨论强调新的和重要的内容,以及从中得出的结论,包括发现的意义及其限度,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启示。研究工作尚未完成不要声称并暗示工作的优先权。如果不能导出结论,也可以进行必要的讨论,提出建议、设想、改进的意见或待解决的问题等。应将研究结果与其他有关的研究相联系,并将本研究的结论与目的相关联。不必重述已在前言、结果部分详述过的资料或数据,和过去文献已报道的内容。 3.9 图 图应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图、图题和图例,不阅读正文,就可理解图意。图的内容不要与文字、表格重复。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匹配。线条图要求线条均匀、主辅线分明,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图高度与宽度的比例一般掌握在5∶7左右。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层次分明,反差适中,没有杂乱的背景。病理显微照片应标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实物照片涉及尺寸者应附有表示目的物尺寸大小的标度。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引用已发表的图须注明出处,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图的书面材料。图中的量、单位、符号、缩略语等须与正文一致。 3.10 表制表的基本要求是重点突出,简单明了;主谓分明,层次清楚;结构完整,有自明性。表的内容不要与文字、插图重复。表中的量、单位、符号、缩略语等须与正文一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一律使用三线表。 3.11 名词术语 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最新版本和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为准,不应使用商品名。 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等,人名可以用中译文,但人名后不加“氏”(单字名除外,例如福氏杆菌);也可以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 缩略语:文题中一般不用缩略语。在摘要及正文中首次出现缩略语时应给出其中文全称。缩略语应尽量少用,一般不宜超过5个,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不使用缩略语,以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 3.12 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实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 3.13 数字用法 数字的使用,执行《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年出版〕。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如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 3.13 志谢 志谢用于对参与部分工作、提供技术性帮助、提供工作方便、给予指导但尚达不到作者资格者,以及提供资助的团体或个人表示感谢。文字力求简练,评价得当。原则上应征得被感谢人的书面同意后,方可提名感谢。 3.14 参考文献 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主要是说明研究所借鉴的科学依据的出处,以供读者查阅参考;减少对前人文献的复述,以节省篇幅;同时,也是对他人成果和著作权的尊重。因此,应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对待。除了会议消息报道等简讯外,一般每篇论文均应有参考文献。论文所列参考文献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原著的,而不应是转引他人的。应选择近年的文献,除非必要,一般不宜引用10年以前的文献。应注意引用国内的文献,使读者了解国内的有关进展,且易于查找。由于参考文献的格式较严,项目较多,稍不注意即出现差错,使读者难以查找,因此必须认真核对原著,对作者姓名、刊名、年份、页码等,尤应注意准确。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列出第1~3名,超过3名时,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 3.15 脚注 脚注常用于注明作者工作单位、邮政编码、基金资助项目等。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在文章首页地脚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注明项目编号。基金项目名称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可按级别依次列出。 4 初稿的审查 4.1 要注意布局结构。“四段式”的各部分都要妥善安排,既要明确分工,避免重复,又要互相配合,防止遗漏。“四段式”是基本结构,但应根据论文的具体内容,作灵活的处理。每篇论文一般均分为几个部分、若干层次,分别冠以适当的小标题。标题不可过多。同层次标题之间,内容要有联系,体例应统一。全文的标题要相对均衡。 4.2 行文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条理清晰,详略得当。不应过多地插入枝节问题,罗列一大堆资料和数据,以致扰乱甚至淹没了主题。材料和方法部分,要着重介绍有关保证科学性和提供重复验证的必要信息。评价实验结果、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等,一定要说明其标准。在结果分析中,绝不要无选择地罗列所有资料和数据,但要详述有意义的结果,包括正面的、阳性的结果和反面的、阴性的结果,有时后者更为重要。讨论部分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资料,阐述自己的观点,以观点统率材料,夹叙夹议,最能引人入胜。临床论文尤其应该用自己的病例统计数据和个案来进行论证。 4.3 要善于将图表与文字配合使用。三者内容不应该重复。核对图表在文内是否按序标引。 4.4 要正确运用语法和修辞。科技文章不同于文艺作品,不要求辞藻华丽,形象动人,而要求准确、简洁、通顺、合乎语法和修辞。 4.5 要重视规范化和标准化。注意医学名词、简化汉字、计量单位、标点、符号和数字使用的规范化,第一次使用缩略语时是否写出全称,核对参考文献是否按序标引以及著录格式是否标准。 4.6 认真通读全文,检查有无笔误、拼写、打印、计算错误。 5 投稿前的准备 投寄论文要选择适当的期刊,做到“知己知彼”。投稿前,要认真阅读目标刊物的稿约,并且分析其已刊出论文的水平、特点及其栏目,将之与自己的文章相比较,以决定如何投寄。一般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要求刊出的论文具有国内先进性或重要指导性,同时也重视临床实用性。 稿约中一般都对来稿提出格式方面的要求,应认真对待,以免因形式审查不合格被退稿而延误论文的发表。 必须注意的是,切忌一稿多投,即同时投寄两种刊物或多种刊物,或投寄一刊后未等退稿又投寄他刊。但是,同时向不同刊物投寄中文稿和外文稿,则不属一稿两投,因为其读者和文种均不同。在国际上,这种情况称为平行发表(parallel publication)或二次发表,与一稿多投引起的重复发表(duplicate publication),有原则区别。 二次发表要符合以下条件:⑴ 作者已征得两个刊物的编辑的同意。负责二次发表的编辑必须得到首次发表的复印本、单印本或原稿。⑵ 首次发表到二次发表的间隔至少 1 周,双方编辑经过协商后除外。⑶ 二次发表的目的是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往往以缩简本为宜。⑷ 二次文本真实反映首次文本的数据和解释。⑸ 二次文本的标题页脚注要向读者、审稿人、文献机构说明论文全文或部分发表过,并标出初次文献。比较合适的脚注是本文依据某杂志首次报道的一项研究,并附参考文献号。 医学论文写作是一项严肃的意义重大的工作,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本文所介绍的是最基本的情况,仅供参考。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燕 鸣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篇(9)

    (一)实证研究方法较为精确和科学,符合会计的本质要求

    实证会计研究是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到假设再到假设的操作化,主要依靠定性、概念化的逻辑分析,而分析实际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主要依赖于数量方法。由于采用定量分析的种种技术,使得实证会计研究的结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这与当代经济科学发展的大方向趋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二)实证研究方法紧密结合会计实务,可以考虑到会计主体的行为动机

    运用实证会计研究得到的实证理论,不仅对所观察到的会计实务提供解释,说明现存会计实务程序、方法在应用程序上存在差异的原因;而且还对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实务和那些虽已发生但尚未通过数据搜集和分析获得系统性证据加以证实的现象和实务提供解释。实证会计研究将市场条件下的企业视为各种“契约关系”的结合体,对各种利益集团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对会计准则呈现出的态度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经验分析,得出了许多规范会计研究所不能认识的有益结论。

    (三)实证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往往以偏概全,时效性差

    实证研究方法往往使用有限的事实和现象去证明普遍命题,因而其研究结果不可避免地具有概率或偶然性。另外,实证研究方法过分强调模型化和定量化,经常由于忽略某些想当然或是次要的因素,结果有时会导致研究对象过于简化和研究的系统陆偏差。

    在实证研究中往往需要分析大量的会计数据,而对与具体某项会计准则相关的问题研究总是在会计准则公布之后若干年,其时滞性与会计的及时性形成矛盾。

    (四)实证研究方法过分简化研究对象的复杂因果关系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把探求因果关系作为理论推演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在实际操作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程序和变化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仅仅以会计理论研究中主要的因果关系就得出正确结果,显然就难免会简化会计研究对象背后所隐藏的复杂因果关系。例如,不少研究者在研究企业经营行为时,往往把企业中复杂的利益关系简化为股东和管理者的单一利益关系,提出股东利益对企业管理行为影响最大的假设,而简化了债权人、政府、立法机构、税务机关、工会等因素对企业行为的影响,这种简化倾向实际上违背了他们遵循的科学主义原则,表明研究尚未摆脱传统决定论观点的束缚。

    二、关于规范会计研究方法

    规范会计研究是一种传统的会计研究方式,规范会计研究关注“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必然涉及价值判断,主要用于描述,如描述应该如何计量收益。其基本研究框架是:首先提出问题,然后搜集并梳理相关文献,最后通过严密的演绎逻辑推理得出用文字描述的研究结论,其主要方法论基础便是新古典经济学所推崇的演绎主义方法论。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主要如下:

    (一)规范研究方法对会计理论的论证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优化和发展会计实务

    规范研究方法所依赖的归纳法或演绎法发展历史悠久,研究方法较为成熟,在会计理论的研究中,规范研究方法从假设或初始理论命题可以推导出下一层次的理论命题,并可对某一个理论命题做出演绎证明,还可以对已有会计理论进行逻辑检验以发现错误理论与现存理论的内部矛盾。这样,在对理论进行实践检验前,可预先对理论进行检验以使理论具有更加严密的逻辑陆,这在会计基本理论和整个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规范研究方法的不精确性、臆断陆与会计本身的精确性、客观性形成对立

    规范研究方法无论是演绎法还是归纳法都是侧重定性分析,而纯粹的定性分析难以揭示会计对象、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尤其当分析过程中涉及到的变量较多时更是如此,规范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往往忽视会计信息具有的经济后果,不重视会计主体的行为因素,运用规范会计研究得到的结果往往由于缺乏经验支持而仅仅是“闭门造车”式的个人观点和论断。这些都与会计要求的精确性和客观性形成鲜明的对立。

    三、对当前我国会计研究方法的建议

    从上述关于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定功能:实证研究的目的是确立统一,规范研究的目的是树立典范;实证研究侧重于感性分析,规范研究侧重于理性分析;实证研究侧重于具体分析,规范研究侧重于抽象研究;实证研究要求价值中立,规范研究中带有研究者的主观价值判断。因此,偏废任何一方均非善策,最佳的选择是:将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结合,坚持不同会计研究方法的综合、灵活运用。

    (一)坚持规范会计研究方法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结合

    在会计研究上坚持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并重、相互补充的观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相反,它们是互相补充、可以结合的。在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应综合运用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既确保会计理论构建的逻辑相关性和紧密性,又为会计理论的真理性和精确性提供了检验依据,从而实现优势互补,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绝大部分是规范会计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较为少见,当前由于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实证会计研究已逐渐兴起,二者的结合运用必将促进我国会计理论的蓬勃发展。

    (二)多做实地研究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篇(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10-04

[作者简介]欧阳明,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龚萍,云南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硕士生(云南昆明 650091)

教育技术学是涵盖科学、技术、艺术、工程技术与人文科学等五方面性质的交叉学科。来自工程技术或教育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各自擅长的学科研究范式来研究教育技术学,致使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式多种多样,甚至有所对立,至今仍未能形成统一、公认的研究范式。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反思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能够得出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应统一或整合到莫兰复杂范式的基本观点。笔者筛选了与莫兰复杂范式相匹配的一些研究方法,倡导研究者予以重视、采用。

一、教育技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来看,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技术系统的功能、构造、工程技术、演化、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多样性和实践运用等等问题。焦建利曾这样论述教育技术学的复杂性:“作为研究教育实践活动技术学层面的教育技术学,它不仅受教育自身复杂性的困扰,而且也无法摆脱技术复杂性的羁绊;而在作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技术与作为学科的教育技术学,又各有特殊性、交叉性和复杂性。”笔者认为这样的表述仍未能清楚地说明教育技术学研究复杂性产生的原因。本体论意义上的教育技术研究的复杂性应归结为以下5个方面:(1)源自于系统规模及要素的复杂性。教育系统所涉及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等)不仅数目庞大,而且还具有多样性,不可能像牛顿经典力学那样将所有运动的物体都简化为“质点”来进行处理。教育技术学构成中的教育系统尚且如此,那么作为教育与技术相交叉的教育技术系统,其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2)源自于系统层次结构的复杂性。教育技术系统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结构,如按教育技术的实施过程来划分,就可分为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5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又可以再划分为多个小的层次。各层次结构之间的差异,极大地增加了教育技术系统的复杂性。(3)源自于研究主体本身的复杂性。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研究者为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和学科发展的需求,需要主动地进行学习或调整自身的认知结构。在此自适应过程中,受研究领域、条件等方面的影响,他们往往会自发地形成不同的学派,不同的研究领域等。如此,教育技术系统中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智能性就导致了其复杂性。(4)源自于非线性作用的复杂性。教育技术系统涉及的要素既广又多,这些要素之间很难区分主次,多要素参与的非线性作用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其复杂性。(5)源自于人类有限理性和非理性的复杂性。教育技术系统是一个典型的以人为主体要素的系统,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这种主体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自然带来了教育技术系统的复杂性。

教育技术学研究中存在的诸多复杂性使其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从而使得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式混乱多样,甚至相互对立。

二、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的现状

长期以来,对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不注重方法论,方法单一,定性研究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了以应用为取向的教育技术学发展的桎梏。近年来,教育技术学界的研究者们已经开始认识到方法论的重要性,纷纷将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诸多研究方法引到教育技术学研究之中,使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式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在分类上,教育技术学“二分法”研究范式的不同名称包括:科学研究和非科学研究、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研究、实证主义与解释/建构主义等;“三分法”的不同名称有:实证主义、管理范式和建构主义范式等。瑞斯克根据当前教育技术领域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把教育技术研究分为8种研究范式:实验、准实验、元分析、个案研究/人种学、系统评价、成本一效应分析、模型开发与技术开发;巴巴拉・西尔兹和丽塔・里奇从整体学术的角度考察,认为教育技术研究范式正在向“接受定性研究方法、现象学方法,以及建构主义心理学观点转移”;黄荣怀教授认为,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范式经历了“经验总结――对比试验――系统整合”等三个主要阶段。

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范式难以达成共识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教育技术学是科学、技术、艺术、工程技术、人文社会五大领域的混合体,在学科特性上同时兼备五大领域的特性。这五个领域各有不同的研究范式,决定了教育技术学同时兼有科学、技术、工程、人文与艺术的研究范式,导致了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的复杂性。二是教育技术系统的复杂性(前文已提到)使得研究范式难以统一。

三、从简单思维和复杂性对比的视角分析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式

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桥梁学科,在简单思维的影响下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使其研究范式显得混乱甚至对立,难以甚至不可能解决逐渐涌现出来的复杂教育技术问题。笔者将简单性思维下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与复杂科学性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进行比较,以此说明复杂性视角更有助于解决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式问题。

(一)简单思维下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

在复杂性科学被引入教育技术学之前,或者说在教育技术学学者真正正确地运用复杂性思维来思考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式之前,诸多的教育技术问题都是在简单思维下解决的。以下是教育技术学的简单性范式所遵从的11条原则。(1)摈弃目的论原则。受简单性思维范式的影响,教育技术学研究中有些问题有很强的目的性,是非科学的,故其研究范式是自主性的。(2)普遍性原则。在复杂性科学出现以前,教育技术学研究中追求的是普遍性,而局部性或特殊性会被作为偶然因素排除在普遍性之外。(3)决定论原则。在简单性思维影响下,教育技术学学界的研究者总是不经意地将随机性、混沌、无序性等当做研究中的“噪声”,排除在研究之外。(4)线性因果性原则。因果决定论是简单范式中线性思维所信奉的有因必有果的观点。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线性因果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前文所论的还原论便是代表。(5)时间可逆性原则。时间被作为无关要素而排除,使得事件性和历史性的东西不具有价值。(6)客体性原则。客体性原则是介于对象与主体之间的绝对分离原则。受简单思维的影响,以往的教育技术研究者识会消除任何有关主体的问题。(7)对象与环境相互分离原则。简单思维使教育技术学的对象与其所处的环境处在孤立或分离状态。(8)单值逻辑原则。简单范式下,单值逻辑的“是”或“不是”广泛地存在着。教育技术学研究史上的“质”、“量”大战,就是研究者在“非此即彼”的单值逻辑下进行思考所导致的。(9)构成性原则。他们把事物看成是由若干组成要素构成的,因而容易忽视对事物整体性的把握。(10)还原论原则。试图把对总体和系统的认识还原为对组成它们的简单部分或基本单元的认识,忽略了有些部分经整体呈现后是不能再还原到具体部分的事实。如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了水,但水的特性是氢和氧都不具备的一种新特性。(11)形式化和数量化原则。简单范式下,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总是试图通过量化和形式化来表述整个研究活动或研究结果。最典型的是教学设计的研究者们总是试图用简单的图表形式来表述设计思想,但这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表述教学活动中人、事、物之间的活动。

(二)复杂性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

20世纪末兴起的复杂性科学为教育技术学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复杂性科学中的系统思维方法是以往简单思维中单纯的还原论和整体论的辩证融合。将系统思维运用于教育技术学复杂性问题研究,使得教育技术学某种程度上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桥梁学科。自复杂性科学被运用于解决教育技术的复杂性问题时起,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式发生了变化。以下是笔者从复杂性视角来阐述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应遵循的11条原则。(1)兼容目的论原则。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者往往会从自我的角度(如自身的认知结构、认知风格、态度、立场观点等等)选择研究内容和方法解决所研究的教育技术问题,难以或不大可能做到完全客观公正。研究者之间形成派系,继而形成相应派系所公认的基础研究理论和规范等等。研究者既是派系研究范式的“生产者”,又是派系研究范式的“产物”。(2)统一性与多样性共存原则。当前,教育技术学所研究的问题是复杂的,充满个性和多样性,如同“千人千面”一般。在复杂性科学看来,教育技术学研究既要追求普遍性、统一性,更要充分考虑所研究问题的个性、多样性。(3)非决定论原则。在复杂性视野中,“在某些条件下,那些特例、反例、偶然、非稳定状态、混沌的现象可能反而是本质的重要显现”。莫兰曾指出:“复杂性研究中,无序和有序既是对立的,又以某种方式合作形成组织。”如在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核心领域――教学设计中,设计者根据教学目标,按标准的设计流程精心地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设计,而实际教学效果总是千差万别。(4)非线性因果性原则。在复杂性科学看来,事物之间存在大量的相互关联的因果性,相互反馈、干扰、协同作用,产生偏转、重新定向以及自组织等现象,非线性更能接近事物的本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要注意事物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5)时间的不可逆性原则。一粒种子长成作物,自然不会再回到原来的种子状态。教育技术系统也是演化的、复杂的过程。演化着的教育技术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功能越来越强大、结构越来越复杂,并与社会环境不停地进行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6)主客体统一原则。复杂性研究认为,对象与主体是不可分离的,即主体与客体是统一的整体。此点与人文主义的研究范式是一致的,都认为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互为主体、相互渗透,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过程实际是主体和客体在互动的关系中对客体的重新解读和构建。如此看来,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人、事、物)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彼此分离的,从而打破了以往人们因客观的观察需要排除主观干扰的局面,而把观察者、相关认识都整合在观察和认识中。(7)对象环境一体化原则。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与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任何教育技术系统既对其置身其中的社会环境产生作用,又要承受环境所施加的压力,进而调整自身,适应环境,不断进化。(8)两重性或多值逻辑原则。在复杂性科学看来,形式逻辑只有单值性,是有限度的,而复杂的推理则包含着互补、竞争和对立的联合。在复杂性教育技术学研究中,出现矛盾冲突时不能简单地判断正误,而应该将矛盾的双方联系起来考察,从而更加全面和准确地把握矛盾双方所指的事物或问题,进而得出求解事物或问题的最佳方案。(9)生成性(过程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是指要重视事物规律、结构的过程性,强调事物的生成性。对于教育技术学所设计开发的一些教学活动来说,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可能更重要。(10)涌现性原则。系统的整体具有而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即涌现性,它是主体自主性和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非线性作用的结果。涌现的结果不等于整体各部分相加之和,这是理解复杂性与整体性之间区别的关键。教育技术的研究要注重涌现而规避部分之和即整体的简单思维。(11)有限形式化和有限数量化原则。复杂性研究认为量化和形式化的表述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描述某一特定范围、某一特定时间段内教学活动,却不能概括全部的教学活动,它要求研究者在研究中应谨慎地说明得出结论的范畴,以及使用范围。需要指出的是,复杂性视野中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并不是对简单思维下各研究范式的否定,而是对它们的兼容与发展。

(三)两者的综合比较

以上分别从相对应的11条原则谈论了简单思维和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式。毫无疑问,面对众多的教育技术复杂性问题,我们必须摆脱简单性思维的束缚,应该在复杂性视野下,以复杂性科学所倡导的理论和方法论来研究教育技术学中的复杂性问题,构建教育技术学复杂性研究方法论,从而引导教育技术学研究走出还原的、线性的及多元对立的困境,应该在莫兰的复杂性范式下统一概括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式。

上一篇: 涉外民事案例分析 下一篇: 财务公司的收费标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